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伟,金宁一,薛立娟,罗琴芳,孙大辉,葛涛,李萍
将新城疫病毒 (NDV)长春株和四平株 HN插入 p IRES1多克隆位点 (Eco R )中 ,构建成核酸表达疫苗 p IRc HN和 p IRs HN,然后切除 p IRc HN和 p IRs HN的新霉素基因 ,将长春株和四平株 F基因分别插入其中 ,构建成 p IRc HNF和 p IRs HNF,而后分别转染 Hela细胞。经血凝效价测定、Western blot分析 ,弱毒株构建的核酸疫苗的血凝活性比强毒株高 1个数量级 ,Hela细胞表达的 HN蛋白量以 p IRc HN最高 ,p IRs HN次之 ,p IRc HNF和 p IRs HNF较低。将重组疫苗转染 Hela细胞 ,用兔抗鸡 Ig Y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结果 ,在细胞膜和细胞浆中观察到了特异性的黄绿色荧光 ,证明表达产物具有特异性。
2002年02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沈晓峰2002年02期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杰彦,陈德胜,戴亚斌,陈溥言
参考 Gen Bank上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序列 ,自行设计合成了 3条引物 ,对 IBV青岛腺胃分离株 (SD/97/ 0 2 ) RNA进行 RT- PCR扩增 ,扩增含基质蛋白 (M)及 5 a、5 b蛋白基因的约 1.6 5 kb的片段 ,对 PCR产物进行克隆后测序。序列分析显示 ,M蛋白基因与其他 IBV相应的基因同源性在 90 .33%~ 92 .75 %之间 ,氨基酸序列比较 ,同源性在 89.82 %~ 94.2 5 %之间 ;5 a基因与其他 IBV的基因同源性在 84.34 %~ 87.37%之间 ,氨基酸同源性在 81%~82 %;5 b基因与其他 IBV的基因同源性在 91%~ 92 %之间 ,氨基酸同源性在 93%左右。
2002年02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凌雯,钱建飞,李银,张则斌,潘杰彦,陈溥言
根据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 Beau株、M41株的核苷酸序列 ,设计并合成 1对引物。应用该引物 ,通过 RT- PCR扩增出 IBV金坛分离株 (JT株 )的核蛋白基因 (N基因 ) ,片段大小为 82 8bp,与设计相符。对 JT株的 N基因进行序列测定 ,并与标准毒株 KB85 2 3、CU - T2、Beau和 M41的 N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表明 ,JT株与 KB85 2 3、CU- T2、Beau和 M41毒株的 N基因同源性分别为 87%、87%、86 %和 85 %,说明 JT株与标准毒株在 N基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002年02期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永山,周宗安,刘玉,李银,罗函禄,邓小昭,高健,刁振宇,王元伦
对 2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VP2高表达毒株 0 0 ZB和 99TA3的血清亚型进行了分析 ,交叉中和试验表明 ,它们属不同的血清亚型。用这 2个毒株分别制备灭活疫苗进行免疫试验 ,试验保护率为 10 0 %,显示出良好的免疫效力。
2002年02期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马兴树,辛盛鹏,阎志民,周林,宋剑
自葡萄球菌病鸡分离到的 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 ,筛选出 1株富含 SPA的菌株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诊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的 SPA直接平板协同凝集试验。经特异性检验、敏感性试验及临床应用表明 ,该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 ,与琼脂扩散试验及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比较 ,3者间无明显差异 ,且操作方法简便、快速 ,节省材料 ,是一种 IBD早期病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新技术。
