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耀谦,龙塔,赵德明,Seiichi HIGUCHI
为了进一步观察犬瘟热病毒引起的原发性脑损伤和包涵体形成的特点,调查脑组织的损伤与神经症状的关系,对10只急性犬瘟热病犬的脑组织进行了详细的病理学研究。为了仔细地观察病变,本试验按照解剖学关系将脑组织分成3个大部分和11个切面,即大脑(4个切面),脑干(5个切面)和小脑(2个切面)。组织切片经HE、LFB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进行检查,结果表明在大脑,脱髓呈弥漫性发生,程度较轻;脑干的周围或靠近第三脑室的白质脱髓较重;小脑在轻度或中度脱髓的基础上常出现严重的多发性脱髓灶。脱髓部呈空泡或海绵状,有少量胶质细胞存在,但无炎性反应。脱髓性病损是非对称性发生,对神经束没有特殊的亲和力。在脑室的室管膜细胞内发现有较多的嗜酸性胞浆或核内包涵体。用抗犬瘟热病毒抗体染色,带有包涵体的室管膜细胞呈现强阳性反应。部分锥体细胞,神经核细胞和浦氏细胞变性、溶解或胞浆深染,胞核浓缩。这种变化以小锥体神经细胞表现得最为明显。根据此研究结果,作者认为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原发性脑组织损伤是一种脱髓性脑病,而不是脑炎变化;位于室管膜细胞内的包涵体对于脑组织犬瘟热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犬瘟热病毒引起神经细胞的损伤是非特异性的,对脑组织的侵害是非对称性的,对神经束的作用无特殊的亲和力,所?
2005年03期 225-230+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程安春,汪铭书,刘菲,宋涌,袁桂萍,韩晓英,徐超,廖永洪,文明,周伟光,贾仁勇
鸭瘟病毒(DPV)弱毒Cha株经皮下、口服和滴鼻3种途径免疫1日龄雏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病毒在体内分布和排毒规律。Cha株免疫雏鸭后,对血液、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肌肉、骨髓、粪便和食道共19种组织PCR检测结果如下(1)皮下接种雏鸭后4h,即可在心、肝、脾、肾、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和小脑共10种组织中检出DPV的DNA;8h后,所有采取的组织器官均可检测到DPV的DNA。(2)口服接种雏鸭后4h,可在舌和食道中检测到DPV的DNA;8h后,可在心、肝、脾、肾、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食道和血液共12种组织器官中检出DPV的DNA。(3)滴鼻接种雏鸭后4h,未能在各种组织中检出DPV的DNA;8h后,可在心、肝、脾、肾、胸腺、延脑、大脑、小脑、舌、食道和血液共11种组织中检测到DPV的DNA。(4)在3种免疫途径中,检出时间最早和检出率最高的组织器官为肝脏、脑(大脑、小脑和延脑);3种途径免疫的鸭,从免疫后12h至21d均能从所有采集的组织中检测出DPVDNA。
2005年03期 231-23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2 ] - 袁莉民,王永坤,朱国强,李玉峰
用禽副粘病毒型鹅源分离株YG97和鸡源分离株Y98的鸡胚尿囊液毒感染原代CEF,制作超薄切片,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2株病毒引起CEF细胞器肿胀等轻微的超微结构改变,但不引起细胞的皱缩和裂解。结果表明鹅源YG97分离株和鸡源Y98分离株与NDV强毒株F48E8在致细胞病变特性上的差异。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还表明鹅源分离株YG97、鸡源分离株Y98在培养细胞上的形态发生与鸡新城疫病毒F48E8强毒株相似,是由细胞核复制的“纤丝样”结构出核孔在细胞浆内发育而成的。
2005年03期 234-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何永强,洪健,吴旧生,杜青云,倪征
从浙江省某麻鸭养殖基地产蛋锐减的病鸭生殖器官分离到1株致产蛋下降、不致鸭死亡的病毒株(YH99V)。该病毒易感蛋鸭,经SPF鸡胚传至第9代时致病性突然增强,第11代出现对鸡红细胞的血凝特性,通常在42~80h致死SPF鸡胚,EF15EID50为10-4.8。经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YH99V粒子呈现圆形、杆状形、葫芦状形等多形态,直径70~400nm不等,病毒外表有囊膜,囊膜外层有排列整齐的纤突。病毒粒子和包涵体位于细胞浆内。病毒抵抗力由弱到强依次为0.2%甲醛、24h→56℃、45min→紫外线、1h→乙醚≈氯仿≈37℃、16h→pH9→pH5→1%Try。对人眼结膜易感,鸭眼结膜不易感。接种传代细胞BHK-21、IBRS-2均能引起细胞病变。YH99V株与同样引起鸭产蛋下降的AIV、鸭源EDSV无抗原相关性,而能被禽副粘病毒型阳性血清中和。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将YH99V判定为鸭副粘病毒。
2005年03期 238-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1 ] - 刘兆球,姜世金,常维山
