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国华,赵英举,杨华,杨丛云,蔡辉,张祚新,郭东升,杨振华
以苯甲腈为起始原料,经硝化、环化、还原、缩合等四步反应(总收率约50%),在国内首次合成了抗梨形虫新药咪唑苯脲二盐酸盐和咪唑苯脲二丙酸盐,并以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13)C谱、~1H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确证。
1987年02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沈春岚,吴弋麃,宋鲁敏,张金子,戴国华
给牛单剂量肌注咪唑苯脲二丙酸盐(2mg/kg)。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出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并按有吸收一室模型=M(e~(-ket)—e~(-kat))公式,计算出咪唑苯脲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吸收速率常数(k_a)为2.027h~(-1);清除速率常数(k_e)为0.419h~(-1),峰时间(T~(max))为1.18h;峰浓度(C~(max))为1.746μg/ml;吸收相半衰期(t1/2k_a)为0.342h,消除相半衰期(t1/2k_e)为1.165h;表观分布容积(Vd)为0.88L/kg;体清除率(BIC)为0.25L/kg/h。咪唑苯脲在牛的肝、肾、心,胆汁、脑、肌肉、脂肪中的残留量:停药后1个月分别为0.94、1.47、1.10、1.89,0.81、1.47和0.72μg/g;停药后2个月分别为0.763、0.454、0.232、0.493、0.106、0.662和0.441μg/g;停药后3个月分别为0.512、0.326、0.174、0.019、0.067、0.183和0.058μg/g。
1987年02期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席曰臣,肖书庆
<正> 1986年3~4月间,空军某部饲养的猪发生急性传染病,先后死亡50多头。我们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猪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猪瘟。 一、流行病学调查 该部共饲养生猪520余头,近一个月内共发生病猪57头,死亡53头。尚有可疑病猪23头。猪的来源除少部分为自繁自养外,多数是从农贸市场或地方农牧场购入。平时猪病的防疫均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实施。预防注射,有的单位由饲养员进行,有的请当地兽医协助进行,也有的从来不打预防针。据当地兽医防疫部门介绍,近
1987年02期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德昌,胡力生,阎仲堂,赵权
应用国产抗巴贝西虫新药咪唑苯脲(Imidocarb)二盐酸盐。对3匹马分别按每kg体重2、4、8mg剂量进行了安全性试验。结果,2、4mg剂量的马,间隔24h肌肉注射2次,临床、血液、肝功、肾功均未见明显变化;8mg剂量的马,仅注射1次就出现呼吸困难、流涎、腹痛和排稀粪等反应,30min后消失。对14例自然发病的驽巴贝西虫病马,按2mg/kg的体重剂量进行了试治,其中8例间隔24h共用药2次,6例仅用药1次,结果均获痊愈,且无任何副作用。
1987年02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玉璞,莫巍,胡仲明,范振勤
通过电生理学的方法观察到,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与2%硝酸毛果芸香硷注射液的等量混合液(简称AP液),可使家兔颈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呈现同步增强的效应。颈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动作电位,在注射AP液后5~25min,与注射前相比相差均非常显著(P<0.01);注射后30min,与注射前相差显著(P<0.05);至70min时,恢复到注射前水平。据此实验结果,提出了植物神经高阈平衡的观点。
1987年02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永贤,马亚林,龙沛然,沈居仁,张新生
兔出血热病毒k—8602株在pH6.4~8.4的0.01M PBS和生理盐水中,对人的A、O、B、AB型红细胞有明显的凝集作用,并可被相应的兔免疫血清所抑制;而对鸡、猪、兔等的红细胞不凝集。该病毒在室温和4℃条件下,在pH7.0~8.4 PBS和生理盐水中对A型、O型红细胞凝集之后,在37℃下又释放出来,在4℃下又重新凝集,而对B、AB型红细胞则没有这种现象。根据吸附—释放原理,利用A型红细胞吸附提纯了病毒。
