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印;王新;郭万柱;
将PPV VP2基因酶切后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pcDNA-VP2,经脂质体法转染IBRS-2细胞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pcDNA-VP2能正常表达。采用pcDNA-VP2肌注Balb/c小鼠,作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验,并采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和流式细胞仪(FACS)法对小鼠的细胞免疫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cDNA-VP2能诱导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PCR扩增检测结果显示,未能从免疫小鼠各组织的基因组中扩增出VP2基因片段。
2009年05期 v.29;No.149 53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夏平安;尹彦涛;李素平;党占国;王建举;王中明;李伟娟;崔保安;
根据GenBank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美洲株ATCC VR2332的N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方法从PRRSV Hn-1/06株中克隆了大小为372bp的N蛋白基因(EU025136)。将N蛋白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N,在IPTG的诱导下成功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3000的可溶性融合蛋白N-His;经SDS-PAGE和凝胶薄层扫描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约占细菌总蛋白量的29%。将融合蛋白加入镍琼脂糖凝胶树脂层析柱,经300mmol/L咪唑磷酸盐缓冲液洗脱,其纯度可达91%。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纯化后的融合蛋白,显示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利用纯化融合蛋白作包被抗原及优化ELISA反应条件,建立了可检测抗PRRSV N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N-ELISA),并将所建立的N-ELISA与国外进口的PRRS检测试剂盒IDEXX-ELISA对200份临床送检血清进行平行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2.7%。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N-ELISA与IDEXX-ELISA具有同样高的特异性。
2009年05期 v.29;No.149 537-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邵珊;李春玲;侯加法;王贵平;
以黄芪多糖和白花蛇舌草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联合猪高致病性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免疫26日龄断奶仔猪,免疫后7,14,24,34,44,54,69d前腔静脉采血,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及IL-2水平。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黄芪多糖和白花蛇舌草多糖均能极显著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使抗体提早产生并提高抗体滴度和IL-2表达水平;因此,黄芪多糖和白花蛇舌草多糖能增强猪对高致病性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
2009年05期 v.29;No.149 542-545+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蒙学莲;景志忠;房永祥;窦永喜;陈国华;贾怀杰;段凤云;才学鹏;
为了探讨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作为疫苗佐剂进入临床应用的生物安全性,本试验就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环境释放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将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经肌肉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不同时间剖杀动物并摘取各种组织,抽提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分析其在组织内的分布及与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的可能性,同时检测了免疫动物现场环境,以监测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上的猪IL-4基因、CMV启动子基因和抗性基因是否在环境细菌中发生转移和扩散。结果表明,免疫后1d在3/3小鼠各组织中仅注射部位肌肉存在重组表达质粒,免疫后5d仅有1/3小鼠于注射部位肌肉中存在重组表达质粒,免疫后15d所有小鼠的各组织中无重组表达质粒存在;未发现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和转化到环境其他细菌中。因此,认为pcDNA3.1/IL-4重组表达质粒对动物和环境是安全的。
2009年05期 v.29;No.149 546-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雪峰;程安春;汪铭书;杨晓燕;贾仁勇;陈孝跃;
