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孟侯2002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1期 2-0+9-21+24-28+36-40+55-93+1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岩,崔治中
将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AL V- J)急性转化型中国分离毒 SD990 2株的 env- gp85基因的 PCR产物克隆进表达性载体 p GEX- 5 X- 3中 ,构建成重组质粒 p GEX- SD990 2 - gp85。将重组质粒 p GEX- SD990 2 - gp85转化的 BL 2 1大肠杆菌培养并用 IPTG诱导后 ,其菌体的超声波裂解物用 SDS- PAGE电泳分离蛋白质 ,在经考马斯亮蓝染色的 SDS- PAGE凝胶中与非重组载体 p GEX- 5 X- 3的转化菌裂解物相比 ,重组质粒 p GEX- SD990 2 - gp85的转化菌失去了相对分子质量为2 90 0 0的天然谷胱甘肽 (GST)蛋白带 ,但出现 1条相对分子质量为 6 30 0 0的条带 (相当于 AL V- J囊膜 gp85蛋白与GST的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在 Western- blot中 ,AL V- J特异性单抗 JE9仅能从重组质粒 p GEX- SD990 2 - gp85的转化菌中特异性地识别出该 6 30 0 0的蛋白条带 ,而与天然非重组载体 p GEX- 5 X- 3的转化菌不发生反应。而抗 GST的抗体却从天然非重组载体 p GEX- 5 X- 3和重组质粒 p GEX- SD990 2 - gp85的转化菌中分别识别出 2 90 0 0或 6 30 0 0的条带。 Western- blot的结果证明 ,能分别被 AL V- J特异性单抗 JE9及 GST特异性抗体识别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6 30 0 0的蛋白质 ,确实为 GST与 AL V- Jgp85蛋白的融合蛋白
2002年01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任涛,廖明,罗开健,曹伟胜,辛朝安
对自海南省、广西省发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IB)鸡群分离的 4株 IBV分离株 (Ha N- 1/95、Ha N- 2 /95、GX- 1/98、GX- 2 /98)的主要免疫原纤突蛋白 S1基因经 RT- PCR扩增其 5′端约 1.2 kb的目的片段 ,将其插入载体 p MD 18- T中 ,在大肠杆菌中实现目的基因的克隆。对克隆的目的基因经限制性酶切分析及 PCR鉴定后 ,以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其核苷酸序列 ,并与 Gen Bank中的参考毒株 (H12 0、SD- 1/97和 Holte)相应序列作比较 ,分析其同源性。结果表明 ,Ha N- 1/95、Ha N- 2 /95、GX- 1/98及 SD- 1/97与疫苗株 H12 0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9.5 %、99.2 %、97.9%和99.5 % ,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9.1%、98.9%、96 .9%和 99.2 %。 GX- 2 /98与 Holte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为 99.0 % ,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8.6 % ,而与其他中国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仅为 70 %左右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仅为 6 8%左右。
2002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建荣,于涟,黄耀伟,宋厚辉,郑筱祥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浙江分离株 (ZJ2 0 0 0 )基因组 RNA为模板 ,采用 L ong- accurate RT- PCR(L A-PCR)一步法扩增并克隆了 IBDV ZJ2 0 0 0株基因组 A节段全长 c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克隆的 A节段全长共32 5 9个核苷酸 ,包括 5′、3′端的非编码区 (NCRs)和 2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 (ORF1和 ORF2 ) ,与参比的血清 型毒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 95 .2 %~ 99.2 %。二级结构预测表明 ,在 5′- NCRs和 3′- NCRs存在 1个大型的茎环发夹结构。 ORF2编码 14 5个氨基酸的 VP5 ,与参比毒株的同源性高达 98.6 %~ 10 0 %。 ORF1编码 10 12个氨基酸的VP2 / VP4 / VP3,在氨基酸水平上 VP2、VP3、VP4与参比毒株的同源性分别达 94 .9%~ 98.8%、96 .1%~ 98.5 %、97.1%~ 99.2 %。ZJ2 0 0 0共有 14~ 38个氨基酸的替代 ,其中特有氨基酸 6个 ,变异大多数集中在 VP2高变区 ,突变率达 2 .9%~ 11%。第 2个小亲水区内 2 80位氨基酸由 S替代了 N、2 90位 M替代了 L。这 2个突变可能与 IBDV的抗原性有关。VP2 - VP4剪切位点附近 5 11和 5 4 0位氨基酸的变异可能使 ZJ2 0 0 0株的毒力增强。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ZJ2 0 0 0与欧洲 Cu- 1株、P2株、CEF94株和中国 Harbin株的关系最近 ,而与欧洲、香港、?