2002年02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张以芳,朱建波,刘建平,向文杉,信爱国,张念祖,殷震
蓝舌病病毒血清型 1型是主要致病血清型之一。为明确其流行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采用 RT-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 15株野毒株及 1株弱毒疫苗株的 S10全基因片段 ,并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进行了比较。所有毒株 S10基因核苷酸长度均为 82 2 bp,含有 2个起始密码子 (核苷酸 2 0~ 2 2和 5 9~ 6 1)和 1个终止子 (核苷酸 70 7~70 9) ,预测编码 2种蛋白 (NS3和 NS3A)。不同毒株间 S10基因核苷酸差异为 0~ 138个 (同源性 10 0 %~ 82 %) ,NS3/NS3A蛋白氨基酸差异为 0~ 15个 (同源性 10 0 %~ 93%)。基于 S10基因序列分析 ,可将蓝舌病病毒野毒株及疫苗株分为 2个基因群 :12株野毒株及 1株疫苗株为基因 群 ,3株野毒株与澳大利亚 型毒株属于基因 群 ,两群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79%。各基因群在地域分布及宿主来源上未发现有明显的特征性。基因群与毒株分离年代、对 BHK- 2 1细胞毒力等特征关系亦不明显。
2002年02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刚,李作生,余兴龙,刘思国,涂长春
应用大肠杆菌表达的猪瘟病毒主要保护性 E2抗原决定簇蛋白和全长 E2基因构建的 DNA疫苗免疫 BAL 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 SP2 /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 ,经克隆和间接 EL ISA筛选 ,获得了 A11、B2、E3、H6、D5、D86株稳定分泌抗猪瘟病毒 E2蛋白单克隆抗体 (Mc Ab)的杂交瘤细胞株。它们的腹水效价在 1∶ 80 0~ 1∶ 2 10 0 0 0之间。抗体类型鉴定结果表明 ,A11、E3、H6、D5和 D8为 Ig M类型 ,B2为 Ig G类型。随后用蛋白 A凝胶层析法和 PEG沉淀法分别纯化了 Ig G和 Ig M单抗。对纯化单抗进行的抗原识别表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 ,6株单抗可能识别 3种不同的E2抗原表位。
2002年02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宝全,张守峰,赵君,扈荣良,章金钢,殷震
以 p KB、pc DNA 3和 p CPA为原始质粒 ,构建 BL G启动子调控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乳腺组织特异性表达载体 p BTA。以 Sal I酶切质粒 p BTA,回收 5 .45 kb基因片段 BL G- t PA- b GHpoly A,通过显微注射 ,导入昆明小鼠受精卵的雄原核内。共注 136 5枚 ,将存活的 10 5 3枚移植到 5 0只同期发情假孕母鼠的输卵管内。怀孕 2 4只 ,共产仔79只 ,上述仔鼠通过 PCR检测 ,结果 19只阳性。Southern blotting检测上述 19份 PCR阳性小鼠基因组 ,其中 4只为整合阳性 ,说明已获得了乳球蛋白启动子调控下的 t PA转基因小鼠 ,为 t PA在小鼠体内表达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2002年02期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家喜,张宝山,刘永刚,孔宪刚,刘胜旺,孙成群,刘相东
以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EIAV)疫苗毒感染驴巨噬细胞培养物 ,在病毒繁殖期提取细胞总 RNA,反转录后使用特异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拼接产物。将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并与基因组全序列比较 ,确定了编码 EIAV反式激活蛋白(TAT)的转录产物及阅读框架 ,发现至少有 2种拼接产物编码 TAT。比较 2种阅读框架 ,以保守序列作为模板扩增得到完整的编码 EIAV反式激活蛋白的基因。