为探讨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抗体发生的规律,将鸭瘟病毒Cha株弱毒苗皮下注射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后60d内定时随机剖杀5只鸭,采集血清、胆汁、气管和消化道(食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分泌液,应用间接ELISA检测抗DPV的IgA、IgM和IgG滴度(以Log10表示)。结果表明:①血清:抗体滴度由高到低为IgG、IgM和IgA,相应的检测到的时间段分别为免疫后6~60,3~15,12~36d。②胆汁:抗体滴度由高到低为IgA、IgG和IgM,相应的检测到的时间段分别为免疫后9~21,15~27,3~12d。③分泌液:气管和消化道分泌液中抗体滴度由高到低均为IgA、IgM和IgG,其中IgA抗体滴度由高到低为十二指肠、食道、气管、空肠、盲肠、回肠和直肠,相应的检测到IgA的时间段分别为免疫后3~60,9~60,3~60,9~60,12~60,12~27,6~36d;IgM由高到低为气管、食道、十二指肠、空肠、盲肠、直肠和回肠,相应的检测到IgM的时间段分别为免疫后3~12,6~15,3~12,6~12,9~12,6~9,6~9d;IgG由高到低为食道、十二指肠、气管、空肠、盲肠、直肠和回肠,相应的检测到IgG的时间段分别为免疫后9~36,12~27,6~36,9~36,12~36,9~21,15~21d。综上,鸭瘟弱毒疫苗皮下免疫鸭后,IgM和IgG分别是系统免疫中体液免疫的先锋抗体和主要抗体;IgA是气管、消化道和胆汁中的主要抗体。
2009年05期 v.29;No.149 55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希军;张秀美;胡北侠;黄艳艳;孙鹏;李建亮;姜宁朋;崔言顺;
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到了山东省2006—2007年分离的10株肾型IBV核蛋白(N)基因片段,并将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10株肾型IBV分离株核蛋白基因均含有1个长1230bp的ORF,编码由40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未发现碱基的插入和缺失。与GenBank中的20个IBV参考毒株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10株肾型IBV分离株主要分布于2个群中。第Ⅰ群与弱毒疫苗株H120和参考毒株D41、D1466的亲缘关系较近,第Ⅱ群与参考毒株LX4、GDS14的亲缘关系较近。对核蛋白基因及其局部功能区序列比较发现,山东分离株与H120疫苗株核蛋白相比存在广泛的氨基酸变异,以点突变为主,突变位点无明显规律性。
2009年05期 v.29;No.149 556-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段丽丽;文心田;曹三杰;黄小波;
使用异丙苯化过氧氢(Cumene hydroperoxide,CHP)模拟体内氧化应激环境,给予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μspleuropneμmoniae,APP)血清1型菌不同浓度CHP或相同浓度CHP不同时间的刺激,使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以看家基因recF为内参对照,观察ohr基因的转录活性,并进一步分析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与ohr基因转录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明显增加了ohr基因的转录活性,该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受到氧化应激调控。ohr mRNA的转录在一定范围内(CHP浓度不大于300μmol/L时)与氧化物刺激的强度具有时间依赖和浓度依赖关系。模拟的氧化应激促进了ohr基因的转录活性,由此可推知ohr基因可能是APP潜在的毒力基因,在APP致病过程中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
2009年05期 v.29;No.149 56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孙亚伟;胡功政;陈红英;邓立新;刘建华;潘玉善;许兰菊;李胜利;
通过PCR扩增获得鸡福氏志贺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SHV-12和TEM-1V型ESBLs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入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后转化受体菌BL21,用SDS-PAGE电泳观察目的基因在重组菌中的表达,用双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表达蛋白的底物水解特性和抑制剂的抑酶作用。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经EcoRⅠ和XholⅠ双酶切后,可切下目的条带;DNA测序发现插入片段与SHV-12和TEM-1V ESBLs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质粒转化BL21所表达的重组蛋白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活性。重组菌S-BL21、T-BL21的最优表达条件分别是IPTG浓度0.5、0.8mmol/L,诱导温度37℃、37℃,诱导时间5、4h。SHV-12和TEM-1V型ESBLs能水解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对头孢噻呋钠的Km值最小,分别为4.9和1.29;对头孢曲松钠的Km值最大,分别为53.43和24.13;抑制剂舒巴坦钠、它唑巴坦钠对SHV-12和TEM-1V型ESBLs水解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009年05期 v.29;No.149 56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钦;王长法;杨宏军;杨少华;高运东;仲跻峰;彭广能;