2002年01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爵,韦莉,姚炜光,张方亮,周蛟,佘锐萍,刘伟,刘尚高,王平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超强毒 L X株感染 SPF鸡免疫器官中 CD4 + 和 CD8+ T淋巴细胞的动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超强毒 L X株接种 2周龄 SPF雏鸡 ,在其法氏囊、脾脏、胸腺、盲肠扁桃体、骨髓和哈氏腺中均可检出 IBDV抗原的存在和 CD4 + 与 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改变。在法氏囊中 ,CD4 + 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滤泡间隙和滤泡皮质 ,而 CD8+ T淋巴细胞则存在于整个淋巴滤泡和滤泡间隙 ,并且 CD8+ 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 CD4 + T淋巴细胞 ,在接种后 14 d仍未见 CD4 + 和 CD8+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脾脏中 CD4 + 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小动脉淋巴鞘或散在 ,而 CD8+ T淋巴细胞则多存在于外周小动脉淋巴鞘和红髓。接种后胸腺中 CD4 +和CD8+ T淋巴细胞在皮质中减少 ,但在髓质增多 ,尤其是 CD8+ T淋巴细胞数明显多于 CD4 + T淋巴细胞。盲肠扁桃体中 CD4 + 和 CD8+ 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生发中心 ,尤其是 CD8+ T淋巴细胞数比 CD4 + T淋巴细胞明显多。骨髓和哈氏腺中也可见 CD4 +和 CD8+ T淋巴细胞 ,而且 CD8+ T淋细胞更多。在这些淋巴器官中 ,病毒损伤部位出现 CD4 +和 CD8+ T淋巴细胞的迁入聚集 ,表明 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 IBDV超强毒的免疫致病过程。
2002年01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曹永长,毕英佐,刘丽
采用 RT- PCR技术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细胞适应株 GZ911中扩增了 A片段的 2个片段 GA5和 GA3,从中国分离的 IBDV超强毒株 L X中扩增了 B片段的 2个片段 L B5和 L B3。将 GA5和 GA3克隆到质粒p Bss K的 Eco R / Kpn 位点 ,将 L B5和 L B3克隆到 p Bss K的 Eco R / Xba 位点 ,获得携带 GZ911完整 A片段基因的质粒 GA- p Bss K和携带 L X完整 B片段基因的质粒 L B- p Bss K。然后将 GZ911的 A片段 c DNA和 L X的 B片段c DNA分别插入带有巨细胞病毒立即早期加强子 /启动子的质粒 p AL TER- MAX中 ,获得重组质粒 GA- p AL TER和L B- p AL TER。用 GA- p AL TER和 L B- p AL TER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 ,获得具有感染活性的重组 IBDV,命名为 r IBDV- GZ+L X。该方法的建立为在体外对 IBDV的基因组进行遗传操作 ,进而彻底了解 IBDV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2002年01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姜永厚,刘忠贵,陈奖励,宋秀龙,童光志
利用国内首次克隆成功的鸡 IL- 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与新城疫病毒 (NDV) D2 6株 F基因真核质粒 (F基因疫苗 )联合免疫 SPF雏鸡 ,观察了其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作用 ,以及不同免疫方式对其免疫作用的影响。结果证实了国内克隆鸡 IL- 2基因的免疫增强作用 ,以及作为免疫佐剂应用于禽类基因免疫的可行性 ,为鸡 IL- 2这一新型佐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2002年01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赵虎,吴艳涛,文其乙,张如宽,刘秀梵1,陶军,顾鸣,吴仲樑,颜军,张树宏
对初步研制的新城疫 (ND)单抗酶联免疫 (EL ISA)试剂盒进行了完善。以 2 .5 m g/ L 的抗 NDV腹水单抗 M2 2 包被酶标板 ,4 % FCS- PBS溶液为阴性对照 ,聚乙二醇 (PEG 10 0 0 0 )浓缩 L a Sota病毒液为阳性对照 ,P/ N≥ 2 .5为临诊样品阳性判定标准 ,对纯化的新城疫病毒 (NDV)蛋白的检出限为 2 μg/ L。用该试剂盒跟踪监测免疫鸡群中个体感染ND强毒后排毒动态 ,并平行测定血凝抑制 (HI)抗体。跟踪采集 2免疫鸡群泄殖腔棉拭和血液一一对应样品 2 317份 ,2实验鸡群棉拭样品 36 30份 ,血液样品 14 4 0份。结果表明 ,HI效价在 2~ 14之间的个体均可检出强毒 ,但 HI在 6以下的个体检出率最高 ,而排毒个体的高水平抗体是强毒感染刺激所致。个体感染强毒后一般排毒 1~ 3周 ,其中 HI抗体水平低者排毒时间相对较长 ;个体在感染后 3~ 6 d和 11~ 14 d出现 2个排毒高峰。强毒一旦侵入鸡群便可在群内巡回传播 ,长期维持下来。 HI抗体在感染初期先下降 ,然后迅速上升 ,且感染前低者上升速度较快 ,幅度亦较大
