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认识兽医的地位和作用

    阎汉平

    2000年06期 52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绵羊白细胞介素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王克坚,余兴龙,吕宗吉,赵宝华,冯书章,朱平,殷震

    为与腐蹄病节瘤拟杆菌纤毛蛋白基因构建融合基因表达载体 ,利用健康绵羊血扩增和克隆了设计有特殊酶切位点的绵羊白细胞介素 2 ( Ovi IL-2 )。从绵羊血中分离白细胞 ,用 TRIZOL试剂盒提取绵羊白细胞RNA,以 RNA为模板 ,用设计的 Ovi IL-2 3′引物进行 RT-PCR,扩增 Ovi IL-2 c DNA;以 Ovi IL-2 c DNA为模板 ,用 Ovi IL-2的 5′引物和 3′引物进行 PCR,扩增设计有 Bam H 和 Eco R 限制性酶切位点的 Ovi IL-2。经1 .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和 Xba 酶切鉴定 PCR产物后 ,将 Ovi IL-2 PCR产物与质粒 p Bluescript SK( + )连接 ,进行 Ovi IL-2基因克隆 ,在含 X-gal和 IPTG的 LB平板上 ,挑选白色单一菌落进行重组质粒筛选 ,用Bam H + Eco R 或 Eco R 酶切提取重组质粒 ,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 1条 50 0 bp大小的带 ;用 Eco R 或Eco R + Xba ,Bam H + Xba 酶切重组质粒分别出现 2 70 bp和 2 30 bp大小的带 ,从而筛选出重组质粒p Blue-Ovi IL-2。将筛选出的 p Blue-Ovi IL-2进行序列分析 ,证明克隆的 Ovi IL-2基因与国外报告的基因一致

    2000年06期 523-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转染介质对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基因免疫的效应

    张茂林,扈荣良,余兴龙,涂长春,钱爱东,荣爱红,李红卫,殷震

    将狂犬病病毒糖蛋白 ( RGP) c DNA Bgl 片段 ( 1 .6 7kb)分别克隆进质粒 p GFP-Cl、p SV2 -dhfr和pc DNA3 ,构建了重组质粒 p GFP-C1 -RGP、p SV2 -RGP和 pc DNA3 -RGP,通过脂质体和聚乙烯亚胺 ( PEI)包裹后分别转染 BHK-2 1细胞和乳鼠脑内接种 ,3种重组质粒均能表达出 RGP。表达水平高低依次为 p GFP-C1 -RGP>pc DNA3 -RGP>p SV2 -RGP。 3种重组质粒分别以全裸质粒、质粒 -脂质体、质粒 -PEI形式 ,经骨骼肌免疫小鼠 ,间接 ELISA检测。结果显示 ,免疫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80 %免疫小鼠能抵抗狂犬病病毒强毒的攻击。全裸质粒免疫诱生的抗体水平同其剂量相关 ;而以 PEI或脂质体作为转染介质、质粒接种量超过 2 0μg时 ,诱生抗体水平不再随质粒剂量增大而显著变化。质粒免疫后 1 50 d采用 PCR仍然能从注射部位检测到 RGP基因的存在

    2000年06期 528-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RV野毒株G基因主要功能区核酸序列的分子差异

    栾维民,钱爱东,侯世宽

    对来源于鹿、牛和鼠的狂犬病病毒 ( RV)野毒株 82 0 2、BRV、MRV的 G基因 4 0 5~ 1 1 4 6位核苷酸序列进行了 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 ,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对这 3个毒株的测定序列和人源株 CGX89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这 4个不同来源 RV的 G基因主要功能区的分子差异较大 ,4个野毒株的糖基化位点和主要诱导中和抗体产生的抗原决定簇内某些氨基酸亦不同 ,这些差异将影响它们的抗原性和毒性。研究结果证明 ,在我国流行的 RV野毒株中存在亲缘关系较远的毒株 ,其野毒株 G基因较大的分子差异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2000年06期 53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ested 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方法的建立及病毒在小鼠体内的移行动态

