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猪瘟缺乏典型中和抗体的原因探讨

    孙怀昌

    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ASF)是发生于家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抗感染机制十分复杂。一方面,除某些超强毒株外,感染康复猪能抵抗同源毒株的攻击或再感染;另一方面,大量的体外中和和体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表明,病毒特异抗血清对病毒不具...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转基因动物

    所谓转基因动物,就是用实施的方法将人们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的受精卵里,若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基因(染色体)整合在一起,外源基因就能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在体内得到表达,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1982年世界上第1只转基因动物“巨鼠”的产生,就是把大白...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nv gp90基因在实验感染马体内的遗传变异(英文)

    王全凯,庞海,孔宪刚,宣华,章金刚,卢景良,费恩阁

    为确定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envgp90基因的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应用EIAV日本分离强毒株P337-V70实验感染了1匹健康马,经第2次感染后,实验马未呈现临床症状。gp90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被直接从这匹马的外周血和肝脏所获得的前病毒DNA扩增。通过克隆和测序从这匹马获得了覆盖EIAVgp90基因主要中和抗原功能区(PND)的17个前病毒序列。通过对这些序列的比较分析,发现一些序列在PND功能区含有核苷酸的插入变异。为揭示PND基因中插入基因片段的产生原因,应用计算机软件对这些片段可能的复制和片段的移位进行了推测。结果显示,这些不同长度的基因插入片段可能是由于其PND基因序列片段的直接重复和移位所产生。鉴于本研究所作序列分析的EIAV变异株是从感染马组织直接获得的,而EIAV的基因组结构在慢病毒中较为简单,故可作为感染模型用于慢病毒持续感染机理的研究。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接种La Sota疫苗雏鸡外周器官中CD4~+T细胞的来源及其作用

    刘胜旺,陈洪岩,李一经,陈立君,孔宪刚,卢景良

    切除胸腺的2日龄雏鸡,接种抗鸡T细胞表面分子CD4的单克隆抗体,于12日龄时以LaSota疫苗免疫。然后,在不同的日龄分别用FACS、MTT及间接ELISA测定脾脏和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类数量、脾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及病毒特异的血清IgG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胸腺切除鸡T淋巴细胞亚类数量、转化功能及病毒特异的血清IgG抗体的动态变化均不同于对照组鸡。提示LaSota疫苗免疫鸡外周器官中增加的CD4+T淋巴细胞可能来源于胸腺外途径,并对抗体的产生具有辅助功能。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抗菌药对马立克氏病活疫苗毒性的作用

    吴长新,甘军纪,高以明

    用不同剂量的青霉素钾、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等5种常见抗菌药加入HVT冻干菌、CVI988细胞结合苗和Z4+FC126双价活疫苗中,作用1h后,分别取样计数,研究其对马立克氏病(MD)疫苗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5种抗菌药加入MD疫苗稀释液后,pH值变化较大,MD疫苗空斑数显著减少,以至使MD疫苗失效。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vMDV感染雏鸡的Se-GSH-PX活性和LPO含量

    郝艳红,李庆章,曲琪环,徐宝荣,魏萍

    以马立克氏病强毒(vMDV)人工感染1日龄AA肉用雏鸡,于感染后7,14,28,42和56日龄分别检测雏鸡中枢、外周淋巴器官及主要内脏器官的含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vMDV感染雏鸡各器官Se-GSH-PX活性在检测各时期多显著低于健康对照雏鸡(P<0.05,P<0.01),而各器官LPO含量则多显著高于健康对照雏鸡(P<0.05,P<0.01),提示马立克氏病(MD)及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Se-GSH-PX抗氧化活性降低和LPO及其降解物对雏鸡的广泛病理损伤有关。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减蛋综合征病毒33K蛋白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

    李茂祥,李红卫,金奇,章金刚,余兴龙,吕宗吉,侯云德,殷震

    纯化的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DNA经HindⅢ水解、0.8%琼脂糖电泳后,回收各DNA条带并克隆至pBluescriptKS载体,建立了EDSV基因文库,对33K蛋白基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证实,EDSV33K蛋白基因含有2个外显子,与羊腺病毒(OAV)33K蛋白比较,N端编码产物的同源性为30.8%,C端的为60%。用RT-PCR扩增33KmRNA和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证实,EDSV33K蛋白含有82碱基(nt)的内含子,去掉内含子33K蛋白基因能形成完整的ORF,其编码产物由177氨基酸(aa)组成,推测分子质量为2.06×104,与人5型腺病毒和OAV的同源性分别为28.1%和44.7%。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减蛋综合征病毒末端片段的克隆及细胞内DNA重组