2002年0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邓旭明,李乾学,欧阳红生,王晓峰,高丰,马红霞,阎继业
对 5株临床分离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IC值范围 :4~≥ 12 8mg/ L) ,提取各细菌染色体DNA,对 gyr A和 grl A基因进行 PCR扩增 ,产物与 p MD18- T载体连接 ,转化至大肠杆菌 JM10 9感受态细胞 ,筛选阳性克隆 ,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5株菌均发生了基因突变。突变位点 grl A:Ser80 (TCC)→ Phe(TGC) ,Ser80 (TCC)→ Tyr(TAC) ;gyr A:Ser84 (TCA)→ L eu(TTA )、Ser84 (TCA)→ Ala(GCA)、Glu88(GAA)→ L ys(AAA) ,其中 2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MIC值低 (4~ 6 4 m g/ L) ,均发生 grl A单一点突变 ,其余 3株在 gyr A和 grl A上产生多突变位点 ,且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MIC值较高 (8~≥ 12 8mg/ L )。说明单一的点突变只能引起低水平或中等水平的耐药 ,高水平的耐药需要多位点的突变。 5株耐药菌株均发生 grl A Ser80→ Tyr(Phe)点突变 ,提示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首要靶酶是拓扑异构酶 Iv
2002年01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刘文博,焦新安,张扬,王芳,潘志明,高崧,张如宽,刘秀梵
为了探究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共同抗原模拟表位阳性克隆的免疫生物学特性 ,用从噬菌体线性肽库及限制性库中筛选出的阳性克隆 1和 6 2分别免疫 BAL B/c小鼠 ,其高免血清对单抗 de7的竞争 - EL ISA效价达 10 6 以上 ,而其他血清则无抑制作用。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 ,免疫血清均能与 11株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反应 ,而不与大肠杆菌反应。以上结果表明 ,筛选获得的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共同抗原模拟表位 ,不仅很好地模拟了天然表位 ,而且具有很好的抗原性。这为该表位分子基础及模拟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2年01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卢强,任瑞文,胡岩,王文东,郑伟
用 4 5条随机引物对不同来源的 9株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 DNA指纹分析 ,其中 10条引物呈现良好的多态性和稳定性。建立的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反应的最佳条件 :模板 DNA 2 0 ng,随机引物 0 .8μm ol/ L ,d NTP 15 0μmol/ L,Mg2 + 3.5 mm ol/ L,Taq酶 2 .0 U;95℃预变性 5 min,94℃变性 6 0 s,36℃退火 70 s,72℃延伸 12 0 s,4 0个循环。初步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的 RAPD指纹图谱 ,分析了 9株嗜水气单胞菌之间的遗传距离。据此将 9株菌归为 3个组 ,为该菌的分型提供了新的方法。
2002年01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明远,付宝权,吴秀萍,卢强,任瑞文,姚春雨,牛廷献,张西臣,黎诚耀,P.Boireau
利用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 c DNA片段 T6 6 8- SS2作为核酸探针 ,在新生幼虫 c DNA文库中筛选出 10个阳性克隆。序列测定及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表明 ,克隆 G10 - 6的 c DNA片段全长 16 0 0 bp,含 12 90 bp的开放阅读框架 ,编码 1个由 4 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 ,其相对分子质量理论推导值为 4 6 84 0 ,等电点 (PI)为 9.6 5。主导氨基酸为Ser(11.39% )和 Thr(10 .93% )。开放阅读框架中具有丝氨酸蛋白酶保守功能区及酶活性位点结构 ,其 N末端的信号肽及 2个糖基化位点表明 ,其为分泌性糖蛋白 ,预示其可能在细胞外起着重要作用。DNA同源性分析表明 ,该 c DNA为一新的 c DNA分子。
