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多重PCR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瘟病毒

    姜永厚;徐辉;商晗武;朱良俊;陈伟杰;赵灵燕;方立;

    本试验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细小病毒(PP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4种病毒的多重PCR方法。对于每一种特定的病毒,用4对寡核苷酸引物均能特异扩增其目的片段。以含有病毒目的片段的质粒为模板,测定了多重PCR的检测灵敏度,PRRSV和CSFV检测最低限是48 pg,而PPV和PCV-2为0.48 pg。利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具有产自有繁殖障碍母猪的仔猪或具有呼吸障碍症状的76个仔猪样本进行检测。检出了4种病毒的存在,其中26个样本(34.2%)同时感染了2种以上病毒。结果表明多重PCR方法检测猪混合感染的病毒,是一种快速、灵敏、低成本、高效率的病原学诊断工具。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37-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蛋白-重组犬1型腺病毒构建及在猪体内免疫特性

    蒋万春;赵德明;

    本试验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基因组GP5蛋白的免疫原性,将PRRSV河北分离株GP5基因的表达盒克隆到犬1型腺病毒的感染性基因组的复制非必需区内,转染MDCK细胞,获得了重组病毒,免疫新生仔猪,分别在免疫后0~12周采集血清,通过ELISA检测证明,猪体同时产生了针对犬1型腺病毒和PRRSVGP5的抗体。说明GP5-重组犬1型腺病毒具有作为蓝耳病疫苗的潜力。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42-1246+1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猪细小病毒NS1基因低温诱导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臧科伟;张春玲;邹勇;柴家前;崔言顺;

    利用PCR技术从猪细小病毒的DNA模板中扩增了NS1的基因片段,将PCR产物克隆至pET32c载体,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ET32c-NS1,转入表达宿主菌BL21中,利用低温诱导表达的方法,避免了包涵体的形成。Western-blot结果显示,表达产物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包被酶标板,建立了检测猪细小病毒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抗原最佳包被质量浓度为2.5 mg/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0。表达的NS1蛋白可作为免疫诊断试剂用于检测PPV,且能很好的区别灭活疫苗免疫猪和自然感染猪。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47-1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猪伪狂犬病病毒gD核酸疫苗构建及IL-15基因佐剂对其免疫增强试验

    岳玉红;郭万柱;韩国全;林华;袁章;徐志文;王小玉;

    运用PCR技术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D基因,将该基因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CI-neo中,命名重组质粒为pcD-gD、pCI-gD。以小鼠为动物模型,对构建的基因疫苗进行免疫原性的初步评价。为了证明细胞因子是否能增强基因疫苗的免疫效力,本试验用IL-15的表达质粒联合pcD-gD、pCI-gD免疫。结果表明,重组质粒组主要提高细胞免疫水平,特别是联合组中的CD8+相对其他组别较高。重组质粒在体液免疫方面没有表现出优势,抗体滴度达不到阳性对照组的水平,但是整个抗体水平相对稳定,提示DNA疫苗诱导的抗体维持时间较长。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51-1254+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E2基因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表达与鉴定

    赵月兰;左玉柱;范京惠;王安忠;杨汉春;秦建华;

    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河北分离株HB-bd毒株E2基因去除跨膜区获得sE2基因,将sE2基因克隆入巴斯德毕赤酵母(P.Pastoris)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中,筛选培养后提取阳性重组质粒,经酶切和PCR鉴定,命名为pPIC9K-sE2。重组质粒pPIC9K-sE2经SalⅠ酶切线性化,电穿孔导入P.PastorisGS115基因进行整合,使外源基因sE2稳定地整合到P.Pastoris染色体中,G418筛选得到阳性高拷贝转化子GS115-pPIC9K-sE2。经甲醇诱导表达后,sE2融合蛋白获得了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Western-blot和Dot-ELISA分析,确定其表达的sE2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为37000,且具有天然蛋白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原性研究证明P.Pastoris表达的sE2蛋白能刺激动物产生特异抗体。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55-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表达H5亚型AIV HA和NA基因重组鸡痘病毒的构建及在高母源抗体商品鸡的免疫效力试验

    陈素娟;孙蕾;石火英;刘武杰;彭大新;刘秀梵;

