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猎犬共济失调之谜

    李毓义

    猎犬共济失调之谜李毓义(农牧大学兽医学院,长春130062)自本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英国和冰岛的狐 (Foxhound)和Harriers等大型猎犬中出现一种奇怪的群发性脊髓病,既不像传染病,也不像遗传病。其病性未定,病因不明,特称猎犬共济失调...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奔向21世纪的军事兽医研究所

    丁贵林

    奔向21世纪的军事兽医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是全军最高的兽医科学研究机构,组建于1954年。座落在吉林省长春市。该所设有兽医防护装备、基础、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动物营养6个研究室和4个中试实验室,并有国家新兽药特殊毒性实验室...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_1-LacZ融合基因的构建

    许崇波,冯书章,刘子,刘晓明,岳军明

    利用含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1基因的质粒pBST2-6和含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载体pUC18,构建成ST1-LacZ融合基因。将质粒pBST2-6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BglⅡ消化,经3%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透析袋电洗脱法回收147bpDNA片段,再将载体pUC18用BamHI消化、碱性磷酸酶处理,最后将处理好的pUC18DNA与147bpST1DNA通过T4DNA连接酶进行粘性末端连接,转化至受体菌DH5a中。通过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共筛选出53个为ST1基因探针杂交阳性的菌落。菌落原位杂交阳性的菌株经培养和抽提纯化质粒后,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XbaI和EcoRI/BamHI)酶切分析和DNA序列分析,证明重组质粒pXST1含有ST1基因,而且ST1基因在重组DNA中连接方向是正确的,具有正确的阅读框架。再者,DH5a(pXST1)菌株能在含x-Gal的LB平板上长成蓝色菌落,表明该菌株能表达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1-β-半乳糖苷酶融合蛋白。ST1-LacZ融合基因的构建,为研究ST的免疫原性和抗ST抗体在预防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感染中的作用?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孕酮和雌二醇对催产素诱发山羊前列腺素F_(2α)分泌的影响

    黄群山,张家骅,王建辰

    将12只摘除卵巢后6~7周的山羊随机分为4组,按2×2因子实验设计进行处理。实验因子为:(1)肌肉注射孕酮(P4):第1~5d每天10mg;第6~12d每天20mg。(2)肌肉注射雌二醇(E2):第13d20μg第14d40μg。对照处理则注射相应体积的玉米油。在第15d上午,给实验羊安置后腔静脉导管。经颈静脉给每只山羊注射10U催产素(OT)。在注射OT前后经导管采12份血样:─30,─10,─5,0,2,5,10,15,20,30,45和60min时采样。用RIA方法测定每份血样中的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在注射OT之前和注射后的45和60min,血浆PGF2α处于基础水平,各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注射OT后的2~30min,P4+E2组的PGF2α水平极显著地高于其他3组(P<0.01),其他3组之间的PGF2α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E2组在注射OT之后也有明显的PGF2α分泌活动。结果表明,山羊经用E2或用P4和E2先后处理后,OT可以引起子宫分泌PGF2α。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绵羊SRY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葛宝生,许罕华,周鼎年,朱裕鼎,高军,刘冬梅,沈孝宙

    本研究利用常规方法提取绵羊基因组DNA,根据人的SRY基因核心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P1、P2。用PCR技术对公、母绵羊基因组DNA进行体外扩增,将所扩增出的公绵羊特异性SRY基因片段重组到质粒DNApUC19的SmaI部位并转化到E.coliDH10B中。挑选阳性克隆进行微溶分析,并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HindⅢ酶解。鉴定结果表明,插入片段长度与PCR扩增带相符,约203bp。用Sanger的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绵羊SRY基因核心序列的部分序列,结果表明,用PCR分离并重组到质粒载体中的绵羊SRY基因核心序列部分序列长度为203bp,这与设计完全相符。其中该序列的155个bp与人的SRY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82.58%(128/155)。可见哺乳动物SRY基因的核心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种间差异很小。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应用RT-PCR扩增犬瘟热病毒融合蛋白基因

