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鹌鹑卵泡发育过程中颗粒细胞黄体生成素受体mRNA的表达

    张才乔

    用 Northern杂交的方法研究了鹌鹑排卵前卵泡内颗粒细胞黄体生成素受体 ( LHR) m RNA的表达。在预计排卵前 2 0 h和 3h分别取出最大的 3个卵泡 ( F1、F2和 F3卵泡 )以及小黄卵泡 ( SYF) ,剥离颗粒层提取出总 RNA ,并经变性凝胶电泳后将 RNA转移到滤膜上。杂交所用的探针是用特异的引物经反转录 -多聚酶链式反应 ( RT- PCR)扩增出编码 LH R c DNA的细胞外区 ( EC)和跨膜区 ( TM) c DNA。结果表明 ,颗粒细胞 LHR m RNA具有多态性 ,即有分子量分别为 7.0、3.0、1.5kb的转录物 ,其中以 3.0 kb的产物为主。根据EC和 TM 2种探针的杂交结果 ,3种转录物均有 EC区 ,但只有较大分子量的 7.0、3.0 kb的产物含有 TM区 ,而 1.5kb的产物无 TM区 ,表明这种较短的产物是一种截短型的 LHR m RNA。在 SYF中 LH R m RN A处于低水平表达 ,但在排卵前最大的 3种卵泡中却有较高水平的表达 ,说明从 SYF卵泡发育到 F3卵泡这一阶段伴随着 LHR m RNA表达的显著增高 (约 6倍 ) ,这与此时卵泡的快速发育相一致 ,而在 F3、F2和 F1卵泡的颗粒细胞中 ,LHR m RNA的表达却处于相似的水平 ,表明其表达量与卵泡的发育阶段有关。

    2000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铅引起细胞急性死亡的途径

    龚伟,金宁一,王哲,张乃生,王宏伟,李萍,彭双清

    :以不同质量浓度的铅 ( 10、2 0、4 0、80 mg/ L)作用于 Wish细胞 3、6、12、2 4 h,探索了铅对细胞急性死亡的影响。结果表明 ,10 mg/ L的铅对 Wish细胞未呈现明显的毒性 ;4 0 mg/ L的铅作用于 Wish细胞 2 4 h,细胞出现最大的凋亡峰 ;80 mg/ L的铅使 Wish细胞出现了以坏死为特征的细胞死亡。铅导致细胞死亡可通过2条不同途径 :一个途径为一定剂量的铅通过启动细胞内的凋亡程序 ,出现以细胞体积缩小、胞质浓缩、DN A琼脂糖电泳呈梯状图像、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明显凋亡峰为特征的细胞凋亡 ;另一个途径是在铅质量浓度过大时 ,导致细胞体积增大、胞膜破损、DNA琼脂糖电泳呈模糊一片、台盼蓝染色法检查死细胞的比例大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少为特征的细胞死亡。

    2000年01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多联PCR对引发猪繁殖障碍有关病毒的检测 Ⅰ.JEV、PPV、PRRSV、PRV多联PCR引物设计

    孙明,涂长春,李红卫,高显明,何旭玉,白晓鸿,余兴龙,殷震

    首先在 Gen Bank查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 JEV )、伪狂犬病病毒 ( PRV)、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 PRRSV)和猪细小病毒 ( PPV)基因组的所有已知序列 ,对各病毒基因区域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合各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发现并确定了 PRV的 g H基因区、JEV的多聚蛋白基因区、PRRSV的结构蛋白区和 PPV的 VP2基因区为各自病毒保守序列。利用 Goldkey软件对上述保守的特殊序列进行引物设计 ,要求 G+ C含量 4 7%~ 6 0 %,长度 18~ 2 5bp,Tm值 72~ 85之间。对设计出的 4种病毒引物再用 VNTI30软件进行引物之间二级结构分析 ,以避免引物之间形成稳定的结构二聚体。选出扩增片段分别为 PRV 12 5bp、PRRSV2 6 3bp、PPV 313bp、JEV 375bp的 4对引物 ,并进行了每对引物扩增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分析或互补性分析 ,以避免它们之间具有过高的同源性。最终确定了这 4种病毒的多联 PCR引物 ,从而为建立这 4种病毒的多联 PCR方法奠定了基础。