以提取的奶牛乳腺炎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山东分离株(zfb)全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β-溶血素基因(hlb),并与克隆载体pMD18-T相连接。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含有993bp的ORF,可编码含330个氨基酸的成熟蛋白,与已报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素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9.4%。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hlb,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水平,IPTG诱导后表达的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质为57000,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3.9%;表明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并实现了有效表达。
2009年05期 v.29;No.149 572-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俊友;赵瑞利;韩文瑜;雷连成;冯新;江丽娜;乔红伟;胡博;
利用80%甲醇和乙醚刺激方法,分别提取了4种两栖类动物皮肤粗提物和分泌物,并进行了生物学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4种蛙皮肤粗提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其中中国林蛙有轻微的溶血性,牛蛙与美国青蛙粗提物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而4种蛙皮肤粗提物均无胰蛋白酶活性,牛蛙、美国青蛙与东北林蛙具有很强的凝集素活性。利用MTT法检测到4种蛙皮粗提物具有抗肿瘤细胞与抗病毒活性。
2009年05期 v.29;No.149 576-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徐一鸣;金宁一;杨振国;鲁会军;田明尧;王浩然;李昌;李霄;金扩世;
用微波法制备金溶胶,对禽流感病毒(AIV)H3和H7亚型单克隆抗体(H3-1D6和H7-1F7)用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优化单抗与金溶胶的最佳结合条件后,喷涂于玻璃纤维上制成金标垫。将纯化的马抗H3和H7亚型AIV多克隆抗体和山羊抗鼠二抗分别包被于硝酸纤维素(NC)膜上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制备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用制备的试纸条对H3和H7亚型AIV标准抗原、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蛋白和已知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AC-ELISA和RT-PCR方法相符。同时用该方法对H5和H9亚型AIV标准抗原、病料以及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等抗原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操作简单,肉眼于10min内可判定结果,且达到了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的敏感性。
2009年05期 v.29;No.149 580-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彭伏虎;张殊慧;王政;宋念华;方羽;张文通;张展英;毕丁仁;
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建立H9亚型禽流感病毒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组装成试剂盒,试剂盒由试纸卡、稀释液、样品管、塑料吸管、一次性手套及说明书组成。对试剂盒的特异性、敏感性、保存期和重复性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试剂盒在室温可以保存6个月,4℃可以保存12个月;与HA试验相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能在10min内准确检测出样品中是否含有H9亚型禽流感病毒。先后制备了5批试剂盒,对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鸡场共抽检498份样品,经病毒分离鉴定准确率达到100%。
2009年05期 v.29;No.149 584-587+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齐翀;刘军;祝令伟;王文东;孟福强;冯书章;
以猪链球菌2型四川分离强毒株458#为检测子,国际参考无毒菌株1330#为驱动子,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方法寻找其基因组水平的差异。采用3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分别酶切458#与1330#基因组获得3套酶切片段,经消减杂交后构建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458#特异DNA的差异文库,并对差异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试验获得了3套差异文库共计42个特异性差异片段,所有差异片段均与已发表的猪链球菌2型05ZYH33株全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构建了具有代表性的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与国际无毒参考菌株基因组差异DNA文库,差异片段通过Blast比对,部分差异片段与已知功能基因如转座子、耐药基因、I型限制酶修饰系统、表面蛋白和毒力相关蛋白等有同源性,尚有许多差异片段属于未知功能蛋白或假定蛋白,其中可能包括与猪链球菌2型毒力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分析猪链球菌2型可能的毒力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2009年05期 v.29;No.149 58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丁家波;张存帅;彭小兵;蒋颖;程君生;张尔利;蒋玉文;毛开荣;
