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共体、美国等国家对上市后兽药的管理与监测

    冯淇辉,刘建中

    2000年02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王岗株gC和gD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孟松树,郭鑫,张绍杰,王柳,仇华吉,王玫,童光志

    根据已发表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 ILTV) SA-2株的核酸序列 ,设计了 1对引物 ,以 ILTV中国王岗株 DNA为模板 ,PCR法扩增出 1条 1 .3 9kb的基因片段 ,将扩增产物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 p CRTM 3 -Uni,得到重组质粒 p TA-g D。另将克隆到 p Bluescript SK质粒中的 g C基因酶切后 ,插入到 p CRTM 3 -Uni载体 ,得到重组质粒 p TA-g C。经电泳分析、酶切、PCR鉴定后 ,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 ,ILTV王岗株 g C基因的编码序列与 SA-2株的核苷酸同一性为 99%,而王岗株 g D基因的编码序列在其 C端多了 1 7个核苷酸 ,其余部分的同一性为 97%。鉴于 g C、g D基因在诱导机体产生对 ILTV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g C、g D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为 ILTV基因免疫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0年02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鸡痘病毒282E_4株基因组2.9kbBamHI片段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郭志儒,金宁一,王兴龙,金扩世,丁壮,罗坤,顾万钧,殷震

    对我国鸡痘病毒 ( FPV) 2 82 E4株基因组 2 .9kb Bam HI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 ,该片段全长 2 92 3 bp,A+T含量为 72 .0 8%,含 6个完整的开放读码框架 ( ORF)和 2个不完整的 ORF,最大的ORF所编码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4 60 0。在 2个 ORF的上游存在痘苗病毒晚期启动子的保守序列TAAAT,在 6个 ORF的下游和 2个 ORF的编码区内存在痘苗病毒早期转录终止信号 T5NT。把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和每个 ORF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对 EMBL核酸序列库和 SWISS-PROT蛋白质序列库进行了同源性搜索 ,未发现同源性片段

    2000年02期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城疫病毒F48E9株及东北地区流行株F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曹殿军,苑纯秀,郭鑫,闵平,孔宪刚,卢景良

    采用异硫氰酸胍 /酚 /氯仿抽提一步法 ,提取新城疫病毒 ( NDV) F4 8E9株及 2个东北地区分离株 DB3、DB5基因组 RNA,并以其为模板经反转录合成 F基因 c DNA第 1链 ,再利用 PCR技术分段扩增出 F基因的c DNA。F4 8E9、DB3和 DB5株 F基因的 c DNA经酶切修饰后 ,插入 p UC1 9的多克隆位点中 ,转化感受态 E.coli DH5α。经相对分子质量比较、酶切分析及 PCR等鉴定方法筛选出 F4 8E9、DB3和 DB5株 F基因的阳性克隆。然后采用 Sanger′s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对阳性重组子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 ,证实分别获得了 F4 8E9、DB3和 DB5株 F基因的全长 c DNA。利用 DNASIS及 MEGA分析软件 ,将上述 3个毒株的 F基因序列与基他 1 1株有代表性的 NDV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 ,并绘制了 1 4株 NDV F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 ,F4 8E9和 DB3株在核苷酸序列上相对独立于 Toyoda等所分的 A、B、C组 ,单独成为一组 ;DB5株与B1 Hitchner株同属 B组 ,说明它们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时也证明我国有不同基因型的毒株在流行。从进化的角度来看 ,NDV各毒株间确实存在遗传变异 ,但 F蛋白主要功能区遗传相对稳定

    2000年02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生物芯片

    2000年02期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抗多肽抗体鉴别新城疫病毒强弱毒株

    古长庆,金宁一,金扩世,郭志儒,龚伟,王兴龙,李萍,刘子,殷震

    :在克隆我国流行的新城疫病毒 ( NDV)强毒株 F4 8E8株、四平株及弱毒株长春株、V4株的 HN和 F基因并进行测序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流行的 NDV强毒株 F蛋白前体 ( F0 )的 F2片段的特异结构 ,人工合成特异性多肽 ,将其与小牛血清白蛋白 ( BSA)化学偶联制备成全抗原 ,免疫小鼠制备出抗多肽血清。经 ELISA检测 ,该抗体与 NDV强毒株呈强阳性反应 ,而与鸡痘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NDV弱毒株长春株和 V4株呈阴性反应。试验结果表明 ,该抗体可以用于 NDV强弱毒株毒力的快速鉴定

