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志儒,金宁一2003年02期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夏咸柱,高玉伟,扈荣良,王立刚,刘丹,邹啸环,黄耕,贺文琦,王玮,苏伟林,刘文良
应用 F8 1 猫肾传代细胞 ,从高热、拒食和间有神经症状的死亡虎病料中分离获得 1株病毒 ,经形态学、理化学、生物学和血清学系统鉴定 ,证明为流感病毒。采用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引物 ,对分离病毒及该虎病料进行 RT- PCR扩增和序列分析 ,结果从分离病毒和虎病料中均扩增出与理论值大小相符的 4 6 4 bp基因片段 ;其序列与 A、B、C 3型流感病毒相比较 ,同源性分别为 84 .9%、35 .0 %、2 4 .8%。由此说明 ,所分离病毒为 A型流感病毒 ,命名为 A/虎 /哈尔滨 (中国 ) / 0 1/ 2 0 0 2。用此分离病毒静脉接种于 3月龄家猫 3只 ,均出现与病虎相似的临床症状 ,其中 1只耐过 ,2只死亡。死亡猫剖检变化与死虎相似 ,主要呈现肺炎病变 ,并可从病料中回收到所接种病毒。以此分离病毒为 HA抗原 ,进行虎与猫血清的 HI抗体检测 ,结果康复虎血清比其病初血清、康复猫血清比其接种前血清 HI抗体均增高 4倍以上 ,表明该病毒具有致病性 ,是引起该虎与试验猫发病甚至死亡的病原。
2003年02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乔传玲,于康震,邓国华,王秀荣,孟庆文,田国斌,唐秀英
采用 RT- PCR技术扩增了禽流感病毒 A/ Guangdong/ 3/ 96 (H5 N1) [GD3/ 96 ]神经氨酸酶 (NA)基因 ,并将其克隆到 p UC18质粒中进行测序。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为 :NA基因全长为 14 10 bp,共编码 4 6 9个氨基酸。从 p UCNA中切下 NA基因片段 ,将其亚克隆到质粒 p SY5 38的 Eco R 位点 ,将带有痘苗病毒启动子 P11的 L ac Z基因平端克隆到该质粒的 Sm a 位点 ,然后切下同时含有 NA及 L ac Z基因的片段 ,再亚克隆到禽痘病毒载体 p SY6 81的 Not 位点 ,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鉴定等 ,证明含有禽流感病毒 NA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转移载体已构建成功 ,从而为进一步筛选表达 NA蛋白的重组禽痘病毒及探讨该蛋白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2003年02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红英,苟克勉,王晓琳,陈学进,黄秀英,孙方臻
用 PCR方法从人的基因组 DNA中扩增了人血栓调节蛋白 (h TM)基因 ,将其克隆到带有人 EF- 1α启动子的p EF- neo哺乳动物表达载体上 ,得到表达质粒 p EF- TM。在转染 p EF- TM的 COS- 1细胞中 ,h TM得到了瞬时表达 ,并且正确地定位到细胞膜上。用 p EF- TM转染猪内皮细胞 (PEC) ,经 G4 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克隆。凝血活性测定结果显示 ,表达 h TM的 PEC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表明其抗凝血能力增强。通过显微注射方法 ,得到了 1只 F0代 h TM转基因小鼠。 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 ,该转基因小鼠整合了 9个拷贝的 p EF- TM DNA,并能将外源 DNA遗传给后代。
2003年02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曹伟胜,廖明,任涛,罗开健,辛朝安
利用自行设计的引物 Cx和 Cs,通过 RT- PCR方法分别扩增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D4 1株、H12 0 GD株、H12 0 SH株、H5 2 GD株等 4个国产疫苗株和标准强毒 M4 1- E4株完整的 N基因 c DNA,然后将其分别克隆到p GEM T- Easy或 p MD18- T载体中并测序。测序结果表明 ,这 5个 IBV毒株的 N基因均为 12 30 bp,分别编码由 4 0 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同源性分析发现 ,被检的 5株 IBV毒株可分 2组 ,其中 D4 1株、H12 0 GD株和 H12 0 SH株为一组 ,它们的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9.7%~ 99.8%和 99.0 %~ 99.5 % ,而 H5 2 GD株与 M4 1- E4株构成另一组 ,其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9.7%和 99.5 % ;而 2组之间的最大同源性仅为 91.0 %和 93.2 %。在系统发生进化树上 ,这 2组分别位于不同的分支簇上。值得注意的是 ,国内的 H5 2 GD株与国外报道的 H5 2株不在同一分支簇上 ,相反却与国内强毒 M4 1- E4株以及国外报道的 M4 1株在同一分支簇上。这一结果表明 ,国内的 H5 2 GD疫苗株与国外报道的 H5 2疫苗株不同 ,它们在亲缘关系上更靠近 M4 1- E4株和 M4 1株。
