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瘟病毒E2蛋白重组T4噬菌体的构建及免疫学特性

    吴健敏,任兆钧,余兴龙,张念祖,涂长春

    利用重组 PCR技术将猪瘟病毒 (CSFV) E2基因与 T4噬菌体 SOC基因 C端融合 ,构建了大小为 12 33bp的SOC/ E2融合基因 ,将其插入携带 T4溶菌酶基因 (e)和 denv基因的 T4重组载体 (p RH) ,构建了重组载体 p RSE2 ,通过重组载体与缺失突变型 T4噬菌体基因发生同源重组 ,将 SOC/ E2融合基因整合入 T4噬菌体的基因组中。经EL ISA、Western blot等免疫学检测证实 ,T4噬菌体表达的 E2融合蛋白具有 CSFV免疫学活性 ,动物试验证实 T4 .SOC.E2重组噬菌体免疫鼠后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的猪瘟抗体

    2004年06期 52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表达口蹄疫病毒P1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TK~-/gG~-/PgG-P1的构建

    金梅林,李祥敏,钱平,郭东春,徐卓菲,陈焕春

    为了构建口蹄疫与伪狂犬病二价基因工程疫苗株 ,将口蹄疫病毒 (FMDV) P1基因插入到伪狂犬病病毒 (PRV)通用载体 p Pg G- uni中 ,得到 PRV转移载体 p Pg G- P1。将转移载体与 Eco R 线性化后的 PRV弱毒疫苗株 TK- /g G- / lac Z+ 基因组 DNA共转染 PK- 15细胞 ,转染产物经多次空斑纯化和 PCR鉴定 ,获得了纯化的重组 PRV TK- /g G- / Pg G- P1,重组病毒基因组 DNA经酶切鉴定进一步表明 ,FMDV的 P1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 PRV弱毒疫苗株的基因组中。Western blot试验表明 ,FMDV P1基因在重组 PRV中得到表达。该研究为进一步研制口蹄疫与伪狂犬病二价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06期 525-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山东分离株的分离鉴定及其HA、NP、NS基因序列分析

    许传田,赵宏坤,范伟兴*

    从山东地区疑似流感发病猪分离到 10株流感病毒 ,经国家流感中心鉴定均为 A型流感病毒 H9N2亚型。将其中 1株 Sw/ SD/ 1/ 2 0 0 3(H9N2 )的血凝素基因 (HA)、核蛋白基因 (NP)和非结构蛋白基因 (NS)进行克隆与测序 ,与Gen Bank收录的其他猪流感和禽流感 H9N2亚型的相关基因进行比较 ,推测 Sw/ SD/ 1/ 2 0 0 3(H9N2 )可能源于禽流感病毒 H9N2亚型和 H5 N1亚型的重组病毒 ;Sw/ SD/ 1/ 2 0 0 3的 HA氨基酸裂解位点与其他 H9N2亚型不同 ,Sw/ SD/1/ 2 0 0 3的 HA氨基酸裂解位点是 R- S- L- R- G,而其他猪流感和禽流感 H9N2亚型都是 R- S- S- R- G。

    2004年06期 528-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运送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的安全性与免疫效力

    张小荣,焦新安,潘志明,张晓明,黄金林,张如宽,刘秀梵

    将运送 H5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 DNA疫苗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 X4 5 5 0 (p VAX1- HA)和 X4 5 5 0 (asd-p VAX1- HA )以 1× 10 1 0 CFU的剂量腹腔注射 1日龄 SPF白莱航雏鸡 ,结果表明 ,二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 SPF白莱航鸡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表明 ,这 2种细菌均能刺激鸡体产生高水平的肠道粘膜免疫应答 ,但是不能有效地激发血清抗体应答。对商品代伊莎褐蛋鸡的免疫效力试验初步结果显示 ,X4 5 5 0 (asd- p VAX1- HA)免疫鸡能够抵抗强毒的攻击 ,保护指数为 77.8% ,而 X4 5 5 0 (p VAX1- HA)则未产生免疫保护

    2004年06期 53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鸡痘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郭建顺,金宁一,夏志平,金扩世,徐敬龙,贾雷立,王凯