1987年02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成功,阎章年,尚建勋
给实验黄牛7头,分别按1.5ml/100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846麻醉合剂(每毫升含保定宁60mg、双氢埃托啡4μg,氟哌啶醇2.5mg)后,1~3min出现垂头反应,4~10min平稳倒地进入麻醉状态,麻醉时间持续45~100min;对实验牛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肾系统和血液指标监测,仅见心率减慢、轻度酸硷平衡紊乱以及ECG的P—R间期延长,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氯胺酮/静松灵复合麻醉对照组比较,具有麻醉时间长、副作用小、用量少、给药方便、经济等优点。进而在临床上按0.6~4ml/100kg体重的剂量,试用于109头黄牛、水牛、奶牛的27种手术麻醉,麻醉效果优者达77%,良者为23%。
1987年02期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薄清如,郑兆荣
,邱震东
,刘宝岩
给8头3日龄同窝仔猪经口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吉”毒株的猪胎肠单层细胞培养物,于感染后在第18、30、45、96h扑杀,进行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组织化学研究。病理组织化学(硷性磷酸酶、ATP酶、琥珀酸脱氢酶、单胺氧化酶)的变化早于病理组织学变化。组织学变化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脱落、绒毛短缩为特征,其中以空肠中,后部的肠绒毛变化最严重;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呈正相关,感染后24~36h,实验仔猪呕吐、腹泻最明显,而感染30h扑杀的实验仔猪,小肠绒毛短缩,上皮细胞脱落最严重。作者认为,初期腹泻主要是小肠绒毛柱状上皮能量生成不足,吸收和运输障碍所致;而后期则是肠绒毛柱状上皮能量生成不足,吸收表面积严重减少,绒毛柱状上皮严重变性导致的消化不良共同作用的结果。
1987年02期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于强,王殿瀛
,宝华
,朱维正
,李佑民
,邢德坤
应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吉(J)毒株猪胎肠单层细胞培养物,以冻融法制备抗原,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PED抗体的方法。对30头份经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证实的PED病猪群血清测定,97%为阳性;检测32头份无PED猪场猪血清,93%为阴性。对1份PED“华毒株”,1份“川毒株”以及3头份“吉毒株”PED免疫血清测定,均为阳性。对猪传染性胃肠炎血清、猪轮状病毒病血清、疑似猪血球凝集性脑脊髓炎血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血清及猪梭菌性肠炎血清共16头份检测均为阴性,证明PEDV不与TGEV等其它3种冠状病毒血清发生交叉反应。89头份疫区猪血清的区域性试验阳性率为75%(67/89);对82头份屠宰猪血清测定,53%阳性。抗原包被板保存期试验表明,包被板在-20℃可保存2个月。
1987年02期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陆明,肖音
,钱锋
,王振英
,李京城
选用碳纤维作为食管代替物,对各切除颈段固有食管3~4cm的8例绵羊和2例犊牛行食管植入吻合术。植入的碳纤维人工食管长度为3~4.5cm,管径为1~2cm,管壁厚为0.1~0.15cm。人工食管与食管断端采用作者改进的高桥氏二层重叠缝合方法吻合。术后除2例绵羊因人工食管渗漏子第4d死亡外,其余吻合手术均获成功。绵羊术后4~5d采食咀嚼碎青草自如,但咽下较缓慢,有时反复2~3次方能咽下;术后5~20d,采食及吞咽恢复至正常状态;20d后又复出现吞咽缓慢。犊牛术后饮奶咽下顺利,到20d后偶有反复吞咽和奶汁由鼻孔中返流现象,经3~5d恢复正常。经X线透视或钡剂食管造影检查,术后7~14d,钡液顺利通过食管和人工食管,显示人工食管部较正常食管稍细,术后22~26d,人工食管脱落,脱落部食管狭窄,其前方食管呈纺锤状扩张。动物全身及血液,生化指标观察均无明显改变。病理学观察,术后15d可见在食管两断端由新生肉芽组织形成纤维膜管以包裹人工食管,在新生肉芽组织纤维膜管内面,靠近食管吻合口边缘,已长出灰白色薄层粘膜;术后22~25d,人工食管脱落于瘤胃或网胃中,食管缺损段已由新生的食管组织连接在一起,新生食管外周形成纤维膜包裹,管腔内面被覆有较完整的薄层粘膜;术后35~40d。见新生食管内面粘膜层覆盖完整,管壁稍增厚,内腔稍?
