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F_(48)E_9株新城疫病毒F和HN蛋白在Vero细胞的表达

    闻晓波;闫丽辉;曹殿军;刘培欣;刘春国;步志高;

    将新城疫病毒(NDV)F48E9株的F和HN基因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AGG上,经酶切、PCR鉴定和序列分析,筛选出含有F和HN基因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CAGG-F和pCAGG-HN。纯化的质粒转染V ero细胞后,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到蛋白的表达。pCAGG-F和pCAGG-HN重组质粒共转染V ero细胞后,观察到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结果表明NDV F48E9株的F和HN蛋白在真核细胞内得到了真实的表达,并且表达产物具有天然蛋白活性。

    2008年02期 No.134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干扰RNA(siRNA)对马立克氏病淋巴瘤细胞chTERT基因表达的抑制

    邹亚学;孙莹;潘风光;郑梅竹;艾永兴;张玉静;

    为通过体外转录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抑制马立克氏病淋巴瘤细胞(MDCC-MSB1)中鸡端粒酶反转录酶(Chicke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chTERT)mRNA的表达,探讨chTERT在MDCC-MSB1中的作用,本试验设计了针对chTERT mRNA的特异siRNA序列(siRNA-1、siRNA-2、siRNA-3),利用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系统,制备21 bp的siRNA分子,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MDCC-MSB1细胞,采用荧光实时相对定量RT-PCR方法检测转染细胞chTERT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显示,siRNA-1和siRNA-3组在转染24 h后,有效地抑制了chTERT mRNA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8%和81%。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iRNA-1和siRNA-3转染组细胞在转染后24 h G0/G1期比例显著上升(P<0.05),S期比例显著下降(P<0.01),从而表明chTERT表达量的降低可有效抑制MDCC-MSB1细胞增殖。siRNA可有效抑制MDCC-MSB1细胞中chTERT基因的表达,而chTERT表达量的降低对MDCC-MSB1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08年02期 No.134 115-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X株的分离和致弱培育

    赵宝华;王文成;

    利用鸡胚分离法从发生肾变病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分离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X株,该病毒株能引起鸡胚发育受阻,鸡胚和雏鸡肾脏肿大、输尿管尿酸盐沉积,能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型血清部分中和,初步研究表明是一个新的毒株。通过SPF鸡胚连续传代,获得了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毒株X 93。结果显示,X株经过鸡胚传代,对鸡胚的致死率由原代的0上升到90代的82%;在每0.1 mL鸡胚中的病毒含量由原代的105.0E ID50上升到90代的107.8E ID50;对3日龄SPF雏鸡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分别由40代时的70.0%和40.0%下降到90代时的0值;与X 93接种鸡一同饲养的实验鸡全部健康存活;X 93回归雏鸡连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现象。

    2008年02期 No.134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鹅副粘病毒与鹅细小病毒主要免疫原性基因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共表达及其免疫

    毕玉海;曹璐;李志杰;母连志;徐明;丁壮;

    根据测得的鹅源副粘病毒(GPMV)NA-1株F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用作者构建的含F基因的质粒pGF为模板,PCR扩增F基因片段(去除终止密码子),与转座载体pFastBac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F,并进行测序鉴定;根据测得的鹅细小病毒(GPV)GD-01株VP3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用作者构建的重组质粒pGVP3为模板,PCR扩增出有Linker的VP3基因(命名为LVP3)。再将重组质粒pFastBac-F与LVP3片段连接,构建重组转座载体pFF-LVP3,转化到DH10Bac宿主菌,将目的基因定向插入到Bacmid质粒中,经筛选获得重组Bacmid F-L-VP3转染Sf9昆虫细胞,所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特异蛋白分子质量约123 000。将表达蛋白免疫雏鹅,经抗体测定证明,表达的F-VP3重组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2008年02期 No.134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和抗原定位

    张平英;朱德康;程安春;汪铭书;刘伍梅;李雪梅;陈希文;刘菲;周毅;陈孝跃;