为了探讨S1基因在DNA免疫防制传染性支气管炎(IB)中的免疫原性,将IBVZ株S1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TOPO中,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IBVZS。在脂质体作用下将pcDNAIBVZS转染CEF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在CEF细胞中可见有大量S1蛋白表达。将重组质粒以100μg/只的剂量肌注免疫SPF雏鸡,经间接ELISA试验检测二免前后的血清,结果显示,pcDNAIBVZS基因可在SPF鸡体内诱导相应抗体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免疫原性。
2005年03期 24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申会刚,周继勇,陈庆新,郭军庆,陈婷飞,商绍彬,李增魁
为研究猪圆环病毒型(PCV2)Rep基因在PK15细胞中的表达特性,通过PCR方法克隆了PCV2杭州株(HZ0201)Rep基因全长945bp片段,与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为重组质粒pCI-PCV2-Rep。pCI-PCV2-Rep质粒转染PK15细胞后48h,通过RT-PCR可检测到PCV2RepmRNA的转录;用猪PCV2多抗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检测到Rep基因表达产物。在表达量低的细胞中,PCV2Rep蛋白主要位于PK15的细胞浆,在表达量高的细胞中,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均含有大量的Rep蛋白,表明Rep对PK15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核的亲嗜性没有明显差别。
2005年03期 244-246+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杜向党,吴蓓蓓,沈建忠
对临床分离的12株牛腹泻大肠杆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毒力因子分析和MICs值测定。利用PCR方法对上述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floR基因的检测,其中5株floR阳性。对其中的3株大肠杆菌的耐氟苯尼考floR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floR基因所推倒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12-跨膜外输泵家族在共同的基序上是保守的,在克隆的floR序列与已报道的floR序列间仅存在1个或2个氨基酸替代。
2005年03期 247-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 ] - 苗玉和,王文成,张贵刚
用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O1、O2和O78的基因组DNA做为模板,PCR分别扩增出了0.55kb的P型菌毛结构基因(papA)。将扩增得到的3个papA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进pGEM-T○R载体中,转化至受体菌JM109中,用Amp/IPTG/X-gal琼脂平板蓝白菌落筛选法,得到含阳性重组子的菌株,提取质粒后用BamH和Sal双酶切进行鉴定。所得阳性重组子进行DNA序列测定,测序结果经DNAStar核酸分析软件包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克隆质粒中均含有相应完整papA基因,其开放式阅读框架大小为549bp,编码182个氨基酸。此3株菌的P型菌毛结构基因的同源性为98.9%~100%,其中O1株和O78株的P型菌毛基因的ORF序列100%相同,O2株有2个碱基与前两者不同。
2005年03期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欧阳素贞,王双山,张福良,吴清民
从分离鉴定的49株大肠杆菌中筛选出5株致病力强、免疫原性好、具有优势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作为制苗菌株,经培养灭活后,以蜂胶为佐剂,研制出的肉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蜂胶疫苗,使用安全,免疫效果好。用该苗免疫后150d的保护率为100%,无不良反应。该苗4℃下保存1年不失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苗性能好,免疫后对肉仔鸡、肉种鸡的生产性能无不良影响,鸡群大肠杆菌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2005年03期 253-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汪铭书,程安春,李淑梅,陈孝跃
