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动物寄生虫病防治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孔繁瑶

    自 19世纪中叶 ,重要寄生虫种如肝片吸虫、带绦虫、斑氏丝虫、梨形虫和疟原虫等的生活史相继被揭示以后 ,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的观念得以形成 ;化学驱虫药与寄生虫疫苗的出现 ,更使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如虎添翼。迄今寄生虫病的防治都是在以其生活史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的框架上 ,运用驱虫药与疫苗这 2种武器而取得成效的。这也是成功防治的唯一策略。作者将头绪纷繁的众多寄生虫病归纳为十大寄生虫病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2002年05期 425-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生长抑素基因工程疫苗对大鼠生长及免疫的影响

    王恩秀,陈伟华,杜念兴

    以生长抑素基因工程疫苗免疫离乳大鼠和 12 0 g左右大鼠 ,结果该疫苗能明显促进 12 0 g左右大鼠的生长 ,但对离乳大鼠没有明显效果。 2组处理均发现 ,大鼠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显著升高 ,但是前者血清 IGF- 1水平没有出现明显变化。结果提示 ,生长抑素基因工程疫苗的促生长作用与动物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 ,而且这种状况很可能由 IGF- 1水平所决定。该疫苗免疫大鼠引发诸多免疫指标的改变 ,推测生长抑素基因工程疫苗通过调节激素变化间接地影响了动物的免疫功能。

    2002年05期 427-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人Bcl-2乳腺定位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赵君,任文陟,张守峰,刘彬,宇丽,扈荣良,殷震

    以 p CAT、p WB和 p WC为原始质粒 ,构建 WAP启动子调控的 Bcl- 2乳腺组织特异性表达载体 p WBS。载体用Bgl +Sal +Pvu 酶切 ,回收 3.0 kb的基因片段 WAP- Bcl- 2 - SV40 Poly A,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导入 C5 7BL / 6 J×DBA/ 2 JF1代小鼠受精卵的雄原核内。共注射 10 0 0枚卵 ,将存活的约 6 0 0枚卵分别移植至 2 9只假孕母鼠输卵管内 ,获得仔鼠 5 5只。PCR检测 ,阳性鼠 12只。Southern blot检测 ,阳性鼠 4只 ,其中公、母鼠各 2只 ,在饲养过程中 ,2只公鼠均意外死亡。Western blot证实 ,1只母鼠 Bcl- 2表达阳性 ,其 F1代的 40只小鼠中 ,有 18只呈 PCR阳性 ,其中母鼠8只 ,在 5个月的反复怀孕过程中 ,未观察到乳房有任何肿瘤或肿块的出现 ,证实 Bcl- 2单独在转基因鼠乳腺中表达不会引起转基因鼠乳腺癌的发生。

    2002年05期 430-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仙居鸡抑制素/活化素β_B亚基成熟区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牛冬,阮晖,傅衍,余旭平,陈功,何国庆,杨培新

    根据发表的哺乳类抑制素 /活化素 βB亚基 c DNA序列设计引物 ,运用 RT- PCR技术从仙居鸡卵泡的颗粒细胞总RNA中扩增出抑制素 /活化素βB亚基成熟区序列 ,并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 ,鸡成熟βB亚基是由 115个氨基酸(aa)残基组成的蛋白质 ,具有 9个半胱氨酸残基 ,与发表的哺乳类相应序列对比 ,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79.7%~82 .9%,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95 .7%~ 98.3%。 βB亚基成熟区半胱氨酸残基的数目和位置与发表的哺乳类相同。说明该亚基的序列及结构在不同物种间具高度保守性 ,提示抑制素 /活化素 βB亚基可能具重要的生理功能。

    2002年05期 43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tPA体外纤溶活性及半定量检测方法的确立

    张守峰,扈荣良,赵君,李敏

    在原有的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法 (fibrin agarose plate assay,FAPA)检测系统中引入纤溶酶原 (plasminogen) ,使该法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的灵敏度提高 30倍以上 ,达到 0 .0 1ng(约0 .0 0 1IU )水平 ;并对不同反应时间、纤维蛋白含量、琼脂糖凝胶厚度下的溶圈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37℃温育18~ 2 4h可以得到较满意结果 ;其他因素虽不同程度地影响溶圈出现时间及大小 ,但对其溶圈梯度及标准曲线无明显影响。从而确立了以 FAPA为基础的快速、灵敏、可靠的重组 t- PA体外纤溶活性半定量检测方法。