2002年02期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克坚,Om Dhungyel,余兴龙,冯书章,赵宝华,JR Egerton,朱平,殷震
根据腐蹄病节瘤拟杆菌纤毛蛋白基因 (Pili基因 )序列 ,在 Pili基因 6 19bp Ehe 酶切位点上插入绵羊白细胞介素 - 2基因 (Ovi IL- 2基因 ) ,构建了 Pili基因与 Ovi IL- 2基因的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先用 Eco R 、Bam H 双酶切p Bluescript- Ovi IL - 2重组质粒 ,获得两端具有 Eco R 、Bam H 位点的 Ovi IL - 2基因片段 ,用 Klenow补平后 ,与经Ehe 酶切后的重组质粒 PME2 90 - Pili进行平端连接 ;转化 JM10 5感受态细胞 ,筛选阳性克隆 ,分别用 Bam H 、Eco R 、Xba 、Bgl 、Pvu 等进行酶切鉴定。然后将阳性重组质粒转染 BL - 2 1表达宿主感受态细胞 ,用 0 .1m ol/ L Mg Cl2沉淀法和超声波裂解法提取 BL- 2 1表达 Pili基因与 Ovi IL- 2基因融合基因表达蛋白。对流免疫电泳对重组融合蛋白的特异性分析证明 ,融合蛋白主要在宿主菌体中表达 ;SDS- PAGE电泳结果表明 ,重组融合蛋白分子大小约为 330 0 0 ,表达产物的量约占菌体的 5 .49%。
2002年02期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建中,陆承平
从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 )青岛株感染的克氏原螯虾 (Cambarus proclarkii)中提纯病毒 ,用纯化病毒免疫BAL B/c小鼠 ,采用细胞融合法获得 4株阳性杂交瘤细胞 ,分别命名为 1B1 、1E4、4E6和 4E5。4株单抗均为 Ig M。4E5株单抗在免疫转印中与 375 0 0左右的病毒蛋白条带呈阳性反应。用此株单抗作一抗 ,建立检测病毒蛋白的间接 EL ISA。该方法用于人工感染 WSSV的螯虾组织样品中病毒的检测 ,48h后即有阳性检出 ,而正常螯虾组织均呈阴性。
2002年02期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徐海圣,徐步进
对杭州地区患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从病蟹体内分离到 2株革兰氏阴性杆菌 ,单极生鞭毛 ,运动 ,兼性厌氧 ,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 ,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 ,七叶苷、蔗糖、水杨素阴性 ,还原硝酸盐 ,对氨苄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敏感等 ,同易损气单胞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基本相同 ,故将这 2株病原菌鉴定为易损气单胞菌 (Aeromonas trota)。人工注射感染健康蟹后 ,均在 2 d内死亡 ,死亡率为 10 0 %,从而证实易损气单胞菌为此次患病中华绒螯蟹的致病菌。
2002年02期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孙红祥,舒妙安
从患“穿孔病”、“腐皮病”、“溶血性腹水病”等濒死鳖的肝、心血和腹水中分离到 2 0株细菌 ,其中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5株、豚鼠气单胞菌 (A.caviae) 3株、凡隆气单胞菌 (A.veronii) 2株、奇异变形杆菌 (Proteusmirabilis) 2株、产碱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lcaligene) 2株、无色杆菌 (Achro sp.) 3株、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sp.) 2株、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sp.) 1株。人工感染试验证实 ,运动型气单胞菌的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是其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分离菌株对新霉素、菌必治、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高度敏感。
