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永军,赵奕,殷震,童光志,白丽萍
将貂肠炎病毒中间复制型DNA(MEV—RF—DNA)的Hind Ⅲ酶切C片段克隆到pBR332中,形成重组质粒pBM.以光生物素标记的pBM探针,检测接种细小病毒前的貂和犬粪样36份和12份,阳性率分别为36.1%和33.3%;检测接毒后不同时间的貂和犬粪样98份和71份,阳性率分别是90.8%和91.5%.探针对接毒前、后貂和大粪样检出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常规HA试验.另外,对部分貂和大粪样进行了电镜检查和病毒分离试验,并与探针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1991年03期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爱民,宋华宾,郭文有,周景德,丁延令
以羧化聚苯乙烯胶乳作为载体,将牛血清和马血清分别共价交联到载体微球的表面,制成免疫微球.将此免疫微球同相应的抗血清配对,进行胶乳凝集抑制试验以鉴别牛肉和马肉.通过对265头份牛肉、242头份马肉、100头份猪肉、60头份羊肉、30头份狗肉、13头份骡肉和4头份驴肉鉴别,牛肉胶乳试剂和马肉胶乳试剂的敏感性均为100%,牛肉胶乳试剂的特异性为100%,马肉胶乳试剂同骡肉和驴肉呈完全交叉反应.实验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试剂易于保存,本试验可在5min内报告结果,操作简便,适于基层动检部门应用.
1991年03期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金海,李来记,于仙忠,杨中兴
<正>1990年10月我们用2头13/17易位杂合子公猪与4头13/17易位杂合子母猪交配,其中3头受孕.1991年2月相继产仔,3窝共产仔29头,到2月龄存活24头.经核型分析,发现有3种核型,其中13/17易位纯合子猪8头,其核型为:2n=36,XX或XY,rob(13/17);13/17易位杂合子猪10头,其核型为:2n=37,XX或XY,rob(13/17);正常核型猪6头,其核型为:2n=38,XX或XY.
1991年03期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安祖,周晓明,张国宪,侯世宽,李金中,杨盛华,夏平安
由河南省南阳地区患“怪叫病”黄牛脑组织分离鉴定了5株狂犬病病毒,建立了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的夹心间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狂犬病病毒抗体和中和抗体的夹心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微量免疫酶试验.应用所建立的方法,结合小鼠中和试验,对疫区牛、马、猪、羊、犬、猫、鸡、鼠和蝙蝠9种动物的1138份血清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阳性率达12.65%,其中疫点内牛、猪、犬、猫和鼠的阳性率更高,为20%左右.根据动物群中较高阳性率,亦即隐性感染动物的存在,提出了南阳地区黄牛狂大病除因疯犬或带毒犬咬伤所致者外,可能还有因其他动物如鼠等咬伤甚至非咬伤感染途径的存在.在确定病性以及上述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实施了以管(制)、免(疫)、灭(扑杀)为中心的综合防制措施,经3年的工作,收到了明显的防制效果.
1991年03期 20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劲松,房德兴,周宗安,顾志香,王元伦,肖元庭
采用HRP—SPA—ELISA方法,在同一猪场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对5种常用猪瘟免疫程序免疫后不同时间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前免疫,1月龄1次免疫,2月龄1次免疫和1月龄、2月龄2次免疫猪均有良好的免疫应答,90日龄检测80倍稀释血清的ELISA OD值均在0.30以上(0.31~0.48),120~240日龄血清ELISA抗体一直保持在较高水乎(OD值0.42~0.66);而超前、2月龄2次免疫猪的免疫应答明显低于前4种免疫程序,120日龄时的ELISA OD值仅为0.25,此后上升也较缓慢,至240日龄时才达0.43.根据本研究结果,综合过去的报道,建议在“猪瘟控制地区”采用1月龄1次免疫或2月龄1次免疫,在“猪瘟未控制地区”采用1月龄1次免疫或超前免疫.
1991年03期 215-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权可久,孙明,张兴权,唐小山,陈鸿珊
用驴胚肺二倍体细胞(DELDC)培养马传贫病毒(EIAV),以BA-细胞ELISA检测药物抗EIAV抗原的方法,对30余种中药制剂进行筛选,发现小柴胡汤、甘草浸液、黄芩汤和黄芩甙对马传贫病毒抗原有较明显抑制作用,其ED_(50)分别为717μg/mL、202μg/mL、1089ug/mL、6.6μg/mL.
