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CAV与REV共感染SPF鸡对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

    李延鹏;崔治中;姜世金;郭慧君;

    用1日龄SPF鸡人工感染鸡贫血病毒(CA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探讨病毒感染对鸡体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禽流感病毒(AIV,H5和H9)疫苗免疫后,CAV与REV单独感染均显著抑制了鸡体对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HI抗体反应,在CAV与REV共感染后,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CAV单独感染后鸡体对新城疫病毒(N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但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显著,然而,CAV可以显著加重REV感染对鸡体在NDV和IBDV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从而证实CAV与REV共感染在疫苗免疫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2008年11期 No.143 1243-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1 ]
  • 异源新城疫病毒感染对雏鸭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顾有方;操志锋;陈会良;王珏;路振香;李文超;胡元庆;张训海;

    选择隔离饲养至20日龄的健康雏鸭120只,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皮下注射0.5mL/只灭菌生理盐水,Ⅱ、Ⅲ、Ⅳ组分别皮下注射0.5mL/只1∶5稀释的鸡源、鹅源和鸭源新城疫病毒SPF胚液,并分别置于25℃隔离环境下饲养与观察。分别于感染后4、8、12、16d每组随机抽取雏鸭7只颈静脉放血致死,采集心、肝、脾、肺及肾组织,制成10%的组织匀浆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或含量,探讨异源新城疫病毒感染对雏鸭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异源新城疫病毒的雏鸭组织SOD、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变化不同,感染鸭源和鹅源新城疫病毒的雏鸭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明显,而感染鸡源新城疫病毒的则变化不明显。这说明不同来源的新城疫病毒对雏鸭的感染性有一定差异。

    2008年11期 No.143 1247-1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3株单抗对新城疫病毒HN抗原变异的分析

    胡北侠;黄艳艳;张秀美;何叶峰;秦卓明;黄庆华;

    以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为免疫原研制了3株针对NDVHN蛋白的单抗,分别命名为1E5、C3-B7和E6-F11。3株单抗与NDV不同毒株在血凝抑制试验(HI)、ELISA和病毒中和试验中的反应性不同,而同一株单抗与同一个NDV毒株在HI、ELISA以及病毒中和试验中的反应性一致。其中,单抗1E5与NDV标准株(LaSota、F48E8)、8个NDV分离株反应阳性,而与9个NDV分离株反应阴性;单抗C3-B7、E6-F11与所有NDV毒株反应均为阳性。结果表明,3株单抗均是针对HN蛋白上的中和位点,国内部分NDV流行株的HN抗原至少有1个抗原位点发生了变异。

    2008年11期 No.143 1251-1253+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鸭瘟病毒强毒株在感染鸭实质器官内的增殖与分布

    杨晓燕;程安春;汪铭书;齐雪峰;郭宇飞;葛忠源;黄永成;张素辉;胡骑;于波;周登春;陈孝跃;

    鸭瘟病毒(DPV)CHv强毒株经皮下注射、滴鼻和口服3种途径分别感染20日龄天府肉鸭,于攻毒后10、30、60、90min以及4、12、48、72h和9、15d每组分别剖杀2只鸭,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等实质器官,应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对DPV在这些器官的分布和增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DPV分布到具体器官的速度与感染的途径、鸭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其中皮下注射是DPV分布到各实质器官速度最快的途径。30min于皮下感染鸭的肝、脾、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肺、脑、肾,口服感染鸭的肺和法氏囊,滴鼻感染鸭的心脏和哈德氏腺均检测到DPV-DNA;90min所有受检样品中检测到DPV-DNA。鸭抗DPV感染的免疫器官的重要性依次是脾、胸腺、法氏囊和哈德氏腺,30min内DPV-DNA分布到脾、胸腺、法氏囊的速度和数量决定了DPV感染的潜伏期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途经感染鸭的相同器官在同一时间内的DPV-DNA拷贝数大多以皮下感染鸭为最高。DPV致死鸭的法氏囊和肾是DPV-DNA含量最高的实质器官。

    2008年11期 No.143 1254-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株在免疫番鸭体内的分布及排毒规律