    向华,章金刚,宣华,李茂祥,王国庆,刘振润,万遂如

    采用9~10日龄非免疫鸭胚增殖的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AA-2毒株,经差速离心法浓缩纯化后,提取病毒基因组DNA。采用碱变性法除去病毒基因组共价结合的末端蛋白(TP)。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水解纯化的EDSV基因组DNA。经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回收C、D、E片段。克隆到pUC19载体的HindⅢ和SmaⅠ双酶切位点及HindⅢ位点上,经蓝白斑筛选和单、双酶切鉴定,获得了pUHC、pUHD、pUHE重组质粒,其中pUHC含有末端片段。将EDSVSalⅠ水解产生并回收的大片段与pUHC在95℃水浴中变性,65℃复性后,用钙离子介导法,共转染50%~70%的单层鸭胚成纤维细胞,转染后36h开始产生细胞病变(CPE)。48h后将病变细胞反复冻融,经尿囊腔接种9~10日龄鸭胚,回收的尿囊液能凝集鸡红细胞,这种血凝性能被EDSV高免血清抑制,电镜下观察到腺病毒样颗粒。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快速诊断鸡溃疡性肠炎

    刁有祥,李久芹,贾世玉,张万福,牛钟相

    鸡溃疡性肠炎(ulcerativeenteritis)是由鹑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umcolinum)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该病发生的报道。我国该病的发生也较严重,且呈上升趋势,对养鸡业危害较大[1,2]。但有关本病的快速诊断...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农业部资助动物科学研究项目(续2)

    4动物健康牛隐孢子虫病免疫控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磷脂酶D(PLD)及人为结核棒状杆菌毒力的致弱。牛乳腺淋巴细胞及它们在抗大肠杆菌乳腺炎中的作用。库蠓(Culicoidesvaripennis)对蓝舌病毒传播的危险性评估。Haemophilussomu...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克隆伊氏锥虫2个VSG的分离纯化和电泳分析

    周金林,沈杰,周勇志

    用蛋白酶抑制剂TLCK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的2个抗原变异体ShTat1.3和ShTat1.5的变异表面糖蛋白(VSG)进行了分离纯化,采用SDS-PAGE和等电聚焦电泳对VSG的分子量和等电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VSG的分子量约为40000,等电点约为pH5.0,但2个抗原变异体的VSG在分子量和等电点都有差异,提示其抗原变异由VSG变化引起。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禽流感HA基因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陈吉祥,李广林,薛飞群,陈化兰,于康震,赵荣材,李树本

    用改良的逆相蒸发法制备了H7亚型禽流感保护性抗原血凝素(HA)基因重组质粒pSVH7脂质体。电镜观察表明,该脂质体多呈球形的单层或多层结构,脂质体粒径分布均匀,粒径范围20~700nm,平均粒径163nm,主要粒径分布位于50~200nm(84.80%)。重组质粒DNA在脂质体的制备过程中保持了稳定性,并能抵抗DNA酶的水解破坏作用。吸收光谱表明,在248nm及268nm处脂质体有2个特征吸收峰,DNA的存在不改变吸收峰的位置,但能增加吸收峰的强度。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鸡痘病毒282E_4株Bam HI部分片段的重组载体质粒构建与序列分析

    马凤龙,金宁一,刘晓明,司兴奎,顾万钧,殷震

    在中国鸡痘病毒282E4弱毒株基因组部分BamHI片段的质粒pUB、pUC、pUD、pUD2、pUE和pUF酶切分析的基础上,对pUF进行了亚克隆获得pUF-E和pKS-X,对最可能存在非必需区的pUE质粒进行了序列分析,改造了含P11P7.5-LacZ报告基因盒,并在上述质粒的相应单一酶切位点插入P11P7.5-LacZ报告基因盒,构建成pUB1、pUFC1、pUFE1、pUF-E1和pKSF-X15个重组载体质粒。体内重组等工作正在进行中。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RT-PCR检测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王泽霖,阎若潜,王丽,菅复春