    2000年01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 ]
  • 中华鳖病毒(TSV)对鱼类细胞的感染试验

    张奇亚,李正秋

    将 12种鱼类培养细胞用于中华鳖病毒 ( Trionyx sinesisvirus,TSV)的体外感染试验。结果显示 ,TSV能使鲤鱼上皮乳状瘤细胞 ( EPC)、鳗鲡性腺细胞 ( EG)和草鱼卵巢细胞 ( CO)产生病变。比较了不同培养温度对 TSV感染鱼类细胞的影响以及 TSV引起鱼类细胞病变的特征。 TSV引起 3种鱼类细胞病变 ,经显微观察 ,它们具有不同的病变特征。 TSV感染细胞后 ,其 TCID5 0 在 2 0~ 30℃范围内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微观察表明 ,从感染的鱼类培养细胞中分离出的病毒颗粒其大小和形态与从病鳖组织中分离的 TSV一致。

    2000年01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鸭肝炎病毒A_(66)弱毒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培养

    张小飞,解启发,潘孝成,赵瑞红

    将鸡胚致弱的鸭肝炎病毒 ( DH V) A6 6 株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 ( CEF)进行细胞培养 ,通过对细胞培养物进行病毒滴度测定、鸡胚中和试验和电镜检查 ,证明了 DHV A6 6 毒株能够在 CEF上增殖。试验还表明 ,犊牛血清对 DH V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 ,还根据细胞培养物病毒滴度测定结果绘制出了病毒在 CEF上的生长曲线。

    2000年01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犬瘟热病毒(CDV)93039与CDVMD-77株感染Vero细胞的电镜观察

    遇秀玲,田克恭,杨怡,汪宝珍,吴娜,隋丽华,杨盛华

    采用电镜技术对犬瘟热病毒 ( CDV) 930 39株和 CDV MD- 77株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增殖过程和所致病变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株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与文献报道相符。 CDV930 39株与 CDVMD- 77株相比 ,少见长丝状核衣壳聚集及典型的胞膜上出芽病毒粒子 ,包涵体以电子致密小体为主 ,与文献报道的 CDV ond株较为相似 ;CDV MD- 77株可见成堆存在的核衣壳结构 ,胞膜上出芽增殖明显可见 ,早期包涵体以核衣壳结构聚集为主 ,后期除此之外还可见到电子致密小体 ,与文献报道的 CDV R2 52株更为接近。

    2000年01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21世纪畜牧业的发展

    2000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的细胞分离培养

    娄高明,杜伟贤,李雪梅

    2000年01期 2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1株鸡源神经型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及特性分析

    恽时锋,潘震寰

    从某鸡场以瘫痪、歪颈、昏睡为主要症状的肉雏鸡脑实质中 ,分离到 1株革兰氏阴性、有动力的短杆菌 ,定名为 LCB。其主要生化特性为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阳性 ,发酵葡萄糖、甘露醇 ,产酸产气 ,发酵乳糖、山梨醇 ,不发酵蔗糖、卫茅醇、肌醇 ,不产生硫化氢 ,不液化明胶 ,不分解尿素 ,M- R阳性 ,V - P阴性。经鉴定为大肠埃希氏菌 ,血清型属 O131,为国内外新发现的鸡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该菌株腹腔接种对 K M小鼠具有高致病性 ,脑内接种对 1日龄雏鸡也具高致病性 ,但对鸡腹腔及气管接种则无致病性。在 N B中经 37℃ 72 h培养不表达菌毛。能凝集鸭、犬、鸡、豚鼠、马的 RBC,并能被 D -甘露糖抑制 ,表现为甘露糖敏感性血凝。全菌蛋白 SDS- PAGE电泳及免疫转印表明 ,该菌株缺失鸡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MG4 0所特有的大小约为4 0 0 0 0的 1条多肽。