    2000年02期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21世纪我国水产技术发展趋势

    2000年02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鸡传染性腺胃炎病毒(暂定名)的致病性

    周继勇

    用暂定为鸡传染性腺胃炎病毒 ( IPV)的 ZJ971株 ,经口服、腹腔、泄殖腔、口服 -腹腔 -泄殖腔联合不同途径接种于 8日龄来航非免疫雏鸡 ,均可引起雏鸡感染发病 ;其中 ,以口服 -腹腔 -泄殖腔联合途径感染效果最佳 ,腹腔途径次之。感染雏鸡生长阻滞、体重增长缓慢 ;剖检眼观病变主要以腺胃重量增加 ,腺胃指数增大 ,胸腺、法氏囊萎缩为特征 ;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以萎缩性胃炎、法氏囊炎、十二指肠卡他性炎为特征

    2000年02期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 ]
  • 鹅源禽副粘病毒GPMV/QY97-1株的生物学特性

    陈金顶,任涛,廖明,辛朝安

    对新近分离到的鹅源禽副粘病毒 GPMV/QY97-1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球形 ,直径 1 2 1~ 2 50 nm,表面有纤突 ,能凝集鸡的红细胞 ,血凝反应能被 I型禽副粘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 ,由此初步判定该病毒属于 I型禽副粘病毒。该病毒人工感染 1、1 4、2 8、4 8日龄的鹅 ,发病率均为1 0 0 %,致死率分别为 1 0 0 %、87.5%、62 .5%、1 2 .5%;人工感染 2 5日龄的鸡 ,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为 1 0 0 %;对1日龄雏鸭无致病力

    2000年02期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0 ]
  • 524位两院院士投票评出1999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2000年02期 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鹅副粘病毒病的病理变化

    万洪全,吴力力,许益民,王宝安,朱坤熹

    对国内最近报道的一种新的传染病鹅副粘病毒病的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 ,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主要肉眼病变为肠道粘膜广泛出血、坏死、溃疡 ;脾脏、胰腺出现粟粒样白色坏死点 ;胸腺、法氏囊体积缩小 ;脑水肿、充血。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严重坏死、脱落 ;肝、心、肾等器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胸腺、脾脏、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坏死 ,淋巴组织萎缩

    2000年02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鸭源流感病毒感染对鸡和家鸭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林祥梅,赵增连,沈红,陈万芳

    采用商品来航鸡、樱桃谷鸭分别接种鸭源流感病毒株 A/duck/Nanjing/2 1 /95( H9N?) ,研究了禽流感病毒 ( AIV)感染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 ,流感发生与红细胞 CR1花环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 ;正常鸭的红细胞 CR1花环率极显著高于正常鸡的红细胞 CR1花环率 ,即使接种 AIV后 ,鸭红细胞 CR1花环率有所下降 ,但也显著高于正常鸡的红细胞 CR1花环率。这些结果表明 ,鸭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在一定意义上比鸡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强 ,这从红细胞免疫功能这一侧面探讨了鸭对 AIV感染表现为无症状 ,而鸡感染AIV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机制

    2000年02期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1株鹦鹉幼稚病毒的细胞培养特性

    李天宪,冯锋,夏苇,陈绳亮,赵林

    为进一步研究鹦鹉幼稚病病毒 ( BF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 ,对 BFDV湖北分离株进行了 2种原代细胞的适应性培养。首先在鹦鹉胚成纤维细胞盲传至第 5代后再过渡到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 ,建立了BFDV的适应细胞培养体系。观察了 3种不同温度对细胞病变 ( CPE)的影响 ,结果表明 ,BFDV在 3 8.5℃培养 4 8~ 96h可产生明显的 CPE。再将该培养液做免疫扩散试验结果出现明显的免疫复合物沉淀线 ,抗体中和试验显示 CPE消失 ,进一步证实此 CPE是由 BFDV增殖而产生的。研究证明 ,BFDV的培养温度是影响CPE产生的重要因素

