• 马胃浆膜下神经分布的观察

    王大杰,金龙珠

    <正> 马胃神经的大体解剖,过去的解剖学家Ellenberger,Sisson,GodinhoGetty,增井清及我校等早已指出过,马胃为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分布,Godinho及Getty(1975)、及(1958)等并指出迷走神经食管腹侧干形成胃前神经丛,食管背侧干形成胃后神经丛;交感神经随

    1981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儿茶酚胺囊泡的电镜观察

    李志立,宋林合,王志学

    <正> 肾上腺髓质是哺乳动物体内最大的嗜铬组织,是分泌儿茶酚胺的主要场所。关于马肾上腺髓质的结构,多年来人们惯常将其两个区和二种不同的嗜铬细胞混为一谈。1979年H.Gelberg氏等首次报导了正常马肾上腺髓质分为内外区和二种不同的嗜铬细胞,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至于嗜铬细胞内儿茶酚胺物质的合成、贮存和释放与其形态改变的关系,在小动物有些文献作过描述,但在马还未见报导。探讨马在生理

    1981年02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黑色素瘤”的病理学研究——Ⅱ、电子显微镜观察

    周传农

    <正> 马的“黑色素瘤”是一种常见的马病,为了了解我国蒙古马群中这种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探讨其性质,我们曾对24匹老令青、白毛色的蒙古马中“黑色素瘤”的发病情况,病变部位及组织形态作了观察,结果详见上文。为了深入认识此病的超微结构及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探讨病变的性质,对21匹病马中13匹的病变组织作了电镜观察,现将观察结果作一报道,并就此病的性质和发病机理作扼要的讨论。

    1981年02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鼻肺炎病毒人工感染妊驴流产胎儿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陈斯仪,杨永金

    <正> 马疱疹病毒Ⅰ型,目前已公认为马鼻肺炎病的病原,关于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已有些阐述,但驴能否感染本病,尚不清楚。1980年,本所马鼻肺炎研究组的同志从两个马场的马流产胎儿中,用乳金黄地鼠肾原代单层细胞培养,分离出病毒,经实验证实为马疱疹病毒Ⅰ型,将其培养物接种七头妊驴,除4号妊驴正产虚弱的病驴,在产后20小时死亡外,其余妊驴全部流产。经我们对所

    1981年02期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鼻肺炎病毒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贾补年

    <正> 马鼻肺炎病毒又叫马流产病毒,是马疱疹Ⅰ型病毒,引起母马流产和幼马呼吸道感染,给养马事业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国内刘景华等于1980年从东北地区两个马场分离得到5株病毒,经实验证明属马疱疹Ⅰ型病毒。我们对分得的病毒进行了电镜观察,着重从形态上研究了国内毒株的特点,同时对病毒的增殖方式及细胞病变进行了初步观察。

    1981年02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吉毒株的电镜观察

    武银莲,贾补年

    <正> 自1946年Dcyle和Hutchings首次证实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病毒引起以来,目前该病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从1973年起我国也先后分出了辽毒、华毒、龙毒、吉毒和齐毒等毒株。在电镜观察方面,有关单位已做了一些工作,现将我们1977年对长春市畜牧兽医院提供的吉毒G1株和1980年本校传染病教研室提供的吉毒G2株的电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981年02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酶标记抗体法检测乙型脑炎病毒抗原的初步试验

    侯世宽,殷震,江曙光,李润萍,赵景民,刘兴发

    <正> 酶标记技术是以过氧化物酶作为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以便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检测相应抗原或抗体的一种新的免疫标记技术。它和荧光标记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一样,具有快速、敏感和试验结果客观等优点。在作细胞内病毒抗原的检测和定位时,酶标记技术比荧光标记技术更为简单,不需特殊的荧光光源和相应的暗室设备,只

    1981年02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应用~(125)Ⅰ标记抗体检测乙型脑炎病料的实验研究

    殷震,侯世宽,江曙光,刘兴发,李润萍,沈新义,赵景民

    <正> 病毒学上主要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于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检测。根据检测对象和检测目的的不同,在具体方法上又分直接法、间接法、夹心法、竞争法和阻断法等等,例如:(1)应用夹心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疱疹病毒抗原、轮状病毒抗原和辛德毕斯病毒抗原等等(1—5),其基本方法是先在聚苯乙烯小管(或小碟)内包被特异抗病毒抗体,随后

    1981年02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家畜伊氏锥虫病抗体的研究——Ⅰ检测马、骡、驴伊氏锥虫病抗体

    颜立成,赵文明,许进香

    <正> 目前,我国家畜伊氏锥虫病的诊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皮内反应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血凝、乳胶凝集等都有报导;但这些试验对于早期诊断和发现隐性感染病畜,都存在一定问题,常有漏检病畜成为本病广泛流行的疫源,导致家畜大量死亡。因此,寻找更加敏感、特异和判断标准客观的诊断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年来,国内在

    1981年02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皮内变态反应对马、牛、驼伊氏锥虫病的诊断研究

    郑策平,曹生福

    <正> 应用皮内变态反应诊断马、牛、驼伊氏锥虫病,国外迄今未见报导。氏(1947)(1)用干燥媾疫锥虫悬液对苏奥鲁豚鼠作皮下和点眼试验,未观察到明显的反应。Landfranch和Savi氏对媾疫马用锥虫悬液滴入结膜囊内,并以键马做对照,结果媾疫马呈现明显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对照马均不明显,但在实际应用时未能肯定,而Pfeiller和Nusshag氏(1920)以及Nusshag和Dahmen(1921)氏等(2)先后证明