2002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顾有方,傅小平,毛鑫智,沈永林,J.Gonzalez-Gallego
选用 5只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山羊进行 Closantel(氯氰碘柳胺 )缓释剂驱虫试验。试验用山羊每只一次性口服肝片吸虫囊蚴 15 0个 ,感染后第 15周随机将山羊分成对照组 (n=2 )和驱虫组 (n=3) ,驱虫组每只羊口服 2丸 Closantel缓释剂 (含 15 .5 % Closantel,每丸 7.6 g) ,每周定时采集颈静脉血和进行粪便检查 ,每月称重 ,试验结束时剖检测量肝重和计数肝内虫体数 ,以驱虫前后山羊的红细胞、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抗体和一氧化氮的变化、体重变化、剖检时肝重 /体重之比、虫卵的变化以及虫体减少率作为衡量驱虫效果的指标。结果表明 ,投药后嗜酸性粒细胞在第 1、2、3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 ,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虽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虫体减少率为 4 1.2 2 %。提示Closantel缓释剂对驱除实验感染肝片吸虫有一定效果 ,在虫体感染前投药会起到预防作用。
2002年0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蒋思文,Elisabette Giuffra,Keif Andersson
为了鉴别猪线粒体细胞色素 b(cytochrom e B,cyt b)基因单倍型 ,选择 9个不同品种共 4 15头猪作为试验材料 ,采用实时 DNA测序新方法焦磷酸测序 ,分析了 cyt b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SNPs)。分析结果显示 3种不同单倍型 E、A1和 A2。除 1头临高猪属于单倍型 A2外 ,其他 6个中国地方品种猪均属于单倍型A1;瑞典长白猪和大白猪存在单倍型 E和 A1,而皮特兰猪存在单倍型 E和 A2。此外 ,基于焦磷酸测序 ,在通城猪中发现了 1个新的 SNP位点。
2002年01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元林,韩正康,陈杰,艾晓杰,刘根桃
利用原代肝细胞培养技术测定了塞曼特罗 (Cimaterol,CIM,1× 10 - 6 m ol)对大鼠肝细胞氮代谢和 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G- 6 - P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CIM可影响大鼠肝细胞中尿素氮的浓度 ,与对照组相比 ,CIM试验组培养液中尿素氮水平下降了 2 3.87% (P<0 .0 5 ) ,且 CIM的这种作用可被 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 (PRO,1× 10 - 6 m ol)所阻断。CIM也可增加 3H-亮氨酸掺入肝细胞的量 ,与对照组相比 ,其幅度提高了 19.77% (P<0 .0 5 ) ;同样 ,PRO可抑制这种作用。CIM还具有增加大鼠肝细胞产生 IGF- 的趋势 ,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影响 (P>0 .0 5 )。CIM对大鼠肝细胞G- 6 - PDH活性有显著影响 ,试验组肝细胞中 G- 6 - PDH活性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 4 3.36 % (P<0 .0 5 ) ;CIM引起的肝细胞 G- 6 - PDH活性下降的作用也可被 PRO所阻断。结果提示 ,CIM可通过增强大鼠肝细胞氮素的保留和蛋白质的合成 ,以及通过抑制肝细胞 G- 6 - PDH活性 ,影响脂肪代谢 ,从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
2002年01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靳亚平,王爱华,王建辰,武浩
应用 MTT法测定 RBC源 CD5 8对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及 T细胞、CD4 +、CD4 -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 ,以探讨 CD5 8对山羊 PBL的活化作用及其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自绵羊和山羊 RBC提取的CD5 8均能刺激山羊 PBL 活化 ,CD5 8与 PHA- P在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及 PBL 的活化中具有显著的相互协同作用 (P<0 .0 1) ,单核细胞并非 CD5 8活化淋巴细胞所必需 ,但对其活化有显著的辅佐功能 (P<0 .0 1)。进一步研究表明 ,CD5 8对 CD4 - 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显著高于对 CD4 + T细胞的作用 (P<0 .0 1) ,CD5 8对 CD4 + T细胞的活化作用较弱 ;PHA- P不能引起纯化淋巴细胞的活化 ,但对 CD5 8诱导的 CD4 + T细胞活化有协同作用 (P<0 .0 5 ) ,而抑制 CD5 8诱导的 CD4 - 淋巴细胞的活化 (P<0 .0 1)