    2002年05期 436-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LA-PCR快速克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方法的建立

    李建荣,宋厚辉,于涟,黄耀伟,谢荣辉,周继勇,郑筱祥

    从浙江省某鸡场暴发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的法氏囊病料中分离到 1株致死率高达 70 %的强毒株 (IBDV-ZJ2 0 0 0 )。通过筛选 ,采用效果最理想的蛋白酶 K法从法氏囊中提取病毒基因组 RNA,经 L i Cl纯化后 ,优化各种反应参数和条件 ,建立了 L ong- accurate PCR(L A- PCR)一步直接扩增 IBDV A节段全长 c DNA的方法 ,得到一约 3.2 6 kb的片段。L A- PCR法能快速从病鸡法氏囊和细胞适应毒中扩增 A节段全长 c DNA,为研究各 IBDV毒株 A节段的结构和功能打下了基础。

    2002年05期 438-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2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

    孙继国,张艳英,郑世学,张曼夫

    用分离的疑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超强毒株 (vv IBDV) He B- lf和 He B- bd接种 SPF鸡 ,36 h后接种鸡开始发病 ,发病率为 10 0 %,死亡率为 5 0 %以上。剖检可见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 ,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 ,法氏囊水肿或呈“紫葡萄”样外观。经血清学试验、毒力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两分离物为超强毒株 ,从而证明河北省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 IBDV的超强毒株。

    2002年05期 442-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X株S1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赵宝华,李尚波,王文成,尹广东,卫广森,许崇波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S1基因序列 ,设计了 2对引物并以 RT- PCR特异性扩增出IBV X株的 S1基因 ,基因产物大小为 1.6 4kb,与设计相符 ,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后 ,与标准毒株 H5 2、H12 0、M41、BEAU和澳大利亚 T株的 S1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 ,X株与 H5 2、H12 0、M41、BEAU和澳大利亚 T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75 .8%、76 .1%、76 .3%、75 .5 %和 76 .9%,由此可以看出 ,IBV X株与标准毒株在 S1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

    2002年05期 445-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间接ELISA检测鸡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抗体

    黄素珍,杜元钊,彭丽英

    采用增殖的鸡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ARTV) NL7784株 ,经 PEG- 2 0 0 0 0浓缩液提纯抗原和纯化羊抗鸡 Ig G抗体 ,建立了检测 ARTV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试验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包被液为 p H9.6的 0 .0 5 mol/ L碳酸盐缓冲液 ,抗原最佳稀释度为 1∶ 16 0 ,以含 6 %犊牛血清 (CS)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封闭液 ,稀释液用含 10 %CS、0 .5 %Tween- 2 0的磷酸盐缓冲液 ,抗原与血清结合的最佳反应时间为 30 min;酶标抗体的最佳稀释倍数为 1∶ 10 0 0 ,酶联反应的最佳时间为 30 min,底物的最佳反应时间为 15 min。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可重复性和较高的敏感性。

    2002年05期 448-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毒力鸭肝炎病毒对雏鸭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王丙云,赵海全,冯军,陈至胜,黄兴国,计慧琴,李妍秀,顾万军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复制病理模型 ,研究雏鸭感染病毒性肝炎后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将 16 0只刚出壳的北京鸭 ,经 1周适应性饲养后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弱毒株组、中毒株组和强毒株组。在攻毒组的每只雏鸭背部分别肌肉注射 0 .3m L弱毒株、中毒株和强毒株的稀释液。攻毒后 1、3、5、7d剖杀雏鸭 ,采集其肝组织 ,测定鸭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结果表明 ,中毒组和强毒组的 CAT含量在攻毒后 1d便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但弱毒株组在攻毒后的 5 d才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1d,雏鸭肝组织中 SOD含量开始下降 ,3d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 5 d,各攻毒组雏鸭肝组织中的 GSH-Px的含量亦显著降低。这些抗氧化酶含量的降低 ,说明感染鸭肝炎病毒后雏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 ,自由基参与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

