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几种中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致弱毒株对流行毒株CK/CH/LDL/97Ⅰ保护作用的评价

    张晓楠;王滨;李成仁;王钰;刘乔然;韩宗玺;邵昱昊;刘胜旺;孔宪刚;

    选择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异种致弱毒株CK/CH/LHLJ/04ⅤF110、tl/CH/LDT3/03 F120和1株同种毒株CK/CH/LDL97ⅠF115,研究其对中国流行强毒株CK/CH/LDL97Ⅰ的保护效果。首先对不同毒株及参考毒株的S1基因进行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研究了CK/CH/LDL97Ⅰ与其他病毒的基因型关系。结果显示,CK/CH/LDL97Ⅰ属于有别于其他IBV毒株的一个独立的基因群。在此基础上,通过血清抗体检测、攻毒后发病率、死亡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以及气管和肾脏中病毒分离等方面研究了同种致弱毒株和异种致弱毒株对CK/CH/LDL97Ⅰ的免疫效力。结果显示,同种致弱毒株对CK/CH/LDL97Ⅰ强毒的攻击可提供100%的临床和病毒分泌的保护性。异种毒株tl/CH/LDT3/03 F120可提供100%的临床保护,但呼吸道病毒检出率达50%,表明对呼吸系统的保护效果不好。异种毒株CK/CH/LHLJ/04ⅤF110免疫组临床发病率为50%,气管样品病毒检出率为100%,可见临床和对病毒分泌的保护效果均较差。

    2009年04期 v.29;No.148 389-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单抗介导的银加强金标免疫技术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王新卫;何宏轩;王泽霖;吴艳云;王承民;

    利用胶体金标记纯化的羊抗鼠IgG,建立了一种银加强金标免疫技术(SECGA)检测IB抗原。检测抗原时先将抗原点样于硝酸纤维素膜(NCM)中央,封闭后浸于1∶40 IBV单抗中作用10 min,洗涤后再浸于1∶4金标羊抗鼠IgG液中作用1 h,银染10 min后观察,在膜上出现灰黑斑点的为阳性结果,反之,不出现斑点为阴性结果。SECGA对IB抗原最低检测量为0.703 ng/点(2μL),对含毒尿囊液的最低检测量为102.9EID50,检测IBV M41在鸡胚中繁殖时以36~54 h含毒量最高;检测SPF鸡气管粘液,至少于感染后3 d内检出病毒。结果表明,SECGA检测抗原可用于IBV早期诊断,具有群特异性、快速、敏感、简便,不需特殊设备、结果易判定等优点,尤适于基层实验室或现场应用。

    2009年04期 v.29;No.148 394-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猪葡萄球菌ExhB基因在E.coli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分析

    杨彩娟;张曦;蒋智勇;陈德坤;宋长绪;

    以猪葡萄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ExhB基因,克隆测序鉴定后,插入质粒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ExhB,通过大肠杆菌BL21表达重组融合蛋白,利用Ni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重组的融合蛋白,并用纯化的蛋白攻毒裸鼠,鉴定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扩增出了猪葡萄球菌ExhB基因并纯化出了重组的融合蛋白,SDS-PAGE分析表明,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 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ELISA和琼脂扩散试验表明,所表达的包涵体蛋白可以与用菌体制得的多克隆抗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用复性的蛋白在裸鼠身上攻毒后可以产生皮炎病变。结果表明,成功的表达了ExhB基因的重组融合蛋白,并且鉴定出重组蛋白可与猪葡萄球菌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重组蛋白在裸鼠身上的致病性,为进一步研究猪葡萄球菌的致病机理及建立该菌完备准确的防治和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2009年04期 v.29;No.148 399-402+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生物素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检测石蜡切片鸭瘟病毒核酸

    程安春;廖永洪;汪铭书;袁桂萍;徐超;韩晓英;郭宇飞;