    李金中,夏咸柱,殷震

    应用RT-PCR扩增犬瘟热病毒融合蛋白基因犬瘟热病毒具有6种结构蛋白,包括核衣壳蛋白(N)、基质膜蛋白(M)、磷蛋白(P)、附着或血凝蛋白(H)、融合蛋白(F)和大蛋白(L),其中H和F为病毒表面的糖蛋白,而F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主要成分。我们根...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验性水貂链球菌病研究

    卫广森,徐春厚,陈跃东,吴凌,刘颖,李克祥

    给水貂人工接种从患病水貂分离的链球菌MSZ株(C群)后,采集心、肝、脾、肾、脑和肌肉等器官组织制成标本,用光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的结果为,本菌定位的靶器官为脾、肝、肺和心。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鸡骨型白血病(骨质石化病)的X线投照检疫技术

    熊惠军,陈白希,詹国英,吴玄光,钟奋军

    用于鸡骨型白血病的诊断,对鸡的全身骨骼侧位投照、一翼与一肢骨骼侧位投照、鸡群大批检疫时群鸡胫骨组合X线片常规投照和专用遮线筒接触投照的技术作了详细报告。全身侧位投照通常可在一张177.8mm×279.4mm的X线片上同时显示包括脊椎、胸骨、肋骨、乌喙骨、锁骨、骨盆骨、股骨、胫骨、腓骨、跖骨、趾骨及鸡翼的臂骨或桡、尺骨等在内的全身骨骼的清晰X线影像。骨型白血病鸡群大批检疫时,一张279.4mm×355.6mm的X线胶片可作30只鸡的检疫,不仅能大幅度降低成本费用,而且可基本消除辐射对工作人员的不利影响,消除影像的运动性模糊。该项技术可供检疫现场实际应用。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雏鸡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后体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高荣,刘忠贵

    以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感染1日龄肉用雏鸡,在感染后5、25、45d分别采取血清、泪液、胆汁、气管液和肠液,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这些体液中IgG、IgM和Ig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MDV感染雏鸡血清中IgG、IgM和Ig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胆汁和肠液中的IgA、IgG和IgM明显减少,泪液和气管液中的IgG、IgM和IgA水平也显著下降。由此表明,MDV感染不仅显著降低雏鸡全身体液免疫水平,而且也严重抑制消化道和呼吸道局部体液免疫机能。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鸡马立克氏病初级飞羽乳头淋巴瘤病理学研究

    刘宝岩,甘永华,成军,崔春玲

    鸡马立克氏病初级飞羽乳头淋巴瘤病理学研究刘宝岩,甘永华,成军,崔春玲(农牧大学兽医学院,长春130062)用鸡传代MD京—1血毒,5倍稀释后,给1日龄伊莎雏鸡腹腔接毒0.2mL/只,然后分阶段(接毒后21、23、26、32、35、40、44d)扑杀2...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虫草试验性治疗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报告

    张深固,赵振升,赵崇民,宋文成

    虫草试验性治疗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报告张深固,赵振升,赵崇民,宋文成(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牧医系,河南洛阳471800)环形泰勒虫(Theileriaannulata)与疟原虫有相仿的生活史[1,2],鉴于虫草有与氯喹相近的抗疟活性[3],而进行了本研究...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转基因动物乳腺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质──影响表达水平因素分析

    孙宪如,卢一凡

    转基因动物乳腺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质──影响表达水平因素分析孙宪如,卢一凡(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长春130118)转基因动物最初以改变家畜的生产性状而受到重视。近年来,以转基因动物乳腺作为生物反应器来大规模生产有治疗价值的重组蛋白质,引起人...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鸡马立克氏病(MD)与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相关性研究Ⅱ.病毒抗原定位与病变特点相关性研究

    夏志平,王水琴,潘兴华,薄清如,成军,刘宝岩

    运用BA免疫组化技术与HE染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实验性攻击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后鸡体内病毒抗原分布与病变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DV能引起胸腺髓质区、脾动脉周围淋巴鞘、法氏囊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坏死、网状细胞增生,并逐渐在全身各部位产生多发性淋巴样细胞增生灶。病毒抗原阳性反应与网状细胞增生明显相关。MDV抗原阳性细胞主要包括网状细胞、浓缩碎裂的淋巴细胞及浸润的淋巴样细胞。这些细胞胞浆和胞核均呈强阳性着染。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牛卵泡卵母细胞冷冻保存后发育潜力的研究

