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Z株V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王笑梅,许信刚,宋秀龙,童光志,李健强

    根据已发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 IBDV) 5 2 /70株基因组序列 ,设计并合成了 1对特异扩增 IBDVVP2基因的引物。以 IBDV超强毒 ( vv IBDV) GZ株基因组为模板 ,利用 RT-PCR技术扩增出了 1 .5 kb的c DNA产物 ,将 VP2基因克隆于 p UC1 1 9质粒上 ,得到重组 p UC1 1 9质粒。对 VP2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 ,GZ株与欧洲超强毒株 UK6 6 1非常相似 ,而与经典强毒株、弱毒株和变异株相差较大

    2001年05期 42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重组囊膜蛋白基因的表达效果

    秦爱建,LEE LUCY

    用 ELISA法测定了重组杆状病毒 r Bac-4 81 7env感染的 Sf9细胞中重组囊膜蛋白基因的表达效果。用特异性抗禽白血病病毒 J亚群 ( ALV-J)单克隆抗体 JE9荧光染色证明了重组病毒能够在感染的 Sf9细胞中表达 ALV-J的 env基因 ;糖基化抑制试验的结果表明 ,Sf9细胞表达的 env基因产物是一种糖基化蛋白。不同量的重组病毒感染细胞与基因产物的表达产量无正相关 ,然而当每个细胞感染的病毒量为 2~ 80 0个时 ,表达产量相对较好。表达产物以感染后 72~ 96 h较高 ,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 ,分泌到细胞外的重组基因产物有所增加 ,但在 1 2 0 h后 ,表达产物分解增加。研究结果对今后获取大量的基因产物 ,并对其特性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1年05期 425-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番鸭细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生化及基因组特性的比较

    程由铨,胡奇林,陈少莺,李怡英,林天龙

    番鸭细小病毒莆田株 ( MPV-P)和鹅细小病毒莆田株 ( GPV-P)分别感染的番鸭胚尿囊液经氯仿处理、PEG沉淀和 Sepharose 4 B柱纯化。纯化样品在电镜下观察 ,均见到实心和空心 2种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圆形 ,立体对称 ,无囊膜 ,直径为 2 0~ 2 4 nm。经 SDS-PAGE分析 ,MPV和 GPV均呈现 3条结构蛋白带。 MPV结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VP1890 0 0、VP2 780 0 0和 VP3 6 1 0 0 0 ,其中 VP3 为主要结构蛋白。GPV的相对分子质量与 MPV有微小差别。 MPV和 GPV核酸均为单链 DNA,长度约为 5 1 0 0 0 bp。分别以 MPV核酸和GPV核酸为模板 ,加到无引物的 DNA聚合酶 大片段合成体系中 ,合成产物经 1 %琼脂糖凝胶电泳 ,均可见长度约为 5 6 0 0 bp的双链 DNA带 ,证明 MPV和 GPV核酸的 3′末端具有发夹结构。对这 2种病毒核酸及经 Klenow合成的双链核酸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两者的酶切结果明显不同 ,表明 MPV和 GPV核酸在一级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证明 ,MPV和 GPV不但在致病性上有显著差异 ,而且在核酸结构上也有明显差异

    2001年05期 429-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鸭“白点病”(暂定名)病原学研究

    黄瑜,李文杨,程龙飞,王根芳,苏敬良,王春凤,郭玉璞

    对 3个“白点病”(暂定名 )发病严重的鸭场的病死鸭进行细菌学检查均为阴性 ,但均分离到病毒。对其中 1株病毒进行了鉴定。负染及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可见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 80~ 2 30 nm、有囊膜的病毒。经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核酸类型测定 ,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科成员。血清中和试验表明 ,该病毒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 型无血清学相关性 ,故暂定名为鸭疱疹病毒 型。人工感染试验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病死鸭相同的病变 ,初步证明该病毒为鸭“白点病”病原

    2001年05期 434-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PRRS病毒核衣壳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高云,杨汉春,刘平黄,陈声,郭鑫,韩军,黄芳芳

