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晓冰;金宁一;付明山;马鸣潇;尹革芬;金扩世;李昌;
以pVAX1为真核表达载体,以猪白介素18基因、猪2型圆环病毒内蒙古株的衣壳蛋白和复制蛋白基因为目的基因,构建了pVAX1-ORF2、pVAX1-IL18-ORF2、pVAX1-ORF2-ORF1和pVAX1-IL18-ORF2-ORF1等4个重组质粒作为核酸疫苗。将这4个重组核酸质粒分别酶切鉴定后,转染BHK-21和PK-15细胞进行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重组核酸质粒构建正确,并能进行表达。
2006年05期 465-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李鹏;郑其升;李斐;周斌;曹瑞兵;陈溥言;
根据GenBank公布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ATCC VR2332株的核衣壳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方法扩增PRRSV GF1107株(GenBank登陆号:AY684124)的ORF7片段。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MD18-T载体中获得含有相应片段的重组质粒pMDHB-ORF7。对质粒中的插入片段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序列分析软件对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PRRSV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将ORF7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在IPTG的诱导下成功获得表达,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表达蛋白能够与PRRSV的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为PRRSV新型诊断试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6年05期 468-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建顺;金宁一;夏志平;金扩世;徐敬龙;贾雷立;范喜章;
通过两侧翅内侧皮肤无血管处刺种和滴鼻、点眼等途径给10日龄商品蛋公鸡接种鸡痘病毒(FPV)弱毒疫苗株,利用PCR的方法检测其在鸡体内的分布与消长规律并对其毒性进行了研究。刺种组:接种后6 h在刺种部位皮肤即可检测到病毒DNA;接种后1 d,皮肤、肺、脑PCR检测阳性;7 d,在皮肤、肺、脑、心、脾、肾、法氏囊均可检测到病毒DNA,肝为疑似;10、15 d,肝为阳性;21 d,脾、法氏囊PCR检测为阴性,肝为疑似;28 d,除刺种部位皮肤外所有内脏器官中均未检测到病毒DNA,但刺种部位皮肤一直到接种后35 d仍可检测到病毒DNA。而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间PCR检测均为阴性。滴鼻点眼组:基本规律与刺种组相同。接种后3 h,在肺部即可检测到病毒DNA;6 h,在肺和脑部PCR检测成阳性,法氏囊为疑似;1 d,在肺、脑、心、脾、肾、法氏囊均可检测到病毒DNA,肝为疑似;21 d,肺、肾、法氏囊、脑均为阳性,其中脑一直持续到接种后28 d。而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间PCR检测均为阴性。毒性试验表明,FPV弱毒疫苗株虽使用安全但通过翅内侧皮肤无血管处大量刺种存在导致全身皮肤感染出痘的危险。
2006年05期 47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学章;高丰;贺文琦;
用RT-PCR的方法扩增水泡性口炎病毒G蛋白抗原决定基部分基因片段,构建克隆质粒pMD18-T-G660和表达质粒pET-28a-G660,转化宿主菌BL21(DE3),经IPTG诱导后,得到高效表达,表达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 000,占总蛋白的20.745%。
2006年05期 475-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褚秀玲;宋德光;任文陟;贺文琦;高丰;
采用HE、Giemsa染色、透射电镜以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研究了水泡性口炎病毒(VSV)诱导BHK-21细胞凋亡的过程。结果显示:VSV感染BHK-21细胞后,光镜下可见细胞圆缩,细胞器固缩、核仁消失、染色质凝聚和核碎裂、凋亡小体出现;电镜下观察到染色质聚集形成典型的新月形,胞浆中充满大量空泡,细胞核因染色质凝聚也发生了空泡化;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180~200 bp整倍数的DNA梯形条带。结果表明,VSV诱导BHK-21细胞凋亡是其致细胞病变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2006年05期 478-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兴友;袁慧君;李淑梅;姚四新;何宏轩;陈溥言;
