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猪源副粘病毒的分子鉴定

    毕玉海;丛彦龙;李志杰;吴昊;丁壮;

    参照GenBank发表的相关猪源副粘病毒和禽源副粘病毒融合蛋白F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4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对本研究室分离的猪源副粘病毒JL-1株F基因进行探索性扩增、序列测定,在此基础上设计引物扩增HN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F、HN基因序列,对该病毒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扩增出了JL-1株F、HN基因目的条带,序列分析表明其与猪源副粘病毒病家族其他成员即蓝眼病病毒、尼帕病毒、梅那哥病毒同源性很低,与禽副粘病毒1型(APMV-1)具有高度同源性。初步确定分离的猪源副粘病毒为禽副粘病毒1型。

    2008年04期 No.136 343-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PMWS患病猪和健康猪感染的PCV2序列比较分析

    赵浩军;范伟兴;姜平;李晓成;黄保续;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PCV2全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扩增PCV2全基因的PCR方法。用该方法从山东、河北、安徽、甘肃4个省份的4份PMWS患病猪的阳性病料和山东德州、南京、北京、甘肃、甘肃泉州和白银5个屠宰场的7份健康猪阳性样品中直接扩增出11个PCV2全基因片段。将扩增片段克隆于pMD18-T载体,并通过双酶切的方法筛选获得了11个阳性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SDPCV、HBPCV、AHPCV、GSPCV、DZPCV1、DZPCV2、DZPCV3、NJPCV、BJPCV、BYPCV和QZPCV。测序结果分析表明,除了BJPCV和GSPCV2株PCV2基因组全长为1768bp外,其余9株基因组全长均为1767bp。应用DNAstar序列分析软件,对测定的11个PCV2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10个不同地区的代表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健康猪群感染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和ORF2及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患病猪群略高,ORF1、ORF3及其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2类猪群中则没有明显差异。系统发生进化树显示,DZPCV3与其他10株PCV2亲缘关系较远,但与山东分离株AY556473亲缘关系接近,共同构成一个独立分支;其余10株PCV2之间关系密切,都分布于一个独立的小分支中,并与法国分离株亲缘关系接近。患病猪群和健康猪群感染的PCV2在基因进化树上交错分布,表明2类猪群感染的PCV2在基因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在地域分布上也没有明显差异。

    2008年04期 No.136 350-353+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猪Ⅱ型圆环病毒ORF2截短基因的表达纯化及动物免疫试验

    林彦星;刘镇明;黄毓茂;罗满林;贺东生;鲁俊鹏;杨丽梅;

    在最佳诱导条件下获得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重组Cap蛋白,表达产物经可溶性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大量诱导表达重组Cap蛋白,利用His Bind蛋白质纯化试剂盒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用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与本实验室所构建保存的pcDNA3.1-ORF2分别免疫BALB/c小鼠,对亚单位疫苗和基因疫苗做了对比试验,为进一步研制PCV2基因工程苗奠定良好的基础。

    2008年04期 No.136 354-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离鉴定与毒力测定

    雷连成;华芳;王丽哲;李耿;冯新;韩文瑜;

    从长春地区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猪采集病料,经形态学检查、生化实验、卫星生长现象、溶血试验、PCR鉴定等,分离到7株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定型试验表明,其中血清7型3株,血清5型2株,血清3型1株,血清1型1株。将分离菌株在37℃BHI液体培养基中培养6~8h,无菌条件下离心收集菌体,用灭菌生理盐水洗涤菌体3次,腹腔接种健康昆明小鼠,每只小鼠1.0×108CFU/0.2mL,结果5型和7型对小鼠的平均致死率最高,分别为100%和66.5%。

    2008年04期 No.136 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牛口蹄疫病毒受体β6亚基的基因克隆和分子特征

    独军政;常惠芸;丛国正;邵军军;林彤;刘在新;刘湘涛;才学鹏;谢庆阁;