    用表达非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 p BV2 2 0 ,通过 PCR技术的引物设计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病毒 BJ-4株核衣壳蛋白 ( N)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进行了改造和修饰 ,成功地构建了含有 PRRS病毒 N基因的原核重组表达载体 p BV-N。 p BV-N转化大肠杆菌 DH5α,温度诱导后菌体裂解物经 SDS-PAGE分析发现 ,在约 1 5 0 0 0处出现 1条诱导前后的 p BV2 2 0载体对照和诱导前的 p BV-N中均缺少的特异性的蛋白条带 ,分子量大小与 PRRS病毒 N蛋白相符 ,并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变化 ,在诱导后 4 h达到高峰。薄层扫描结果显示 ,重组 N蛋白表达量最多可占菌体总蛋白的 2 7.4 %。 Western-blotting检测 ,此 1 5 0 0 0的蛋白带可为 PRRS病毒 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 ,表明该重组 N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2001年05期 438-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猪后海穴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对母乳及仔猪血清中IL-2含量的影响

    黄庆洲,胥清富,邓义桂,周建昌,孟宪松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测定比较了猪后海穴穴位免疫与常规口服、肌肉途径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后 ,母猪初乳、常乳及免疫仔猪血清中 IL -2的含量。结果表明 ,初乳中 IL-2的含量以穴位免疫最高 ;常乳中 IL-2含量各种免疫途径基本一致 ,处于较低水平。仔猪免疫后 3d,血清中 IL-2含量 ,穴位免疫与口服免疫基本一致 ,但均高于肌肉免疫及对照 ;免疫后 7d,血清中 IL-2含量 ,穴位免疫高于口服、肌肉免疫。从免疫调节因子方面看出 ,后海穴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2001年05期 44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片形吸虫DNA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

    胥全彬,沈永林,A.Daugschies

    为区别从南京市江宁县采集的片形吸虫非典型形态虫体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RAPD)技术 ,对6株片形吸虫总 DNA进行了扩增。结果 ,1 0条引物中有 8条能产生扩增图谱 ,电泳图谱经聚类分析 ,与传统的分类结果一致 ,并表明来自江宁的片形吸虫既有形态典型的肝片形吸虫 ,也有形态不典型的大片形吸虫

    2001年05期 44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感染鸡IgG生成细胞及血清IgG变化

    郑明学,高建广,史喜菊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 Dot-ELISA,分别检测了雏鸡初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 ( E.tenella)后 ,盲肠局部和免疫器官中 Ig G生成细胞数的动态变化、循环血液中特异性 Ig G水平的动态变化、雏鸡母源抗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抗体水平雏鸡的抗球虫能力。结果表明 ,( 1 )感染后 2~ 3d,盲肠粘膜、脾脏、法氏囊、盲肠扁桃体中的 Ig G生成细胞即开始增殖 ,9~ 1 2 d达峰值 ,随后开始下降 ,盲肠扁桃体中 Ig G生成细胞数在 2 2 d时仍高于对照组 ;( 2 )感染后 6 d即可在循环血液中检测到特异性 Ig G,1 8d达峰值 ,30 d降至感染后 7d时的水平 ;( 3)特异性母源抗体 Ig G水平高的雏鸡 ,抗球虫能力高 ,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

    2001年05期 447-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将进一步严格献血政策

    郭志儒

    2001年05期 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国成立专门的朊病毒病诊所

    郭志儒

    2001年05期 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动物病毒副粘病毒科中将增加Henipavirus属

    郭志儒

    2001年05期 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O对接种Eimeria acervulina雏鸡体液免疫水平的影响