    2000年0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乌苏里貉呼吸系统综合征病原分离鉴定及治疗试验

    阎新华,阎喜军,赵传芳,王长凤

    从以呼吸高度困难、剧烈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濒死期乌苏里貉实质脏器中分离到 7株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分离率为 10 0 %。经培养、生长特性及生理生化试验确定均为产气荚膜梭菌。将各菌株的 37℃ 8h厌气肉肝汤培养液给小鼠尾静脉注射 ,小鼠于 12 h内 10 0 %死亡。用产气荚膜梭菌定型血清与各菌株的毒素做中和试验 ,结果证实 7菌株均属血清 A型。电镜负染未证实有病毒感染。药敏试验筛选出氧氟沙星、乳酸诺氟沙星、新霉素和氯霉素为高敏药物。以氧氟沙星对临床 12 4只病貉治疗 ,治愈率为 77.4 %( 96 / 12 4 )。本研究于国内首次证实 A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导致貉呼吸系统综合征。

    2000年0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电脑克隆

    2000年0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迟缓爱德华氏菌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和动物致病性

    葛艳,陈怀青,陆承平

    分析了 2 8株迟缓爱德华氏菌 ( Edwardsiella tarda,Et)胞外产物 ( 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的致病性。将 Et用覆有玻璃纸的 TSA培养 ,18株 ( 6 9.2 3%)的 ECP使 H Ep- 2细胞产生病变 ,变圆 ,脱落。这种细胞毒作用能被 ATCC1594 7株的 ECP抗体所抑制。经胰酶、热处理后 ,毒性丧失。ECP经 SDS- PAGE后 ,以ATCC1594 7株的 ECP抗体作为探针进行免疫转印分析 ,结果显示 ,不同来源的 9株 Et的 ECP在转印膜上出现 3条共同蛋白条带 ,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 14 4 0 0、32 30 0、794 0 0。选取 5株 Et的 ECP接种于小鼠和剑尾鱼 ,具细胞毒性的 4株对 2种动物的致病率分别为 75%和 6 7.4 %,而无细胞毒性株的 ECP对上述动物亦无致死性。

    2000年0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鸡败血霉形体致鸡胚气管器官培养病变观察

    闻人楚,陈培龙,赵建华,钱永清

    将 3株鸡败血霉形体 ( MG)菌株的培养物 ,分别感染离体培养的鸡胚气管环。经光学显微镜观察 ,发现3个菌株均具有致纤毛运动停止的作用。扫描电镜观察 ,在接种 MG的气管环上 ,见到明显的纤毛脱落、细胞剥离、粘膜面凹陷等上皮受侵蚀变化 ,同时见霉形体附着于光秃的上皮表面或残存纤毛的顶端。在未接种MG的气管环上未见此等现象。

    2000年0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苏云金芽胞杆菌晶体蛋白对羊捻转血矛线虫成虫的作用

    姚宝安,王祥,夏雪山,赵俊龙,马丽华,孙明,喻子牛

    将羊经丙硫咪唑驱虫后隔离饲养 ,人工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第 3期幼虫 ,当第 2 6天从粪便中查出捻转血矛线虫虫卵后 ,由颈静脉、肌肉注射及经口灌服苏云金芽胞杆菌 ( B.t)伴胞晶体蛋白 ,每日 1次 ,连续 3次。以后隔日从羊直肠内采粪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查虫卵 ,并计算 EPG(每克粪便中虫卵数 )。静注和肌注晶体蛋白后的羊 ,分别于注射后 1周、2周、4周扑杀 ,口服和对照组羊 4周后扑杀 ,从皱胃和小肠内查虫。结果表明 ,经静注 (晶体蛋白量 2 5mg)或肌注 ( 50 m g)的羊 ,在第 16天时粪便中虫卵减少率均为 10 0 %;第 2周时粗计驱虫率分别为 95.4 %和 90 .8%;第 4周时 ,粪中虫卵减少率和粗计驱虫率均为 10 0 %。而口服组和对照组羊粪便中虫卵无大的变化。本试验为开发用苏云金芽胞杆菌微生物制剂防制动物寄生虫病提供了依据。