    从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感染康复牛的舌皮组织中克隆到了β6亚基基因并对其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进行了比较分析。牛β6基因的编码区含有2367个核苷酸,编码788个氨基酸残基,其中信号肽由26个氨基酸组成(1~26aa);胞外域由681个氨基酸组成,含有10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NXT/NXS)和51个半胱氨酸(Cys)残基;跨膜区由29个氨基酸组成(708~736aa);胞浆域由52个氨基酸组成,含有1个NPLY核心基序,该基因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DQ867017。牛β6基因与羊、猪、人、小鼠、挪威大鼠β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0%、91.6%、88.6%、82.5%和82.7%,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1%、93.7%、93.0%、89.2%和89.2%。口蹄疫病毒自然宿主(牛、羊、猪)的β6亲缘关系较近,提示β6亚基可能与口蹄疫病毒的宿主范围有关。

    2008年04期 No.136 363-36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RT-PCR快速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张俭伟;赵宏坤;杨少华;高运东;王长法;仲跻峰;

    根据已发表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5'-UTR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快速检测BVDV的RT-PCR方法。利用该方法能从BVDV中扩增出196bp特异性目的片段。应用此方法检测了26份疑似病例临床样品,14份为阳性。试验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好,能检测到1pg的病毒RNA,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2008年04期 No.136 368-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鸡痘病毒野毒重组株的流行初探

    陈静;张志;杜元钊;刘秀梵;

    从山东、河南等省不同的鸡痘发病地区分离和鉴定了20株鸡痘病毒野毒株,并分别根据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鸡痘病毒(FPV)的基因组设计合成了1对上游源自REV基因组和下游源自FPV基因组的引物。随机从20株FPV野毒株中挑选7株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提取细胞DNA作为模板,利用这对引物进行PCR反应,结果均扩增到了779bp大小的目的片段。将其中1个片段测序发现此片段为REV和FPV的整合序列,其中REV序列426个碱基,FPV序列为304个碱基。结果表明,我国FPV野毒中已整合入REV的基因序列,而且这种整合株所占比例相当高,已成为主要的流行毒株。

    2008年04期 No.136 37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禽呼肠孤病毒σNS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谢丽基;谢芝勋;刘加波;唐小飞;邓显文;庞耀珊;谢志勤;

    对重组表达质粒σNS-pGEX-4T-1 IPTG的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等条件进行了试验。当细菌的D600值为0.55~0.65时,IPTG最佳诱导浓度为0.8mmol//L,最佳诱导时间为4h,最适诱导温度为28~37℃,表达的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6200,约占菌体总量的31.5%~33.3%。37℃及32℃诱导时,目的蛋白σNS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28℃诱导时目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的方式表达。利用28℃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用谷胱苷肽活化的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柱纯化,测定纯化蛋白的纯度与浓度,并对纯化的蛋白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达93%,质量浓度为0.91g/L,并能与禽呼肠孤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2008年04期 No.136 375-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型鸭疫里默氏菌42000外膜蛋白的克隆与表达

    刘文华;苏敬良;王晓雷;

    利用PCR技术扩增了标准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菌的42000外膜蛋白基因片段(OmpA-2)1045bp,将其克隆到pGM-T-Easy克隆载体和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中,分别构建了pGM-OmpA-2和GST-OmpA1-2重组子,并进行了测序和表达。对表达产物做了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扩增获得的外膜蛋白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鸭疫里默氏菌外膜蛋白序列的同源性为95.4%,氨基酸序列间仅存在点置换,无插入或缺失变异,证明重组子构建正确。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表明,获得的融合表达蛋白GST-OmpA1-2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5000。

    2008年04期 No.136 379-382+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抗堆型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表膜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

    王承民;魏刚才;秦建华;项志峰;陈桂香;杭柏林;何宏轩;

    应用RT-PCR技术,从稳定分泌抗堆型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表膜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Easp-3G3中扩增出抗体VH和VL基因,再通过重叠延伸拼接(Splice overlap extension)PCR方法在VH和VL可变区基因之间引入连接肽(Gly4Ser)3,体外构建抗堆型艾美耳球虫的单链抗体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进行测序。经测序,基因全长为744bp,编码248个氨基酸残基;经计算机分析,VH和VL基因均为新发现的基因序列,符合功能性重排的鼠抗体可变区基因特征。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抗堆型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表面蛋白抗体的ScFv基因。

    2008年04期 No.136 383-385+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奶牛新孢子虫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岳韬;秦建华;赵月兰;包永占;郭红宾;汪恩强;