    罗廷荣,源宣之,金城俊夫

    应用建立的 Nested PCR特异地检出狂犬病病毒株 CVS、 HEP-Flury、ERA、RC-HL、 1 0 88、Komatsugawa的 RNA,但对类狂犬病病毒 Lagos bat、Duvenhage、Mokola及水泡性口膜炎病毒、轮状病毒、犬瘟热病毒均为阴性。该法敏感性很高 ,能检出 3TCID5 0 或 0 .8pg的狂犬病病毒 RNA。用该法测定了小鼠脑内感染 CVS株后的病毒增殖和移行动态 ,对感染小鼠的主要内脏器官进行了病毒 RNA检测 ,结果发现小鼠脑内感染 CVS 5d以后在其心、肝、脾、肺等内脏器官均检出了病毒 RNA。

    2000年06期 535-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NDV长春株生物学特性及与国外毒株HN蛋白基因的同源性比较

    丁壮,金宁一,王兴龙,金扩世,李太元,吕杰,米志强,夏志平,殷震

    以新城疫病毒 ( NDV)长春株接种 9日龄 SPF鸡胚增殖后 ,进行了蚀斑纯化 (三代 )鉴定 ,差数、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 ,该病毒的鸡胚平均致死时间 ( MDT)大于 1 6 8h,雏鸡脑内致死性 ( ICPI)为 0 .2 5,雏鸡静脉致死性 ( IVPI)为 0 ,血凝解脱时间超过 1 2 0 h,血凝素热稳定性 56℃ 5min仍具有血凝活性。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 ,NDV长春株与 La Sota株亲缘关系最近 ,为弱毒株。参考多株 NDVHN基因序列设计了 1对特异性引物 ,应用 RT-PCR一次性扩增出 NDV长春株的全长 HN基因。将该 HN基因插入 p KS( -)后 ,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 ,该 HN基因核苷酸长度为 1 731 bp,编码 577个氨基酸 ,序列中有 5个糖基化位点 ,1 2个半胱氨酸残基 ,与国外发表的 NDV毒株序列相符 ,核苷酸同源性为88.1 %~ 98.8% ,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 91 .1 %~ 98.8%。

    2000年06期 539-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王岗株糖蛋白gB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张绍杰,孟松树,仇华吉,王柳,倪键强,何召庆,王玫,童光志

    根据已经发表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 ILTV) SA2 株的 g B基因序列 ,设计了 1对引物 ,通过 PCR扩增了 ILTV王岗株的 g B基因 ,并克隆到 p UC1 1 9质粒的 Eco R 位点中 ,经酶切鉴定证实后 ,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g B基因长 2 6 1 9bp,包含完整的阅读框架。序列比较分析表明 ,ILTV王岗株的 g B基因核苷酸序列与英国的 Throne882和美国的 6 32 2个强毒株的 g B基因序列完全一致 ,而与澳大利亚 SA2 疫苗株g B基因核苷酸同一性为 99.8% ,氨基酸的同一性为 98.4 %。与澳大利亚 SA2 疫苗株 g B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 ,ILTV 3个强毒株 (王岗株 ,Throne 882株和 6 32株 ) g 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在第 89位上均缺失 1个碱基 G,而在第 1 0 2位核苷酸处又插入了 1个碱基 A,从而引起了在氨基酸序列中第 2 9~ 32位 5个氨基酸的移码突变。此变异是否与病毒的毒力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2000年06期 54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原位PCR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黄广明,张曼夫

    采取临床病例鸡的法氏囊制成石蜡切片 ,经蛋白酶 K处理、原位 RT-PCR后 ,用地高辛精标记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传染性氏囊病病毒 ( IBDV)。结果 1 0个病例有 8个呈阳性 ,2个阴性。本试验尝试利用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原位 PCR方法 ,从组织中检测低拷贝甚至单拷贝的目标序列 ,以鉴别隐性感染或混合感染 ,为IBDV的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2000年06期 548-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禽脑脊髓炎的调查及病毒分离