    用2对已发表的引物和1对自行设计的引物对同一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120株进行RT-PCR,分别获得了S1基因上与引物设计相一致的1720、228、602bp的扩增片段。用自行设计的引物对7个毒株(H120、H52、M41、Conn、Gray、T、Holte)和5个分离株(宜毒、上毒、云毒、HK、118)的含毒尿囊液或纯化病毒进行RT-PCR,结果除Holte株和2个分离株(宜毒、云毒)外,其余均成功地扩增出600bp的片段。用1.7、0.2、0.6kb3对引物对6个IBV毒株和6个分离株的含毒尿囊液在相同和不同条件下进行RT-PCR,结果3对引物分别扩增出3、5、9株IBV,同时可将不同血清型的12个IBV株分成6种基因型。将IBV分离株HK与标准株M41经PCR扩增、HaeⅢ和Hind酶切、RFLP分析,表明属同一马萨诸塞血清型。3株IBV(H120,HK,M41)在鸡胚中繁殖,PCR最早检出的时间为20~24h。RT-PCR提供了直接从尿囊液和感染鸡组织中快速检测病毒的新方法。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cDNA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

    李银聚,赖良学,扈荣良,岳军明,徐秀英,金宁一,殷震

    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基因cDNA经多次亚克隆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SVL的SV40启动子和pcDNA3的CMV启动子下游,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SVL-tPA和pcDNA3-tPA。分别将这2种表达质粒以脂质体载体法转染BHK21细胞,ELISA检测结果表明,pSVL-tPA和pcDNA3-tPA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能够表达,72h表达量分别是52.8μg/L和70.4μg/L。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用PCR鉴定大肠杆菌O157∶H7

    周志江,黄上媛,郑明光,汪力亚,王丽,李景云

    根据大肠杆菌O157∶H7的编码eae蛋白的eaeA基因和大肠杆菌编码H7抗原的fliC基因的核甘酸序列,合成了2对寡核苷酸引物,建立了一个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PCR方法。对11株已知大肠杆菌O157∶H7(NM;无运动性)株和其他不同属的42株已知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只从大肠杆菌O157∶H7(NM)株的DNA中产生预期的扩增产物,而从其他菌株的DNA中未扩增出任何DNA产物。该方法从基因水平直接确定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特异性强,克服了以往血清学方法有非特异性反应的缺陷,为检测和鉴定大肠杆菌O157∶H7(NM)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6株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及其对小鼠的致死性

    凌红丽,陆承平,陈怀青,马向东

    根据嗜水气单胞菌毒素、蛋白酶及S蛋白3种毒力因子的检测结果,从66株嗜水气单胞菌中选出3种毒力因子分布情况各异的有代表性的6个菌株。分别用含菌量均为108CFU/mL的6株嗜水气单胞菌肉汤培养物注射小鼠,结果,毒素、蛋白酶及S蛋白均有的菌株以及具有前两者而无S蛋白的菌株对小鼠的致死率均达100%;仅有蛋白酶的菌株对小鼠致死率达60%;而只有S蛋白的,或既有毒素又有S蛋白的,或3种毒力因子均无的菌株对小鼠无致死性。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鳗鲡爱德华菌病的诊断和病原学研究

    薄清如,黄新民,郑帆,马珊珊,胡木枝,兰乃洪,黄建珍,廖春华,张远国

    采用病理学技术、细菌培养技术、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对珠海市某养殖场鳗鲡暴发病的病理特点和病原菌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分离到的6株细菌中,4株为迟钝爱德华菌,另2株为继发感染的运动性气单胞菌。综合分析判断,该场鳗鲡暴发病为鳗鲡爱德华菌病。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应用PAPD方法对鸡败血霉形体DNA多态性的研究

    于圣青,丁铲,周怀军,刘晓文,徐步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通过筛选的5个随机引物(OPH-02,OPH-05,OPH-07,OPH-13,OPG-16),对14株鸡败血霉形体(MG)国际标准株和国内分离株进行了DNA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5个引物共产生21种条带,其中有3个条带分别为2个菌株所特有,扩增产物片段的长度在150~4500bp之间,所有菌株均有1条共同条带,以OPH-05扩增产物的多态性最丰富。根据样品DNA所获得的菌株间相似性指数表明,D9603与D9607相似指数最高,S6,K3913和D9604三者相互间相似性指数最低。提示RAPD方法可用于霉形体遗传标记的分析。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鸡败血霉形体弱毒F株对鸡的致病性和免疫效力测定