    根据已发表的鸡痘病毒 (fowlpox virus,FPV) 4 b核心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 2对引物 ,通过对影响PCR扩增因素的优化 ,2对引物在同一反应条件下 ,以抽提 FPV DNA或直接用其毒液制备的模板均能分别扩增出预期的 5 4 9、136 1bp的片段。特异性检测表明 ,2对引物对 FPV10 2株、FPV2 82 E4 (北京 )、FPV2 82 E4 (吉林 )、v FV2 82重组鸡痘疫苗毒及 FPV临床分离株均能扩增出相应特异性片段 ,而用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羊痘病毒、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制备的模板分别进行 PCR扩增却成阴性。敏感性检测表明 ,2对引物 (p1 ,2 、g1 ,2 )分别能检测到 10 - 2 、10 - 3fmol的 FPV DNA和 10 0 .5、10 - 0 .5TCID50 的病毒。以上结果表明 ,本试验所建立的 FPV PCR检测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模板制作简单 ,完全可用于 FPV的检测

    2004年06期 534-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通过自制PCR试剂盒确诊雏鹅细小病毒感染

    张守峰,扈荣良

    通过 PCR条件选择 ,组装了可用于确诊鹅细小病毒 (goose parvovirus,GPV)感染的试剂盒。首先根据 Gen Bank中已发表的鹅细小病毒不同株的核苷酸序列 ,设计并合成了 GPV特异性简并引物 ,利用该引物确定 PCR扩增条件 ,并鉴定了扩增产物的特异性。根据上述扩增条件 ,组装 GPV诊断试剂盒。试剂盒共有 3个反应管 ,贮于 - 2 0℃ ,应用时取 1号管 ,加入煮沸的肝脏悬液上清 ,2、3号管分别为阴性和阳性对照。按固定条件扩增 ,结果显示 ,待检病料的检出率在 96 %以上。该试剂盒操作简单 ,效果稳定 ,可用于 GPV感染的确诊

    2004年06期 537-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巴氏杆菌磺胺耐药基因SulⅡ的克隆及其表达

    金天明,高丰,邓旭明,喻华英,周学章

    根据巴氏杆菌磺胺耐药基因 Sul 序列设计引物 ,以临床分离的禽源巴氏杆菌磺胺耐药菌株为模板 ,扩增出禽源巴氏杆菌 Sul 的全长基因序列。经 T载体克隆和核苷酸序列测定 ,克隆的 Sul 基因与文献报道的同源性为98.9% ,有 9个碱基的差异 ,但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将 Sul 基因按正向的阅读框架与表达载体 p ET- 2 8c(+)连接 ,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正确后 ,经 IPTG诱导 ,SDS- PAGE检测 ,融合蛋白的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 11% ,蛋白表达形式为包涵体表达

    2004年06期 539-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致断奶仔猪腹泻、水肿病大肠杆菌F18菌毛a因子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初步应用

    郭玉广,高崧,刘秀梵

    以表达 F18ac菌毛参考菌株 2 134(O15 7∶ H19)为研究对象 ,摸索出了 F18ac菌毛表达的最佳条件 ,采用热洗脱法获得了较纯的 F18ac菌毛 ,并以之免疫小鼠 ,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用直接玻板凝集法筛选出 1株杂交瘤细胞株 19B4 ,能稳定分泌针对 F18ac菌毛和 F18ab菌毛共同抗原表位 a因子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上清对 F18ac菌毛参考菌株 2 134和 F18ab菌毛参考菌株 10 7/ 86的直接凝集价均可达 1∶ 8,腹水单抗直接凝集效价可达 1∶ 10 2 4 ,而与猪源产 F4、F5、F6和 F4 1粘附素大肠杆菌菌株、鸡源产 型菌毛大肠杆菌菌株及沙门氏菌不发生凝集反应。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 ,腹水单抗可同时特异识别 F18ac菌毛 170 0 0和 F18ab菌毛 15 0 0 0左右的主要亚单位多肽。应用所研制的单抗对 2 15株断奶仔猪腹泻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了检测 ,结果上述分离株 TSB培养物的 F18菌毛的检出率为13.4 % ,TSA培养物的检出率为 8.4 %。F18菌毛阳性分离株的 O血清型除了常见血清型 O139、O14 1外 ,还有非常见血清型 O10 7、O131和 O9等。TSB培养物的 F18菌毛检出率明显高于 TSA培养物的检出率 ,表明 F18菌毛在 TSB培养基中比在 TSA培养基上更容易表达 ,TSB培养基是适合 F18菌毛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的培养基

    2004年06期 541-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鸭疫里默氏菌基因分型

    程龙飞,李文杨,施少华,傅光华,彭春香,黄瑜

    在鸭疫里默氏菌 (RA)血清分型的基础上 ,以提取的 RA基因组 DNA为模板 ,进行 Rep- 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 ,将分属于 8个血清型的 4 0株 RA区分为 12个不同的基因型 ,不同血清型 RA的图谱有明显差异 ,相同血清型 RA的图谱也存在差异。这些结果显示 ,RA基因组中重复的基因外的回文结构可用于区别相同血清型的不同分离株 ;Rep- PCR作为一种实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可对 RA分离株进行基因定型

