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致猪水肿病大肠杆菌鄂E株菌毛F18基因FedF亚基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学特性

    刘国平;郭爱珍;吴斌;钱平;刘正飞;陈焕春;

    以致猪水肿病大肠杆菌鄂E株为模板,通过PCR的方法扩增大肠杆菌菌毛F18主要亚基FedF的全长及去信号肽亚基因FedFs,扩增片段分别为1000、900 bp。将纯化的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中,通过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表明,含SacⅠ及HindⅢ酶切位点的基因全长为967 bp,鄂E株FedF基因编码区全长903 bp,编码301个氨基酸,碱基序列同标准株107/86的同源性为100%。与菌毛AF/R1相比,编码的蛋白质没有同源性。利用pGEX-KG分别构建表达载体,SDS-PAGE检测表明FedFc/pGEX-KG无表达带,FedFs/pGEX-KG则有约58 000的特异性表达带;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重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利用重组蛋白GST-FedF免疫新西兰兔所制备的抗血清,能抑制Ee株与刷状缘细胞的粘附。利用表达的蛋白建立了F18的ELISA检测方法,并检测790份临床送检血样,其中536份呈阳性,血清学阳性率为67.8%。结果表明,FedF是猪大肠杆菌病新型疫苗及F18+E.coli感染鉴别诊断的良好候选抗原,通过本试验建立的ELISA方法揭示国内的F18+E.coli感染严重,血清学阳性率高达67.8%。

    2008年05期 No.137 479-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猪IFN-β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卜秀娟;胡仲明;柳巨雄;刘晔;时琳;扈荣良;

    根据已发表的AY687281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从长白猪白细胞基因组中扩增到猪β干扰素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获得的猪β干扰素基因全长561bp,编码186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AY687281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2%,在28、34、128位核苷酸发生了点突变,由G变为A,由C变为G,由A变为G,由C变为T,导致10、12、43位氨基酸由A变为T,L变为V,E变为G,而在177位点核苷酸的突变没有改变氨基酸。将该基因克隆到pEGX-4T-1表达载体中,转化宿主菌Rosetta,对猪β干扰素进行原核表达。重组表达菌经IPTG诱导后,得到高效表达,所表达蛋白约为43 000,占总蛋白的39.3%,表达产物主要为包涵体。纯化后的包涵体具有抗病毒的生物学活性,能抑制口蹄疫病毒(FMDV)增殖。

    2008年05期 No.137 485-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N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黄小波;曹三杰;文心田;肖国生;肖驰;

    应用RT-PCR扩增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C-H株N基因,将扩增的N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行BamHⅠ和SalⅠ双酶切鉴定,将获得的N基因片段以pET32a(+)载体进行亚克隆,构建了pET32-N重组表达质粒并进行鉴定。将pET32-N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并对表达条件进行了选择,对表达产物进行了定位和纯化。结果表明,N基因全长1149 bp,编码382个氨基酸,克隆的N基因包含完整的阅读框且能在大肠杆菌中正确表达,表达的最佳IPTG诱导浓度为0.8 mmol/L,最佳诱导时间为3 h,表达的N蛋白约为47 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

    2008年05期 No.137 489-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猪瘟病毒广西地方流行株GX-3/98的致病性及其与兔化弱毒株的免疫相关性

    孙建华;陈礼传;吴健敏;吕宗吉;黄红梅;陈忠伟;赵武;涂长春;

    从广西南宁某猪场分离1株病毒(GX-3/98),通过RT-PCR扩增出猪瘟病毒约250 bp的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与猪瘟石门系强毒株及兔化弱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0.6%和81.1%,属于基因Ⅱ群,subgroup 2.1亚型。该毒株经本动物传3代,均不表现典型的猪瘟临床症状。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后,以此分离病毒攻毒,进行免疫保护相关试验,结果免疫组100%(2/2)获得保护,且在攻毒前、后扁桃体HCFA检测均为阴性。对照组(非免疫猪)攻毒后50%(1/2)死亡,另1头猪耐过。扁桃体HCFA检测,于攻毒后1周开始出现阳性结果,且一直持续到猪死亡的第79天。本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我国现行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苗对目前猪瘟病毒流行毒株仍具有良好的保护力。GX-3/98流行株为1株毒力较低的猪瘟病毒,能够长时间散毒。