    2000年02期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RT-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娄高明,杜伟贤,谢明权,李雪梅,林绍荣,黄毓茂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 ( PRRSV)核衣壳蛋白 ORF7的序列 ,设计了 1套引物 ,建立了检测 PRRSV核酸的 RT-PCR方法。通过对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 ( PRRS)标准毒株的检测 ,证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扩增出特异性的核酸片段 ,同时可从基因水平上区分 PRRSV美洲型和欧洲型。使用该方法对国内临床上疑似为 PRRS的送检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为阳性 ,并确定其基因型均为美洲型。该研究建立的从组织中直接提取细胞总 RNA进行 RT-PCR的方法 ,为 PRRS的快速、准确诊断以及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2000年02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9 ] |[阅读次数:2 ]
  •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PRRSV)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韩庆安,姜平,董永毅,郝勤宗,裘孝良,班进林,陈溥言,蔡宝祥

    利用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 ( PRRSV)国内分离株 J1 ,采用反复差速离心法制备免疫抗原 ,长程免疫法免疫 BALB/ c小鼠 ,用间接 ELISA方法检测抗体 ,通过细胞融合技术 ,并经 3次亚克隆获得了 1 0株能稳定分泌抗 PRRSV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克隆株 ( A1 D7H1 0 ,A1 D7H1 1 ,A1 E7H9,A1 E7D9,A2 D8E7,A2 D8B1 1 ,B3D1 1 D6 ,B3D1 1 E6 ,B2 G9A9,B2 G9F2 )。这些细胞经体外连续传代 1个月和冻存 2个月复苏后 ,均能稳定分泌高效价的抗 PRRSV抗体 ,并能在小鼠体内形成肿瘤 ,有效诱导产生高效价 PRRSV抗体腹水 ( ELISA效价为1 0 - 3~ 1 0 - 4 )。其中有 7株能与美洲弱毒株 MLV反应

    2000年02期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Ⅰ型菌毛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对分离株的检测

    刘业兵,高崧,彭大新,张如宽,刘秀梵

    从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株 TK3 ( O1 )提取 型菌毛免疫 BALB/c小鼠 ,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获得 4株能稳定分泌针对 型菌毛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分别命名为 a B6 、b G5 、c F3和 c G3。单抗阻断甘露糖敏感血凝试验、免疫胶体金和 Western blot试验证明 ,单抗是 型菌毛特异的。这些单抗培养上清及腹水的 ELISA效价为分别为 1 0 - 2~ 1 0 - 3和 1 0 - 5~ 1 0 - 6 ;腹水的平板凝集价为 1∶ 1 2 8~ 1∶ 2 56。上述4株单抗对 77株带 型菌毛的禽病原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分离株进行了检测 :O1 8分离株阳性率为72 %,O78分离株阳性率为 1 7%,O2分离株阳性率为 3 3 %,O88分离株阳性率 89%,O1 1分离株阳性率为60 %,O2 6分离株阳性率为 3 3 %。表明研制的 型菌毛单抗能检出大多数 O1 8、O88、O1 1分离株的 型菌毛 ,而对 O78、O2、O2 6分离株相应菌毛的检出率较低

    2000年02期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从长春地区牛肉和猪肉中检出产vero毒素大肠杆菌O157∶H7

    周志江,黄上缓,郑明光,郑昊,孙伟斌,张让堂,汪力亚,王丽,李景云

    用分离培养法、生化反应鉴定、胶乳凝集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对长春地区市售的 4 0份牛肉和 3 0份猪肉样品进行了调查 ,结果从 2份牛肉 ( 5%)和 1份猪肉 ( 3 .3 %)样品中检出了产 vero毒素大肠杆菌 O1 57∶ H7

    2000年02期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用PCR和探针杂交法检测鸡败血霉形体

    任家琰,霍乃蕊,郭建华

    根据鸡败血霉形体 f MG-2核酸片断序列 ,设计合成了 1对 2 5bp寡核苷酸引物 ,对鸡败血霉形体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 ,均获得预期的 73 2 bp扩增产物 ,检测灵敏度为 1 pg;参考菌株 DNA无扩增。回收纯化琼脂糖电泳凝胶中的扩增产物 ,DIG随机引物法合成核酸探针 ,Dot-blot杂交试验 ,鸡败血霉形体呈阳性 ,检测灵敏度为 1 0 0 pg;其他为阴性。对自然发病鸡群检测进一步表明 ,建立的 PCR和探针杂交法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可用于鸡败血霉形体早期感染和隐性感染的检测