    孙青原,刘国艺,徐立滨,杨庆章,秦鹏春,冯怀亮,文兴豪

    对用3种不同方法(A法:1.0mol/L甘油平衡,从20℃开始以1℃/min的速度降至-℃,植冰,10min后以0.3℃/min降至-30℃,再以0.1℃/min降至-33℃,投入液氮;B法:1.6mol/L丙二醇+0.lmo1/L蔗糖平衡,5℃冰箱中保存15min,从O℃开始按A法中的程序降温;C法:即玻璃化法)冷冻保存的牛GV期卵母细胞的发育潜力进行了研究。解冻后,C组卵母细胞形态正常率显著高于A、B两组。3种方法冷冻的卵母细胞成熟培养后,平均卵丘扩展率为60%,其中C组最高(69.9%)。卵丘扩展的卵母细胞中,79.3%发生GVBD,但大多数没有达到MI期。3组冷冻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分别为14.2%、8.3%、20.0%和10.0%、7.1%、12.1%,其中A组中有1枚卵裂。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牛体外受精胚胎卵裂阶段对其体外发育能力影响的研究

    谭世俭,卢克焕

    将经过体外成熟培养(IVM)、体外受精(IVF)后获得的牛早期胚胎,按其所处卵裂阶段的不同,划分为2细胞、3~4细胞和5细胞以上3个试验组,在体外条件下继续培养到发育囊胚和孵化囊胚阶段,以观察在胚胎早期,受精卵裂发育的快慢与其后胚胎所获得的继续发育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牛早期胚胎体外囊胚发育率的高低,与其在体外培养(IVC)前卵裂发育的快慢成正比。在IVF后42~46h处于2细胞、3~4细胞和5细胞以上卵裂阶段的早期胚胎,其囊胚发育率分别为6.5%、21.4%和44.9%,差异非常显著(P<0.001);而经过7~9d的IVC后仍滞留在IVC前原卵裂阶段,丧失继续发育下去能力的胚胎比率则分别为51.6%、32.7%和25.7%,与其IVC前卵裂发育的快慢成反比。在IVF后66~70h仍处于2细胞和3~4细胞卵裂阶段的早期胚胎,其体外发育能力明显降低,囊胚发育率只有1.3%和8.2%;而滞留胚胎率则分别高达90.9%和59.4%。结果表明,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卵裂发育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其后体外发育的能力。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LRH-A_3诱导初情期前母猪发情排卵的效果和机理研究

    周虚,董伟,庄临之

    本研究探讨了LRH-A3诱导初情期前北京黑猪发情排卵的效果及其内分泌机理。对6头150日龄母猪肌注LRH-A3,75μg/头。在注射后0,1,2,3和4h及注射后1,2,3和4d采血测定LH、FSH、E2和P4浓度。注射后10d取卵巢,根据卵巢上黄体数计算排卵率。结果表明:注射LRH-A3后,出现排卵和卵巢囊肿的母猪分别为4头(66.7%)和2头(33.7%)。4头排卵母猪中的3头和2头卵巢囊肿母猪中的1头有发情表现。排卵的母猪,分别在注射后1h和3h出现LH和FSH峰;注射后2dE2浓度最高,3d和4dP4浓度上升。发生卵巢囊肿的母猪,注射后1h出现明显低于排卵母猪的LH峰,而FSH浓度没有上升,E2和P4在3d和4d都增加。通过试验认为,初情期前母猪的卵巢对LRH-A3至少有两种反应,即排卵或卵巢囊肿。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SV40增强子在bGH转基因鼠体内对真核基因转录效率的影响

