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云波,方六荣,肖少波,牛传双,张辉,陈焕春
为了提高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ORF5基因 DNA疫苗的免疫效力 ,将通用型辅助性 T淋巴细胞表位 (PADRE)插入 ORF5的中和表位和覆盖表位间 ,获得修饰后的 ORF5基因 ORF5 M。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构建了ORF5 M的真核表达质粒 p CI- 5 2 M。间接免疫荧光证实体外表达后 ,免疫 BAL B/c小鼠 ,检测免疫后的 EL ISA抗体和中和抗体 ,并与未经修饰的 ORF5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p CI- 5 2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修饰后的 DNA疫苗 p CI- 5 2 M诱导的 EL ISA抗体和中和抗体均明显优于未经修饰的 DNA疫苗 p CI- 5 2 ,是一种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 PRRS新型疫苗
2005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 ] - 孙一敏,边艳青,柏佳宁,孙继国,赵宝华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新城疫病毒 F基因序列 ,设计了 1对引物 ,并以 RT- PCR特异性扩增出新城疫病毒 He B0 2分离株的 F基因 ,基因产物大小为 1.6 3kb,与设计相符。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后 ,与其他标准毒株 F4 8E9、L a Sota和Clone30的 F基因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结果表明 ,He B0 2株与国内标准强毒株 F4 8E9及目前广泛应用的弱毒疫苗株L a Sota和 Clone30的 F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88.1%、84 .9%和 83.8%。由此可以看出 ,He B0 2分离株与标准毒株和疫苗株相比 ,在 F基因上发生了变异
2005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周庆丰,曹永长,马静云,张辉华,毕英佐
采用含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HK4 6毒株 ) VP2基因的质粒 FA- p Alter为模板 ,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进行 PCR扩增 ,得到 1.3kb左右的 VP2基因产物 ;用 Bgl 和 Nhe 酶切后纯化 ,并在 T4 DNA连接酶的作用下 ,将其定向克隆到经 Bgl 酶切和 Nhe 不完全酶切后的 p CAMBIA330 1质粒上 ,构建成 VP2植物表达载体。以电击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 L BA4 4 0 4中 ,并用 PCR方法进行了鉴定 ,为下一步的植物转基因研究生产可食用疫苗打下了基础
2005年01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陈芳,刘惠莉,孙红立,曹祥荣,李震,赵立平
为了检测、区分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和猪流行性腹泻 (PED) ,建立了同时检测这 2种疾病病原体的多重 PCR方法。参考 Gen Bank登录的 TGEV和 PEDV纤突蛋白 S基因序列 ,经 DNAsis 2 .0比较分析 ,分别筛选出 TGEV、PEDV S基因相对保守区。以 TGEV TH- 98株 (Gen Bank登陆号为 AF4 94 337)和 PEDV CV777株 (Gen Bank登陆号为 NC0 0 3436 )为参考模板 ,利用软件 Primer 3设计合成了 2对寡核苷酸引物 ,以 ST细胞培养的 TGEV和 PEDV毒株核酸为模板 ,利用所设计的 2对引物进行多重 RT- PCR扩增 ,结果同时得到与试验设计相符的 4 99bp(TGEV)和199bp(PEDV)的扩增条带 ,而对其他 3种猪病原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建立的多重 RT- PCR方法可检测出 10 pg TGEV RNA和 10 0 pg PEDV RNA。
2005年01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谢芝勋,庞耀珊,何竞铭,邓显文,唐小飞,刘加波,谢志勤,廖敏,文雪
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和桃拉病毒 (TSV)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多重PCR)技术。根据 WSSV和 TSV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 2对分别与 WSSV和 TSV某段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 ,用这 2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 WSSV DNA和 TSV RNA模板进行多重 PCR扩增 ,结果均同时得到了 2条特异的与实验设计相符的 30 6 bp(WSSV)和 2 31bp(TSV)多重 PCR扩增带 ,而对其他对虾病病原的 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 ;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 ,该多重 PCR技术能检出 10 pg的 WSSV DNA和 1pg的 TSV RNA模板
