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羊实验性钼中毒研究——Ⅰ.绵羊钼中毒动物模型的建立

    王哲,李毓义,张乃生,唐博恒,于洪俊,李学勤

    20只成年绵羊按体重随机分成5组,每组4只。Ⅰ、Ⅱ、Ⅲ组每只羊日给钼量分别按60、30、15mg/kg体重计,以钼酸铵水溶液经口投服;Ⅳ组羊日给钼量同Ⅲ组,另加喂7g硫酸钠;Ⅴ组不作处理。实验期限150d。结果表明,健康绵羊日投钼高于30mg/kg体重或15mg/kg体重并加喂7g硫酸钠方能产生中毒效应。临床特征是体况不佳、跛行、腹泻、脱毛、增重缓慢或消瘦。病理学特征是中毒性肝病和代谢性骨病。加喂硫酸盐能加剧钼中毒效应。在超高钼摄入时,钼对心脏和骨骼等靶器官有直接损害作用。未见中毒羊存在钼诱导的继发性铜缺乏。

    1988年02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桂林部队猪布氏杆菌病和弓形体病的血清学调查

    何琼羽,庄树杰,刘宁

    <正> 布氏杆菌病和弓形体病在我国中南、华南地区时有流行。为查清我部猪群中这两种病的流行情况,给畜禽防疫和肉品卫生检验提供依据,我们作了本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 被检血清采自各部农场和分队饲养的6月龄以上猪只。布氏杆菌诊断抗原和对照血清均由广东省生物药厂提供;血清学反应按虎红卡片凝集试验常规方法进

    1988年02期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绵羊实验性钼中毒研究——Ⅱ.超高钼摄入与体内钼、铜状态

    张乃生,李玉义,唐博恒,王哲,李学勤,于洪俊

    16只健康成年绵羊,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Ⅰ、Ⅱ、Ⅲ组日给钼量分别为60、30和15mg/kg体重,Ⅳ组不给钼作为对照。实验观察期(150d)间,内服超高水平钼(相当于日粮的250~1000ppm)的绵羊,主要表现为肝、肾等组织铜和血浆总铜含量以及血浆铜蓝蛋白氧化酶(Cp)活性增高,未发现钼诱导性铜缺乏的直接证据。各实验羊在投钼后10d血浆三氯醋酸(TCA)不溶铜显著增多并趋于稳定,约占血浆总铜的57.8~58.2%;血浆、组织及被毛的钼含量均极度升高,实验结束时毛钼达17~28ppm,与累计投钼量及肝、肾等组织钼含量均呈正相关。作者认为,血浆TCA不溶铜可作为绵羊钼过多症的早期特异性指标,毛钼含量可作为环境钼污染动物监测的普查指标。

    1988年02期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水牛伊氏锥虫抗体

    聂海洋,叶万祥,方元

    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水牛伊氏锥虫IgG抗体,并与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了比较。检测160份伊氏锥虫疫区水牛血清160份,Dot—ELISA和IHA的阳性率分别为55.63%和53.75%;其中42份虫检阳性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2.86%,两种试验的一致率为95.63%。两种试验的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8842)。10份非疫区健康水牛血清两种试验均为阴性。

    1988年02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产咪唑苯脲对梨形虫病和无定形体病的疗效评价

    李德昌

    应用国产咪唑苯脲,按2mg/kg剂量肌肉注射治疗20例驽巴贝西虫病马,14例间隔24h用药2次,6例仅用药1次,均获治愈。按1~4.5mg/kg剂量一次肌肉注射治疗45例双芽巴贝西虫病黄牛,29例早、中期病例全部治愈,16例晚期病例,治愈14例,治愈率87.5%。按1.5mg/kg剂量一次肌肉注射治疗4例双芽巴贝西虫病黄牛,全部治愈。以1mg/kg,1.5mg/kg、2mg/kg剂量一次肌肉注射治疗46例水牛巴贝西虫病牛,1mg/kg剂量治疗12例,治愈9例,治愈率75%;1.5mg/kg剂量组24例及2mg/kg剂量组10例全部治愈。应用1.5mg/kg剂量间隔24h 2次肌肉注射治疗18例羊泰勒虫病羊,治愈16例,治愈率88.9%。以1~4.5mg/kg剂量1~8次肌肉注射治疗22例无定形体病牛,17例早、中期病例全部治愈,5例晚期病例全部死亡,治愈率77.3%。咪唑苯脲安全性较好,对牛、马加大剂量至8mg/kg,水牛6mg/kg,仅出现一过性的呼吸困难、流涎、肌肉颤抖、腹痛和排稀粪等副反应,约经30min后消失。