    据GenBank中有关鸭瘟病毒(DPV)的1个765 bp的EcoRⅠ片段序列,用Oligo软件设计长度为37 bp的寡核苷酸并用生物素标记制备探针,经blast分析和斑点杂交检测探针的特异性后,建立从石蜡切片中检测出DPV核酸的原位杂交方法并对人工感染死亡鸭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寡核苷酸探针能特异性检测到DPV强毒CHv株DNA,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QL79株RNA、血清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DNA、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DNA、鸭沙门菌DNA和大肠杆菌DNA的检测结果为阴性。(2)以寡核苷酸探针建立的从石蜡切片中检测出DPV核酸的原位杂交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组织切片先用0.2 mol/L HCl 37℃处理20 min,然后用100 mg/L的蛋白酶K 37℃消化15 min左右;杂交时探针工作浓度为350μg/L;Avidin-AP的工作稀释度为1∶100。(3)以所建立的原位杂交法检测DPV-CHv强毒人工感染死亡鸭的各组织器官,结果肝脏、肠道、法氏囊、脾脏、食道、肺脏和肾脏呈阳性反应,DPV的DNA分布于特定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核。结果表明,原位杂交检测石蜡切片中DPV的方法具有直观、特异性强的优点,是对DPV进行检测和病原定位的良好方法,可用于DPV的侵染过程和致病机理研究及回顾性诊断检测。

    2009年04期 v.29;No.148 403-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鹅源副黏病毒NA-1株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及鉴定

    王昌庆;丛彦龙;李少丽;丁壮;尹仁福;吴昊;刘美;邱蜜蜜;母连志;

    应用cRACE法扩增鹅源副黏病毒NA-1株cDNA 5′末端。参照Peter等的方法设计引物,扩增鹅源副黏病毒NA-1株cDNA的3′末端。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鹅源副黏病毒序列设计6对引物,应用RT-PCR方法分6段扩增此病毒结构基因序列,并将其连接完成后与连接有鹅源副黏病毒NA-1株末端序列的转录载体连接,构建得到全长cDNA克隆。鹅源副黏病毒NA-1株全长cDNA克隆成功构建,为下一步病毒的拯救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9年04期 v.29;No.148 409-412+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ILTVgB基因重组BCG菌株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宋杰;苏钢;裴艳涛;赵宝华;

    gB基因是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本试验以ILTV基因组为模板,利用PCR特异扩增出gB基因,将其连接到含有人结核分枝杆菌启动子hsp70基因和堪萨斯分枝杆菌α信号肽基因的表达载体pRR3上,从而构建了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质粒pR-α-gB,再电转化至BCG中,形成重组菌株rBCG-gB。热激后gB蛋白在耻垢分枝杆菌M.smegmatismc2155中高效表达,并且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能够被抗ILTVg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识别。将106CFU的重组菌株rBCG-gB皮下注射免疫3周龄的SPF鸡,分别测定了淋巴细胞指数(SI)、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血清中IL-2和IFN-γ的水平,结果表明重组菌株rBCG-gB作为载体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反应。动物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菌株rBCG-gB对鸡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能够保护SPF鸡抵抗ILTV强毒株的攻击,血凝抑制试验表明血凝抑制抗体滴度能够显著增加。

    2009年04期 v.29;No.148 413-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拯救”NA-1株鹅源副黏病毒微型基因组的构建

    李少丽;丛彦龙;王昌庆;丁壮;尹仁福;孙玉章;母连志;

    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NA-1株GPMV全序列设计并合成2对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GPMV的Leader及Tralier序列,与T7启动子、丁肝病毒核酶序列及T7终止子重叠PCR连接后,将连接产物克隆至改造的pVAX-1载体中,并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代替GPMV的整个编码区,只保留与病毒复制、转录和病毒包装相关的调控序列,酶切、测序及荧光鉴定后,与pCI-NP、pCI-P及pCI-L等3个辅助质粒共转染可表达T7RNA聚合酶的VT7细胞系,结果绿色荧光蛋白得到表达,表明成功构建了"拯救"病毒的微型基因组。

    2009年04期 v.29;No.148 418-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吉林株犬新孢子虫的分离与鉴定