2003年02期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3年02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尹燕博,龚振华,孙承英,王娟,刘俊辉,刘键,刘煜,黄存艳
采用病毒分离试验、鸡胚平均死亡时间毒力试验、RT- PCR和 F-糖蛋白基因序列测定及基因分析 ,对 1996~2 0 0 0年从国内不同地区多种禽类中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 (NDV)分离毒株进行了研究 ,绘制了基因树。毒力试验结果表明 ,其中有 32株为强毒株 ,有 3株为中等毒力株。DNA序列分析和基因树结果表明 ,这 35株 NDV分为 4个类群 ,其中 2 7株为基因 型 (主要流行毒株 ) ,3株为基因 型 ,4株为基因 型 ,1株为基因 型。结果提示 ,我国新城疫感染来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003年02期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金宁一,米志强,龚伟,薛立娟,连海,李萍,解丽华
在 C57BL/6小鼠的左后肢肌肉注射脂质体包裹的含新城疫病毒 HN基因和鸡贫血病病毒 VP3基因的重组质粒。 2周后 ,在左后肢相同部位皮下接种 B16黑色素瘤细胞 2× 10 5个 ,致瘤 2、10 d后 ,分别肌注相同的重组质粒 .通过细胞毒 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NK)以及小鼠血清中唾液酸含量的测定 ,探讨新城疫病毒抑瘤的机制以及新城疫病毒 HN基因与鸡贫血病病毒 VP3基因的协同抑瘤效应。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注射含 HN基因和 VP3基因的重组质粒可使荷瘤鼠的肿瘤体积缩小。用新城疫病毒或含新城疫病毒 HN基因重组质粒治疗的荷瘤鼠 ,NK活性、CTL 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血清中唾液酸含量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均不显著 (P >0 .0 5 )。从而证明新城疫病毒 HN基因能够增强小鼠对移植瘤的免疫杀伤力 ,是新城疫病毒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功能性基因。
2003年02期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丁乃峥,何成强,李云龙,李景鹏
克隆了从我国哈尔滨分离的一株鸡贫血病毒 (CAV)的 vp3基因 ,并对之进行了测序。该基因的开放读码框由36 6 bp组成 ,编码 12 1个氨基酸 ,氨基酸组成具有已报道 VP3的典型特点。本次克隆的基因与 Gen Bank收录的 CAV的 vp3基因进行序列比较 ,同源性至少为 98%。与国内报道的山东株 SJ1的 vp3基因有 3个核苷酸的差异 ,表明国内的 CAV毒株已经产生了一些分化。在 EMBL 中比较本次克隆的 VP3蛋白一级结构 ,与之差异最大的是马来西亚分离株的 VP3,有 5个氨基酸残基不同 ,同源性为 96 %。同时收集 EMBL 中的 CAV的 VP3蛋白绘制进化树 ,我国哈尔滨分离的 CAV毒株与 CIA进化关系最近 ,而与 Cux- 1的 2个衍生株 QDWX1、QDWX3进化关系最远。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 CAV在遗传方面是较保守的病毒 ,来自哈尔滨的 CAV不是 CAV的一个独立分支。
2003年02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文明,丁家波,崔治中
从山东、江苏、上海等地的鸡场中 ,收集疑为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 (REV)感染鸡的脾脏、肝脏 5 6份 ,分别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班点杂交试验 (Dot-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对其进行 REV检测。结果有 2 1份呈PCR阳性 ,2 0份呈 Dot- blot阳性 ,15份呈 IFA阳性 ,且所有 IFA阳性样品 ,PCR和 Dot- blot检测都呈阳性 ,2 0份Dot- blot阳性样品中有 19份呈 PCR阳性。研究表明 ,PCR检测 REV较其他方法敏感 ,可作为 REV的常规检测方法之一。