2002年02期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振国,陶增思,卢强,周玉,汪建国,徐广宏,刘子,李德昌
以鲤吉陶单极虫孢子的可溶性抗原 ,采用 B淋巴细胞杂交瘤融合技术制备了 4A8、6 B8、7B93株杂交瘤细胞 ,并用该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了高免血清。通过对虫体进行抗原检测、定位和 Western- blot试验 ,结果发现 :4A8、6 B8、7B9和多抗经间接 EL ISA可检出抗原的最低质量浓度分别为 0 .14、0 .2 0、0 .32和 0 .86 mg/ L;IFA定位显示 ,单、多抗检出的抗原都定位于虫壁 ,其中 4A8的抗原主要位于虫体后部 (胚核附近 ) ,6 B8和 7B9的抗原主要位于虫体前部 (极囊附近 )和极丝 ;Western- blot试验表明 ,4A8结合的抗原相对分子质量为 72 0 0 0 ,多抗结合的抗原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5 80 0 0、70 0 0 0、880 0 0 ,3株单抗和多抗均为抗 T.kitauei的抗体 ,4A8具有明显的种、期特异性 ;自然感染该虫的鲤鱼血清中查不到循环抗体。
2002年02期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毓茂,黄培堂,费恩阁
根据伪狂犬病病毒 Rise毒株 g E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 1对引物 ,采用 PCR方法 ,从伪狂犬病病毒闽 A株 DNA扩增出 5 5 8bp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 p UC19质粒中 ,测序正确后再将其克隆到表达质粒 p ET- 2 8a中 ,以 BL 2 1(DE3)为宿主菌 ,在 IPTG诱导下获得了高效表达。经 SDS- PAGE及 Western- blotting鉴定分析 ,表达蛋白大小约 2 30 0 0 ,蛋白薄层扫描分析表明 ,该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30 %。
2002年02期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邱德新,陈焕春,何启盖,吴斌,曹胜波
用猪肾传代细胞 IBRS- 2增殖猪伪狂犬病病毒 (PRV)鄂 A株 ,病毒培养上清液经硫酸铵沉淀、聚乙二醇(Mr2 0 0 0 0 )浓缩后作为包被抗原。用纯化的猪血清 Ig G免疫家兔 ,HRP标记提取的兔抗猪 Ig G,制备出高效价的酶标抗体 ,酶标抗体工作浓度为 1∶ 5 0 0 0 0 ;经各种条件的选择 ,建立了检测猪伪狂犬病血清抗体的间接 EL ISA。所建立的间接 EL ISA抗原包被浓度为 39.2 mg/ L ,血清最佳稀释度为 1∶ 2 0 ,与猪细小病毒、猪瘟、O型口蹄疫、猪衣原体标准阳性血清呈阴性反应 ,与标准阴性血清和临床未感染 PRV的猪血清呈阴性反应 ;与猪伪狂犬病标准阳性血清、免疫猪血清和临床发病猪血清呈明显的阳性反应 ;与美国进口的 PRV抗体检测 EL ISA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较 ,45份猪血清的阴、阳性检出符合率均为 10 0 %。表明建立的间接 EL ISA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优点 ,可用于猪伪狂犬病血清抗体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2002年02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义平,吴力力,万洪全,许益民,王宝安,朱坤熹
以 H9亚型禽流感病毒 (AIV) Ck/YZ株人工感染罗曼蛋鸡 ,在其免疫器官中仅引起法氏囊部分淋巴滤泡髓质区内的淋巴细胞轻度减少 ,而胸腺、脾脏、哈氏腺、盲肠扁桃体均未出现病变。与对照组相比 ,感染组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在白细胞中的分类计数未出现明显变化。实验性感染 AIV Ck/YZ株后 ,再进行新城疫 系苗免疫 ,可引起罗曼蛋鸡血清中抗 NDV的 HI抗体滴度轻度下降 ,但免疫后 18d用 NDV强毒攻击时 ,仍能完全保护。
2002年02期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周艳琴,姚宝安,夏雪山,赵俊龙,孙明,俞子牛