    2004年06期 545-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小鼠H-Y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杭苏琴,刘为敏,牛树理,冯紫云

    以纯系 BAL B/ c雄性小鼠脾细胞腹腔注射免疫同系雌性小鼠 9次 ,获得的抗血清经雌、雄鼠脾细胞吸收后用于精子细胞毒性试验 ,测得 H- Y抗血清效价为 1/ 16 0。选取免疫应答最好的雌鼠脾细胞与 SP2 / 0骨髓瘤细胞融合 ,用精子细胞毒性方法筛选效价较高的细胞株制备腹水 ,建立优化的 EL ISA反应条件。优化后的 EL ISA反应条件为 :抗原4℃过夜 ,加 H- Y抗血清 37℃反应 12 0 m in,加 HRP- Ig G 37℃反应 30 min,加 TMB 2 5℃ 30 min。优化后的 EL ISA与常规 EL ISA比较 ,可以明显降低阴性吸光值 ,检测灵敏度从 1/ 32 0上升为 1/ 12 80

    2004年06期 547-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Monacrosporium cionopagum)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观察

    杨莲茹,杨晓野,刘珍莲,代兄,刘军

    从自然界的土壤中分离到 1株捕食线虫性菌物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该菌菌丝无色分隔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 ,分生孢子呈纺锤形 ,生长期间不产生厚垣孢子 ;以粘性分枝捕食线虫。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 ,鉴定为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 (Monacrosporium cionopagum)。

    2004年06期 550-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捻转血矛线虫ZJ株24000分泌排泄(ES)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杜爱芳,李孝军,王素华

    通过 RT- PCR方法 ,从捻转血矛线虫成虫总 RNA中扩增得到特异性片段 ,并把这一基因片段克隆到 p U C18克隆载体上 ,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序列分析可知 ,其核苷酸序列与国外已发表的 2 4 0 0 0分泌排泄抗原基因的同源性为 99.2 %。表明本试验成功提取了捻转血矛线虫成虫总 RNA,并用 RT- PCR方法克隆了 2 4 0 0 0分泌排泄抗原基因 ,为该基因的表达及其免疫学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4年06期 553-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抗ICAM-1单链抗体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李月红,张国力,岳玉环,邱叶峰,李树民,吴广谋,朱平

    应用 RT- PCR技术 ,从分泌具有中和活性的抗 ICAM- 1单克隆抗体 (Mc Ab)的杂交瘤细胞 F12中 ,扩增出抗体VH和 VL 基因 ,用 linker(Gly4 Ser) 3基因 ,将 VH和 VL 基因连接成 Sc Fv基因 ,并将其克隆到 p MD18- T载体中。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 ,VH、VL 基因和 linker基因拼接正确 ,基因全长为 74 4 bp。经计算机分析 ,VH 和 VL 基因均为新发现的基因序列 ,符合功能性重排鼠抗体可变区基因特征。 VH和 VL 基因分别属于鼠免疫球蛋白重链 (B)和轻链к 家族

    2004年06期 556-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肠杆菌新型菌毛(F1987)的基因定位

    房海,陈翠珍,于凤鸣,张晓君,巩元芳,马建军

    对动物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ETEC)的一种新型菌毛 (F1987)进行了相应基因的定位研究 ,通过对表达该新型菌毛 (F1987)相应 ETEC菌株的培养、质粒提取、对大肠杆菌受体菌株 DH5α的转化及阳性转化子筛选与相应菌毛表达的检定等 ,初步表明该新型菌毛 (F1987)的基因定位于质粒上

    2004年06期 558-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个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相似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刘明远,吴秀萍,付宝权,卢强,姚春雨,李莲瑞,P.Boireau

    利用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 c DNA探针 ,从新生幼虫 c DNA文库中筛选出 2个相似的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 c DNA克隆 ,分别命名为 N5和 N10 ,N5长度为 12 5 0 bp,N10长度为 12 33bp。 NCBI Blast检索表明 ,2个c DNA全长序列均为旋毛虫新基因序列。DNASIS分析表明 ,N5与 N10的开放阅读框架分别为 10 14、10 17bp,编码338、339个氨基酸 ,推导的成熟蛋白氨基酸序列均为 32 1个氨基酸残基 ,相对分子质量推导值分别为 35 30 0和 354 0 0。 2个氨基酸序列中 N端均包含有一信号肽序列 ,可能为分泌性蛋白。NCBI Blast及 Inter Proscan检索表明 ,以上2个氨基酸序列均含有 型核酸酶的功能结构域 ,均编码 型核酸酶 (DNase ) ,且与已报道的旋毛虫包囊形成相关蛋白 P4 3(经鉴定也为 DNase )同源性最高。目前已有的试验结果证实 ,P4 3并未直接参与包囊的形成 ,而是一种与P4 3蛋白同源性非常高的蛋白参与了旋毛虫包囊的形成。由于 N5与 N10为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表达基因 ,也就是在旋毛虫包囊形成的时期表达 ,而且与 P4 3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并均编码 DNase 蛋白 ,因此 N5、N10具有参与旋毛虫包囊形成的潜在可能