    母源抗体的干扰是重组鸡痘病毒(FPV)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至今未能得到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本试验使用FPV新的复制非必需区构建的载体pP12-18构建在高母源抗体商品鸡具有较高免疫力的基因工程疫苗。将H5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血凝素(HA)基因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定向插入鸡痘病毒转移载体pP12-18中,H5A和NA基因的启动子分别为PS和PE/L,获得用不同的启动子启动不同的外源基因且两基因盒方向为背向串联的重组转移载体p12LSH5 HANA。将p12LSH5 HANA转染至已感染鸡痘病毒282E4疫苗株(wt-FPV)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p12LSH5 HANA与wt-FPV基因组DNA之间的同源重组产生了重组鸡痘病毒rFPV-12LSH5 HANA。通过在含X-Gal的营养琼脂上连续挑选蓝色病毒蚀斑,获得纯化的重组病毒。经传代证实该重组病毒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用105PFU的rFPV-12LSH5 HANA免疫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能激发机体产生有效的血凝抑制(HI)抗体。初步的动物试验表明,该重组病毒能使经滴鼻点眼攻毒的SPF鸡抵抗H5亚型AIV的致死性攻击,保护率为100%。在高母源抗体的商品鸡上,rFPV-12LSH5 HANA与原有载体构建的重组疫苗rF-PV-11SH5 HANA的免疫效力有显著差异,保护率分别为81.4%和45.4%。结果表明,选择FPV合适的复制非必需区构建载体是提高重组FPV在高母源抗体商品鸡免疫效力的有效策略之一。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60-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表达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马立克氏病病毒的构建

    郦晓琼;吴艳涛;徐晓静;王郁杨;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H5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HA基因、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马立克氏病病毒(MDV)Rispens CVI988毒株基因组的sorf 1和sorf 2序列、两端带loxp位点的lac/smGFP标志基因,构建含这些基因的转移载体质粒pMHA;以MDV Rispens CVI988毒株的基因组DNA和pMHA质粒DNA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采用同源重组方法将LTR、lac/smGFP和HA基因插入到MDV基因组,获得重组病毒rMDV-HA/GFP;以cre介导的同源重组去除lac/smGFP标志基因,再转染CEF,获得仅带LTR启动子和HA基因的重组MDV疫苗毒株rMDV-HA。rMDV-HA仍保留了MDV RispensCVI988疫苗毒株的复制特点,并能稳定表达AIV的HA。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64-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鸭圆环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C1截短基因的原核表达

    施少华;陈珍;杨维星;傅光华;程龙飞;陈红梅;彭春香;黄瑜;

    本试验参照GenBank登录的鸭圆环病毒(DuCV)基因组序列,设计2对DuCV特异性引物,运用PCR方法从病死番鸭法氏囊中分段扩增出DuCV LJ07株基因组,将扩增片段分别克隆获得重组质粒,测序后得到全长为1 995nt的DuCV LJ07株全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DuCV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达83.6%~96.5%。经基因结构分析发现,DuCV LJ07株的基因组有6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V1、C1是2个最主要的ORF,分别编码Rep蛋白和Cap蛋白;在V1和C1的5′起始端之间有与启动滚环复制有关的一茎环结构和2个正向重复序列。本试验同时还构建了去除核定位信号的C1截短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C1截短基因已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Cap截短蛋白,为建立DuCV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和开展DuCV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69-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用核酸染色和小鼠感染力方法评估脱囊和热处理后的隐孢子虫卵囊的活力(英文)

    李训德;阿特维尔罗伯特;

    温度是影响隐孢子虫活力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对于疾病暴发的风险评估需要有效的方法来准确分析卵囊的活力。本试验应用核酸染色和小鼠感染力2种方法研究了脱囊和热处理后完整卵囊和不完整卵囊的活力,并与新鲜卵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脱囊和中性温度热处理后的完整卵囊保持活力。然而,高温处理后的完整卵囊以及脱囊和热处理后的不完整卵囊完全丧失活力。对于新鲜卵囊,灭活卵囊,以及在脱囊后或在40℃和70℃处理后的完整和非完整卵囊,核酸染色法和小鼠感染力法的结果相对应;但是对于50℃和60℃处理后的完整卵囊这2种方法不对应。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74-1277+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堆型艾美耳球虫保定株裂殖子3-1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卢军霞;赵月兰;包永占;朱玉涛;高英;秦建华;