    丁德;贾立军;田万年;梁晚枫;张西臣;张守发;

    将疑似感染犬新孢子虫而流产的牛胎儿脑组织接种于Vero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同时感染长爪沙鼠进行动物试验。提取牛流产胎儿脑组织DNA、沙鼠脑组织DNA、细胞培养虫体DNA,用犬新孢子虫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PCR扩增出了1条约为681 bp的目的条带;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出的特异性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犬新孢子虫NcSAG1基因(AF113004)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4%。结果表明,在吉林省牛流产胎儿脑组织中分离出犬新孢子虫。

    2009年04期 v.29;No.148 423-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猫杯状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对猫的免疫试验

    刘晔;冯誉龄;张守峰;孟轲音;邹啸环;张菲;王颖;扈荣良;

    在进行猫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时,从猫的唾液中发现了杯状病毒。通过对病毒进行分离和形态学、理化学、动物感染试验和分子生物学等鉴定,证明该病毒为猫杯状病毒(FCV)自然弱毒株。免疫试验证明,该毒株可以诱导猫产生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且能持续50周以上,并能抵抗FCV强毒株攻击而不发病。

    2009年04期 v.29;No.148 426-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GC_(02)鸡球虫病疫苗免疫对雏鸡血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顾有方;王蕾;陈会良;李升和;李文超;刘德义;金光明;

    将100只雏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150只/组),试验组于7、14日龄时各免疫接种8 000个GC02鸡球虫病疫苗卵囊。第2次接种后7、14、21、28 d时,随机选取试验组和对照组鸡各10只,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1)试验组接种7、28 d时,血清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14 d时显著升高(P<0.05);21 d时极显著升高(P<0.01)。(2)7、14、21、28 d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AT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7 d和21 d时,血清GSH-PX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14 d和28 d极显著升高(P<0.01);(4)7、14、21、28 d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D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接种GC02鸡球虫病疫苗能够提高鸡抗氧化功能。

    2009年04期 v.29;No.148 430-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伪狂犬病病毒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赵丽;崔保安;陈红英;魏战勇;郑兰兰;吕晓丽;文英会;

    根据GenBank中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E基因的序列(EF552427),利用Premier express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和相应的TaqMan探针,从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的细胞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将鉴定正确的gE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T Easy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经PCR及测序鉴定后得到阳性重组质粒。以该阳性重组质粒为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建立标准曲线。对探针浓度、引物浓度、镁离子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了最佳的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经临床应用表明,该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为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早期诊断并定量分析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程度奠定了基础。

    2009年04期 v.29;No.148 43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与K99菌毛蛋白的串联表达

    逄媛;崔言顺;沈志强;聂小想;王金良;郭广君;李建亮;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E.coliK88、K99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1对引物。利用PCR技术,以大肠杆菌C83907和C83644的质粒为模板分别扩增不含信号肽的K88及K99基因。通过分离、纯化、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连接和转化,构建了含K88-K99串联表达载体的重组菌株BL21(DE3)(pETK88CK99)。结果显示,经酶切、PCR鉴定和DNA序列分析,证实了构建的重组质粒pETK88CK99中含有K88K99融合基因,且基因序列和阅读框架均正确。经过SDS-PAGE分析,串联表达蛋白含量占菌体蛋白的40%左右,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该串联表达蛋白能被大肠杆菌K88、K99标准血清识别。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菌株可以作为预防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菌株。

    2009年04期 v.29;No.148 437-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奶牛乳腺炎源性大肠杆菌csgC基因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王林锋;杨宏军;杨少华;王长法;高运东;钟跻峰;葛利江;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curli菌毛csgC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从患乳腺炎的奶牛乳汁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经生物学鉴定后,提取全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csgC基因,连入pMD18-T克隆载体,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含有333个核苷酸,编码111个氨基酸的成熟蛋白,与已报道的大肠杆菌W3110的全基因组DNA中的csgC基因序列最相近,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7%。该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相连,转入BL21(DE3)感受态细胞。挑选阳性菌落经PCR鉴定和酶切鉴定后表明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csgC。