用BCSP31作为布鲁菌属特异性基因,以IS711基因拷贝数差异作为布鲁菌种间特异性标志,建立了布鲁菌种属特异性的多重PCR鉴定方法。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11株(牛种A19,A544,A387;羊种M111,M28,M16;犬种RM6/66;绵羊种63/290;猪种S2,rS2,S1330)不同种来源的布鲁菌菌体和基因组进行鉴定,结果牛种菌能扩增大小分别为494,223,178bp3条带,羊种菌能扩增出大小分别为733,223,178bp3条带,犬种菌能扩增出大小分别为223,178bp2条带,绵羊种菌能扩增出大小分别为976,223,178bp3条带,猪种菌能扩增出大小分别为285,223,178bp3条带,均与预期一致;而作为对照的大肠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流产沙门菌和都柏林沙门菌,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够区分不同种源的布鲁菌,可用于布鲁菌种属的快速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
2009年05期 v.29;No.149 594-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李书光;管宇;肖跃强;王金良;沈志强;
为了有效预防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犊牛和羔羊腹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融合基因K99-ST1及其原核表达载体,并对融合蛋白进行了初步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将PCR获得的K99菌毛抗原基因和人工合成的ST1基因片段借助pUCm-T载体,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UCm-K99-ST1,从而获得融合基因K99-ST1;使用EcoRⅠ+SalⅠ双酶切将该融合基因定向插入表达载体pET30a中,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ET-K99-ST1;将该表达载体转入表达菌株BL21(DE3)中,经IPTG诱导得到大小约31000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显示,融合蛋白可以特异的与K99阳性血清反应;将BL21(DE3,pET-K99-ST1)诱导表达后免疫兔,ELISA检测K99抗体水平较高,乳鼠灌胃试验显示该菌株免疫后产生ST1抗体。这表明本试验已成功构建大肠杆菌K99-ST1双价基因工程菌株BL21(DE3,pET-K99-ST1),该菌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大肠杆菌K99-ST1双价基因工程疫苗开发奠定了基础。
2009年05期 v.29;No.149 598-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Edgar C.Boedeker;冯书章;
兔肠致病性大肠杆菌(rEPEC)菌株RDEC-1的基因组中lifA基因与LEE (Locus for enterocyte effacement)致病岛相毗邻。本试验通过DNA序列分析、基因打靶技术、细胞因子检测以及动物试验,分析lifA基因完整核苷酸序列及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RDEC-1的lif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完全相同;lifA基因具有降低家兔外周血单核细胞IL-2表达的作用。与野生型菌株RDEC-1相比,被定点敲除lifA基因的RDEC-1突变株(RDEC-1ΔlifA)口服接种家兔后,排菌量明显降低。利用野生型RDEC-1和RDEC-1ΔlifA基因缺失菌株同时口服接种家兔,从粪便中分离细菌,结果显示野生型RDEC-1是优势菌,而RDEC-1ΔlifA基因缺失菌数量极少。RDEC-1ΔlifA基因缺失菌株和野生型RDEC-1都能引起特征性家兔肠道上皮的黏附与细胞脱落病变(A/Elesion)。表明rEPEC的lifA基因在免疫调节和细菌的肠道定居中起重要作用,这为研究lifA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直接证据。
2009年05期 v.29;No.149 603-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门静涛;刘全;商利民;林矫骄;傅志强;石耀军;夏志平;张西臣;
将小鼠IL-18基因和日本血吸虫Sj23膜蛋白基因分别插入pVAX1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 mIL-18和pVAX/Sj23 ,联合或单独免疫小鼠,以pVAX1空载体作对照,免疫2次,间隔2周,2次免疫后4周攻击日本血吸虫尾蚴。体液和细胞免疫检测结果表明,联合免疫组能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抗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SWAP)IgG,较高水平的IFN-γ和IL-2。攻虫试验表明,联合免疫小鼠成虫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分别达41 .6 %和49 .4 %,明显高于pVAX/Sj23单独免疫组(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分别为26 .5 %和41 .4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IL-18能明显增强Sj23 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应答,并且产生较强的保护作用。