    依据GenBank中收录的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E.acervulina)美国株(US)3-1E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堆型艾美耳球虫保定株裂殖子基因组RNA为模板,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获得3-1E基因序列部分片段,将此片段克隆至pGM-T Easy载体中,经PCR、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和克隆片段的序列测定、比较,结果表明该克隆片段扩增准确、可靠。序列比较发现,此片段与E.acervulina美国株(US)株、E.acervulina QH株cDNA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4%和99.6%。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78-1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牛巴贝斯虫新疆株MSA-2c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重组蛋白免疫原性

    简子健;袁江玲;马素贞;黄家雨;沈炯玉;

    本试验将新疆株牛巴贝斯虫的MSA-2c基因克隆,并构建重组质粒pGEX-4T-2/MSA-2c。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进行外源蛋白的表达,并成功诱导出GST-MSA-2c融合蛋白。通过优化诱导条件,得到了较高的可溶性表达;利用亲和层析技术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皮下免疫试验小鼠。间接ELISA检测发现,免疫接种56 d后,抗重组蛋白的抗体效价达到1∶220000以上。用获得的抗血清进行Western-blot试验,可获得清晰的免疫反应条带。结果表明,本试验所表达的MSA-2c蛋白与文献报道的目的蛋白相符,并具有免疫原性。同时本试验也为建立以MSA-2c重组蛋白作为抗原的血清学诊断体系奠定了基础。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82-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O型口蹄疫多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张克山;向敏;吴斌;徐卓菲;蔡利军;王勤刚;陈焕春;

    根据GenBank公布的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O型口蹄疫病毒P12A3C基因并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内。含有目的基因的穿梭质粒(pShuttle-PAC)线性化后和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共同电转化入大肠杆菌BJ5183感受态细菌。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得到重组腺病毒质粒(pAd-PAC)。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下重组腺病毒质粒转染HEK293细胞得到重组腺病毒(Ad-PAC)。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测定、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连续传代后目的基因的PCR扩增,证实重组病毒滴度为105.5TCID50/0.1 mL,重组病毒HEK293细胞中得以表达且遗传稳定性良好;动物试验表明,该重组病毒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针对口蹄疫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本试验为口蹄疫重组腺病毒活载体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86-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以伪狂犬病病毒(Bartha-K61)为载体正向表达狂犬病病毒(8202株)糖蛋白重组疫苗的构建

    袁子国;张秀香;徐慧娟;王晓虎;张守峰;扈荣良;

    构建以伪狂犬病病毒Bartha-K61株为载体的正向表达狂犬病病毒(8202株)糖蛋白的重组活载体疫苗。将eGFP-rgp的表达框克隆入p8-AA载体的MluⅠ/NdeⅠ酶切位点处,经酶切鉴定为正向连接,阳性重组子命名为p8AA-eGFP/rgp。在质脂体介导下将该质粒与Bartha-K61共转染PK-15细胞,获得rPRV/eGFP/rgp重组病毒。对纯化后的重组病毒进行RT-PCR、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表明,重组病毒的滴度(TCID50)为108.125/mL;外源基因在细胞内得到了有效的表达,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和遗传稳定性;通过构建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正向重组Bartha-K61的活载体疫苗的研制,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与开发奠定基础。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90-1292+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猪链球菌2型srtA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

    吴涛;常海涛;谭臣;付婷;司有辉;贝为成;陈焕春;