    2008年05期 No.137 493-495+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河南分离株ORF3~7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尹彦涛;夏平安;崔保安;王建举;党占国;柴春霞;陈红英;李新生;

    参照GenBank中公布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美洲株ATCC VR2332的ORF3~7基因序列,利用Pri mer软件分别设计合成了针对PRRSV ORF3、ORF4、ORF5、ORF6和ORF7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从河南分离株Hn-1/06株分别扩增得到了大小约964、675、718、566和501 bp的片段,并将扩增的片段插入PGEM-T-easy载体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表明,河南分离株Hn-1/06株属于美洲型,同时将Hn-1/06株ORF3~7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与ATCC VR2332、LV、Resp、CH-1a、BJ-4、S1、CC-1、HB-1、JX0612、HUB1等分离株进行了同源性分析。

    2008年05期 No.137 496-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猪圆环病毒2型山东株全基因组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刘方娜;刁有祥;高晓伟;孟凡磊;王妮;王辉;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全基因组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山东省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的疑似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征(PMWS)组织病料进行了PCV-2全基因组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CV-2核苷酸序列较稳定,不同地区8个PCV-2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均由1 767 bp组成,彼此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7.3%~99.8%,亲缘关系密切;与GenBank已发表的PCV-2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介于95.6%~99.8%。而ORF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只有91.6%~99.9%。

    2008年05期 No.137 50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鸡IL-1β、IL-2、IFN-γ和MGF对表达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免疫效力的影响

    邵卫星;卢建红;彭大新;刘秀梵;

    将10日龄的SPF鸡和15、28日龄的商品鸡分别随机分组,同时免疫不同剂量的rFPV-HN(表达NDV HN基因重组鸡痘病毒)和表达不同细胞因子(IL-1β、IL-2、IFN-γ、MGF)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s)。在免疫后不同时间,通过检测血液中抗NDV的HN蛋白抗体、脾脏中CD4+和CD8+T细胞的变化及攻毒保护率等指标。结果表明:IL-1β或IFN-γ在免疫后期能促进抗HN间接ELISA抗体的滴度上升,而且产生抗体的整齐度好;IL-1β或IL-2可以显著增加脾脏中CD4+和CD8+T细胞含量;IL-1β、IL-2或IFN-γ同样可以提高商品鸡攻毒后的存活率。IL-2和IFN-γ在增加脾脏中CD4+和CD8+T细胞的数量及攻毒保护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增强作用。

    2008年05期 No.137 506-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IBDV不同野毒株鸡胚传代及各变异代次回归鸡后的致病性

    李银聚;吴庭才;张春杰;程相朝;余祖华;陈溥言;

    对分离于河南省的YX08、YX12、YB02等3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野毒株进行了鸡胚适应性培育,对各代病毒进行了生物学试验,并对其VP2高变区基因进行了RT-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各毒株随传代次数的增加,与经典毒株Cu-1及弱毒株P2的同源性有所增高;各毒株的变异代次和变异位点不尽相同,但232、233、234及253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在传代过程中是易变密码子;各毒株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随着传代均降低了2~3个稀释度;鸡胚中病毒的滴度在10代以后较传代初期均有提高。接种供试雏鸡后,各毒株的鸡胚毒出现的临床症状均较其法氏囊毒晚24~36 h,致死率有所下降,但各毒株鸡胚毒与其囊毒病理变化相似。