    2000年01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应用肝片吸虫ES抗原检测实验感染山羊IgG的动态水平

    张洪英,沈永林

    用肝片吸虫排泄分泌抗原 ( ESA g)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检测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的山羊血清中特异性 Ig G抗体动态变化。ESAg用量为 13.8μg/孔 ,抗体稀释 10 0 0倍 ,二抗 1∶ 2 0 0 0稀释 ( 3.5μg/孔 ) ,HRP标记的葡萄球菌 A蛋白 ( SPA* )工作浓度为 1∶ 4 0。检测结果表明 ,2组实验山羊 (第 1组每只羊口服2 0 0个囊蚴 ,第 2组每只羊口服 50 0个囊蚴 )在感染后第 3周血清中的特异 Ig G即开始升高 ,呈现动态变化趋势 ;第 2组于第 6周 ( 42 d) Ig G水平升到高峰 ,随后稍有下降 ,第 1组于第 9周 ( 6 3d) Ig G水平升到最高峰 ,随后又稍有下降 ,一直呈波动趋势 ;在试验的 3~ 17周期间 ,总体上虽第 2组抗体水平比第 1组高 ,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 ( P >0 .0 5) ,但均比对照组保持较高的水平 ,有显著差异 ( P <0 .0 5或 P <0 .0 1) ,表明山羊在肝片吸虫入侵后 ,很快产生了高水平的体液免疫 ,而 Ig G的波动可能与虫体的移行有关 ,与虫卵数量则无关。

    2000年01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柔嫩艾美耳球虫野外分离株对3种化学合成药物的抗药性

    彭新宇,张健騑,魏文康,吴惠贤,谢明权

    取近年分离的 6个广东柔嫩艾美耳球虫 ( Eim eria tenella)野外株 ,以病变记分减少率 ( RLS)和抗球虫指数 ( ACI)作为判断指标 ,检测了它们对地克珠利、球净和球痢灵的抗药性。结果发现 ,5个野外分离株对地克珠利抗药 ,1个敏感 ;1个野外分离株对球净抗药 ,4个部分抗药 ,1个敏感 ;6个野外分离株均对球痢灵抗药。参考株 ( GD株 )对地克珠利、球净这 2种药物仍很敏感 ,但对球痢灵部分抗药。

    2000年01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细小病毒感染的宿主特异性分子机理

    章金刚

    2000年01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多种动物血清中生物活性LH/CG的放射受体测定法(RRA)

    夏国良,付国栋,崔胜,张才乔,王海滨,苏友强

    利用绵羊卵巢黄体细胞膜作为 LH / CG受体来源 ,以放射性12 5 I- h CG作为示踪标记配体 ,以高纯度的h CG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 ,建立了一种有效的 LH- RRA测定方法。它能够直接检测多种动物血清中与受体结合的具有生物活性的 LH的动态变化。该法测定程序简单 ,在 2 h内完成并获得可重复性结果。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为 0 .3ng/管 ,批内和批间误差分别为 ( 3.4 1± 3.14 ) %和 ( 8.70± 7.93) %。动物 (牛、兔、猪 )垂体液中 LH含量反应曲线和 h CG标准曲线平行良好。牛、羊、猪、兔、鼠和仓鼠血清中 LH的剂量反应曲线和h CG标准曲线的平行性表明 ,该 LH- RRA可以用来检测不同动物血清中的具有生物活性的 LH变化。回收试验表明 ,在该测定方法中加入 3、10、30 ng h CG时的回收率分别为 ( 10 0 .59± 5.55) %、( 99.55± 9.86 ) %、( 10 4 .2 8± 7.4 5) %,说明测定结果的正确性。该 LH - RRA的测定结果反映了动物正常的生理状态。本试验垂体中有活性的 LH水平远远高于外周循环中的水平 ,雌、雄动物循环血液中的 LH含量不一致。