以37℃摇震培养和烛缸厌氧培养,从12种培养基中选择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最优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血清1、2、4、5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代表株A1、A2、A3、A4为研究对象,培养增殖后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进行了DNA分析。从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条随机引物,这8条引物对4种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扩增图谱有较好的多态性,可作为分子标记鉴别4种不同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同时还筛选出能在4个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代表株均出现相同的特征条带,而对照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无该条带的随机引物,从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分子诊断打下了一定基础。
2005年03期 25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 - 柴同杰,刘文波
从山东省莱芜、泰安、潍坊等3个养兔场发生疑似梭菌性下痢的病兔体内分离到3株魏氏梭菌,鉴定为A型。利用该分离菌株和A型魏氏梭菌标准株(CVCC37)所产外毒素经甲醛灭活并加入氢氧化铝胶佐剂吸附浓缩后制备了A型魏氏梭菌类毒素疫苗。对该疫苗分别进行了安全性检验、有效免疫剂量试验和接种家兔1~23周血清中抗毒素(Ab)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魏氏梭菌外毒素用0.3%甲醛32h能够彻底灭活,并最大可能地保持其抗原性;制备的魏氏梭菌类毒素疫苗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用野毒株和标准株制备的类毒素疫苗对家兔的有效免疫剂量为2mL/只,免疫保护效果可靠;采用野毒株和标准株制备的类毒素疫苗免疫接种家兔后第2周血清抗毒素效价迅速升高,到第4周达最高峰,分别为6.6log2和7.125log2,较高抗体滴度维持约17周后缓慢下降,至23周时血清平均抗毒素滴度仍维持在4.0log2和3.4log2以上,所以,该类毒素疫苗的免疫保护期可以设定为6个月。
2005年03期 259-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吕文平,许梓荣,李卫芬,孙建义,韩晋辉
提取淀粉液化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基因组,通过PCR克隆了该菌的β-1,3-1,4葡聚糖酶基因全长。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843bp,ORF为717bp,编码239个氨基酸,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为26800,等电点为6.07。经Blast分析,该序列与基因库中的淀粉液化芽孢杆菌(M15674)同源性最高(97%)。该基因已被GenBank接受(AY205562.1)。用BamH和Xho双酶切目的片段和表达载体pET-30a(+)后相连接,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amy,并导入BL21细菌中表达,酶学特性表明SDS-PAGE电泳在26000左右有表达蛋白带,该工程菌总酶活达90.74U/mL,是出发菌的3倍,最适温度在60℃左右,pH值在4~10之间。该工程菌可作为酶活高的理想材料,用以构建耐热性好和酶活高的杂合基因工程菌。
2005年03期 263-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韩烨,周志江,张玉静
将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O157∶H7菌株97094培养于含有不同质量浓度的萘啶酮酸(nalidixicacid,NA)的麦康凯(MacConkey)琼脂平板上,获得对NA有抗性的菌株。用含有自杀性质粒pRT733的供体菌SM10λpir(携带转座子TnphoA)和抗萘啶酮酸的97094菌株做接合试验,使转座子TnphoA转入受体菌97094,经过约200个接合试验,有503个菌株在含有Km、NA、XP的LB琼脂平板上形成蓝色菌落,说明在这些菌株中形成了phoA融合基因,并能表达phoA基因。在这503个Kmr,NAr变异体中,有6株完全失去了对HEp-2细胞的局灶型粘附(localadherence,LA)现象。对构建的6株大肠杆菌O157TnphoA变异体,克隆TnphoA及其两侧的大肠杆菌O157DNA序列,用根据TnphoA融合接点处的phoA的DNA序列设计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对各克隆中TnphoA上游的大肠杆菌O157的DNA片段部分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做BLAST搜索,发现有4个变异体的TnphoA插入到已知的大肠杆菌O157紧密素基因eae中,有2个变异体的TnphoA分别插入到eae之外的核苷酸序列中,分别插入到一个功能未知的菌毛分子伴侣基因和一个功能未知的Z4182基因的上游。这项研究表明,除紧密素外,大肠杆菌O157尚有其他因子参与对真核细胞的粘附。