    林锋强;陈仕龙;胡奇林;程晓霞;王劭;朱小丽;欧阳岁东;陈少莺;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DRV)B37弱毒株经肌内免疫1日龄雏鸭,应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以阐明病毒在体内分布及排毒规律。结果表明,B37株免疫雏鸭后4h,即可在血液、心、肝、脾组织中检出DRV RNA;接种后8h,血液、心、肝、脾、肺、肾、胰腺均可检测到DRV RNA;接种后3d,喉头和泄殖腔棉拭子可检出DRV RNA;接种后14d,喉头和泄殖腔棉拭子已不能检出DRV RNA;接种后28d,肺、肾和胰腺均已不能检出DRV RNA;接种后42d,血和心脏已不能检出DRV RNA;接种后49d,所有组织均已不能检出DRV RNA。因此,DRV弱毒在血液、心脏中分布时间为接种后4h~35d,在肝、脾组织中分布时间为4h~42d;肺、肾和胰腺的分布时间为8h~25d;向外界排毒时间为3~14d。

    2008年11期 No.143 1259-1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多重RT-PCR检测猪流感病毒及血清亚型

    刘惠莉;周宗清;邢继兰;潘洁;杨秋峰;饶柏忠;

    根据GenBank登录的猪流感病毒各血清亚型NP基因,H1、H3亚型HA基因,N1、N2亚型NA基因核苷酸序列,经DNAstar软件类比选择保守区设计引物,sPCR筛选出引物对,用于扩增猪流感病毒NP基因、血凝素H1/H3亚型、神经氨酸酶N1/N2亚型基因片段。根据NP、H1N1、H3N2亚型引物扩增片段大小和反应条件的差异,将各引物配比组合,形成引物组合,建立多重RT-PCR体系。经对不同亚型模板的扩增、检验,建立的2个多重RT-PCR体系可用于猪流感病毒及H1/H3血凝素亚型、N1/N2神经氨酸酶亚型的快速鉴别、诊断。特异性试验检测多重RT-PCR不能扩增其他猪病毒核酸,核酸的最低检测量达0.2ng。采集临床具有呼吸道症状的猪肺、鼻腔棉试子等85份,与鸡胚分离及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比较,阴性样品检测符合率达100%。

    2008年11期 No.143 1262-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鸡球虫微囊型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

    陈汉忠;陈进喜;谢婷;曾晓飞;何木荣;周天政;秦辉凌;韦晓宝;

    研制了微囊型鸡球虫疫苗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强毒微囊组获得的饲养效果最好,其相对增重率和相对饲料转换率分别为104.8%和100%;弱毒水剂组为74.1%和136%,而弱毒微囊组为49.4%和188%。强毒微囊组对球虫病的控制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组,其发病率、病变记分、血便记分分别为20%,6分和3分,而弱毒水剂组和弱毒微囊组分别为40%、10分、7分和50%、18分、8分。所研制的这种新型微囊球虫疫苗,具有使用方便,节省人力物力;疫苗大小适中,流动性好容易与小鸡饲料混合均匀等优点。由于微囊型球虫疫苗投服方便,因此能适合各种规模的鸡场使用,也适合鸡场进行多次或长期免疫使用。这种微囊剂型球虫疫苗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用,可为我国鸡球虫病的免疫预防提供新的剂型。

    2008年11期 No.143 1266-1268+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人兽共患病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ler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特性

    孙洋;刘军;郭学军;张勇;祝令伟;周博;冯书章;

    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86~24为始发菌株,利用自杀性载体pCVD442,根据同源重组的原理敲除了染色体上的ler基因,构建了O157∶H7 ler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表明,始发菌株对HEp-2细胞的平均黏附数量是突变菌株的17倍。试验也证实了ler基因对LEE致病岛毒力基因的正调控作用,这为O157∶H7基因缺失突变弱毒疫苗株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08年11期 No.143 1269-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猪链球菌2型溶菌酶释放因子MRP在重组沙门菌中的表达

    郑继平;郭桂英;韦双双;黄邓高;谢俊;季静;张兆山;

    从猪链球菌2型(SS2)四川分离株分离溶菌酶释放因子基因mrp,将其克隆至T载体上,再将asd基因插入到重组质粒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中,电击转入asd缺陷型沙门菌X4072中表达,形成依赖asd基因的质粒-宿主平衡致死系统。经酶切、PCR及蛋白电泳鉴定,证实重组菌株能够稳定表达MRP,从而为SS2的防制提供了可能候选疫苗株。