    1988年02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猪粪便中的病毒抗原

    朱维正,王新平,常建兵

    应用猪流行性腹泻(PED)—ELISA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对120头健康猪和5头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病猪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均不出现交叉反应;对15头PED病毒实验感染仔猪粪便标本检测,全部呈阳性;将对3(?)份ELISA阳性粪便标本和3份阴性标本的检测结果与电镜观察结果比较,其阳性符合率为97.37%,阴性符合率为100%;对在PED发病季节从不同地区采集的腹泻病猪粪便标本112份检测结果,阳性率为60.71%,而阴性反应的标本,绝大多数是在病愈后15~20d采集的。

    1988年02期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2 ]
  • 人肝癌特异快诊法通过部级鉴定

    王保庆

    <正> 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生化教研室王映强等人研究的“超微量末梢(耳、指)血斑点式肝癌特异快速诊断法”于1988年5月4日在长春通过部级技术鉴定。由军内外17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经过精心审查评议后认为,该方法构思新颖、设计合

    1988年02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酶标抗体染色法实验检定空肠弯曲菌

    黎诚耀,王世若,宋耀彬,刘玉斌

    应用酶标抗体染色法检定空肠弯曲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轻度着染外(可以从形态学上排除),对沙门氏菌等9种杂菌均不发生非特异性染色反应;用以检查空肠弯曲菌纯培养物,敏感性可达400万个菌/ml。对同时接种10个空肠弯曲菌和1亿个杂菌的30h选择性增菌肉汤培养物,酶染色法可准确地检出,而且不受杂菌的干扰。检查47份鸡粪便标本和38株猪源空肠弯曲菌,其结果与常规细菌分离鉴定结果相同。建立的检定空肠弯曲菌的酶标抗体染色法可在2h内完成。

    1988年02期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囊虫循环抗原的特异性

    施正良,翟春生,蒋连祥

    用兔抗囊虫粗抗原IgG,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病、健猪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0.68%和5.30%,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经免疫复合物解离处理后,病、健猪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35.29%和2.3%,两者之间差异显著。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查明,某些病、健猪血清中存在一种共同的抗原成分,导致交叉反应。这种成分不易被3.5%PEG沉淀。病猪血清中还存在一种特异抗原成分,其反应性强,主要以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1988年02期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鸡视顶盖后背侧部的纤维联系——HRP法研究

    王绍宇,何明伍,王大杰

    选用健康成年来航鸡9只,以20~30%HRP溶液作标记物,观察了视顶盖后背侧部的神经纤维联系。结果:在光镜下明视野视察,标记细胞出现在古纹状体后腹部、外侧螺旋核、视上交叉腹侧核、顶盖前核、峡核大细胞部和深中脑外侧核,在内侧螺旋核和视顶盖中央灰层偶见标记细胞;在腹外侧膝状体核、圆核、顶盖前顶盖下间置核、背外侧膝状体核、前顶盖下核、丘脑背外侧核、视顶盖室周纤维层以及中脑和延髓的网状结构等部位观察到标记终枝;同时观察到顶盖丘脑束中有标记纤维的横断像以及视上腹侧交叉和顶盖连合中有标记纤维。结果表明,视顶盖的纤维比较广泛,与端脑、间脑、中脑以及延髓都有联系,视上腹交叉是两眼间视觉信息交流的形态学基础。

    1988年02期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产软壳蛋鸡壳腺部粘膜上皮细胞组织结构

    孙晓燕,黄孝翰,王铁恒,李德雪,易旭东

    应用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方法观察,产软壳蛋鸡壳腺部粘膜上皮细胞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嵴断裂,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及核周间隙扩张。溶酶体,自噬体和脂褐索颗粒数量较多,脂滴大量堆积。基细胞表面微绒毛和顶细胞表面纤毛排列紊乱,乃至断裂。苏丹Ⅳ染色呈阳性反应;PAS阳性颗粒减少,ACP酶活性增强,ALP酶及ATP酶活性减弱。以上变化表明,产软壳蛋鸡壳腺部粘膜上皮细胞结构退化,功能降低。