    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病毒SC1株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兔抗PRRS病毒IgG,成功建立了检测PRRS病毒抗原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该方法只与PRRS病毒感染猪组织呈现阳性反应,与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乙脑病毒人工感染并致死仔猪的肝脏组织呈现阴性反应。用该方法检测PRRS SC-1株人工感染28日龄仔猪,在感染后7 d即可在肺门淋巴结、胸腺、扁桃体、十二指肠、肺、大脑和肾脏检测到PRRS病毒抗原。PRRS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胸腺和十二指肠感染细胞的胞浆内、肺门淋巴结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和弥散的淋巴组织、扁桃体淋巴结的隐窝及其周边。该法具有特异、直观和敏感的特点,可用于PRRS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抗原定位及甲醛固定样本的回顾性诊断。

    2008年02期 No.134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绵羊肺炎支原体Y98和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PG3抗原的分析

    裴艳涛;孙继国;蒋瑞萍;赵宝华;

    用SDS-PAGE和双向电泳方法,对绵羊肺炎支原体标准株Y98和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标准株PG3的全菌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SDS-PAGE分析Y98有9条蛋白带,PG3有11条蛋白带,其中有2条相同蛋白带;用双向电泳分析Y98全菌可溶性抗原多肽斑点有288±9,主多肽斑点有47个,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在27 000~120000;pI范围为4.436~7.164,PG3全菌可溶性抗原多肽斑点有243±11个,主多肽斑点有36个,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在27 000~120 000,而pI范围为4.213~7.987,二者有21个相同多肽点,但其多肽含量略有差异。

    2008年02期 No.134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绵羊毛发角蛋白结合蛋白启动子的克隆与活性分析

    王春生;安铁洙;白秀娟;任洪林;柳增善;

    以绵羊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获得绵羊角蛋白结合蛋白基因KAP6.1启动子。将KAP6.1启动子插入到切除了CMV启动子的pAcGFP1-N1质粒中,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采用脂质体法转染传代培养绵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并检测其表达活性。结果显示:(1)KAP6.1启动子序列大小为830 bp,与GenBank上绵羊角蛋白结合蛋白的参照序列(M95719)有99.64%的同源性;与M95719相比,KAP6.1在349位点、726位点和246位点上分别存在1个C缺失、1个转换(G代替A)和1个颠换(A代替T);在438位点上具有1个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结合位点TATA box,但未发现具有依赖DNA的RNA聚合酶识别位点CAAT box;(2)转染24 h后,在蓝光激发下检测到细胞核附近有绿色荧光蛋白的高表达,并在48 h后逐渐减弱,而细胞质内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量增加。这一结果表明,KAP6.1启动子在绵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表达上可能具有特异性。

    2008年02期 No.134 137-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鸭乙型肝炎病毒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陈宗艳;程安春;汪铭书;徐大为;郭宇飞;陈孝跃;

    根据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P基因上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建立了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本试验建立的标准曲线循环阈值(Ct值)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将其检测极限的Ct值通过标准曲线换算成拷贝数约为5 copies/L,相当于5个DHBV颗粒。初步结果表明,FQ-PCR检测DHBV-DNA能直接反映DHBV感染鸭后血清和肝组织中DHBV-DNA水平,在判断体内DHBV是否复制、复制的程度以及是否被清除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PCR,为DHBV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敏感和可靠的检测手段,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将所建立的方法运用于检测拉米夫定治疗DHBV感染鸭后外周血和肝组织DHBV-DNA的含量,以评价拉米夫定治疗DHBV的效果。结果表明拉米夫定对DHBV的复制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停药后出现反跳现象。

    2008年02期 No.134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N蛋白的表达与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喜悦;王志亮;刘春菊;李林;包静月;何昭阳;Mandy C;Carrie B;Anderson J;