    申兆菊,朱蓓蕾,蒋金书

    用 1日龄黄羽肉鸡研究了一氧化氮 ( NO)对接种 Eimeria acervulina雏鸡体液免疫水平的影响。试验设 3个对照组 (免疫对照组、感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 )和 3个试验组 ( L-精氨酸组、L-氨基胍组、NG-亚硝基 -L-精氨酸甲基酯组 ) ,每组 8只鸡。免疫程序为 ,7日龄时初免 ,接种卵囊 3× 1 0 3 个 /只 ;1 4日龄时二免 ,接种卵囊 5× 1 0 3 个 /只 ;2 1日龄时三免 ,接种卵囊 1× 1 0 4 个 /只 ;2 8日龄时四免 ,接种卵囊 3× 1 0 6个 /只。感染对照组用于判断本试验所采用的免疫程序是否成功 ,该组鸡仅在 2 8日龄时感染卵囊 1次 ,剂量为 3× 1 0 6个 /只。 3个对照组从 7日龄开始直至扑杀当日连续口服生理盐水 0 .5 m L/次 ,2次 /d;3个试验组从 7日龄开始直至扑杀当日分别口服 5 g/L L-精氨酸溶液或 3g/L L -氨基胍溶液或 6 g/L NG-亚硝基 -L-精氨酸甲基酯溶液 ,0 .5 m L/次 ,2次 /d。 38日龄时扑杀全部试验鸡 ,取血清样本用 ELISA法测定抗体水平 ;取十二指肠样本进行肠道病变记分。试验结果表明 ,给免疫 E.acervulina的雏鸡每日口服 NO生成底物 L -精氨酸 ,可增加其血清抗体水平 ( P<0 .0 5 ) ;而口服诱导型 NO合成酶 ( i NOS)抑制剂氨基胍和原生型 NO合成酶 ( c NOS)抑制剂 NG-亚硝基 -L -精氨酸甲基酯 ,可明?

    2001年05期 45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一氧化氮(NO)在山羊感染肝片吸虫过程中的作用

    傅小平,沈永林,陈伟华,顾有方

    8~ 1 2月龄雄性山羊 ( n=5 )人工感染肝片吸虫后 ,每周定时颈静脉采血 1次 ,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 ( NO)的动态变化 ,并观察了 NO与 Ig G抗体、嗜酸性粒细胞 ( EO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山羊在感染后第 1周 ,N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第 2~ 6周或高或低呈波动趋势 ,自第 6周后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第 7~ 8周达高峰 ,即 ( 93.73± 1 7.2 33) μmol/ L,第 7周与对照组相比 P<0 .0 1 ,第 8、1 0周 P<0 .0 5 ;Ig G抗体用间接 ELISA最早在感染后第 2周就可检出 ,并从第 4周起保持高水平 ,第 8~ 9周达到最高峰 ,血清中 NO含量与 Ig G水平的相关系数为 r=0 .5 1 1 ( P<0 .0 5 ) ,而对照组的 NO与 Ig G相关系数为 r=0 .2 5( P>0 .0 5 ) ;感染山羊在整个试验期间的 EOS明显升高 ,其中第 8周达峰值 ( P<0 .0 1 )。本试验结果表明 ,NO、Ig G和 EOS在山羊感染肝片吸虫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呈正相关 ,且与虫体在宿主体内的移行、发育密切关联 ,显示 NO、Ig G和 EOS共同参与宿主抗肝片吸虫感染的作用

    2001年05期 45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伪狂犬病病毒Ea株gE基因主要抗原表位区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肖少波,陈焕春,方六荣,何启盖,徐引娣

    以伪狂犬病病毒 Ea株为模板 ,通过 PCR扩增含 g E基因主要抗原表位区的 80 1 bp的片段 ,扩增产物酶切后克隆于 p Bluescript SK+ 中 ,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并同国外 Rice株进行同源比较。将该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 p ET-1 7b的 T7噬菌体启动子下游 ,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 p ETE80 4在大肠杆菌 BL2 1( DE3 )中获得了高效表达。 SDS-PAGE结果显示 ,表达的蛋白 Mr为 380 0 0 ,并形成包涵体。 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 ,该蛋白能与 Ea株野毒高免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但与 g E缺失的 Bartha株高免血清不反应。上述结果说明 ,该原核表达产物不仅具有生物学活性 ,而且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抗原

    2001年05期 459-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流行株HIV-1B亚型Gag重组鸡痘病毒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罗坤,金宁一,郭志儒,方厚华,郭焱,秦云龙,李萍,安汝国,殷震