    2002年05期 450-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应用核酸斑点杂交法检测鹅细小病毒(GPV)

    余兵,王永坤,朱国强

    利用鹅细小病毒 (GPV)核酸探针 ,设计并建立了核酸斑点杂交法 ,用以检测 GPV核酸。该方法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好 ,其敏感度可达 3pg。应用该方法对 4例病变典型的小鹅瘟患鹅组织器官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 ,患鹅脏器中 ,小肠、心、肝、胰、脾组织含毒量较高 ,其中小肠组织含毒量最高 ,而脑组织中含毒量较低。应用琼脂扩散试验验证了核酸斑点杂交法的检测结果。

    2002年05期 453-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抗犬瘟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陈万荣,付少才,刘树玲

    采用 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通过免疫荧光法筛选 ,获得 4株能稳定分泌抗犬瘟热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4株单克隆抗体均属 Ig G1亚类 ,其腹水效价在 1∶ 10 - 4 ~ 1∶ 10 - 5,细胞培养上清液效价为 1∶ 10 - 2 ~ 1∶ 10 - 3 。用微量细胞培养中和试验筛选到 2株具有中和活性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其中和效价为 1∶ 32和 1∶ 12 8,并初步应用于治疗中早期犬瘟热病毒感染犬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002年05期 45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禽大肠杆菌外膜蛋白、脂多糖疫苗的免疫保护试验

    高崧,吴晓东,张扬,刘秀梵,张如宽

    为探讨禽源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 (OMPs)、脂多糖 (L PS)对禽大肠杆菌病的免疫保护作用 ,从禽源性大肠杆菌0 37株提取 OMPs、L PS后 ,分别以含 2、1mg OMPs的油乳剂苗于 2、4周龄时各 2次免疫易感鸡 ,在免疫鸡 5周龄时以 10 8菌落形成单位 (CFU) 0 37株攻毒 ,结果免疫后、临攻毒前 (5周龄 ) 2组鸡的平均体重分别为 0 .96 kg和 0 .87kg,攻毒后 2个组的免疫保护效力分别为 94.74%和 78.95 %;以含 0 .2 5、0 .12 5 mg L PS的油乳剂苗同法免疫后攻毒 ,结果免疫后、临攻毒前其平均体重分别为 1.10 kg和 0 .98kg,免疫效力分别为 36 .84%和 31.5 8%;以含 1.2 5 mg OMPs+0 .12 5 m g L PS的油乳剂苗同法免疫后攻毒 ,该组鸡相应日龄的平均体重为 0 .88kg,免疫效力为 84.2 1%;以含 2 .5× 10 9CFU/ m L 灭活的全菌油乳剂苗免疫后攻毒 ,该组鸡 5周龄时的平均体重为 0 .88kg,免疫保护效力为 78.95 %。上述结果表明 ,OMPs是禽大肠杆菌病的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 ,而 L PS为次要免疫保护性抗原。

    2002年05期 457-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陕西省部分禽源性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型

    鱼艳荣,张彦明,王晶钰

    从陕西省部分优势血清型的禽源性大肠杆菌中提取外膜蛋白 (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 ,用 SDS- PAGE进行 OMP分型。 18株菌共产生了 3种 OMP型 ,其中 4株 O1菌株 ,4株 O2菌株 ,4株 O78菌株和 3株 O89菌株各属2个 OMP型 (OMP- 1,2型 ) ;3株 O75菌株属 3个 OMP型 (OMP- 1,2 ,3型 )。结果表明 ,陕西省分离的优势血清型禽源大肠杆菌具有多样性的 OMP型 ,且多种血清型间具有共同的 OMP型。

    2002年05期 460-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鸭疫里默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

    张淑霞,杨增岐,葛俊伟,张小涛,赵余放,李东成

    自西安某鸭场病鸭中分离到 1株菌 ,经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回归试验 ,鉴定为鸭疫里默氏菌 ;用分离菌株制作成油佐剂灭活疫苗 ,免疫 10日龄雏鸭 ,于免疫后 30 d用同源菌攻击 ,保护率为 83%(5 / 6 ) ,结果表明 ,本菌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2002年05期 463-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魏氏梭菌α-毒素