    宁宜宝

    以鸡败血霉形体弱毒F5和F36株的新鲜培养物分别点眼和鼻内接种1日龄鸡雏,比较其对鸡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结果,在鼻内感染时,F5可使30只鸡中的4只出现轻度气囊损伤,而F36只使30只中的1只出现轻度气囊损伤;点眼接种时,F5和F36均不使感染鸡出现气囊损伤;F5与F36接种鸡体内的抗体产生情况无明显区别,在强毒R株攻击后,2个代次菌株的接种鸡均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力,且无明显差异,但在维护体质量增加方面,F36株略优于F5株。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伊氏锥虫动基体DNA序列比较

    王云飞,周金林,周勇志,钟淑梅,沈杰

    对伊氏锥虫新疆骆驼株(XJCA)、安徽水牛株(AHB)和云南水牛株(YNB)的动基体DNA进行PCR扩增后,用Sanger双脱氧核糖核酸法测定扩增产物的序列。结果表明,各虫株间DNA序列同源性为97%。内聚分析表明,AHB株与XJCA株相似性高属一类,而YNB株与中国伊氏锥虫SH株相似性高属另一类。证明我国不同伊氏锥虫在动基DNA序列上存在一些差别,这可能由于点突变的缘故。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酶标SPA Dot-ELISA同时检测牛羊血吸虫病和肝片吸虫病

    张雪娟,孙仁寅,冯尚连,刘恩勇,陈文龙,黄熙照,杨继宗

    采用给雄性家兔注射黄牛、水牛、山羊IgG混合液(1∶1∶1)制备的兔抗黄牛、水牛和山羊IgG连接酶标SPA,解决了酶标SPA与牛羊血吸虫和肝片吸虫免疫复合物相结合的技术关键,并制成了可同时用于牛羊血吸虫病和肝片吸虫病诊断的酶试剂。建立了Dot-ELISA同时检测牛羊血吸虫病和肝片吸虫病技术,能测出人工感染1~150条虫体7~42d病畜抗体,阳性检出率达100%。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分布特点

    李培英,廖圣法,陆凤琳,刘士喜,汪雪雁

    为查明安徽省奶牛隐孢子虫感染与地理分布情况,选取该地区10个奶牛场进行了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的调研,在52头奶牛的粪样中查到了隐孢子虫卵囊,其感染率为6.39%(52/814);经鉴定,所获虫体为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和鼠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muris);奶牛的隐孢子虫感染存在年龄和地区性差异。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简称CSCD,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建的一个多功能的大型数据库。CSCD收录了国内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582种,涉...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35)S标记物放射自显影方法的改良

    王景林,高培基

    放射自显影是一种在感光片上将同位素分子加以显迹和定量的技术。常用的同位素有35S和32P,两者发射的都属于β-粒子。由于35S发射β-粒子的能量较低,只有0.167MeV,致使其很难穿透0.25mm的X-乳胶光片[1]。因此,用35S标记物作放射自显...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禽脑脊髓炎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

    叶满红,崔治中,秦爱建

    禽脑脊髓炎病毒(AEV)在患鸡体内含量很低,且细胞培养的复制水平也很低,故对该病毒的研究一直不够深入,国外有关AEV单克隆抗体的报告首见于1994年[1]。本研究制备了3株抗AEV单克隆抗体,为AEV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方法,同时...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恩诺沙星及其活性代谢物在传染性鼻炎鸡体的药动学