2002年01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永亮,刘松财,欧阳红生,冯立文,赵建军,张玉静
在对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GRF)基因改造和化学合成 ,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 pc DNA3- GRF(1- 32 )的基础上 ,用 L ipofectin将上述载体转染 CHO细胞进行瞬时表达。提取转染细胞总 RNA,用 RT- PCR和 Dot blotting检测 GRF基因的表达情况 ,用 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细胞上清液的表达产物 ,均得到了阳性结果。制备大鼠垂体单层细胞 ,测定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 ,结果表达产物可刺激生长激素释放 ,并且比对照组提高 3.8倍。试验结果表明 ,已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 pc DNA3- GRF(1- 32 )能表达出有生物学活性的 GRF。
2002年01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玉谷,张媛,钟毅敏,李楚宣,黄韧,程树军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恒河猴脑垂体远侧部含有的 6种细胞 ,即生长激素细胞、催乳激素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和滤泡 -星形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 ,分泌颗粒直径 2 0 0~4 5 0 nm。催乳激素细胞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核为不规则形 ,分泌颗粒直径 2 5 0~ 80 0 nm。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分泌颗粒直径 10 0~ 2 5 0 nm。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分泌颗粒直径 2 5 0~ 4 5 0 nm。促性腺激素细胞呈圆形 ,其椭圆形的分泌颗粒长径为 2 5 0~ 80 0 nm。滤泡 -星形细胞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突起伸入相邻细胞之间 ,无分泌颗粒。
2002年01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志宏,赵慧英,胡格吉乐图,欧阳五庆,杨增岐,陈树林,李育良
应用抗鼠γ-干扰素 (IFN-γ)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 SP染色法 ,观察了 IFN-γ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大鼠小脑的分布。结果发现 ,在大鼠小脑内浦肯野氏层细胞、顶核、间位核、齿状核等处广泛分布有 IFN- γ免疫阳性细胞。由此可见 ,IFN-γ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脑神经肽存在于小脑中。
2002年01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国艳,柴春彦,崔立,康世良
选用 1日龄蛋鸡 2 5 0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5 0只 ,饲喂相同的全价日粮。第 1组为正常对照组 ;第 2、3、4、5组在日粮中添加不同量的氟化钠 ,使日粮中氟的含量分别为 5 0 0、10 0 0、15 0 0、2 0 0 0 m g/ kg。试验期 15 0 d。每隔 30 d采集血样 ,测定血清中氟、甲状腺激素 (T3、T4 )的含量 ,观察试验鸡的临床表现。结果表明 ,本试验成功地复制出了不同程度的鸡慢性氟中毒模型 ;各氟中毒组鸡血清中 T4 含量在整个试验期内均低于对照组 ,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在早期 ,各中毒组血清 T3含量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组 ,而中、后期则低于对照组 ,且与血清中氟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r=- 0 .85 3,P<0 .0 1)。由此可见 ,氟中毒明显破坏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代谢 ,影响甲状腺机能的正常发挥。