    在以鸡痘病毒 ( FPV) 2 82 E4 株为基础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 p UTAL的 ATI-P7.5复合启动子下游 ,插入编码中国流行株 HIV-1 B亚型核心蛋白 gag基因 ,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 p UTALG。重组质粒与 FPV共转染 CEF细胞 ,进行了同源重组。通过 BUd R加压筛选 ,X-gal染色 ,获得重组鸡痘病毒 v UTALG。 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 ,重组病毒表达了 Gag蛋白 ,裂解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5 5× 1 0 3 、4 8× 1 0 3 、2 4× 1 0 3 和1 7× 1 0 3 。以重组病毒 v UTALG免疫小鼠 ,与 FPV对照比较 ,小鼠脾 T淋巴细胞 CD4 + T细胞数和 CD4 + /CD8+值均有上升趋势 ,Con A、LPS诱导的脾细胞增殖能力增强 ,并能诱导 CTL和 HIV-1特异的血清抗体反应 ,说明该重组鸡痘病毒能提高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

    2001年05期 463-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鸭源流感病毒人工感染鸡的病毒抗原定位动态

    林祥梅,赵增连,陈万芳

    研究了由南京地区分离的鸭源流感病毒 A/duck/Nanjing/2 1 /95 ( H9N?)感染商品来航鸡后 ,各组织脏器中病毒分离情况和病毒抗原分布。结果表明 ,禽流感病毒 ( AIV)可以从肾脏、肺脏、脾脏和心脏中分离出来。接种后 3d( PI3) ,病毒在组织中的分离率最高 ,且又以肾脏的分离率最高。病毒抗原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呼吸系统单核细胞和少量上皮细胞的胞浆与胞核内 ,PI3时病毒抗原的检出率最高。这些结果表明 ,肾脏是该毒株复制的主要部位 ,肾脏的病变是病毒直接损伤的结果 ,而且该株 AIV具备在呼吸系统内复制的潜力

    2001年05期 46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99菌毛蛋白抗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黄亚红,梁婉琪,潘爱虎,王阿凤,黄诚,赵主江,陈建秀,周智爱,张大兵

    应用 PCR从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 ETEC)中扩增出不含信号肽序列的 K99菌毛蛋白基因片段 ,克隆测序后 ,将该片段连接到 E.coli表达载体 p ET2 8a( + )中 ,转化 E.coli表达菌株 BL2 1 ( DE3) ,筛选得到可诱导表达 K99抗原的工程菌株。经 IPTG诱导 ,分离纯化 K99重组蛋白 ,以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 ,获得重组蛋白的兔抗血清 ;免疫印迹分析表明 ,此重组蛋白制备的抗血清能与标准的 K99强毒株发生明显的抗原抗体反应

    2001年05期 47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犬贾第虫dsRNA病毒的鉴定及特性

    喻建军,张西臣,何宏轩,李建华,尹继刚,杨举,田宗成

    对分离到的 6株犬贾第虫 ( Giardia canis)包囊进行核酸分析 ,在其中 1株犬贾第虫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上观察到 1条长度约 7.0 kb的片段。经鉴定 ,该核酸不能被 DNA酶 ( 1 0 0 mg/ L)降解 ,对质量浓度低的 RNA酶 ( 0 .1 mg/ L)不敏感 ,但可被质量浓度高的 RNA酶 ( 1 0 mg/ L)降解。纯化包囊经液氮冻融后 ,磷钨酸负染 ,电镜观察发现有球形、直径约为 33nm的病毒样粒子存在 ,包囊超薄切片在胞质中也观察到该病毒样粒子存在。RNA依赖 RNA聚合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该病毒具有 RNA依赖 RNA聚合酶的活性。犬贾第虫 ds RNA病毒核酸经 RT-PCR扩增后得到 1条预计扩增大小的片段 ,将其回收后连接到 p MD1 8-T载体上进行克隆并测序 ,所得序列仅与蓝氏贾第虫病毒具有较高同源性

    2001年05期 475-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猪肌生成抑制素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欧阳红生,孙燕,张永亮,李慎涛,张锐,廖晓萍,张玉静,赵建军,赵凤云

    根据文献报道的猪肌生成抑制素基因 c DNA序列 ,分别从第 1、第 2和第 3外显子中设计引物 ,以大约克猪染色体 DNA为模板 ,分段扩增出含内含子和外显子的序列。将所得各序列回收、克隆到 p GEM-easy T载体中 ,然后进行序列测定。合并所有测得的猪肌生成抑制素基因序列 ,共获得 6 kb连续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猪肌生成抑制素基因第 1内含子长 1 80 9bp,第 2外显子长 374 bp,第 2内含子长 1 978bp。所测得的外显子序列与已发表的 c DNA序列同源分析比较 ,没有出现引起氨基酸改变的突变。表明瘦肉型猪 (大约克猪 )肌生成抑制素基因仍很完整 ,可通过改变基因结构等降低肌生成抑制素活性的方法提高瘦肉率