2009年05期 v.29;No.149 610-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德义;顾有方;陈会良;李升和;商常发;张海燕;
80只SPF级SD系大鼠随机分成地塞米松免疫抑制感染组和对照组(n=40),免疫抑制感染组大鼠一次性接种1×106/L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液1mL,对照组接种1mL生理盐水。于感染前(0d)和感染后2,7,13,19d分别宰杀10只大鼠,采集心脏?大脑,检测其GSH-Px、CuZn-SOD、Mn-SOD、总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大鼠感染微小隐孢子虫后,心脏组织的GSH-Px、总SOD、CuZn-SOD、Mn-SOD和CAT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组织的GSH-Px、总SOD活性在感染后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下降(P<0.01);MDA含量在感染后极显著升高(P<0.01),而脑组织CAT活性在感染后变化不明显。
2009年05期 v.29;No.149 615-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安平;王权;黄克和;朱志宏;王赞江;袁耀明;曾晓华;
根据GenBank公布的安氏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检测安氏隐孢子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奶牛粪便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设计的探针对检测安氏隐孢子虫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质粒DNA和卵囊的检测阈值分别达到5个拷贝和10个卵囊,奶牛粪便阳性率为21.15%(11/52)。建立的安氏隐孢子虫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可用于安氏隐孢子虫的快速定量检测。
2009年05期 v.29;No.149 619-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秋华;杨桂香;汪洋;于文刚;蒋红霞;
使用α因子做为信号肽的酵母系统分泌表达猪表皮生长因子(pEGF)时,由于对信号肽末端Glu-Ala氨基酸残基切除不完全,表达产物是Glu-Ala-pEGF和pEGF的混合物。本研究为了获得单一表达的pEGF产物,对pEGF基因进行适当的突变修改,构建缺失Glu-Ala重复基因序列的重组载体。把重组载体pPIC9-pEGF1-48电转化毕赤酵母,用同位素标记随机引物斑点杂交法筛选多拷贝整合转化子,并诱导大量表达。用硫酸铵沉淀及超滤的方法浓缩和纯化蛋白,并用Bradford检测方法对蛋白浓度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载体经过BglⅡ线性化后稳定转入毕赤酵母中,转化子表型主要为MutS型;筛选的多拷贝MutS型转化子经诱导后成功表达约6000的pEGF1-48蛋白,经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约为34mg/L。
2009年05期 v.29;No.149 623-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宏超;索占伟;范光丽;刘钟杰;穆祥;
通过检测茯苓酸对SLT-Ⅱe诱导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选凝素、sICAM-1及TNF-α的浓度变化,探索茯苓主要成分茯苓酸对仔猪水肿病的疗效机制。将培养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SLT-Ⅱe组、不同质量浓度茯苓酸处理组5个组,采用ELISA法测定了培养3,6,9,12h细胞上清液中P-选凝素、sICAM-1及TNF-α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茯苓酸处理组对SLT-Ⅱe诱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过量分泌P-选凝素、TNF-α无明显的抑制作用;10mg/L茯苓酸处理组对SLT-Ⅱe诱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sICAM-1的分泌具有明显的下调作用,使其分泌sICAM-1的浓度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由此可见,茯苓酸通过抑制SLT-Ⅱe诱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sICAM-1的过量分泌,阻止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牢固黏附,防止过度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茯苓酸保护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模型剂量为10mg/L。
2009年05期 v.29;No.149 628-631+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艾永兴;肖昌;郝军元;胡薇;潘风光;郑梅竹;张玉静;