    王开功,文明,周碧君,李永明

    采用兔抗魏氏梭菌 α-毒素 Ig G致敏马红细胞建立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该诊断试剂与魏氏梭菌标准株的培养上清液发生特异的凝集反应 ;在 PB缓冲液中不自凝 ;与其他致病菌培养上清无交叉反应。对现场分离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 :该方法与其生化试验结果的符合率为 97.2 %,可用于兽医临床上魏氏梭菌病的快速诊断。

    2002年05期 465-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鹿源坏死梭杆菌毒力菌株FN(AB)94抗原的免疫原性

    王克坚,刘晓颖,陈立志,苗立光,徐敏,张洪涛,宁德吉

    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厌氧培养后 ,裂解制备抗原 ,在抗原悬液中加入等量福氏完全佐剂 ,配制成乳化抗原 ,以此分别接种 3组 9只家兔 ,并设立对照组。初次免疫后 7d进行第 2次免疫 ,每隔 1周采血 ,检测免疫兔血清中抗体滴度 ,2 8d后免疫兔分别用 2 m L 的 10 8个菌 /m L(2个 ML D)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感染 ,3只对照家兔同时感染相同剂量 ;逐日观察攻毒家兔的变化。结果 ,3只对照家兔于感染后的 12~ 2 1d死亡 ;而 9只免疫兔完全能抵抗毒力菌株的感染 ,6个月后仍存活。试验表明 ,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裂解抗原加佐剂后 ,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2002年05期 468-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育成猪对猪链球菌的免疫应答

    卿柳庭,袁宗辉

    取 7周龄长大杂交猪 12头 ,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按每公斤体重 4.5亿个菌腹部皮下接种猪链球菌 C551 2 6复制猪链球菌病 ,接种后 0、7、14、2 1、2 8d,自前腔静脉采血 ,计数红、白细胞总数和白细胞分类 ,用硝基蓝四氮唑 (NBT)还原试验定量检测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 ,噻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转化 ,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 Ig G浓度 ,5 0 %溶血试验测定血清中补体总活性 ,同时 ,用植物血凝素 (PHA)皮肤试验检测迟发型超敏(DTH)反应。结果表明 ,接种后 7d开始 ,试验组白细胞总数升高 ,接种后 14d嗜中性粒细胞百分含量低于对照组 ,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则升高 ;嗜中性粒细胞还原硝基蓝四氮唑 (NBT)能力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则极显著降低 (P<0 .0 1) ,DTH只在接种后 2 1d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血清中 Ig G总量接种后 7d降低 (P<0 .0 5 ) ,14d却极显著升高 (P<0 .0 1) ,此后恢复正常 ,血清补体总活性只在接种后 7d降低 (P<0 .0 5 )。可见 ,猪对猪链球菌的免疫应答除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外 ,还表现在免疫细胞数及其功能的变化 ,以及补体活性的改变。

    2002年05期 470-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猪链球菌2型的PCR快速检测

    倪艳秀,何孔旺,王继春,何家惠,还红华,吕立新,陆承平,姚火春

    根据猪链球菌 2型的荚膜多糖抗原基因 cps2 J,合成 1对可扩增长度为 6 75 bp目的片段的引物 ,建立了检测猪链球菌 2型的 PCR法。应用 PCR对 9株经玻片凝集试验检测为猪链球菌 2型的菌株进行了检测 ,均呈阳性 ;而对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C群 )、猪葡萄球菌、猪丹毒杆菌、猪肺疫巴氏杆菌、猪肺炎霉形体等检测结果均呈阴性 ,表明了本方法的特异性。用此法对 88份正常猪的扁桃体样品的细菌分离物进行了检测 ,36份呈阳性 ,同时用玻片凝集试验进行对照检测 ,也全部呈阳性。而此法不需进行细菌的纯分离培养 ,即可用于猪链球菌 2型的快速诊断以及流行病学调查。

    2002年05期 474-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0 ]
  • 高免卵黄液的辐照灭菌