    1988年02期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强制换羽对鸡产蛋性能及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

    郑灿,李永田

    实验用480日龄白米航母鸡110只,随机分为断食组、加锌组和对照组。断食组停料13d,停水3d强制换羽;加锌组饲喂高锌日粮(2%)13d强制换羽,观察两种方法对母鸡的产蛋性能及血浆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强制换羽后,断食组和加锌组产蛋率高于对照组;断食组又高于加锌组;断食或加锌期间,两组血浆的孕酮含量均降低,甲状腺素(T_4)含量升高,三碘甲腺原氨酸(T_3)含量先降低而后明显升高,钙含量降低;加锌组血浆白蛋白含量低于断食组,而血浆尿素氮含量高于断食组。

    1988年02期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鸡骨、肝和肠硷性磷酸酶的提纯和性质

    欧阳红生,汪玉松

    用正丁醇抽提、DEAE纤维素(DE—52)和Con·A—Sepharase 4B柱层析等方法从鸡的骨、肝和肠组织中提取碱性磷酸酶(ALP)。提纯倍数分别为41倍(骨)、391倍(肝)和130倍(肠)。将粗提的ALP进行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骨、肝ALP均出现两条带,其分于量为154 000和353 000(骨),187 000和353 000(肝);肠ALP有3个组分,分子量为123 000、235 000和327 000。骨、肝、肠的ATP经DE—52柱层析均得到两个酶峰,其中总活性较大的峰(主峰)进行Con·A—Sepharose 4B柱层析后,其ALP对磷酸苯二钠的km值分别为0.532mM(骨)、0.452mM(肝)和0.472mM(肠)。骨、肝ALP对热敏感,而肠ALP则比较耐热,56℃作用9min,酶活性降低98.8%(骨)、95%(肝)和59.3%(肠)。尿素可抑制骨和肝ALP,肠ALP对尿素不大敏感。4 mol/L尿素对骨ALP活性抑制100%,对肝ALP 95%,对肠ALP仅为47%。2 mmol/L左旋咪唑能抑制骨ALP活性的57.1%、肝ALP的57.7%、肠ALP的15.7%。20 mmol/L L—苯丙氨酸能抑制肝ALP活性的12%、骨ALP的18.5%、肠ALP的57%。低浓度L—苯丙氨酸(1~15mmol/L)对骨ALP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而对肝ALP有一定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表明,鸡的骨、肝和肠ALP可分为两型:一型为肠ALP,另一型为骨和肝ALP。

    1988年02期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实验性流行性腹泻仔猪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及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微结构

    田欣田,郑兆荣,邱震东,刘宝岩,杨盛华

    给8头生后3d的哺乳仔猪经口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吉”毒株,于感染后18、30、45和96h各扑杀2头,以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及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小肠上皮细胞的病变因感染时间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上皮细胞的脱落和残留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以感染后30h最严重,病毒在这些上皮细胞内的增殖最显著。感染后45h,见有大量新生上皮细胞修补损伤的肠绒毛。感染后96h,小肠绒毛短缩、粗大乃至发生融合。实验仔猪肠系膜淋巴结内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均遭到破坏,在巨噬细胞内见有PED冠状病毒粒子。

    1988年02期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从国外引进的水貂发生冠状病毒性肠炎

    韩惠民,杨盛华,刘维全,邹啸环

    <正> 1987年10~12月,我国北方沿海地区20多个貂场由加拿大、美国等地共引进了3万多只种貂。不久,即有10多个貂场引进的水貂出现肠炎流行。经我们初步调查,认为该病是貂冠状病毒性肠炎。该病初期呈散发,3~5天后病貂数急剧上升,7~10天内几乎全部水貂都发病,病程约1周。发病貂场一般在10~20天达流行高峰,30天左右逐

    1988年02期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提高口蹄疫病毒衣壳多肽VP_1免疫原性的实验研究