    根据已发表的新孢子虫(N.caninum)Nc-5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新孢子虫PCR方法。从新孢子虫ELISA检测抗体阳性奶牛血液中提取DNA,用PCR方法对新孢子虫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证明其可靠性。结果显示,扩增的目的片段大小为350bp,扩增产物经MspⅠ酶切为218bp和132bp2条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序列分析表明,本试验扩增的Nc-5基因片段与GenBank发表的其他新孢子虫Nc-5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6%~95.4%;通过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试验证明,该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准确、可靠的优点。

    2008年04期 No.136 386-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简讯

人兽共患病

  •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人工感染小鼠组织病理学观察

    常爽;丁壮;夏咸柱;杨松涛;徐明;高玉伟;邹啸环;

    应用经SPF鸡胚增殖的虎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Tiger/Harbin/01/2003(H5N1)株(其对MDCK细胞的TCID50为10-7.36/0.05mL),经滴鼻途径人工感染小鼠,无菌采取感染致死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肺、脑等脏器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感染致死小鼠以肺脏损害最为明显。光镜观察,肺泡腔不同程度缩小,胞腔内有少量蛋白样浆液渗出,肺泡间隔不同程度增宽,肺内小血管及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扩张、淤血,支气管充血。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在支气管上皮细胞、一些肺泡上皮细胞和浸润的单核细胞胞浆内见到该病毒抗原的阳性染色颗粒。电镜观察,小鼠肺泡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和肺泡腔中见到短杆型和圆型的流感病毒样粒子。

    2008年04期 No.136 390-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副溶血性弧菌融合鞭毛基因的表达与免疫学性质

    李涛;柳增善;魏艳华;王颖;杜承;卢士英;张国才;

    采用柔性Linker序列(Gly4Ser)对目的基因进行串联(FlaA-FlaF-FlaB),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2b(+)-F3并在E.coliBL21中进行表达,将表达蛋白纯化后免疫獭兔制备血清抗体,利用ELISA和琼脂扩散试验验证抗体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2b(+)-F3并在E.coliBL21中得到表达,表达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23.5%),基因序列全长3420bp,编码1140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19000,测序结果与设计序列一致性为99%。ELISA和琼脂扩散试验表明,融合鞭毛F3与其他几种中毒性弧菌鞭毛具有一定的免疫交叉性,与多种非目标菌不发生反应。从而表明,多联融合鞭毛基因的表达质粒已构建成功并制备了抗血清,为利用融合鞭毛的方法检测食物中毒性弧菌,进而建立食物中毒性弧菌广谱、快速的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2008年04期 No.136 394-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结核菌素检测猴结核病血清抗体的应用

    张钰;刘香梅;邝惠文;闵凡贵;王静;赵维波;黄韧;

    利用结核菌素作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3个实验猴饲养场的402只猴进行检测,其中36只猴经细菌培养确认为结核病猴,366只猴经多次结核菌素检测阴性,确认为健康猴。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绘制出ROC曲线,在阳性结果的cutoff值=0.28时,36只结核病阳性猴中有33只显示阳性结果(91.7%),366只健康猴中有329只显示阴性结果(89.9%)。用结核菌素作为抗原,进行结核病血清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1.7%和89.9%。结合结核菌素试验,将有利于对饲养猴群的结核病感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2008年04期 No.136 399-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伪狂犬病病毒TK~-/gI~-株PK基因转移载体的构建及LacZ基因表达

    袁子国;张秀香;刘全;高胜岩;徐慧娟;张守峰;刘晔;扈荣良;

    伪狂犬病病毒TK-/gI-株基因组经AscⅠ酶切获得含PK基因的8.7kb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入pPolyⅡ载体的AscⅠ位点,获得中间载体P8-AA,将LacZ表达盒插入其SphⅠ/NdeⅠ位点,构建重组转移载体P8AA-lacZ,将其与伪狂犬病病毒TK-/gI-株基因组共转染PK-15细胞,细胞出现病变后通过覆盖含有X-gal的营养琼脂进行蓝白斑筛选,通过蚀斑克隆方法分离到重组体PRV(rPRV),且经过连续传代的rPRV仍能稳定的表达β-半乳糖苷酶活性。通过对重组病毒PRV-LacZ和亲本株TK-/gI-株TCID50的试验表明,PK基因的缺失对病毒增殖无影响。

    2008年04期 No.136 403-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重组伪狂犬病病毒SA215(C)株的构建及其对小鼠的免疫原性