    通过对下载的16株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N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合成了PPRV N基因。用NP1和NP2引物扩增。纯化的PPRV N基因在T4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和PET32-a载体进行连接反应构建重组质粒pET-a-PPRV-N。经诱导表达和纯化后,得到了大量的PPRV N蛋白。用PPRV N蛋白制备免疫血清,经国际标准血清标化后作为参考阳性血清,同时以PPRV N蛋白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I-ELISA)方法。对山东省的467份羊血清检测,使用S/P(样品值/阳性值)平均值加3倍标准差的方法,计算出其临界点为0.28。应用间接ELISA和针对H蛋白的单抗为基础的C-ELISA检测来自于疫区的69份血清,结果两者的符合率为79.7%。

    2008年02期 No.134 146-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羊干酪样淋巴结炎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邢福珊;张彦明;王韡;郭抗抗;杨蒙;孙裴;洪海霞;

    参照已发表的伪结核棒状杆菌16S rRNA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用此引物进行PCR扩增,建立伪结核棒状杆菌的PCR检测方法。用此方法对羊链球菌、马尔他布鲁氏菌、结核分支杆菌进行PCR扩增结果对比,确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同时,用建立的PCR方法检测病料,检测结果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进行比较,以确证其准确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与参考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6.8%和97.1%;检测17份病料,阳性率为70.6%,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完全一致。

    2008年02期 No.134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因芯片检测细菌耐药基因

    路浩;王兴龙;李晓艳;雷连成;鲁景艳;冯新;万家余;李忠义;杨冬;

    根据已知的耐药基因序列设计出检测四环素耐药基因特异探针7条、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特异探针5条,阳性坐标探针1条,长度为18~21 bp。根据探针序列两侧的保守区域设计了耐药基因扩增引物,引物长度17~20 bp。通过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从耐药菌株中获得四环素耐药基因7个,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5个。经过芯片制作过程优化试验和芯片杂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将探针以终浓度30μmol/L溶于50%DMSO中,在温度为20℃、湿度为70%的条件下点印于Aldehydeslide表面。扩增出的荧光标记产物经纯化后与2×杂交液混合,再与基因芯片在42℃杂交5h可检测到理想的杂交信号。芯片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当模板拷贝数大于1×103个/μL时,可检测到较强的杂交信号。本试验最终研制出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耐药基因检测芯片。

    2008年02期 No.134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亚洲璃眼蜱唾液腺新基因GP15的表达和鉴定

    程天印;周金林;周勇志;施启顺;林矫矫;

    将GP15的阅读框序列插入pET32a(+)制成重组质粒,通过BL21成功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36 000的蛋白。该蛋白可被His.Bind从细菌裂解物纯化出来,也可为抗融合蛋白抗体所识别。表达形式分析显示,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肝菌内表达。

    2008年02期 No.134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镰形扇头蜱肌钙蛋白Ⅱ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布

    马腾;周勇志;向飞宇;沈杰;周金林;

    本试验从镰形扇头蜱半饱血雌蜱唾液腺cDNA文库的EST中筛选了1个含polyA尾的基因序列,经5′-RACE方法得到该基因全长序列。经同源性比较,该基因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与长角血蜱肌钙蛋白(GI:14041807)的同源性为84.47%,肌动蛋白结合位点位于147~167氨基酸处,且与长角血蜱肌钙蛋白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完全相同,表明该基因是镰形扇头蜱肌钙蛋白基因。以镰形扇头蜱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到编码肌钙蛋白的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不含内含子。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镰形扇头蜱的卵及其幼蜱、若蜱、成蜱的壳、唾液腺和肠均有表达。

    2008年02期 No.134 160-16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RT-PCR检测鹿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基因blaAmpC的mRNA水平

    王丽艳;王全凯;王玮;邓旭明;张晶;尹秀玲;郎需龙;柳巨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临床分离的10株鹿源大肠杆菌耐药株的blaAmpC基因进行了mRNA水平的定量测定,分析其mRNA转录水平与耐药强度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水平高的菌株,其mRNA的表达水平亦高,表明大肠杆菌耐药株blaAmpC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其耐药性有高度相关性。

    2008年02期 No.134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单剂量氟苯尼考内服及肌注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陈红伟;李英伦;

