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狂犬病病毒Fa株gp63(gI)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

    周煜,郭万柱,汪铭书,颜其贵

    对我国最早分离的伪狂犬病病毒 ( pseudorabies virus,PRV) Fa株糖蛋白 gp6 3( g I)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作了测定与分析。完整的 gp6 3( g I)结构基因从起始密码子 ATG到终止密码子 TGA共有1 0 50个核苷酸残基 ,编码由 34 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链。 4种核苷酸残基的构成比分别为 :G35.9% ,A1 1 .33% ,T1 1 .81 % ,C4 0 .95% ,G+C含量达 76 .85%。PRV Fa株 gp6 3基因核苷酸序列与 Nice株的相比 ,两者同源性达 98.1 3% ,仅存在 3个核苷酸残基的缺失变异 ;氨基酸推导序列分析表明 ,糖蛋白 gp6 3具有典型膜蛋白特征 ,与 Nice株相比 ,同源性为 97.4 2 %。 gp6 3基因起始密码子由 3个连续的 ATG组成 ,ATG上游区域内无启动子调控区序列

    2001年04期 317-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应用RT/PCR-SSCP法分析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性

    王永山,周宗安,高健,刁振宇,邓小昭,罗函禄

    根据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 IBDV) c DNA序列 ,在病毒 VP2区域设计 1对引物 ,应用 RT/PCR-SSCP方法对 4个不同时间及不同地域从传染性法氏囊病 ( IBD)病鸡法氏囊组织中分离的 IBDV分离物进行了分析 ,发现 4个 IBDV分离物的 SSCP图谱均存在明显差异。本试验表明 ,IBDV变异在我国普遍存在 ,SSCP方法可用于 IBDV的变异性分析。

    2001年04期 32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猪副粘病毒的分离

    金扩世,金宁一,袁书智,邹晓环

    2001年04期 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新城疫病毒地方分离株HN基因的序列分析

    李燕,陈溥言,王恩秀

    使用 RT-PCR的方法扩增得到有代表性的地方分离株新城疫病毒 ( NDV)的保护性抗原 HN基因。经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 ,该毒株 HN基因与日本 1 985年分离的 CHI/85株亲缘关系最近 ,氨基酸同源性达97.0 % ,与中国标准强毒株 F48E8氨基酸同源性为 89.8%。其抗原位点 发生突变 ,在 34 7位由 Glu变异为Gly。系统进化树归于 C族

    2001年04期 324-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强毒株的培育

    荣骏弓,吴东来,谷守林,王丽滨,尹训南,胡守萍

    用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 IBV-D971株接种 1日龄 SPF鸡 ,连续传 1 0代后 ,培育出了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强毒株 IBV-D971 J株。 IBV-D971 J1 0 对 SPF鸡胚的致病力为 1 0 - 6 .45ELD5 0 /0 .2 m L,对 1日龄 SPF鸡的致病力为 1 0 - 1 .5 LD5 0 /1 m L。从死亡鸡的心、肝、脾、肺、肾、腺胃、肌胃、法氏囊等均能分离到 IBV,IBV-D971 J1 0 不含鸡新城疫、禽流感、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等外源病毒。对 SPF鸡可引起典型的腺胃炎、肌胃炎、间质性肾炎等病理变化

    2001年04期 327-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肾型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Z株S1基因的结构与变异

    常维山,蔡宝祥,陈溥言,张绍学,姜平,杨奎

    利用 1对 p UC质粒通用测序引物和 3条合成引物 ,通过步移法完成了肾型 IBV Z株 S1基因全部序列测定。所测序列已被 GENBANK收录 ,收入号为 AF1 4 0 352。该片段全长 1 74 7bp,含有 1个无终止子的阅读框架 ,编码 558个氨基酸。与 IBV-Beaudette株 S1基因序列比较 ,同源性为 77% ,并出现部分碱基的缺失与重组。无 Bam H 、Eco R 酶切位点 ,Pst 位点也未出现 ;氨基酸同源性为 74 %。

    2001年04期 33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几种病毒与禽病原性大肠杆菌的人工联合感染