    2008年05期 No.137 511-514+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拯救”NA-1株鹅源副黏病毒辅助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宋子运;丁壮;徐明;马爱霞;杜眉;常爽;毕玉海;尹仁福;

    将本实验室保存的NA-1株鹅源副黏病毒(GPMV)经SPF鸡胚增殖,收集尿囊液进行病毒纯化,提取病毒基因组RNA。参考GenBank已收录的ZJ1株GPMV基因组序列,设计了4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法分别特异性的扩增出病毒NP、P和L基因片段,并将目的基因片段消化、回收纯化,克隆pCI-neo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小提质粒选取阳性克隆酶切、PCR鉴定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NP、P和L基因正确克隆到pCI-neo表达载体中,并分别命名为pCI-NP、pCI-P和pCI-L。将构建好的pCI-NP、pCI-P和pCI-L重组质粒单独转染Vero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异绿色荧光,表明NP、P和L蛋白得到成功表达。

    2008年05期 No.137 515-517+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白兔白介素-15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在E.coli中的表达

    孟庆玲;才学鹏;乔军;骆学农;景志忠;

    以RT-PCR技术对用ConA刺激的中国白兔外周血淋巴细胞(PMBCr)进行扩增,将纯化后的PCR产物克隆入pMD18-T中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与不同物种的IL-15基因进行序列比较。结果IL-15基因全长489 bp,编码162个氨基酸,其中前2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信号肽序列。与不同物种IL-15基因相比,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有一定的差异。在推导的中国白兔IL-15氨基酸序列中,在108~110、119~121、127~129和143~146位存在4个潜在的N-联糖基化位点,同时存在6个Cys残基。将pTIL-15双酶切,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ETIL-15,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用IPTG进行了诱导。结果重组菌菌体裂解物经SDS-PAGE电泳可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20 500的重组目的蛋白。经凝胶薄层扫描,目的蛋白表达量可占菌体蛋白的13.6%。

    2008年05期 No.137 518-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参皂苷Rg_1-菌体CpG对IBDV VP2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免疫效果的影响

    许小琴;李迎晓;刘红梅;韦旭斌;秦爱建;

    将构建的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JS超强毒株VP2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与人参皂苷Rg1和CpG DNA联合佐剂免疫SPF鸡,检测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并观察超强毒株攻毒后的免疫保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Rg1-CpG佐剂与重组真核表达质粒DNA疫苗联合免疫后的抗体水平比单一使用DNA疫苗高,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Rg1-CpG佐剂组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低于非佐剂组,保护率则高于非佐剂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而与法氏囊病中等毒力(NF8株)活疫苗免疫组的抗体水平及保护率相一致。表明Rg1-CpG佐剂显著增强了IBDV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

    2008年05期 No.137 523-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嗜酸乳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体外粘附Caco-2细胞及其对病原菌粘附性能的影响

    郭彤;胥保华;马玉龙;魏华;

    以Caco-2细胞作为体外模式,观察嗜酸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大肠杆菌K88和猪霍乱沙门氏菌对Caco-2细胞的粘附特性,并探讨嗜酸乳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的抗粘附作用。结果表明,所试4种细菌菌株均表现出很强的粘附Caco-2细胞的特性;粘附抑制试验表明,无论在排斥试验、竞争试验还是置换试验,嗜酸乳杆菌或两歧双歧杆菌均能明显抑制大肠杆菌K88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粘附;杀菌试验表明,嗜酸乳杆菌或两歧双歧杆菌上清液均能显著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但上清液用胰蛋白酶、蛋白酶K、乳酸脱氢酶处理后,杀菌作用明显降低,表明杀菌作用是乳酸和蛋白质样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8年05期 No.137 527-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短发夹结构RNA对口蹄疫病毒2B基因瞬时表达的抑制

    崔丽瑾;王兴龙;任林柱;伍晓慧;郎需龙;张辉;梅英武;李晓燕;卜朝阳;

