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类病原菌耐药质粒的研究概况

    李爱华,王伟俊

    鱼类病原菌耐药质粒的研究概况李爱华王伟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自50年代起,许多国家仿照畜牧业上的做法,广泛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来防治鱼类疾病。其后果不可避免地导致耐药菌的出现。早在1957年,美国就观察到由耐磺胺药的Aeromon...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和氨甲酰胆碱对实验性胃肠弛缓的效应

    王哲,李毓义,赵旭昌,张乃生,龚伟,臧家仁,叶远森,杨自军,赵建军

    观察了拟胆碱药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和氨甲酰胆碱对健康羊和实验性胃肠弛缓羊瘤胃内环境参数和胃肠电活动性的效应,以及碳酸盐缓冲合剂(CBM)和醋酸盐缓冲合剂(ABM)配合新斯的明对实验性胃肠弛缓的治疗效应。上述2种药物均可增强健康羊瘤胃电、盲肠电活动性,但效应不明显(P>0.05),且作用时间短暂(0.5~1.0h)。单纯使用新斯的明不能纠正实验性酸碱性胃肠弛缓,配合应用CBM或ABM亦无促进或辅助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起因于胃肠内环境特别是酸碱度改变的胃肠弛缓可能不伴有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可不使用拟胆碱类药物。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核黄素对受冷大鼠肾上腺组织及有关激素的影响

    杨焕民,李士泽,袁学军,任凤兰

    以Wistar大鼠仔鼠(1日龄)为样本,在低温(10±2)℃下饲养并补充核黄素至60日龄,之后在(2±2)℃下冷暴露72h后采血并摘取肾上腺,观察了某些血清激素水平和肾上腺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1)各试验组与在(20±2)℃下饲养的适温对照组比较,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分界明显;球状带细胞排列不规则,细胞体积小,数量少,核淡染;束状带细胞呈网状排列,细胞呈多边形,核大淡染,胞质内含有多量的脂滴,反映细胞功能活跃;网状带细胞内脂滴少,脂褐素较多。肾上腺髓质细胞索排列不规则,细胞数量多,核大淡染,胞浆色深。(2)各试验组血清皮质醇、T3、T4水平较在(10±2)℃下饲养的低温对照组低,生长激素较低温对照组高,胰岛素水平较两对照组高。结果表明,补充核黄素对大鼠肾上腺组织结构及血清激素有明显影响,提示补充核黄素可以增强机体的冷适应。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蛋鸡锰缺乏症的病理学研究

    冯健,冯泽光,蔡红,王德俊

    1日龄父母代罗曼(Lohmann)蛋鸡12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以低锰(基础日粮含锰13.62mg/kg)、低锰高磷(基础日粮+0.5%的磷)、补锰对照(基础日粮+锰80mg/kg)日粮。试验期8周。饲喂5~8周发病。低锰组发病率26%,低锰高磷组28%,补锰对照组无一发病。第4周时,体重分别为(267.9±8.32)、(214.2±10.42)、(265.0±12.18)g,低锰组、补锰对照组与低锰高磷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肝锰含量分别为(5.40±0.74)、(2.82±0.36)、(8.48±0.96)mg/kg,补锰对照组与低锰组差异显著(P<0.05),与低锰高磷组差异极显著(P<0.01)。发病症状:精神沉郁,不愿走动,伏卧,跛行,单腿发病病腿向外侧伸展,双腿发病则内收呈“O”字形或外展呈“八”字形。剖检跗关节肿大,胫骨髁骨骨质增生、肿大,髁间沟变平坦。组织学检查,胫骨骺生长板增殖区变窄,软骨基质中粘多糖减少。超微结构变化,心肌纤维、肝细胞、胫骨骺生长板软骨细胞、睾丸精原细胞等线粒体肿胀与空泡化。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脱防冻剂方法对牛体外受精胚胎冷冻后成活率的影响