通过血清中和试验、RT-PCR、核酸序列分析和S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表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BJ9601、HN9604与M41株的血清中和效价最高,其次为H120,TJ9602与试验毒株的血清中和效价较低。BJ9601、HN9604的S1基因与H120和H52的同源性很高,与H120和H52同在一个分支,其来源与H120或H52有密切关系。TJ9602的S1基因只与LDT3的同源性达到93%,共同形成一个分支,与其他毒株的同源性均在88%以下。血清中和试验和S1基因同源性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但并不能达到完全的吻合,即血清中和效价最高的毒株之间S1基因的同源性并不是最高的。在GenBank中登记的IBV中国大陆分离株的S1基因可分为3个基因群,其中Ⅰ群和Ⅱ群是主要的流行毒株,共有38个分离毒株,占90.48%。
2006年05期 481-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高丰;贺文琦;陆慧君;宋德光;成军;常灵竹;赵魁;2006年05期 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喜悦;陈义平;冯娟;刘春菊;吴晓东;王志亮;
以纯化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核蛋白作为捕捉抗原,金标兔抗鸡抗体作为金标二抗,建立检测禽流感血清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ICS)。对标准阳性血清不同滴度进行检测,ICS试验的敏感性高于琼脂扩散试验(AGP)。特异性试验证实,禽流感的ICS试验与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及减蛋综合症(EDS-76)均无交叉反应。同时,用ICS试验和HI试验检测105份鸡血清,两者具有较好的符合性。结果认为:禽流感ICS具有快速简便、特异、灵敏等优点。
2006年05期 485-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三杰;文心田;肖驰;张焕容;杨利;
对NDV、IBV、AIV和IBDV等病原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以RT-PCR分别扩增制备NDV、IBV、IBDV和AIV的靶基因,分别命名为ND1、ND2、ND3、ND4、ND5、IB1、IB2、IB3、IB4、AI1、AI2和IBD1。并分别对制备的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鉴定分析,经BamHⅠ酶切、PCR和核酸序列测定鉴定分析表明,除T/WZ重组质粒外,T/ND1(F48E9),T/ND2(LaSota),T/ND3(LaSota),T/ND4(F48E9),T/ND5(LaSota),T/ND5(F48E9),T/IB1(SM),T/IB1(M41),T/IB2(SM),T/IB3(M41),T/WZ,T/AI1,T/AI2,T/IBD1等14个重组质粒,均是其病原的特异性基因。该批靶基因的成功克隆和鉴定为禽疫病检测基因芯片的构建和制备提供了确实可靠的靶基因材料,是禽类疫病基因检测芯片构建和制备的关键技术之一。
2006年05期 48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程相朝;李祥瑞;吴志明;李银聚;吴庭才;张春杰;
利用RT-PCR技术对1998-2002年间洛阳地区新城疫典型发病禽群中所分离到的15个毒株的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并根据其47~435位核苷酸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确定了其毒力强弱和基因型。结果显示,依据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的不同,15个地方毒株可分为3群,群内各毒株同源性较高,群间差异较大,未发现有因分离禽品种不同所引起的明显的株间差异。其中第1群9株,涉及到各时间段分离的毒株和所有分离禽品种,属典型的基因Ⅶ型强毒株,高度集中于进化树的基因Ⅶ型C亚型区;第2群4株,属传统的基因Ⅵ型强毒株,分散于进化树的基因Ⅵ型区;第3群2株,属古典基因Ⅱ型的弱毒株,分散于进化树的基因Ⅱ型区。结果表明,近年来该地区流行的新城疫病毒以新的基因Ⅶ型为主,同时兼有传统的基因Ⅵ型和古老的基因Ⅱ型;并提示基因Ⅶ型各毒株在该地区流行的时间较短,株间差异不大。
2006年05期 49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王建;刘佩红;沈素芳;沈莉萍;王永康;陆承平;
为获得控制猪链球菌病安全高效的疫苗,本试验进行了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类M蛋白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应用热酸法提取马链球菌兽疫亚种ATCC35246株类M蛋白,并分别采用羟基磷灰石(HAT)层析和冷酒精沉淀法进行纯化,结果得到较纯的类M蛋白。用热酸提取的粗制类M蛋白、2种纯化的类M蛋白及全菌苗免疫小鼠,结果保护率分别为92%(11/12)、100%(12/12)、100%(12/12)和83%(10/12),表明类M蛋白亚单位疫苗有进一步开发的必要。
2006年05期 495-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郭洋;刘思国;王春来;张秀华;彭永刚;宫强;杜绍范;