2005年03期 26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陈萍,刘军,祝令伟,孙洋,郭学军,齐翀,冯书章,郑明光
构建表达eae和stx1/2B的融合基因,克隆eae基因的C端280个氨基酸残基(Int280)基因部分,以正确地阅读框定向插入到含有stx1/2B融合基因的质粒,构建重组质粒,将其转化于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检测,该融合蛋白获得了高效表达。薄层扫描分析表明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含量的50.67%。由于该融合蛋白由eae、stx1B、stx2B等三部分抗原组成,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紧密素和StxB的抗体,在E-HECO157亚单位疫苗设计或单克隆抗体抗制备中具有重要价值。
2005年03期 270-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万家余,张玉静,张蕾,韩烨,高建邦,孙博兴,肖安东
为探讨HBV/HAV复合疫苗的可行性,利用DNA重组技术将HBsAg与HAW复合多表位抗原基因VPX进行融合,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VAX1多克隆位点,构建成核酸表达疫苗pVAX1/SVPX,将其转染CHO细胞。转染细胞培养48h后,进行RT-PCR、Western-blot、ELISA分析,结果表明HBV/HAV复合抗原基因SVPX能够在CHO细胞内转录、表达,融合蛋白具有HBV和HAV抗原的特性。
2005年03期 273-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长玲,付宝权,刘明远,郭桓,孙树民,吴秀萍,卢强,陈启军,P.Boireau
应用旋毛虫人工感染猪血清对旋毛虫新生幼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筛选,对阳性克隆WN1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WN1cDNA全长为474bp,含有1个354bp的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的多肽由1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理论推导值为13200,等电点为4.25,N-末端的信号肽表明其可能为分泌性蛋白。GenBank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此序列为一个新基因的全长cDNA。经PCR扩增WN1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重组质粒经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star(DE3)并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0的重组蛋白,与理论设计完全相符。
2005年03期 276-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付本懂,张继东,钟秀会,韦旭斌,李淑芳,杨淑亚,苑方重
运用比较药理学方法研究了生物牛黄中间体与天然牛黄、人工牛黄在抗病毒及对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方面的不同。结果显示,生物牛黄中间体以25、50、100mg/kg体质量及人工牛黄50mg/kg体质量灌胃给药的大鼠含药血清,灭活后,在10倍稀释的情况下,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使新城疫系疫苗毒的TCID50升高1个滴度;生理盐水组、天然牛黄50mg/kg体质量组10倍稀释大鼠含药血清,灭活后,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使新城疫系疫苗毒的TCID50降低1.5个滴度。生物牛黄中间体以25、50、100mg/kg体质量灌胃给药,可明显降低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血瘀”家兔的血沉值、血沉方程K值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天然牛黄50mg/kg体质量组对血沉值和血沉方程K值具有显著降低作用;人工牛黄50mg/kg体质量组对血沉值具有显著降低作用。
2005年03期 278-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贾宁,赵丽,方梅
采用噻唑蓝(MTT)还原法,测定了梯度浓度的某植物种子粗提物JA1对人肝癌细胞株HCC增殖作用的影响;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DNA凝胶电泳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在体外观察了JA1对HCC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显示,JA1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HCC的增殖,而且这种抑制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经JA1作用后的肝癌细胞HCC检测标本中有明显的DNA低含量颗粒(“亚G1期”峰);凝胶电泳呈现出典型的DNA梯形条带;电镜下出现细胞凋亡典型的形态学改变。