    2008年11期 No.143 1273-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猪链球菌2型38000蛋白主要功能区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王华;王君玮;陈义平;赵永刚;赵云玲;徐天刚;王志亮;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猪链球菌2型38000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以四川分离株猪链球菌2型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38000蛋白主要功能区基因。将PCR产物纯化后与pMD18-T连接转化宿主菌DH5α,提取阳性质粒,进行PCR和酶切鉴定。将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经测序正确后,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于37℃、0.8mmol/LIPTG条件下进行诱导表达,结果重组菌菌体裂解物经SDS-PAGE电泳可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000的重组蛋白,表达产物经纯化后,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证实该重组蛋白可以与猪链球菌2型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2008年11期 No.143 1277-1279+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19株猪链球菌2型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和核糖分型

    李乾学;郭建顺;张作新;张锦霞;吴永魁;栾新红;王秀荣;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10种药物对19株临床分离猪链球菌2型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对19株猪链球菌2型进行核糖分型。以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临界浓度作为判定标准,发现临床分离的菌株以耐药菌为主,19株猪链球菌有5株对10种药物相对敏感,其余菌株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性,耐药率为73.68%。根据核糖型图谱将19株猪链球菌2型分为6型,其中A型和E型居多,占63%,A型除1株敏感外,其余为耐药,E型均为敏感;3株败血型菌株属C型,且均耐药;另外4株菌株分属B、D、F型。这说明猪链球菌2型的耐药表型和核糖型有的表现一致,有的表现不同。另外,核糖型和病理特征及菌株来源存在相关性,5株敏感菌株均来源于同一地区,其中4株同属E型;而3株败血型菌株同属C型。

    2008年11期 No.143 1280-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犬猫3种冠状病毒基因克隆的构建与芯片检测技术

    李健;熊炜;陈沁;王权;王巧全;张建武;胡永强;李树清;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浓缩犬冠状病毒(CCV)、猫冠状病毒(FCV)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的细胞培养物,分别设计7、17、11对引物,对病毒RNA进行反转录和PCR扩增,回收PCR产物连接pGEM-T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TGI,构建35个基因片段的克隆。煮沸裂解法制备质粒DNA,回收PCR扩增产物,点制冠状病毒基因芯片。抽提病毒总RNA,利用Cy3-dCTP随机渗入反转录PCR标记,与芯片进行杂交检测,淘汰交叉的克隆片段,每种病毒只选择其4对引物克隆的基因片段。将特异克隆扩增片段重新点制基因芯片,与病毒样品PCR扩增产物杂交,未发现交叉现象。基因芯片检测比传统PCR敏感1000倍,可有效应用于3种病毒的检测与区分。

    2008年11期 No.143 1284-1287+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西尼罗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在昆虫S2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史利军;吕茂民;黎诚耀;孙卫华;章金刚;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西尼罗病毒(WNV)E domainⅢ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用PCR方法扩增domainⅢ基因片段,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入果蝇表达载体pMT/B/V5,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T-DⅢ。测序验证正确后,用脂质体转染法与辅助质粒pCoBlast共转染果蝇S2细胞,通过Blasticidin进行加压筛选,获得了抗性细胞S2-DⅢ。提取S2-DⅢ细胞的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在果蝇S2细胞中的整合与表达。用硫酸铜溶液诱导表达,收集无血清的细胞表达上清,样品浓缩后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表明,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MT-DⅢ,转染细胞经12mg/L的Blasticidin筛选及鉴定后获得了稳定表达WNV E do-mainⅢ蛋白的果蝇S2细胞株。

    2008年11期 No.143 1288-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旋毛虫T668基因转录及表达的时空特性鉴定

    王学林;王心蕊;吴秀萍;孙磊;于申业;李文辉;刘明远;

    采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别检测T668基因mRNA及蛋白在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中的时空表达情况。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从旋毛虫新生幼虫出生即开始转录,随着日龄的增加,T668基因mRNA逐渐减少,在感染后11~14 d T668基因的转录趋于停止。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在感染后1d,旋毛虫虫体即有T668蛋白表达;感染后6~13d,T668蛋白分泌到肿大的肌细胞核上;14~20d,肿大的肌细胞核上基本观察不到T668蛋白,但整个虫体仍有很强的蛋白表达。这提示在旋毛虫的寄生过程中,T668基因的转录及表达呈一定的时空特点,这可能对旋毛虫包囊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2008年11期 No.143 1292-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基础兽医学

  • 鸡p15因子抑制MDCC-MSB1细胞的增殖及端粒酶活性

    艾永兴;邹亚学;潘风光;郝军元;张玉静;