以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7型国内分离株25-4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其apfA特异性基因片段,PCR产物经纯化后与载体pMD18-T进行连接、转化,经酶切及序列分析鉴定后,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apfA,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DE3中,以IPTG进行诱导,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25-4株apfA基因与基因库中标准7型apfA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8%,所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 000,与预测值相符。apfA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成功克隆和表达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致病机理的研究及新型疫苗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2006年05期 498-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顾有方;王丙云;张洪英;毛鑫智;沈永林;
试验选择6只健康白山羊(经粪便学检查和Dot-ELISA检测,确认无肝片吸虫感染)随机分成Ⅰ、Ⅱ、Ⅲ组,其中Ⅰ、Ⅱ组山羊每只分别1次口服接种200、500个肝片吸虫囊蚴,Ⅲ组作为不感染对照组,每周颈静脉采血1次,连续11周,检测肝片吸虫感染后山羊血清中IL-2、TNFα-水平的变化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结果表明,山羊试验感染肝片吸虫后,Ⅰ组山羊血清IL-2水平在感染后有所下降,而Ⅱ组山羊血清IL-2水平在感染后有所升高;感染不同剂量肝片吸虫的山羊血清TNF-α水平和淋巴细胞IL-2分泌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感染后第1周淋巴细胞就有反应,并且对非特异性刺激原和特异性刺激原的应答都有显著升高。这一结果提示,TNF-α可能参与肝片吸虫对肝的损伤过程,肝片吸虫感染剂量对宿主的IL-2含量影响较大,同时IL-2在宿主防御免疫中有重要作用。
2006年05期 50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德铭;于康震;毕英佐;曹永长;马静云;
将堆型艾美球虫(E.acervulina)3-1E基因克隆至pET-32a(+)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在37℃下,用终浓度为1.0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 500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该重组蛋白可以与特异性抗血清结合。在20℃条件下,以终浓度分别为2.0、1.0、0.5 mmol/L的IPTG进行诱导,当IPTG终浓度为0.5 mmol/L时,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的目的蛋白含量最高。
2006年05期 504-505+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燕;徐梅倩;曹杰;朱顺海;赵其平;何国声;
采用PCR方法从弓形虫RH株和CN株总DNA中分别扩增到18S rDNA基因,与pGEM-T easy vector连接,并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2个虫株均扩增出1 745 bp的片段,用DNAMAN软件对其与GenBank上2个虫株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4个虫株的同源性为99.34%。刚地弓形虫虫株在不同宿主和不同区域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006年05期 506-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君玮;王志亮;赵永刚;赵云玲;郑东霞;王伟伟;王涛;刘华雷;陈义平;王珊;
选用35~38日龄的健康断奶仔猪21头,分3组,用2005四川分离株SSsc0501分别经静脉、肌肉注射和口服3种途径感染,进行猪体回归试验。肌肉注射组(含菌0.6×108个/mL)16 h开始出现症状,至36 h全部死亡,发病率、病死率均为100%;静脉注射组(含菌0.2×108个/mL)25 h开始出现症状,48 h内全部死亡,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为100%;口服攻毒组(含菌2×108个/mL)90 h后开始有发病症状,第9天有1头死亡,发病率75%,病死率33%。从感染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肾脏、心血、大脑、脑脊液、淋巴结、肺脏和关节液中均分离到链球菌,经鉴定为试验攻毒的目的菌,表明猪体能够很好地用于猪链球菌2型动物感染模型,同时说明该菌侵害器官广泛,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综合防制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2006年05期 508-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刘家国;赵洪进;刘艳娟;王小龙;