2003年02期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志胜,王丙云,潘忠雄,蔡巧奕,顾万军
以鸭肝炎病毒 (DHV)强毒株背部皮下接种 7日龄健康雏鸭 ,研究其不同时期诱导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凋亡的能力。结果表明 ,DHV能引起试验鸭淋巴细胞明显凋亡 ,维持时间较短 ,在 36 h达到高峰。揭示该病毒致病机理与淋巴细胞凋亡从而引起的免疫抑制相关。除淋巴细胞外 ,肝、肾、脑等器官的细胞凋亡不明显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2003年02期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徐引弟,陈焕春,肖少波,何启盖,钱平
根据伪狂犬病病毒 (PRV) Ka株序列 ,合成 1对包含 g K基因完整编码区的引物 ,以 PRV Ea株 Bam H 5′片段为模板 ,扩增出 0 .9kb特异性带。将纯化的扩增产物克隆到 p Bluescript SK+ 中 ,构建了重组质粒 p SKg K,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序列测定 ,并同国外 Ka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Ea株 g K基因全长 939bp,编码 313个氨基酸 ,与 Ka株比较 ,Ea株 g K基因有 2 2处点突变 ,但无插入突变和缺失 ,同源性达 97.78%。将 g K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GEX- 2 T中 ,构建了 g K全基因原核表达载体 p2 Tg K939。再用 Bam H 、Xho 酶切 p2 Tg K939,回收 5 88bp g K小片段 ,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 p GEX- KG中 ,构建了 g K部分基因原核表达载体 p KGgk5 88。经 IPTG诱导 ,g K全基因不表达 ,而 g K部分基因表达约 4 0 0 0 0融合蛋白。用 PRV高免血清经 Western blotting证明 ,g K有免疫原性。提取 g K包涵体并制备高免血清 ,EL ISA检测抗体效价为 1∶ 6 4 0
2003年02期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3年02期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俊龙,陈焕春,吕建强,邱德新,周复春
根据已报道的猪细小病毒基因组序列 ,设计并合成了 1对寡核苷酸引物 ,通过对影响 PCR扩增因素的筛选 ,成功地从猪细小病毒感染的组织和细胞中扩增出 4 4 5 bp片段 ,回收该片段用 Eco R 酶切得到了预期的结果 ,证实了该扩增片段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表明 ,该方法可以检测出 10 - 4个 TCID50 的病毒含量。利用该方法对临床上 2 4份流产病料的检测 ,查出阳性 16份 ,而同时利用 HA检测阳性只有 10份。这些结果说明本试验建立的 PCR诊断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2003年02期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刘伯华,余兴龙,张茂林,肖昌,徐兴然,吴健敏,李作生,涂长春
对原核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的猪瘟病毒 (CSFV) E2蛋白抗原表位区段 (m E2 )进行了变性、复性与纯化研究。包涵体经超声破菌分离 ,然后进行变性溶解和复性 ,复性产物经硫酸铵沉淀浓缩后 ,利用免疫亲和层析进行纯化。纯化产物的 SDS- PAGE分析结果表明 ,其纯度达 97%。酶联免疫试验测定的结果显示 ,与复性前变性蛋白相比 ,纯化蛋白与 CSFV特异的单抗和多克隆阳性血清的反应活性提高了 2~ 16倍。
2003年02期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3年02期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翁长江,毕丁仁,沈青春,李自力,石德时,许青荣,刘梅,程峰