    2004年06期 56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疲劳小鼠骨骼肌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鉴定

    栾新红,王凯,柳巨雄,李乾学,吴永魁,胡仲明

    选用 30只普通级 BAL B/ c雄性小鼠为试验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浸水组和游泳疲劳组。利用改进后的 m RNA差异显示法筛选疲劳小鼠骨骼肌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DD- ESTs) ,经反向 Northern blot和测序鉴定后 ,获得了 4条阳性目的片段 ,其中有 3条 DD- ESTs只在游泳疲劳组表达 ,另一条呈现下调表达现象 ,登录 Gen Bank数据库获得登录号为 AY5 4 36 4 9、AY5 4 36 5 0、AY5 4 36 5 1和 AY5 4 36 5 2 ,为阐明疲劳产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04年06期 56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有丝分裂原刺激的鲤鱼外周血白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

    卢强,丰培金,李莲瑞,付宝权,刘明远

    利用 Stratagene公司 Hybri ZAP- 2 .1建库试剂盒构建了经有丝分裂原刺激的鲤鱼外周血白细胞 c DNA文库。采取健康鲤鱼外周血 ,分离白细胞 ,经 L PS、PHA和 Con A分组作用不同时间后 ,分别提取总 RNA,将各组样品混合后 ,以 Oligo(d T)纤维素柱分离纯化 m RNA,经逆转录合成 c DNA的第 1链和第 2链 ,与 Eco R 接头连接 ,酶切后 ,用CHROMA SPIN- 4 0 0柱离心层析纯化 ,与 Hybri ZAP- 2 .1载体连接 ,体外包装后转染 E.coli XL I- Blue宿主菌 ,进行滴度测试和文库扩增。结果构建的经有丝分裂原刺激的鲤鱼外周血白细胞 c DNA文库原始库容量为 1.6 7× 10 6 pfu,插入片段长度在 0 .4× 10 3~ 3.0× 10 3bp,重组率为 98.9% ,扩增后的文库滴度为 6 .16× 10 9pfu/m L ,该文库符合 c DNA文库构建的标准 ,为克隆和研究鱼类免疫应答相关基因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004年06期 568-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猪脂肪细胞特异膜蛋白的分离鉴定

    郝军元,高士争,汪磊,张曦,张玉静

    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制备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膜蛋白 ,通过 SDS- PAGE分离并用薄层扫描测定不同组织细胞膜蛋白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及含量。结果表明 ,猪皮下脂肪细胞有 19种膜蛋白 ,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细胞及其他脂肪细胞有 13~ 2 4种膜蛋白 ,红细胞膜有 6种膜蛋白。经 Western- blot鉴定 ,猪皮下脂肪细胞有 8种特异性膜蛋白 ,分别为 110 770、10 3910、39970、3110 0、2 94 2 0、2 5 4 80、2 35 4 0和 2 2 0 0 0。结果显示 ,脂肪细胞与其他组织细胞膜蛋白组成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2004年06期 57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锌对雏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崔恒敏,彭西,黎德兵,赵翠燕

    1日龄天府肉鹅 2 0 0只 ,随机均分为 4组 : 组 ,饲喂基础日粮 (日粮 Zn10 0 m g/ kg,对照组 ) ; 组 ,饲喂基础日粮 +Zn 90 0 m g/ kg; 组 ,饲喂基础日粮 +Zn 14 0 0 mg/ kg; 组 ,饲喂基础日粮 +Zn 190 0 mg/ kg。试验期 7周。用C3b受体花环和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检测高锌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 :饲粮高锌导致雏鹅红细胞C3b RR花环率降低 ,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下降。 、 组 C3b RR花环率 3周龄时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或 P<0 .0 1) , 组从 2周龄开始极显著低于 组 ;加锌剂量越大 ,C3b RR花环率下降辐度越大。 、 组红细胞 IC花环率 2周龄时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随后 、 、 组 IC花环率均程度不同地升高 ,以 组变化最明显 ,从 3周龄开始与 组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P<0 .0 5或 P<0 .0 1) ,且 IC花环率的升高与加锌剂量之间存在正相关