将体质量100~120 g的雄性SD大鼠258只随机分为7组。Ⅰ组,0.3 mg/kg富硒麦芽硒组;Ⅱ组,1 mg/kg富硒麦芽硒组;Ⅲ组,3 mg/kg富硒麦芽硒组;Ⅳ组,3 mg/kg亚硒酸钠硒组;Ⅴ组,诱癌阳性对照组;Ⅵ组,3 mg/kg亚硒酸钠硒不诱癌组;Ⅶ组,阴性对照组,不加硒也不诱癌。Ⅰ~Ⅴ组,饮水中添加二乙基亚硝胺(DENA,100 mg/L)以诱癌。每2周眼眶采血1次,测定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葡萄糖和血清钙含量、全血GSH-Px活性等。结果发现,富硒麦芽硒比亚硒酸钠硒能更有效地抑制DENA所致大鼠肝损伤,提高大鼠全血GSH-Px活性,并以1 mg/kg添加剂量效果较佳;DENA所致大鼠肝肿瘤初期即伴随着明显的低血糖症。结果表明:富硒麦芽比亚硒酸钠能更有效抑制DENA所致的初期肝损伤,保护肝脏,提高抗氧化能力。
2006年05期 512-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郑鑫;夏青娟;朱世成;郝林琳;姜海龙;宋海龙;龙淼;王哲;
应用猪生长激素(Ag)纯品,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了猪生长激素单克隆抗体(Ab1)。Ab1经免疫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免疫新西兰白兔,其血清经饱和硫酸铵纯化后获得猪生长激素抗独特型抗体(Ab2)。再应用ELISA等方法进行鉴别。Ab2与Ab1呈阳性反应,与BALB/c小鼠r球蛋白呈阴性反应;Ab2与Ag竞争结合Ab1;Ab2抑制Ab1与Ag的结合。Ab1是针对猪生长激素纯品的单克隆抗体。Ab2是具有猪生长激素抗原内影像的抗独特型抗体。
2006年05期 516-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殿峰;张嘉保;张守峰;姚伟;李雪;扈荣良;
将含有蚓激酶基因的表达盒插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L中获得了蚓激酶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泌乳期奶牛乳腺小叶并获得暂时表达。利用脂质体转染PA317包装细胞,G418进行筛选得到了阳性细胞克隆,克隆扩大培养后病毒上清感染NIH3T3细胞进行滴度测定,最高滴度为1×104CFU/mL。进而用病毒上清转染妊娠期奶牛乳腺小叶组织,产后奶样经FAPA法检测表明蚓激酶基因已经整合到奶牛乳腺组织,并能实现相对稳定的表达。
2006年05期 519-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全;程国富;胡薛英;李秀梅;周诗其;谷长勤;
采用白细胞介素-6依赖细胞株B9建立了鸡白细胞介素-6活性的MTT检测方法。每孔培养细胞数在2.5×103~4×104范围内D值与细胞数显示有良好的线性关系,MTT的最佳保留时间为4 h,最低检测限为0.1 U/mL。应用该方法检测了健康艾维茵肉鸡25例,血清chIL-6活性为(4.33±0.75)U/mL,而25例葡萄球菌病患鸡血清chIL-6的活性为(14.05±6.87)U/mL,与健康肉鸡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为该方法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6年05期 522-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凤华;许剑琴;胡艳欣;张雪;
农大3号1日龄公雏3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只。试验Ⅰ、Ⅱ组分别给予清凉冲剂Ⅰ(石膏、藿香、苍术、黄柏按等比例)和清凉冲剂Ⅱ(苍术∶黄柏∶石膏∶藿香=1∶1∶0.5∶1),按饲喂日粮0.1%添加,饮水投药。另一组为对照组。于7、21、35、49日龄剖杀,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别采取2 cm的肠段,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肠道中IgA+平均阳性表达率。结果表明:试验组肠黏膜中IgA+平均阳性表达率均随日龄增加而上升,49日龄时最为明显,其中十二指肠、空肠中IgA含量,试验Ⅱ组高于试验Ⅰ组;回肠中IgA含量,试验Ⅰ组比试验Ⅱ组高,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表明清凉冲剂可以提高鸡的黏膜免疫指标IgA的含量。
2006年05期 525-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严玉霖;高洪;陈玲;高斌;赵汝;
采用内毒素(ET)所致家兔ET休克模型,分别在相应处理后3、4、8、12 h检测血浆中NO含量的动态变化;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BL凋亡的特征性DNA降解,并观察阳离子A(CA)注射液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中各时间段的血浆中NO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NO含量的增加,PBL凋亡指数明显上升(P<0.01),其基因组DNA在处理后3、4、8 h均发生180~200 bp及其整数倍的“阶梯状”断裂,12 h出现“弥散状”条带;CA保护组中NO水平和PBL凋亡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并且在电泳结果中无明显的“梯状”条带。提示ET可使血液中NO含量升高,NO参与了ET休克的发病机制,介导PBL凋亡,在晚期介导PBL坏死;而CA可有效地中和血液循环中的ET,明显降低机体内NO的含量,抑制PBL凋亡和坏死,对ET休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06年05期 528-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向梅;赵德明;杨建民;许广贤;蒋建林;