    高崧,彭大新,焦新安,甘军纪,吴艳涛,滕峰,石火英,刘文博,张如宽,刘秀梵

    以 2种剂量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 low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LPAI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疫苗株 H1 2 0和 H52、新城疫病毒 ( 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 La-sota株分别于气管内注射 1 0日龄易感鸡 ,2 d后 ,气管内注射禽病原性大肠杆菌 O37株 ( O78) ,连续观察 5d。结果 ,除 LPAIV单独感染组有 6 .2 5%的死亡率外 ,其余各病毒单独接种组均健活 ;大肠杆菌 O37株单独接种组的死亡率为 6 2 .50 % ;较高剂量的 LPAIV、IBV H1 2 0和 H52、NDV Lasota株与大肠杆菌 O37株有较强的协同致病作用 ,死亡率分别达到 81 .2 5%、1 0 0 .0 0 %、93.75%和 87.50 % ;而较低剂量的上述病毒则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IBV、NDV疫苗株与大肠杆菌联合接种组的多数死亡鸡病程推迟

    2001年04期 334-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鸭肠炎病毒PCR产物的克隆及鉴定

    谢芝勋,谢志勤,刘加波,邓显文,庞耀珊,廖敏

    根据已发表的鸭肠炎病毒 ( DEV)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设计并合成了 1对引物 ,以鸭肠炎病毒 DNA为模板扩增出 6 0 2 bp的基因片段。将该基因片段通过粘端连接克隆到质粒 p Bluescript KS+中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后 ,在 LB平板上筛选重组菌 ,重组子经聚合酶链反应 ( PCR)和 Hind 与 Pst 双酶切鉴定 ,该基因片段已成功地克隆到质粒载体上

    2001年04期 338-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产气荚膜梭菌α-β融合基因的构建

    许崇波,赵宝华,卫广森,蒋玉文,王卓

    用 PCR从含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基因的质粒 p XETB2中扩增出β毒素基因 ,Nco 和 Bam H 双酶切该 β毒素基因 ,回收 0 .93kb的 β毒素基因片段 ,再用 Nco 和 Bam H 双酶切含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基因质粒 p XETA1 ,与上述回收的 β毒素基因片段连接 ,转化至受体菌 BL2 1 ( DE3)中。经 Nco 、Bam H 、Not 酶切反应鉴定和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 ,获得的重组质粒 p XCPAB1含有 α-β融合基因。重组菌株 BL2 1( DE3) ( p XCPAB1 )表达产物经 ELISA检测和 SDS-PAGE分析 ,表明重组菌株可以表达α-β融合蛋白

    2001年04期 34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家兔传染性鼻炎的发生规律

    谷子林,陈宝江,黄玉亭,任文社,黄仁录

    研究了家兔传染性鼻炎与饲养密度、兔笼层次、兔笼摆放位置、饲养方式、季节、家兔品种和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密切相关 ,用时存在种间差异 ,发病率随家兔月龄的增加而提高。提出了控制该病必须重视的环境问题

    2001年04期 34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卢强,任瑞文,王文东,刘明远,吴秀萍,李学勤

    根据我国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 AH-78-2气溶素 ( Aer)基因保守区的测序结果 ,设计 2对引物 ,建立了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 PCR方法。通过对 2 0株嗜水气单胞菌、1 2株相关菌株及 1 57份送检病料的检测 ,并与 SPA-Co A检测结果对照表明 ,PCR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可检测最低 1 0 0 cfu的细菌。该方法的建立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新途径 ,以我国分离株的序列设计引物使该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2001年04期 347-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NO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鸡盲肠粘膜肥大细胞及组胺的影响