    扩增了srtA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P1和P2及其全长序列,利用温度敏感型"自杀性"质粒pSET4s构建了重组质粒pSET4s-P1-P2,并将该质粒电转化入野生菌株SS2(SC21)中,通过抗生素和温度双重筛选,得到srtA基因缺失菌株,命名SC211。同时,将srtA基因定向插入穿梭质粒pAT18,构建穿梭质粒pAT18-srtA,并将该质粒电转入srtA基因缺失菌株SC211中,通过抗生素筛选,得到质粒介导的srtA基因互补菌株SC212。通过PCR、South-ern blotting等对缺失突变菌株和互补菌株进行了鉴定。对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和回复菌株传代培养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缺失突变菌株和互补菌株能够稳定遗传。比较了基因缺失突变菌株、互补菌株及野生菌株的生长特性、溶血活性、细胞粘附特性,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度、溶血活性没有明显差异。基因缺失后SS2对Hep2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下降,只有野毒菌株的49%,互补菌株粘附能力几乎达到野毒菌株的水平,是野毒菌株的89%。CD1小鼠毒力试验结果显示,srtA基因缺失株SC211的LD50(4.93×107)约为野毒菌株SC21的LD50(8.21×106)的6倍,质粒介导的互补菌株SC212的LD50(1.43×107)是野生菌株SC21的1.7倍,接近野毒菌株的水平,说明srtA基因缺失后SS2毒力显著下降。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93-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弓形虫GJS株pcDNA3-MIC3核酸疫苗的研究

    张燕丽;曹丽艳;芦赟;蔡志杰;王艳华;付宝权;李文卉;张德林;

    根据GenBank中MIC3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技术从弓形虫GJS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微线体蛋白3(MIC3)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阳性重组质粒酶切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后进行PCR、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pcDNA3-MIC3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检测血清特异抗体;经腹腔攻击感染弓形虫GJS株速殖子,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成功构建了pcD-NA3-MIC3质粒;免疫组小鼠血清检测到特异性抗体;攻击感染后免疫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表明该核酸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2009年10期 v.29;No.154 1299-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棉酚对猪原代培养黄体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龙安梅;邬静;袁莉芸;袁慧;

    采用长大杂母猪原代培养的黄体细胞,通过MTT法、DNA Ladder和TUNEL检测法,探讨了0、0.4、2、10、50 mg/L棉酚对猪原代培养黄体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酚分别染毒24、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组对黄体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P<0.01),黄体细胞的凋亡率达5%~23%;这种细胞毒性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在一定剂量下,具有时间依赖关系。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03-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阿依木古丽;蔡勇;范光丽;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SP法检测SD大鼠摘除卵巢及外源性17β-雌二醇治疗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摘除双侧卵巢后,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中Bcl-2不同程度降低,而Bax的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17β-雌二醇治疗后,2种蛋白的表达基本恢复正常。表明雌激素能够不同程度的上调大脑皮质和海马中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的表达,从而对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07-1309+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昆明小鼠不同性别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发育潜力观察

    武建中;李跃民;

    自主设计2对引物,提取已知性别小鼠肝细胞DNA,扩增雄性小鼠特有的Sry基因及雌、雄小鼠共有的ZFX基因,建立双重PCR性别鉴定方法。提取小鼠早期8细胞胚胎单卵裂球、双卵裂球DNA,分别进行双重PCR性别鉴定,选择出早期8细胞胚胎的适宜模板量;将已测性别的8细胞胚胎按照雌、雄性别分开培养,观察统计雌、雄8细胞胚胎发育至囊胚的比率。试验结果显示,与单个卵裂球DNA模板量相比,双卵裂球的模板量检出率高,两者之间差异显著(75.00%Vs 93.33%,P<0.05);经过性别鉴定的雄性8细胞胚胎比雌性8细胞胚胎发育至囊胚的比率高,两者之间差异显著(53.33%Vs 33.33%,P<0.05)。结果表明,采用双重PCR性别鉴定方法,以双卵裂球的DNA量为模板能够有效的对小鼠早期8细胞胚胎进行性别鉴定;雄性胚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比雌性胚胎具有更好的发育潜力。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10-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

    李奎;王永才;康相涛;刘忠虎;李春丽;李明;孙桂荣;刘英;

    应用流式细胞仪结合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对固始鸡和固始鸡胚胎免疫器官内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和发育分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胚胎时期,胸腺内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低,表现为成熟的T淋巴细胞(CD3+)和不成熟的胸腺细胞均较少;出壳后,固始鸡胸腺内成熟T淋巴细胞增多,占胸腺细胞的30%左右,但大部分仍是未成熟的胸腺细胞。(2)脾脏内T淋巴细胞为成熟的T淋巴细胞(CD3+),占淋巴细胞的60%左右。胚胎时期脾脏内CD3+水平低,出壳后2周已达脾脏内正常水平(60%左右)。(3)法氏囊内有少量的成熟T淋巴细胞(10%左右)。结果表明,T淋巴细胞在固始鸡胸腺内增殖分化和成熟,脾脏和法氏囊内的成熟T淋巴细胞均来源于胸腺。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15-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DHPLC对环丙沙星诱导沙门菌靶基因和调控基因的突变筛选