采用PCR方法扩增了云南矮马和北京油鸡的PrPC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结合已发表种属朊病毒基因序列,运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矮马PrPC基因与已报道的马PrPC基因比较,其同源性达99%,氨基酸同源性达100%。与牛PrPC基因比较,同源性达89%,氨基酸同源性达91%。北京油鸡PrPC基因与鸡的已知序列比较,同源性达99%;与鸭、鸽、鹌鹑的已知序列比较,同源性94%~97%。其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与鸡的已知序列比较,同源性达99%,与鸭、鸽、鹌鹑比较,氨基酸同源性88%~99%。从本试验结果来看,云南矮马PrPC基因与牛的PrPC基因同源性较远,因此感染牛源朊病毒的风险较小,禽类与哺乳动物PrPC氨基酸属于2个不同的进化分支,因此哺乳动物海绵状脑病不易传染给禽类或引起朊蛋白构型上的改变。这些结果可为海绵状脑病种间屏障补充详细的数据,也为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2006年05期 53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成;王哲;徐闯;张才;
建立了奶牛肝PEPCK-C mRNA丰度的半定量RT-PCR检测方法,其优化的PCR反应条件(25μL)为:57℃退火、2.4 mmol/L Mg2+、26~28个循环数、cDNA不小于2.6 mg/L、2∶1的PEPCK-C/β-actin引物比。同时,应用该方法检测了围产期奶牛肝中PEPCK-C mRNA丰度,结果显示:产前低血糖奶牛肝PEPCK-C mRNA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是产后却高于对照组。围产期奶牛血糖水平与肝PEPCK-C mRNA丰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对照组为0.68(P=0.14),低血糖组为0.82(P=0.047)。因此,围产期奶牛肝PEPCK-C mRNA丰度对奶牛血糖浓度具有调节作用,低血糖奶牛表现得更为明显。
2006年05期 53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刘松财;张永亮;任晓慧;张明军;柳巨雄;冯立文;
根据从西非植物Pentadiplandra brazzeanaBaillion果实中分离的甜味蛋白brazzein的成熟区氨基酸序列,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偏爱的密码子,人工合成了5对寡聚核苷酸序列,经体外连接和PCR扩增后得到了187 bp的brazzein的编码序列,将该序列插入pET-28a载体构建成重组表达载体pET-Br。将pET-Br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细胞,诱导表达后得到了与预计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蛋白。该蛋白约占细菌可溶性蛋白的18.9%,分离纯化后通过蛋白复性,得到有微甜味的产物。
2006年05期 538-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英伦;蒋智纲;何晓俐;
72只25日龄健康黄杂鸡随机均分为2组,Ⅰ组单剂量内服左氧氟沙星(10 mg/kg),Ⅱ组左氧氟沙星(10 mg/kg)与桔梗煎液(2 g/kg)联合内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鸡体内不同组织中药物的浓度。结果表明,桔梗与左氧氟沙星联用,明显影响了左氧氟沙星在健康鸡体内的分布,其中,肺、心、肾组织最高药物浓度较单用左氧氟沙星组显著增高,而肝脏的药物浓度较单用左氧氟沙星有所降低。
2006年05期 541-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李莲瑞;卢强;付宝权;谭业平;邓洪宽;崔国祯;夏慧卿;刘明远;韩文瑜;
对DD-RTPCR获得的差异显示片段C15进行地高辛标记后作为探针,对有丝分裂原刺激的鲤鱼外周血白细胞cDNA文库进行核酸杂交筛选,从0.8×104个重组噬菌体中,经过2轮筛选获得阳性克隆DM7。测序分析表明,该阳性克隆长1 097 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为编码鲤鱼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的全长cDNA,编码249个氨基酸,含有PA28的α和β亚单位功能结构域,与已报道的斑马鱼的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的同源性达93%。分离鲤鱼外周血白细胞,经有丝分裂原在不同条件下刺激后,利用Trizol提取总RNA,根据得到的PA28全长cDNA序列和鲤鱼β-actin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白细胞中PA28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白细胞经LPS、ConA刺激后,PA28基因的mRNA表达量有所增加,但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增加。