鸡毒霉形体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GM)基因组中存在着编码细胞表面血凝粘附素蛋白 (protein of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adhesin,p MGA)相关基因组的多基因族。为筛选出含有完整的 p MGA基因片段 ,并估算出鸡毒霉形体 HS株基因组中 p MGA多基因族的基因数 ,本试验以 p UC1 8为载体 ,用 Eco R 限制性内切酶构建了鸡毒霉形体 HS株的基因组文库。根据 p MGA基因引导序列的保守区和 p MG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 ,人工合成了 2个寡核苷酸探针 (探针 、探针 ) ,经标记后 ,双筛选所建的基因文库 ,从 6 0 0个转化子中共得到的 38个含有 p MGA基因的阳性克隆子 ,选其中 1个 7.5 kb的片段 (17号阳性克隆子 ,W17) ,用 4种限制性内切酶 (Eco R ,Hind ,Pst ,Bgl )酶切消化 ,绘制了该片段的物理图谱。该片段酶切产物经电泳、转膜后与探针 和探针 杂交 ,发现 2个探针杂交图谱基本相同 ,根据杂交带及放射信号的强度值 ,估测出该片段含有 4个 p MGA基因 ,以这个片段所含的 p MGA基因数为标准 ,估算出鸡毒霉形体 HS株含有 39个 p MGA基因。
2003年02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3年02期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健,冯泽光
用 10 %甲醛已固定 17个月的痒病绵羊脑干组织悬浮液 ,人工接种于 2只新西兰边区莱斯特育成羊 (2 #、11# )及 2只新西兰边区莱斯特和美利奴杂交 2代的育成羊 (32 86 #、315 0 # )的脑内 ,观察 2 93d。结果显示 ,11#新西兰边区莱斯特羊发病后剖杀 ,组织学检查发现其延脑内出现大的特异性空泡变性的神经元 ,证明痒病因子对甲醛有较强的抵抗力。
2003年02期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志明,张小荣,焦新安,刘文博,甘军纪,高崧,张如宽,刘秀梵
将鸡沙门氏菌弱毒苗分别与 2种不同的微生态制剂配合对 AA肉鸡实施免疫。结果表明 ,弱毒苗单独应用组、联合应用 1组和 2组的免疫保护效率分别为 75 %、90 %和 90 % ,均与攻毒对照组 (40 % )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攻毒 2 0 d后所有存活鸡细菌分离结果显示 ,上述 3个试验组细菌分离率分别为 5 3.5 %、5 5 %和 5 .5 % ,也均与攻毒对照组 (75 % )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由此认为 ,该弱毒苗与上述微生态制剂联合应用的效果明显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03年02期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孙红祥
以灭活后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 sobria,As)残存数、胞外产物溶血性及菌体抗原性为指标 ,考察不同的甲醛浓度、不同温度、不同灭活时间对中华鳖 As Z- 1株灭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As Z- 1株菌体和胞外产物的灭活时间与所采用的温度和甲醛浓度成反比 ;在相同的甲醛浓度和灭活温度下 ,菌体和胞外产物所需的灭活时间有很大差异 ;在使菌体灭活的各种灭活方法中 ,以 2 8℃、0 .2 %甲醛作用 2 d的菌体抗原性为最佳。
2003年02期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权,沈杰,周勇志,周金林
为了探索伊氏锥虫抗原的变异规律及其用于免疫预防的可能性 ,首先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 2个早期变异体 Sh Tat1.1、Sh Tat1.2采用蛋白酶抑制剂 TL CK处理 ,分离纯化这 2种变异体的 VSG,用 Sh Tat1.1VSG免疫 KM小鼠 ,Sh Tat1.1锥虫攻击免疫鼠后 6 d分离锥虫 ,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T)和班点酶标记试验 (Dot- EIA)鉴定为Sh Tat1.2 ,说明同一克隆锥虫感染兔、小鼠第 1次发生抗原变异后产生的变异体相同。依据这一规律 ,设计了免疫预防保护试验 ,试验小鼠分 3组 :一组为未免疫对照组 ,一组为 Sh Tat1.1VSG单一抗原免疫组 ,另一组为 Sh Tat1.1VSG、Sh Tat1.2 VSG混合免疫抗原免疫组 ,各组均以 Sh Tat1.1锥虫攻击 ,结果 Sh Tat1.1VSG+Sh Tat1.2 VSG免疫组小鼠全部获得保护 ,单用 Sh Tat1.1VSG免疫组小鼠和未免疫小鼠血中全部出虫、死亡 ,前者比后者出虫时间、存活时间延长。提示运用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这一规律设计的这种复合抗原 ,能激发宿主克服虫体抗原变异对免疫保护的干扰。