    2004年06期 57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成分对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王德云,胡元亮,孔祥峰,张宝康,刘家国,王效田

    38 0只雏鸡随机分为 19组 ,于 11日龄试验组分别肌肉注射高、低剂量的当归多糖、黄芪多糖、板蓝根多糖、淫羊藿多糖、蜂胶多糖、淫羊藿黄酮、蜂胶黄酮、黄芪皂甙和人参皂甙等 9种中药成分 ,对照组注射同量生理盐水 ,每天 1次 ,连续 3d,于 14日龄用新城疫 系弱毒疫苗首免 ,2 8日龄二免。分别于 35、4 2、4 9和 5 6日龄心脏采血 ,监测 T淋巴细胞转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所有中药成分均能显著促进 T淋巴细胞转化 ,并有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

    2004年06期 578-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0 ]
  • 金属硫蛋白对海马CA_1区锥体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刘学忠,崔旭,卞建春,任建新,刘宗平,王捍东,王宗元

    采用股动脉放血并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于术后 1d处死动物 ,取脑 ,制作石腊切片 ,通过 HE染色、Tunel检测 ,对海马 CA1 区锥体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在短暂性全脑缺血中 ,海马锥体细胞存在着凋亡和坏死 2种死亡形式 ;与对照组相比 ,缺血再灌注后 1d,海马 CA1 区损伤较重 ,出现了较多的凋亡细胞 ,而MT- 1可明显抑制锥体细胞的凋亡。本试验证明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 ,细胞凋亡是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重要形式 ;MT- 1对脑缺血再灌注有明显神经保护作用

    2004年06期 581-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郑鑫,梁海涛,杨连玉,李家奎,杨文艳,王哲

    采用剪切消化法 ,对猪肝细胞进行了分离和原代培养。结果显示 :分离的肝细胞即时存活率为 93.4 % ,培养存活率为 87.6 % ,并观测了肝细胞体外的生长形态和增殖规律 ,摸索了建立猪原代肝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条件 ,为在细胞水平研究猪的营养代谢提供了方法和技术保障

    2004年06期 584-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猪血脑屏障内皮细胞微囊的制备与鉴定

    张红琳,杨利国2,王诚

    选二花脸母猪和长白母猪各 5头 ,取大脑皮质 ,制备微血管 ,分离内皮细胞微囊 ,应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微囊的完整性 ;通过测定γ-谷氨酰转肽酶、5′-核苷酸酶、乙酰胆碱酯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标志酶活性 ,鉴定微囊的纯度和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 ,用该方法分离得到的大脑皮质内皮细胞微囊的完整性较好 ,纯度较高 ,生物学活性好 ,适合于对血脑屏障的转运研究

    2004年06期 58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在山羊脊髓发育中的表达特点

    卿素珠,张涌,徐永平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 SP法对山羊胎儿脊髓发育中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 Tr KA的表达及其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 ,山羊胎儿脊髓灰质中存在 NGF及其受体 Tr KA,于 6周龄胚就可检测到 ,随胚龄增加 ,其表达范围及免疫反应着色程度逐渐增强。 NGF主要分布于腹角和背角的神经细胞 ,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胞质和突起 ;Tr KA的分布主要以腹角及胶状质为主 ,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胞核 ,后期胞质及突起也可见到阳性反应。在山羊胎儿脊髓白质中也可观察到 NGF及 Tr KA免疫阳性反应 ,其发育后期更为显著 ,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神经胶质细胞核、神经纤维的轴索及雪旺氏细胞。结果提示 ,NGF不仅对交感和感觉神经元的发育起作用 ,而且还与腹角运动神经元的发育有关

    2004年06期 590-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奶牛妊娠的早期诊断——实时B超法

    邓干臻,李成叶,高斌章,毕丁仁,蔡铭远,曹波,郭玉红,和希顺,李东,吴静

    使用 5 .0 MHz电子扇扫和电子线阵探头通过直肠内探查 ,对不同妊龄的 137头黑白花奶牛进行了妊娠检查。早期妊娠检查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妊囊和 /或胚斑 ,探查到其中之一者即可确诊为妊娠。配种后 2 6~ 30 d妊娠检查确诊率高达 88.9% ,高于 5 0日龄左右的直肠检查 ;配种后 31~ 35 d时的确诊率为 97.2 % ;配种后 35 d以上者 ,确诊率均达到 10 0 %。B超诊断法快捷、简便、准确率高 ,对早期妊娠以实时图像显示 ,具有客观性 ,是一种良好的早期妊娠诊断法