2005年01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何屹2005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韦强,鲍国连,佟承刚,季权安
通过不同攻毒途径、不同攻毒剂量、不同采血时间及不同采血途径的试验表明 ,以翅静脉途径攻击多杀巴氏杆菌 ,剂量 10亿 /只 ,在鸡濒死挣扎时的即刻颈静脉无菌放血 ,可以自鸡体采集到最大量的含菌血 ,每只鸡 37~ 39m L ,再将血液进行差速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可最大限度地提取到血液中的巴氏杆菌 ,每只鸡 30 0~ 4 0 0亿的总菌量。该结果与报道的提取方法相比 ,效率提高了 10 0 0倍以上。提取的细菌灭活后免疫鸡 ,经异型菌交叉攻毒试验表明 ,体内繁殖的巴氏杆菌具有交叉保护特性 ,而体外培养菌则没有。用该方法提取的巴氏杆菌 ,其总蛋白和总糖含量均高于培养基培养菌 ,提示二者之间的差异可能与交叉保护特性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2005年01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2005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陶建平,李文超,辛玲,戴亚斌,沈永林
分别用 0 .1× 10 4、1× 10 4、10× 10 4个 /只孢子化卵囊的剂量感染黄羽肉公雏 ,以临床症状、肉眼病变、平均增重、病变记分和死亡率为判定指标 ,对 11株 E.maxima的致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各虫株引起的临床症状和各病死鸡的肉眼病变基本相似。各感染组的增重 (0 .1× 10 4组例外 )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P<0 .0 5 )。在感染 10× 10 4个 /只的剂量时 ,上海株增重最少 ,苏州株和龙岩株增重最多 ;扬州株的病变记分最大 ,苏州株和龙岩株的最小 ,相比有显著差异 (P<0 .0 5 ) ;扬州株、连云港株、福州株、广州株和美国株引起鸡死亡 ,死亡率分别为 2 0 %、10 %、10 %、10 %和10 %。结论 :11个虫株均有致病性 ,扬州株和上海株的致病力较强 ,而苏州株和龙岩株的致病力较弱
2005年01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覃宗华,谢明权,蔡建平,艾哈迈德,彭新宇,魏文康,吴惠贤
根据克隆的毒害艾美耳球虫 (Eimeria necatrix)广东株微线蛋白 - 2基因 (En MIC- 2 (Gd) )的 c 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用 PCR方法扩增其阅读框架 (ORF)后 ,克隆至质粒表达载体 p ET- 32 a(+)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 p ET-32 a(+) - En MIC- 2。用 Ca Cl2 法将其转化至宿主细菌 E.coli BL2 1(DE3) ,并用 IPTG成功诱导了 En MIC- 2重组抗原在大肠杆菌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10 .8% ,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5 5 0 0 0。重组蛋白经 SDS- PAGE分析后 ,用 E.necatrix(广东株 )感染鸡的高免血清进行 Western Blotting分析 ,结果为阳性
2005年01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葛淑敏,金宁一,尹革芬,郑敏,张洪勇,王振国,马鸣潇
在比较国内外口蹄疫病毒 (FMDV)流行毒株序列的基础上 ,设计了检测 FMDV的 PCR引物及 O型 FMDV不同基因型即中国型 (Cathay)与乏亚株 (Pan Asia)的二联 PCR引物。在确定单项 RT- PCR反应条件的基础上 ,建立、优化了二联 RT- PCR反应体系和条件 ,并进行了相关病毒检测试验。结果表明 ,建立的检测 O型 FMDV不同基因型中国型与泛亚株的二联 RT- PCR,有效、特异且敏感 ,为 FMD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疫苗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5年01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刘军,冯书章,齐翀,孙洋,祝令伟,郭学军,尹铁勇,庄永菊