    张淑霞,杨增歧,李金钧,薛登民,李东成,赵余放

    对陕西省宝鸡、渭南等地的 2 4个鸡群进行了禽脑脊髓炎 ( AE)的调查 ,所调查鸡群都有产蛋下降史或产蛋正在下降 ,下降幅度平均为 1 7.2 %。用琼扩试验 ( AGP)检测所采集的 2 56份血清 ,AE阳性率平均高达85.6 %。有 1 0个鸡群阳性率达 1 0 0 %。跟踪调查 2个种鸡群 ,发现孵出的雏鸡从 3日龄开始发病 ,而且有 AE的症状 ,采发病雏鸡的脑组织 ,接种 6日龄鸡胚分离病毒 ,连传 3代 ,琼扩检测分离毒 ,呈 AE抗原阳性 ,人工感染 1日龄雏鸡复制出与原发病鸡群相同的疾例 ,表明分离毒是 AE病毒

    2000年06期 551-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鹅细小病毒主要结构蛋白基因的扩增、克隆与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马君,章金钢,李雪梅,向华,马凤龙,赵玉军,殷震

    根据已发表的鹅细小病毒 ( GPV)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 1对引物 ,对 GPV主要结构蛋白 VP2和VP3基因进行扩增。所获得的 PCR产物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 ,约 1 .8kb。将该片段直接与真核表达 p CR3.1T载体连接 ,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 TOP1 0 F′中增殖。在对所提质粒进行快速鉴定、PCR扩增以及 Bam H 酶切线性化初步鉴定的基础上 ,经限制性内切酶 Sca 和 Eco R 分别酶切进行正反向鉴定 ,获得了 3个正向插入的克隆 ( PVPA)和 2个反向插入的克隆 ( PVPB)。将正向插入的克隆 PVPA1与原核表达载体 p ET-2 8b( + )分别用 Bam H 和 Xho 双酶切后 ,回收目的片段进行定向连接 ,并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 DH5α中。对所获得的重组质粒分别经 Sca 、Eco R 、Bam H / Xho 酶切 ,证实含有目的基因 ,且基因插入方向正确 ,成功地构建了含有 GPV主要结构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为高效原核表达以及研制更为有效的基因工程疫苗打下了基础

    2000年06期 554-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对虾副粘病毒病的免疫预防试验

    王玉平,岳玉环,卢强,王振英,穆占昆,王文东,杨振国,黎诚耀,李尊海,张广富

    :1 998年在疫区内某对虾养殖场 ,用对虾副粘病毒细胞培养灭活疫苗 ,对日本和中国对虾苗 (体长 0 .8~ 1 cm )进行了浸泡免疫试验。对虾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5月 3日放苗后 ,免疫试验组对虾没有发病 ,其中单纯用疫苗免疫的日本对虾试验池的对虾规格 ,养殖 73d(至 7月 1 5日 )平均达 95尾 / kg,2 1 9d(至 1 1月 8日 )平均达 38尾 / kg,2次出池合计平均 1 70 .9kg/ hm2 ;单纯用疫苗免疫的中国对虾试验池的对虾规格 ,养殖 86d(至 7月 2 8日 )平均达 1 1 0尾 / kg,2 2 1 d(至 1 1月 1 0日 )平均达 2 2尾 / kg,2次出池合计平均 1 6 7.3kg/ hm2。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的免疫试验对照池与非免疫试验池的对虾 ,分别于 6月 2 8日和 7月 1 5日发生副粘病毒病而死亡。

    2000年06期 558-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定位及耐药质粒消除

    鞠洪涛,韩文瑜,王世若,梁焕春,王兴龙,江文正,雷连成

    对采集的 9株野生型大肠杆菌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 ,进行了耐药基因定位。结果表明 ,4个菌株的氨苄青霉素耐药基因位于质粒上 ,不同畜群来源菌株之间耐氨苄青霉素质粒存在差异。用中草药艾叶的乙醇提取物和蒸馏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庆大霉素耐药性及耐药质粒进行了消除试验 ,结果艾叶乙醇提取物的消除率最高可达 6 9.4 %。