    李金贵,朱蓓蕾,蒋金书

    将试验鸡分为 5组 ,每组 1 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 ,其他组鸡均用柔嫩艾美耳球虫 ( E.tenella)进行免疫和攻毒接种 ,其中 3组分别给予氨基胍 ( AG)、NW -硝基 -L-精氨酸甲酯 ( L-NAME)和 L-精氨酸 ( NOS底物 ,L -Arg)处理。结果表明 ,血清中 NO2 - 浓度以 AG处理组最低 ,L-NAME处理组和 L-Arg处理组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 ,但都显著低于免疫攻毒组 ( P <0 .0 5)。 AG处理组盲肠肥大细胞 ( MC)数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而极显著地高于其他组 ( P<0 .0 1 ) ;免疫攻毒组盲肠 MC数明显高于 L-NAME处理组和 L-Arg处理组 ,而 L-NAME处理组与 L-Arg处理组之间则没有明显差异。AG处理组鸡盲肠组胺 ( HT)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 ( P <0 .0 1 ) ;L-NAME处理组和 L-Arg处理组的 HT含量差异不显著 ,但都高于空白对照组而低于免疫攻毒组。体外试验表明 ,磷酸组织胺能够明显抑制伴刀豆球蛋白 A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诱导增殖作用 ( P <0 .0 1 )。结果提示 ,E.tenella感染鸡盲肠 MC数与 HT含量之间未见明显的相关性 ;活化的 MC或其分泌物 HT对 NO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另一方面 ,NO也可能抑制 MC的增殖

    2001年04期 350-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巴西开发出新型鸡饲料

    2001年04期 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旋毛虫新生幼虫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初步筛选

    刘明远,黎诚耀,吴秀萍,JFFabien,付宝权,CTrap,卢强,张西臣,PBoireau

    利用差减杂交 (减法杂交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技术 ,以旋毛虫新生幼虫 ( newborn larvae,NBL)的 c DNA作为试验方 ( tester) ,以肌幼虫 +成虫的 c DNA作为驱动方 ( driver) ,制备新生幼虫差减 c DNA;利用 T载体构建 NBL差减 c DNA文库 ,获克隆株 90个。以试验方的差减 c DNA第 2次 PCR产物 +未差减c DNA为试验方探针 ,以驱动方的差减 c DNA第 2次 PCR产物 +未差减 c DNA为驱动方探针 ,在 NBL差减c DNA文库中初筛 NBL的期特异性克隆 ,获初筛克隆 2 4个。这些初筛期特异性克隆进一步用 Southern blot确认鉴定 ,获真阳性期特异性克隆 2个 ( NBL SSC1 ,NBL SSC2 )。DNASIS以及 Blaster的分析结果显示 ,这2个克隆为旋毛虫的 2个新基因 ,其中 NBL SSC1编码糖蛋白 ,NBL SSC2编码丝氨酸蛋白酶。本试验为旋毛虫期特异性基因全长序列的调取、分析、鉴定以及强保护性抗原基因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2001年04期 35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重组绿脓杆菌外毒素A受体结合区蛋白动物免疫保护试验

    万忠海,何畅,江禹,甄勇,刘晓明,朱平

    将绿脓杆菌外毒素 A( PEA)受体结合区基因重组质粒 p ET-2 8( c) +B1 0 转入大肠杆菌 BL2 1 ( DE3)plys,诱导表达出的重组 PEA受体结合区蛋白包涵体经脲素洗涤后 ,Sephacryl-2 0 0分子筛层析 ,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获得纯度为 95.8%重组蛋白包涵体。将该蛋白作免疫原免疫小鼠后 ,用 PEA进行不同时间攻毒 ,观察到最佳保护时间为 1 4 d左右 ;主要的病理变化出现在肝脏和肾脏

    2001年04期 359-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疯牛病-痒疫的联系又有新线索

    郭志儒

    2001年04期 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突变的毒素亚单位为炭疽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郭志儒