    王新;郭万柱;王印;徐志文;颜其贵;朱玲;王小玉;周婷;

    为了研制猪2型圆环病毒(PCV2)基因工程疫苗,以伪狂犬病病毒(PRV)基因缺失疫苗株SA215为病毒载体,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共表达PCV2ORF2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伪狂犬病病毒SA215(C)株。经PCR、Sou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等证实SA215(C)构建正确,并能表达具有活性的ORF2基因蛋白和荧光蛋白。SA215(C)在IBRS-2、ST细胞中的增殖滴度与亲本株SA215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外源基因的插入不影响病毒增殖。用SA215(C)免疫BALB/c小鼠10周后检测免疫小鼠PCV2抗体和PRV中和抗体及细胞免疫反应。结果显示,SA215(C)诱导小鼠产生了PCV2和PRV抗体并出现PCV2的细胞免疫反应。另外,以105TCID50的SA215(C)株接种BALB/c小鼠,接种后28d再接种1次,2次接种后2周,用107TCID50PRVFa和PCV2强毒联合进行攻击,结果免疫小鼠抵抗住强毒的攻击,获得了保护;表明该毒株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为研制安全、有效的PCV2-PRV二价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2008年04期 No.136 407-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猪伪狂犬病病毒LY株gD基因的克隆与核酸疫苗研究

    马凤龙;王文成;向华;傅兴伦;赵怀龙;马振宇;宣华;

    将伪狂犬病病毒LY株的免疫糖蛋白基因(gD基因)分别克隆到核酸疫苗载体pIRESneo、pEGFP-C1的多克隆位点上,成功地构建了含有相应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pIgD、pFgD和PRRSVLX-1株的E基因的双基因共表达二联核酸疫苗质粒pID-E。将构建的各核酸疫苗质粒,通过脂质体法分别转染到BHK-21细胞中,经ELISA检测所有目的蛋白均得到表达,表达产物也均具有一定的反应原性。小鼠免疫试验证实这些核酸疫苗质粒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第3次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100%,pIgD抗体效价均不低于1∶160,最高可达1∶640。pIE与pIgD的联合应用时,不影响各自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构建的含有PRRSVE基因和PRVgD基因的双基因共表达质粒pID-E,脂质体转染BHK-21细胞后,经ELISA检测,相应的PRRSV和PRV的目的蛋白均获得了瞬时表达;小鼠免疫试验表明E和gD2种糖蛋白基因能在小鼠体内共表达,且能诱导免疫小鼠产生针对PRRSV和PRV的相应中和抗体。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探讨PRRSVE蛋白及PRVgD蛋白的免疫生物学特性,进而为开展PRRSV与PRV相关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联合表达及基因免疫提供理论基础。

    2008年04期 No.136 412-416+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父母代固始鸡小肠的生长发育规律

    张书松;李明;白晓辉;康相涛;袁文菊;赵峰;刘忠虎;肖传斌;

    应用大体解剖学技术,对0~20周龄父母代固始鸡小肠的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小肠的长度、质量、周长等指标随周龄的增加而增长;小肠相对生长率和小肠指数则呈下降趋势;通过建立Logistic方程模型模拟小肠质量的生长变化,得到其生长方程:♂∶Y=37.95/(1+18.35e-0.35t),♀∶Y=31.49/(1+13.63e-0.31t)

    2008年04期 No.136 417-420+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二花脸和皮特兰猪应激状态下行为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鲍经伟;夏东;肖金松;魏师;李留安;赵茹茜;

    对氟烷显性基因纯合子(HalNN)二花脸猪和氟烷隐性基因纯合子(Halnn)皮特兰猪分别进行翻背和装车实验,分析装车前、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1)3、10、17日龄二花脸猪的翻背实验评分(Backtest score,BS)均显著低于同日龄皮特兰猪(P<0.001);(2)二花脸猪在装车前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皮特兰猪(P<0.01),肌酸激酶活性(Creatine kinase,CK)显著低于皮特兰猪(P<0.001),而乳酸脱氢酶活性(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品种间差异不显著;(3)装车使皮特兰猪血浆皮质醇水平显著上升(P<0.05),而二花脸猪血浆皮质醇水平在装车前后差异不显著;血浆中CK和LDH活性在装车前后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氟烷显性基因纯合子二花脸猪应对翻背和装车应激的敏感性均低于氟烷隐性基因纯合子皮特兰猪。