    2000年06期 56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0 ]
  • 双峰驼肾动脉分布

    陈秋生,刘仪

    应用大体解剖学和血管铸型方法 ,研究了 1 2峰双峰驼肾动脉的分支分布。结果显示 ,肾脏的肾动脉在进入肾门之前均已分成一背干和一腹干 ,在肾窦内 ,背干分为一前支和一后支 ,再由前、后支分别发出背部肾脏的各肾段动脉。腹干不分前、后支 ,而由主干直接发出腹部肾脏的各肾段动脉。不仅各肾段动脉之间未见吻合 ,背干及其分支与腹干及其分支之间也无吻合。左肾肾段动脉共 1 3条 ,右肾肾段动脉 1 2条。表明 ,双峰驼不仅左、右肾的肾动脉与肾段动脉不尽相同 ,各肾的背部和腹部的动脉供应也存在差异。肾动脉的背干和腹干是相对独立的

    2000年06期 56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牛肌肉组织中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谱多残留分析法

    张素霞,李俊锁,钱传范

    将基质固相分散 ( MSPD)与酸碱萃取相结合 ,对组织中的残留物进行净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HPLC)测定 ,流动相为乙腈 -0 .0 1 7mol/L磷酸 ( 7+ 3) ,检测波长 2 90 nm。建立了牛肌肉组织中 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基质固相分散 -高效液相色谱 ( MSPD-HPLC)多残留分析法。在 0 .0 5~ 0 .4 0 mg/kg添加范围内 ,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平均回收率为 ( 6 9.2± 1 2 .4 ) %。本方法检测限为 0 .0 1~ 0 .0 5mg /kg。

    2000年06期 569-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B细胞亚群与牛白血病发生的关系

    潘耀谦,王选年,佐佐木淳,冈田幸助

    对 8头流行性白血病病牛 ,用 8种单克隆抗体 ( Mc Ab) ,经过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和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检测法 ,观察了其免疫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外周血及肿瘤组织的 B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7例病牛的Bo CD5、Bo CD1 1 b和 s Ig M为阳性反应 ,表明肿瘤细胞来源于 B1 a细胞 ;1例病牛的 Bo CD1 1 b和 s Ig M呈阳性反应 ,而 Bo CD5则呈阴性反应 ,说明该肿瘤细胞来源于 B1 b细胞。另外 ,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肿瘤组织切片上在浸润的淋巴细胞中不仅见有较多的 CD3和 CD5阳性细胞 ,而且也见有较多的 CD3和 CD5阳性肿瘤细胞。表明流行性牛白血病的肿瘤细胞主要来源于 B1 a细胞 ,其他类型的淋巴细胞也有可能突变为白血病的肿瘤细胞

    2000年06期 572-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放射性肺纤维化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病变规律

    刘纯杰,王德文,高亚兵,熊呈琦,崔雪梅,杨振国,潘耀谦,高丰,郑兆荣

    用 60 Coγ射线对二级雌性 Wistar大鼠 (体重 ( 2 2 0± 2 0 ) g) 2 2 3只进行 30 Gy全胸单次照射 ,其中照射野为 4 .5cm× 4 .0 cm,照距为 3m,剂量率为 2 .7Gy/ min。分别于照后 3、7、1 4、2 1、2 8、4 2、56、70、90、1 80、2 70、36 5d共 1 2个时间点进行了取材观察。结果表明 ,肺脏病变初期呈急性变化 ,以后转为亚急性或慢性进行性发展过程 ,可大致分为 2个阶段 4个期。早期即急性炎症期或渗出期 ,中期为增生期 ,这 2期合为疾病的第 1阶段 ,称为放射性肺炎。后期即纤维化期 ,晚期即胶原化期 ,这 2期共同构成本病的第 2个阶段 ,称为进行性间质纤维化阶段

    2000年06期 576-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基因研究年表

    2000年06期 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镉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损伤作用

