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羊实验性钼中毒研究——Ⅲ.硫酸盐对体内钼、铜、铁状态的影响

    张乃生,李毓义,王哲,唐博恒,李学勤,于洪俊

    日摄食钼250ppm[15mg/(kg·d)]的成年绵羊,加喂硫酸钠7g/d能显著减少其血浆、被毛及组织中的钼蓄积,显著增加脾、肝、肾等组织的铁含量;而单纯摄入高钼则对体内铁状态无显著影响。硫酸盐对摄食高钼绵羊体内铜状态的影响与单纯投钼羊类似,表现为肝、肾等组织铜、血浆总铜以及铜蓝蛋白氧化酶(CP)活性增加;对血浆铜的组分构成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降低三氯醋酸(TCA)不溶铜而升高TCA可溶铜。在实验期间,加喂硫酸盐并未引起钼诱导的铜缺乏。

    1988年03期 217-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绵羊实验性钼中毒研究——Ⅳ.骨病性质及发生机理

    唐博恒,李毓义,张乃生,王哲,于洪俊,李学勤

    成年健康绵羊饮食无机钼保持在30mg/(kg·d)以上或15mg/(kg·d),并加喂7g硫酸钠能引起骨骼病变。通过对钼中毒绵羊的临床观察、血清生化检验、骨骼病理形态学检查以及骨生物力学参数测定,证实成年绵羊钼中毒骨病的病性是兼有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的混合型代谢性骨病。其外生骨赘有两种类型—偏心型和管套型骨赘。没有充足的直接证据表明这种骨病与相对缺铜有关,其发生机理可能涉及超高钼本身的直接作用、营养不良以及骨生物力学改变等多方面,硫酸盐可诱发或加重钼中毒骨病,是钼中毒骨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1988年03期 22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疑核对细胞免疫机能调节作用的研究

    李巨浪,李永田,张玉生

    实验用3~4月龄1.5~2.5kg灰色家兔22只,麻醉后于疑核内插入同心圆电极,在刺激前和刺激后采血检测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T细胞百分率,并测定全血葡萄糖浓度;刺激疑核后0.5h,采6例胸腺组织作超微结构观察;刺激疑核后3.5h,采胸腺作石蜡切片ANAE阳性率检测。电极位置均作组织学检查。结果:刺激疑核后T细胞百分率、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持续升高(P<0.05);胸腺各部位ANAE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胸腺后微静脉内淋巴细胞增多,均与对照组及非刺激对照组相差非常显著(P<0.005);胸腺髓质ANAE阳性淋巴细胞率与外周血液T细胞百分率相关显著;胸腺超微结构示上皮性网状细胞机能活跃,分泌旺盛,皮质处于分裂状态的淋巴细胞增多,髓质淋巴细胞活动能力增强。由此认为,疑核与外周细胞免疫存在机能联系,刺激疑核可引起细胞免疫机能增强。本实验还证明,刺激疑核引起血糖浓度降低,因而除神经途径外,疑核还通过体液途径调节免疫机能。实验结果提示,疑核可能是大脑皮层、下丘脑调节免疫机能的中继核。实验确定了疑核定位坐标是AP_(20~21),L_(1~1.5),H_(20~21)。

    1988年03期 228-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应用猪囊虫匀浆抗原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猪囊虫病抗体的研究

    蒋连祥,施正良,翟春生

    从囊虫匀浆浸提液中分离出一种抗原性与特异循环抗原相同的成分,以这种抗原成分通过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病、健猪的血清抗体,结果病猪抗体阳性率为93.2%(96/103),健猪阴性(?)合率为100%。

    1988年03期 234-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研究——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2512——弱毒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内的适应

    张鹏程,高宏伟,毕秀纯,李晓慧,孙桂欣,郭儒凡,邱震东,周继勇

    将引自国外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2512鸡胚弱毒成功地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物。该病毒增殖对生长液要求不苛刻,并能对CEF培养物呈现规律性的稳定的致细胞病变作用(CPE);经反复传代及回归鸡胚绒毛尿囊膜(CAM)重复性试验,都呈现出IBD病毒规律性变化。经毒价测定、安全实验、效力试验证明,该毒株没有因传代和其他因素而改变其特性,其滴度基本稳定在10~(5.50~5.75)EID50/0.2ml,TCID50/0.1ml为10~(7.83~8.17)。

    1988年03期 237-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科尔沁牛染色体14/24易位的初步研究

    齐福印

    对内蒙古哲盟地区的5头科尔沁牛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3♀和1♂核型全为2n=60,可配成30对,29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大型亚中着丝粒,Y为小型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的核型为异常核型,59,XY,t(14:24)。14/24易位是单独发生的。