    2008年04期 No.136 42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共轭亚油酸对黄羽肉鸡脂肪沉积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周杰;石水云;王菊花;潘玲;祁克宗;

    选用90只1日龄黄羽肉鸡,探讨添加不同水平(0%、1%、3%)共轭亚油酸(CLA)对不同部位脂肪沉积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CLA对黄羽肉鸡体增重无影响,但显著降低其腹脂沉积(P<0.05),使腹部脂肪细胞直径减小(P<0.05)。日粮中添加3%CLA显著提高胸肌和腿肌中的脂肪含量(P<0.05)。日粮添加CLA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升高游离脂肪酸(P<0.05),而对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中瘦素和脂联素水平无显著影响。此外,日粮添加CLA还显著提高胸腺指数和法式囊指数(P<0.05),而对血清中抗新城疫病毒抗体和脾脏指数无影响。结果提示,CLA对肉鸡腹脂和肌内脂肪的沉积有不同的作用,可改善肉鸡的胴体品质,并影响其免疫功能。

    2008年04期 No.136 425-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cDNA文库的构建与鉴定

    赵瑞利;韩俊友;李莲瑞;乔红伟;雷连成;胡博;谢芳;刘丽凡;韩文瑜;

    以牛蛙皮肤组织为材料获得总RNA,用偶联Oligo(dT)的磁珠纯化mRNA后,利用含SfiⅠ酶切位点的CDSⅢ引物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的第1链,以含SfiⅠ酶切位点的CDSⅢ引物和SMART引物,利用LD-PCR合成双链cDNA,双链cDNA经SfiⅠ酶切,通过T4DNA连接酶连接到经过相同酶切的λTripIEx2载体,体外包装后转染E.coliXLI-Blue宿主菌,进行滴度测试和文库扩增。结果构建的牛蛙皮肤cDNA文库原始库容量为1.42×106PFU/mL,插入片段长度在0.5~1.5kb,重组率为89.5%,扩增后的文库滴度为1.35×109PFU/mL,构建的文库质量符合要求,可用于大规模的功能基因分析。

    2008年04期 No.136 430-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RHIGF-Ⅰ对体外单层培养的肝细胞PEPCK mRNA丰度的影响

    邓俊良;王娅;崔恒敏;徐闯;刘国文;王哲;

    根据牛肝细胞中持家基因表达的恒定性,选用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照,检测外源性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RHIGF-Ⅰ)对体外培养牛肝细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选用体外培养的犊牛单层肝细胞为实验模型,当细胞贴壁后在无血清培养液中添加RHIGF-Ⅰ,其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5、10、15、20、30、40、50、60、100、150μg/L,待添加8h后,提取总RNA,反转录,用相同的模板扩增PEPCK基因及β内参,再比较各梯度目的基因与内参的灰度。结果表明,随着添加RHIGF-Ⅰ质量浓度的升高,PEPCK 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且均低于对照组。

    2008年04期 No.136 434-437+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吉戎兔微卫星DNA

    韩春梅;张嘉保;高庆华;李宏建;

    选用Sat2、Sat3、Sat4、Sat5、Sat7、Sat8、Sat12、Sat13、Sat16、Sol08、Sol28、Sol30、Sol03等13个微卫星位点PCR扩增60只吉戎兔的基因组DNA,然后在8%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分型。结果显示,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46个,平均杂合度(H)为0.57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31。结果表明,吉戎兔经多年选育,其品种的遗传结构稳定,品质均一,且群体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2008年04期 No.136 438-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鹿茸X型胶原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冯海华;宋德光;赵丽红;慈鑫鑫;何凤艳;岳占碰;宋斯伟;时琳;邓旭明;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鹿茸软骨细胞总RNA中扩增克隆了梅花鹿X型胶原(collagen X,colX)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了序列特性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colX全长cDNA序列为3135nt,其中5′非编码区96nt、3′非编码区1014nt和2022nt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74个氨基酸的鹿colX前体蛋白,与牛、猪、犬、人类和小鼠等脊椎动物colX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超过82%。按该基因氨基酸序列构建了进化树,揭示其与牛基因更加同源。

    2008年04期 No.136 442-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神经内分泌细胞在鸭胸腺中的表达特征(英文)