将小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40条 /只 ,30 d后将苏云金杆菌伴胞晶体蛋白以不同的给药方式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灌胃、腹腔注射 )给药 ,用药后 15 d剖检查虫。结果发现 ,各种给药方式对小鼠体内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均有一定的效果 ,但以静脉注射效果最好 ,肌肉注射次之 ,灌胃和腹腔注射效果较差。这表明苏云金杆菌制剂作用于小鼠体内的日本血吸虫时 ,静脉注射是最佳给药途径。
2002年02期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泽良,刘波,刘明远,欧阳红生,安铁洙
根据文献报道的脊椎动物催乳素基因 c DNA序列的保守区 ,设计 1对引物。提取绦虫总 RNA,采用 RT- PCR扩增绦虫催乳素基因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PCR产物 ,将回收产物连接到 p MD- 18T克隆载体 ,对待选克隆进行 PCR和酶切鉴定。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 ,获得全长 893bp的 c DNA序列 ,共编码 2 2 2个氨基酸 ,其中前 2 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 ,成熟蛋白共编码 2 0 0个氨基酸。将测序结果与 Gen Bank中已知序列比较 ,推导氨基酸序列并进行活性位点分析 ,所得序列与脊椎动物催乳素同源性最高 ,含有催乳素的 2个活性区域 ,证明所得到的序列就是催乳素序列。
2002年02期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周玉传,赵茹茜,陈伟华,陈杰
随机选取 5日龄体况良好的雄性高邮鸭 2 4只 ,分成对照组和半胱胺 (CS)试验组。试验组每周按体重在日粮中添加 1次 CS(10 0 mg/ kg) ,以观察半胱胺对高邮鸭增重及相关激素分泌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前 3周平均日增重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 12 .86 %,料肉比下降 12 .82 %;整个试验期平均日增重提高 4.5 3%,料肉比下降 4.0 3%。血清 IGF- 1水平 ,试验组为 (2 2 9.88± 8.6 9) μg/ L,显著高于对照组 (2 0 2 .31± 7.10 ) μg/ L(P<0 .0 5 ,n=10 ) ;血清 GH水平 ,试验组为 (0 .5 4± 0 .0 3) μg/ L,显著高于对照组 (0 .45± 0 .0 2 ) μg/ L(P<0 .0 5 ,n=10 ) ;垂体 GH m RNA的净灰度(net intensity) ,试验组为 (2 .2 3× 10 5± 0 .19× 10 5) ,显著高于对照组 (1.6 5× 10 5± 0 .12× 10 5) (P<0 .0 5 ,n=9) ,而下丘脑生长抑素 (SS) m RNA的净灰度 ,试验组为 (1.33× 10 5± 0 .10× 10 5) ,比对照组 (2 .14× 10 5± 0 .5 7× 10 5)降低37.85 %(P=0 .0 97,n=8) ,提示半胱胺对 SS基因转录水平可能没有影响。半胱胺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机制 ,可能与 GH基因表达的上调和血清 IGF- 1水平的提高有关。
2002年02期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艾晓杰,韩正康
对 14只装有长久性翅静脉瘘管的成年鹅 (自身对照 ) ,饲以大麦 (占 45 %)基础日粮 ,试验期添加 0 .1%的Biokyowa粗酶制剂。经瘘管采血 ,分离血浆 ,测定其中激素含量和生化指标。结果表明 ,酶制剂使血浆中尿酸水平显著下降 ,较对照期低 18.85 %(P<0 .0 5 ) ,谷丙转氨酶却较对照期高 43.78%(P<0 .0 1)。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分别比对照期高 10 .14%(P<0 .0 5 )和 12 .6 3%(P<0 .0 5 ) ;同时 ,胰高血糖素的水平较对照期低 18.2 1%(P<0 .0 5 )。由此认为 ,酶制剂使尿酸水平下降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提高 ,导致机体的蛋白质分解减少 ,合成代谢加强 ;血糖含量及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升高 ,显示了机体的消化吸收改善和合成代谢加强。提示酶制剂不仅能改善鹅对大麦日粮的消化 ,而且还影响机体的代谢和激素水平 ,从而提高了鹅对饲料的转化效率。