2005年03期 28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孙镇平,周业飞,周保华,唐宏刚,蔡文谕
利用人工瘤胃装置,选用经定向培育的瘤胃细菌体外发酵面筋蛋白,并适时提取发酵液进行了植物外啡肽构成与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体外发酵11h,外啡肽的生物学活性最强,肽浓度也相对较高。以超滤结合纸层析法检测外啡肽的构成,所显示的色带表明为10~27肽。人工瘤胃装置的发酵参数pH6.412±0.207、总脱氢酶活性(TDHA)(1.037±0.045)U/mL,D600(细胞菌生长量)1.410±0.065,氨氮(NH3-N)(1318.36±140.68)mg/L,微生物总蛋白(MCP)(6.213±1.014)g/L。采用所制备的植物外啡肽对AA肉鸡肌肉注射不同剂量,同时注射新城疫疫苗,结果显示,试验组新城疫血凝抑制抗体滴度显著性高于对照组,7~35日龄的体增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的浓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每周每公斤体质量2mL的外啡肽剂量肌肉注射效果最好。
2005年03期 284-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葛丽,李震,于瑞嵩,刘惠莉,张德福,周智爱,尹逊和
将猪α干扰素(PoIFN-α)基因克隆入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ZαA中,电转化毕赤酵母KM71H菌株,抗生素ZeocinTM浓度梯度筛选高抗性转化子,以PCR鉴定阳性重组菌株。筛选出的高拷贝重组菌株分别通过BMGY/BMMY培养基和YPG培养基,用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印迹杂交结果证实,表达产物为重组PoIFN-α融合蛋白,经细胞毒性试验检测(WISH/VSV系统),表达产物的抗病毒活性为4.1×104IU/mL。
2005年03期 289-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2 ] - 郑鑫,朱世成,李家奎,王哲
选取7只BALB/c小鼠,以猪生长激素为抗原,采用常用的免疫方法进行免疫,通过细胞融合技术,经筛选克隆,获得了3株分泌猪生长激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A3、1A5、1B5。亚类鉴定,1A3为IgG1,1A5和1B5为IgG2a。腹水效价依次为1∶3.2×105、1∶3.2×104、1∶6.4×104。亲和力常数依次为1.0×109M-1、0.5×107-1和2.0×108-1。
2005年03期 293-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牛淑玲,张才,王哲,夏成,高露露
试验将5mg/L外源性牛重组瘦蛋白(Leptin)添加到培养6d的从初生小牛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分化的脂肪细胞培养液中,观察Leptin对脂肪细胞形态及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Leptin后4h,细胞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内的脂肪滴减少。同时,细胞甘油三酯含量降低了32.96%(P<0.05)。结果说明,Leptin可促进体外原代培养的脂肪细胞甘油三酯的分解和脂肪代谢。
2005年03期 29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赵爱珍,韩文瑜,徐兴然
采用PCR技术从屎肠球菌的染色体DNA上扩增到1条529bp的DNA片段entAIc,以pGEM-T为载体,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中,对阳性重组质粒pGAI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片段entAIc含有2个ORF,EnterocinA结构基因entA和免疫基因entI,2个基因紧密相连。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不同菌株来源的entA和entI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87%和99.76%。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不同菌株来源的EnterocinA前体完全相同,免疫蛋白仅有1个氨基酸差异。
2005年03期 298-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王文魁,沈映君,齐云,刘晋平,宋金香