    2009年04期 v.29;No.148 44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人工感染鸭瘟的病理学研究

    彭广能;郭万柱;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钟妮娜;汪开毓;

    用从自然病例中分离鉴定的鸭瘟病毒-乐山株(DPV-LS株)人工感染四川麻鸭,成功复制出鸭瘟(DP),并对其病理组织学和宿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病毒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试验组鸭出现高热、神萎、不食、腹泻,剖解见食道、小肠、泄殖腔及各实质器官出血;组织学变化表现为各脏器出血、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血管内皮受损,纤维素样坏死。超微病理学变化:肝细胞、网状细胞、上皮细胞、心肌细胞等的胞浆内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核糖体脱落、空泡化,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或断裂甚至形成空洞;胞核染色质浓集于核的周围,核形不整、核膜扩张或消失,核仁消失。同时在心、肝、脾、食道、泄殖腔、小肠的细胞内观察到了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病毒粒子,成熟病毒粒子具有疱疹病毒的典型形态结构,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150~200 nm,位于核膜间隙及胞浆内。

    2009年04期 v.29;No.148 445-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自然病例与美洲株(VR-2332)人工感染猪的比较病理学

    高晓磊;刘思当;娄忠子;王天户;

    为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美洲株与我国当今流行的高致病性毒株在致病性上的差异,对高致病性PRRSV自然感染病例和美洲株VR-2332人工感染猪进行比较病理学研究,探讨PRRSV高致病性毒株的致病特点及发病机制。结果显示,高致病性PRRSV会引起发病猪耳和四肢末端迅速发绀、皮肤点状出血、急性肺实变、全身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急性炎性脾肿、部分病例脾边缘出血性梗死灶、肾点状出血和胃肠黏膜出血等剖检病变,死亡病猪具有急性出血性败血症的剖检病变特征。全身性淋巴组织急性坏死、重度病毒性脑炎、实质器官变性坏死及肺继发感染为高致病性PRRSV自然感染病例的组织病变特征,这是导致病猪急性死亡和多继发感染的的主要原因。两病毒感染猪的肺和扁桃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以及肺和脾电镜下病毒颗粒的分布、形态基本相同。

    2009年04期 v.29;No.148 45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生长调控因子与GHRP-6微球的制备及对水貂生长的影响

    张永亮;章倩倩;侯锋;张明军;戴建威;刘松财;

    以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为载体,利用复乳-液中蒸发法制备pcDNA3-GRF微球、pIRES-HBs/AgSSM微球和GHRP-6微球。将空微球、pcDNA3-GRF微球(1 mg/kg),pIRES-HBs/AgSSM微球(1 mg/kg)和GHRP-6微球(1mg/kg)分别肌肉注射至水貂骨骼肌。120 d后,3个试验组水貂体长均高于空微球组(P<0.01);采用RIA法测定各组水貂血清IGF-Ⅰ浓度,3个试验组水貂血清IGF-Ⅰ浓度均比空微球组高,但pcDNA3-GRF微球组血清IGF-I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pcDNA3-GRF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有明显的促水貂生长作用。

    2009年04期 v.29;No.148 456-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对奶牛血清生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刘春龙;李忠秋;张帆;姜文博;孙双;徐岩;马宁;

    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将15头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每组奶牛分别饲喂不同日粮:Ⅰ组(基础日粮)、Ⅱ组(基础日粮+200 mg大豆黄酮/d)、Ⅲ组(基础日粮+200mg染料木素/d),试验期60 d内每隔15 d晨饲前空腹采集血样,进行血液生化及流变学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大豆黄酮组(Ⅱ组)球蛋白(GLOB)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分别较Ⅰ组显著降低(P<0.05);Ⅲ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与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同Ⅰ组相比显著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P<0.05);血清钙含量Ⅱ组和Ⅲ组分别较Ⅰ组显著提高(P<0.05),其他各项血常规指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奶牛血液流变学方面,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有显著降低奶牛全血粘度(ηb)及相应全血还原比粘度(ηr)、血浆粘度的作用(P<0.05);各组红细胞压积(PCV)、红细胞聚集指数(AI)差异不显著(P>0.05);红细胞刚性指数(IR)Ⅱ组和Ⅲ组均显著低于Ⅰ组(P<0.05);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2009年04期 v.29;No.148 460-463+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鸭MHCⅡα基因的表达纯化与抗体制备