2006年05期 54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汪雯翰;郭定宗;杨世锦;王翔凌;万春云;
按常规饲养条件饲养AA雄性肉鸡120羽,30日龄时随机分为试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肉鸡静脉注射L-AG(40 mg/kg),C组肉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L-AG和生理盐水1、2、4 h后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红细胞压积(PCV)、电解质浓度、p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1)试验组mPAP、NO含量和iNOS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PCV和Ca2+在给药后2h和4 h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K+浓度在给药1 h和2 h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L-AG通过抑制iNOS活性,引起肉鸡肺动脉压的升高,从而推测iNOS具有调节肉鸡体内mPAP的作用并与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2006年05期 547-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鹏;秦贵信;
将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分别从生、熟大豆中分离纯化后,通过电泳进行分析鉴定。将经过鉴定后的纯化抗原皮下注射18~22 g的昆明小鼠,利用琼脂扩散试验及免疫酶技术检测所得抗血清与原有抗原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反应。结果表明,生大豆所得提纯样品中11S 2峰和7S 1峰分别为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蒸汽处理可使大豆球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免疫原性丧失;而β-伴大豆球蛋白经同样处理后,含量虽稍有下降,其免疫原性却依然存在。
2006年05期 55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周东海;郭定宗;杨世锦;吴健;李家奎;万春云;
大群艾维茵商品代肉鸡从1日龄起用高能日粮常规饲养,以获得自然腹水综合征(ascites syndrome,AS)病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2~6周龄正常组、轻度腹水组、重度腹水组肉鸡血浆和5周龄时心、肝、肺、肾等组织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的含量;用右心导管法测定了平均肺动脉压(mPAP),并用常规方法测定了腹水心脏指数(AHI),同时还对血浆ANP的含量与AHI、mPAP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日龄的增长,ANP的含量增加,AHI、mPAP也随着发生明显的变化;随腹水程度的加深,mPAP、AHI以及肉鸡血浆、组织ANP的含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组织中ANP的含量明显比血浆中的高;另外还发现,不同腹水程度肉鸡血浆ANP含量与5~6周龄时的mPAP、4~5周龄时的AHI相关性显著(P<0.05)。结果表明,ANP参与了肉鸡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与肉鸡发生AS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2006年05期 554-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志尧;姜玉富;徐闯;李学勤;
通过对92匹三河马(其中成年马67匹,育成马25匹)骨髓内各种细胞的形态学观察,计算出成年马和育成马骨髓细胞的正常值,为马血液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6年05期 558-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永平;卿素珠;赵慧英;郑月茂;张涌;蒲鹏;
对山羊胚胎大脑皮质形成及其神经元发育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山羊胚胎不同类型大脑皮质的皮质板形成时间顺序为旧皮质、新皮质→海马皮质,与种系发生规律相反,提示神经系统内部结构的形成并非完全符合种系进化,而与动物个体组织结构自身的发展相关。不同类型大脑皮质皮质板的分化顺序为古皮质→旧皮质→新皮质,与种系发生的顺序相符。(2)山羊胚胎海马皮质锥体细胞的发育较早,按由深到浅的次序发育,而海马皮质中的非锥体细胞于第19周开始发育。梨状叶皮质锥体细胞发育的较早,最先出现在深层,颗粒层第18周出现。大脑新皮质各层神经元发育顺序依次为:内锥体层→外锥体层、多形层→内颗粒层→外颗粒层。各种类型皮质的神经元在出生前都未发育成熟。