    2000年01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水浴湿法消化Zeeman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肉鸡肝组织中硒含量

    杨保收,陈越,金久善,王若军,王宗义

    采用水浴湿法消化 ,以 Pd( NO3) 2 - Triton X- 10 0作为基体改进剂 ,应用 Zeem an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了肝组织硒含量。试验结果表明 ,肝组织经水浴湿法消化测得的硒含量与消化炉湿法消化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 P >0 .0 5) ,相对标准偏差为 1.11%,回收率为 95.80 %~ 10 0 .4 0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硒的检测限为 5.0 μg/ L

    2000年01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甘露寡糖和粪链球菌对鸡细胞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

    邵良平,周伦江,李国平,林藩平

    报道了日粮中添加甘露寡糖 ( MOS)、粪链球菌 ( SF- 6 8)对鸡细胞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 ,以及对血液 SOD和 GSH- Px活力的影响。6 0只 1日龄海兰褐色蛋鸡雄性雏鸡随机分成 4组 :试验 组 (每千克日粮中添加 2 g MOS)、试验 组 (每千克日粮中添加 6 0 mg SF- 6 8)、试验 组 (每千克日粮中添加 2 g MOS和6 0 mg SF- 6 8)和对照组。试验期 4 2 d。结果如下 :( 1) PHA淋巴细胞转化率 ( %) ,试验 组 ( 47.1± 3.0 71)、试验 组 ( 46 .7± 1.76 7)、试验 组 ( 48.3± 2 .312 )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 43.8± 1.814 ) ( P <0 .0 1) ;( 2 )白细胞的吞噬率 ( %) ,试验 组 ( 2 5.3± 1.94 7)、试验 组 ( 2 5.3± 2 .54 1)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 2 3.6± 1.6 47) ,试验 组 ( 2 7.2± 1.889)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同时显著高于试验 、 组 ( P <0 .0 5) ;( 3)盲肠和回肠内容物的 p H值 ,试验 组 ( 6 .2 53± 0 .2 94 ,5.2 58± 0 .4 53)、试验 组 ( 6 .0 2 1± 0 .4 18,5.132± 0 .37)、试验 组 ( 6 .12 4± 0 .2 4 1,5.0 11± 0 .111)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 6 .6 6 7± 0 .2 12 ,6 .0 8± 0 .4 12 ) ( P <0 .0 1) ;( 4)每克盲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 (亿 ) ,试验 组 ( 9.16 4± 0 .16 7)显著低于对

    2000年01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碘醚柳胺脂质体定向剂在绵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残留量