2002年02期 16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方炳虎,王志强,陈杖榴,陈燕凌
将兽医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沙拉沙星以不同治疗方案分别对实验性猪链球菌病和猪水肿病进行药效学研究。在每天总剂量相同的情况下 ,每天 1次与每天 2次给药取得了较好而相似的疗效 (P>0 .0 5 ) :对猪链球菌病 ,每天总剂量为 10 m g/ kg时 ,肌注给药的治愈率分别为 10 0 %和 90 %,但在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方面 ,每天 1次给药优于每天 2次(P<0 .0 5 ) ;对猪水肿病 ,每天总剂量为 5 mg/ kg时 ,肌注给药的治愈率均为 10 0 %。结果表明 ,在总剂量相同时 ,以大剂量、长间隔与以较小剂量、短间隔治疗实验性猪链球菌病与猪水肿病 ,均取得相当的疗效。
2002年02期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昌阁,张才乔,夏国良,乔惠理
选用海兰鸡作为实验动物 ,研究了多氯联苯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PCB)对鸡胚胎期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分化的影响。在入孵前将多氯联苯商业混合物 Aroclor 12 5 4花生油制剂注入海兰种蛋卵黄内 ,试验 、 、 组剂量分别为 1、10、10 0 μg/枚 ,体积为 10 0 μL,对照组注射等体积花生油 ,统计分析死亡率和孵化率 ,并取出新出壳雏鸡的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 ,雄性雏鸡的睾丸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与对照组相比 ,其横截面积、精细管直径和精细管面积占睾丸横截面积的百分比显著降低。在 组 ,雄性雏鸡的大部分精细管降解甚至消失 ,其睾丸内精细胞的分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 ,几乎所有生殖细胞都发生了核固缩和胞质空泡化 ,而在 、 组则只有散在的发生。本试验结果表明 ,PCB干扰鸡胚性腺的发育 ,并具有抑制禽类睾丸发育和精原细胞分化的作用。
2002年02期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石火英,高崧,许益民,王宝安,张如宽,焦新安,朱坤熹
10~ 12日龄 SPF鸡 180只 ,随机分为 4组 ,分别气管内注射致病性大肠杆菌 O18分离株 (大肠杆菌接种组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mild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MPAIV) H9N2株 (MPAIV接种组 )、先接种 MPAIV再接种大肠杆菌 (混合接种组 ) ,并设健康对照组 ,分别于接种后不同时间 ,取气管、肺、气囊、胸腺、法氏囊、脾、肝和肾组织 ,制作超薄切片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MPAIV与大肠杆菌混合接种组比大肠杆菌接种组出现病变的时间早、恢复慢 ;在大肠杆菌接种组 ,接种后 3h气囊上皮和间质细胞中都可见典型的大肠杆菌 ;在混合接种组 ,接种后 3h,气囊间质细胞的吞噬泡中可见多个 MPAIV粒子。由此认为 ,MPAIV可使鸡大肠杆菌病严重化 ,大肠杆菌对 MPAIV的入侵和在鸡体内的复制可能有促进作用。
2002年02期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杨晓野,杨莲茹,刘珍莲,杜丽,韩永亭,冯占英
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最佳培养基为 0 .4g/ L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CMA) ;0 .4g/ L 玉米粉液体培养基可作为保存菌种培养基。在分离培养过程中 ,必须加入活的线虫第 3期幼虫 ,以诱导菌株产生捕食性器官——菌环、菌网 ,并与其他真菌鉴别。捕食线虫性真菌有菌丝和孢子 2种形态 ,其发育时期不同。本试验分离的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 ,菌丝发达 ,无色有隔 ,隔距不等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 ,分生孢子围绕着分生孢子梗呈轮状排列 ,似梅花瓣状 ,2层以上 ;孢子呈倒卵形 ,丰满无色 ,有横隔 ,游离端大而钝圆 ,梗端小而稍尖。