    2001年05期 479-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鸡CD4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mRNA在淋巴器官中的表达

    刘胜旺,孔宪刚,丁忠庆,刘永刚,童光志,马云燕

    从鸡胸腺、脾脏、哈德氏腺、外周血液和法氏囊等免疫器官中分离淋巴细胞 ,应用 RT-PCR对这些免疫器官中鸡 CD4分子 m RNA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同时 ,用 RT-PCR对鸡脾淋巴细胞 CD4分子 c DNA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在上述器官中 ,法氏囊淋巴细胞不表达鸡 CD4分子 m RNA,其他器官中均有表达。通过序列分析表明 ,本试验扩增得到的基因为编码鸡 CD4分子的基因

    2001年05期 482-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短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鸡肠粘膜SIgA分泌的影响

    柴家前,孙明军,杨倩

    用 MRS培养基 ,从 SPF鸡的消化道分离到 1株乳酸杆菌。该菌生长速度快 ,耐酸 ,耐胆汁 ,对肠道粘膜有较强的粘附力 ,能提高鸡肠粘膜的 SIg A滴度。对该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药物的敏感性及 G+ C等进行试验 ,证明该菌为短乳杆菌。该菌可作为禽用益生素的候选菌株

    2001年05期 485-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一种没有病原体成分的新型利什曼病疫苗

    郭志儒

    2001年05期 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组酵母疫苗诱导细胞介导的保护性免疫

    郭志儒

    2001年05期 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淫羊藿-蜂胶佐剂对实验动物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

    刘家国,胡元亮,张宝康,吕殿红,宋大鲁

    观察了淫羊藿 -蜂胶佐剂 (简称淫峰佐剂 )对小鼠和雏鸡的 NK细胞活性、腹腔巨噬细胞活性及血浆c AMP、c GMP含量等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小鼠 NK细胞活性 ,淫蜂佐剂 ( )组 >生理盐水对照( )组 >淫蜂佐剂 +环磷酰胺 ( )组 >环磷酰胺 ( )组。上述各组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 P<0 .0 5或 P<0 .0 1 ) ( 组和 组间差异不显著 )。这种差异 4周龄小鼠较 8周龄小鼠更为明显。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检测结果与之相似。雏鸡 NK细胞活性、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以及 c GMP/ c AMP比值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注射生理盐水对照雏鸡 ( P<0 .0 5或 P<0 .0 1 ) ,且 0 .4 m L/只组高于 0 .2 m L/只组。上述结果表明 ,淫蜂佐剂能增强实验动物非特异免疫功能 ,并拮抗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 ;对免疫系统未成熟的幼龄动物作用尤佳。淫蜂佐剂的这种作用 ,与其用量有一定关系

    2001年05期 489-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精子膜抗原SA-30诱导雌性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

    孙秉贵,周占祥,邓泽沛

    利用 ELISA方法检测了精子膜抗原 ( sperm antigen-30 ,SA-30 ,从牛精子膜提取的一种糖蛋白 )诱导雌性昆明系小鼠体液免疫反应的情况。结果表明 ,SA-30免疫后 ,无论是妊娠前 (间情期 )还是妊娠后 (妊娠 3d) ,小鼠的血清及子宫分泌物中都有抗 SA-30抗体 Ig G存在 ;与对照组 (用不加 SA-30的佐剂免疫 )比较 ,二者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 P<0 .0 1 ) ,说明 SA-30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本试验结果提示 ,抗体产生可能是 SA-30引起生育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2001年05期 494-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几种因素对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的影响

    张学明,李子义,赖良学,文兴豪,李德雪,岳占碰,杜惜明

    探讨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及干细胞因子 ( SCF)、白血病抑制因子 ( LI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 FGF)等对体外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 ,在饲养层上 ,精原干细胞贴壁时间缩至 8~1 2 h,饲养层具有促进其分裂增殖的作用 ;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 SCF、LIF及 b FGF,可延长精原干细胞在体外的存活时间 ,其中加入 30μg/L SCF后 ,其体外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 P <0 .0 5 )。