    2004年06期 594-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抗生素对大肠杆菌形态的影响及其诱导游离内毒素的释放

    王丽平,郭永刚,史晓丽,陈绍峰

    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 4种抗生素在体外作用大肠杆菌后 ,观察细菌菌量、形态变化及诱发内毒素释放的情况。结果表明 ,4种抗生素均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 2、2、1、0 .5mg/ L。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不同浓度作用大肠杆菌后 ,可使菌体产生丝状体 ,尤其在 0 .5 MIC时 ,丝状体产生的量最为显著 ,这 2种药使菌体发生丝状变化的程度不一 ,尤以氨苄西林更甚。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作用大肠杆菌后 ,菌体形态未发生变化 ,但菌量明显下降。杀菌液中内毒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在不同浓度 (0 .5、2、4、8MIC)及不同作用时间 (0、2、4、6、8h)与对照组相比 ,均显著 (P<0 .0 5 )增加大肠杆菌内毒素的释放 ,且氨苄西林诱发内毒素释放的量显著 (P<0 .0 5 )高于阿莫西林 ,不同药物浓度诱发内毒素释放量的顺序为 0 .5 MIC>2 MIC>4 MIC>8MIC,不同作用时间内毒素释放量的顺序为 8h>6 h>4 h>2 h>0 h。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在不同药物浓度 (0 .5、2、4、8MIC)及不同作用时间 (0、2、4、6、8h)与对照组比较 ,可显著 (P<0 .0 5 )降低大肠杆菌内毒素的释放 ,但这 2种药间相比 ,差异不显著 (P>0 .0 5 )。

    2004年06期 596-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血清、促性腺素、EGF和水对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英文)

    王超,魏智清,李向臣,安志兴,张志平,舒建洪,张涌

    为了通过比较培养筛选出能改进和提高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率的培养体系 ,培养的山羊卵母细胞以 TCM-199为基础培养液 ,添加 :(1) 10 %血清 (胎牛血清 (FBS)或发情山羊血清 (EGS) ) +2 0 m g/ L促黄体素 (L H) +10 mg/ L促卵泡素 (FSH) +1m g/ L 雌二醇 (E2 ) ;(2 ) 10 % EGS+促性腺素 (L H∶ FSH=5 mg/ L∶ 0 .5 m g/ L 或 2 0 mg/ L∶ 10mg/ L )或者 0 .0 75 IU / m L人绝经期促性腺素 (HMG) +1mg/ L estradiol 17β;(3) 10 % EGS+0 .0 75 mg/ L HMG+10~ 2 0 μg/ L EGF。此外 ,以 M199+10 % EGS+0 .0 75 mg/ L HMG+10~ 2 0 μg/ L EGF为培养基 ,溶解于自制超纯水或储存的商品化超纯水来培养卵母细胞。培养条件为 38℃ ,5 % CO2 。培养 2 4 h后 ,在体式显微镜下统计处于 M 期的卵母细胞比例。结果显示 :在卵母细胞成熟液中添加 10 % EGS比 10 % FBS的成熟培养效果好 ;添加 HMG能够促进卵母细胞的成熟 ,其效果比添加不同比例的 L H/ FSH好 ;成熟液中添加 10~ 2 0μg/ L EGF能促进卵母细胞的成熟 ,但成熟率没有明显提高 ;新鲜的超纯水对于卵母细胞的培养是必要的。结论 :新鲜超纯水配制的 M199+10 % EGS+0 .0 75 IU / m L HMG+10~ 2 0μg/ L EGF培养液可以获得最佳卵母细胞培养效果

    2004年06期 599-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镁离子对小鼠卵母细胞电激活效果的影响