2002年02期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鹰,高铭宇,袁莉,刘欣,杨保收,金久善,陈越
选用 2 88只 1日龄健康 AA肉鸡为动物模型 ,随机分成 9组 ,每组 32只 ,动态研究了日粮中不同剂量硒锌互作对肝脏主要抗氧化酶 (CAT、SOD、GSH- 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终末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探讨了日粮中不同硒锌配比对肝脏抗氧化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饲料中硒、锌各设 3个水平 ,分别为硒 0 .0 8、0 .15、5 m g/ kg和锌 34、5 0、10 0 0 mg/ kg。试验结果表明 ,饲料中低硒 (0 .0 8mg/ kg)、低锌 (34 mg/ kg)、高锌 (10 0 0 m g/ kg)或高硒 (5 mg/ kg) ,尤其是低硒低锌和高硒高锌 ,均可引起肉鸡肝脏 CAT、SOD、GSH- Px3种酶活性下降 ;饲料中加入常硒 (0 .15 mg/ kg)和常锌 (5 0 mg/ kg) ,是肉鸡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维持正常水平的最佳剂量。
2002年02期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郭玉红,王俊东,梁占学,李俊平,申瑞玲
为了探索高氟低蛋白对牙齿发育的影响 ,阐明牙齿过度磨损的机理 ,应用扫描电镜对第一、二切齿脱钙前的矿化及脱钙后的基质结构作了观察。结果表明 ,脱钙前对照组牙本质小管纵向排列整齐 ,走向一致 ;中毒组第一切齿牙本质小管纵向排列不齐 ,走向紊乱。脱钙后 ,对照组牙齿胶元纤维排列整齐致密 ,而中毒组胶元纤维排列较疏松 ;对照组横断面牙本质小管分布均匀 ,管径大小一致 ,管型规则 ,管壁与管间质密度一致 ;而中毒组小管口径不一 ,管型不规则。结论 :高氟低蛋白营养首先影响牙基质的发育 ,进一步影响矿化 ,从而使牙齿整体发育不良 ,过度磨损。
2002年02期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赵志辉,李宁,胡晓湘,冯继东,张玉静
为了鉴定所构建的鸡下丘脑组织 c DNA文库能否用于下丘脑表达谱的建立 ,从 c DNA文库中随机挑取 12个克隆 ,对其表达序列标签 (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进行了测定和初步分析。经 BL ASTn和 FASTA3.1分析后发现 ,1个 ESTs在 Gen Bank中可以找到鸡的同源序列 ,4个在其他物种中也可以找到同源序列 ,1个在 ESTs database中有同源 ESTs序列 ,还有 6个为未知功能基因。 12个 ESTs序列均已录入 Gen Bank。
2002年02期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立龙,杨奇,窦忠英,高志敏,雷安民,杨春荣,邱怀
以荷斯坦牛胚胎和小鼠胚胎为材料 ,研究了犊牛血清、饲养层、培养液、添加物和消化液对牛胚胎干细胞和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2 4h内使小鼠胚胎贴壁率达 86 %以上的犊牛血清可用于小鼠和牛胚胎干细胞的分离 ;在 ES细胞分离与克隆中 ,以 15 %~ 2 0 %犊牛血清为宜 ,在 DMEM(L)培养基中添加 0 .1μmol/LNa2 Se O3 +0 .1mmol/Lβ-巯基乙醇 +10 μg/L IGF+10 0 0 IU/m L L IF,能显著提高牛 ES细胞分离与克隆效率 ;在TCM199、DMEM(高糖 )和 DMEM(低糖 ) 3种培养基中 ,低糖 DMEM更适宜于牛 ES细胞的分离 ;优秀胚胎形成的团状 ICM更适宜于分离与克隆 ES细胞 ,在 37℃用低浓度消化液处理 ICM或 ES细胞集落 ,再以机械将其离散为细胞小块 ,ES细胞克隆效率最高。
2002年02期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铁洙,谭建华,岳占碰,高丰,姜玉富