1991年03期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赖良学,刘波,杨维泰
鸡中脑导水管及视叶脑室的底壁主要由多纤毛细胞构成.表面满布草丛状纤毛和微绒毛,无区域性差异;其顶壁的表面结构呈非均一性,主要由少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及伸张细胞交错排列形成的嵌合体构成.在中脑导水管顶壁,除见有神经元样细胞、神经胶质样细胞和类组织细胞外,还发现了神经元样复合体.
1991年03期 225-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亚兰,郭文场,冯怀亮,刘健,常廷荣,葛明玉
雉鸡胸肌、腿肌中蛋白质含量高于星布罗肉鸡,而脂肪含量则低于星布罗肉鸡.雉鸡总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及Ca、P、Mg、Fe、Cu、Se含量均较星布罗肉鸡高.光镜下观察,雉鸡胸肌、腿肌的肌纤维排列紧密,而星布罗肉鸡的肌纤维间距较大.电镜下观察,雉鸡胸肌、腿肌的肌纤维间有大量脂肪组织和少量结缔组织,胸肌内线粒体数量大于腿肌;星布罗肉鸡胸肌、腿肌的肌纤维间含大量结缔组织和少量脂肪组织,腿肌内线粒体数量大于胸肌.
1991年03期 229-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董淑丽,汪立甫,汪玉松,崔仲才,张玉静
罗斯及印第安河鸡在胚胎第3d的混合胚中出现LDH_(1~3)3种同工酶(3条区带,梯度凝胶电泳),或LDH_(1~4)4种同工酶(6~7条区带,等电聚焦电泳);第7d检出心肌、胸肌和脑的5种同工酶(LDH_(1~5),5~7条区带);第12d检出肝脏的LDH_(1~5)5种同工酶(8或15条区带).组织LDH同工酶区带数随发育过程明显增多,同种鸡同一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LDH同工酶活性变化相差显著或极显著.在相同发育时期,印第安河鸡胸肌和肝脏的LDH_1相对活性均明显高于罗斯鸡(P<0.01).两种鸡心肌、胸肌、肝和脑组织LDH同工酶的等电点主要分布在pH6.0~8.2内.
1991年03期 234-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远国,戴国华,顾为望,郭凤兰,王澜,涂长春
给家兔背部皮肤涂擦左旋咪唑擦剂后,用离子对HPLC法测定了血浆左旋咪唑的含量.以μ-Bondapak C_(12)为固定相,以水-甲醇-庚烷磺酸(v/v为55/45/2)的0.2%乙酸液(pH3.5)为流动相,在波长291nm处检测.最低检测浓度为0.02μg/mL,平均回收率为71.25±3.79%(n=5).左旋咪唑经皮吸收后,其药动学符合—室模型,动力学方程为:(?)=1.75(e~(- 0.0025t)—e~(-0.5129t);其吸收达峰时间(T_(max))为4.03h;峰浓度(C_(max))为0.99μg/mL;消除半衰期(T_((1/2)β))7.49;曲线下面积(A_(mu))为15.57(μg·h)/mL.同时与肌注左旋咪唑的药动学进行了比较.
1991年03期 239-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董发明,王水琴,韦旭斌
复方鸡脾组织提取液和中药紫术散可使鸡新城疫(ND)疫苗诱导的鸡血清抗体效价显著上升,维持时间延长,并能提高鸡外周血B淋巴细胞EAC花环形成率、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和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的百分率.由此认为,这两种制剂对鸡ND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具有促进效应,可作为免疫增效剂.
1991年03期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董文其,孙恩贵,刘俊华
<正>从疥癣病羊皮肤采集病料,置于玻璃平皿内,待虫体受热活泼运动后,用分离针分离虫体于另外玻璃平皿中,然后分别滴加用常水稀释的桔皮提取物总成分(从四川红桔皮中提取)、有效成分(从总成分中分离、筛选并合成)和辛硫磷,同时用常水做对照.将平皿盖上,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虫体死亡情况.整个试验均在温室中进行.结果如下:
1991年03期 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俊熙,张远钰,王水琴,姜震,陈添弥,黄翠芬
以MM-3基因工程活菌苗口服免疫妊娠73d、83d、103d母猪各4头,口服及肌注免疫妊娠92d母猪各5头,用间接BA-ELISA法检测血清及乳清中IgG、IgA和IgM型抗K_(88ac)及LTB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口服还是肌注免疫母猪,抗K_(88ac)及抗LTB抗体均极显著增高.肌注以IgG增加为主,口服以IgA增加为主.肌注免疫IgG型抗K_(88ac)抗体滴度极显著地高于口服免疫(P<0.01);口服免疫IgA型抗LTB抗体滴度显著高于肌注免疫(P<0.05).口服及肌注免疫乳清中抗K_(88ac)及抗LTB抗体滴度很高,达1:3200~204800,但在1周内即降低,约减少一半(约3~5个滴度),2~3周内各型抗体下降缓慢,维持在对照组周内水平,4周后达最低水平.妊娠不同时期口服免疫,其血清中抗K_(88ac)抗体的动态变化相似,但乳汁中抗体则差异非常明显,妊娠83d和92d免疫组IgG、IgA和IgM均显著增加,且高于103d组(P<0.01)和73d组(P<0.05).口服免疫的最佳时间为分娩前26~30d,肌注免疫最佳免疫时间为分娩前21d.