    2000年02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药饲料添加剂科技含量待提高

    2000年02期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菌肽Shiva-1基因的人工合成与克隆

    卢强,刘维全,江禹,王吉贵,杨振国,王宏伟,房金波,殷震

    参照抗菌肽 Shiva-1的氨基酸序列 ,兼顾鱼类、昆虫和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 ,设计了 Shiva-1基因序列 ,加上适宜基因工程操作的酶切位点 ,人工合成了 2条分别为 92 bp和 91 bp的寡聚核苷酸片段。经互补链延伸反应、Eco RI酶切 ,将完整的 Shiva-1基因反向克隆至 p UC1 8载体 ,经 PCR检测和序列分析证明 ,已正确克隆了抗菌肽 Shiva-1基因

    2000年02期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000年02期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嗜水气单胞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亚单位二联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果

    秦磊,姚火春,陆承平

    将嗜水气单胞菌 ( Ah) J-1株的 HEC毒素和胞外蛋白酶 ( ECP)分别与迟缓爱德华氏菌 ( Et) 3 8株的脂多糖 ( LPS)及脱毒多糖 ( PS)偶联 ,制成 3种亚单位二联疫苗 :HEC-PS、ECP-PS、HEC-LPS。将它们与 Ah J-1和 Et3 8全菌灭活疫苗一同分别免疫小鼠 ,并设注射 PBS对照组 ,检测各组小鼠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结果显示 ,用间接 ELISA、溶血抑制和全菌凝集试验检出这 3种亚单位疫苗的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 ,并且都对 Et3 8有凝集活性。用 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 ,显示亚单位疫苗的细胞免疫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略低于全菌苗免疫组。在第 2次免疫后的第 6周 ,分别用 1 0 0 LD5 0 Ah J-1和2 .3 7× 1 0 7CFU Et3 8攻击 ,Ah J-1攻击各组的保护率依次为 ,HEC-PS组 83 .3 %、ECP-PS组 80 %、HEC-LPS组 92 .3 %、Ah J-1全菌组 1 0 0 %、Et 3 8全菌组 2 5%、对照组无保护力 ;Et 3 8攻击各组的保护率依次为HEC-PS组 90 %、ECP-PS组 90 .9%、HEC-LPS组 85.7%、Ah J-1全菌组 62 .5%、Et3 8全菌组 1 0 0 %、对照组为 1 2 .5%。表明 3种亚单位偶联疫苗均具有较好的二联疫苗的性能

    2000年02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BJ株SO7重组抗原的免疫试验

    李安兴,蒋金书

    将柔嫩艾美耳球虫 ( Eimeria tenella) BJ株 SO7基因插入 p Thio His B载体中 ,构建了 1个表达载体 ,命名为 p Thio His SO7。将此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 DH5α,经 IPTG诱导表达后 ,用 SDS-PAGE检测表达产物。结果表明 ,含 p Thio His SO7质粒的工程菌具有明显的表达产物 ,表达效率为 1 7.1 %。用超声波粉碎仪裂解含重组抗原的工程菌 ,加入钾明矾作佐剂 ,用 2个剂量 ( 1 0、1 0 0μg)分别于 4日龄、1 1日龄、1 8日龄 3次免疫雏鸡 ,同时设置 SO7+弱毒株组、SO7+强毒株组、弱毒株组、强毒株组、未免疫未攻毒组和未免疫攻毒组作对照 ,于 2 5日龄用 3× 1 0 4个 E.tenella强毒卵囊进行攻毒。结果表明 ,用大剂量 SO7重组抗原免疫 ( 3次 ) ,鸡可获得部分保护力 ,其病变计分比未免疫攻毒组下降 3 1 %,而小剂量免疫未见有免疫保护力

    2000年02期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犬埃立克体病病原分离与鉴定Ⅲ.病原的电镜观察

    马玉海,潘华,佟世德,孙洋,刘世忠,伦璇,宋阳

    对埃立克体感染犬的单核细胞和血小板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单核细胞的细胞质和血小板中均存在埃立克体包涵体 ,其中单核细胞的包涵体内病原多达 8个 ,血小板的包涵体内至少有 3个病原。这一结果从形态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引起广州市郊某养犬基地流行犬埃立克体病的病原为 2种 ,即感染单核细胞的犬埃立克体 ( Ehrlichia canis)和感染血小板的扁平埃立克体 ( E.platys)

    2000年02期 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兔颈前神经节感觉纤维终末的起源——HRP法研究