    何宏轩,张西臣,程远国,祁超,陈丽风,阎继业,尹继刚,杨举,李建华

    应用碘醚柳胺脂质体定向剂 (包封率 58%)给绵羊单剂量皮下注射 ( 0 .3m g/ kg)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 RP- HPLC)测定了该药在绵羊体内不同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以及组织中的药物残留量。利用 3p87实用药代动力学软件分析 ,结果表明 ,该药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一室模型 ,动力学方程为 :C =3.116 4( e- 0 .0 192 t- e- 1.5 15 5 t)。药代动力学参数为 :达峰时间 ( Tmax)为 ( 2 .8112± 0 .74 92 ) d,峰浓度 ( Cmax)为 ( 2 .874 2±0 .8716 ) mg/ L,生物半衰期 ( t1/2β)为 ( 36 .386 1± 3.0 385) d,曲线下面积 ( AU C)为 ( 14 3.5530± 4 7.2 354 )μg·m L- 1· d- 1。与皮下注射碘醚柳胺注射液 ( 3mg/ kg)相比 ,达峰浓度时间提前了 1.4 6 47d,半衰期延长了 16 .2 0 97d。碘醚柳胺在绵羊组织中的残留量 ,2 8d时肝脏中为 ( 2 3.0 331± 3.2 0 4 8) μg/ g。肾脏、肌肉和胆汁中一直检测不到药物。与皮下注射碘醚柳胺注射液相比 ,肝脏等富含巨噬细胞的脏器中药物含量明显增高 ,肾脏、肌肉中药物含量相对较低。本试验结果表明 ,碘醚柳胺脂质体定向剂优于碘醚柳胺注射液。

    2000年01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诺氟沙星在鲤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张祚新,张雅斌,杨永胜,郑伟,刘艳辉,张锦霞,吴永魁,祁超,李忠义

    按 10 m g/ kg的剂量给鲤鱼肌注、口服诺氟沙星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用药后不同时间血浆中药物的质量浓度 ,然后用 90 0 0 3P87实用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 ,肌注和口服诺氟沙星在鲤鱼体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肌注 :t1/2α( 0 .12 79± 0 .0 130 ) h,t1/2β( 3.4 0 32±0 .5873) h,t1/2 ka( 0 .0 0 6 7± 0 .0 0 0 8) h,AU C ( 2 4 .94 81± 6 .314 6 )μg/ ( m L· h) ,CLS( 0 .4 0 0 8± 0 .10 35)mg/ ( kg· h) ,Tpeak( 0 .0 32 2± 0 .0 0 35) h,Cmax( 16 .8992± 4 .372 6 ) mg/ L;口服 :t1/2α( 3.4 0 71± 1.0 6 98) h,t1/2β( 77.12 39± 2 1.3875) h,t1/2 ka( 0 .14 91± 0 .0 130 ) h,K2 1( 0 .0 4 19± 0 .0 0 38) h- 1,K10 ( 0 .0 4 36±0 .0 0 2 1) h- 1,K12 ( 0 .12 70± 0 .0 30 1) h- 1,AU C ( 150 .6 0 2 9± 35.4 2 78)μg/ ( m L· h) ,CLS( 0 .0 6 6 4±0 .0 0 2 1) m g/ ( kg· h) ,Tpeak( 0 .730 0± 0 .0 10 2 ) h,Cmax( 5.7998± 1.36 75) m g/ L。肌注与内服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显著 ( P <0 .0 1)。

    2000年01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应用精原干细胞转染法建立HBV(adr型)转基因鼠

    刘光泽,贾彦征,佟明华,王洪敏,熊一力

    2000年01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沙拉沙星对实验性感染猪链球菌病及大肠杆菌病的药效学

    曾振灵,陈杖榴,冯淇辉,刘涤洁,蒋红霞,彭险峰

    为兽医临床合理应用沙拉沙星 ( Sarafloxacin)提供理论依据 ,就其对实验性感染猪链球菌病及大肠杆菌病的药效学进行了研究。以试管 2倍稀释法测得沙拉沙星对兰氏 C群类马链球菌 ( C5 5 12 0 )和猪大肠杆菌( O5 4 )的最小抑菌浓度 ( MIC)分别是 0 .8m g/L及 0 .0 5mg/L。肌注给药对猪链球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的试验性治疗结果表明 ,低、中、高剂量沙拉沙星组 ( 2 .5、5、10 mg/kg)及环丙沙星组 ( 5m g/kg)用药 5d(每隔 12 h给药 1次 ) ,对猪链球菌病的治愈率分别是 6 0 %、80 %、90 %及 6 0 %,而链球菌感染对照组的死亡率为 4 0 %;低、中、高剂量沙拉沙星组及恩诺沙星组 ( 2 .5m g/kg)用药 3d(每隔 12 h给药 1次 ) ,对猪大肠杆菌病的治愈率分别是 80 %、90 %、90 %及 90 %;而大肠杆菌感染对照组的死亡率为 30 %。