    阳年生,蒋和生,王武陵,石德顺,卢克焕

    为了观察脱防冻剂方法对牛体外受精冷冻胚胎在体内、外发育率的影响,应用常规冷冻法在0.75mol/L甘油+0.5mol/L丙二醇溶液中冷冻受精后7、8d的囊胚,解冻后在0.25、0.5mol/L蔗糖液中二步或在0.25mol/L蔗糖液中三步脱防冻剂的胚胎孵化率(分别为68.6%、62.2%、68.7%)与用PBS/FCS六步脱防冻剂的差异不显著(70.4%,P>0.05),但在0.5mol/L蔗糖液中三步脱防冻剂后,孵化率显著降低(47.6%,P<0.01)。用0.25mol/L或0.5mol/L蔗糖或海藻糖预先使胚胎脱水后冷冻,解冻后可使胚胎直接在PBS中一步脱掉防冻剂,胚胎孵化率(45.0%~49.5%)与在0.25mol/L蔗糖液中二步脱防冻剂的相似(51.5%,P>0.05)。移植试验表明,在0.25mol/L蔗糖液中二步脱防冻剂获得的妊娠率与六步脱防冻剂相似,与在PBS中一步脱防冻剂的亦无明显差异,但妊娠率均偏低(21.4%~37.5%)。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小鼠胚胎聚合法的几个技术环节

    孙兴参,谭景和,刘中华,贺桂馨,秦鹏春

    结合细胞计数方法研究了胚胎聚合法的几个技术环节。结果:(1)8-细胞早期胚胎在0.03%的聚合液(PHA)中作用5、10、15min,胚胎聚合率和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P>0.05);(2)8-细胞早期胚胎,在0.06%PHA和0.12%PHA中作用的胚胎聚合率显著高于在0.03%PHA中作用的(P<0.05),而在0.03%PHA和0.06%PHA中作用的聚合胚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在0.12%PHA中作用的(P<0.05);(3)PHA浓度(在0.03%~0.12%范围内)对8-细胞晚期聚合胚的发育率影响不大(P>0.05);(4)在相同条件下,8-细胞晚期胚胎的聚合率显著高于8-细胞早期胚胎和桑椹期胚胎,8-细胞晚期聚合胚的发育率也高于其他时期的,因此8-细胞晚期是进行胚胎聚合的最佳时期;(5)8-细胞早期胚胎的聚合率和囊胚发育率随操作室温的降低而显著下降;(6)细胞计数分析表明,链霉蛋白酶和酸性台氏液2种去透明带方法产生的聚合囊胚细胞数目没有差异,但移植用链霉蛋白酶处理的聚合囊胚,8只受体中无1例妊娠,而移植用酸性台氏液处理的聚合囊胚,5只受体中有1只妊娠;(7)向子宫的子宫颈方向移植聚合囊胚,6只受?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外源性环核苷酸对AA肉鸡生长发育的作用

    牛淑玲,刘静波,侯万文,田家良,高宏伟,范石军

    选用初生健康AA肉鸡1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只,每组内设3个重复。Ⅰ组为试验组,每隔4d皮下注射环核苷酸0.1mL/只(cAMP∶cGMP为1∶2);Ⅱ组为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试验期49d。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鸡7周末体重、饲料利用率、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鸡提高11.56%、7.95%、19.15%。公、母鸡的半净膛屠宰率、全净膛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63%、2.51%、13.55%、6.72%和1.49%、2.61%、17.55%、18.23%;腹脂率、皮脂厚和肌间脂厚分别降低了19.44%、11.54%、18.68%和19.16%、8.57%、20.68%。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61.20%,球蛋白含量提高34.09%,胰岛素水平降低34.80%,甘油三脂浓度提高53.61%。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免疫酶标记电镜技术定位分析伊氏锥虫排泄分泌抗原

    谢超,孙恩贵,王祥生,邹啸环,刘俊华,杨发青

    应用免疫酶标记电镜技术,从亚细胞水平定位并分析了伊氏锥虫(Trypanosomaevansi)排泄分泌抗原(ESA)的特性。结果表明,伊氏锥虫ESA有部分成分为虫体分泌的表面糖蛋白,而大部分成分来自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合成的非表面糖蛋白成分和其他尚未确定的虫体代谢产物。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红腹锦鸡分离出一株霉形体

    严亚贤,陆雅君,潘良言,汤锡珊,张琼

    从长期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喉气管部棉拭样品分离到一株菌。根据其菌落形态、细菌大小及生化特性分析,该菌为霉形体。电镜观察,该霉形体在液体培养时以球形为主,在固体培养时则以球杆状为主,且在不同的培养时期形态呈现较大的变化。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水泡病病毒主要抗原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周鹏程,赵启祖,刘卫,刘再新,谢庆阁