    为探讨siRNA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对口蹄疫病毒(FMDV)2B基因的抑制作用,针对WFL株FMDV的2B基因,设计了4个siRNA,并将shRNA表达模板插入pSilencer1.0-U6载体,构建shRNA表达质粒,将其与含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pEGFP+2B融合表达质粒瞬时共转染BHK-21细胞,以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表达量的变化,以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对2B基因mRNA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本试验所构建的针对2B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可以在BHK-21细胞中抑制2B基因的瞬时表达。

    2008年05期 No.137 53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Duck/Guangxi/53/02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温峰琴;樊树芳;胡永浩;邓国华;陈化兰;

    A/Duck/Guangxi/53/02(DKGX)是从我国南方健康鸭体内分离到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该病毒对鸡具有高致病性,而且能感染哺乳动物模型Balb/c小鼠,但不致死小鼠(MLD50>106.5)。本试验根据GenBank上的序列DKGX/53/02设计了8对引物,建立了对DKGX的8质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并通过细胞转染技术成功拯救了R-DKGX。R-DKGX在对哺乳动物模型Balb/c小鼠的致病性方面保持了与亲本野生毒(W-DKGX,MLD50>106.5)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即106EID50鼻腔感染小鼠后3 d均只能在肺脏检测到病毒,病毒含量分别为(3.22±0.51)lgEID50/mL和(3.69±0.88)lgEID50/mL,MLD50>106.5。

    2008年05期 No.137 536-538+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结核分枝杆菌H_(37)Rv ORF的高通量克隆和表达方法的建立

    刘立国;冷文川;郑建华;李锐;胡仲明;

    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为模板,采用Gateway重组表达系统,以基因长度200~2500 bp为标准,选择目的基因(n=384),以ORF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并加上正反向AttB,通过PCR扩增获得基因片段检测入门克隆,得到的克隆有效率为374/384。通过两次同源重组,这些基因片段被克隆到表达载体中,克隆效率为350/384。随后将这些重组表达质粒分别在2个表达菌株BL21和BL21-codonplus-RP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得率为270/384,并对其中64个进行了纯化,16个是可溶性表达。这种大规模高效率地克隆表达技术适合各种生物的开放阅读框的克隆表达,是一种高通量的克隆表达方法。

    2008年05期 No.137 539-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雏鸭胸腺发育的增龄变化(英文)

    方静;崔恒敏;彭西;何敏;

    通过对1~49日龄雏鸭胸腺组织学发育的增龄变化观察以及胸腺绝对重量、胸腺指数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а-醋酸萘酯酶阳性率的测定,研究了雏鸭胸腺发育规律。结果表明:1~14日龄雏鸭胸腺生长较为缓慢;21~28日龄胸腺生长十分迅速,到28日龄时雏鸭胸腺中大部分T淋巴细胞已分化发育成熟,雏鸭胸腺已形成能有效产生细胞免疫的组织结构基础;35~49日龄胸腺发育已趋于稳定。文中对胸腺小体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探讨。

    2008年05期 No.137 54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熊猫IL-4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黄道超;杨光友;张志和;张安居;郭万柱;王成东;候蓉;沈富军;袁欣;

    应用RT-PCR技术从ConA诱导培养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中扩增得到大熊猫IL-4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中。经菌落PCR鉴定、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IL-4基因开放阅读框由39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一个由1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包括编码24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0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大熊猫IL-4(DQ16651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和100%;与其他哺乳动物如犬、猫、人、猪、牛、羊、马、兔、鼠等的IL-4核苷酸同源性为50.7%(鼠)~87.7%(犬);IL-4编码氨基酸同源性在35.7%(鼠)~78.8%(犬);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大熊猫与犬、猫遗传距离最近。

    2008年05期 No.137 549-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非洲雏鸵鸟呼吸器官的形态学研究

    靳二辉;彭克美;宋卉;王岩;李升和;位兰;唐丽;杜安娜;王家乡;