    1988年03期 24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鸡上纹状体的纤维联系——HRP法研究

    刘波,杨维太

    将HRP溶液注入鸡上纹状体,追踪投射至上纹状体的纤维来源,在丘脑背外侧前核、背外侧后核,丘脑背内侧前核、背内侧后核,中脑深核外侧部和腹侧部及顶盖背核出现标记细胞。外侧前脑束和隔中脑束出现标记纤维。结果表示.上述核团有纤维投射到上纹状体,且投射均限于同侧。

    1988年03期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甲鱼“红脖子病”的研究

    杨臣,曹生福,路长河,朱维正

    对某甲鱼养殖场1987年2~6月流行的甲鱼“红脖子病”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病原学、血清学等项检查,证明该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所引起,故命名为甲鱼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1988年03期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 ]
  • 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分析血清抗体成分的方法学研究——附56例鼻疽血清分析结果

    赵建中,刘(王子),马丛林,邓定华

    本文建立了一种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技术分析血清抗体成分的方法。经实验证明,本法特异性和重复性均较理想,并不受血清种属的限制。通过对56份鼻疽血清的检测,初步表明本法可用于血清抗体成分分析、血清学诊断以及观察单一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等方面。

    1988年03期 25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光照对“星杂579”产蛋鸡甲状腺组织结构的影响

    毛振宾,黄孝翰,李德雪,王铁恒

    对70日龄“星杂579”母鸡,以10lx的照度和14L:10D的光照周期补加光照,至270日龄时,摘取甲状腺制做光镜、电镜样品进行观察。结果:补加光照的实验组与自然光照的对照组鸡的开产率、产蛋量和甲状腺滤泡上皮的厚度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体重和甲状腺腺体的重量、大小及滤泡腔内径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不论柱状或扁平上皮细胞)及滤泡腔内胶质均呈现功能活动旺盛的结构相。

    1988年03期 260-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绵羊食管、网胃和瘤胃电活动的研究

    夏明热,李永田,张玉生,胡仲明,曹长清,顾为望

    用RM-6008型记录仪记录了绵羊在安静、进食、反刍和嗳气等状态下的食管、网胃和瘤胃的前背囊、后背盲囊、后腹盲囊、前腹囊的电活动及其先后次序。结果表明:食管电呈群集型,只在进食、嗳气和反刍时出现。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网胃电最先出现,波型随生理状态不同而有差异。瘤胃电由第一次波(P波)和第二次波(S波)组成;P波开始于网胃电活动之后,出现频率与网胃电频率相同,其活动次序为,前背囊→后背囊→后腹盲囊→前腹囊,有时电活动止于后背盲囊;S波位于P波之后,其频率低于P波,且与进食和嗳气有关;进食时,S波出现频率最高,其活动次序是,前腹囊→后腹盲囊→后背盲囊→前背盲囊;嗳气时,S波活动次序是,后腹盲囊→后背盲囊→前背囊;安静和反刍时的活动次序与嗳气时相似。

    1988年03期 26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水貂肠炎病毒的提纯及部分生化特性分析

    王惠琛,崔青山

    应用高速离心—PEG沉淀—蔗糖和氯化铯密度离心—氯化铯平衡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从水貂肠炎病毒猫肾细胞培养物中提纯病毒粒子。提纯的病毒粒子分为氯化铯浮密度为1.32~1.36g/ml的空壳病毒粒子和氯化铯浮密度为1.40~1.42g/ml的实心病毒粒子。应用SDS—PAGE分析,实心病毒粒子有结构蛋白3种,(VP_1,VP_2、VP_3),空壳病毒粒子有2种(VP_1、VP_2);从第5d培养物中提纯的实心粒子的VP_3含量少于第7d培养物的量。从第7d培养物中提纯的实心病毒粒子经尿素、NP_(40)、TritonX—100裂解后,在薄层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中出现4条蛋白带。从感染48h的细胞培养物中提取到水貂肠炎病毒线状双股复制型DNA(RF—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该RF—DNA大约有5000个硷基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RF—DNA有2个HindⅢ酶切点,1个PstⅠ酶切点和1个ECoRⅠ酶切点。

    1988年03期 27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实验性犬传染性肝炎肝胆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崔龙波