    李琳;王玉平;沈建忠;吴永宁;吴聪明;

    选择11株动物源沙门菌(包括6种血清型)进行环丙沙星耐药性体外诱导。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11株诱导株不同诱导阶段的靶基因gyrA、gyrB、parC、parE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和mar操纵子基因marO、marR、marA、marB、soxR、soxS及外排泵acrAB的抑制基因acrR(包括启动子区)进行基因突变筛选,并对筛选出的突变基因进行测序确证。结果显示,6种血清型沙门菌在诱导过程中,GyrA突变集中在S83F和/或D87G,marR、soxR、acrR均出现新突变,提示在环丙沙星诱导压力下,因靶基因和调控基因突变使耐药性不断增加。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19-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头孢喹肟的体外抗炎作用

    崔国有;慈鑫鑫;梅妹;邓旭明;陈建光;

    通过构建的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体外炎症模型,研究了不同浓度头孢喹肟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IL-6,IL-10和一氧化氮(NO)合成的影响,以及对NF-κB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5、10 mg/L的头孢喹肟能显著抑制RAW264.7合成的TNF-α、IL-1β、IL-6和NO,但是对IL-10无显著调节作用。头孢喹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了LPS对NF-κB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头孢喹肟可能通过NF-κB这条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24-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乐果亚长期暴露对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刘学忠;薛彬;袁燕;卞建春;刘宗平;

    本试验旨在研究乐果(Dimethoate)对大鼠的毒性作用,探讨乐果中毒的氧化应激机制。将24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3个染毒组,分别以0、1、6、30 mg/kg体质量剂量灌服乐果,连续灌服30 d后,测定血浆和肝脏胆碱酯酶(ChE)活性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肝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乐果染毒后大鼠血浆和肝脏ChE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大鼠肝脏SOD活性呈上升趋势,而GSH-Px、CAT活性随染毒剂量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各染毒组肝脏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凋亡等。结果表明,大鼠乐果持续染毒可以诱导机体脂质过氧化增强,并导致肝脏结构损伤,说明氧化应激在乐果的肝脏毒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29-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铜对雏鸡脑组织氧化状态的影响

    李敏;崔伟;彭西;柏才敏;崔恒敏;

    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360羽,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10.89 mg/kg)和高铜日粮(Cu 100 mg/kg,高铜Ⅰ组;Cu 200 mg/kg,高铜Ⅱ组;Cu 400 mg/kg,高铜Ⅲ组;Cu 600 mg/kg,高铜Ⅳ组;Cu 800 mg/kg,高铜V组)6周,观察高铜对脑组织氧化状态的影响。高铜Ⅱ、Ⅲ、Ⅳ和V组脑组织MDA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脑组织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高铜Ⅰ、Ⅱ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铜Ⅲ、Ⅳ和V组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高铜Ⅱ、Ⅲ、Ⅳ和V组脑组织羟自由基活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同时,血清的MDA含量及Cu-Zn-SOD和GSH-Px的活性变化与脑组织一致。结果表明,日粮铜水平在400 mg/kg及以上时,脑组织的抗氧化功能受损。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34-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丙酸钙对泌乳早期奶牛泌乳性能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王聪;黄应祥;刘强;郭刚;张延利;

    选用32头经产奶牛,根据泌乳期、上个泌乳期305 d产奶量和预产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1、2、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丙酸钙100、200、300 g/d。结果显示,日粮添加丙酸钙对奶牛的采食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干物质率无显著影响,200、300 g/d组产奶量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0、300 g/d组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游离脂肪酸和β-羟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00、300 g/d组尿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0 g/d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丙酸钙适宜添加量为200 g/d。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38-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牛AQP7基因第3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液品质的相关分析