    2000年01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杜大长猪IGF-I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奚刚,许梓荣,戚益军

    采用 TRIzol法从杜大长杂交猪的肝脏中提取总 RNA ,将其纯化后作为 PCR扩增模板 ,以设计的 P1( 5′- CTACA TTCTGTAGTTCTTGTTTCC- 3′)为引物合成 IGF- I基因 c DN A的第 1链 ,再以 P1和 P2 ( 5′-ATGGCCCTGTGCTTGCTCTCCTT- 3′)为引物扩增到大小约为 36 0 bp的产物 ,并将其克隆至 p GEM- T载体上。经筛选、酶切、序列分析 ,表明该片段为 IGF- I基因的 c DNA克隆 ,它由 36 0个核苷酸组成 ,包含一个完整的开读框 ( ORF)。该开读框编码一个由 1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即 IGF- I。与 Gen Bank中的序列比较 ,本研究所得序列与 Muller M和 Brem G所报道的猪 IGF- I基因编码区序列完全一致。

    2000年01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牛胚胎原代和继代细胞核移植结果比较

    李雪峰,谭世俭,石德顺,阳年生,谭丽玲

    比较了原代和继代核移植在操作各环节以及核移植胚胎在体外发育能力上的差异。通过显微操作将体外受精发育而来的 8~ 32细胞期胚胎的单个卵裂球注入激活的去核卵母细胞的卵周隙内 ,并用 80 V/mm、4 0 μs2次电脉冲诱导卵裂球与去核卵母细胞融合 ,借此进行牛胚胎的原代核移植 ;以体外发育来的 8~32细胞期的原代核移植胚胎作为供体 ,用原代核移植相同的方法进行牛胚胎的继代核移植。原代核移植的存活率和融合率 ( 87.3%和 6 8.5%)与继代核移植 ( 87.9%和 6 4.7%)无显著差异 ( P >0 .0 5)。尽管继代核移植胚胎的卵裂率与原代核移植胚胎相同 ( 76 .0 %与 76 .2 %) ,但继代核移植胚胎体外发育到桑椹胚和囊胚的比率却显著低于原代核移植胚胎 ( 7.6 %与 2 8.0 %,P <0 .0 0 1)。研究结果表明 ,牛继代核移植胚胎除体外发育能力低于原代核移植胚胎外 ,继代核移植在操作各环节上与原代核移植相同。

    2000年01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绍鸭生长的内分泌机理

    杨培新,林天伟,郎介金,吴美文,陈子元

    通过测定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研究了绍鸭生长的内分泌机理。生长期生长激素 ( GH)的最大值出现在 35日龄 ,整个生长期 GH的变化模式是先升后降。血浆生长抑素 ( SS)的最大值出现在 3日龄 ,整个生长期 SS的变化模式是先降后升。GH和 SS的变化有很强的负相关 ( r=0 .8183)。公母绍鸭生长期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甲状腺素 ( T4)水平的变化模式基本相同。整个生长期 ,T3 水平先降后升 ,生长早期 ( 15~ 35日龄 )血浆T3 有较高水平 ;T4 水平先升后降 ,血浆 T4在生长中期 ( 55~ 95日龄 )有较高水平。生长早期 ( 0~ 35日龄 )高水平的 SS抑制了 GH的分泌 ,此时 GH的促生长作用表现不明显 ,高水平的 T3 可能对早期生长有重要贡献。 35日龄时最高水平的 GH和最低水平的 SS使绍鸭进入快速生长的关键时期。 95日龄以后 ,SS上升 ,T4达最大值 ,GH和 T3 下降 ,说明此时生长已明显减弱。T4的促性腺发育作用占优势 ,绍鸭高速生长期短 ,性腺发育启动较早。