    马海利,韩克光,郑明学,李国柱,柴桂珍,刘冠章

    用 60 Coγ射线辐照含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高免卵黄液 ,研究了其杀菌效果和对卵黄抗体效价的影响。结果表明 ,60 Coγ射线辐照 ,可杀灭高免卵黄液中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且随辐照剂量的增大 ,杀灭率也增高。 3k Gy辐照剂量可完全杀灭高免卵黄液中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卵黄液中的 D1 0 值分别为 0 .40 k Gy和0 .46 k Gy;8k Gy辐照剂量对高免卵黄液中的新城疫 (ND) HI和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 AGP抗体效价无影响。

    2002年05期 47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囊虫病循环抗原检测用于疗效考核

    刘玉,周宗安,邓小昭,王元伦

    分别对 15头囊虫病猪和 15例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循环抗原 (CA)的变化情况作了观察。用吡喹酮治疗囊虫病猪 15头 ,经剖检证实治愈 13头 ,其中 10头在治疗后 15 d血清中 CA的衰减幅度大于 2 ,治疗 30 d后 13头猪血清 CA的衰减幅度大于 2 (其中 3头猪 CA转阴 ) ,治疗 6 0 d后 CA转阴猪达 10头 ;未治愈的 2头病猪 ,CA一直变化不大。用丙硫咪唑治疗囊虫病患者 15例 ,其中 9例经 1个疗程治愈 ,治疗后 30 d CA的衰减幅度大于 2 ,治疗 6 0 d后 CA全部转阴 ;3例经 2个疗程治愈 ,6 0 d后 CA的衰减幅度大于 2 ,1例转阴 ;2例经 3个疗程治愈 ,治疗 90 d后 CA的衰减幅度大于 2 ;1例严重感染的患者经 6个疗程治疗未治愈 ,其血清中 CA的衰减幅度小于 2。以上结果表明 ,血清 CA的光密度 (D值 )变化能准确反应囊虫在患者体内的生存状态 ,治疗前后 CA的衰减幅度大于 2或 CA消失可作为囊虫病治愈的考核依据。

    2002年05期 479-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旋毛虫G10-7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牛廷献,刘明远,卢强,付宝权,吴秀萍,郑明光,Pascal Boireau

    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 G10 - 7基因从 PBK- CMV- G10 - 7重组质粒中亚克隆到 p ET- 2 8b(+)原核表达载体上 ,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 p ET- 2 8b- G10 - 7。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 DE3感受态细胞中 ,经 IPTG诱导表达 ,其细菌裂解物经 SDS- PAGE电泳可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34 0 0 0的目的蛋白带 ,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 ,诱导 4h达到峰值 ,薄层扫描结果显示 ,目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 6 1.7%。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 ,此蛋白可被感染旋毛虫家猪阳性血清所识别 ,表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2002年05期 481-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IFN-γ在大鼠腰骶髓段脊髓内的分布

    胡格吉乐图,穆祥,陈树林,孙志宏,杨增歧,李育良

    为进一步探讨免疫 -神经 -内分泌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 ,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对大鼠腰骶髓段脊髓内 IFN-γ样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IFN- γ样免疫反应产物广泛分布于腰骶髓段脊髓各板层 ,其中背角 、 、 层 ,中间带骶髓副交感运动核、后连合核 ,腹角 层内可见到较高密度的阳性胞体和树突。中间带和腹角内的阳性胞体的树突还伸向外侧索和腹索 ,有时可达脊髓边缘。本试验证明了 IFN- γ在腰骶髓段脊髓内的分布 ,从而在细胞水平为“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2002年05期 484-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犬肾动脉、脾动脉分支及其节段性分布

    张喜春,苏长青,马凤祥,乔国全,栾新红

    采用动脉铸型和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了犬肾动脉 38例 ,脾动脉 30例。结果表明 :(1)犬肾动脉入肾前分为背干和腹干 ,由它们发出 2~ 6支肾段动脉 ,其分布区即为同名肾段。 (2 )犬肾段动脉有 5种分支类型 ,变异较大 ,但具有高度的对称性。 (3)犬脾动脉的分支均为双分支型 ,即分为脾上叶动脉和脾下叶动脉 ,将犬的脾脏分为 4个脾段 ,每 1个脾段由同名脾段动脉供应血液。 (4 ) 2 5例各脾段动脉之间无吻合支存在 ,称为“无血管区”;5例存在着少量吻合支 ,可称为“少血管区”。