    胡功政,冯淇辉

    为建立鸡传染性鼻炎的药动学模型,研究了恩诺沙星及其活性代谢物在传染性鼻炎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所得恩诺沙星的ci-ti数据用MCPKP程序处理,代谢物环丙沙星的ci-ti数据用代谢物动力学方法处理。结果表明,鸡静注恩诺沙星后的ci-ti数据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0.25±0.04)h、t1/2β(5.46±0.71)h、Vd(4.21±1.09)L/kg、CLB(0.54±0.11)L/(kg·h)、AUC(19.68±3.50)mg/(L·h)。鸡内服恩诺沙星的ci-ti数据,符合有吸收因素二室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t1/2ka(0.44±0.11)h、t1/2α(1.17±0.40)h、t1/2β(9.24±2.07)h、AUC(12.23±3.68)mg/(L·h)、tmax(1.50±0.29)h、Cmax(1.34±0.44)mg/L、F62.26%。恩诺沙星在感染鸡体内的动力学特征是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消除缓慢;感染鸡静注与内服恩诺沙星后,代谢物环丙沙星的动力学特征是生成及消除缓慢、分布广泛。鸡传染性鼻炎可使恩诺沙星内服?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中药制剂产后康复宁的药理研究

    宋友文,谢珍,蒋厚迪,陈建,胥洪灿,吴代琼

    应用LMS-2B二道生理记录仪及配套装置,通过免疫器官重量法和鸡红细胞(CRBC)作免疫原的溶血素(IgM)测定法及体内抑菌试验法,观测了中药制剂产后康复宁对家兔离体、在位子宫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感染大肠杆菌K88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产后康复宁可使兔离体子宫收缩频率显著增加(P<0.01),张力显著增强(P<0.01),振幅显著增高(P<0.01);与麦角相比,仅5min相同时间的子宫收缩频率差异明显(P<0.05),其余相同时间子宫收缩频率、张力、振幅均无明显差异(P>0.05)。使在位子宫收缩频率明显增加(P<0.05),张力明显增强(P<0.05),振幅明显增高(P<0.05);与麦角比较,子宫收缩频率、张力、振幅在5、10min相同时间内差异均不明显(P>0.0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不但使小鼠脾脏显著增重(P<0.01),而且溶血素明显增多(P<0.05)。对感染大肠杆菌K88的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5)。提示产后康复宁有增强子宫收缩,促使宫内恶露排除,加速子宫复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添加外源性酶对猪、鸡内源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奚刚,许梓荣,钱利纯,徐有良

    观察了猪、鸡不同类型饲粮中添加外源性酶制剂后对其内源性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外源酶后,37及67日龄丝毛乌骨鸡的小肠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13.15%(P<0.05)和9.45%(P<0.05),总蛋白水解酶活性提高7.30%(P>0.05)和13.7%(P<0.05),但α-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变化;高麸皮饲粮中添加外源酶可使49日龄AA肉鸡的胰蛋白酶,总蛋白水解酶和α-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46.50%(P<0.05),15.20%(P>0.05)和79.80%(P<0.05),而对胰脏中α-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高次粉饲粮中添加外源酶可使杜长大仔猪的小肠总蛋白水解酶活性提高21.00%(P<0.05),而对肠α-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大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外源酶可使杜长大肥育猪的肠胰蛋白酶活性下降36.90%(P<0.05),肠脂肪酶活性提高72.7%(P<0.05),而对小肠α-淀粉酶和胰脏α-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据此认为,外源性酶与畜禽内源性消化酶活性的关系较为复杂,受到动物品种和饲粮类型的影响,尤其是后者。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1 ] |[阅读次数:2 ]
  • 乳牛口服大量β-胡萝卜素对维生素D_3及钙磷代谢的影响

    王九峰,金久善,夏兆飞,陈越,朱要宏

    6头健康成年荷斯坦乳牛被随机均分为2组。试验组牛第1周每头口服β-胡萝卜素23.0g,以后每周每头口服11.5g,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试验期共8周。结果表明,试验组乳牛血清钙及无机磷水平呈下降趋势;血清维生素D3活性代谢产物25-OH-D3和1,25-(OH)2-D3均呈现明显下降;至第5周末,血液β-胡萝卜素水平最高,25-OH-D3水平下降非常明显。据此认为,乳牛对β-胡萝卜素的吸收存在一阈值,大剂量的β-胡萝卜素进入机体,可能直接干扰维生素D3的羟化,使其活性代谢产物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吸收阈值的存在,其对维生素D3和骨骼钙磷代谢的干扰作用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白细胞介素-1α对仔猪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影响