    2001年05期 497-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鸡端脑向小脑投射的起始核

    刘为民

    将 4 0 %辣根过氧化物酶 ( HRP)水溶液注入鸡小脑的 、 、 叶 ,逆行追踪其端脑向小脑投射的起始核。结果发现 ,端脑的海马、隔核、带核、旁嗅叶出现多量标记细胞 ;副高纹状体、嗅结节和古纹状体出现少量标记细胞。将 CB-HRP引入古纹状体 ,于小脑皮层的分子层内出现顺行标记物 ,颗粒层内也有稀疏的顺行标记物出现。结果表明 ,鸡端脑 -小脑投射的起源较为丰富而广泛 ,上世纪初提出的纹 -小脑束可能起始于古纹状体和带核

    2001年05期 501-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抗动物过敏的实验研究

    韦旭斌,王哲,李进国,樋口诚一,李小兵,杨勇军,钱书杰

    为了寻求防治动物过敏性疾病的中药方剂 ,根据中兽医病因病理学理论 ,制定了养血润肺、疏风解表和散寒防湿的防治法则 ,借鉴传统中药方剂学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 ,设计了 3组抗动物过敏性疾病的中药配方 ,并进行了药效学比较观察。结果表明 ,所选中药配方提取液均可显著抑制多种变应原所致的炎性反应 ,其中方 1的效果最好 ,对大鼠 RPA足肿胀抑制率为 6 5 .0 2 %~ 72 .5 0 %;对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抑制率为4 3.6 4 %~ 5 7.2 9%;对豚鼠 RPA皮肤出血抑制率为 4 0 .1 6 %;对大鼠棉球植入所致的炎性肉芽肿形成抑制率为 4 2 .6 2 %;对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抑制率为 5 3.82 %;对小鼠醋酸性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率为 6 6 .6 7%。该方经进一步临床试验 ,可望用于动物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2001年05期 505-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氟砜霉素和氯霉素与抗菌增效剂的体外联合抑菌效果比较

    叶启薇,廖晓萍,蒋佩莲

    应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氟砜霉素、氯霉素、TMP和 OMP对 1 5株畜禽常见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 MIC)。结果表明 ,氟砜霉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强 ,优于或等于氯霉素 ;TMP和 OMP的体外抗菌活性偏低 ,但 OMP优于 TMP。氟砜霉素和氯霉素与 TMP、OMP对 1 4株细菌的联合药敏试验经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 ,结果表明 ,氟砜霉素和氯霉素分别与 TMP、OMP体外联合 ,抑菌效果相同 ,呈协同作用的均占 5 0 %与2 8.6 % ,即 TMP或 OMP对氟砜霉素和氯霉素的增效作用相等 ,但 TMP优于 OMP。在 1 4株细菌对氟砜霉素和氯霉素分别与 TMP、OMP的总共 5 6组体外联合试验中 ,呈协同作用的占 39.3% ,主要为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无关作用的占 6 0 .7% ;无拮抗现象。故临床联合用药前 ,仍需进行联合药敏试验 ,呈协同作用者才可联用

    2001年05期 509-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透皮吸收搽剂中氮酮的最佳浓度

    黄一帆,余道进

    应用洛美沙星搽剂作为模型药物 ,采用离体鼠皮 ,研究了氮酮 ( Azone)在 0 % ,1 % ,3% ,5 % ,7%浓度时对洛美沙星透皮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氮酮在洛美沙星透皮吸收搽剂中最佳浓度为 4 .0 1 %

    2001年05期 512-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盐酸沙拉沙星在肉鸡组织中的残留