    2002年05期 487-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突触素在鸡产蛋前后下丘脑内生殖核团的表达和发育

    范光丽,王跃嗣,白占涛,陈正礼,邱荣斌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突触素 (SVP- 38)免疫反应产物在鸡产蛋前后下丘脑中生殖内分泌核团内的表达和发育情况。结果显示 ,前联合区、视前室旁核、室周弓状核、下丘脑室旁核、乳头体内侧核、乳头体外侧核等生殖核团内突触素免疫反应强度 ,在 3个年龄组间差异显著。 2 40 d组反应强度最高 ,70 d组次之 ,5 0 0 d组最低。结果表明 ,产蛋高峰期下丘脑内的突触可塑性增强 ,突触素产蛋高峰期表达强度最高 ,后随日龄增加而强度下降。说明突触素的表达与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分泌有依赖性。

    2002年05期 491-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生物信息数据库(续一)

    刘全

    2002年05期 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宰后成熟对牛肉肌组织结构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武军,刘熙,邹尔新

    随机选取约 1.5岁、体重 5 0 0 kg左右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 5头 ,屠宰后置于温度为 0~ 4℃、相对湿度为 85 %的条件下进行排酸。分别在宰后 10 h、2 4h、3d、6 d、9d取臂三头肌、背最长肌、半腱肌 ,观察其组织结构变化 ,并对其系水力 (WHC)、剪切力 (SF)、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 (MFI)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宰后牛肉在 2 4h时 ,肌原纤维直径变粗 ,肌节缩短 ,肌肉紧张度和 SF值最大。肌节中的 A带和 I带界线不清。随成熟时间的延长 ,肌原纤维变细 ,肌节增长 ;SF的减小和 MFI的增加与成熟时间成正比 ;肌肉的 WHC呈下降的趋势。除 MFI外 ,其余各指标不同部位间均差异显著 (P <0 .0 5 )。

    2002年05期 494-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加味玉屏风散对免疫抑制雏鸡血液氧自由基的影响

    杨鸿,陈杖榴

    将 1日龄雏鸡 30 0只随机均分为 5组。 11日龄 , 、 组灌服加味玉屏风散 , 组灌服左旋咪唑 , 、 组灌服常水作对照 ,均连续 1周 ;14日龄 , 、 、 组肌注环磷酰胺 , 、 组肌注生理盐水 ,均连续 3d。定期称重和采血 ,测定全血 GSH- Px、血浆 SOD的活性和血浆 MDA的含量。结果表明 ,由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雏鸡 ,其全血 GSH- Px活性和血浆 SOD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0 .0 5或 P<0 .0 1) ,血浆 MDA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 (P<0 .0 5或 P<0 .0 1) ;加味玉屏风散 ,能提高正常雏鸡全血 GSH- Px活性和血浆 SOD活性 ,降低血浆 MDA的含量 ,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雏鸡全血 GSH- Px、血浆 SOD活性下降和血浆 MDA含量升高。说明加味玉屏风散具有较显著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能有效地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

    2002年05期 497-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地塞米松和左旋咪唑对雏鸡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操继跃,窦树龙,张韶东,王安华,孙雷

    分别向免疫期间的各组鸡群给予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左旋咪唑后 ,在不同日龄采取血样 ,用血凝抑制 (HI)试验和间接红细胞凝集 (IHA)试验分别对雏鸡新城疫病毒 (N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抗体滴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 ,小剂量 (0 .1m g/ kg)地塞米松对抗体滴度影响不显著 (P >0 .0 5 ) ,而中 (0 .5 mg/ kg)、高 (1.5 mg/ kg)剂量对抗体的产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P <0 .0 1) ;小 (5 mg/ kg)、中 (10 mg/ kg)剂量左旋咪唑对抗体的产生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P <0 .0 1) ,而大剂量 (2 5 mg/ kg)对抗体滴度无显著影响 (P >0 .0 5 ) ;对于因地塞米松造成的免疫抑制 ,小、中剂量左旋咪唑可使抗体滴度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甚至对照组水平以上 (P <0 .0 5 ) ,而大剂量左旋咪唑不能逆转由于地塞米松造成的免疫抑制 (P <0 .0 5 )。