    方静;崔恒敏;何敏;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并结合图像分析软件研究了β-内啡肽、胃泌素、胰高血糖素、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生长抑素细胞在鸭胸腺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7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在胸腺中呈强阳性表达;β-内啡肽阳性细胞在皮质部较多,而胃泌素、胰高血糖素、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生长抑素阳性细胞在髓质和皮髓质交界区的数量高于皮质部;除胰高血糖素外,其余6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在胸腺小体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本试验结果说明,鸭胸腺不仅是中枢免疫器官,而且具有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功能;β-内啡肽阳性细胞在T淋巴细胞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胃泌素、胰高血糖素、5-羟色胺、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阳性细胞在髓质部和皮髓质交界区的表达有利于其通过内分泌、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调节T细胞的发育。同时,也探讨了胸腺小体的功能。

    2008年04期 No.136 446-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猪γ-干扰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及其抗病毒作用

    姚清侠;黄勤锋;曹毅;司有辉;钱平;陈焕春;

    为了获得高效分泌表达重组猪γ-干扰素(rPoIFNγ) ,将去除信号肽的编码梅山猪γ-干扰素成熟蛋白基因(mPoIFNγ)插入酵母-大肠杆菌穿梭载体pPIC 9K中,构建成分泌型重组表达载体pPIC 9K-mPoIFNγ。将线性化的pPIC9K-mPoIFNγ以化学方法(LiCl)转化入毕赤酵母菌株GS115(组氨酸缺陷型) ,转化子经MD平板筛选和PCR分析鉴定后,以G418(4 g/L)筛选到多拷贝菌株。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所获得的重组子能够分泌表达出17 000和23 000左右的mPoIFNγ特异蛋白,其表达量约为120 mg/L,占分泌型总蛋白的65 %;细胞病变抑制法(CPE50)测定干扰素生物活性,结果表明rPolIFNγ具有较高的抗病毒生物活性,在MDBK中的抗VSV比活性为1.67×106U/mg。

    2008年04期 No.136 45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猪MHC-Ⅰ α生物素化序列融合基因的构建、表达与纯化

    肖一红;刘光亮;王群;童铁钢;白宇;孟庆文;吴东来;

    采用RT-PCR技术从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获得猪白细胞抗原基因座P1、P14等位基因的胞外区,并在其3′端拼接上依赖BirA酶的可生物素化序列(BSP),构建了pET-P1-BSP和pET-P14-BSP高效表达载体并进行诱导表达和纯化,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法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pET-P1-BSP和pET-P14-BSP,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获得高纯度的P1-BSP和P14-BSP蛋白,为进一步利用亲和素在体外构建SLA-I类分子肽四聚体奠定了基础。

    2008年04期 No.136 456-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谷氨酰胺对断奶仔猪肝脏SOD、GSH-Px基因表达的影响

    许梓荣;邹晓庭;孙庆宇;张敏;胡彩虹;

    选用60头21日龄断奶杜长大仔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谷氨酰胺(Gln)分别于断奶后0、7、14d屠宰采样,采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检测添加Gln对仔猪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奶后7d,0.5%Gln试验组肝脏SOD酶活力比对照组低6.93%(P>0.05),GSH-Px酶活力比对照组高11.87%(P<0.05);断奶后14d,0.5%Gln组SOD酶活力比对照组低9.54%(P>0.05),GSH-Px酶活力比对照组高9.56%(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SOD基因表达量减少,而GSH-Px增加。在断奶后7、14d,仔猪肝脏SODmRNA表达量分别降低了47.94%(P>0.05)和77.02%(P<0.05);GSH-PxmRNA表达量分别提高了73.16%(P<0.05)和28.27%(P>0.05)。

    2008年04期 No.136 46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围产期酮病牛脂联素mRNA和甘油三酯脂肪酶mRNA的表达

    张辉;丛立新;张才;王哲;