    2000年01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兽医学报》在吉林省第4次(1997~1998年度)期刊等级评审中被评为吉林省自然科学十佳期刊

    2000年01期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性氟病黄牛棘红细胞增多症

    韩博,史言,王伟

    选择高氟区生长的高氟黄牛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红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 :长期处在高氟环境中的黄牛 ,红细胞变形 ,出现数目不等的棘球状、多角形或星芒状突起 ,发生了棘红细胞增多症 ( acan-thocytosis)。通过饲料单独添加硒 (亚硒酸钠 ) 0 .2 5m g/kg、铜 (硫酸铜 ) 15mg/kg和联合添加硒 0 .2 5mg/kg+铜 15m g/kg+镁 (硫酸镁 ) 1mg/kg,连续饲喂 83d,结果加硒组高氟黄牛的变形红细胞不同程度地恢复原形 ,加硒铜镁组黄牛红细胞恢复最佳。从而确证 ,补硒疗法是防治动物地方性氟病的一个有效可行的新方法。

    2000年01期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奶牛正常跗关节的超声影像学观察

    冯新畅,罗继龙,王林安,刘忠诚

    采用 7.5MHz的线扫探头对 4个奶牛尸体跗关节和 6头活体奶牛的 8个跗关节的正常结构进行了超声检查。一般骨骼的回声为光环或光线 ,关节囊呈明显的液性暗区 ,腱质呈实性强回声。跗关节背侧的腓骨第三肌、趾长伸肌和趾内侧伸肌腱均可见到 ,下方为宽大的胫距关节囊 ,外侧为腓骨长肌和趾外侧伸肌腱 ,该腱周围有液性暗区的腱鞘。跗关节内侧超声影像图不清楚 ,后方是片状的趾浅屈肌和发达的趾深屈肌腱。

    2000年01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被毛突变小鼠解剖及繁殖学特性观察

    李善如,遇秀玲,王冬平,吴娜,李吉庆,李润芳,郑亚萍,朱士恩,张忠诚,陈永福

    对一种新的具有全毛、无毛、稀毛 3种表型的被毛突变小鼠的大体解剖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其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等脏器的位置、形态及组织学结构无表型间差异 ,但无毛小鼠被毛和皮肤结构异常 ,大多数脏器的重量和脏器系数表现出表型差异和性别差异 ( P <0 .0 5或 P <0 .0 1)。繁殖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无毛小鼠雌雄生殖系统的器官组成、发情周期与其他 2种表型之间无明显差异 ,但其雄性的初情期明显滞后 (约 2周左右 ) ,雌性窝产仔数和超数排卵数明显减少。由此证明 ,该突变不仅影响小鼠皮肤和被毛结构 ,而且还影响小鼠的繁殖性能。

    2000年01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纤维素酶产生菌黑曲霉X-15的选育及其产酶条件

    王景林,刘晓明,吴东林,蒋兴村

    突变型黑曲霉 ( Aspergillus niger) M0 0 1分别经紫外线 ( UV )、亚硝基胍 ( N TG )、TDP辐射仪及空间微重力辐射 ( SC)等因素的多级循环处理 ,得到 1株形态发生改变的变异菌株 X- 15。其固体培养纤维素酶的滤纸分解酶活力 ( FPA)为 19U/g,羟甲基纤维素酶 ( CMCase)活力为 4 53U/g,β-葡萄糖苷酶 ( β- gluase)活力为154 U/g,与出发菌株 M0 0 1相比 ,分别为其 2 .8倍、2 .2倍和 4 .1倍。其固体培养产酶的最佳条件为 ,p H6 .0、30℃、96 h。

    2000年01期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PRRS免疫防制面临的困惑与未来

    仇华吉,童光志

    2000年01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