    2002年05期 500-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二甲苯胺噻嗪对大鼠血浆、下丘脑和垂体中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艾永兴,李东郊,闫章年

    应用放射免疫学方法 ,检测腹腔注射二甲苯胺噻嗪后大鼠血浆、下丘脑和垂体中 β-内啡肽 (β- Ep)含量的变化 ,以研究二甲苯胺噻嗪对大鼠体内β- Ep的影响。结果 ,不同时间组与对照组相比 ,血浆在给药后 5 min即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大约在 30 m in时达到最高峰 ,然后缓慢下降 ,其中麻醉组持续到给药后 12 0 min(P <0 .0 1) ,而镇痛组只持续到给药后 90 min。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 ,下丘脑的 4mg/kg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浆的 4mg/kg组、垂体的 4mg/kg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其他组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 ,组织内的β- Ep含量变化呈增加的趋势 ,这种趋势经相关分析表明 ,给药剂量在 4~ 6 0 mg/kg的范围内时 ,组织内的β- Ep含量与给药剂量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 (r血浆 =0 .9748,r下丘脑 =0 .96 7,r垂体 =0 .977,均 P <0 .0 1)

    2002年05期 503-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维生素E和Se对肉仔鸡腹水症的影响及改善血液循环机制的探讨

    王锦平,刘桂林,王风翠,杨致芬

    选用初生 AA肉仔鸡 2 5 0只 ,分为 5组 ,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 E(VE)和 Se,其剂量 (mg/ kg)分别为 :0、0 ,30、0 ,15、0 .15 ,0、0 .3和 30、0 .3。试验期 7周。观察了 VE和 Se对肉仔鸡腹水症发病率的影响 ,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VE和 Se分别以 15 mg/ kg、0 .15 m g/ kg和 30 mg/ kg、0 .3mg/ kg的剂量组合使用 ,均可降低腹水症的发病率。补饲 VE和 Se,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性明显降低 ,而红细胞变形性明显增高 (P <0 .0 5和 P <0 .0 1) ,血液粘度则无明显变化 ;血清 CK和 L DH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心肌 GSH- Px和 SOD活性分别提高 6 .4%~ 136 .8%(P <0 .0 1)和 5 0 .71%~ 5 4.19%(P <0 .0 1) ;红细胞 SOD活性提高 116 .0 5 %~12 1.48%(P <0 .0 1) ;心肌 L PO含量降低 30 .17%~ 32 .91%(P <0 .0 1)。研究结果提示 ,补饲 VE和 Se能提高红细胞 SOD活性 ,从而提高了其变形性 ,同时 VE和 Se可提高心肌抗氧化酶活性 ,具有一定的减轻缺氧性心肌受损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2002年05期 506-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环境低温和T_3对肉鸡内皮素、一氧化氮和肺动脉压的影响

    王金勇,王小龙,向瑞平,孙卫东

    20 0只 AA肉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 (C)和试验组 (T) ,C组和 14日龄前 T组鸡按常规饲养。 T组自 14日龄起舍温从 2 5℃起每天降 1~ 2℃逐渐降至 12℃ ,同时在日粮中按 1.5 m g/ kg的剂量添加三碘甲腺原氨酸 (T3 )以诱发肺动脉高压综合征 (PHS)。分别于 2 1、2 8、35、42、49日龄测定 2组肉鸡平均肺动脉压 (m PAP)、红细胞压积 (PCV)、右心全心比 (RV/ TV)、血浆内皮素 (ET- 1)及一氧化氮 (NO)水平 ,同时记录 PHS发病率。结果显示 ,试验组肉鸡 m PAP升高 ,PHS发病率增加 ;PCV、RV/ TV及血浆 ET- 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都显著升高 (P<0 .0 1) ;m PAP变化与血浆 ET- 1含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组间血浆 NO水平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但都出现随日龄增加血浆 NO水平升高的现象。