    张舒婕;邓干臻;龚炎长;杨庆磊;胡福利;杨桓;彭秀丽;

    根据NCBI上已发表的序列自行设计引物,通过RT-PCR从北京鸭脾脏的总RNA中扩增得到鸭MHCⅡα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8-T,经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鉴定后,进一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电洗脱纯化蛋白,用于免疫昆明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克隆了鸭MHCⅡα基因,大小为633 bp,经核苷酸测序与已登录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融合蛋白得到了高效表达且纯化后纯度可达90%,制备的鼠抗鸭MHCⅡα多克隆抗体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证实了抗体的效价高、特异性强,研究结果为研究鸭MHCⅡ分子奠定了基础。

    2009年04期 v.29;No.148 464-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断奶腹泻仔猪胃肠道组织中的定位及其作用

    裴小英;郭定宗;周东海;杨雪;

    以体质量均约为20 kg的10头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腹泻仔猪7头、健康仔猪3头),采用常规HE染色法观察腹泻仔猪胃肠道病理组织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ar-2,PAR-2)的量。结果显示,通过HE染色观察发现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变性,肠壁平滑肌变薄,固有层内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水肿,黏膜下层淋巴小结增生,分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炎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仔猪胃肠道广泛的表达PAR-2,特别在黏膜上皮细胞的顶端、腺细胞的基底部、血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等,所设对照组均未见阳性反应。并且,PAR-2在腹泻仔猪比正常仔猪的表达增加,特别是炎性细胞有强表达。以上结果表明,PAR-2在仔猪腹泻的病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2009年04期 v.29;No.148 468-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β-葡萄糖苷酶对肉鸡骨骼生长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钱利纯;孙建义;王海燕;刘福柱;

    选用240羽1日龄艾维茵肉用仔公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在玉米-豆粕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萄糖苷酶制剂(0、2、4、6 g/kg)。试验期为42 d。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β-葡萄糖苷酶的水平为0.2%时,肉鸡生长最佳,但对肉鸡的股骨、胫骨生长无显著影响,血清中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LP)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可显著提高血清中SOD和肝脏中GSH-PX、GR活力(P<0.05),同时使血清中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极显著地提高了胸肌的a*(红度)值(P<0.001),而L*(亮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

    2009年04期 v.29;No.148 472-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TT法检测鸡脾脏和外周血NK细胞杀伤活性的条件优化

    李宏梅;胡敬东;郭慧君;郑玉姝;刘翠艳;赵宏坤;

    选取不同日龄的SPF鸡和肉鸡,用贴壁法从血液和脾脏分离出N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选择瘤细胞MDCC-MSB1和MDCC-MSBCU147分别作为靶细胞,二者按比例混合,孵育,利用MTT法检测靶细胞的活力反映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并对效靶比、作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MSB-1和CU147均可作为NK细胞良好的靶细胞,但CU147更稳定;效靶比为20∶1~50∶1,作用时间8~16 h杀伤效果稳定;50%DMF-20%SDS混合物作为裂解液能够对结晶彻底溶解,优于其他溶解试剂。

    2009年04期 v.29;No.148 47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鹅催乳素基因外显子2变异及其遗传效应

    张伶俐;姜润深;耿照玉;杨涛;张绍胜;岳理;牛小童;刘春喜;袁绍友;

    动物垂体前叶分泌的催乳素(Prolactin,PRL)具有广泛的生理效应,在家禽中与就巢、产蛋等繁殖性能有重要关联。本试验以皖西白鹅和莱茵鹅作为研究素材,运用PCR-SSCP法检测鹅PRL基因外显子2的单核苷酸变异并分析了变异的遗传效应。检测发现在皖西白鹅中存在C196T碱基突变,在莱茵鹅群体发现C170T碱基突变。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中的PRL基因外显子2突变均对鹅的开产蛋质量有显著(P<0.05)影响。