    2001年04期 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类鼻疽杆菌碳源利用的探讨

    宋阳,蒋忠军,佟世德,莫卓寿

    为探讨我国类鼻疽杆菌阿拉伯糖生物型问题 ,我们应用常规技术对该菌利用碳源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类鼻疽杆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高于果糖、甘露糖和半乳糖 ( P<0 .0 5) ,而绝对不利用山梨糖和鼠李糖 ;该菌利用双糖中的α-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糖的能力比较一致 ( P>0 .0 5) ,利用蔗糖的能力较低 ( P<0 .0 1 ) ,绝对不利用蕈糖和木密糖 ;几乎所有的类鼻疽杆菌可利用多糖中的糊精 ,部分菌株可利用淀粉 ,无菌株利用棉子糖和菊糖 ;类鼻疽杆菌绝对不利用醇类 ,如甘露醇、山梨醇、卫矛醇、肌醇和糖苷如七叶苷、水杨苷等 ,但是可以利用所有氨基酸。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 ,类鼻疽杆菌似乎只具备 α-1 ,4糖苷键和 β-1 ,4 -糖苷键酶 ,而不具备 α-1 ,6糖苷键酶或少有 α-1 ,2糖苷键酶。对戊糖的利用总体比较弱 ,在 L-阿拉伯糖的利用中未发现我国菌株存在 Ara+ 和 Ara- 生物型现象 ( P>0 .0 5)

    2001年04期 362-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EGF-PE40抗原性检定

    董冰,朱平,张国利,李树民

    :EGF-PE4 0是由人表皮生长因子 ( EGF)基因与绿脓杆菌外毒素 A( PEA)的跨膜亚单位和毒力亚单位( PE4 0 )基因融合 ,在大肠杆菌内表达的重组毒素。它可以特异性识别 EGF受体过度表达的癌细胞 ,具有特异杀伤癌细胞的作用。该融合蛋白的 Mr为 4 .55× 1 0 4,如作为药物长期静注可能致使病人体内抗体水平增高 ,从而影响其药效。本试验以家兔为模型 ,连续 2 8d( 1个疗程 )静注 EGF-PE4 0纯品 ,应用 ELISA和琼扩分别测定了其血清中结合抗体水平和中和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血清结合抗体水平随静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2 8d时最高可达 1∶ 2 1 2 ;在静注 EGF-PE4 0的同时 ,静注 2倍于人体剂量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 ,其血清结合抗体水平与不用环磷酰胺组相比虽略有降低 ,但经 F检验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应用试验 2 8d结合抗体水平最高的兔血清与不同质量浓度 ( 80、4 0、2 0、1 0、5、2 .5mg/ L)的 EGF-PE4 0进行琼扩 ,均无沉淀线产生 ;被检血清、健兔血清和阳性对照血清分别与质量浓度为 1 0 5、35、2 8mg/ L的 EGF作用 2 4 h后 ,再与阳性对照血清进行琼扩反应 ,结果除阳性对照血清与 1 0 5mg/ L EGF-PE4 0的反应物无沉淀生成外 ,其余各孔均有沉淀线生成 ,表明连续 2 8d用药未在兔体内产生可检测到的中?

    2001年04期 365-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鸡胚血液中PGCs的分离及原代培养

    李碧春,陈国宏,赵东伟,钱菊汾

    在鸡胚孵化 4 8、52、54、56、6 0 h的不同时期 ,分离血液中原始生殖细胞 ( PGCs) ,分离前的浓度分别为0 .0 1 1 %、0 .0 0 7%、0 .0 0 6 %、0 .0 0 4 %、0 .0 0 1 % ,分离后的浓度分别为 0 .2 4 %、1 .2 1 %、 1 .0 2 %、0 .6 4%、0 .2 7%。孵化 4 8~ 54h时 ,血液中 PGCs浓度差异不显著 ,但孵化 4 8h的鸡胚血液较少 ,PGCs绝对量较低。孵化 52~ 54h的鸡胚血液量较大 ,获取 PGCs的绝对值较高 ,故分离 PGCs的时间以孵化 52~ 54h为宜。鸡胚血液中 PGCs在未添加任何外源生长因子而含 1 0 % FCS的 TCM-1 99培养基中体外培养 ,能够存活 3~ 4d。

    2001年04期 370-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鸡视网膜移动性无长突细胞的分布