    采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非洲雏鸵鸟呼吸器官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雏鸵鸟硬腭黏膜较光滑,表面乳头分布较少;鼻后孔咽部开口内侧有1对黏膜皱褶;杓状软骨较宽,边缘呈锯齿状,与环状软骨愈合;气管黏膜上皮杯状细胞较少,固有膜为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分布;气管软骨呈"C"字型;支气管软骨为5~6个软骨片;肺房排列方式不是以三级支气管为中心的辐射状排列,呼吸毛细管间血管丰富。观察结果表明,雏鸵鸟呼吸器官结构比较独特,发育相对不完善。

    2008年05期 No.137 553-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EDEM2对蓖麻毒素从内质网向胞浆逆向转运的影响

    马青原;高宏伟;刘文森;邢丽杰;廖鹏;

    利用MTT方法和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α-甘露糖苷酶样内质网降解增强蛋白2(ER degradation enhancing α-mannosidase-like protein 2,EDEM2)对于蓖麻毒素从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向胞浆逆向转运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过量表达EDEM2的细胞能够抵抗蓖麻毒素。然而,当用Kifunensine抑制EDEM2与错误折叠蛋白间的作用后,EDEM2反而促进了蓖麻毒素从内质网向胞浆的逆向转运。此外,嘌呤霉素(Puromycin)也能够促进蓖麻毒素的逆向转运。免疫共沉淀试验发现蓖麻毒素与EDEM2及Sec61α可以相互作用,Kifunensine和嘌呤霉素能够提高这种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DEM2与蓖麻毒素从内质网向胞浆的逆向转运有关。关键词:EDEM2;蓖麻毒素;逆向转运;细胞毒性;免疫共沉淀;293T细胞

    2008年05期 No.137 557-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兽药氟尼辛葡甲胺的解热镇痛作用

    陈大健;胡屹屹;冯秀娟;江善祥;

    通过小鼠醋酸扭体法、家兔蛋白胨致热法对氟尼辛葡甲胺的解热、镇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氟尼辛葡甲胺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和对照组相比,氟尼辛葡甲胺4个剂量组(1.25、2.5、5、10 mg/kg)对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极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达100%。2.5 mg/kg的氟尼辛葡甲胺镇痛率即达82.7%,明显强于双氯芬酸钠(65.4%)和安乃近(58.7%)。对蛋白胨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效果,氟尼辛葡甲胺高剂量组(4 mg/kg)优于安乃近组(0.2 g/kg)(P<0.05)和氨基比林组(0.2 g/kg)(P<0.01)。中剂量氟尼辛葡甲胺组(2 mg/kg)作用稍逊于安乃近组,但差异不显著。低剂量氟尼辛葡甲胺组(1 mg/kg)作用与氨基比林组相当。

    2008年05期 No.137 562-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实验性雏鸭黄曲霉毒素中毒肝损伤的动态变化

    谷长勤;胡薛英;张万坡;谢长清;周全;程国富;

    将120羽2日龄健康雏鸭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用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饲喂,对照组用正常饲料饲喂,在饲喂后1、5、7、9 d检测血清转氨酶水平;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试验组饲喂后2 d雏鸭出现黄曲霉毒素中毒典型临床症状,7 d开始出现死亡。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被膜下大量网格状灰白色物质增生。试验组处理后5 d雏鸭肝细胞肿胀、变性,汇管区少量胆管上皮细胞增生;7 d汇管区小胆管增生较明显,局部连接成片;9 d汇管区增生的小胆管已经占据了肝脏的近1/2。试验组雏鸭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随黄曲霉毒素饲喂时间延长而升高。饲喂后1 d试验组雏鸭血清中AST和ALT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5、79、d试验组雏鸭血清AST和ALT活性与对照组的活性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未见异常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008年05期 No.137 566-568+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临床兽医学

  • 铜对肉用乌骨鸡的临床毒理试验

    邓俊良;陈俊杰;左之才;崔恒敏;