    2009年04期 v.29;No.148 479-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铜对雏鸡肾脏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崔伟;李敏;彭西;邓俊良;崔恒敏;

    360只1日龄艾维茵肉鸡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 10.89 mg/kg)和高铜日粮(Cu 100 mg/kg,高铜Ⅰ组;Cu 200 mg/kg,高铜Ⅱ组;Cu 400 mg/kg,高铜Ⅲ组;Cu 600 mg/kg,高铜Ⅳ组;Cu 800 mg/kg,高铜Ⅴ组)6周,用流式细胞术研究高铜对雏鸡肾脏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肾脏细胞的调亡比例随日粮铜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日粮铜水平达到400 mg/kg以上时,肾脏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日粮铜水平达到400 mg/kg以上时,肾脏静止期(G0/G1)细胞显著增加,增殖期(S,G2+M)细胞显著减少。

    2009年04期 v.29;No.148 482-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剂量的蛋氨酸铜对肉鸡免疫器官发育和病理变化的影响

    苏荣胜;曹华斌;李和平;郭剑英;潘家强;李成梅;唐兆新;

    选用1日龄健康AA肉仔鸡120只系统研究日粮中添加高剂量的蛋氨酸铜对肉鸡免疫器官发育、铜含量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将肉仔鸡随机分成4组,使用蛋氨酸铜作为铜源,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对照组饲料铜含量为11 mg/kg,3个试验高铜组分别为:110、220、330 mg/kg,试验至60日龄结束。在36日龄,各组随机屠宰6只鸡,计算免疫器官的质量指数;测量60日龄各组免疫器官的铜含量并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添加110~330 mg/kg的蛋氨酸铜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免疫器官的质量指数,极显著地增加了其铜残留量,各免疫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不明显。结果表明,免疫器官中铜含量随日粮铜添加水平升高而升高,日粮中蛋氨酸铜质量浓度达到330 mg/kg都不会引起肉鸡免疫器官明显的病理性损伤。

    2009年04期 v.29;No.148 486-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真核表达质粒pTracer-CMV2FIL2在鸡体组织中表达及分布规律

    董建宝;谢芝勋;刘加波;庞耀珊;邓显文;谢丽基;

    将3周龄的三黄鸡肌肉接种200μg真核表达质粒pTraeer-CMV2FIL2,巢式PCR法检测血清、心、脾脏、肺脏、法氏囊、脑、骨髓、胸腺和肌肉接种部位中pTracer-CMV2FIL2出现和存留的时间;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在血液中的动态变化;RT-巢式PCR法检测其在上述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接种后2~3 h血清中可检测到pTracer-CMV2FIL2,6 h时在血液中的含量最高,7 d时已经检测不到;4 h后在上述器官中可陆续检测到pTracer-CMV2FIL2的出现,13 d后陆续消失;1 d后可陆续检测到质粒所转录的mRNA,13 d后陆续消失;接种后2 h可在接种部位肌肉的细胞中检测到pTracer-CMV2FIL2的出现,10 h可检测到mRNA,150 d时仍然可以在肌肉接种部位的细胞中检测到质粒和mRNA存在。

    2009年04期 v.29;No.148 489-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饲养层细胞的接种密度对分离培养胚胎干细胞的影响

    赵晶;董雅娟;柏学进;靳亚平;张廷龙;封纪武;