    陈耀星,王子旭

    利用 Nissl染色、视神经溃变试验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法 ,研究了 30日龄鸡 ( P30 )视网膜移动性无长突细胞 ( displaced amacrine cells,d ACs)的形态、数量和密度分布。结果表明 ,鸡 d ACs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 ,为淡染的小神经元 ,细胞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总数约 1 .9× 1 0 6 个 ,占视网膜节细胞层细胞总数的32 %。平均细胞密度为 4 50 0个 /mm2 ,但在视网膜中央和背侧部分别有中央高密度区 ( CA,580 0个 /mm2 )和背侧高密度区 ( DA,32 0 0个 /mm2 ) ,而视网膜周边部的 d ACs密度低 ,约为 2 2 0 0个 /mm2 (颞侧视网膜 ,TP)

    2001年04期 373-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发育阶段小鼠胚胎S-期、M-期卵裂球的检测以及低温对胚胎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于元松,严云勤,李光鹏,孙兴参,刘忠华,杨信志,李树峰,谭景和

    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检测了小鼠着床前胚胎 ( 4-细胞、8-细胞、桑葚胚和囊胚 )不同发育阶段 (早、中、晚 ) S期和 M期卵裂球的比率 ,并研究了低温 ( 4℃ )对小鼠胚胎发育及 DNA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 ,早期和中期 4 -细胞胚胎 S期卵裂球比率较高 ,分别是 75%、92 % ,没有 M期卵裂球 ,晚期 4 -细胞胚胎 S期卵裂球比率较低 ( 30 % ) ,M期卵裂球比率为 1 1 % ;早期和中期 8-细胞胚胎 S期卵裂球比率仍很高 ,分别是 73%、80 % ,M期卵裂球分别为 0、2 .5% ,晚期 8-细胞胚胎 S期卵裂球比率增至 6 4% ,M期卵裂球减少至 9% ;早、中、晚期桑葚胚的 S期卵裂球比率分别是 77%、72 %和 79% ,M期卵裂球的比率分别是 5%、3%和 3% ;早、中、晚期囊胚的 S期卵裂球比率分别是 78%、74 %和 77% ,M期卵裂球的比率分别是 4 %、3%和 4 %。 4℃的低温对小鼠早期胚胎的发育和 DNA合成都没有明显影响 ;4 -细胞、8-细胞胚胎和桑葚胚经低温处理及培养后其囊胚形成率和平均卵裂球数分别是 6 2 %和 ( 2 6± 6 )个、54%和 ( 2 5± 7)个、87%和 ( 34± 8)个 ;4 -细胞、8-细胞胚胎、桑葚胚和囊胚经低温处理后 S期卵裂球比率分别是 97%、77%、70 %和 74 %。

    2001年04期 37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赤芝中灵芝酸类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蔡辉,王芳生,王丽凤,白燕,许莉,杨峻山,张聿梅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栽培赤芝及野生赤芝中灵芝酸类成分含量的差异 ,建立了赤芝中灵芝酸类活性成分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 RP-HPLC)测定方法。该方法采用 YWG-C1 8色谱柱 ( 2 50 mm× 4 .6 mm ID,1 0μm) ,甲醇 -水 -乙酸 ( 49.5∶ 4 9.5∶ 1 )为流动相 ,流速 1 .0 m L/ min,柱温为室温 ,检测波长 2 50 nm。结果 ,灵芝酸 A( ) ,灵芝酸 C( ) ,灵芝酸 D( ) ,灵芝酸 E( ) 4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 0 .0 98~ 3.1 38、0 .0 91~2 .91 3、0 .0 89~ 2 .850、0 .0 89~ 2 .850μg,方法灵敏、准确 ,重复性好 ,回收率分别为 93.93%、96 .83%、93.0 1 %、90 .4 0 %。栽培赤芝和野生赤芝子实体中 4种灵芝酸成分的总含量分别为 0 .799~ 3.555、1 .6 1 9~2 .36 0 mg/ g。栽培赤芝中灵芝酸含量不低于野生赤芝中灵芝酸含量

    2001年04期 38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番木鳖在不同溶剂中马钱子碱的含量

    郑小波,陈春林,张世华,曾秀,付利芝

    2001年04期 384-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伪狂犬病猪脑组织MDA和SOD活性的变化