    涂长春,许基龙,殷震,孙恩贵

    以口蹄疫病毒(FMDV)衣壳多肽VP制成3种抗原制剂,即VP_1与鲎血蓝蛋白(TTH)连接而成的复合抗原(TTH—VP_1);VP_1与VP_2、VP_3,VP_4连接而成的VP_(1.2.3.4)复合物以及VP_1自身交联成的共聚体PolyVP_1。将3种抗原制剂分别免疫小鼠,测定其激发的抗病毒粒子的中和抗体反应,并与未交联VP_1所激发的免疫反应相比较。结果表明,PolyVP_1激发的抗体中和指数明显高于单纯VP_1激发的抗体中和指数(P<0.01),而TTH—VP_1和VP_(1.2.3.4)激发的抗体中和指数与单纯VP_1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小分子多肽兔疫原的自身交联能提高其免疫原性。

    1988年02期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骡蹄角质某些物理性能的测定

    宋继忠,朱余九,刘亚东,阎贺,卜菊九,邹尔新

    对马(20)、骡(10)蹄角质的测定结果表明,硬度、弹性,抗张强度、弹性模量均为蹄壁>蹄底>蹄叉;蹄底的磨耗大于蹄壁;蹄壁的磨擦系数大于蹄底;蹄壁纵向拉伸的抗张强度大于其横向拉伸,强度越大其伸长率越小;在相同压力下,蹄壁侧压弹性模量值大于纵压值,而蹄底侧压模量值则小于纵压值;蹄角质在材料力学上表现为一种各向异性的特点。作者认为,马、骡蹄角质物理性能的差异与蹄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988年02期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实验感染猪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

    谢明星,朱维正

    应用微量中和试验(MT)、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对三种不同途径即滴鼻、口服和肌肉注射人工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12头仔猪的血清抗体进行了检测。感染猪在第1~2周时即可测出抗体,3~5周后抗体滴度达高峰,抗体持续时间最短为18周,最长可达22周以上。其中以肌注和滴鼻组抗体产生较早,而口服组稍晚。肌注组抗体上升较快,抗体持续时间较短,而滴鼻和口服组抗体上升稍慢,抗体持续时间较长。

    1988年02期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伊氏锥虫循环抗原

    杨大伟,刘俊华

    利用间接血凝试验,对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马、豚鼠,家兔的循环抗原(CA)及其出现规律进行了实验检测。结果,感染动物47/57 CA阳性,15分份锥虫培养液CA全为阳性,而健康动物及空白培养液均为CA阴性。伊氏锥虫CA与锥虫属以外的驽巴贝西虫,传贫、鼻疽等血清不交叉,而与锥属的牛泰氏锥虫、路氏锥虫、马媾疫锥虫的血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CA比抗体出现早;感染动物完全治愈后,CA消失,而未彻底治愈者,CA仅暂时消失,但不久又出现,直到动物病死,由此认为,CA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疗效判定和预后判定的依据之一。

    1988年02期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长春市市场鱼体汞污染的调查

    吕加平,袁鸿锦,马成林,李普霖,郑明光,陈贵连

    本实验采用随机抽样法,从长春市农贸市场采取鲤鱼80尾、鲢鱼80尾,草鱼59尾,然后取其背部肌肉,部分草鱼、鲤鱼还采取肝脏、鳃和鳞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其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鲤鱼肌肉汞含量均值为58.30 PPb(13~153 PPb),鲢鱼为67.32 PPb(22.5~164PPb),草鱼为41.49 PPb(10~94.5PPb),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0.3 PPm)。分析了草鱼,鲤鱼肌肉、肝脏、鳃、鳞片汞的含量,结果,鳞片汞>肌汞>肝汞>鳃汞,经统计学相关分析,鲤鱼的肝脏、鳃和鳞片汞含量均与肌汞含量有极显著相关关系,而草鱼的上述诸器官与肌汞的相关不显著。鳞片汞约为肌肉汞的3~5倍。从而提示,在环保、鱼类水产食品的汞监测中可采取鳞片作为检样。对同一水域不同年龄鱼体汞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鱼体汞的富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对同一水域同龄的不同鱼种间汞含量的比较后发现。鲢鱼肌汞与鲤鱼肌汞均高于草鱼肌汞,而鲢鱼与鲤鱼汞之间差异不显著。

    1988年02期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旋毛虫病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包囊形成的观察