2003年02期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欧瑜,陆承平
根据猪链球菌 2型 (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 )胞外蛋白因子 (extracellular factor protein,EF)基因序列 ,设计和合成 1对引物 ,以猪链球菌 2型江苏 98分离株 HA980 1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 ,通过 PCR技术 ,扩增 epf基因 12 0 7~16 75 bp序列 ,并按正确的阅读框架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 p GEX- 6 p- 1中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基因的下游 ;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 BL2 1 株 ,经 IPTG诱导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4 10 0 0的融合蛋白。用 EF抗血清进行的免疫印迹分析表明 ,含有 epf基因 12 0 7~ 16 75 bp序列编码的肽段的融合蛋白不能被 EF抗血清识别。
2003年02期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尹继刚,张西臣,朱平,张国利,李建华,何宏轩,田宗成,杨举
应用 RT- PCR技术 ,从分泌具有抗隐孢子虫子孢子表膜单克隆抗体 (Mc Ab)的杂交瘤细胞 3D6中扩增出抗体VH 和 VL 基因 ,用 linker(Gly4 Ser) 3基因 ,将 VH 和 VL 基因连接成 Sc Fv基因 ,并将其克隆至 p MD- 18T载体中。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 ,VH、VL 基因和 linker基因拼接正确 ,基因全长为 72 0 bp。经计算机分析 ,VH 和 VL 基因均为新发现的基因序列 ,符合功能性重排的鼠抗体可变区基因特征。VH和 VL 基因分别属于鼠免疫球蛋白重链 (A)和轻链 κ 家族。
2003年02期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吴秀萍,刘明远,陈启军,卢强,付宝权,姚春雨,P.Boireau
利用 PCR将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全长 T31 4c DNA的信号肽祛除后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 p ET- 2 8a。将重组质粒 p ET2 8- T31 4转入克隆菌 DH5α和表达菌 DE3,分别提取质粒进行酶切、测序鉴定。用 IPTG诱导培养重组表达菌DE3,做菌体裂解物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 SDS- PAGE分析。将重组质粒表达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 T31 4c DNA在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及其天然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序结果显示 :外源 T31 4c DNA的 PCR产物在重组质粒 p ET2 8- T31 4中阅读框架正确 ;SDS- PAGE分析结果显示 :经 IPTG诱导后转化菌 DE3的裂解产物与对照菌相比出现了 1条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390 0 0的新条带 ,大小与外源 c DNA融合蛋白的理论推导值 3880 0相符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 :T31 4c DNA的天然表达产物仅存在旋毛虫新生幼虫 ,不存在于成虫与肌幼虫 ,且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与其在原核重组质粒中表达产物相同。
2003年02期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永庆,陈溥言,杜念兴,赵国屏