    李宝林,崔青山,苏成芝,殷震

    把SV40的增强子序列以紧邻(pSVCATLBGH)和相距2.3kb的距离克隆到小鼠金属巯基组氨酸三甲内盐基因(MT-I)启动子的上游,用以研究了在体内(invivo)环境下原核基因的增强于对真核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以及增强子与启动子的距离对增强于增强转录效率的影响。在建立了pSVCATLBGH和pSV2LBGH两种转基因结构的不同种系的转基因鼠后,通过分析ICR、KB(昆明白)和C57BL3种种系的pSVCATLBGH转基因鼠的6种主要器官中的CAT活性,证明SV40增强子可以增强真核基因──CAT基因的转录效率而无种属及组织特异性;通过比较ICR和昆明白(KB)两种种系的pSVCATLBGH和pSV2LBGH转基因鼠的心脏和肝脏中bGHmRNA水平,证明在转基因鼠体内,在2.3kb距离内,SV40增强子对由MT-I启动子启动的真核基因──bGH基因的转录效率的增强效果无明显差异。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病毒DNA酶切图谱分析

    王泽霖

    选用EcoRI、PstⅠ、PvuⅡ、HindⅢ、BglⅠ和BglⅡ6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国内4株EDS-76病毒鸡源分离株和国外标准株AV-127及1株鹅源腺病毒的DNA进行酶切图谱的比较,结果发现4种鸡源分离株与AV-127株用上述6种酶切的片段数分别为4、8、10、10、6和7条。各酶切图形、片段大小亦十分相似,表明均为EDS-76病毒。EcoRI-HindⅢ和PstI-EcoRI的双酶切也得到同样结果。鹅源分离株的酶切片段数分别为6、7、9、7、4和10条,酶切图形和片段大小均与AV-127有很大不同,表明该分离株可能为1株血清型相同而基因组不同的EDS-76鹅腺病毒。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伪狂犬病病毒DNA

    冉多良,王正党,魏伟,黄嘉驷,韩新兵,邱扬

    选用标准的伪狂犬病病毒(PRV)闽A株,经BHK21细胞培养,提取PRVDNA作为摸板;合成1对20-mer寡核苷酸作为引物;选择扩增序列由262个碱基对组成的位于编码多糖蛋白gp50基因,用耐热的Taq-DNA聚合酶经30个循环以后,扩增的产物直接用凝胶电泳检测,并用标准分子量确定。结果表明:以PRVDNA作为模板进行扩增,有扩增产物生成,以同科的疱疹病毒DNA作为模板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PCR扩增,无扩增产物生成,说明PRVPCR扩增是特异的。PCR技术检测PRVDNA敏感度为28.5pg.PRVPCR技术的建立,为伪狂犬病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更敏感、可靠的手段。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BV-SIVenv亚单位疫苗接种恒河猴的特异性CD8~+Tc动态变化

    史元元

    用人EBV转化恒河猴的自体B淋巴细胞,再以表达SIV不同抗原成分的重组痘苗病毒VAC-SIVenv、VAC-SIVgag感染,制备51Cr释放试验的靶细胞。恒河猴于制备B淋巴细胞30d后,皮下接种BV-SIVenv亚单位疫苗,每只动物1mL于强化免疫后的30、60、90d,从动物四肢内侧静脉采血,分离淋巴细胞,采用51Cr释放试验检测动物体内的CD8+Tc的动态变化。结果:19只免疫恒河猴中,有3只于强化免疫后呈现明显的CD8+Tc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在16.7%~20.2%之间,井可在体内维持3个月之久;在靶细胞数量不变,渐次增加效应细胞时,免疫细胞的CD8+Tc的杀伤活性随数量增加而增强。从而证明该SIV亚单位疫苗可使部分(16%)免疫动物产生较好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迷走神经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

    刘树民,陈国英,白泉阳,周维武,刘铭勋

    采用电生理学和药理学方法,研究了家兔迷走神经对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l)电刺激迷走神经可显著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电刺激迷走神经离中瑞结果与此相似。静脉注射阿托品可消除上述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细胞免疫增强效应。(2)剪断迷走神经,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静脉注射阿托品进行化学阻断获得同样结果。(3)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可显著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以上结果提示,迷走神经兴奋可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反应,这一作用是通过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实现的;迷走神经对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水平有支持作用;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可能具有向中枢传递免疫反应信息的功能。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仔猪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和其他有关参数的测定及应用评价