2006年05期 560-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戴国俊;王金玉;王志跃;吴圣龙;谢恺舟;顾玉萍;
随机选择新扬州鸡大型系和小型系交后代48只,联合研究EAV/DNA指纹图谱带J与OPAY02型2种分子遗传标记与新扬州鸡体质量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8、10、26周龄新扬州鸡体质量在2种分子标记的不同组合间比较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尤其是J-S-1S+2条带组合遗传标记,8、10、26周龄新扬州鸡体质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其他JS1S2组合,根据数量性状多基因假说,可以推测J、S1和S2可能是影响鸡增重的多基因,2种分子遗传标记组合J-S-1S+2遗传标记有望成为鸡体质量选择的遗传标记。
2006年05期 563-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艳芬;马建升;黄银姬;黄晓亮;廖建才;
240只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Ⅳ组为试验组,各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1%、0.2%及0.4%的谷氨酰胺(Gln),研究Gln对肉鸡免疫器官发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Gln均可显著提高14日龄肉鸡的胸腺和脾脏指数(P<0.05),且有明显量效关系;21、28日龄时上述指标仍高于对照组,但仅Ⅱ、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Gln对法氏囊的发育无明显效果;添加Gln可显著提高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及T淋巴细胞数量,增强肉仔鸡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P<0.05),对提高肉仔鸡血清IgG水平亦有一定作用,其中14日龄时以添加0.4%的Gln作用效果最好,而28日龄时则以添加0.1%的Gln效果最好,Gln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没有明显作用。
2006年05期 567-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孙玉成;高建明;于同泉;陈武;杨柳;穆祥;张建芳;傅文栋;李冬冬;
以mCZB添加抗生素为对照组,以分别添加0.1 mg/L小檗碱(berberine,BR)、0.5 mg/L川芎嗪(ligustrazine,Lig)和4 mg/L黄芩苷(baicalin,Bai)为试验组,比较各组胚胎孵化率、微滴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孵化胚胎的细胞数量,从而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Bai组(80.2%,81.3%)、Lig组(78.9%,77.6%)及BR组(76.7%,71.6%)胚胎孵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50.7%、47.8%)(P<0.01)。各组间NO含量,72 h较24 h均有减少,而120 h又均有增加且最高。各组间MDA含量,72 h和120 h与24 h比较呈现增加趋势,除Bai组120 h外,对照组均高于试验组。孵化胚胎细胞计数结果显示,BR组(87.2±8.6)、Lig组(83.9±7.7)和Bai组(81.9±6.2)与对照组(77.4±5.6)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3种中药有效成分均能促进小鼠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及胚胎细胞增殖,并对NO和MDA含量有一定影响。
2006年05期 570-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德福;刘东;汤琳琳;陈晓宇;
对猪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关键步骤之一的去核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由本实验室改进的Willadsen去核法———二步挤压去核法,无论在去核操作成功率(73.9%)上还是在去核效率(81.2%)上都明显好于McGrath-Solter去核法(42.5%、67.4%,P<0.05);同时,本试验还发现,卵母细胞成熟培养36 h后去核组去核效率(89.1%)显著地高于成熟培养44 h后去核组(55.8%,P<0.05),而核移植重构胚的发育率2个组间无显著差异。
2006年05期 574-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耿庆华;相文华;沈荣显;2006年05期 57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建国;华修国;艾晓杰;2006年05期 580-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