对基因工程化生长抑素 (som atostatin,SS) -硫氧还原蛋白 (Thioredoxin)融合蛋白 SS- N/ X和 SS- N/ S的表达产量、水溶性、Triton X- 10 0对 SS融合蛋白水溶性的影响、包涵体的溶解和复性特点以及 SS的抗原性与免疫原性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 30℃的低温下用 IPTG诱导表达 ,SS- N/ X融合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 ,占 75 .8% ,包涵体仅占 2 4 .2 % ;而 SS- N/ S融合蛋白则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占 81.1% ,可溶性蛋白仅占 18.9% ;32 C载体(p ET- 32 C)蛋白则居二者之间 ,可溶性蛋白与包涵体大约等比例出现。SS- N/ S在低温下诱导可超量表达 SS融合蛋白 ,其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4 0 .94 %。 0 .5 % Triton X- 10 0对融合蛋白的水溶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几乎可使所有的 SS- N/ X融合蛋白和大部分 SS- N/ S融合蛋白及 32 C硫氧还原蛋白变成水溶性的。 32 C硫氧还原蛋白包涵体在尿素中的溶解度明显高于 SS- N/ S包涵体 ,2 mol/ L尿素可使近一半的 32 C硫氧还原蛋白包涵体溶解 ,而 SS- N/ S包涵体只有 2 7.5 %溶解 ;但在 5 mol/ L 尿素时 ,两者均可基本全部变为可溶性的。在 SS融合蛋白包涵体溶解时加入还原剂二硫苏糖醇 ,可明显降低 SS的抗原性。 SS融合蛋白 (水溶性融合蛋白和复性后的包涵
2003年02期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玉谷,张媛,程树军,黄韧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恒河猴肾上腺皮质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其特点是 :(1)被膜较发达 ,有时可伸入球状带将其细胞分隔为团块。(2 )球状带有时呈指状伸入束状带和网状带 ,其内可见嗜铬细胞 ;球状带细胞可分为明、暗 2种类型 ,他们排列成团球状、滤泡状、索状和不规则形。 (3)网状带较发达 ,有的可分为内、外 2个区 ;有时网状带呈刺状伸入束状带 ;有时网状带细胞可见于被膜下或髓质内。(4)有时部分被膜连同皮质一起呈指状伸入髓质内。(5 )皮质细胞均含丰富的溶酶体、线粒体和内质网 ,但不同部位的细胞所含的脂滴在数量、大小、形态和电子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2003年02期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尹革芬,任晓慧,刘松财,张曦,程美玲,高士争
通过皮下注射和饲料添加不同剂量二丁酰环腺苷酸 (dbc AMP)进行饲养试验 ,研究其对猪生长和糖代谢调控的效果。结果表明 :皮下注射 1.0 mg/kg和饲料添加 2 0 m g/kg为最佳调控剂量 ,在生长猪阶段 ,日增重分别提高13.6 1%和 15 .4 1% (P<0 .0 5 ) ;料重比分别降低 18.81%和 19.10 % (P<0 .0 5 ) ;在肥育猪阶段日增重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肥育猪肝糖原含量分别降低 2 7.32 %和 2 7.18% (P<0 .0 5 ) ;肌糖原含量分别降低 2 8.79%和31.79% (P<0 .0 5 )。血糖含量在生长猪和肥育猪阶段都明显提高 (P<0 .0 5 )。证明 dbc AMP对猪的生长性能和糖代谢有明显调控作用。
2003年02期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童德文,曹光荣,耿果霞,王建华,王龙科,温芳能
称取甘肃棘豆粉 2 0 0 g,变异黄芪粉 2 0 0 g,茎直黄芪粉 171g,毛瓣棘豆粉 174 g,冰川棘豆粉 2 0 0 g,甲醇渗漉 ,回收甲醇 ,浸膏用 1m ol/ L HCl溶解 ,过阳离子交换柱 ,洗脱液 75℃水浴挥干 ,残留物先用甲醇溶解 ,回收甲醇后再用氨性氯仿溶解 ,回收氯仿 ,分别得到总生物碱 2 14、117.5、75 .4、33.1、10 .5 mg。甲醇溶解总生物碱与苦马豆素标准品 ,定量点样于硅胶板 ,显色后薄层扫描得出甘肃棘豆、变异黄芪、茎直黄芪、毛瓣棘豆和冰川棘豆中苦马豆素的含量分别为0 .10 6、0 .0 30、0 .0 5 3、0 .0 32、0 .0 2 0 mg/ g。
2003年02期 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陈伟,韩文瑜,雷连成,江文正,鲁会军