    周佳勃,孙兴参,罗明久,谭景和

    为探索镁离子对卵母细胞激活的作用 ,研究了电激液、操作液和培养液中镁离子对小鼠卵母细胞电激活效果的影响。注射 h CG后 18h获取的小鼠卵母细胞 ,在含有或不含有 Mg2 + 的电激液、操作液和培养液中进行电刺激、洗涤和培养 ,并于培养 6 h和 9h后分别检查原核形成情况。结果发现 ,当用既含钙又含镁离子的甘露醇 (PM)进行电刺激 ,用含 Mg2 +的 M2 (M2 )和 Whitten′s液 (WM)进行洗涤和培养时 ,卵母细胞激活率为 6 7.4 % ,而当电激液为不含 Mg2 +甘露醇 (PM- )时 ,激活率降至 5 1.3% ,2组间差异显著 (P<0 .0 5 )。用 PM-电刺激 ,以 M2或不含有 Mg2 + 的 M2 (M2 - )洗涤并用 WM或不含有 Mg2 +的 Whitten′s(WM- )培养 6 h,卵母细胞激活率分别为 5 0 .0 %、4 9.6 %和 5 3.8% ,3者间差异不显著 ,但显著 (P<0 .0 5 )低于用 PM、M2和 WM处理的对照组的激活率 (72 % )。培养 9h检查时 ,3个处理组的激活率均显著 (P<0 .0 5 )增加 (分别增加了 16 .7%、19.2 %和 18.2 % ) ,而对照组的激活率增加不明显 (5 % )。这些结果说明 ,电激液中的 Mg2 + 对卵母细胞的电激活率和原核形成速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而操作液和培养液中的 Mg2 + 则对卵母细胞的激活率和原核形成速度没有显著影响

    2004年06期 603-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猪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冷冻保存

    王锋,蔡令波,顾熟琴,杭苏琴,牛树理

    研究了激素、猪卵泡液、不同类型血清对猪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比较了卵泡直径小于 2 mm、2~ 5 mm和大于 5 mm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能力的差异 ,并对不同发育阶段猪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猪卵母细胞体外培养 4 8h时 ,培养的前 2 4 h培养液中加入激素 ,后 2 4 h去掉激素 ,卵母细胞的 A级成熟率 (5 1.73% )和总成熟率 (83.2 5 % )最高 ,极显著高于前 2 4 h不加激素 ,后 2 4 h添加激素培养的成熟率 (P<0 .0 1) ;也显著高于不含激素的培养液连续培养 4 8h的成熟率 (P<0 .0 5 ) ;但与添加激素连续培养 4 8h的成熟率差异不显著 (P>0 .0 5 )。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 ,添加 10 % (体积分数 ) ECS的成熟率 (72 .86 % )显著高于添加 10 % (体积分数 ) NCS的成熟率(6 2 .2 1% ) (P<0 .0 5 ) ,而添加 10 % p FF则抑制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随着卵泡直径的增大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能力逐渐增强。采用程序冷冻保存方法 ,成熟卵母细胞的成活率 (35 .5 9% )显著高于培养前 (2 4 .6 4 % )和培养 2 4 h(2 3.36 % ) (P<0 .0 5 )。培养 2 4 h(77.2 2 % )和培养成熟 (72 .81% )的卵母细胞解冻后的形态完整率均显著高于培养前(5 3.2 4 % ) (P<0 .0 5 )

    2004年06期 605-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水牛精子在胞质内注射后的早期形态变化

    孟凡丽,韦精卫,石德顺,卢晟盛

    应用胞质内精子注射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探讨了水牛卵母细胞胞质与注射精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 ICSI精子的形态变化。ICSI后 13h,5 9.4 %的精子头部已膨大 ,且有 18.8%的精子进入解聚状态。雌雄原核发育不同步 ,雄原核在 ICSI后 16 h和 19h的形成率分别为 3.2 %和 4 0 .0 % ;雌原核在 ICSI后 13h已达到 71.9% ,16 h时提高到 90 .3%。经离子霉素与 6 - DMAP联合激活 ,ICSI后 19h产生的胚胎核型以 2 PN+PB1 为主 ,其雌原核形成 (激活 )率为 91.3% ,雄原核形成率为 4 0 .0 % ,5 1.3%为孤雌胚。用 5 mm ol/ L 的 DTT预处理精子 1h,可提高精子的解聚率 (30 .9%比 12 .7% ,P<0 .0 5 ) ,但对雄原核的形成率无显著影响 (33.3%比 32 .7% ,P>0 .0 5 )。结果表明 ,水牛精子 ICSI后的雄原核形成时间晚于卵子雌原核形成时间 ,且其比率低于卵子 ,DTT处理精子能提高其解聚率 ,但对雄原核形成无影响

    2004年06期 609-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供体细胞培养处理方法对水牛核移植效果的影响