    健康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A、B 2组,A组内服单剂量30 mg/kg氟苯尼考试验品,B组肌注单剂量30mg/kg氟苯尼考试验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软件处理药-时数据,A组药-时数据符合一室开放模型(W=1/C2),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Ka=(0.461±0.066)h,T1/2ke=(2.013±0.195)h,Tpeak=(1.180±0.123)h,Cmax=(7.332±1.000)mg/L,AUC=(31.445±3.566)mg.L-1.h,V/F=(2.995±0.330)L/kg;B组药-时数据也符合一室开放模型(W=1/C2),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Ka=(0.802±0.098)h,T1/2ke=(2.317±0.136)h,Tpeak=(1.805±0.103)h,Cmax=(6.646±0.578)mg/L,AUC=(38.714±3.727)mg.L-1.h,V/F=(2.772±0.303)L/kg。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家兔体内主要药动学特征为:内服吸收迅速、分布快而广、消除较快;肌注吸收速度显著慢于内服,分布广泛,消除也较快。

    2008年02期 No.134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鸡肠杆菌科细菌-内酰胺酶和超广谱-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药敏分析

    匡秀华;杨玉荣;胡功政;苑丽;司红彬;程小利;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从临床分离鸡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同时测定了多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经鉴定9株致病菌中1株为沙门菌,8株为大肠杆菌;9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其中有1株为ESBLs阳性;9株细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的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2008年02期 No.134 170-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盐酸多西环素缓释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何家康;祝万菊;周丽光;邓彦宏;贺文琦;李庆才;程远国;邓旭明;

    健康猪6头,体质量(17.8±1.3)kg,按拉丁方设计进行单剂量静注、肌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普通制剂)和肌注盐酸多西环素缓释注射液,注射剂量按多西环素计均为20 mg/kg,比较盐酸多西环素缓释注射液和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和生物利用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药浓度,试验所得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分析处理。猪静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AUC(108.15±13.25)mg.h.L-1,MRT(5.56±1.08)h,Cl(0.19±0.02)L.h-1.kg-1,Vd(ss)(1.04±0.09)L.kg-1,t1/2(4.07±0.65)h。猪肌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和盐酸多西环素缓释注射液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MRT(15.18±2.13)h和(22.25±3.49)h;Tmax(1.13±0.44)h和(2.0±0.63)h;Cmax(3.32±0.33)mg.L-1和(3.10±0.29)mg.L-1;AUC(38.91±4.35)mg.h.L-1和(61.72±10.16)mg.h.L-1;F(36.66±7.88)%和(57.66±10.75)%。比较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和盐酸多西环素缓释注射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除了Cmax以外,MRT、Tmax、AUC、F等主要参数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盐酸多西环素缓释注射液肌注后吸收缓慢,消除半衰期延长,临床用药48 h给药1次仍能维持对常见病原菌的有效血药浓度。

    2008年02期 No.134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喹胺醇诱导仔猪氧化损伤的潜在性作用

    李建喜;杨志强;梁剑平;王学智;王玲;吕嘉文;牛晓荣;荔霞;

    12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单剂量口服或静脉注射喹胺醇,检测了给药后48 h内血抗氧化酶活力、MDA含量和血药浓度,旨在评估喹胺醇诱导氧化损伤的潜在性作用。结果,猪单次口服200 mg/kg喹胺醇后,血CAT活力在2~48 h间显著高于给药前(P<0.05),GSH含量与CAT活力变化呈相反趋势(P<0.05),SOD、GSH-Px、GSH-ST活力、MDA含量未见明显变化;单次注射3.0 mg/kg喹胺醇后,SOD活力在5~30 min内显著低于给药前(P<0.05),MDA含量与之呈相反变化,CAT、GSH-Px、GSH-ST活力、GSH含量给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血药浓度与抗氧化酶活力均呈负相关性,与MDA含量呈正相关性。结果表明,断奶仔猪单剂量口服或注射喹胺醇后,有导致抗氧化机能短暂紊乱的可能,但不会诱发氧应激性损伤。