利用 PCR方法 ,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 7∶ H7的基因组 DNA中 ,分别扩增出 Stx1B和 Stx2 B亚基的结构基因片段 ,然后再通过 PCR将这 2个片段连接起来 ,并定向克隆到表达质粒 p ET2 8a的 Nco 和 Eco R 位点之间 ,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 p MB1。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宿主菌 BL2 1(DE3)中 ,对重组菌株 BL2 1(p MB1)用 IPTG进行诱导表达 ,并对最佳诱导时间进行了探索。 SDS- PAGE电泳检测结果表明 ,重组菌株表达出了 16 30 0的目的蛋白 Stx2 B- L-Stx1B;经薄层扫描分析表明 ,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6 8.4 % ,且目的蛋白为包涵体表达 ,表达量约占细菌沉淀的84 .6 %。研究还表明 ,未用 IPTG诱导的 BL2 1(p MB1)菌株也可有少量目的蛋白的基础表达。不同诱导时间的结果表明 ,在 3~ 7h的诱导时间内 ,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
2005年01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刘国平,吴斌,刘梦元,何启盖,唐先春,郭黎明,黄晓东,陈焕春
从不同省份发生水肿病的仔猪的脏器中分离到 7株细菌 ,通过菌体形态、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特性、生化特性、血清型等一系列的鉴定 ,确认为大肠埃希氏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 ,该菌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 ,可引起小鼠死亡。肉汤培养物无菌滤液能致死小鼠且剖检见相关脏器水肿 ,引起 Vero细胞死亡。对主要毒力基因 SL T- Ile及 F18进行扩增 ,SL T- Ile全部阳性 ,5株 F18为阳性 ,对 L T1及 ST1扩增则全为阴性。药敏试验证明 ,各菌株的耐药谱不同。各菌株攻毒于断奶仔猪 ,均能复制水肿病
2005年0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 ] - 2005年0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韡,张彦明,邢福珊,郑增忍,张为民,郭抗抗
从疑似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羊的肩前淋巴结脓肿内分离到 2株菌 ,经鉴定均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利用羊伪结核棒状杆菌标准菌株 (ATCC194 10株 )制成外毒素作为检测抗原 ,通过酶标抗体、阳性血清、外毒素抗原最适浓度的选择试验 ,确定适当的抗原、抗体和酶标抗体稀释浓度 ,建立了间接 EL ISA方法用于检测抗体。用建立的 EL ISA方法检测 10 0份待检羊血清 ,其中阳性血清 4份 ,阳性检出率为 4 %。
2005年01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付宝权,吴秀萍,刘明远,张亚兰,原丽红,李莲瑞,卢强,陈启军,P.Boireau
应用旋毛虫感染猪血清 ,对旋毛虫新生幼虫 c DNA文库进行了免疫筛选。对阳性克隆 p BK- CMV- WN10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c DNA全长为 135 2 bp,含有 1个 12 18bp的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 (ORF) ,编码的多肽由 4 0 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其相对分子质量理论推导值为 4 5 90 0 ,等电点为 5 .4 3,N末端的信号肽及糖基化位点 (NCS)表明其可能为分泌性糖蛋白 ,氨基酸序列 19~ 15 6与 15 8~ 2 95为重复区域 ,相似性为 74 % ,C末端有 1个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域 ,但旋毛虫 p4 6 0 0 0抗原与其他线虫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结构有很大差异 ,可能已经失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的功能。 PCR结果显示 ,从旋毛虫新生幼虫、肌幼虫、3日龄成虫和 5日龄成虫 c DNA中均扩增出此基因 ,表明此基因在旋毛虫各个时期均有表达
2005年0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彭贵青,陈焕春,钱平
利用 PCR技术从中国梅山猪白细胞总 DNA中扩增出猪β干扰素基因 (MS- IFNβ)。将 PCR产物克隆至 p MD18-T载体 ,利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了全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β干扰素基因全长 5 6 1bp,编码 186个氨基酸 ,与 Gen Bank中 S4 1178的序列同源性达 99% ,在 12 8、177位核苷酸处发生了点变异 ,由 G变为 A,T变为 C,但仅导致 4 3位氨基酸由 G变为 E。在此基础上 ,合成了 1对引物 ,通过 PCR方法将编码成熟蛋白基因亚克隆到 p GEX-KG表达载体 ,转化宿主菌 BL2 1 (DE3) ,经 IPTG诱导后 ,得到高效表达 ,所表达蛋白质的大小约为 4 70 0 0 ,占总蛋白的2 3%。表达产物主要为不溶性的包涵体 ,包涵体经提纯后 ,能够抑制口蹄疫病毒 (FMDV)增殖