采用薄膜分散法结合冷冻溶融法制备利福平脂质体 (L ip- RFP) ,在脂质体水相层中包入不同单糖作为肺组织的导向分子 ,采用微生物测定法 ,通过测定小鼠肺组织中 RFP含量来确定肺靶向最佳单糖及其浓度 ,并进行组织分布的研究 ;通过体内细菌计数比较了含 5 % D-甘露糖的利福平脂质体 (L ip- RFP- Man)组与 L ip- RFP组对血液及肺组织中细菌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 ,L ip- RFP最佳制备工艺为 :乳化温度 2 0℃ ,氯仿∶ PBS为 1∶ 5 ,药脂比为 1∶ 7,乳化速度4 0 0 r/ min,- 2 0℃冷冻过夜 ,室温融化 ,反复 2~ 3次 ;L ip- RFP- Man呈现最佳肺靶向作用 ;L ip- RFP与游离药物相比 ,对血液中细菌的清除能力明显增强 ,且维持时间延长 ,2 4 h游离组血液中细菌数为 6× 10 3个 / m L ,L ip- RFP组降为5 .2× 10 2 个 / m L;L ip- RFP- Man组与 L ip- RFP组相比 ,对肺组织中细菌的清除能力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前者优于后者 ;体内组织分布测定结果表明 ,各时间点的 RFP浓度均以肝脏为最高 ,但 L ip- RFP- Man组较 L ip- RFP组在肝脏中的药物浓度有所下降 ,二者的药物浓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 L ip- RFP- Man组较 L ip- RFP组在肺脏中的 RFP浓度有所上升 ,二者的药物浓度变化也有显著性差异 (P<0 .0
2003年02期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赵晶,康世良,李艳华,陈辉
按 0 .2 m g/ kg单剂量对健康仔猪肌注亚硒酸钠溶液后 ,研究了其在血液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 :血液动力学特征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 ,其理论方程为 :C=0 .1773e- 0 .0 548t+0 .0 72 7e- 0 .0 0 2 6 t- 0 .2 5 0 0 e- 1 3.882 3t。主要动力学参数为 :吸收半衰期 (t1 /2 Ka)为 0 .0 4 99h;达峰时间 (tmax)为 0 .4 2 37h;消除半衰期 (t1 /2β)为 2 71.9311h;曲线下面积 (AU C)为 31.72 6 0 m g/ L·h;表观分布容积 (Vd)为 2 .4 72 1L/ kg。根据单剂量药动学参数 ,计算多剂量给药参数 ,为临床治疗制定给药方案。先导剂量 (D* )为 0 .5 0 89m g/ kg,维持剂量 (D0 )为 0 .2 mg/ kg,给药间隔 (τ)为 192 h,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c)为 0 .16 5 2 mg/ L。
2003年02期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自军,王宝艾,王哲,张乃生
试验一以葡萄糖酸锌、硫酸锌、氯化锌和醋酸锌 4种状态锌各 1× 10 - 4mg/ L,给 15 0只小鼠分别饮水。结果表明 ,肝脏、肾脏、眼球中锌含量均以葡萄糖酸锌组最高 ,其次为硫酸锌组 ,醋酸锌对小鼠有轻度毒性作用。试验二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锌和硫酸镉给 10 5只小鼠分别饮水。结果表明 ,镉对小鼠有明显的损害作用。补充锌可降低动物体内镉的含量和毒性。锌和镉在在动物体内存在明显的剂量 -效应和剂量 -反应关系。
2003年02期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彭险峰,曾振灵,陈杖榴
从 2个不同地点奶牛场临床分离鉴定出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病原菌 ,其中链球菌、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以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 14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以恩诺沙星 (≤ 0 .0 6~ 1m g/ L )、环丙沙星 (≤ 0 .0 6~ 2 mg/ L)及阿莫西林的 MIC较低。以青霉素 +链霉素为对照 ,选择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合剂 (4∶ 1)、阿莫西林作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证明 :0 .5 %阿莫西林 (2 0 0 mg) +克拉维酸 (5 0 mg)合剂 (4∶ 1)溶液 5 0 m L乳房灌注 ,每天 2次 ,平均疗程 3.6 d,对临床型乳腺炎有较好疗效。
2003年02期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占秀安,胡彩虹,许梓荣