    选择自然发生酮病牛10头、正常对照组奶牛(健康牛)10头。分别采取酮病牛和产后不同时期的奶牛尾部皮下脂肪组织,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脂联素(ADPN)mRNA与甘油三酯脂肪酶(HSL)mRNA表达的状况。酮病牛与对照组(健康)牛分别颈静脉采血,测定葡萄糖(GLU)、游离脂肪酸(NEFA)、β羟丁酸(BHBA)、甘油三酯(TG)以及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N)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酮病奶牛血糖显著降低,血浆NEFA和BHBA、血清INS降低和INS/GN变小;酮病奶牛HSLmRNA的表达低于围产期健康奶牛产后14d和产后28d,但ADPN mRNA却极显著地高于围产期健康奶牛产后的各生理时期,表明酮病牛因能量代谢紊乱脂肪动员产物NEFA和BHBA的增多,激发导致ADPN mRNA的表达,但ADPN mRNA的表达增加到一定量时反而会降低HSL mRNA的表达,说明ADPN参与了脂肪代谢的调节。

    2008年04期 No.136 465-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不同化学激活方法和电激活参数对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早期孤雌发育的影响

    卢晟盛;魏凤;房慧伶;卢克焕;

    利用屠宰场猪卵巢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培养44~48h后,对核成熟卵母细胞进行激活。试验1为不同化学激活方法:10%乙醇+10mg/L放线菌酮组、2.5mmol/L氯化锶+10mg/L放线菌酮组、5μmol/L离子霉素+2.5mmol/L6-二甲氨基嘌呤(6-DMAP)组、200μmol/L硫柳汞+8mmol/L二硫苏糖醇组和对照组(不用任何激活剂)。试验2为用不同电场强度和脉冲时程进行电激活之后放入胚胎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7d。结果显示,(1)4种不同化学激活方法处理卵子的1原核形成率、2原核形成率和原核形成率都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其中离子霉素+6-DMAP组的2原核形成率和总原核形成率最高,分别为(23.1±3.5)%和(65.2±3.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2)4种不同化学激活方法处理组的囊胚率都比对照组高(P<0.01),其中离子霉素+6-DMAP组的卵裂率及囊胚率最高,分别为(46.6±18.5)%和(5.6±4.2)%;(3)本试验所用的4种不同化学激活方法对猪4-细胞孤雌胚SDS-PAGE电泳的蛋白质表达图谱没有显著影响;(4)电场强度为1.7kV/cm、脉冲时程为50、70μs时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激活效果最好,卵裂率、囊胚率、囊胚细胞数分别为:(77.4±9.7)%、(12.4±3.7)%、(17.6±5.9)%和(75.1±10.6)%、(12.3±2.6)%、(19.1±8.1)。以上结果说明:本试验所用的4种化学激活方法均能有效激活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其中离子霉素+6-DMAP的激活效果最理想;在本实验室条件下,采用1.7kV/cm的电场强度、50~70μs的脉冲时程均能有效地激活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本试验所用的4种不同化学激活方法对猪4-细胞孤雌胚SDS-PAGE电泳的蛋白质表达图谱没有显著影响。

    2008年04期 No.136 469-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Leptin和ITS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和胚胎生产的影响

    梅承;施振旦;吴嫦丽;曹善柏;

    利用Leptin和ITS促进体外成熟和体外培养的牛卵母细胞的发育和质量,探讨提高胚胎体外生产的质量和数量的方法和技术。试验1:体外受精胚胎的培养液:添加BSA的KSOM中添加10mL/L浓度的ITS,结果使胚胎的桑椹胚率和囊胚率显著(P<0.05)高于培养液中不加ITS的对照组(桑椹胚率:43.48%vs29.07%,囊胚率:22.83%vs11.63%),卵裂率、正常分裂率和8细胞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2:在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液中添加10μg/L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鸡Leptin成熟肽融合蛋白,Leptin处理组和对照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受精后转入加有10mL/LITS的KSOM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试验组卵裂率和正常分裂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88.96%vs66.81%和61.11%vs29.36%),8细胞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84.84%vs69.57%)。Leptin处理的卵母细胞在受精后的桑椹胚率和囊胚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最后的囊胚数量较对照组增加1倍多,分别为IVF卵母细胞总数的14.8%和6.4%(P<0.01)。这说明,添加Lepti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有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卵母细胞受精后早期胚胎的卵裂率、正常分裂率和8细胞率;加入ITS则能提高桑椹胚率和囊胚率;而Leptin和ITS的按顺序结合使用,则能大大增加体外生产胚胎的桑椹胚和囊胚的数量,从而提高胚胎体外生产的效率。

    2008年04期 No.136 475-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