    杨焕民,范明普,靳锐,李云波,戈新,魏德庆

    用荧光分析法建立了猪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微量测定法,回收率为96.8%~107.6%,经重复试验,变异系数为2.8%~11.8%。32例3~30日龄仔猪的实测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其FEP值呈波动性上升,但21日龄后则呈下降趋势。补铁可以降低FEP含量,并显著提高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但血清铁含量在21日龄之前仍持续下降,提示可以增加补铁量。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兔肝内管道研究

    陈嘉绩

    兔肝内门管鞘系统所包含的门静脉分为左、右2支:左支供应左内叶、左外叶、右内叶及尾状叶,左外叶静脉可分出背、腹侧静脉,左内叶静脉及右内叶静脉各分出内、外侧静脉,尾状叶的静脉也分出左、右侧静脉;右支供应右外叶,分出右外叶静脉和右叶间静脉,右外叶静脉分出背、腹侧静脉。与人肝相似,兔肝内部也分为左、右2叶及左外段(叶)、左内段(叶)、右外段(叶)、右内段(叶)4段,尾状叶的左、右侧部分别隶属于左、右叶。兔肝的外形可分为左外叶、左内叶、右外叶、右内叶、尾状叶及位于胆囊左侧、门静脉左支横部腹侧及方叶支分布区的方叶。肝动脉和胆管的分支与门静脉的相应支伴行,但其分支形式较复杂。兔的肝静脉系统,除肝中静脉外,汇集各叶血液的肝大静脉还有左外叶肝静脉、左内叶肝静脉、右内叶肝静脉、右外叶肝静脉及尾状叶肝静脉,肝小静脉很少。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I—ELISA特异诊断棘球蚴(包虫)病的研究

    王永辉,翟春生,周宗安,叶志远,魏文进,尚太成

    采用亲和层析技术纯化的兔抗棘球蚴抗体,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抑制试验(I—ELISA)。取代反应和阻断反应均无非特异反应;检测健康对照血清126份(人36,猪90),均为阴性;与猪囊尾蚴病血清136份(人46,猪90)、细颈囊尾蚴病血清38份(羊22、猪16)无交叉反应;对棘球蚴病血清183份(人61、羊71、猪51)进行检测,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8.5%(54/61)、98.6%(70/71)、96.1%(49/51)。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伊氏锥虫半-大规模体外培养初报

    聂海洋,方元,叶万详

    按改良Baltz无细胞培养系统的培养方法,将盛有300mL伊氏锥虫培养物、容量1700mL(11.0cm×28.5cm)的培养瓶置于10r/min的细胞培养旋转装置上,在37℃培养箱中培养。在接种虫数为1.5×105~10.0×105/mL时,其群体增倍时间为12h。接种虫数为10×105/mL的培养物培养24h,每瓶收获约1.2×109锥虫,可满足一般实验的需要。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证实鸡喹乙醇中毒

    曾振灵

    以266nm及382nm波长处喹乙醇的色谱峰高比为一定值,且不随浓度变化而改变作为喹乙醇的定性依据,测定了死亡鸡肝和肾组织中喹乙醇的含量。用乙腈—乙酸乙酯(3/2,V/V)提取组织中的喹乙醇。高效液相色谱条件:AltexUltraspheretmODS-C18分离柱(2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15/85,V/V);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266nm或382nm。组织中的药物在0.4~12.8μg/g的浓度范围内的标准曲线呈线性。5只死亡鸡肝组织中喹乙醇的浓度分别是7.86、10.42、14.79、24.10及24.91μg/g;而肾组织中的浓度分别是11.20、15.43、22.58、28.19及30.25μg/g,证实为喹乙醇中毒。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犬瘟热琼脂扩散试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任文陟,陈秀芬,母连志,陈振文,姜永和,宋德光,崔宗虎

    采用犬瘟热鸡胚成纤维细胞弱毒疫苗免疫绵羊制备琼脂扩散抗体,应用犬瘟热病貉肝脏(电镜检查“++”以上)制备琼脂扩散抗原,建立了琼脂扩散试验方法,用于犬瘟热病死动物肝、脾脏器中病毒抗原成分的检出。检测送检病料10份,与电镜检查结果比较,阳性符合率为85.7%(6/7),阴性符合率为75%(3/4),总体符合率为90%(9/10)。本方法特异、敏感,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应用。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