    为探讨鸡p15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试验构建了鸡p15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15,并转染到鸡MDV转化的淋巴细胞系MDCC-MSB1,应用G418筛选掉未转染的细胞,对存活细胞p15蛋白的表达、细胞增殖力、群体倍增时间、细胞周期和端粒酶的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与转染空质粒pcDNA3.1(+)细胞相比,转染了p15基因的细胞稳定表达了p15蛋白;细胞的增殖受到了抑制,抑制率达45%~74%;群体倍增时间从27h延长至416h;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发现,p15蛋白引起了细胞多停滞于G0/G1期,S和G2/M期细胞比例下降;端粒酶活性受到抑制。

    2008年11期 No.143 1296-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雏鸭腔上囊的生长及组织发育(英文)

    方静;崔恒敏;何敏;彭西;

    通过对1~49日龄雏鸭腔上囊绝对质量和生长指数测定以及组织学观察,探讨雏鸭腔上囊生长及组织发育规律。结果:随日龄增长,腔上囊绝对质量逐渐增高;腔上囊生长指数21日龄达最高;黏膜大皱褶高、宽度、淋巴滤泡面积、皮质宽度均不断增加;小结相关上皮向腔面形成突起,并不断增高增宽。结果表明,雏鸭腔上囊1~14日龄生长较为缓慢,14~35日龄生长较快,35~49日龄发育基本趋于稳定,其中21~28日龄是雏鸭腔上囊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28日龄时,雏鸭腔上囊组织结构基本发育成熟。

    2008年11期 No.143 1301-1305+1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大豆黄酮对奶牛血清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刘德义;顾有方;王永鑫;丁春华;陈会良;

    40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按胎次、产奶量、泌乳期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4组(n=10),试验组日粮中分别添加45、60、70mg/kg的大豆黄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在试验前及试验后10、30、60d颈静脉采血,测定4组奶牛血清中SOD、GSH-Px、CAT活性,MDA含量、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T细胞数,探讨大豆黄酮对奶牛血清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GSH-Px、CAT和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MDA含量明显低于饲喂大豆黄酮前(P<0.01);大豆黄酮60、70mg/kg添加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T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008年11期 No.143 1306-1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 ]
  • 维生素E缺乏对雏鸡红细胞膜磷脂及流动性的影响

    封家旺;王奔;张金龙;李艳飞;

    用低维生素E和添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日粮饲喂雏鸡,建立VE缺乏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荧光偏振法检测红细胞膜流动性,高效薄层层析法检测红细胞膜组分。结果表明,VE缺乏组雏鸡红细胞膜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降低,神经鞘磷脂(SM)、磷脂酰丝氨酸(PS)含量升高,膜流动性下降,组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提示VE对维持雏鸡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2008年11期 No.143 1310-1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盐酸多西环素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残留

    王金花;操继跃;翟克影;李欣;曾令高;

    试验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T-HPLC)法测定盐酸多西环素的浓度,探讨了盐酸多西环素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残留特征。结果表明,盐酸多西环素以2.5mg/kg单剂量肌内注射给猪(n=6),药物动力学模型符合有吸收一室模型,药物动力学参数:吸收半衰期(t1/2ka)、消除半衰期(t1/2ke)为(0.400±0.312)h、(9.530±0.956)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4.414±4.123)mg·h·L-1,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2.811±0.136)mg/L,达峰时间(Tp)为(1.910±0.213)h。另外,以相同剂量肌内注射给猪(n=6),每天1次,连续给药4d后,在不同时间测定盐酸多西环素在猪的肌肉、肝脏、肾脏、皮肤和脂肪中的残留量。在给药后16d,盐酸多西环素在各组织均能检测到,且残留均低于残留限量。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在猪体内消除缓慢,残留期较长,建议休药期不低于16d。

    2008年11期 No.143 1313-1316+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 ]
  • 牛磺鹅去氧胆酸的抗炎作用机理

    李培锋;何秀玲;关红;金少琳;

    运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按0.2g/kg剂量,经灌胃给药后,测量致炎前和致炎后不同时期大鼠足跖肿胀度,并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ELISA双抗夹心法分别测定AA大鼠外周血中NO、LTB4含量。结果:TCDCA连续给药21d,可显著抑制AA大鼠不同时期的足跖肿胀,显著降低血清中NO水平;TCDCA连续给药4d,可显著降低AA大鼠外周血中LTB4含量。结论:TCDCA的抗炎作用与其抑制LTB4和NO产生有关。

    2008年11期 No.143 1317-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 ]