    熊喜龙,李育良,任晓玲

    以 3 0 %HRP注入 5只家兔颈前神经节 ,在 C1 -T2 脊神经节、迷走神经结状节、颈静脉神经节、舌咽神经近节和远节以及三叉神经节均出现标记细胞。以舌咽神经远节最多 ,占 4 2 .55%;C1 -T2 脊神经节次之 ,占3 4 .1 9%;其余各神经节标记细胞均在 1 0 %以下。标记细胞均以中小型细胞为主。5例均未见膝神经节。结果表明 ,投射至颈前神经节的感觉纤维来源广泛 ,为“以交感神经节为中心的中枢外短反射环路”理论和针灸机理提供了新的形态学依据

    2000年02期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流行性白血病病牛的免疫病理学观察

    潘耀谦,成军,佐佐木淳,冈田幸助

    用 8种单克隆抗体 ( TH1 4B、BAQ4 4A、BIg4 5A、BIg71 5A、BIg50 1 E、CACT1 0 5A、MM1 A、AH-CC1 2 5) ,结合常规病理学方法 ,对 1 0头流行性白血病病牛的免疫病理学进行了观察。结果 :患病较轻时 ,淋巴结内的淋巴小结肿大 ,生发中心明显 ,副皮质区显著增宽。脾脏中的脾小体亦增大 ,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用 Mc Ab证明 ,在淋巴结和脾脏中有较多的 B淋巴细胞和大量 T淋巴细胞。患病较重时 ,淋巴结中的淋巴小结萎缩、消失 ,皮质区有大量弥散的小淋巴细胞 ,脾小体萎缩 ,残存脾小体的生发中心内网状细胞增生 ,周边有大量小淋巴细胞。动脉周围淋巴鞘扩大 ,有多量小淋巴细胞聚集 ,有时可见到相邻的淋巴鞘融合的现象。用Mc Ab证明 ,在淋巴结和脾脏内有大量 T淋巴细胞 ,而 B淋巴细胞稀疏 ,甚至消失。据此认为 ,牛流行性白血病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 ,体液免疫反应则随着疾病的发展而逐渐减弱

    2000年02期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加味玉屏风汤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的保护效应

    魏彦明,陈智华,项光华

    应用动物试验和病理组织学方法 ,研究了传统中药方剂加味玉屏风汤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脾和胸腺等免疫器官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加味玉屏风汤能明显拮抗环磷酰胺所致脾白髓、骨髓造血组织和胸腺淋巴细胞容量下降 ( P <0 .0 1 ) ,能显著升高下降的胸腺和脾指数 ( P <0 .0 1 )及减少的外周血白细胞和体重 ( P <0 .0 1 ) ;同时对健康小鼠以上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提示加味玉屏风汤对脾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具有拮抗作用

    2000年02期 1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猪不同直径卵泡中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的成熟潜力

    韩毅冰,施维民,秦鹏春

    比较研究了猪卵巢表面直径 0 .5~ 1 mm、1~ 2 mm、2~ 6mm、>6mm卵泡中卵母细胞所处的生发泡阶段。结果表明 ,0 .5~ 1 mm卵泡中卵母细胞主要处于 GV- 期和 GV- 期 2个阶段 ,比例分别为 67.2 %和2 0 .6%;而 1~ 2 mm和 2~ 6mm直径卵泡中 ,卵母细胞大部分则处于 GV- 期 ,比例分别为 91 .9%和89.6%;>6mm直径卵泡中 ,卵母细胞逐渐发生老化 ,GV- 期比例仅为 53 .2 %,一部分处于 GV- 期和GVBD期。体外培养试验表明 ,1~ 2 mm卵泡中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比较低 ,其中一部分卵母细胞不能发生 GVBD( 2 5.1 %) ,另有一部分卵母细胞 ( 3 9.8%)达到第 1次减数分裂中期后 ,不能继续向前发育。培养 0~ 2 0 h时 ,添加 1 mmol/ L dbc AMP,能够显著抑制 1~ 2 mm和 2~ 6mm直径卵泡中卵母细胞发生 GVBD。培养 2 0 h后 ,去除 dbc AMP,显著增加了培养到 4 4h阶段的 M- 期比率。 dbc AMP主要是降低了培养 4 4h阶段 GV期阻滞的比率 ,而对 M- 期阻滞的比例没有影响。因此 ,dbc AMP的作用可能主要是促进卵母细胞GVBD的同步化