2002年01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毓义,张乃生,王哲,杨自军
为进一步验证碳酸盐缓冲合剂对牛胃肠弛缓自然病例的治疗效果 ,对前胃弛缓 (5 2例 )、瘤胃积食 (42例 )、瘤胃酸中毒 (18例 )、瓣胃秘结 (6例 )、肠便秘 (2例 )等以酸过多性胃肠弛缓为临床特征的 12 0例病牛投服了碳酸盐缓冲合剂 (Na2 CO35 0 g,Na HCO342 0 g,KCl 2 0 g,Na Cl 10 0 g,常水 10 L )。结果平均治愈率高达 95 % ,平均投用方剂数为(1.4± 0 .5 )付。从而认为 ,对起因于胃肠酸碱环境改变的酸过多性胃肠弛缓疾病投服碳酸盐缓冲合剂可有效纠正胃肠弛缓状态 ,为反刍兽胃肠弛缓开辟了新的防治途径 ,创立了又一个病因 -发病机理疗法 ,
2002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国平,黄沧海
仔猪早期断奶腹泻 (Piglet early weaning diarrhea,PEWD)是在养猪生产上普遍采用仔猪早期断奶技术所带来的问题之一。本试验根据中兽医学的基础理论和 PEWD的临床表现 ,认为 PEWD是积食化热、脾胃虚弱所致 ,提出补脾益气、消食导滞、清热解毒的预防方法 ,选择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进行适当的加减 ,增加消导药和清热药 ,减少提升类药物 ,经预备试验后选择下列药方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马齿苋、神曲、山楂和当归 ,煎成 10 0 %的中药汤剂 ,分别以 1%、2 %、3%的比例添加到日粮中。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 2 %和 3%中药汤剂的日粮能有效地预防 PEWD,2 %和 3%添加量的效果差异不显著。最后选用 2 %的添加量进行临床试验 :选择 (2 8± 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 6 0头 ,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30头 ,设 3个亚组 ,每个亚组 10头。 2组均饲喂基础日粮 ,试验组另添加 2 %的中药汤剂。试验期14 d。断奶后 10 d,每个亚组选择 5头 ,前腔静脉采血做血液学和免疫学指标检测。试验结果表明 ,2 %中药汤剂能有效预防仔猪早期断奶腹泻 ,腹泻率较对照组下降 32 .4 % (P<0 .0 1) ,并能提高 RBC、WBC、TP、Ig G的数量和水平。
2002年01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1期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宏全,王俊东,于俊平,宋幼林,田世河,华修国
对 12例妊娠犬及其胎儿股动脉血管插管术的手术途径、血管和导管选择、插管方法、麻醉和术后护理进行了探讨。 12例术后胎儿在母体内的存活时间分别为 :36 h 2例、4~ 5 d 2例、6~ 7d 3例、8~ 10 d 3例、12~ 14 d 2例。胎儿在母体内存活 4 d以上的 10例犬正常娩出经手术插管的胎儿 ,其血管插管保持完好 ,所产 10只幼犬全部成活 ,分娩前后均可从导管采集到血液样本。其余 2例犬发生流产。
2002年01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安健,汪明,孔繁瑶,殷佩云
将马杜霉素按 0 .0 0 0 5 %的比例混入饲料 ,作用于鸡体内柔嫩艾美耳球虫 (Eimeria tenella) ,透射电镜观察 ,发现裂殖体变小 ,内含裂殖子的数目减少 ,裂殖子膨胀变为椭圆 ,裂殖子间 (带虫空泡内 )微管结构模糊、膨胀 ,裂殖体中有髓鞘样结构出现 ;细胞膜外突和细胞质分离形成空隙 ,细胞膜有破损、结构模糊 ;细胞质出现空泡化 ,内部出现附加体和髓鞘样结构 ;少数细胞核的外膜外突和内膜分离 ,有的部位的核膜模糊、破损。裂殖子顶体结构发生异常变化 ,棒状体消失 ,微线数目减少或者消失。线粒体表现为形态改变 ,肿大变圆 ,或者变为马蹄形 ,内膜和嵴脱落 ,内部形成空泡、膜状结构、螺旋状或者髓样结构 ,线粒体的嵴与长轴平行排列 ,且贯穿线粒体。作者推测 ,抗生素类抗球虫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通过使虫体结构的完整性受损 ,抑制虫体的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等生理机能 ,达到杀死虫体或者抑制虫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目的。
2002年01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杜爱芳