1991年03期 247-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盛华,武银莲,邹啸环,常国权
对霉形体进入DK传代细胞内,并进行增殖的情况,作了详细的电镜观察.结果如下:(1)霉形体靠近传代细胞膜表面呈串珠样排列;霉形体与传代细胞膜表面接触部位融合增厚,电子密度增高,向内凹陷,将霉形体裹入细胞质,形成由膜结构包着的包涵体.(2)在传代细胞质中,除可见由膜结构包裹着的霉形体性包涵体外,还可见没有任何膜包着的散在的霉形体,并且均可见到霉形体的裂殖增殖相和出芽增殖相.(3)在传代细胞核的核周池和核质中,均见到典型的霉形体及其裂殖增殖相.(4)霉形体在传代细胞中大量的增殖,致使细胞崩解,霉形体即被释放出来.(5)霉形体使传代细胞出现严重的超微病变.本文还讨论了传代细胞培养污染霉形体后难以救治的根本原因是,霉形体在传代细胞内增殖,故仅仅着眼于消除培养液中的霉形体是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的.
1991年03期 254-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晓光,赵建中,赵建军,郝崇
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908细胞生长促进剂(一种酵母蛋白),能明显地提高细胞的生长质量,增加细胞的生长数量(约是常规培养的9.5倍).培养基中小牛血清的浓度对其结果影响较大,含15%小牛血清的细胞增殖数量约是含5%小牛血清的4倍.
1991年03期 259-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彦波,王明志
<正>作者1990年对黑龙江省穆棱县及内蒙古扎鲁特旗两地黄牛的腹腔丝虫进行调查时,发现7条马氏丝状线虫(Setaria marshalli Boulenger,1921),其中雄虫2条,雌虫5条.此次发现的马氏丝状线虫在以上两省尚属首次.现将虫体特征描述如下:头部与虫体不能分
1991年03期 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文陟,朱维正
从长春、天津、大连地区分离到10株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经电镜观察、琼脂扩散试验、痘斑及蚀斑形成试验,均符合MDV的特点.通过MDV单克隆抗体、鸡胚细胞培养及致病性试验等鉴定,10株病毒均为血清I群MDV.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对其中的C-4株的保护率低于京-1株(P<0.01),而对其它株的保护率与京-1株差异不显著(P>0.05).
1991年03期 262-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江清,李德昌,张勤
对巨型艾美耳球虫(长春株)经20代的早熟选育,其潜隐期由132h缩短到116h,成为早熟株.该早熟株不经选择传递2代,仍保持了早熟的特性.该早熟株比其亲代株繁殖力下降74%,致病力降低,但仍然保持了其免疫原性.
1991年03期 26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王景林,刘俊华
以ANAE染色法和~3H-TdR掺入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了伊氏锥虫弱毒株免疫家兔的T细胞动态变化.结果,免疫兔外周血T细胞增殖反应在免疫后第24d达到高峰,ANAE阳性细胞百分率这72.65%,对照组仅为41.2%;约1周后,出现抑制性T细胞,其增殖反应也明显减弱,最后完全被抑制.而外源性白细胞介素2的加入,可解除这种免疫抑制.攻虫后,特异性T细胞应答反应未再出现强烈的回忆反应,但伊氏锥虫弱毒株免疫家兔获得9/12的保护.因此,T细胞在这种抗锥虫免疫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1991年03期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柳增善,张胜利,陈贵连,张国利,张俊明
比较了4种增菌液和3种分离琼脂对动物性食品中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李氏菌的检测效果,以蛋白陈增菌液和胰蛋白陈琼脂为最佳.用这种方法检测了市售猪肉、分割鸡肉、鲜牛奶、奶皮、奶酪和奶豆腐中的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李氏菌,其检出率分别为6.7%,5.45%,5.0%,7.89%,27.03%和58.97%.