为探讨望春花挥发油的抗炎机理,向去肾上腺大鼠的胸膜腔及右后足皮下分别注射1%角叉菜胶及10%蛋清溶液,诱发胸膜炎及足肿胀炎症模型。结果显示,事先灌服望春花挥发油的试验组大鼠,其炎症表现显著轻于对照组,其炎症介质TNF、组织胺和PGE2的产生显著少于对照组,炎症相关酶PLA2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望春花油的抗炎效应不依赖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而是直接阻抑炎症介质的产生。
2005年03期 301-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黄秀菁2005年03期 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胡元亮,任宇皓,宋大鲁,刘家国,张宝康,顾友成
将安全浓度范围内的黄芪多糖(astragaluspolysaccharide,APS)和淫羊藿多糖(epimediumpolysaccharide,EPS)分别加入到培养12h和24h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测定加药后CEF增殖率和成层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多糖均能促进细胞增殖和延缓细胞衰老,EPS的作用强于APS,具有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
2005年03期 304-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刘焕奇,王洪斌,刘东明,霍慧君,张廷荣
QFM是一种自行研制的新型犬用复合麻醉制剂。为了验证QFM的麻醉效果及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以0.15~0.2mL/kg剂量对7只犬进行麻醉,进行了单纯麻醉监测和QFM麻醉监测期间手术验证试验。结果证明QFM无论单纯进行犬的麻醉,还是在麻醉过程中进行手术处置,都具有较为确实的麻醉效果,且镇静、镇痛、肌松效果均衡,诱导及复苏迅速平稳,无流涎和呕吐等负反应发生,对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各项生理指标影响轻微,血氧饱合始终维持在90%以上,可为犬的临床常规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但手术刺激对其药理作用有轻微的拮抗作用。
2005年03期 307-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崔恒敏,陈怀涛
选用1日龄天府肉鸭21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2.16mg/kg)、铜中毒日粮(Cu850mg/kg)和铜中毒日粮(Cu1050mg/kg)。试验期7周。以血液病理学方法观察了铜中毒对雏鸭某些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铜中毒组、组雏鸭分别于2周龄和3周龄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死亡18只和5只。血液病理学变化表现为,红细胞大小不等、变形变性、坏死溶解;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铜蓝蛋白活性下降。结果表明,铜中毒对雏鸭的生长发育和上述血液指标影响明显。
2005年03期 31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商常发,顾有方,陈会良,刘德义,徐朋,张明星
选择1日龄固始鸡30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硼(以硼酸作为硼源)0、100、200、400mg/L,研究了硼对鸡组织器官硼含量及其健康状况的影响。观察鸡的临床表现,并于7、14、21、28、35、42日龄时,每组随机抽取10只鸡屠宰,采集其肌肉、骨、脑、心、肝、脾和肾组织,用姜黄素比色法测定其硼含量。结果显示,各组鸡的组织器官硼含量随饮水中硼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饮水硼含量越高,组织器官硼的沉积速度越快。饮水硼100mg/L,对雏鸡的生长和健康无害;饮水硼200mg/L,使雏鸡食欲受到抑制,采食量减少;饮水硼400mg/L,雏鸡出现精神不振、食欲降低、营养不良、气囊臌气和健康状况恶化等。由此说明,高硼对鸡的健康不利。
2005年03期 314-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肖小珺,秦洁,蔡琳琳,李碧春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取第19期(孵化72h)鸡受精蛋性腺中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germcells,PGCs),用不同的冷冻保护液对PGCs采用提纯后直接冷冻保存和在培养体系中培养24h后再进行冷冻保存,7d后复苏,用台盼蓝染色检测其存活率,并用PAS染色对冷冻后的PGCs进行特异性鉴定。复苏后的PGCs在培养体系中培养5d后,更换为培养体系继续培养,进行体外分化试验。结果如下分离后直接进行冷冻保存的PGCs复苏后存活率最高为(85.93±1.24)%;复苏后的PGCs在培养体系中培养48h后进行了PAS染色鉴定,结果PGCs呈PAS阳性(细胞核不着色,细胞质呈红色),表明PGCs的染色特性没有因冷冻保存和体外培养而发生改变;复苏后的PGCs在培养体系中培养可形成细胞克隆,当把PGCs更换到培养体系培养5d后,PGCs克隆有的仍保持克隆状态,但体积缩小,克隆中细胞排列紧密,颜色较深,有的克隆由鸟巢状变为不规则形,且在克隆周围形成类神经细胞样细胞。而经体外培养后再进行冷冻保存的PGCs,复苏后存活率最高为(42.26±1.36)%。