    郭定宗,杨世锦,李家奎,杨四军,陈建国

    对感染伪狂犬病病毒 ( PRV)猪脑组织的 MDA含量和 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 ,猪感染 PRV后脑组织 MDA含量普遍升高 ,顶叶、额叶、小脑、扣带回和海马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显著 ( P<0 .0 5) ;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额叶升高 ( P<0 .0 5) ,而扣带回、海马显著降低 ( P<0 .0 5)。结果提示 ,自由基介入了 PRV的致病过程

    2001年04期 385-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猪乳中常规成分、胰岛素和表皮生长因子浓度的动态变化

    张军民,高振川

    选择 8头 3~ 4胎、产仔 9~ 1 3头的健康大长北 (大约克×长白×北京黑猪 )母猪 ,对其分娩后 35d泌乳期内初乳和常乳中的常规成分、胰岛素和表皮生长因子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母猪刚分娩时其初乳中乳蛋白、总固型物、胰岛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均高于常乳 ( P<0 .0 5) ,乳糖和乳脂则随泌乳期延长而增加 ,分娩后 3d内这种变化显著 ( P<0 .0 5) ,而常乳中则变化不明显

    2001年04期 38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奶牛产后气虚血瘀证与血浆SOD、MDA变化的关系

    何永明,王清兰,焦淑贤

    选用产后健康奶牛 1 8例和产后气虚血瘀证奶牛 9例 ,于产后 1、2、4、7、1 0、1 5、30 d采血分离血浆 ,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活性 ,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 ( MDA)含量。结果 ,血浆 SOD活性组内比较 :产后健康组整个检测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差显不显著 ( P>0 .0 5) ;气虚血瘀证组产后 1 5、30d极显著高于产后 1、2 d( P<0 .0 1 ) ,显著高于产后 4 d( P<0 .0 5) ;产后 7、1 0 d显著高于产后 1、2 d( P<0 .0 5)。组间比较 :气虚血瘀证组产后 1、2、4 d显著低于同时间产后健康组 ( P<0 .0 1或 P<0 .0 5)。血浆MDA含量组内比较 :产后健康组整个检测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差异不显著 ( P>0 .0 5) ;气虚血瘀证组产后1 d极显著高于产后 1 0、1 5、30 d( P<0 .0 1 ) ,显著高于 7d( P<0 .0 5) ;产后 1、2、4、7d显著高于产后 1 5、30 d( P<0 .0 5)。组间比较 :气虚血瘀证组产后 1、2、4、7d极显著高于同时间产后健康组 ( P<0 .0 1 )。结果初步表明 ,SOD、MDA的变化参与了产后气虚血瘀证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

    2001年04期 392-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富硒麦芽硒在鸡蛋中的分布及蛋鸡对其相对生物利用率

    李家奎,王小龙,赵圣,韩博,向瑞平,王金勇

    采用短期饲喂试验研究了富硒麦芽硒在鸡蛋中的沉积以及蛋鸡对其相对生物利用率。将 30羽 70周龄 ,产蛋率 6 0 %的伊莎蛋鸡随机均分为 3组 ,A组为对照组 ,饲以基础日粮 (含硒 0 .2 3mg/kg) ;B、C组为试验组 ,B组饲以基础日粮加亚硒酸钠 ,日粮含硒 ( 0 .70± 0 .0 3) mg/kg,C组饲以基础日粮加富硒麦芽 ,日粮含硒 ( 0 .72± 0 .0 2 ) mg/kg。试验过程中观察蛋鸡的生产性能 ,定期从各组鸡所产蛋中随机抽取 5枚测定蛋清、蛋黄硒含量 ,计算总硒量。试验结束时 ,每组鸡全部扑杀 ,测定其全血、肝、肾硒含量和 GSH-Px的活性。结果显示 ,日粮中加硒可提高鸡蛋、肝、肾硒含量和全血、肝、肾 GSH-Px活性 ,但对蛋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 ;与亚硒酸钠一样 ,饲喂富硒麦芽鸡所产蛋中的硒主要存在于蛋黄中 ;以亚硒酸钠的相对生物利用率为 1 0 0 %计 ,富硒麦芽硒提高肝、肾硒含量和 GSH-Px活性的相对生物利用率分别为 86 .4 %、98%、1 1 6 %、1 1 1 %。