    吕忠显,张家骅,孙新明,李跃民

    用体外培养的仔猪睾丸间质细胞,研究了白细胞介素-1α(IL-1α)对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影响。结果,IL-1α能抑制hCG诱导的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其睾酮产生量随IL-1α剂量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用20U/mL和50U/mL的IL-1α作用48h,可分别抑制60%及65%的睾酮分泌量;但无hCG诱导时,50U/mL的IL-1α可使间质细胞基础睾酮的生成量增加1倍。提示睾丸内IL-1α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调节间质细胞睾酮的产生。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羊外周全血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检测条件

    祁克宗,陶勇,田红军,章孝荣

    应用全血细胞化学发光(CL)技术,测定了山羊外周全血中性粒细胞(PMN)活性氧自由基(OFR)的化学发光,对试验要素包括鲁米诺浓度、酵母多糖浓度、测定时间,以及化学发光测定仪的额定电压、工作温度作了试验筛选,比较了其对山羊PMN-CL的发光本底、峰值及峰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山羊全血PMN-CL的最优条件:鲁米诺浓度为2×10-3mol/L,酵母多糖浓度为5g/L,测量时间为2s;SHG-Ⅰ型生物化学发光测定仪额定电压及工作温度设置分别为4.0V和(33±1.5)℃。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生殖周期小鼠输卵管粘膜糖复合物结合特性

    刘彦威,刘娜,邓泽沛,周占祥

    为了解输卵管粘膜糖复合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用4种酶标植物凝集素(ConA、SBA、RCA120、WGA)作探针,研究了小鼠发情周期、妊娠早期(7d)、产后(1d)的输卵管粘膜凝集素结合糖复合物染色特性的变化。结果发现,输卵管粘膜与ConA、SBA、RCA120的结合,无论在发情周期还是妊娠早期(7d)及产后(1d),均有波动,而与WGA的结合始终保持最强阳性。提示输卵管粘膜凝集素结合特性的变化,可能与生殖周期激素的波动和胚泡的调节有关。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羊卵巢无腔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生长

    周欢敏,张涌

    山羊卵巢无腔卵泡卵母细胞在以DMEM为基础,添加HEPES(20mmol/L)、FCS(10%)、FSH(40mg/L)、次黄嘌呤(2mmol/L)、异双丁酰环腺苷酸(2mmol/L)、IGF-I(50μg/L)、氢化可的松(40μg/L)和ITS(50μg/L)的培养液中得以存活并生长。在二维培养体系中,卵泡在体外的生长模式和体内有很大差别。最显著的特征是卵泡不像在体内那样保持完整的立体结构一直到结束。绝大部分卵泡不同程度地发生基膜溶解和破裂,颗粒细胞向四周扩展并贴壁,形成单层。由于卵泡原有三维立体结构的破坏,易于导致卵母细胞的迁移。在生长方式上以数个卵泡聚集生长对其卵母细胞的生长似乎较为有利。卵泡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9d,其直径可达150μm以上,达到了成熟时体积,存活率为53%。实验证明,山羊无腔卵泡卵母细胞在合适的培养体系中,能在体外存活并生长,并能发育到成熟时的大小。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鸽新城疫病毒野毒PB9601株的致病性研究

    崔晓萍

    用不同方法测试了从新城疫患鸽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NDV)野毒PB9601株的致病性。结果,该毒株对1日龄SPF雏鸡的脑内接种致病指数为2.00,对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为0.00;该毒株对6周龄左右鸽有很强的致病性,有的血清中已有一定量的抗鸽NDV抗体;经SPF鸡胚传13代的尿囊液病毒对鸽的半数致死量约为12个TCID50。由此认为,PB9601株NDV是对鸡致病性很弱但对鸽呈高度致病性的毒株,可作为国内鸽NDV强毒的参考株。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现代生物技术

    近代生物技术的核心生物工程,实质上是遗传工程或基因工程,是运用现代“基因组学”、工程学和其他性状朝着人们需要的方向发生改变,并用于发展成产品生产、产业性加工和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新技术领域。20世纪生物科学最重大的进步是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基因工程技...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健康猫被毛真菌菌相

    吴金节,刘亚,张志忠

    定量检测了40只临床健康猫的被毛真菌菌相,从31只猫被毛上共分离出11个属175株真菌,主要为交链孢霉属、芽枝孢霉属、犬小孢子菌和曲霉属等。皮肤病病原菌2个属3个种,包括犬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毛癣菌。

    1999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