    将编码猪水泡病病毒(SVDV)主要抗原蛋白的基因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BV220的PrP1串联启动子的下游,分别构建了重组质粒pBV220-VP3(0.6kb)及pBV220-VP3-VP1(约1.6kb),表达的蛋白经Westernblot及Dot-ELISA检测,结果表明,表达的VP3蛋白只与猪水泡病病毒VP3特异性亚单位抗血清反应,而VP3-VP1蛋白未能成功表达。该实验为SVDV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家鸭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Ⅱ.鸭源A型流感病毒对鹌鹑与鸡的致病性

    赵增连,陈溥言,林祥梅,蔡宝祥

    利用6株鸭源A型流感病毒(AIV)的鸡胚传1代、2代或3代尿囊液,采用滴鼻-点眼、腹腔注射、静脉注射或肌注-腹注等途径,分别对鹌鹑、商品来航鸡、SPF来航鸡进行人工感染。结果,鹌鹑50%发病,无死亡;商品鸡100%发病,死亡62.5%;SPF鸡100%发病,死亡92.4%。结果显示,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最为有效,滴鼻、点眼的致病效果同样确实。本试验发现雄禽比雌禽易感,发病率高。试验表明,鸭源弱致病性流感病毒对其他禽类存在致病潜力,因而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生态学意义。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黑叶猴与雌性白头叶猴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杨明海,张锡格,张恩权,彭真信,龚光建,许艳梅

    对北京动物园饲养的黑叶猴(5,♀8)和白头叶猴(♀4)32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按种类、性别分组统计,对雌性黑叶猴与雄性黑叶猴之间及雌性白头叶猴与雌性黑叶猴之间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雄性黑叶猴RBC、Hb、Hct显著高于雌性黑叶猴,而Glu、TG和α1-球蛋白低;雌性白头叶猴仅单核细胞显著低于雌性黑叶猴,其他项目差异不显著;2只亚成年(4岁和3.5岁)雌性黑叶猴的血清ALP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成年猴。与滇金丝猴的RBC、雄性滇金丝猴的Hb、N、ALT比较,黑叶猴对应的值低,而L、AST、ALP则偏高;恒河猴参考值中,多项参数与黑叶猴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RBC、Hct、N、K、P、TG、ALT、AST、A/G低于黑叶猴,而L、G则高于黑叶猴。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皖西白鹅淋巴器官的解剖观察

    金光明,王珏,王永荣,关正祖,陈广德,赵以玉,甘寅先,李绍全

    对40只成年的和100只性成熟前不同发育阶段的皖西白鹅(公母各半),放血致死,标本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1个月后,通过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其淋巴器官(包括胸腺、法氏囊、脾脏、颈胸淋巴结和腰淋巴结)的解剖位置、形态特征,测量了各淋巴器官的大小和重量。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HIV-2 env基因在大肠杆菌和重组痘苗病毒中的表达

    王秀清,金宁一,田梅,郭志儒,方厚华,顾万钧,李萍,殷震

    将编码人Ⅱ型免疫缺陷病毒(HIV-2)envgp120(E1)和gp36(E2)分别克隆到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ET17b、pBV220和真核表达载体p10、p16中,构建成8个重组质粒。经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证明,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地表达了HIV-2env融合蛋白,表达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5000、70000和50000,而原核表达质粒pETE1在SDS-PAGE凝胶的35000处可见明显的额外蛋白带。经薄层扫描测定,原核系统表达的Env蛋白(gp120)相对含量为5.8%。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Env蛋白经Westernblot检测分析,分子量分别为60000、57000和42000。上述表达的Env蛋白均能与HIV-2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重组痘苗病毒可诱导小鼠产生抗HIV-2Env抗体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单克隆抗体的中和与被动保护试验

    孙智锋,钱永清,闻人楚,方锡玲,陈培龙,唐永兰,许大新

    应用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诱生腹水McAb,将3株单抗混合,用于实验室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病毒具有中和作用,可使病猪耐过PEDV的侵袭;用于生产场的发病猪,初步证明疗效显著,保护率达91%,而未注抗体的对照发病猪全部死亡。上述结果表明,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McAb混合制剂确能缓解发病症状,减少新生猪的死亡。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研究