2005年01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任玉红,董常生,范瑞文,赫晓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法 ,研究了外源性孕酮对妊娠小鼠着床早期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 β1 型受体(TGFβR )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1)孕 4 d,注射 2 mg孕酮组 ,子宫表面上皮、腺上皮及基质中 TGFβR 表达增加 ,与对照组和注射孕酮 4 mg组差异显著 (P <0 .0 1)。注射孕酮 4 mg组 ,表面上皮 TGFβR 表达无显著增加 ;腺上皮细胞 TGFβR 表达稍有下降 ,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基质细胞 TGFβR 表达明显增加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 .0 1)。 (2 )孕 5 d,试验组表面上皮和腺上皮 TGFβR 随着孕酮剂量的加大 ,其表达下降 ;基质细胞 TGFβR 表达则随孕酮剂量的增加而增多 ,且 3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1)。 (3)孕 6 d,注射 2 mg组 ,表面上皮及基质细胞 TGFβR 表达增加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 .0 1) ,而腺上皮 TGFβR 表达呈下降趋势。注射 4 m g组 ,表面上皮、腺上皮及基质表达变化趋势同孕 5 d。结论 :外源性孕酮对妊娠小鼠着床早期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 型受体表达有一定影响 ,即孕酮可显著提高基质 TGFβR 表达 ,但对腺上皮 TGFβR 的表达有下调作用 ;对表面上皮 TGFβR 的表达作用不定 ,2 mg使表面上皮 TGFβR 表达增多 ,4 mg使 TGFβR 表达降低
2005年01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赵慧英,卿素珠,孙健红,徐永平,陈树林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对雌激素受体 (ER)免疫反应产物在幼龄公山羊下丘脑、垂体、性腺中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下丘脑中 ER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上核、室旁核、室周核等 9个核团 ,在视前区、下丘脑外侧区等核团也有一定数量的阳性神经元 ;阳性细胞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不等 ,阳性物质大多位于细胞质和胞核 ,阳性纤维散布于各阳性核团中 ;在正中隆起和第三脑室室管膜可见大量小而密集排列的深染的阳性神经元。神经垂体中可见大小不等、排列较均匀且染色较深的纤维 ,腺垂体中腺细胞呈强阳性着色。睾丸曲细精管中的初级精母细胞和支持细胞以及睾丸间质细胞中的 ER阳性产物均为微弱表达。由此表明 ,幼龄公山羊雌激素除作用于性腺外 ,还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区域 ,推测其参与了脑中生殖、内分泌、认知等多种功能的调控
2005年01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练高建,杨倩
在口服 2种剂量生长抑素耗竭剂半胱胺 (CS- 组、CS- 组口服剂量分别为 2 0、80 mg/ kg)的基础上 ,应用新城疫弱毒疫苗对鸡进行消化道粘膜免疫 ,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了鸡十二指肠和脾脏中白细胞介素 - 2 (IL- 2 )的含量。结果表明 ,应用半胱胺首免后 3周 ,CS- 组十二指肠和脾脏中 IL - 2的含量比仅用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组显著增加 (P<0 .0 5 ) ;CS- 组十二指肠中 IL- 2含量比仅用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组极显著增加 (P<0 .0 1) ;首免后 4周 ,CS- 组脾脏中 IL- 2含量比仅用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组显著增加 (P<0 .0 5 ) ;在十二指肠 CS- 组和 CS- 组 IL- 2含量比仅用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组均显著增加 (P<0 .0 5 )。由此可推测 ,生长抑素可抑制十二指肠和脾中 IL- 2的释放。应用生长抑素耗竭剂半胱胺可以促进十二指肠粘膜和脾脏中 IL- 2的释放 ,增强机体的粘膜免疫功能
2005年0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陈志胜,计慧琴,王丙云,苏坚承,江青艳
研究了三肽囊素对环磷酰胺诱导的鸡免疫抑制模型中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影响。将 180只 1日龄粤黄鸡随机分成环磷酰胺组、正常对照组、三肽囊素组以及三肽囊素 +环磷酰胺组。利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d TUP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 ,对不同组鸡的免疫器官细胞凋亡进行计数。结果发现 ,环磷酰胺组细胞凋亡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 (P<0 .0 5 ) ,而三肽囊素 +环磷酰胺组细胞凋亡数显著少于环磷酰胺组 (P<0 .0 5 ) ;三肽囊素组的细胞凋亡数比环磷酰胺组少 ,且差异显著 (P<0 .0 5 )。由此可知 ,三肽囊素对环磷酰胺所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