    王捍东,邢华,卞建春,刘学忠,任建新,王宗元

    用活体肝脏灌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大鼠肝细胞并作原代培养 ,以 Cd Cl2 ( 0~ 2 50或 50 0 μmol/ L)处理 ,测定培养上清液中 LDH、ALT、ARG和细胞内 GSH-Px、GSH、MDA等的含量 ,探讨镉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和脂质过氧化状况。结果 ,当 Cd≥ 1 0和 5μmol/ L时 ,细胞内 LDH、ARG泄漏分别明显增加 ,GSH-Px活力显著受到抑制 ,GSH含量和 MDA产生随着镉的剂量增大而增加 ( Cd≥ 50μmol/ L)。认为镉对肝细胞的损伤和对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 ,与脂质过氧化有关 ;镉处理后细胞中 GSH增加可能与镉抑制了还原型谷胱甘肽向氧化型谷胱甘肽的转化有关。镉可直接抑制 ALT本身的活性 ,因而认为以细胞内 ALT泄漏作为镉诱导细胞损伤的评价指标时要予以注意

    2000年06期 580-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山莨菪碱(654-2)对山羊内毒素休克时肝线粒体膜磷脂代谢的影响

    高洪,赵汝,李卫真,唐兆新,陈万芳,马吉飞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 HPLC)测定了山羊内毒素休克时肝线粒体膜 ( Mi M)中磷脂酰肌醇 ( Ptd Ins)、磷脂酰丝氨酸 ( Ptd Ser)、磷脂酰乙醇胺 ( Ptd Etn)及磷脂酰胆碱 ( Ptd Cho)的变化 ,并观察了山莨菪碱 ( 6 54-2 )的相关保护效应。结果表明 ,内毒素 ( ET)处理组线粒体膜磷脂主要成分 Ptd Ins、Ptd Ser、Ptd Etn及 Ptd Cho含量在处理后 5、1 2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 6 54-2处理组 ( P<0 .0 5,P<0 .0 1 )。 6 54-2处理组的 Ptd Ins、Ptd Ser、Ptd Etn、Ptd Cho含量在处理后 5h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 .0 5) ,处理后 1 2 h趋于正常 ( P>0 .0 5)。可见 ,ET可诱导线粒体膜磷脂含量的改变 ,而 6 54-2能有效地改善 ET诱导的这些损伤变化

    2000年06期 584-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FTA基因保藏系统

    2000年06期 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氧化氮自由基在鸡氟中毒机理中的作用

    刘国艳,柴春彦,康世良

    为探讨氟对鸡体内一氧化氮 ( NO)代谢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活性的影响 ,选用 2 50只 1日龄蛋鸡 ,随机均分为 5组 ,饲喂相同的全价日粮。第 组为正常对照组 ,第 、 、 、 组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氟化钠 ,使日粮中氟的含量分别为 50 0、1 0 0 0、1 50 0、2 0 0 0 mg/kg,试验期为 1 50 d。每隔 30 d采集血样 ,测定血清中氟和 NO的含量以及 SOD活性。结果 ,饲料中加氟量与血清中氟含量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氟中毒组鸡血清中 NO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血清中氟含量与 NO含量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 r=0 .7394 ,P<0 .0 0 1 ) ,与血清中 SOD活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 r=-0 .4 56 5,P<0 .0 5) ;可见 ,慢性氟中毒不但刺激机体产生过多的 NO自由基 ,明显地影响 NO的代谢 ,而且抑制 SOD活性。因此 ,从氟导致自由基代谢异常方面为阐明氟中毒机理提出新见解

    2000年06期 58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温对肉鸡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刘健华,梁礼成,金久善,芦洪奎

    将 39日龄肉鸡置于 4 2℃高温环境中 3h,分别在热应激后 4、2 8、52 h采血检测血浆纤维连接蛋白( FN)和某些血清生化指标 (血糖、尿酸、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谷草转氨酶、T3 、T4)的变化 ,以研究高温对肉鸡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及寻找判断应激的指标。结果表明 ,血浆 FN浓度在高温刺激后 2 8h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在 2 8、52 h后明显比对照组高 ;总蛋白、白蛋白在 4 h后明显比对照组低 ;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在高温刺激下均无显著变化。提示高温可引起肉鸡急性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的变化

    2000年06期 591-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复方中药对鸡蛋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郑明学,温伟业,霍乃芬,周瑞芳