    杨素芳,石德顺,冯贵雪,韦精卫,韦英明,陆凤花

    以经常规培养法 (DMEM+10 % FCS)、血清饥饿法 (DMEM+0 .5 % FCS培养 5~ 10 d)和 Apidicolin- APD结合血清饥饿法 (0 .1mg/ L APD培养 2 4 h,DMEM+0 .5 % FCS培养 1~ 18d)培养处理的水牛卵巢颗粒细胞和水牛成体耳部成纤维细胞作供核 ,分别采取带下注核法和胞质内注核法进行核移植。同一供核细胞各处理组间的核移植胚融合率 (以颗粒细胞作供核 )以及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无明显差异 (P>0 .0 5 ) ,但经 APD+0 .5 % FCS培养处理供体细胞核移植后的分裂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 .0 5 )。用 7%乙醇处理的成体耳部成纤维细胞进行核移植 ,其重组胚的分裂率和囊胚发育率与对照组 (不含乙醇 )均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果表明 ,(1)血清饥饿处理水牛供体细胞对其核移植效果没有影响 ;(2 ) DNA合成抑制剂 APD结合血清饥饿培养处理水牛颗粒细胞和成体耳部成纤维细胞 ,可提高其核移植效果 ;(3)乙醇预激活处理水牛成体耳部成纤维细胞 ,对其核移植效果没有影响

    2004年06期 612-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卵巢运输温度对猪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和发育的影响

    李华威,朱淑文,华修国,艾晓杰,张菁

    研究发现 ,在猪卵巢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和体外发育过程中 ,卵巢的运输温度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当运输温度接近室温 (2 7± 2 )℃时 ,体外受精平均卵裂率为 5 3.0 % ,而运输温度接近体温 (36± 2 )℃时 ,平均卵裂率为 39.1% ,2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1)。但 2组的囊胚形成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分别为 7.3%和 6 .9%。当温度降为(2 0± 2 )℃时 ,平均卵裂率下降到 32 .4 % ,与室温运输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而与体温运输差异不显著 (P>0 .0 5 ) ,囊胚形成率 (4 .4 % )低于以上 2组 ,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004年06期 617-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家兔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标记

    朱玉峰,张嘉保,任文陟,王元占,郭雄明,周立波

    选用欧洲野兔的 5个微卫星位点 ,分析了 5个品种 (系 )家兔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 :Vc- 系獭兔的群体内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最大 ,分别为 0 .5 5 2 6和 0 .6 2 0 2 ;新西兰兔群体内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最小 ,分别为 0 .4 5 15和 0 .5 2 6 1。由此说明 ,5个品种 (系 )家兔中 ,新西兰兔群体内变异较小 ,相对较纯 ;Vc- 系獭兔群体内变异较大 ,纯度相对较小。但总的来看 ,5个品种 (系 )家兔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相差都不大 ,说明Vc獭兔在遗传性能上已接近其他优良品种兔。聚类结果表明 :Vc- 系獭兔与 Vc- 系獭兔亲缘关系最近 ,与日本大耳白兔、青紫蓝兔亲缘关系较近 ,与新西兰兔亲缘关系最远 ,这与 Vc獭兔育种历史事实相符。另外 ,在 Sat4和 Sat8位点上分别检测出了 1条 Vc獭兔所特有的条带 ,从而为进一步研究 Vc獭兔的遗传特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4年06期 619-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大麦型饲料中添加NSP酶促仔猪生长的内分泌作用机制

    李卫芬,余东游

    选 90头体质量约 14 kg“杜长嘉”仔猪 ,随机分成 3组 ,分别饲以玉米 -豆粕型、大麦型及大麦 +0 .2 % NSP酶的饲粮。研究结果表明 ,大麦饲粮中添加 NSP酶使仔猪日增重、日采食量较大麦组显著提高 ,料重比显著降低。与玉米 -豆粕组相比 ,日增重无明显影响 ,但日采食量得到显著提高。与大麦组相比 ,加 NSP酶组猪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总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 ,与玉米 -豆粕组相比则无明显变化。 NSP酶组仔猪血清尿素氮含量比大麦组和玉米 -豆粕组分别降低了 2 9.35 % (P<0 .0 5 )和 2 2 .98% (P<0 .0 5 ) ,谷丙转氨酶活性亦明显降低。此外 ,加 NSP酶组仔猪血清中 C肽、T3和胃泌素水平分别比大麦对照组提高了 5 3.0 6 % (P<0 .0 5 )、38.6 7% (P<0 .0 5 )和12 3.74 % (P<0 .0 5 )。而大麦组 C肽、T3和胃泌素水平比玉米 -豆粕组分别降低了 35 .5 3% (P<0 .0 5 )、2 1.0 5 % (P<0 .0 5 )和 5 2 .5 7% (P<0 .0 5 )。由此可见 ,大麦作为主要的能量物质能替代猪饲料中的玉米 ,但需添加特定的 NSP酶 ,才能改善仔猪生长 ,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4年06期 622-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其在检测动物性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应用前景

    刘国艳,柴春彦

    2004年06期 625-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0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兽医学报》2004年第24卷总目次

    2004年06期 628-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