2005年01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巢国正,朴正浩,陈耀星,荆海霞,宋恩亮,邓泽沛
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 (MTB)观察了大鼠泌乳期和静止期乳腺肥大细胞的分布、形态、数量变化规律 ,并用阿尔新蓝 -番红鉴别染色法 (AB- S)进行了细胞化学分型研究。结果 :AB- S染色显示 ,大鼠乳腺只存在黏膜型肥大细胞 ;无论是泌乳期还是静止期 ,乳腺肥大细胞大多分布于腺泡间和小叶间结缔组织中 ,细胞的形态各异 ,但细胞数量在静止期和泌乳期有显著差异 ,泌乳期的乳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P<0 .0 1)。乳腺肥大细胞的动态变化 ,可能与乳腺泌乳期腺泡上皮的生长和静止期腺泡间结缔组织细胞增生等结构变化有关
2005年01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成子强,哈斯阿古拉,张利,赵振华
内蒙古某肉种鸡场 4 0周龄种鸡发生肿瘤性疾病 ,死淘率 15 % ;经病理组织学检查 ,增生的肿瘤为典型的髓细胞瘤 ,因此怀疑此病是 J亚群白血病。取病鸡肝电镜观察 ,在肝细胞胞浆膜下见有圆形的类病毒粒子存在 ;将肝病料处理后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 ,经电镜观察 ,可见正出芽的病毒粒子。为进一步确诊 ,以 AL V- J原型株 HPRS- 10 3囊膜 gp85基因为基础设计特异性引物 ,以感染的 CEF基因组 DNA为模板 ,体外扩增 (PCR) gp85基因 ,结果获得了92 4 bp的相应片段。将 PCR产物进行分子克隆和序列测定 ,结果表明 ,内蒙古地区 AL V- Jgp85蛋白的推测氨基酸与AL V- J原型株 HPRS- 10 3、山东 SD990 1株、美国 ADOL- R5 - 4株及内源性病毒 EAV- HP的 gp85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 97.4 0 %、95 .13%、86 .6 9%和 85 .0 6 % ,其中与 HPRS- 10 3的同源性最高 ,与 EAV- HP同源性最低。因此可以确定本研究所克隆的基因为 AL V- Jgp85基因 ,暂命名为 AL V- J- NM876 1
2005年01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崔亚利,赵德明,于书敏
以去势雌兔作为雌激素缺乏模型 ,研究了利维爱 (L ivial)对食饵性兔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及血管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将 30只 7~ 9月龄、体质量约 4 kg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3组 :A组为去势后饲喂高胆固醇组 ,B组为假手术后饲喂高胆固醇组 ,C为去势后饲喂高胆固醇并补充利维爱组。饲养 12周后处死 ,测定胸主动脉 AS斑块的面积 ,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血管壁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和利维爱组硬化斑块面积均小于 A组 ,利维爱组斑块面积与 A、B组比较差异显著 ;假手术组和利维爱组血管的病理变化比 A组轻 ,利维爱组血管的形态学结构接近正常血管 ,病理变化最轻。由此认为 ,利维爱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好的效果
2005年01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李小慧,杨利国,赵瑶溪,赵玉柱
用 5 MHz线阵探头对 14只母犬从配种后 18d开始 ,每 2 d用 B超探查 1次 ;配种后 36~ 4 8d,每 3d探查 1次 ;4 8d以后 ,于 5 2、5 7d各探查 1次。结果表明 ,于配种后 18~ 2 2 d确诊 7只犬妊娠 ,7只空怀。有 3只犬分别在配种后2 4、36、39d发生流产。观察胎囊、胎儿、胎心、胎动、胎儿脏器、胎儿骨骼出现时间和测量胎囊大小、冠臀长、胎儿身长、头长、双顶径、胸深和心区大小 ,证明胎囊大小、胎儿冠臀长、身长、头长、双顶径、胸深与胎龄呈显著正相关。在配种后18~ 30 d,观察子宫暗区大小可预测胎龄。在配种 32 d以后 ,观测胸深、双顶径或头长 ,可精确预测胎龄。
2005年01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得莹,单安山,李群道,杜娟
研究了中草药女贞子、五味子、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丸 ,以及甘露寡糖和黄霉素对蛋雏鸡生长性能、甲状腺素分泌和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选用 2 94只 1日龄海兰褐健康蛋公雏 ,随机分为 7组 ,每组设 3个重复 ,每重复 1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 ,试验组日粮分别为 :基础日粮 +1%中草药、基础日粮 +5 0 mg/kg甘露寡糖、基础日粮 +5 m g/kg黄霉素。结果表明 ,上述饲料添加剂对蛋雏鸡的生长性能和血浆 T3和 T4 的含量以及 T3/T4 均无不同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所用 4种中草药均可显著提高血清抗新城疫抗体水平 ,而甘露寡糖与黄霉素作用不明显 ;与对照组相比 ,各试验组雏鸡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有所提高 ,其中女贞子组的转化率显著提高 ,表明本试验所用几种添加剂均有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