1987年02期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秀丽,祖国庸
,宋树奎
以遗传研究中的模型蛋白—Hb为监测标记,应用生化学方法从分子水平上对SMMC/B小鼠Hb标记基因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其与祖先昆明种小鼠的遗传关系。结果,SMMC/B小鼠在所检测的基因位点达到了纯合,符合近交系动物的要求;在昆明种封闭群内,按Hb电泳分型有Ⅰ型和Ⅱ型,SMMC/B与Ⅰ型个体之间有3个肽段的差异,与Ⅱ型个体之间有10个肽段的差异。由此认为,SMMC/B与祖先昆明种封闭群内具有Ⅰ型Hb的个体亲缘关系较近。
1987年02期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廖柏松,彭望奕
,王绍维
,李养贤
应用中药番泻叶,按14g/kg体重/d,给12只绵羊煎汤内服。绵羊于5.3±0.4 d、8.3±0.4d、10.5±0.5d出现脾虚初期、中期、后期症状。随脾虚证的加重,瘤胃液pH值、纤毛虫数及其活力逐渐降低;大、中型纤毛虫比率渐降,小型纤毛虫比率渐升。在中、后期这种变化与实验前相差非常显著(P<0.01)。血清胃泌素含量,在脾虚初期有上升趋势(P>0.05),而中、后期逐渐下降(P<0.01),临死前最低。鼻俞、脾俞、百会穴温度从初期到后期逐渐降低,中、后期显著低于实验前(P<0.01)。脾虚后期绵羊病理解剖变化主要表现消瘦,贫血,胃肠卡他性炎症以及轻度心、肝,肺、肾实质性变性。
1987年02期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文瑜,王世若,黎诚耀,张加莲
选用鸡源、猪源空肠弯曲菌各4株提取共同抗原。对提取的共同抗原用等电聚焦电泳分析,出现6~7条移行带,其等电点在3.32~5.23之间;免疫原性测定,共同抗原稀释至10~20μg/ml时,ELISA试验,与5株空肠弯曲菌高免血清均出现阳性反应。用共同抗原免疫家兔及BALB/C小鼠,所制免疫血清,以玻片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及免疫酶染色法对56株不同来源(鸡源20株、猪源33株、人源3株)的空弯菌进行鉴定,均出现阳性结果。试验结果还表明,在不同来源的菌株之间,其共同抗原成分的含量及免疫性以无明显差异。
1987年02期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学勤,刘明克,叶远森
当给硒绵羊的血硒水平在0.2μg/ml以下时,血液红细胞数和血清铁均增加,表明少量硒有促进血液生成的作用;血硒水平达0.309μg/ml,绵羊开始发病时,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容量仅见略有下降,表明硒对血液学的影响较缓慢;血硒水平在0.5~1μg/ml以上时,各项血液学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绵羊发生贫血,贫血类型属小细胞性缺铁性贫血。
1987年02期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明克,叶远森,李学勤
测定了7只给硒羊血液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α_1、α_2、β、γ)的动态变化。结果:给硒后T淋巴细胞增多,B淋巴细胞减少,直至试验结束(90d);血清总蛋白和γ球蛋白在给硒后70d以内,血硒水平为0.5749μg/ml以下时,基本无变化,给硒70d后,血硒水平超过0.5749μg/ml时,总蛋白量和γ球蛋白均减少;其他指标未见规律变化。
1987年02期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姚智庵,金学顺,王贞友
以猪胆囊壁组织作为生物膜,用ZT胶粘合的方法,修补兔食管壁人造缺损创10例,对兔肝、脾人工致伤断面进行粘贴止血15个样本。结果,前者成功7例,食管壁缺损创得到修复,愈合良好,且无食管狭窄现象;后者15个样本的止血效果都很确实,并对创面起到了保护作用,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1987年02期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阎继业,李文阳,郭金荣,金龙洙,武世珍
本文比较了熊(黑熊和棕熊)、牛、羊、猪、犬、兔、鸭等动物胆汁的外观性状,并对这些动物的胆汁及熊胆制剂中提取的胆汁酸成分进行了薄层层析比较。结果表明,熊胆汁层析图谱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将它们水解后层析,只有熊胆汁含游离的熊去氧胆酸。根据胆汁样品及其水解产物样品的层析图谱,即可鉴定商品熊胆及其制剂的真伪。
1987年02期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相忠
<正> 中国兽医食品卫生学会吉林省分会1987年理事会于3月20日在长春召开。
会议期间,全体理事就该学会章程,发展会员及1987年工作等事宜进行了研究,
1987年02期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万祥,王元伦,方元
<正> 军团病(Legionnaires Disease,LD)是1976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的人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嗜肺军团病杆菌(LDB),有10个血清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先后报告有本病流行或散发,遍及五大洲。1982年我国在南京地区发现了第一例LDB感染病人,同年又从一例病人分离到一株LDB(6型),
1987年02期 200-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殷翠琴,白永贵,冯跃英,赵和平
<正>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发生于多种动物的一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隶属于立克次氏体目边虫科(Anaplasmataceac),寄生于红细胞内。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报道较少,国内仅见候铁飞和栾景辉有过报道。我们在1986年4~7月,对呼市郊区种猪场等8个单位的病猪诊疗中,发现了猪的附红
1987年02期 2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史元元