1日龄艾维因肉鸡分为 4个组 ,即中药组、马杜霉素组、感染不给药组和不感染不给药组 ,每组 2 0只。中药组从 1日龄开始即投喂含 0 .1%中草药复方制剂 (由绞股蓝皂甙、去油鸦胆子仁等组成 )的饲料 ;马杜霉素组从 12日龄起投喂含马杜霉素 5 mg/ kg的饲料。前 3组于 14日龄感染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卵囊攻击前及攻击后 4、7d分别采血 ,测定血液红细胞数、血钾、血钠、血磷、血清白蛋白和血清总蛋白含量。结果表明 ,卵囊攻击后 4、7d,感染不给药组的红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0 .0 5 ) ,卵囊攻击后 7d,血钾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 .0 5 ) ,血清白蛋白和血清总蛋白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0 .0 5 ) ;卵囊攻击后 7d,中药组血液红细胞数显著低于不感染不给药组 (P<0 .0 5 ) ,但显著高于感染不给药组 (P<0 .0 5 ) ;马杜霉素组的各项测定指标与不感染不给药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 5 ) ;卵囊攻击后 ,各组间的血磷和血糖值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果提示 ,药物能抵抗球虫感染 ,血液各项指标得以保持相对恒定。
2002年01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曹明富,陆一鸣,李彦舫2002年01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石德时,周斌,覃雅丽,王桂枝
以人工合成的氯霉素 -牛血清白蛋白 (CAP- BSA)为包被抗原 ,氯霉素 (CAP)为竞争半抗原 ,两者与一定量的抗CAP- Mc Ab反应。结果表明 ,理想的包被抗原质量浓度为 1.2 5 mg/ L ,抗 CAP- Mc Ab稀释倍数为 1∶ 12 0 0 0 ,酶标二抗稀释倍数为 1∶ 5 0 0 0 ,最适检测范围为 1~ 10 0 μg/ L,最小检测量为 0 .1μg/ 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 3.6 2 %和 5 .19%。得到回归方程 (y =1.2 730 - 0 .6 74 5 x,r2 =0 .9779)和标准曲线 ,从而建立了快速定量测定 CAP含量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ci EL ISA)。
2002年01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金宁一2002年01期 80-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李满玉,孙青原,夏国良,陈大元
从屠宰场获得的初情期母猪卵巢中的卵母细胞 ,在修改后的 TCM199中进行体外成熟培养。在卵母细胞发育的一定时期取样 ,利用 SDS- PAGE蛋白质电泳和免疫印迹技术 ,研究了 MAPK(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又称 ERK)和p90 rsk (ribosomal S6 kinase)对猪卵母细胞成熟的调节。结果表明 ,修改后的 TCM199可以满足猪卵母细胞成熟的需要 ,但猪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过程中 ,p90 rsk未随 MAPK激活而激活 ,说明维持猪卵母细胞的 M 阻滞与 MAPK有关 ,而与 p90 rsk无关。
2002年01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姜勋平,周东蕊,杨利国,张书霞,茆达干,叶荣
将鸡的 Bcl- 2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 JL V中 ,构建了重组质粒 JL VB。 0 .2μg/孔 JL VB重组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卵泡颗粒细胞 ,应用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分析了转染 Bcl- 2基因后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的生长与凋亡情况。与对照组相比 ,转染后的传代细胞分裂速度较快 (P<0 .0 1) ,凋亡比率较低 ,G2 / M+S期细胞比例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这些结果表明 ,Bcl- 2基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寿命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直接的。在转染时间为 12 h、DNA量为 0 .3μg/孔的条件下 ,较好的脂质体介导用量为 1.2 μL/孔。
2002年01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解启发,邓泽沛,孙秉贵