    何孔旺,林继煌,江杰元,沈江萍,黄宝顺

    从安徽、河南两地黄牛犊腹泻粪样中分离出了3株能在MA-104细胞上稳定繁殖、继代的轮状病毒(标号为BRV007、BRV014及HN-7)。中和试验表明,该3株黄牛分离毒与北京奶牛毒BRV6555及国外参考毒株NCDV之间抗原性无差异,同属轮状病毒血清6型(或牛轮状病毒血清1型),在亚组抗原特异性上均为第Ⅰ亚组。用BRV014高代次(50代以上)细胞培养物(TCID50=10-6.5)于孕母牛产前3个月和1个月经肌肉免疫注射2次,可明显提高母牛初乳中的轮状病毒抗体,在产后20d,抗体滴度仍能维持在1∶64;临床观察,免疫母牛所产犊牛的腹泻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83.8%。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裂解位点基因光敏生物素探针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宋长绪,杜伟贤,贺东生,刘福安

    将重组质粒pUCLaFc和pUCF46Fc用EcoRI和SalⅠ酶切,回收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裂解位点(Fc)基因,将此Fc片段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制备出Fc探针。该探针能够与新城疫病毒(NDV)的强毒株F46E9、中毒株M株和弱毒株LaSotaE4株杂交,而不与对照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减蛋综合征(EDS-76)病毒杂交,说明探针是特异的。用pUCLaFc的Fc探针检测了各5份NDV强中弱毒株的尿囊液,均为阳性。但强毒株和弱毒株的Fc探针都能与所用的强、中、弱毒株杂交,说明该Fc探针尚不能区分强、弱毒株。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狄高辛标记DNA探针对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蒋玉雯,黄安国,白安斌,陈西宁,盘宝进,姚瑞英,郑儒标,冯军

    用狄高辛标记的Ⅰ型马立克氏病病毒特异性DNA探针,对自然感染鸡羽囊、人工感染鸡羽囊和脏器、同居感染鸡羽囊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自然感染鸡,其羽囊最早出现阳性的日龄为42日龄,随日龄增大,羽囊阳性检出率升高,150日龄达最高峰(26.7%)。以后则阳性率显著下降(6月龄为0.48%,1年以上为0.24%)。鸡人工感染马立克氏病国际标准强毒(MDV-GA强毒)后3d,就可从5只鸡中3只的心、肝、肺、肾、法氏囊、胸腺、肌胃等脏器检出Ⅰ型MDV-DNA;25d,5只鸡的脏器均能检出MDV-DNA;同时,感染后10d,就可从羽囊检出MDV-DNA,15d羽囊检出阳性率达100%。同居感染鸡从羽囊排毒的最早时间为同居后31d,即接触强毒21d后开始持续排毒,直至死亡。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比较研究

    朱国强,严维巍,孙龙生,王碧林,万洪全,周继宏,庄国宏,王永坤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变异株H95提纯样品经SDS-PAGE和Westernbloting,证明H95株单抗DE7和M41株单抗6DH8均能识别H95株54000蛋白多肽。采用单抗、多抗介导间接ELISA试验表明,H95毒株能与抗IBVM41N蛋白单抗6DH8和IBVM蛋白单抗MC发生反应,也能与抗M41、Gray、Holte、T、H52、N115和分离株C9001、DLZ9111的多抗血清反应,同时抗H95株的4株单抗、多抗血清也能与上述毒株反应。卵磷脂酶C处理的H95株的血凝活性能被相应的H95株的单克隆抗体和高免血清所抑制,也能被M41单抗和高免血清所抑制。通过RT-PCR获得了H95毒株的免疫原基因S1,经Southernbloting和IBV的S探针检测呈阳性。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

    田慧芳,孙龙生,朱国强,吴力力,朱坤熹

    对1995年以来在江苏一些县市养鸡场和养鸡专业户蛋鸡群发生的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其主要眼观病理变化为腺胃显著肿大,小肠充血、出血和炎症;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腺胃粘膜充血、出血、炎性水肿和浅层坏死,小肠粘膜急性炎症变化,肝、心、肾等实质细胞变性以至局灶性坏死,脾、胸腺及法氏囊的淋巴组织萎缩。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基因高效表达系统的构建