    2008年02期 No.134 181-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药超微粉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参数的影响

    孔祥峰;印遇龙;黄瑞林;尹富贵;刘合军;何庆华;李铁军;范明哲;阳成波;张平;

    为了研制和开发高效、安全、无污染的抗生素替代物作为断奶仔猪的饲料添加剂,本试验观察了饲喂添加中药超微粉(粒径30μm)日粮的21日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腹泻指数、血清生化参数和器官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该超微粉饲料添加剂能够显著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采食量、促进生长、降低料重比(P<0.05),能够显著防治早期断奶仔猪腹泻(P<0.05),其作用强于粘杆菌素或与其相当;超微粉组第1周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含量极显著小于、Fe含量极显著大于其他2组(P<0.01),第2周乳酸含量显著大于其他2组(P<0.05)、肌酐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第4周α-淀粉酶活性显著大于(P<0.05)、葡萄糖含量极显著小于其他2组(P<0.01),第2周和第4周P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上述血清生化参数的变化,与该中药超微粉的防病促生长作用有一定关系。

    2008年02期 No.134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北京鸭淋巴结中淋巴窦的超微结构

    熊喜龙;邓衔柏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姚丰华;刘济五;冀德君;

    采用透射电镜对6周龄健康北京鸭淋巴结中淋巴窦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被膜下淋巴窦窦壁由单层扁平淋巴内皮细胞及突起所组成,相邻细胞突起间呈重叠状并出现紧密连接。索间淋巴窦窦壁除呈现上皮性紧密连接外,还存在15~24 nm细胞间隙。淋巴窦内可见如下细胞:淋巴细胞(以小型为主,中型淋巴细胞较少)、浆细胞(包括浆母细胞和幼浆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有粒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白细胞和异嗜性白细胞)、红细胞(包括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及成熟红细胞,可见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成期的中幼红细胞,说明北京鸭红细胞在淋巴窦内存在成熟过程)、类分泌细胞(该细胞具有特殊颗粒,颗粒内有细小微粒,被界膜包裹,或颗粒内小管,有的小管呈现同心圆式排列;在淋巴窦和淋巴索内均有该细胞)。

    2008年02期 No.134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兔脑n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结构

    邱建华;尹逊河;王树迎;王广银;蔡玉梅;

    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元在家兔脑内的分布和形态。结果显示,在家兔的大脑皮质、小脑、中脑、脑桥等处有较多的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延髓分布较为稀少。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呈棕褐色,着色主要位于胞浆内,细胞核着色较淡,nNOS阳性纤维大多呈棕色串珠样。表明一氧化氮作为神经递质,可能与脑的调控功能有关。

    2008年02期 No.134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日龄久仰香猪、剑白香猪与长白猪空肠粘膜组织学观察

    周金星;高登慧;刘培琼;

    应用组织学方法分别对14、28日龄贵州久仰香猪、剑白香猪和长白猪空肠前段的形态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久仰香猪的绒毛最长,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最高。同一日龄不同品种间比较,在宽度上14日龄剑白香猪和长白猪之间与28日龄剑白香猪和久仰香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绒毛数量为14日龄久仰香猪和剑白香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隐窝深度为28日龄剑白香猪和久仰香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品种不同日龄之间比较,3种猪从14日龄到28日龄绒毛的长度都变短,且差异显著(P<0.01);绒毛数量从14日龄到28日龄均有增加,但剑白香猪差异不显著(P>0.05);剑白香猪和长白猪绒毛宽度出现增加,而久仰香猪绒毛宽度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隐窝深度从14日龄到28日龄均出现加深,但久仰香猪加深显著(P<0.01)。久仰猪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最高(14日龄为9.39±3.65;28日龄为5.42±1.83)。

    2008年02期 No.134 197-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牛脂肪细胞HSL mRNA和ADPN mRNA丰度的影响

    车英玉;孙国权;张辉;张才;王贵;宋文华;刘国文;王哲;