2005年03期 316-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侯蓉,王基山,张志和,张美佳,兰景超,王成东,余建秋,黄祥明
筛选了不同的冷冻稀释液(TEST,蔗糖-卵黄-甘油液)、不同的冷冻剂型(颗粒法,细管法)、不同甘油终浓度、不同的解冻液(M199,Ham′sF10)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熊猫细管冻精制备程序。与传统颗粒冻精制备技术相比,本试验极显著地提高了大熊猫冷冻精液质量,冷冻精液活力从35.45%提高到57.88%(P<0.01);顶体完整率从42.25%提高到78.24%(P<0.01)。从1999年至2002年共有14只雌性大熊猫在共计36只次发情配种中采用了细管冻精,较1992~1998年采用传统颗粒冻精的总受胎率提高了11.2个百分点(达到55.6%),其中经产健康适龄雌性大熊猫的受胎率提高了27.3个百分点(达到83.3%),处女大熊猫的受胎率提高了8.8个百分点(达到58.8%)。
2005年03期 320-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邹晓庭,朱金娈,许梓荣
以300日龄产蛋种用仙居鸡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水平的二氢吡啶对产蛋鸡脂肪转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喂添加150、300mg/kg二氢吡啶的玉米-豆粕型日粮,在90d的试验期内,使蛋鸡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分别降低26.40%(P<0.05)、54.76%(P<0.01);血清T3水平分别升高15.34%(P<0.05)、11.88%(P<0.05);血清中胰岛素水平分别下降40.44%(P<0.01)、54.37%(P<0.01),血清钙含量分别提高18.88%(P<0.01)、22.64%(P<0.01);蛋鸡卵黄膜上卵黄生成素受体(VTGR)含量分别提高24.45%(P>0.05)、21.53%(P>0.05)。添加150mg/kg二氢吡啶使肝脏中载脂蛋白B(apoB)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53.96%(P<0.05)、69.61%(P<0.01),而300mg/kg二氢吡啶对肝脏中apoB含量和SOD的活性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提示,二氢吡啶能促进蛋鸡体内脂肪动员和分解,减少脂肪在鸡体内的沉积,并有减少自由基对肝脏损害的功能。
2005年03期 323-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高志花,周虚,王春清,刘立文,李秀花,程玉芳
直径约100μm牛腔前卵泡在无血清下体外培养15d。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培养前腔前卵泡卵母细胞微绒毛短小,分布均匀。胞质内细胞器致密而均匀,线粒体多为长或圆形,嵴较少,高尔基体、脂滴稀少,未见有皮质颗粒出现。培养6d时,微绒毛略变粗长,但数量减少。胞质内细胞器,由近核分布向胞质中央区转移,线粒体形态丰富,基质电子密度极高。培养15d腔前卵泡卵母细胞微绒毛增多,变长,斜向或垂直插入已经形成的透明带中。线粒体增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胞质中区有溶酶体样物质及零星的皮质颗粒出现。电镜研究表明,体外培养与体内正常发育腔前卵泡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2005年03期 326-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高勤学,刘梅,杨月琴,王林云
对33头申农号猪MyoG基因进行PCR-RFLP分型,结果发现3种基因型(MM,MN和NN)。M基因频率为51.5%,N基因频率为48.5%。对不同基因型猪初生重和断奶重分析发现,NN型猪初生重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猪(P<0.05),但断奶重差异不显著。根据不同基因型共屠宰12头申农号猪,取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做冰冻切片,HE染色,并计算肌纤维数目,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猪间半腱肌和半膜肌肌纤维密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NN型肌纤维密度高于其他基因型。
2005年03期 330-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 ] - 冯霞,刘湘涛,谢庆阁,张淼涛2005年03期 33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