临床兽医学

  • 神经内分泌因子对体外培养新生犊牛肝细胞MTP mRNA表达的影响

    陈仕均;唐海蓉;刘国文;王哲;孙玉成;邓俊良;

    为了阐明神经内分泌因子在奶牛肝脂蛋白组装与转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通过向体外培养的新生犊牛肝细胞添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瘦蛋白,采用内对照RT-PCR方法检测神经内分泌因子对体外培养新生犊牛肝细胞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P)mRNA丰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培养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MTP mRNA的丰度呈现剂量依赖性下降(P<0.01);随着瘦蛋白浓度的增加,MTP mRNA的丰度先升高后降低(P<0.01或P<0.05)。这表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肝细胞MTP mRNA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瘦蛋白对肝细胞MTP mRNA表达具有低剂量促进而高剂量抑制的双重作用,且均呈现剂量依赖性。

    2008年11期 No.143 1321-1324+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四氯联苯对鸡胚生殖新月原始生殖细胞分布的影响

    张易祥;金秀梅;李赞东;

    为了探索四氯联苯(2,2′,5,5′)对鸡胚生殖新月原始生殖细胞(PGCs)分布的影响,本试验将四氯联苯注入种蛋的胚盘(第X期)处,在38℃,相对湿度60%,每2h45度转蛋的条件下孵化至原条期,通过不同方法检测原条期生殖新月明区、暗区及血液循环中的PGCs,探讨四氯联苯对胚盘生殖新月区PGCs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氯联苯明显降低了原条期明区和血液中PGSs的数量(P<0.01),但对暗区PGCs的数量影响不明显。这说明四氯联苯对血液中PGCs的影响是由于降低了生殖新月明区PGCs的缘故,和暗区的PGCs无相关性。

    2008年11期 No.143 1325-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饮水硼对大鼠舌和胃黏膜组织结构的影响

    李升和;彭克美;马云初;金光明;王珏;顾有方;

    选用96只(28±2)日龄实验用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试验Ⅰ~Ⅴ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分别饮用添加0、40、80、160、320、640mg/L硼的饮水2个月。试验结束时,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立即解剖取舌体和胃壁,制作石蜡切片,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舌和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并摄影。结果显示,试验Ⅰ、Ⅱ组大鼠舌和胃黏膜组织结构发育良好,舌黏膜丝状乳头明显增高、增粗,菌状乳头增宽,味蕾体积增大,结构完好;胃底腺体部壁细胞数量增多、排列紧密。试验Ⅲ~Ⅴ组大鼠舌和胃黏膜组织结构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其中试验Ⅴ组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最为严重,光镜下其舌黏膜丝状乳头数量减少,顶部多溶解消失,菌状乳头狭窄,味蕾萎缩,味蕾细胞数量稀少、结构模糊;胃黏膜受损严重,有的大鼠胃黏膜无腺部的复层扁平上皮出现增生现象,有的大鼠贲门腺区黏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化生为复层上皮;胃底腺区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脱落,胃小凹结构消失,胃底腺萎缩,腺腔扩张且不规则,壁细胞和主细胞明显萎缩,胞核固缩,细胞和胞核体积大小不一。结果表明,饮水适量添加硼对大鼠舌和胃黏膜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有较明显的促进与改善作用;添加高剂量硼,则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

    2008年11期 No.143 1329-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慧星试验检测洛克沙胂对CHL细胞的DNA损伤

    张雨梅;陈军;

    利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洛克沙胂对中国仓鼠肺细胞(CHL)的DNA损伤影响。洛克沙胂分为10、100、500、1000mg/L剂量组,分别以磷酸盐缓冲液和10mg/L亚砷酸钠为对照组,经3、6、12、24、48h暴露后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慧星试验参数尾DNA含量、慧星全长、慧尾长、尾距和Olive尾距等表现出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关系,不同剂量洛克沙胂、不同暴露时间下对CHL细胞有不同程度的DNA损伤。

    2008年11期 No.143 1335-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板蓝根多糖抗小鹅瘟病毒的作用

    许小琴;李青;郜平光;范燕月;王志刚;