    选用560只1日龄肉用乌骨鸡,采用单因子多水平随机化试验设计,研究铜致肉用乌骨鸡中毒的效应,观察了雏鸡中毒的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生产性能、血液常规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日粮含铜600 mg/kg,可对肉用乌骨鸡产生毒性作用,800 mg/kg以上可引起急性中毒反应,1200 mg/kg可导致急性中毒死亡;日粮含铜400mg/kg尽管有促生长作用,但对肉用乌骨鸡可产生蓄积毒;日粮含铜200 mg/kg对肉用乌骨鸡有明显促生长作用,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2008年05期 No.137 569-572+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检测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多重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张善瑞;王长法;高运东;杨少华;仲跻峰;赵宏坤;

    本试验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3种主要的乳房炎病原菌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方法的特异性为100%,最低检测浓度为1.25×103cfu/mL,充分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和特异的优点。

    2008年05期 No.137 573-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低剂量铅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毒性效应

    路浩;梅莉;达剑森;张英;刘宗平;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剂量铅对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存活及凋亡的影响。用新生24 h内SD大鼠,建立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不同浓度醋酸铅染毒后,用MTT法测定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应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铅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铅(50μmol/L)在3~6 h对神经细胞生长无明显作用,12 h后则表现抑制作用,其他各染毒组随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作用12 h以上差异显著(P<0.05);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随染铅剂量的增加,细胞核呈新月形,染色质浓缩,出现凋亡小体,甚至核碎裂;细胞凋亡率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对照组为0.7%,染铅组依次为1.1%、1.5%、1.9%、2.2%,而各染铅组细胞坏死率均为0.2%,与对照组比较只增加了0.1%。表明本试验所选择的铅浓度引起神经细胞死亡是以凋亡为主,低剂量铅具有抑制神经细胞存活和促进其凋亡的毒性作用。

    2008年05期 No.137 576-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不同激活方法对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孤雌发育的影响

    黄雅琼;石德顺;杨素芳;陆凤花;陈自洪;谢体三;王晓丽;崔奎青;谭世俭;

    通过系统探讨不同孤雌激活方法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激活后发育效果的影响,比较了乙醇(Ethanol,EH)、离子霉素(Ionomycin,Ion:5μmol/L)、氯化锶(Strontium chloride hexahydrate,Sr2+:10 mmol/L)、6-二甲氨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rine,6-DMAP:2 mmol/L)和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10 mg/L)对猪卵母细胞激活发育的效果。结果表明:(1)9%EH激活处理10 min效果好于15 min;(2)使用9%EH激活处理10 min,再结合CHX、6-DMAP、Sr2+、CHX+Sr2+、Sr2++6-DMAP、CHX+6-DMAP或CHX+6-DMAP+Sr2+组处理3~4 h,以EH+6-DMAP组效果最好,分裂率及囊胚率分别达到82.86%和22.86%;(3)在使用化学激活(Ion+6-DMAP组和9%乙醇10 min+6-DMAP组)和电激活(50 V/mm,50μs,2t)的方法中,Ion法激活猪卵母细胞效果较好,囊胚率达到37.50%;(4)卵母细胞包被的卵丘细胞层数不同对卵母细胞成熟激活有显著的影响,卵丘细胞层数4~6层和多于6层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孤雌激活的分裂率和囊胚率分别为(68.99%,32.56%)和(75.36%,37.68%),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这2组细胞在猪孤雌激活发育研究中是最佳的实验研究材料。

    2008年05期 No.137 581-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NGF对牛体外受精和孤雌激活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易康乐;周虚;石德顺;

    在牛胚胎培养液中分别添加5、10、15、20μg/L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观察其对牛体外受精和孤雌激活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液中添加10μg/L NGF,可显著提高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率(35.0%vs 50.0%,0.01<P<0.05),牛卵母细胞体外孤雌发育囊胚率也显著提高(43.9%vs 56.3%,0.01<P<0.05),但对卵裂率及囊胚孵化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果表明,10μg/L NGF可促进牛体外受精和孤雌激活早期的胚胎发育。