    用 0 .5%复方中药降胆增蛋灵作蛋鸡饲料添加剂 ,连续饲喂 1 80日龄海兰褐蛋鸡 30 d,对供试鸡血液、蛋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降胆增蛋灵可降低鸡血液甘油三酯 ( TG)、总胆固醇 ( TC)含量 ;增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HDL-C)、总蛋白 ( TP)、白蛋白 ( ALB)、球蛋白 ( GLO)含量、HDL-C/TC值、碱性磷酸酶 ( AKP)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 LCAT)活性。降低鸡蛋胆固醇和总脂含量分别为 1 6 %和 2 0 % ,提高鸡蛋蛋白质和钙含量分别为 1 5.2 %和 1 5.0 % ,增加产蛋率 1 2 .3% ,提高了蛋壳硬度 ,减少了鸡蛋破损率 ,加深了蛋黄色泽。表明降胆增蛋灵是降低鸡蛋胆固醇较为理想的添加剂

    2000年06期 594-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抑制素(IB)主动免疫对牛超排效果的影响及机制

    桑润滋,王志刚,田树军,张志胜

    用猪精液抑制素 ( inhibin,IB)抗原主动免疫供体母牛 ,结合外源纯化 FSH超排处理 ,观察了抑制素主动免疫对牛超排效果的影响 ,并通过检测不同生理时期血液中相关生殖激素的水平 ,探讨了抑制素免疫影响牛超排效果的机制。选产后 50 d以上的 3~ 5岁荷斯坦母牛 1 2头和西杂青年母牛 1 2头 ,按其发情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 2头。试验组用完全福氏佐剂乳化的 IB抗原进行首免 ,间隔 2 0 d再用不完全福氏佐剂乳化的 IB抗原加免 1次 ,加免后 6 d开始采用纯化 FSH做超排处理 ,观察发情 ,适时进行配种 ,于配种后 7d进行非手术法采卵。对照组只是用纯化 FSH做超排处理。参试牛于不同生理时期颈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 ,用放免法测定各生理时期血清中 FSH、LH、E2 、P4水平。结果表明 :( 1 )抑制素主动免疫可以提高牛超排效果 ,试验组头均胚胎数和头均可用胚胎数分别比对照组增加 2 .4枚和 1 .4枚 ( P<0 .0 5) ;( 2 )抑制素主动免疫可提高母牛血浆中 FSH水平 ,从而促使卵泡发育 ,增加胚胎数和可用胚胎数 ;( 3)在首免后到加免前 ,抑制素主动免疫对 LH、E2 、P4基础分泌基本无影响

    2000年06期 597-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早期妊娠、发情周期及假孕小鼠子宫与荆豆素-Ⅰ的结合特性及激素调节

    白玉妍,徐立滨,杨增明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以生物素化的荆豆素 - ( UEA- )为探针 ,检测其结合位点 α-L-岩藻糖在小鼠妊娠 1~ 8d、假孕 1~ 6 d及发情周期子宫中的表达情况 ,并以摘除卵巢的小鼠为模型观察雌激素、孕酮对小鼠子宫α-L-岩藻糖表达的影响。结果 ,UEA- 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妊娠 1~ 4 d的子宫腔上皮及腺上皮中。在假孕小鼠 ,UEA- 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假孕 1~ 2 d的子宫腔上皮及腺上皮中 ,假孕 3~ 4 d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逐渐减少或消失。另外 ,在发情周期各期的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也发现很多 UEA- 的结合部位 ,在发情期明显增多 ,当用雌激素处理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明显增加。这些表明 ,UEA- 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上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的存在与否无关 ,而是受母体雌激素的调节。但胚胎着床后 UEA- 的结合位点消失 ,以后又在初级蜕膜中出现 ,表明 UEA- 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着床后的蜕膜化反应有关