    在鹅胚内用板蓝根多糖(IRPS)作直接杀毒和阻断感染试验,对鹅胚尿囊液中小鹅瘟病毒(GPV)含量、鹅胚存活时间、存活率、病变和免疫组化进行测定。结果显示,40μg/胚IRPS阻断感染组,GPV接种后72h ELISA检测为阳性的尿囊液最高稀释倍数23;鹅胚平均存活时间192h;存活率6/6;胚体肉眼观察未见病变;切片镜检可见肝、肾轻度淤血和细胞变性,心、脑轻度淤血和水肿;免疫组化显示肝、肾内GPV表达抗原为弱阳性,心、脑内为阴性。而攻毒对照组尿囊液GPV阳性的最高稀释倍数28;鹅胚存活时间138h;存活率0/6;胚体严重萎缩、出血、水肿,各组织细胞碎裂、坏死,组织内GPV表达抗原全为强阳性。两者比较,各指标具有极显著差异。这表明在鹅胚内IR-PS具有极强的阻断GPV感染、增殖和保护胚体组织器官免受其损伤的作用。

    2008年11期 No.143 1340-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
  • 不孕奶牛卵巢异常的B超形态学

    曹波;邓干臻;李成叶;李中华;陈立本;刘贤全;江志祥;

    应用便携式实时B超诊断仪,采用直肠探测法探查武汉市几个奶牛场的37头长期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奶牛的卵巢形态结构。采集到大量典型的奶牛异常卵巢B超声像图,包括卵巢囊肿、幼稚型卵巢、卵巢静止、卵巢萎缩、卵巢炎等。试验利用超声探查技术观察了不孕奶牛卵巢形态结构的变化特点,为奶牛不孕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2008年11期 No.143 1344-1346+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动物科学

  • 哺乳期使用植物小肽对断奶后仔猪肠道微生物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祝平;杨维仁;杨在宾;姜淑贞;张桂国;

    选用(25±2)日龄的PIC五元杂交断奶仔猪300头,根据哺乳期使用的4种不同的日粮(对照日粮,以及含有2%血浆蛋白、2%植物小肽和4%植物小肽日粮)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头,探讨哺乳期使用植物小肽对断奶后仔猪肠道微生物和肠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哺乳期日粮中使用植物小肽,对减少断奶后仔猪肠道内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繁殖,增加断奶仔猪肠道内有益菌属乳酸菌的繁殖有一定作用(P>0.05)。使用4%植物小肽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P>0.05)和绒腺比(P<0.05),减小了隐窝深度(P<0.05)。植物小肽能够刺激断奶后仔猪肠道发育,使断奶后仔猪肠道绒毛高度增加,隐窝深度变浅,这种趋势随着植物小肽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

    2008年11期 No.143 1347-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 ]
  • 日粮高铜对雏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徐之勇;朱奎成;崔恒敏;彭西;邓俊良;吴强;杨帆;赵丽;

    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42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1mg/kg)和高铜日粮(Cu100mg/kg,高铜Ⅰ组;Cu200mg/kg,高铜Ⅱ组;Cu300mg/kg,高铜Ⅲ组;Cu400mg/kg,高铜Ⅳ组;Cu500mg/kg,高铜Ⅴ组;Cu600mg/kg,高铜Ⅵ组)6周。结果显示,高铜Ⅰ、Ⅱ、Ⅲ组雏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高铜Ⅳ、Ⅴ、Ⅵ组雏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并与日粮含铜量呈负相关。结果表明,日粮铜含量在400mg/kg及其以上可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导致雏鸡体液免疫功能受损。

    2008年11期 No.143 1352-1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2~3月龄肉兔生长发育、组织沉积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

    谢登玉;李福昌;

    选用2月龄新西兰肉兔50只,随机分成5个处理,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A(3000、6000、12000、24000IU/kg),试验期23d。结果表明,日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生长肉兔料重比影响显著(P<0.05),对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I)无显著影响(P>0.05);维生素A添加水平达6000IU/kg时,ADG和料重比最佳。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试验兔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肝脏维生素A含量随着日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的提高显著升高。日粮添加维生素A能极显著提高血清抗氧化酶活性。2~3月龄生长肉兔日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以6000IU/kg为宜,过量可使生产性能下降,增加机体的氧化损伤。

    2008年11期 No.143 1356-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水牛体细胞连续核移植的效果

    杨素芳;陈自洪;谢英;成俊萍;陆凤花;石德顺;

    为探讨水牛体细胞连续核移植的效果,以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进行了水牛体细胞连续核移植。结果显示,连续核移植的融合率显著高于原代核移植(87.9%vs76.2%,P<0.05),但两者之间的分裂率和囊胚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水牛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可被再次克隆而不降低其发育能力,水牛体细胞连续核移植是可行的。

    2008年11期 No.143 1360-1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