    2008年05期 No.137 58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影响因素对水牛原始生殖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

    黄奔;李童;石德顺;王晓丽;杨素芳;农微;汪博;

    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性别、胎龄、分离方法)对水牛原始生殖细胞(PGCs)分离培养的影响。结果显示:PGCs多层堆积生长形成克隆,该克隆具有明显的边界与饲养层区分;PGCs表达AKP和OCT-4;公胎牛组的克隆总数和克隆直径都显著高于母胎牛组,(179和32,(227.76±83.84)μm和(102.34±40.59)μm),P<0.05;在原代克隆数目上,80~90 d组只有16个克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在克隆直径上,80~90 d组为(190.63±65.11)μm,也显著低于除70~80 d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并且在最高传代数上,80~90 d组仅为3代,而其他各组都达到或超过了6代;机械分离组在克隆总数和直径上都显著高于胰酶消化组,(186和30,(216.95±77.41)μm和(140±38.76)μm),P<0.05,并且机械分离组的最高传代数为8代,而酶消化组仅为3代。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培养出的水牛PGCs具有与已经分离培养出来的其他物种PGCs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公胎牛、胎龄小于80 d以及使用机械分离方法更利于水牛PGCs的分离培养。

    2008年05期 No.137 592-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氯前列烯醇对鸡等级前卵泡颗粒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金艳梅;张才乔;

    探讨了前列腺素PGF2α类似物氯前列烯醇(Cloprostenol,CLO)对鸡等级前小黄卵泡颗粒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途径。颗粒细胞经16 h预培养后用CLO处理24 h,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0.1~10μg/L的CLO促进了颗粒细胞的增殖,10μg/L时刺激效果最为明显。蛋白激酶A(PKA)激活后颗粒细胞数量增加,PKA抑制剂H89抑制了CLO的促增殖作用。PKC的激活或抑制对CLO的促增殖作用无显著影响。这表明,CLO可通过PKA途径促进鸡等级前小黄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

    2008年05期 No.137 596-598+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H-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高妍;张永宏;姜宁;袁宝;肖书奇;赵中利;张树敏;赵志辉;张嘉保;

    采用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松辽黑猪、军牧1号白猪、PIC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松野杂交猪共计127头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在5′-上游区的HinfⅠ多态位点上,所有试验猪种中均发现了多态性,在第二内含子的HaeⅢ多态位点上,所有被测猪种也都存在变异,在第二内含子的MspI多态位点上,松辽黑猪、长白猪和松野杂交猪仅表现为AA型,其他猪种均表现出多态性;(2)7个猪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3)松辽黑猪遗传变异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HH基因型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而Hh基因型又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0>2.598>2.335,dd和Dd基因型分别极显著高于DD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3>2.732>2.347,结果提示:可通过提高"HH-dd"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从而改善松辽黑猪的肉质。

    2008年05期 No.137 599-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日粮ADF水平对肉兔氮代谢、小肠组织学结构和二糖酶活性的影响

    晁洪雨;李福昌;

    选用60只体质量相近的2月龄新西兰肉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5种ADF水平(13%、16%、19%、22%、25%)的日粮。结果表明:日粮ADF水平对3月龄肉兔沉积氮、氮表观消化率和利用率影响显著(P<0.05),对消化氮及消化氮利用率影响不显著(P>0.05)。随日粮ADF水平升高,小肠各段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空肠段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十二指肠和回肠段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小肠黏膜二糖酶活性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蔗糖酶、乳糖酶和回肠麦芽糖酶活性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麦芽糖酶活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认为,2~3月龄肉兔适宜的ADF水平为16%~19%。

    2008年05期 No.137 604-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