    焦新安,张国强,文其乙,高崧,张如宽,刘秀梵

    以鼠伤寒沙门氏菌LB5000(r-m+)为第一宿主,将含有鞭毛蛋白基因fliCi的质粒pGI4015BS转化LB5000,用沙门氏菌普遍转导噬菌体P22裂解阳性转化菌,再以此P22裂解液转导鞭毛蛋白基因缺陷的减毒都柏林沙门氏菌SL5928,经Amp+和动力双重筛选,获得pGI4015BSSL5928阳性转导子。动力和动力抑制试验、电镜观察和血清学鉴定结果,证实fliCi在转导菌中获得了功能性的高效表达。经与大肠杆菌LC-2a(hag-,recA-)表达fliCi结果比较,本研究构建的表达系统优于前者,这为开展以鞭毛蛋白基因为载体表达外源抗原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分析鞭毛蛋白免疫分子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条件。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肠杆菌的一种新型菌毛抗原(F1987)

    房海,陈翠珍,王廷富,田在滋,王洪发,刘学仁,汤生玲

    从腹泻死亡貉病例中分离到2株(No1,No2)能产生一种新型菌毛抗原(暂定名:F1987)的大肠杆菌。该新型菌毛在菌体上生长致密、长短不一,直径为3.636nm,同时有性菌毛形成(直径4.2nm)。该菌毛在Minca培养基上37℃培养能良好表达,具有能稳定地凝集人及貂红细胞的特定血凝谱,血凝作用可被相应抗血清所抑制。菌毛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9100,等电点为3.0,含有天门冬氨酸等16种氨基酸。用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标记抗体技术等血清学反应能有效地检验该新型菌毛抗原。产生该新型菌毛抗原相应菌株的菌体抗原为O23群,能产生肠毒素,人工感染能引起本动物貉发病。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禽巴氏杆菌B_(26)-T_(1200)弱毒冻干苗的研究 Ⅰ.禽巴氏杆菌B_(26)- T_(1200)弱毒菌株的选育

    宁振华,左婉顺,谢芝勋,黄媛,刘加波,庞耀珊,郑永娇

    从广西各地患禽巴氏杆菌病急性死亡的鸡、鸭肝脏分离出56株禽巴氏杆菌强毒株,经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试验鉴定,从中选出15株典型禽巴氏杆菌菌株。Carter荚膜抗原分型鉴定,15株菌均为荚膜A型,间接血凝滴度为1∶160~1∶640。通过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从中选择毒力较强、免疫原性较好的B25、B26、B273菌株进行人工致弱,其中B26菌株在0.1%裂解全血马丁汤中,通过物理诱变方法致弱,即在传代过程中,把培养温度由37℃逐渐提高到45℃,每12h传1代而成功致弱,传至1200代时,毒力显著减弱,且仍保持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培养特性,从而获得了禽巴氏杆菌B26-T1200弱毒菌株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小球隐孢子虫诱导的小鼠肠粘膜免疫应答

    尹继刚,李德昌,张西臣,张秀芝,周昌芳,杨举,李建华

    给3周龄昆明小鼠接种小球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卵囊后,在测定其卵囊排出情况的同时,分别用间接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对不同时期小肠液中特异性IgA及肠粘膜固有层中IgA分泌型浆细胞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卵囊排出呈间歇型,小肠粘膜固有层中IgA分泌型浆细胞消长趋势与小肠液中IgA消长趋势相一致,并且它们上升的趋势与卵囊排出下降的趋势相一致,表明在抗隐孢子虫感染中,粘膜免疫起着重要作用。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快速有效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马颖哲,李小玫,陆艳娟,杨翰仪,胡秀英

    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抗原,对BALB/c小鼠一次脾内直接注射免疫,免疫后6d,取其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12800倍稀释度仍呈阳性。取此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同系小鼠骨髓瘤细胞NS-1进行细胞融合。融合后,将经检测抗体阳性的细胞孔置于显微镜下,挑选单个克隆进行克隆化,得到2株单克隆抗体细胞株2A8、4E6。将其分别接种于BALB/c小鼠腹腔中,收获的腹水效价分别达10-6和10-5。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氟罗沙星对禽败血霉形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病的药效研究