为探讨鸡p15蛋白的特性及其在细胞周期抑制通路中与其他蛋白的作用,本研究选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来表达有活性的p15蛋白。为后期纯化的需要,对pFAST供体质粒的多克隆位点进行了重新改造,并成功构建带有TAP纯化标签的供体质粒pFAST-NMCS-N-TAP-p15和pFAST-NMCS-C-TAP-p15。将2个供体质粒转化到DH10Bac感受态菌中,对阳性转化子Bacmid-N-TAP-p15和Bacmid-C-TAP-p15进行反复涂板的去阴性单克隆纯化,提取大质粒Bacmid-N-TAP-p15和Bacmid-C-TAP-p15并进行转座鉴定。将纯化的大质粒Bacmid-N-TAP-p15和Bacmid-C-TAP-p15转染入sf9昆虫细胞中,72h后收集培养上清中的杆状病毒,并进行病毒的扩增和滴度测定,结果所获2株重组杆状病毒N-TAP-p15和C-TAP-p15的滴度分别为3.6×107,5.4×107pfu/mL。将2株高滴度的重组杆状病毒再感染新培养的sf9昆虫细胞进行重组p15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组p15融合蛋白得到了有效的表达,表达量分别为4.32%和4.7%。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所表达的重组p15融合蛋白只特异地与p15单克隆抗体和兔的IgG反应而未与其他细胞蛋白反应;说明带有TAP标签的重组p15融合蛋白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得到了有效表达。
2009年05期 v.29;No.149 63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海;李秀岚;李宏全;武彩红;高英杰;
300只20日龄健康海兰白雏鸡随机分为6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Ⅵ为试验组,Ⅱ、Ⅴ组饲料中分别添加0.1%核酸,Ⅲ和Ⅵ组分别添加0.2%核酸,Ⅳ、Ⅴ和Ⅵ组于27日龄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分别于30,33,36,39,42日龄心脏采血测定T淋巴细胞转化率,白细胞的吞噬率,SOD、GSH-Px和CAT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鸡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处死雏鸡,测定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脾脏指数,观察其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核酸均可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T淋巴细胞数,法氏囊和脾脏的相对质量均明显增加,并能促进法氏囊和脾脏的快速发育,提高脾淋巴细胞中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改变CD4+/CD8+比值促进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并可显著提高鸡血清中SOD、GSH-Px和CAT活性。IB-DV感染组与病毒感染加核酸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显著,感染IBDV组可使上述指标明显下降,感染IBDV加核酸组的上述指标接近正常对照组,说明核酸能补偿IBDV对雏鸡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而且能促进雏鸡修复组织损伤。
2009年05期 v.29;No.149 637-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兰;李文军;王金涛;徐世文;
为探讨钙稳态失衡在LaCl3诱导MDCC-MSB1细胞凋亡中的作用,MDCC-MSB1细胞常规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0.5,1,1.5,2,2.5,3,3.5和4mmol·L-1的LaCl3,继续培养24h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DNA Ladder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以Fura-2为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Ca2+]i的变化。结果表明,在LaCl3浓度为0.5~4mmol·L-1时,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增加,细胞凋亡数量和细胞内[Ca2+]i呈升高趋势,并呈剂量-效应关系。这表明LaCl3能抑制MDCC-MSB1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改变[Ca2+]i而诱导其发生凋亡。
2009年05期 v.29;No.149 64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金忠;张勇;张进隆;杨永新;赵兴绪;
以经产荷斯坦奶牛的乳腺组织为材料,抽提总的RNA,分离提纯Poly(A)+RNA,反转录并合成单链和双链的cDNA,经酶切形成200~800bp的片段。将患乳房炎奶牛的cDNA分成2组,分别与不同的接头连接,再与正常奶牛的cDNA进行2次消减杂交和2次抑制性的PCR扩增;将第2次PCR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进行文库扩增,构建了具有高消减效率的奶牛乳房炎抗性相关cDNA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361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选克隆进行PCR鉴定,插入片段主要分布在200~800bp。文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筛选、克隆与奶牛乳房炎抗性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对研究奶牛乳房炎抗性的分子机制以及乳房炎的综合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5期 v.29;No.149 649-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金星;王珏;金光明;顾有方;商常发;李升和;陈会良;