    在体外牛脂肪细胞培养介质中分别添加0,5,10,15,20,25 mmol/L等不同梯度的葡萄糖,各浓度组均设置3个重复,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测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体外单层培养的牛脂肪细胞脂联素(ADPN)mRNA与甘油三酯脂肪酶(HSL)mRNA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可抑制牛脂肪细胞ADPN mRNA的表达,并促进HSL mRNA的表达。

    2008年02期 No.134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日粮蛋氨酸锌水平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吴志广;李建国;李秋凤;张小丽;贾文彬;韩醒;

    选择8头泌乳早期的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各试验组奶牛日粮中分别添加100、250、400 mg/kg蛋氨酸锌(按日粮干物质计),各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日粮(含锌34.63 mg/kg干物质),观测其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100、250、400 mg/kg组)比对照组产奶量分别提高5.28%、7.79%和7.12%,差异显著(P<0.05),且250 mg/kg和400 mg/kg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但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乳蛋白含量呈增加趋势(P>0.05),各组间乳脂、乳糖、非脂乳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100、250、400 mg/kg组乳体细胞数分别降低10.43%、17.88%(P<0.05)和19.49%(P<0.05);各试验组乳锌、血清锌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1);蛋氨酸锌各添加组,尿素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到差异不显著(P>0.05)。

    2008年02期 No.134 20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大熊猫精浆中PAF-AH和GOT水平与精液质量的关系

    张明;鲜红;朱庆;侯蓉;郑鸿培;

    本研究检测了大熊猫精浆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初步探讨了这些物质与大熊猫精液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大熊猫精浆存在PAF-AH和GOT,其平均水平分别为(56.76±60.86)mmol.min-1.mL-1和(1 948.9±774.0)IU/L,PAF-AH含量高低与精子活力呈高度负相关(R=-0.73,P<0.001),与精子运动状态呈负相关(R=-0.58,P<0.05);GOT含量高低与精子活力显著负相关(R=-0.66,P<0.01)。这些结果表明,大熊猫精浆PAF-AH和GOT活性之高低可作为评价大熊猫精液质量的参照指标。

    2008年02期 No.134 208-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体生成素促进鸡小黄卵泡膜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

    林小辉;金艳梅;曾卫东;张才乔;

    利用产蛋鸡小黄卵泡膜细胞培养模型研究黄体生成素(LH)对等级前发育的小黄卵泡膜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LH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单层培养的外层膜细胞用LH(0.1~100μg/L)、蛋白激酶A(PKA)激活剂forskolin(FRSK,0.1~10μmol/L)及抑制剂H89(0.01~1μmol/L)或蛋白激酶C(PKC)激活剂佛波酯(PMA,0.1~10nmol/L)及抑制剂H7(0.01~1μmol/L)单独或共同处理,36 h后测定膜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显示,LH和FRSK促进小黄卵泡膜细胞的增殖,且LH的促增殖作用可被H89阻断,而PMA无显著的促进作用,且H7不能阻断LH的促增殖作用。由此推断LH的促小黄卵泡外层膜细胞增殖作用主要是通过PKA途径进行的。

    2008年02期 No.134 2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

    韦精卫;韦英明;孟凡丽;杨素芳;石德顺;

    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液(含FSH)中分别添加10、30、50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24 h检查成熟率。结果表明,添加10、30μg/L EGF组牛卵母细胞成熟率为79.8%、71.5%与对照组(未添加EGF)成熟率(70.4%)无明显差异(P>0.05),但EGF添加至50μg/L时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PB1)排出率显著提高,达85.4%(P<0.01);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成熟液中添加尿促性素(HMG)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含FSH和EGF的成熟液中添加HMG未能显著提高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果(P>0.05);最后,比较了HMG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效果,结果发现单独添加HMG成熟效果显著高于FSH(P<0.05),表明成熟液中如不含其他生长因子,则单独添加HMG较FSH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效果好。

    2008年02期 No.134 216-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