研究了饲粮中分别添加 0、2 0 0 0、4 0 0 0、6 0 0 0 mg/kg果寡糖对艾维菌商品代肉鸡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和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日粮中添加 4 0 0 0 mg/kg果寡糖使肉鸡日增重提高了 9.5 3% (P <0 .0 1) ,2 0 0 0、4 0 0 0 m g/kg果寡糖使料重比分别降低了 5 .0 9% (P <0 .0 5 )和 7.87 (P <0 .0 5 ) ;4 0 0 0 mg/kg果寡糖使盲肠中双歧杆菌和总厌氧菌数分别增加了 2 5 7.6 5 % (P <0 .0 5 )和 10 0 .0 0 % (P <0 .0 5 ) ,使梭菌数下降了 79.36 % (P <0 .0 5 ) ;2 0 0 0、4 0 0 0mg/kg果寡糖使盲肠中乳酸杆菌数分别增加了 4 5 .73% (P <0 .0 5 )和 6 7.97% (P <0 .0 1) ,使大肠杆菌数分别下降了 75 .71% (P <0 .0 5 )和 71.35 % (P <0 .0 5 ) ;4 0 0 0和 6 0 0 0 m g/kg果寡糖使盲肠中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分别提高了 2 3.2 5 % (P <0 .0 5 )和 2 6 .0 8% (P <0 .0 5 )、 14 4 .36 % (P <0 .0 5 )和 2 0 2 .97% (P <0 .0 1)、 4 7.0 8%(P <0 .0 1)和 5 8.31% (P <0 .0 1) ;2 0 0 0、4 0 0 0和 6 0 0 0 mg/kg果寡糖使盲肠中丙酸含量分别提高了 4 5 .2 7% (P <0 .0 5 )、 73.2 2 % (P <0 .0 1)和 89.37(P <0 .0 1) ;4 0 0 0、6 0 0 0 mg/kg果寡糖使盲肠上皮黏膜腺窝深度和细胞密度分别提高了
2003年02期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张苏江,王哲,张光圣,刘国文
军牧 1号生长猪 6 0头 ,体重 (19.2 6± 1.2 0 ) kg,随机分成 6组 ,公母各半。使用硫酸铜作为铜源 ,试验各组日粮铜添加质量浓度分别为 10 0、15 0、2 0 0、2 5 0、30 0 mg/kg,对照组不添加。试验期 10 0 d。测定生长性能及有关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1)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铜 (≥ 15 0 mg/kg和≤ 30 0 m g/kg) ,可明显提高平均日增重 (ADG) ,降低料重比 (F/G) ,但增重效应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前期 (0~ 6 0 d)效果优于后期 (6 0~ 10 0 d)。在整个试验期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ADG平均提高 9.9% ,增幅在 5 %~ 14 % ,其中以添加 2 0 0、2 5 0 mg/kg组最佳 ,分别达 72 0 .7g/d(P<0 .0 1)和72 5 .8g/d(P<0 .0 1) ;试验组 F/G平均降低 5 .4 % ,降幅为 3%~ 8.1% ,其中以添加 2 0 0、2 5 0 mg/kg组最低 ,分别为3.0 8(P<0 .0 1)和 3.0 6 (P<0 .0 1)。 (2 )试验组血清铜蓝蛋白 (CP)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Cu Zn- SOD)活性均有明显的增加。 (3)试验组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和甲状腺素水平均有明显提高。结果表明 ,15 0~ 30 0 m g/kg铜添加量对 2 0~ 6 0 kg生长猪具有明显促生长作用 ,其中以 2 0 0、2 5 0 mg/kg铜添加量效果最佳 ;日粮铜水平对血清相关激素水平和酶活性的影响 ,随铜添加量的不同而呈现明显
2003年02期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张学东2003年02期 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海,饶丽娟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对多浪羊产双羔母羊试验组及产单羔母羊对照组群体进行红细胞中血红蛋白(Hb)及乳酸脱氢酶 (L DH )多态位点的检测。结果表明 :多浪羊双羔母羊试验组与对照组控制 2种蛋白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有显著差异 ,其中含有较高频率 Hb B和 L DHA基因的多浪羊 ,有较高的产双羔性能。
2003年02期 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3年02期 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春花,张彦明,张耀相2003年02期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儒2003年02期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