    建立有效的昆明白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饲养层培养体系,用于分离和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的研究。(1)取怀孕14.5 d昆明白小鼠胎儿分离成纤维细胞,利用体外培养体系分离传代,选取生长旺盛并且已纯化的P3代的MEF,经丝裂霉素处理后,用细胞计数板计算活细胞数,分别按1×104、1×106、1×108/mL密度接种,制备饲养层,观察不同密度饲养层的生长状况。(2)取怀孕4 d的昆明白小鼠囊胚,接种在不同密度饲养层上。观察不同密度饲养层上囊胚、ICM及ES细胞的克隆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囊胚在密度为1×106/mL的饲养层上,贴壁率和ICM孵出率分别为(97.0±3.606)%和(96.3±2.887)%,显著高于其他2组;密度为1×106/mL饲养层上的ES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密度为1×104/mL(差异极显著,P<0.01)和1×108/mL饲养层上的ES细胞克隆形成率(差异显著,P<0.05);而1×104/mL饲养层和1×108/mL饲养层上的ES细胞克隆形成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以1×106/mL密度接种的MEF作为饲养层,最适合用于分离培养昆明白小鼠ES细胞,有利于囊胚的发育,ICM的增殖,促进ES细胞的增殖,并起到抑制其分化的作用。

    2009年04期 v.29;No.148 494-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变构体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刘一尘;张春杰;程安春;程相朝;汪铭书;李银聚;吴庭才;易明林;

    为使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在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对其进行定点突变,将酵母低频密码子突变为偏嗜性密码子,构建了鸡IL-18成熟蛋白变构基因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MChIL18*,并将其转化入P.pastorisX-33。重组菌株X-33/pPICZαA-MChIL18*经甲醇诱导后,表达产物的上清液经SDS-PAGE检测,结果在约23 000处有目的条带,与预期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致,占总蛋白的45%,对其进行Western-blot检测,结果与兔抗鸡IL-18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结果表明,鸡IL-18成熟蛋白变构基因在毕赤酵母中成功的进行了表达。

    2009年04期 v.29;No.148 502-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大鼠颅骨极量缺损模型的建立

    曹永国;陈傲第;冯晓声;谢光洪;邓旭明;张乃生;王博;许超;吴殿君;周昌芳;

    通过大鼠颅骨极量缺损(Critical size defect,CSD)模型的建立,比较骨膜缝合与否对极量骨缺损修复的差异。手术制造大鼠颅骨极量缺损模型,分为骨膜缝合组(FH)与骨膜不缝合组(BF),分别于2、4、8、12周时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观察;24 h和2、4、8周进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的测定。结果显示,FH组、BF组大体观察没有明显差异;BF组和FH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均高于正常值,且BF组高于FH组(P<0.01);X光检查,缺损部未见明显的质密度变化及修复作用,BF组和FH组修复效果差异不明显;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BF组和FH组均为膜内成骨,可见极少量的新生骨,并有少量的成骨细胞和胶原纤维。大鼠极量骨缺损模型是评价生物植骨材料修复作用的有效方法,骨膜缝合与否对极量缺损模型的修复意义不大,选择不缝合方式较好。

    2009年04期 v.29;No.148 507-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2种藏药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安全浓度和生长的影响

    赵晓娜;牛家强;胡元亮;王君敏;黄小燕;卢宇;张帆;郑铁锁;

    用MTT法测定了藏菖蒲、红景天、决明子、灵芝盖、灵芝柄、龙胆、天冬、降香、乳香、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等12种藏药对体外培养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安全浓度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各藏药的最大安全质量浓度红景天为31.25 mg/L,天冬、降香、决明子和二十五味松石丸为62.5 mg/L,乳香为125mg/L,二十五味珍珠丸为250 mg/L,藏菖蒲和灵芝柄为1 000 mg/L,龙胆和仁青芒觉为2 500 mg/L,灵芝盖为5 000 mg/L,藏菖蒲为1.954~500 mg/L,天冬为1.954~15.625 mg/L,决明子为1.954~3.907 mg/L,灵芝柄为1.954~7.813 mg/L,仁青芒觉为19.54~1 250 mg/L,龙胆为312.5~625 mg/L,可显著促进细胞生长。

    2009年04期 v.29;No.148 511-513+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富铜酵母对西门塔尔牛发情周期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

    刘强;王聪;董宽虎;赵祥;高文俊;