给妊娠 7d小鼠尾静脉注射细菌脂多糖 (L PS)诱导早期胚胎吸收。注射 L PS后 12、2 4、36 h,以 EL ISA、比色法检测血清和子宫匀浆中 Th1型细胞因子 IFN- γ、IL- 12与 NO的含量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 3种一氧化氮合酶(n NOS,e NOS,i NOS)和 Th2型细胞在小鼠子宫表达的变化。此外 ,还观察了 NO供体硝普钠 (SNP)诱导孕鼠流产效果及氨基胍 (AG)对抗 L PS诱导孕鼠流产的效果。结果显示 ,相对于正常妊娠组 ,L PS处理组孕鼠子宫匀浆 NO含量及 IFN- γ、IL- 12水平极显著升高 (P<0 .0 1) ,血清 NO含量也极显著升高 (P<0 .0 1) ;n NOS、i NOS在 L PS处理组小鼠子宫可见阳性标记 ,而 e NOS未见阳性标记 ;大量 Th2型阳性细胞标记仅在正常妊娠组小鼠子宫内膜基质可见 ,L PS处理组未见阳性细胞。腹腔注射 SNP致使孕鼠早期胚胎吸收 ,然而妊娠 6~ 9d腹腔注射 AG却未能降低 L PS诱导的孕鼠早期胚胎吸收。上述结果提示 ,L PS处理后 ,Th1型免疫反应增强 ;源自升高表达的 i NOS的子宫局部高浓度 NO可能作为一种效应分子介导小鼠早期胚胎吸收。
2002年01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莲军,李德雪,张学明,文兴豪,岳占碰,王延钊
在 DMEM中添加 10 %小牛血清 (NBS) ,并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抗冻剂二甲基亚砜 (DMSO)、丙二醇 (PG)、乙二醇 (EG)及甘油 (G) ,对 7日龄小鼠生精上皮单细胞进行冷冻保存 ,复苏后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复苏率。结果 :当冻存液中 DMSO分别为 5 %、10 %、15 %、2 0 %、2 5 %时 ,细胞复苏率分别为 77.1%、88.2 %、86 .5 %、73.5 %、6 5 .5 % ,其中10 %和 15 % DMSO组细胞复苏率最高 ,与其余各组间均差异极显著 (P<0 .0 1)。当冻存液中 PG分别为 5 %、10 %、15 %、2 0 %、2 5 %时 ,细胞复苏率分别为 6 6 .2 %、84 .3%、72 .1%、6 9.9%、4 7.5 % ,其中 10 % PG组细胞复苏率最高 ,与其余各组间均差异极显著 (P<0 .0 1)。当冻存液中 EG分别为 5 %、10 %、15 %、2 0 %时 ,细胞复苏率分别为 6 4 .9%、81.6 %、6 0 .9%、4 4 .7% ,其中 10 % EG组细胞复苏率最高 ,与其余各组间均差异极显著 (P<0 .0 1)。当冻存液中 G分别为 5 %、10 %、15 %、2 0 %、2 5 %时 ,细胞腹苏率均低于 10 %。 10 % DMSO组细胞复苏率与 10 % PG组和 10 % EG组之间均差异显著 (P<0 .0 5 )或极显著 (P<0 .0 1)。结果表明 ,10 % DMSO、10 % PG及 10 % EG均适宜冷冻保存小鼠精原细胞 ,以 10 % DMSO的冻存效果最好 ,而 G则不适宜冷冻保存。在含 10 % DM
2002年01期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张军民,高振川
选择 18头 2 8日龄体重相近的断奶大长北公仔猪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6头 ,于代谢笼中进行试验。按等氮等能的原则平衡各组日粮 ,基础日粮含 5 %生大豆。试验 组添加 1%的谷氨酰胺、试验 组添加 2 %的谷氨酰胺 ,以研究谷氨酰胺对饲喂生大豆仔猪肠道通透性和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日粮添加谷氨酰胺可显著增加试验 、 组仔猪血浆中尿素氮水平和尿液中尿素氮的排出 ,并降低 35日龄时仔猪血浆内毒素含量 ,且试验 组仔猪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对 4 2日龄仔猪血浆内毒素含量和肠道的通透性无显著的影响。仔猪粪脂和 D-木糖吸收试验 ,各组间无明显的差异 ,但日粮添加谷氨酰胺可显著降低仔猪粪中水分含量 ,减少腹泻的发生。谷氨酰胺对饲喂生大豆造成损伤仔猪的氮代谢有明显的影响 ,并可促进水分的吸收 ,减少腹泻的发生。
2002年01期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许梓荣,李卫芬,孙建义
以 6 0头“杜长嘉”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大麦日粮中添加 NSP复合酶制剂对仔猪胰脏和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 NSP酶不影响仔猪胰脏中总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活性 (P>0 .0 5 ) ;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总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降低 5 4 .6 8% (P<0 .0 5 )、6 6 .10 % (P<0 .0 1)、78.90 % (P<0 .0 1)和 6 2 .34% (P<0 .0 5 ) ;空肠粘膜中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分别提高 38.4 6 % (P<0 .0 5 )、4 0 .0 0 % (P<0 .0 1)、2 4 2 .70 %和 117.6 2 % (P<0 .0 1)
2002年01期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刘永庆,陈溥言,杜念兴,赵国屏2002年01期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