为了完善小鼠体外受精和胚胎的体外培养系统 ,以 M16为基础培养液 ,探讨了葡萄糖、磷酸盐、EDTA、谷氨酰胺及β-巯基乙醇等对小鼠体外受精和胚胎体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M16液中添加 EDTA和 L -谷氨酰胺(m M16液 ) ,小鼠的体外受精率由 2 6 %提高到 5 1%;当在 m M16液中去掉磷酸盐 ,或添加 Hepes,或添加 β-巯基乙醇 ,体外受精率由 5 1%增至 6 2 %~ 74%;m M16液中添加 Hepes,或去掉磷酸盐 ,可阻碍胚胎的体外发育 ,囊胚的扩张率由 80 %降至 49%和 5 8%,而在无糖 m M16液中添加 β-巯基乙醇 ,可显著地提高扩张囊胚率 (91%)。以上结果表明 ,M16液中添加 EDTA、谷氨酰胺和 β-巯基乙醇后 ,适用于小鼠体外受精 ;同时去掉葡萄糖后 ,则适用于 2细胞胚的体外培养。
2002年02期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2年02期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桑润滋,韩建永,常万存,仲跻峰
以兔为模型 ,对影响胚胎细胞核移植重组胚发育力的电融合与激活参数、体外培养系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 ,有利于重组胚发育力的适宜电融合与激活参数为 2 0 0 V/ m m的电场强度、10 0μs的脉冲宽度 ;在不同的体外培养系统中 ,TCM- 199培养液内于兔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 (REF feeder)上共同培养的重组胚获得了最高的 2~ 4-细胞发育率和桑椹胚或囊胚的发育率 ,分别为 6 5 .7%和 2 2 .9%;移植 111枚重组胚给 9只假孕母兔 ,其中 2只妊娠 ,1只完成足月妊娠产出 2只克隆仔兔 ,另 1只在妊娠 2 2 d流产 1只克隆死胎。
2002年02期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荣,黄中波,商海涛,魏泓,甘世祥,王爱德,曾养志
以 12个 STR(shord tandem repeat)座位的 PCR对中国 3个品系实验用小型猪进行了遗传检测。结果 ,3个座位品系间扩增结果相同 ;9个座位呈现品系间多态性 ,其中 2个座位在 3个品系间均具有差异。贵州小型香猪与西双版纳近交系小耳猪间有 6个座位有差异 ,其遗传距离为 0 .186 4;贵州小型香猪与广西巴马小型猪间有 3个座位有差异 ,其遗传距离为 0 .12 73;广西巴马小型猪与西双版纳近交系小耳猪间有 5个座位有差异 ,其遗传距离为 0 .1333。由此表明 ,3个品系小型猪间的遗传背景具有一定差异 ,同时表明这 9个座位可选择为小型猪遗传检测的多态性座位。
2002年02期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许梓荣,卢建军,杨英
以“长嘉”二元生长猪为试验对象 ,研究了在稻谷基础饲粮中添加 0 .2 %半纤维素酶对其的促生长作用及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 ,饲粮中添加半纤维素酶 ,(1)可使生长猪日增重提高 8.78%(P<0 .0 5 ) ,饲料转化率提高 9.42 %(P<0 .0 5 ) ,与玉米饲粮组相比无差异 ;(2 )血清尿素氮水平降低 15 .0 5 %(P<0 .0 5 ) ,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水平分别升高15 .2 1%(P<0 .0 5 )、16 2 .2 2 %(P<0 .0 1)和 32 .6 6 %(P<0 .0 1) ;与玉米饲粮组相比 ,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40 .48%(P<0 .0 1) ,其他指标则无显著差异 (P>0 .0 5 ) ;(3)血清中胃泌素、胰岛素、T3 、TSH水平分别升高 44 .2 7%(P<0 .0 1)、85 .48%(P<0 .0 5 )、47.0 6 %(P<0 .0 1)和 114.75 %(P<0 .0 5 ) ,对 T4和生长激素的影响不显著 (P>0 .0 5 ) ,与玉米饲粮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 (P>0 .0 5 )
2002年02期 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欧瑜,陆承平2002年02期 203-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韩新燕,汪以真,许梓荣2002年02期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