2005年01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2 ] - 李艳飞,石发庆,王振勇
采用低 VE和添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日粮饲喂 1日龄雏鸡 ,建立了 VE缺乏实验动物模型 ,检测其脑组织 (大脑和小脑 )中丙二醛和活性氧的含量及神经细胞凋亡的数量 ,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VE缺乏雏鸡脑组织中的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及神经细胞凋亡的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5 ) ,细胞凋亡的数量与大、小脑组织中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5 0 2、0 .815 5和 0 .8170、0 .6 931) ,说明 VE缺乏雏鸡脑组织处于氧化应激状态 ,并可诱导脑神经细胞凋亡
2005年01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杨骏2005年01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向瑞平,孙卫东,王小龙,王金勇
将 38 0只 AA商品肉鸡随机分为 A组 10 0只 ,B、C、D和 E组各 70只 ,14日龄前常规饲养。14日龄后 ,B、C、D和E组舍温按每日 1~ 2℃由 2 5℃逐步降至 12℃ ,同时日粮中按 1.5 mg/ kg的剂量添加 T3以诱发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HS) ;C、D组在日粮中分别按 5 0 0、10 0 mg/ kg的剂量添加维生素 C和 E;而 E组同时添加维生素 C和 E,A组仍常规饲养 ,至试验结束。记录每周各组鸡群的 PHS发病数、平均体质量和采食量 ,并每周每组取 10只鸡采血和扑杀 ,测定其红细胞压积 (PCV)、血浆、肺和肝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脂质过氧化物的降解产物丙二醛 (MDA )浓度 ;取心脏测定其右心室和全心室质量比 (RV/ TV)。结果显示 ,环境低温和日粮添加 T3极显著增加了肉鸡 PHS的发病率 (P<0 .0 1)。 C、E组的肉鸡 PHS发病率以及血浆、肺和肝组织的 MDA值均极显著降低 (P<0 .0 1) ,血浆、肺和肝组织的 SOD值均极显著增加 (P<0 .0 1) ,但增重、饲料转换率、血液 PCV值和心脏指数 RV/ TV值未发生改变 ;D组 5周龄后的血浆 MDA值则极显著降低 (P<0 .0 1)以及血浆、肺和肝组的 SOD值极显著增加 (P<0 .0 1) ,而肺和肝组织的 MDA值和肉鸡 PHS发病率未发生改变。由此表明 ,日粮添加维生素 C明显阻断了低温和 T3条件下肉鸡体内脂质过氧?
2005年01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赵洪进,郭定宗
在平均温度为 (34.89± 5 .6 2 )℃的猪舍内 ,选择 10 0日龄长大二元杂交商品生长猪 (去势公猪 ) 4 0头 ,随机分为 4组 ,通过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硒 (Se)和维生素 E(VE)作为对照组、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 ,测定与自由基代谢有关的血清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 )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 Px)活性。结果表明 ,补充 Se和 VE 可降低 (P<0 .0 5 )或显著降低 (P<0 .0 1)血清MDA含量 ;升高 (P<0 .0 5 )或显著升高 (P<0 .0 1)血清 SOD和 GSH- Px活性 ,从而证明 Se和 VE可减少热应激猪体内自由基的数量 ,缓解猪热应激时的自由基损伤 ,提高猪抗热应激的能力
2005年01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1 ] - 陆凤花,石德顺,房慧伶,韦英明,杨素芳,韦精卫,牛向丽
系统探讨了水牛体细胞核移植的各种影响因素 ,并初步建立了水牛体细胞核移植的一整套程序。体外成熟培养2 2~ 2 4 h的水牛卵母细胞去核后 ,将经血清饥饿 (0 .5 % FBS)培养 2~ 9d、0 .1mg/L Aphidicolin(APD)培养 +0 .5 %FBS培养 2~ 9d或一般培养法 (10 % FBS)培养的水牛耳皮成纤维细胞或颗粒细胞 ,直接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质中 ,或注射到卵周隙中再经电融合 (10 0 V/mm ,15μs,电脉冲 3次 )构建重构胚。重构胚经化学激活后 (5μmol/L离子霉素 5 min,2 m mol/L 6 - DMAP3h)培养 7~ 8d,评定其胚胎发育能力。