    2001年04期 395-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牛体外受精时老化卵对受精率与染色体异常发生的影响

    朱淑文,吉泽绿,李培昌,村松晋

    通过延长体外培养时间得到牛老化卵 ,对其体外受精率与染色体的异常发生进行了研究。体外受精 4 8h后的受精率 ,4 6 h培养组与 2 2 h和 34 h培养组之间差异显著 ( P<0 .0 5)。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 ,受精率及胚胎发育速度明显降低。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 ,4 6 h组的受精卵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 6 1 .6 % ,2 2 h组4 4.6 % ,2组之间差异显著 ( P<0 .0 5)。单倍体 ( n=30 )的发生率也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些单倍体的性染色体的构成表明 ,含有 X-性染色体的胚的出现率显著高于含有 Y-染色体的胚的出现率 ( P<0 .0 5)。单倍体的发生是由卵的老化而引起单一配子的孤雌发生。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对正常的 2倍体的性别无明显影响

    2001年04期 399-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大豆对不同猪种有关器官形态的影响

    秦贵信,徐良梅,A F B vander Poel,M W Bosch,M W A Verstegen

    将 1 5头长白仔公猪和 1 5头民猪仔公猪分别随机分成 5组 ,每组 3头 ,平均初始体重 ,长白仔猪 2 2 .9kg,民猪仔猪 2 2 .0 kg。试验仔猪单独饲养在水泥圈内。试验饲粮 5种 ,分别含有 2 0 %的阿根廷生大豆、阿根廷熟大豆、东北生大豆、东北熟大豆及不含大豆制品 (对照饲粮 )。每组仔猪饲喂试验饲粮 1种 ,日喂 3次 ,按料水比为 1∶ 1浸泡。预饲期 3d,试验期 1 4 d。试验结束时 ,将所有仔猪屠宰 ,立即对小肠、大肠采样 ,以备光镜和电镜观察 ,然后测定相关组织的重量和长度。结果表明 ,长白仔猪与民猪仔猪相比 ,小肠较重、较长 ,肾脏较重 ,但脾脏则较轻 ( P<0 .0 5)。饲喂含熟化处理的全脂大豆饲粮的仔猪 ,其胰脏比饲喂对照饲粮 ( P<0 .0 5)和含生全脂大豆饲粮的仔猪要轻 ,但在生、熟全脂大豆饲粮间差异不显著。小肠重在饲粮与猪种间存在显著互作 ( P<0 .0 5)。长白仔猪在饲喂含全脂大豆饲粮时 ,其小肠较重。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 ,饲喂含东北生大豆饲粮的仔猪 ,其小肠上皮绒毛 (特别是长白仔猪 )遭到严重损害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这些猪的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间存在气泡。组织学检查表明 ,饲喂对照饲粮的仔猪 ,其绒毛和腺窝中的杯状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饲喂含生、熟全脂大豆饲粮的仔猪 (分别为 P<0 .0 1 ,P<

    2001年04期 403-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脾脏小分子活性物质对粤黄鸡生长及血浆环核苷酸水平的影响

    江青艳,黄军儿,傅伟龙

    将 1 8 0只 1日龄健康粤黄公鸡随机均分为 4组 ,试验组每周分别注射鸡脾脏小分子活性物质的组份 - 、组份 - 和组份 - ( 0 .5m L/只 ) ,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 PBS。每周称重并计算饲料消耗。第 4、6、8、1 0周龄时分别采集血样 ,采用竞争性蛋白结合法 ( CPBA)和放射免疫测定法 ( RIA)分别测定血浆中 c AMP和 c GMP的浓度。结果表明 ,注射鸡脾脏小分子活性物质组份 - 和组份 - 可明显促进粤黄鸡生长 ,提高血浆 c AMP水平和 c AMP/c GMP比值。

    2001年04期 409-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技术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和思考

    于涟,黄耀伟,丁红梅

    2001年04期 413-417+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一个值得关注的病毒病——断乳猪多系统萎缩综合征

    龚振华,尹燕博

    2001年04期 418-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