<正> 哺乳动物胚系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研究是以显微注射技术为主要导入手段的基因工程和移植胚胎学的有机结合。以哺乳动物胚系作为研究对象远不如鱼、蛙类受精卵和原、真核细胞方便,在受精卵制备、体外培养、移植发育及外源基因导入等方面均受到复杂技术条件的限制。随着实验手段和胚胎移植技术的不断改进,近几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在基因导入方法和动物新种构建方面已有重大突破,“巨型”小鼠构建的成功,预示
1987年02期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贺祥瑞
<正> 矮马(The pony),亦称小型马,其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与普通马没有什么区别。矮马娇小活泼,聪明灵敏,性情温驯,易于管理,费用较低,不仅可作役用和实验用动物,而且作为一种游乐玩赏动物,博得了越来越多妇女、儿童、旅游者的喜爱。据北京滨河公园介绍,1985年该园因备有矮马共接待儿童10万多人次,收入10万余元。国外情况,恐甚于此。 矮马是现代养马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概括有关资料对矮马情况作一概略介绍。
1987年02期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程国光
<正> 我研究所一次从个体养兔户购进成年本地兔70只,当时外观检查和经半个月的隔离观察均未见异常。但从第三周起,陆续发现购进兔有27只,原饲养兔有15只发病。临床主要表现是:足部剧痒,湿疹性皮炎,患部初起鳞片状屑,继而有灰白色、粗糙、干性坚实的痂皮附着。取痂皮用10%氢氧化钾液煮沸溶解后,取沉淀压片镜检,发现疥螨(
1987年02期 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发成
<正> 当前,在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都把建造学生的合理知识结构,作为培养具有创造力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这个问题也日益引起了我国高教界的广泛重视。 知识结构是人类知识在个人头脑中的内化状况,即各类知识之间的比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定整体功能。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人们常常强调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知识是智力的基础,智力是知识的表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同步关系。可以说,知识的深广浅窄,决定着智力的高低强弱。
1987年02期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大伟
<正> 本实验利用正、反向间接血凝技术,观察了31只豚鼠、18只家兔和6匹马骡虫体与循环抗原和抗体的消长规律;循环抗原与抗体的平行关系;对锥虫动物进行彻底治疗和不彻底治疗前后循环抗原和抗体的变化等。结果表明,循环抗原早于虫体和抗体的出现;接种动物经治愈后,抗原消失也较抗体快;未彻底治愈的动物,虽然暂时查不出虫体,但仍有循环抗原存在。在整个感染过程中,抗体变化比较有规律(先低后高再
1987年02期 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青山,李润萍
<正> 随着免疫化学诊断药盒在临床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其药盒中重要试剂之一——第二抗体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年来,多用马和驴等大动物为免疫动物,以限量多次采血法生产大量第二抗体血清。我们在研制出口用马抗羊血清过程中,观察到马抗羊血清与传贫琼扩抗原之间可发生非特异性反应。通过试验,明确了该反应是由传贫琼扩抗原中被浓缩的牛血清同马抗羊血清抗体之间交叉所致的,现报道如下。
1987年02期 22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涂长春,赵建中
应用凝胶渗透高效液相色谱法(GP—HPLC)分离纯化了4个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IgG。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及ELISA等方法证实,从各样品中分离出的具有相似保留值的第二峰(RT.9.53~10.04min)是纯度较高的IgG抗体,并且有单克隆抗体活性。本方法具有传统方法所不及的简便、省时及高分辨率等优点,可能成为IgG分离纯化的一个新的手段。
1987年02期 224-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庭树
<正> 滚蹄是马骡常见的一种变形蹄,以骡发生最多,马次之;后蹄比前蹄发生多;常为一蹄发生,偶尔也有两后蹄同时发生的。滚蹄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为了客观地反映滚蹄发生的内部规律,了解趾(指)部骨骼和关节的变化以及判定治疗对滚蹄矫正的可能性,笔者对13例马骡滚蹄(共14个患蹄)进行了较详细的临床检查、X线摄影检查和装削蹄矫正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987年02期 226-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栓录,陈慎言,费宝双,张勇,孙跃光
<正>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简称肉毒中毒,是因吸收肉毒梭菌毒素而发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毒病。临床上以运动神经中枢麻痹和延脑麻痹为特征。 本病世界各国都有发生,但不常见。1960年新疆曾发生马的肉毒梭菌中毒症,1987年春节新疆塔城发生一起人的肉毒梭菌中毒症。另据报道,甘肃、青海、内蒙、西藏等地也曾有牛、羊的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但犬的肉毒梭菌中毒症,笔者未曾见到有关的报道。现将我们于1987年2月13日收治的一组军犬肉毒梭菌中毒症报告如下。
1987年02期 22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我校卫生处研制成功的“速效跌打膏”为纯中药水包油型膏剂。在进行了犬、兔、鼠等大量动物实验和系统的药理、毒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经解放军总医院、国家体委训练局医务处、“八一”体工大队卫生科、沈阳军区总医院、成都军区昆明医院等12个单位926例患者临床试用认为,该膏透皮吸收快,作用时间长,具有疗效高、奏效快、
1987年02期 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