    选用16头18月龄、体况良好、体质量390 kg的西门塔尔牛育成母牛,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分为4组,研究富铜酵母(0、8、16、24 mg/kg)对发情周期外周血清促黄体素、促卵泡素、孕酮和雌二醇分泌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8 mg/kg组和16 mg/kg组显著提高了发情周期促黄体素、促卵泡素、孕酮和雌二醇水平(P<0.05);24 mg/kg组有提高趋势,但与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添加富铜酵母以8~16 mg/kg对发情周期生殖激素分泌有促进作用,以8 mg/kg为佳,兼顾基础日粮的含铜量,建议日粮铜水平为13.87 mg/kg。

    2009年04期 v.29;No.148 514-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猪精液5mL大管冷冻方法的初步研究

    殷方芝;戴建军;吴华莉;吴彩凤;张廷宇;张德福;

    以5 mL大管解冻后的精子活力、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以及人工授精结果为判定指标,筛选冷冻液Ⅰ和冷冻液Ⅱ中N-乙酰-D-氨基葡萄糖(N-Acetyl-D-Glucosamine,N-AcGA)、甘油和卵黄的适宜浓度,寻找适宜的平衡时间和冷冻高度。结果显示:(1)在冷冻液Ⅰ中添加0.1%的N-AcGA,解冻后精子的活力和顶体完整率最高,分别为50.00%和56.60%;(2)冷冻液Ⅱ中以4%的甘油浓度最好,解冻后精子的活力、弯尾率和顶体完整率可分别达52.50%、52.08%和77.67%;(3)冷冻液中的卵黄终浓度以10%效果最佳;(4)在4℃中平衡2 h,冻后顶体完整率比对照组(0 h)有显著提高(P<0.05);(5)在冷冻高度方面,距液氮面1 cm处冷冻对精子活力和顶体完整性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6)在人工授精方面,5 mL大管冷冻精液平均获得了超过80%的受胎率。

    2009年04期 v.29;No.148 519-52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猪孤雌胚胎体外培养影响因素

    张震;王钦;薛林涛;张家庆;蒋如明;

    对NCSU-23和PZM-3等2种培养基体外培养猪孤雌激活(PA)胚胎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ZM-3组与NCSU-23组PA胚胎囊胚孵化率差异显著(32.6%vs 18.9%,P<0.05);NCSU-23中添加2%必需氨基酸(EAA)显著降低猪PA胚胎的囊胚发育率(20.1%vs 25.1%,P<0.05);添加1%非必需氨基酸(NEAA)显著提高猪PA胚胎的囊胚率(24.7%vs 19.7%,P<0.05),但是联合添加NEAA和EAA对猪PA胚胎体外发育无显著影响(P>0.05)。

    2009年04期 v.29;No.148 523-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获能处理对山羊精子结合外源DNA能力的影响

    赵永聚;王炜;王剑;孙新明;张家骅;

    鲜精离心洗涤除去精浆,然后用0.4μmol/L钙离子载体(IA组)作用10 min或用10 mg/L肝素(HE组)作用90 min获能后,与DNA孵育,再用地高锌(DIG)末端标记的线形外源DNA进行转染,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它们的转染效率;用透射电镜观察精子获能前后的超微结构变化,并用碘化丙锭和羟化荧光素双探针检测获能对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探讨精子获能影响精子结合及内化外源DNA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获能处理降低了精子结合和内化外源DNA能力,IA组和HE组结合率分别为(17.41±4.69)%和(15.00±4.36)%,都极显著低于未经获能处理的精子(32.97±4.58)%(P<0.01)。IA组、HE组和对照组(未获能)内化率分别为(12.09±2.50)%、(8.93±1.79)%和(25.52±2.57)%,IA组、HE组均极差异小于对照组(P<0.01)。超微结构观察和双荧光探针检测都发现精子获能后质膜完整性降低。用IA或HE获能后的精子质膜完整率是分别是(33.16±6.46)%和(33.90±4.14)%,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精子结合及内化外源DNA不是纯粹的分子渗透现象,而是受严格的分子调控的。

    2009年04期 v.29;No.148 528-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