    2000年02期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生物频谱对牛胚胎体外生产效率的影响

    曾申明,朱士恩,张忠诚,安晓荣,陈永福,陈锟,周林

    利用可调式周林生物频谱发生器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过程实施辐射 ,以提高牛胚胎体外生产效率。频谱发生器与培养材料的距离为 5cm,辐射强度根据辐射温度加以调节。结果表明 ,辐射温度控制在 3 9℃时 ,入孵卵母细胞的卵裂率 ( 63 %)与对照组 61 ( %)无显著差异 ( P >0 .0 5) ,而囊胚发育率 ( 3 9%)显著高于对照组 ( 1 9%) ( P <0 .0 5) ;当辐射温度达到 4 0℃时 ,试验组的卵裂率仅为 1 4%,囊胚率为 0。体外受精生产的囊胚 EFS4 0液进行玻璃化冷保存 ,解冻后发现 ,整个生产过程经生物频谱辐射胚胎的体外发育率 ( 86%)显著高于对照组 ( 65%)

    2000年02期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什么是科学精神

    2000年02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北方部分山羊品种mtDNA遗传多样性

    李祥龙,田庆义,孙乃权,刘金福,冯敏山,牛一兵,张亚平

    用 1 2种识别 6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 Apa 、Bam HI、Bgl 、Dra 、Eco RI、Eco RV、Kpn 、Pvu 、Pst 、Sac 、Cla 和 Xho ,研究了我国北方地区 9个山羊品种和类群共计 1 1 0个体线粒体 DNA( mt 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RFLP) ,利用 Nei氏公式计算了各基因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 P、群体遗传多态度 π值以及各群体间的净遗传距离 ,并利用 UPGMA方法对各山羊群体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在所分析的所有个体中 ,共检测到 3 3个酶切位点、1 4种限制性态型 ,其中 Eco RI和 Cla 表现出多态。 1 4种限制性态型可归结为 3种基因单倍型 ,各基因单倍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0 0 3 9,群体平均遗传多态度π值为 0 .0 8%,表明其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各山羊群体间的分子聚类关系与其地理位置关系基本一致

    2000年02期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家兔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庞荣清,陈成功,刘万臣,陈志龙

    从 2 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5个具有较高多态性的引物 ,分别对 5个群体的 80只家兔基因组 DNA进行了 RAPD-PCR扩增。经统计分析得到了 5个家兔群体之间的远近不同的进化亲缘关系 ,聚类结果与预期目标一致

    2000年02期 19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电穿孔导入法在家兔精子基因转移中的应用

    黄伟民,乔贵林,赵君,赖良学,岳军明,安靓,王凯,付殿国,殷震,李进

    用假阴道法采集青紫蓝家兔精液 ,经电击缓冲液清洗、适当稀释后 ,加入质粒 DNA,利用BAERON60 0 0型基因转移仪 ,选择 9组不同的电击条件对其进行电击处理 ,电击后的精子经 DNA 酶消化后作地高辛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 :( 1 )电穿孔导入法确实能使精子细胞携带上外源基因 ;( 2 )最佳的电击条件为 ,脉冲时间 50 0 ms,电压 6k V

    2000年02期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甜菜碱对断奶仔猪消化机能的影响

    许梓荣,余东游

    选用 4 8头始重为 1 0 kg左右的杜长加断奶仔猪 ,随机分成对照和试验 2组 ,饲以基础饲粮。试验组中添加 80 0 mg/kg甜菜碱 ,试验期 3 6d,每天记录腹泻头数。结束前 1周进行消化试验 ,结束时进行屠宰试验 ,取十二指肠内容物及其电镜切片样品。结果表明 ,添加甜菜碱组饲粮中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 4 .2 4 %( P <0 .0 5)和 6.4 5%( P <0 .0 5) ;腹泻率较对照组降低 3 3 .80 %( P <0 .0 1 ) ;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总蛋白水解酶活力比对照组高 53 .3 2 %( P<0 .0 5) ;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 P>0 .0 5) ;十二指肠电镜切片显示 ,甜菜碱组猪十二指肠微绒毛长度和密度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 ,其长度较对照组提高 1 6.1 9%( P <0 .0 5)。上述结果提示 ,饲粮中添加甜菜碱能明显改善断奶仔猪的消化机能 ,提高饲粮中养分的消化与利用 ,其主要原因在于甜菜碱改善了断奶仔猪消化系的生长发育状况 ,进而影响了消化道内源性消化酶的分泌与活性

    2000年02期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联合国就基因改良食品贸易达成协议

    2000年02期 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刘爵,刘有昌,曹永长,周蛟,毕英佐

    2000年02期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