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 0 .1mg/LAPD+0 .5 % FBS培养处理后的重组胚卵裂率 ,均极显著高于血清饥饿和一般培养处理的同种供体细胞 (P<0 .0 1) ,但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 (P>0 .0 5 )。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 0 .1mg/L APD+0 .5 % FBS处理后进行核移植的分裂率和发育率均无显著差异 (6 3.0 6 %比 5 8.70 % ,P>0 .0 5 )。以水牛颗粒细胞为核供体时 ,电融合法的重构胚分裂率显著高于胞质内注入法 (P<0 .0 5 ) ,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 (P>0 .0 5 )。培养 3代和 6代的水牛颗粒细胞以及培养 6代和 10代的耳皮成纤维细胞 ,其具有正常二倍染色体的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以这 2种细胞
2005年01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刘凤军,王勇胜,张涌
系统地研究了培养液微滴的大小、培养液体系及血清浓度对山羊孤雌胚胎早期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培养液微滴以较大体积 (2 0 0~ 5 0 0 μL)的培养效果较好 ;在 3种培养液中 ,添加 10 %的 NGS对山羊孤雌胚胎的体外发育效果较好 ,囊胚率分别可达 6 2 .79% (81/ 12 9)、5 3.5 2 % (38/ 71)、13.6 4 % (12 / 88) ;m CR1aa组囊胚发育率和囊胚细胞数显著低于 SOFaa组和 CR1aa组 ,SOFaa组优于 CR1aa组 ,尽管 SOFaa组和 CR1aa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 ,以 SOFaa培养液 ,山羊孤雌胚胎体外培养 72 h时加入 10 %的 NGS,5 0 0 μL 微滴培养 ,其发育效果较好 ,囊胚率可达 6 2 .79%。
2005年01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杨晓静,赵茹茜,陈杰,胥清富,韦习会,陈杰
4种肌球蛋白重链的异构体 (My HC 、My HC2 a、My HC2 x、My HC2 b)分别特征性地对应 4种不同类型的肌纤维( 、2 a、2 x和 2 b)。选用生长速度快 ,但肉质较差的瘦肉型猪大白猪和生长速度慢 ,但肉质较好的肥胖型猪二花脸作为实验动物 ,采用相对定量 RT- PCR方法 ,测定了背最长肌中 、2 a、2 x和 2 b4种 My HC m RNA基因的表达 ,以探讨二花脸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 、2 a、2 x和 2 b 4种肌纤维类型比例的发育性变化 ,并分析了其品种和性别特点。结果表明 :(1) 3日龄 My HC 型和 2 a型肌纤维的比例较高 ,2 b型几乎没有分化 ;(2 )从 3日龄到 2 0日龄 ,肌纤维组成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My HC 型和 2 a型表达下调 ,比例下降 ,2 b型肌纤维显著上升 (P<0 .0 5 ) ,且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3) 90日龄以后 ,二花脸公猪背最长肌中 My HC 型和 2 a型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大白猪 ,同时 ,大白猪背最长肌中酵解型肌纤维 2 b的比例增加迅速 ,显著地高于二花脸 (P<0 .0 5 ) ;(4)性别间比较 ,My HC 型纤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 ,90日龄和180日龄 ,二花脸母猪的 My HC2 b的比例显著高于二花脸公猪 (P<0 .0 5 )。以上结果提示 ,大白猪和二花脸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90日龄后 ,大白猪 型纤维比例的显著下降和 2 b型纤维比
2005年01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6 ] |[阅读次数:1 ] - 文国艺,何若刚,谢炳坤,陈自洪,石德顺,王士长
就马尾藻类多糖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激活的影响进行了探索。试验 1证明 ,体外培养时 ,成熟液添加马尾藻类多糖能促进卵丘细胞扩展 ,成熟培养 4 7~ 4 8h,添加 2 0 g/ L 马尾藻类多糖能提高核成熟率 (41.8% ) ,与对照组2 9.3%的核成熟率相比 ,二者差异显著 ;试验 2证明 ,进行化学联合激活时 ,添加 2 0 g/ L马尾藻类多糖 (未添加 L H)可获得 6 0 .4 %孤雌激活分裂率 ,显著高于对照组 4 2 .6 %的孤雌激活分裂率
2005年01期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李凤娥,熊远著,邓昌彦,蒋思文,郑嵘