    透射电镜下,犬传染性肝炎急性坏死型病例肝细胞线粒体高度肿胀,嵴断裂。病变严重的,肝细胞胞浆固有结构崩解、碎裂。核内包涵体由基质和ICHV粒子构成;在不含包涵体的核内也见到ICHV粒子。核内的ICHV粒子通过溶解的核膜或由于核崩解而释入胞浆;当细胞膜局部破裂或整个细胞崩解时,细胞内的ICHV粒子释放于细胞外。在嗜酸性小体的胞浆内观察到ICHV粒子。窦状隙内皮细胞和星状细胞呈现与肝细胞类似的变化。扫描电镜下,组织学呈凝固性坏死的胆囊粘膜袁面平坦无结构;亦见胆囊粘膜有局部灶坏死,与周围界限明显,坏死灶外围的上皮细胞结结构不整,上皮顶部凸出的颗粒大小不一或脱落。透射电镜下,呈坏死的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固有结构消失,呈均质状;其余部位的上皮细胞微绒毛断裂、脱落;线粒体肿胀,嵴溶解,上皮顶部堆集大量的致密小体,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结构消失;亦见血管均质坏死,血管内皮的坏死与粘膜上皮的坏死同步或先于其发生。

    1988年03期 280-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牛肺结核病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李雪驼,李普霖

    对35例结核菌素检验判定为阳性的自然结核病牛肺脏,进行了眼观、病理组织学、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病变特点可分为4种类型:小结节性肺结核、大结节性肺结核、小叶性结核性支气管肺炎、大叶性结核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在肺脏上的分布与支气管树分布规律相一致。本实验结果表明,上皮样细胞(EPC)不但具有活跃的功能,而且还有一定的分裂能力;而郎罕氏细胞(LGC)可能来自EPC的相互融合。

    1988年03期 286-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舍饲1~7日龄公骡驹行为的观察

    关宏,李慕,田家良

    对舍饲1~7日龄公骡驹的吸乳、偷乳、站立、运动、睡眠、采食、吃粪、踢、恋群、嬉耍、鸣叫、嗅舐等行为进行了观察,初步探讨了这些行为的产生原因和如何利用这些行为制定科学的骡驹培育措施。

    1988年03期 293-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分类性状之异同

    王钜连

    <正> 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 Doflein,1901)1894年在阿尔及利亚发现,是马属动物通过交配经生殖器粘膜感染的一种慢性原虫病的病原。伊氏锥虫[T.evansi(Steel,1885)Balbiani 1888]1880年发现于印度的马和骆驼,是由吸血昆虫虻类等传播的马、牛和骆驼锥虫病的病原。两种锥虫同属锥虫科锥虫属布氏组。迄今为止,各种教材和专著中,都认为这两种锥虫在形态上无区别,但其生物学特性则彼此不同。本文援引有关文献资料,结合笔者的第一手材料,对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分类性状诸问题,进行如下对比性分析。

    1988年03期 300-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饲料中棉籽饼含量对来航雏鸡增重的影响

    陈秀鹤,马炳麟

    采用含棉酚量为0.075%的棉籽饼,按10%、30%和50%的比例分别混入饲料内制成含棉酚量为0.007%、0.017%和0.038%的A、B、C三型混合饲料,分别饲喂30日龄的来航混合雏鸡50天。结果,含10%棉籽饼(即含棉酚量为0.007%)的试验组,雏鸡增重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而其它2个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1988年03期 305-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牛腹腔丝虫抗原血清学免疫反应性的探讨

    刘兴发,翟春生

    <正> 马、绵羊和山羊脑脊髓丝虫病在我国诸多省份常有发生。该病按其临床症状难以诊断,故常以死后剖检在脑或脊髓中发现童虫而确诊。为了寻求家畜脑脊髓丝虫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文就牛腹腔丝虫成虫抗原与马、骡、山羊、黄牛和免疫家兔等动物血清的免疫反应性作了试验,探讨了牛腹腔丝虫成虫抗原用于家畜脑脊髓丝虫病血清学检测的可行性。

    1988年03期 307-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鸡白痢菌在磁场中生长情况的观察

    梁焕春,蒋祥植,冯英杰

    <正> 本文对鸡白痢菌在磁场下生长的情况,重点是不同浓度的鸡白痢菌在不同磁感应强度下和不同时间作用下的生长情况作了观察。 材料和方法 1.菌种和培养:菌种系兽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保存的鸡白痢沙门氏菌,接种在普通肉汤中,在37℃培养24h,用平板计数法计算出每毫升含细菌数,然后用生理盐水稀释到所需浓度,分装在20ml的培养瓶中。

    1988年03期 309-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牛、马、猪、羊、兔、鸡、犬、熊等8种畜禽血气正常值

    陈红,刘志尧

    <正> 目前血气分析在医学上已广泛应用于酸硷平衡障碍疾病的诊断,尤其对危急患者的抢救和监护更为重要。国内外兽医临床及科研上也开始应用血气分析诊断酸硷平衡障碍疾病和指导治疗,但目前尚未见到较完整的血气分析正常值资料。为此,我们将近2年来积累的有关资料整理报道如下,以供广大兽医工作者参考。

    1988年03期 31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