1991年03期 27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邱华,刘熙
<正>为了提高酸奶的营养价值,增强其防癌、抗衰老等保健功效,在常规酸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添加富含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小麦麦胚,建立了麦胚酸奶制作工艺流程:鲜奶分离→脱脂乳加糖→加麦胚(粉或液)→均质→杀菌→冷却→分装加发酵剂→发酵→冷藏.麦胚最加添加量确定,设3个试验组:对照组,不加麦胚;加麦
1991年03期 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金海,李来记,赵时珍,张晓春
对13/17易位杂合子猪与同场同期同品种非易位猪的繁殖力、生长发育进行了统计分析.13/17易位杂合子公猪的窝产仔数、初生窝重、20日龄窝重、断奶窝重、窝断奶头数,无论纯繁还是杂交,与非易位猪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3/17易位杂合子母猪作为杂交母本,其繁殖力与同场同期同品种非易位母猪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3/17易位杂合子公猪的后裔中,13/17易位杂合子猪的20日龄重、断奶重都与非易位猪差异不显著(P>0.05).13/17易位杂合子公猪6月龄的体高显著高于非易位公猪的体高(P<0.05),但体重、体长和胸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3/17易位公猪的女儿与非易位公猪的女儿6月龄的体重与体尺也无显著性差异.本文还提出了对家畜染色体易位的育种措施.
1991年03期 280-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庞有志,祖国庸
利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76只(雌24,雄52)哈尔滨大白兔红细胞酯酶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酯酶Es-1,Es-2和Es-33个位点各有3种不同的表型AA、AB和BB,它们分别受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显性基因A、B控制.各位点的A基因频率分别为0.2829、0.5724和0.5329,B基因频率分别为0.7171,0.4276和0.4671.3个位点的杂合度分别为0.4057,0.4895和0.4978,平均杂合度为0.4643.经X~2检验,这3个位点的基因分布均处于Hardy-Weibery平衡状态(P>0.05).
1991年03期 285-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传仕,王桂馥,胡宾,边秋田,赵世波
试验采用公猪有杜洛克(杜)、汉普夏(汉)、约克夏(约),杂种母猪有约克夏×长白(约长)、约克夏×苏白(约苏)、梅山×长白(梅长),杂交方式为杜×约长、杜×约苏、汉×约长、汉×约苏、约×梅长5种.每一组合配种30窝.从每个组合的后代中挑选12~14头仔猪作肥育试验,180日龄时各挑选4头猪作屠宰测定.试验结果经方差分析,产仔数、180日龄活重,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合料肉比为2.95~3.29,90kg屠宰各组合瘦肉率(除约×梅长51.14%外)均高于55%.结果表明,在主要生产性能上各组合差异不显著,杜洛克、汉普夏、约克夏均可作为三元杂交的终端父本.
1991年03期 290-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颜立成,许进香,刘明宝,韩继福
饲料中添加红螺菌(Rhodospirillaceae,T(?)per & Pfenning,1978)培养液,使蛋鸡的产蛋率、产蛋量及饲料效率较对照组依次提高18.8%,16.1%,25.8%;肉鸡日增重提高23.8%~26.4%;中国对虾的体长增长提高28.92%,蛋白质、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显著提高,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87%,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的范围为70.27%~89.44%.
1991年03期 294-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明远,周志江,乔红伟,张雯,李银太
<正>自60年代末期,人们提出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之后,越来越多的限制性内切酶被发现和纯化,其已成为基因重组、基因物理图谱绘制、DNA核苷酸序列分析、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等不可缺少的工具.本实验参照并改进了国内外的一些方法,对Bgl I、Bam HI、Pst I、Eco RI等限制性内切酶进行了分离和纯化.
1991年03期 298-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文志,郭东升,徐秀荣,邱震东
<正>自发性肿瘤是小鼠生物学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特别是近交系小鼠,其发生率更高,是研究肿瘤的学者们非常理想的动物模型,并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对封闭群小鼠发生自发性肿瘤的研究报道还不多见.作者在我校引进的封闭群小鼠中连续发现5例自发性乳腺癌,现把发病情况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991年03期 301-30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继福,张亚兰
<正>抗坏血酸(AA)能增强鸡体对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减少早期死亡,并能改善应激因子对鸡免疫的影响.本试验观察了日粮中添加AA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旨在为科学育雏提供依据.
1991年03期 303-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