    周志江,袁鸿锦,李普霖,杨盛华,郑明光,陈贵连

    用旋毛虫对3头牛成功地进行了实验性人工感染,并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系统观察了牛肌旋毛虫的形态学变化、肌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旋毛虫包囊的形成。经口感染旋毛虫后第7d,牛肌组织中出现旋毛虫幼虫,呈杆状,位于肌纤维之间。感染后11d,幼虫进入肌纤维之中,呈杆状。感染后19d,幼虫的一端出现弯曲,并开始包囊的形成,感染后27d,幼虫蟠曲,100d以后,形成完整包囊,其形状为梭形或卵圆形。电镜下观察,包囊壁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由胶原微纤维组成,来自增生的内芽肿;内层由不定形基质、不能显示周期性横纹的胶原微纤维和小泡组成,来自受侵肌纤维。

    1988年02期 19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诱发黑白花奶牛超数排卵的总结

    廖和模

    <正> 为了应用和推广胚胎移植技术,我们从1984年起对黑白花奶牛超数排卵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几年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988年02期 20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实验性疑似猪冠状病毒性脑脊髓炎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刘宝岩,薄清如

    用疑似猪冠状病毒性脑脊髓炎自然病例脑组织,脑内或脑内兼滴鼻接种于4头4日龄同窝仔猪结果4头实验仔猪都出现和自然病例相似的神经症状及非化脓性脑脊髓炎病变。病变以脑脊髓的软膜、小脑、嗅脑和颈部脊髓的实质比较明显。

    1988年02期 207-20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定溶剂的改进试验

    尚建勋,阎章年

    将配制安定注射液的溶剂丙二醇的容量(V/V)由原来的40%降至5%后,再加少量其他溶剂,配制成的新的安定注射液,与市售安定注射液相比,药效不受影响,而且降低了毒性,增大了与其他水溶液混合应用的理化相容性,降低了成本。

    1988年02期 20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州地区猫瘟热调查及免疫预防试验

    汪惠兰,王仁峰,于新和,赵传壁,卫景玲,李玉梅,夏咸柱

    <正> 近年来,由于猫瘟热的流行,使许多地方的家猫大批发病死亡,郑州地区也屡有疑似猫瘟热发生。为及时确定诊断,了解疫情,制订有效的防制措施,我们与解放军兽医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合作,对郑州地区的家猫进行了猫瘟热的调查与预防试验,现报告如下。 一、猫瘟热调查

    1988年02期 2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脾细胞干扰素对猪水疱性口炎病毒实验感染的保护试验

    李芷芬,贺继明,杨火

    <正> 水疱性口炎病毒(VSV)常被用作干扰素滴定的攻击病毒,对干扰素最为敏感。为了观察本所制备的猪脾干扰素(PS—IFN)在猪体内的抗病毒作用,进行了本试验。

    1988年02期 213-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绵羊血清几种生化物质及常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摘要)

    赵建军,张晓燕

    <正> 东北细毛绵羊30只,年龄2~3岁,不拘性别,体重24~35kg,临床健康。 血清硷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α—羟丁酸脱氢酶、淀粉酶、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尿素氮、肌酸酐、胆固醇、甘油三脂、总胆红素等,采用美国实验仪器公司的MCA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钙、无机磷亦采用MCA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钾、钠离子采用英国EELJ火焰光度计测定;血清铁(Fe~(2+))铜(Cu~(2+))、镁(Mg~(2+))、锌(Zn~(2+))采用美国实验仪器公司Video—22型双光束双通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测定结果

    1988年02期 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彩棚”养猪法的效果观察

    唐建民

    <正> 关于环境色彩对动物生长的影响,尚未见系统研究。“彩棚”养猪法是将猪饲养在红、橙、黄、绿,蓝、青、紫等7种不同色彩的猪舍内,观察猪的生长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方法 从本部7个直属单位各随机选择营养良好、未发生传染病的临床健康仔猪10头(1~3月龄),共70头;各单位参试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头。7个试验组的猪舍分别刷成红、橙、黄、绿、蓝、青、紫等7种颜色,对照组猪舍不涂色。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日粮”标准相同。试验开始时和试验后30、60、90天时,各称1次体重。 二、结果 在冷色环境下,猪的食欲不振,少动,体重增加不明显;而在暖色及较柔和的颜色环境下,食欲增加,活泼好动,体重增加较明显,详见表1。(下转126页)

    1988年02期 21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