    姜中其,方兰勇,曾卫东,陈伟杰,徐建刚

    体外抑菌试验测得氟罗沙星(Fleroxacin)对禽败血霉形体(Mycoplasmagalisepticum)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15mg/L。体内药效试验表明,氟罗沙星以25、50、100mg/L饮水给药和以5、10、15mg/kg肌注给药(1次/d),连续用药5d,对人工气囊接种禽败血霉形体培养液(0.2mL,约含108cfu)的雏鸡,保护率均为100%(30/30),而感染不给药组雏鸡存活率为93.3%(28/30);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0.8%、91.5%、92.3%和91.5%、91.8%、92.9%,显著高于感染不给药组(73.2%);气囊损伤分分别为2.93、2.62、0.93和1.8、1.1、1.0,而感染不给药组为6.57,差异显著(P<0.05);血清玻板凝集试验阳性率分别为20%(2/10)、10%(1/10)、0(0/10)和30%(3/10)、10%(1/10)、10%(1/10),均极显著低于感染不给药组100%(10/10)(P<0.01)。氟罗沙星不同给药途径及不同剂量间药效差异不显著。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金霉素、泰妙菌素联合应用对鸡败血霉形体病的药效研究

    方炳虎,曾振灵,胡功政,刘雅红,叶启薇,冯淇辉,陈杖榴

    观察了金霉素、泰妙菌素联合用药的体外抗鸡败血霉形体的作用与体内治疗鸡败血霉形体病的疗效。体外抑菌试验中,金霉素、泰妙菌素、金霉素与泰妙菌素(3∶1)合用,对鸡败血霉形体BG44T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0、0.016、0.016mg/L;棋盘法试验进一步证明,金霉素、泰妙菌素合用对鸡败血霉形体BG44T株的FIC指数为0.5~0.75,两药表现有协同作用。饮水给药对实验性鸡败血霉形体病的治疗试验表明,金霉素、泰妙菌素按3∶1合用,以200、100mg/L剂量给药5d,在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等几个指标方面优于泰妙菌素、金霉素单独给药(200mg/L)。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黄芪多糖对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

    唐雪明,胡元亮,张宝康,宋大鲁

    将108只1日龄伊莎系蛋用公雏均分为3组:一组为对照,其余2组在3日龄时,于背侧颈部皮下分别注射0.2、0.4mL黄芪多糖注射液(0.01g/mL)1次,再分别于7、21、35、49日龄时采用MTT比色法及微量全血培养3H-TdR掺入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对21、35日龄雏鸡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有增强作用,且与剂量有相关性,而对7、49日龄雏鸡的作用不明显。MTT比色法与3H-TdR掺入法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9 ] |[阅读次数:0 ]
  • 关节炎大鼠背根节中甘丙肽的变化

    李文武,朱丽霞,文琛

    应用免疫组化链霉卵白素-生物素技术,结合行为学测定,观察了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背根节(dorsalrootganglion,DRG)甘丙肽样免疫活性物质(galanin-likeimmunoreactivity,GAL-LI)的变化。结果表明,注入佐剂后动物形成急性关节炎时,DRG中GAL-LI免疫活性反应有所增强;在形成变态反应性关节炎时明显增强,表现为GAL-LI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染色加深。在注入佐剂后14d,双侧L5DRG中GAL-LI阳性细胞数分别与该侧足容积呈明显的正相关。以上结果提示,GAL-LI与佐剂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GF-Ⅰ对山羊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调节机理

    曹斌云,李键,王建辰,朱建楚,康靖全

    以30~40日龄山羊的睾丸间质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hCG进行不同的处理,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睾酮和cAMP的含量,用荧光分光光度分析法测定了DNA含量。结果表明,IGF-Ⅰ能促进体外培养的山羊睾丸间质细胞cAMP生成、睾酮分泌及DNA合成,以上作用随IGF-Ⅰ剂量的增大而加强,并且与hCG有协同作用。根据以上结果首次提出IGF-Ⅰ调节山羊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机理的假设:IGF-Ⅰ与其膜受体结合引起cAMP增多,cAMP通过激活一系列合成DNA和睾酮所需酶类而使DNA和睾酮的合成增加。这与催乳素(PRL)和白细胞介素-1α(IL-1α)等含氮激素(因子)调节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机理不同,而与FSH、LH等含氮激素调节性腺分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