    2002年05期 509-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氟对鸡甲状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刘国艳,柴春彦,康世良

    在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氟化钠 ,复制不同程度的鸡慢性氟中毒模型 ,制作甲状腺组织超薄切片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甲状腺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氟化物严重地损伤了甲状腺的超微结构 ,尤其是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膜结构。

    2002年05期 512-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铜对体外仔猪软骨细胞增殖和自分泌IGF-、IGFBP_3的影响

    刘国文,周昌芳,张乃生,龚伟,王哲,冯海华,付世新

    体外分离、培养仔猪关节软骨细胞 ,然后在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 0、7.8、15 .6、31.2、6 2 .5 μm ol/ L 铜。结果表明 ,软骨细胞在 4种浓度的铜中可存活并增殖 ,而且能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 )的分泌量。但随铜浓度的增加 ,其存活率、增殖率、3 H- Td R掺入率及 IGF- 、IGFBP3 的分泌量有明显的差异。且以培养液中添加 31.2μmol/ L铜对软骨细胞的增殖作用最强 ,增殖率、3 H- Td R掺入数、IGF- 、IGFBP3 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表明 31.2 μmol/ L 铜浓度是促进体外软骨细胞增殖和自分泌 IGF- 、IGFBP3 的最适浓度。

    2002年05期 515-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牛腔前卵泡在体外无血清培养中发育为有腔卵泡

    周虚,Robert Webb

    用无血清培养系统研究了牛腔前卵泡的体外培养。直径为 10 0~ 2 0 0μm的牛腔前卵泡在添加 L -谷氨酰胺、BSA、睾酮、转铁蛋白和硒的 Mc Coy′s5 a培养液中培养 ,卵泡保持正常的形态结构并持续生长 ,培养 10 d左右形成卵泡腔 ,成腔率约 5 0 %。培养液中添加胰岛素对卵泡直径的增长和卵泡腔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添加 FSH对腔前卵泡的生长未表现促进作用。

    2002年05期 518-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米糠日粮添加酶制剂对雏鹅代谢激素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艾晓杰,韩正康

    7日龄雏鹅 32只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饲以米糠 (占 30 %)基础日粮 ,试验组添加 0 .2 %的酶制剂。试验期为 7~ 2 1日龄。 2 1日龄时采取血样 ,测定其激素含量和生化指标。结果显示 ,(1)与对照相比较 ,酶制剂使雏鹅血液胰岛素水平升高 40 .82 %(P<0 .0 1) ,血糖水平升高 4.76 %(P>0 .0 5 ) ,胰高血糖素水平降低 31.18%(P<0 .0 1)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升高 10 4.18%(P<0 .0 1) ;(2 )血浆谷丙转氨酶活性较对照升高 38.39%(P<0 .0 5 ) ,尿酸浓度下降 10 .6 0 %(P<0 .0 5 ) ;(3)血浆 T3 水平较对照升高 2 4.42 %(P<0 .0 5 ) ,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 8.85 %(P>0 .0 5 )。以上结果表明 ,酶制剂通过解除饲料中阿拉伯木聚糖等的抗营养作用 ,能影响机体代谢激素水平 ,改变糖和蛋白质的代谢 ,从而促进雏鹅的生长。

    2002年05期 520-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大麦替代饲粮中玉米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许梓荣,钱利纯,徐有良,孙建义

    大麦替代玉米作为主要能量饲料 ,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肉质和消化器官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麦替代玉米后 ,育肥猪日增重显著下降 ,而料重比则明显提高 ,加酶后都得到有效改善 ;大麦组猪背最长肌脂肪含量和脂肪碘值分别降低了 30 .44 %(P<0 .0 5 )和 75 .0 7%(P<0 .0 1) ,加酶后只提高了背最长肌中脂肪含量 ;大麦组猪空肠绒毛高度降低了 42 .86 %(P<0 .0 5 ) ,加酶后得到恢复。由此可见 ,大麦不能直接替代玉米作为主要能量饲料 ,需加入特定的酶制剂 ,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2年05期 522-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超强毒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回顾与思考

    孙建和,陆苹

    2002年05期 525-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