    邱银生,操继跃,王大菊,严汉池,凌飒,周诗其,徐群英

    建立了肉鸡组织中盐酸沙拉沙星的 HPLC测定方法 ,并测定了肉鸡单次内服 (每 1 kg体重 1 0 mg)和连续 5 d混饮 (每 1 L饮水 5 0 mg)给药后组织中的沙拉沙星残留特征。组织样品用乙腈 -氨水匀浆 ,离心后取上清液用正己烷 -乙醚除脂 ,水相用磷酸酸化后作 HPLC检测。色谱柱为 Hypersil C18柱 ,紫外检测波长 2 80nm。流动相为乙腈 -2 %西丁基溴化铵 (体积比 1 0∶ 90 ) ,用磷酸调 p H值至 2 .5。肝脏、肾脏、肌肉中沙拉沙星的检测限为 0 .0 5 μg/ g,组织样品回收率均大于 90 %。鸡单次内服盐酸沙拉沙星后 ,2 4 h内各组织中均可检出药物 ,4 8h后肝脏、肾脏、肌肉中药物残留量均低于 0 .0 5 μg/ g;混饮停药后 ,6 h内肝脏、肾脏中可检出残留药物 ,1 2 h后 3种组织中残留量均低于 0 .0 5 μg/ g。结果表明 ,盐酸沙拉沙星在肉鸡组织中消除迅速 ,连续治疗剂量用药后组织中无药物蓄积

    2001年05期 515-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基因组“中国卷”大事记

    郭志儒

    2001年05期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诱导青年母猪卵泡发育及排卵效果

    林峰,渊锡藩,张英汉,林文忠

    应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 PMSG)制剂对 4 3头青年母猪进行诱导排卵 ,研究了其卵泡发育及排卵规律 ,并探讨了诱导处于卵巢机能静止期的母猪发情的最佳途径。结果表明 ,母猪接受交配时间越长 ,处理后的排卵效果越好 ,发情母猪初次交配时间集中在注药后 6 9~ 1 2 6 .5 h;卵泡发育总数为 ( 1 1 .90± 4 .4 1 )个 /头 ,与发情微弱及不发情母猪存在极显著差异 ( P<0 .0 1 ) ,说明卵泡发育总数与母猪发情表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进一步观察青年母猪早期胚胎发育的渐进性 ,发现进入输卵管内的胚胎处于 2~ 4细胞期 ,进入子宫时处于4~ 8细胞期 ,时间在初配后 5 1~ 5 9h;胚胎全部进入子宫的时间在母猪初配后 71~ 83.5 h,且诱导排卵不影响胚胎的质量

    2001年05期 519-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吡啶羧酸铬对猪胴体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余东游,许梓荣

    选体重 35 kg左右的杜长大杂种猪 1 4 4头 ,按体重随机分成 3组 ,分别喂以添加 0、2 0 0、4 0 0μg/ kg吡啶羧酸铬的相同饲粮 ,试验期 6 3d。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较 ,2 0 0μg/ kg吡啶羧酸铬使肥育猪的日增重提高5 .0 9% ( P>0 .0 5 ) ,4 0 0μg/ kg吡啶羧酸铬使猪的采食量减少 5 .0 4 % ( P<0 .0 5 ) ,两水平的吡啶羧酸铬均降低了料重比 ( P<0 .0 5 ) ;瘦肉率、眼肌面积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 P<0 .0 5 ) ,脂肪率、背膘厚显著降低 ( P<0 .0 5 ) ;血糖浓度、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 ( P<0 .0 5 ) ,血清 HDL、FFA浓度及脂肪酶活性显著升高 ( P<0 .0 5 ) ;脂肪组织中的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下降 ( P<0 .0 5 ) ,激素敏感脂酶的活性明显升高 ( P<0 .0 5 ) ;下丘脑、腺垂体和脂肪组织中 c AMP含量显著增加 ( P<0 .0 5 )

    2001年05期 522-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饲粮铁水平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和生化参数的影响

    钱利纯,邹晓庭,许梓荣,奚刚

    30头妊娠母猪随机分为 3组 ,研究了饲粮不同铁水平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粮铁水平2 0 0 mg/ kg组和 30 0 mg/ kg组与 1 0 0 mg/ kg组相比 ,妊娠母猪 90 d血清孕酮水平、所生仔猪初生重、仔猪(生后不补铁 )断奶重、新生仔猪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母猪血清铁含量和仔猪肝脏铁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上述提示 ,适度提高母猪饲粮铁水平能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和预防仔猪贫血

    2001年05期 526-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NO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吴永魁,张立树,朱平

    2001年05期 529-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