    1981年02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肠便秘继发肠炎的病理学研究

    倪汝选,宋林合,秦静,何敬敏,杨永金,王志学

    <正> 马患肠便秘时,常易继发肠炎致使病情加重,乃至造成死亡。据我所门诊资料统计:1956~1964年用隔肠破结法治疗的121例肠便秘马中,有13例继发肠炎(10.07%),其中8例死亡(61.53%)(1)。又据统计:门诊的65例马骡胃肠炎中,有30例(46.16%)系肠便秘继发症,其病死率为63.44%(2)。有关马肠便秘继发肠炎的病理变化,国内外的研究报导极少。为对本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980年我们对5例马肠便秘继发

    1981年02期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苦楝树二层皮治疗伊氏锥虫病的初步试验

    黄瑞玉,邱达任

    <正> 马骡伊氏锥虫病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前年我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南方数省的军马均有此病的发生,对我国“四化”建设及战备都有直接的影响。 目前治疗本病的药物有的尚需国外进口,不但造价高昂,且在市面上也极难买到。 我们为了发掘祖国的医药学宝库,减少外汇,于去年六月开始了筛选中草药治疗伊氏锥虫病的研究。经过半年来的反复实践,发现了苦楝树二层皮注射液可以治疗大、小

    1981年02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骡关节扭挫伤的治疗研究——Ⅰ“普可安”的疗效观察

    徐英泉,张和忠

    <正> 关节扭挫伤是平战时军马(骡)常见多发病之一。据1974年全军军马卫生工作会议材料统计,四肢病占发病总数的17.6%,每年因四肢病退役者占退役总数的80%左右,其中关节疾病占20~40%,而关节扭挫又占关节病的38.2%。三年(1978~1980)来,据本所门诊病例统计,关节扭挫占关节病的52.3%,且往往由于得不到及时诊治而转为慢性,使作业能力降低或丧失而退役。

    1981年02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五例烧伤马血液学变化

    佟明月,秦静,曾素霞,李茂荣

    <正> 马骡烧伤平、战时均有发生,轻者可自然恢复,重者往往造成废役或死亡。对于烧伤马骡血液形态学及血液生化学变化规律,尚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报导,我们于1979年6月收治了农村公社火焰烧伤马5例作了比较系统的观察。现将其测定结果报导如下:

    1981年02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用静脉注射剂的体外抗凝血试验

    李京城,王振英

    <正> 早在1914年Hustin氏发现枸橼酸钠和葡萄糖液加入血液中,可防止凝血。Agoto氏单独用枸橼酸钠也证明了具有抗凝血作用。1914年爱芬季耶夫首次用氯化钙短时间安定血液,用于临床输血。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肝素、草酸盐、中性盐类(如27%硫酸镁液、半饱和的硫酸钠液、10%氯化钠液)、水杨酸盐、偶氮染料(台盼兰、台盼红)、硫代硫

    1981年02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下颌骨造釉细胞瘤一例

    刘宝岩,路景明,邱震东,孙广有

    <正> 动物造釉细胞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国内文献尚未见有报导。1980年5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马下颌骨造釉细胞瘤一例,兹介绍如下。 病史与临床表现 病畜马,性别母,年龄4岁,毛色兔灰。该畜于1980年2月开始,在左侧下颌骨

    1981年02期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玫瑰花结试验类型及影响E-玫瑰花结试验的因素(综述)

    宋耀彬

    <正> 玫瑰花结试验是体外检测人和动物细胞免疫功能的一种试验方法。首先由Coomb~s和Brain等人于七十年代初研究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受体时发现。所谓玫瑰花结,即淋巴细胞表面含有异种动物红细胞受体,当异种动物红细胞与淋巴细胞混合后,红细胞便非特异地粘附到淋巴细胞表面,形成玫瑰花状,称为红

    1981年02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云南自然条件与家畜流行病的分布

    陈纪煌

    <正> 云南位于祖国西南部,北倚世界屋脊西藏高原,南濒浩瀚的太平洋、印度洋,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省份。境内著名的六山五水,构成山岭纵横,河谷渊深,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自最高峰玉龙雪山5,596米渐次跌降至河口附近为76米。由于越往南海拔越低,越往北海拔越高,温度的水平变化和垂直变化两

    1981年02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骡血压间接测量法的改进

    尚建勋,潘振春,阎章年

    <正> 马骡血压的测量法一般采用人医用的血压计,其缚带的宽度为12厘米,与马尾根动脉血压测量法来推算,缚带过宽,故所反映的血压信号微弱。为了试图从修改缚带的宽度来强化血压信号,对健康马骡用两种不同宽度缚带的血压计间接测量和尾中动脉插管直接测量作了对比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981年02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治疗马回肠便秘的体会

    段自方

    <正> 马回肠便秘临床上比较少见,对病情发展过程及诊疗都是非常局限的,对回肠便秘的直肠检查,其部位的变动摸的很少,在一次教学实习中,一个月的时间遇到马回肠便秘4例,治愈2例,死亡2例。见下表:

    1981年02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