为探讨微量元素钒对大鼠肝脏生长发育的影响,1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只,雌雄各半,试验组分别饮用添加不同剂量钒的饮水(10,20,40,60mg/kg),对照组饮饲蒸馏水,于饮饲后2,4,6,8,10周断脊处死,取肝脏测质量并制作石蜡、超薄切片,光学、电子显微镜观察,显微摄影。结果显示,试验Ⅰ组(10mg/kg)、试验Ⅱ组(20mg/kg)、试验Ⅲ组(40mg/kg)大鼠肝脏质量较对照组增加,其中试验Ⅱ组增加显著(P<0.05),而试验Ⅳ组(60mg/kg)较对照组肝脏质量减轻。显微观察可见,试验Ⅰ、Ⅱ组肝脏组织结构清晰,肝细胞大而圆;试验Ⅲ组肝细胞有脱落现象且轻度水肿;试验Ⅳ组肝脏质量与同一对照组相比减小,肝细胞界限不清晰且水肿、颗粒及脂肪变性严重。试验Ⅰ、Ⅱ、Ⅲ组超微观察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和内质网结构正常;试验Ⅳ组肝细胞内线粒体和内质网断裂、溶解、肿胀。结果表明,大鼠饮水中添加40mg/kg以下剂量的钒对大鼠是安全的,饮饲60mg/kg钒对大鼠肝脏有毒害作用。
2009年05期 v.29;No.149 653-656+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邓俊良;陈俊杰;左之才;王娅;崔恒敏;
选用560只1日龄肉用乌骨鸡,采用二因子多水平随机化试验设计来探讨日粮硼对铜中毒肉鸡肝铜及肝功能的影响。试验中分别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50.9mg/kgCu,10.1mg/kgB)添加549.1,749.1mg/kg的铜和49.1,109.1mg/kg的硼。结果表明,硼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高铜对肝细胞的毒害,并减少肉鸡肝铜的蓄积量;说明硼对肉用乌骨鸡铜中毒具保护效应。
2009年05期 v.29;No.149 657-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洪梅;李建斌;侯明海;张秀红;刘文浩;仲跻峰;
为了解我国奶牛群中牛瓜氨酸血症(Citrullinemia,CN)、尿苷酸合酶缺乏症(Deficiency of uridine monophophate synthase,DUMPS)的携带和发生情况,根据已报道的ASS、UMPS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2对引物建立了相应PCR-RFLP检测方法,并对表型正常的436头荷斯坦母牛及93头荷斯坦公牛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CN、DUMPS杂合牛分别为8和6头,携带率分别为1.55%,1.17%,其中CN、DUMPS公牛杂合子分别为2和1头。
2009年05期 v.29;No.149 661-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玉江;殷涌光;林松毅;许海丽;宫新统;刘静波;
以含40%,50%,67%蛋黄卵磷脂的大豆色拉油分别经口灌胃昆明种小鼠,通过对受试小鼠进行自主活动、洞板和避暗试验,以自主活动次数、探洞次数和避暗试验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为衡量指标,评价蛋黄卵磷脂对小鼠的神经兴奋性和被动逃避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蛋黄卵磷脂能提高受试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和探洞次数,且在灌胃70d时,中剂量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和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高剂量组小鼠的探洞次数和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避暗试验里,灌胃80d时各剂量组小鼠的潜伏期和空白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是各剂量组和空白组的错误次数差异不显著。
2009年05期 v.29;No.149 66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罗龙兴;卢晟盛;许丹娜;卢克焕;
探讨了分别使用新鲜、冷冻和超声波断尾精子以及在胚胎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胰岛素对猪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显微受精(ICSI)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1)使用冷冻解冻精子与新鲜精子相比对猪卵母细胞ICSI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精子断尾与否对猪卵母细胞ICSI后的分裂率和囊胚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3)在胚胎培养液中添加5mg/L胰岛素与对照组相比可显著提高猪ICSI胚胎的囊胚发育率(18.22%vs3.60%,P<0.05)。
2009年05期 v.29;No.149 669-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谢炳坤;覃兆鲜;王新平;谢体三;蒋和生;
以探讨水牛精原细胞体外培养的发育潜能为目的,对3~5月龄水牛睾丸组织进行精原细胞与支持细胞的体外共培养。两步酶法消化睾丸组织来制备水牛生殖细胞悬液,接种于含10%FBS的DMEM培养液中,在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30d,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形态变化,并对培养4周的细胞进行RT-PCR分析,以检测PRM-2和TP-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水牛精原细胞体外培养24h后,精原细胞(10.0~12.5μm)呈圆形并紧贴支持细胞上;培养7~8d后,精原细胞出现聚集状态;培养10d后,有细胞克隆形成;培养30d后,出现似长形精子细胞(8.0~10.0μm)。对培养4周后的细胞进行RT-PCR分析,精子细胞特异表达基因PRM-2被检测出来。结果表明,采用本试验体外培养条件对水牛精原细胞进行培养,能够满足精原细胞体外长期培养的需要,并可以发生增殖与分化而形成似精子细胞。
2009年05期 v.29;No.149 673-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