采用 PCR- SSCP技术对猪 FSH- β亚基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基因型分布与品种极显著相关 (P<0 .0 0 5 ) ;除大梅 F1 以外 ,所研究群体的 FSH-β PCR- SSCP位点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在头胎中 ,G等位基因可以显著提高产仔数和产活仔数 ,加性效应分别为 1.2 0 0头 /窝、1.345头 /窝 (P<0 .0 5 ) ;在经产胎次 ,GG基因型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显著高于 HH基因型 (P<0 .0 5 ) ,每拷贝 G等位基因可以控制 0 .6 18头 /窝的产仔数和 0 .834头 /窝的产活仔数 ;GG基因型母猪乳头数多 (P<0 .0 5 ) ,加性效应为 1.4 2 9个 ,而后代乳头数没有显著的差异 ,可以确定猪乳头数主要受自身基因型决定 ,且具有一定母本效应 ;GG型后代平均初生重比 HH型低 ,GH型的育成率显著比 HH型高(P<0 .0 5 ) ;GG基因型母猪的年产仔窝数显著低于 GH型 (P<0 .0 5 ) ;GG基因型的断奶到发情间隔比 GH基因型显著短 (P<0 .0 5 ) ,GH基因型的断奶到配种间隔显著比 HH基因型短 (P<0 .0 5 )。 3种基因型的断奶性状等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2005年01期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 ] - 田见晖,朱士恩,曾申明,刘国世,蔡元,刘焕营,李迎,张忠诚
探索了单独应用乙醇或者联合 6 -氨基嘌呤 (DMAP)、细胞松弛素 B(CB)、放线菌酮 (CHX)等化学物质对体外成熟 4 4 h猪卵母细胞激活的影响。结果如下 :分别用 0、5 %、8%、11%乙醇处理 5 min,或者在 8%乙醇条件下激活处理2、5、10 min的各组试验中 ,8%乙醇处理 5 min的卵裂率为 (6 .4 2± 4 .88) % ,高于其他各组 ,但均无囊胚发育 ;乙醇(8%、5 min)激活后 ,分别用 CB、CHX、DMAP、CB+CHX、CB+DMAP培养 6 h,结果 CB+DMAP的激活率、卵裂率和囊胚率最高 ,分别为 (70 .86± 3.75 ) %、(5 3.87± 5 .36 ) %、(15 .0 7± 5 .5 3) % ,与其他组相比 ,囊胚率差异显著 (P<0 .0 5 )
2005年01期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姜俊芳,许梓荣,张春善,贾春燕
选用 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 5 0 4只 ,随机分为 9组 ,每组 4个重复 ,每重复 14只鸡 ,公母各半 ,采用 3× 3(Fe× VA)完全随机试验设计 ,研究了肉仔鸡不同生长阶段 (0~ 4周龄和 5~ 7周龄 )体内各组织间铁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肉仔鸡羽毛铁含量与日粮铁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且羽毛铁含量与鸡体内肝脏、血清、心脏、胰脏、腺胃、回肠、空肠等多数组织铁含量相关性显著 ;羽毛铁含量可作为肉仔鸡铁营养状况的标识
2005年01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夏兆飞,金久善
1周龄 AA肉鸡 16 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Vit A组、+Vit K组、+Vit A+Vit K组 ,自由采食以玉米、豆饼为主组成的基础日粮 ,各组处理如下 :对照组喂基础日粮 ;+Vit A组喂基础日粮 +6 0 0 0 0 0 IU维生素 A/ kg日粮 ;+Vit K组喂基础日粮 +40 0 mg维生素 K/ kg日粮 ;+Vit A+Vit K组喂基础日粮 +6 0 0 0 0 0 IU维生素 A/ kg+40 0 mg维生素K/ kg日粮。通过对不同周龄肉鸡体质量、料重比和凝血机能等指标的测定 ,得到结果如下 :(1)大剂量维生素 A显著抑制肉鸡生长 ,增大料重比 ;大剂量维生素 K对料重比影响不显著 ,但有促进生长之趋势 ;二者互作抑制肉鸡生长 ,增大料重比的作用更加明显。(2 )大剂量维生素 A、K对凝血酶原时间无显著性影响 ,但二者互作却显著延长肉鸡凝血酶原时间 ;大剂量维生素 A显著降低凝血因子 的活性 ,大剂量维生素 K却明显升高凝血因子 的活性 ,二者互作时 ,凝血因子 的活性接近 +Vit A组 ,说明主要显示了维生素 A的作用
2005年01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夏枚生,胡彩虹,许梓荣,叶瑛
4 8 0只 1日龄艾维因商品代肉鸡 ,按饲养试验要求分为 4组 :基础日粮组 (对照组 ) ; .基础日粮 +0 .2 5 %活化坡缕石组 ; .霉变玉米 5 0 %代替基础日粮中的玉米组 ,使黄曲霉毒素 B1 前期为 97μg/ kg,后期为 10 8μg/ kg; .第 组日粮 +0 .2 5 %活化坡缕石组。研究了酸活化坡缕石对肉鸡日粮中黄曲霉素 B1 的去毒作用。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添加 0 .2 5 %活化坡缕石对肉鸡生长性能、内脏器官相对重量、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而霉变玉米可使肉鸡生长性能显著降低 ,肝脏率、心脏率、肾脏率、腺胃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显著提高 ,血清中 Ig G、Ig A、C3、C4 显著降低 ;联合饲喂霉变玉米 /活化坡缕石可使肉鸡生长性能、内脏器官相对重量、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上述结果提示 ,活化坡缕石对肉鸡日粮中黄曲霉毒素 B1 具有较好的去毒作用
2005年01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张艳,阿依木古丽,陈树林,范光丽2005年01期 111-1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