    2000年06期 60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猪同步分娩的效果

    韩春梅,周虚,高庆华

    选择 2~ 4胎龄施格母猪 1 32头 ,分为 2组。对照组 ( 6 5头 )不做任何处理 ,试验组 ( 6 7头 )又分妊娠 1 1 2d组 ( 34头 )、1 1 3d组 ( 33头 )。用氯前列烯醇 ( 0 .1 g/L)分 0 .5m L/头、1 m L/头 2个剂量组分别处理上述各试验组母猪 ,观察母猪的分娩情况。结果 ,处理至分娩开始的间隔 ,1 1 2 d组为 2 8.72 h,1 1 3d组为 2 3.34 h,2组差异极显著 ( P<0 .0 1 ) ;分娩产程 ,1 1 2 d组为 3.0 8h比对照组长 4 .2 min,1 1 3d组为 2 .31 h比对照组短4 2 min,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而白天分娩率经χ2 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1 1 2 d、1 1 3d组分别有 6 1 .76 %和78.78%的母猪在白天分娩 ,而对照组仅为 4 6 .1 5% ( P<0 .0 5)。1 1 2 d组、1 1 3d组母猪的生产成绩 ,死胎率分别为 2 .2 7%和 2 .0 8%比对照组低 1 .82 %、2 .0 1 % ( P<0 .0 5) ;初生窝重分别为 1 1 .56、1 0 .55kg,分别比对照组高 0 .0 8kg和低 0 .0 7kg( P>0 .0 5) ;2 0日龄窝重 ,1 1 2 d组平均为 33.56 kg比对照组低 1 .9kg,1 1 3d组为2 9.30 kg比对照组高 1 .77kg( P>0 .0 5) ;断奶个体重 ,1 1 2 d组平均为 8.1 4 kg比对照组低 0 .2 7kg,1 1 3d组平均为 9.2 7kg比对照组高 0 .85kg( P>0 .0 5)。结果表明 ,氯前列烯醇能有效控制母猪分娩时间集

    2000年06期 605-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野生动物:新兴疾病的来源

    2000年06期 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rob(13/17)纯合子猪的联会复合体分析

    李慕,孙金海,贺祥瑞

    :采用表面铺展法和硝酸银染色技术对 rob( 1 3/1 7)纯合子猪减数分裂的配对行为进行了联会复合体( synaptonemal complex,SC)的电镜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 ,rob( 1 3/1 7)纯合子猪的 SC配对行为正常 ,未见三价体和侧生组分形成。SC的形成开始于偶线期 ,成熟于粗线期 ,解体于双线期。在减数分裂前期 ,性染色体轴呈强嗜银性 ,配对明显落后于常染色体。根据减数分裂前期性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 ,把性染色体的 SC分为 4个类型

    2000年06期 608-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1个改进的DNA分子量标准物——pT13/HindMarke

    张守峰,扈荣良,赵君

    2000年06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N-甲基-D,L-天门冬氨酸(NMA)对肥育猪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机理

    许梓荣,冯杰,余国乔

    研究了不同剂量 N-甲基 -D,L-天门冬氨酸 ( NMA)对肥育猪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粮中添加NMA 50 mg/ kg,肥育猪日增重提高 9.6 5% ( P<0 .0 1 ) ,胴体瘦肉率提高了 4 .0 8% ( P<0 .0 5) ,脂肪率降低3.50 % ( P<0 .0 1 ) ,皮下脂肪苹果酸脱氢酶总活力下降 1 8.6 4 % ( P<0 .0 5)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总活力下降 1 5.93% ( P<0 .0 5) ,异柠檬酸脱氢酶总活力下降 4 7.70 % ( P<0 .0 1 ) ,激素敏感脂肪酶活性提高 37.4 0 %( P<0 .0 3) ,脂肪组织中 c AMP含量提高 36 .6 8% ( P<0 .0 4 ) ,血清脂肪酶活性提高 1 1 5.1 5% ( P<0 .0 1 ) ,游离脂肪酸浓度上升 2 2 .6 4 % ( P<0 .0 1 )。据此认为 ,NMA可以通过调控脂肪代谢相关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猪体脂肪代谢

    2000年06期 612-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RT-PCR方法的建立

    陈德胜,潘杰彦,陈溥言,蔡宝祥,贾立群

    2000年06期 617-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敌敌畏急性中毒对小鼠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郭定宗,杨世锦,程大池,吴建光,熊道焕

    2000年06期 619-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禽白血病病毒研究进展

    刘公平,赵振芬,刘福安

    2000年06期 62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