    刘继丰;戴立胜;赵志辉;高妍;岳续朋;赵锐锋;张嘉保;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AQP7基因的第3外显子在西门塔尔和夏洛来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在所扩增的AQP7基因的第3外显子中发现PCR-SSCP多态,有2种等位基因A和B,有2种基因型AA型、AB型。对多态片段测序分析表明:在AQP7基因第3外显子中存在有一碱基G→C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精氨酸→苏氨酸)的改变。适合性卡方检验表明该位点的不同基因型频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用最小二乘法分析AQP7基因第3外显子不同基因型与西门塔尔和夏洛来精液品质的相关性,发现AQP7不同基因型对冻精活精子比率有极显著影响,AA型极显著高于AB型(P<0.01)。AA型的冻精顶体完整率和冻精活力显著高于AB型(P<0.05),对其他性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西门塔尔和夏洛来牛AQP7基因应是影响精液品质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影响精液品质的主效基因紧密连锁。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44-1347+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GHRP温控缓释系统的建立及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刘中禄;张永亮;徐丽;刘松财;张明军;刘丽;

    在体凝胶(In situge1)在药学、生物技术领域各个方面的应用,包括药物输送、细胞膜包覆和组织修复等。本试验采用了温敏缓释载药系统,制备了GHRP-6温敏缓释系统,研究其对动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Vc系獭兔肌注GHRP-6温敏缓释凝胶7、14、21、28 d后,2、4 g/L组累积增重效果分别比生理盐水组高25.83%~63.37%;肌注GHRP-6温敏缓释凝胶血清IGF-I浓度:注射7 d后,2、4 g/L组分别比生理盐水组高16.31%(P<0.05),27.98%(P<0.01);注射14 d后,2、4 g/L组分别比生理盐水组高37.43%(P<0.01)、47.17%(P<0.01);注射28 d后,2、4 g/L组分别比生理盐水组高31.71%(P<0.01)、40.14%(P<0.01)。试验证明,GHRP-6温敏缓释凝胶能显著增高血清中IGF-I浓度,促进Vc系獭兔生长,血清中IGF-I浓度与Vc系獭兔累积增重呈正相关。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48-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产后无发情和亚发情母牦牛激素诱导发情试验

    张君;余四九;

    选择怀孕母牦牛84头,在生产前后1个月进行补饲,其中40头在产后当年发情季节进行激素诱导发情试验,44头作对照;另选择60头自然生产的产后母牦牛在发情季节进行单纯的激素诱导发情试验,60头作对照。激素诱导发情方法是0 d注射氯前列烯醇0.2 mg,7 d后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 25μg,连续3 d;在0和7 d进行直肠检查和血样采取,血样进行孕酮测定;测定处理时母牦牛卵巢状态,观察母牦牛发情配种受孕情况。结果显示,通过直肠检查和血浆孕酮测定,发现无发情状态的产后母牦牛占产后牦牛的63.33%和65%,亚发情的产后母牦牛占产后牦牛的36.67%和35%。采用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方案进行诱导发情,26.67%的产后母牦牛在处理后出现了发情;对怀孕母牦牛在围产期进行补饲,产后母牦牛在发情季节采用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发情,有45.45%的产后母牦牛恢复了发情,而只补饲不进行激素诱导发情的母牦牛只有20%的母牦牛出现了发情;通过孕酮测定发现2组中激素诱导发情成功的母牦牛中,有68.18%和72%是处于亚发情状态的母牦牛。结果表明,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行诱导发情的处理方案适合于产后亚发情状态的母牦牛。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52-1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强制补饲对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及消化道的影响

    李新春;张明海;敬晓棋;张虹虹;

    选用二元杂交仔猪10窝,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8日龄时开始补饲,对照组自由采食,试验组在自由采食基础上,增加强制补饲至21日龄。结果表明,强制补饲可明显增加28日龄断奶仔猪断奶前的饲粮采食量:试验组(600.6±29.97)g,对照组(202.6±16.59)g(P<0.01);断奶前后日增重显著提高(P<0.01);断奶后仔猪腹泻频率显著降低:试验组(14.78±2.13)%,对照组(45.75±6.26)%(P<0.01);28日龄胃内pH值低于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内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5日龄时,试验组胃质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绒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56-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牛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岳续朋;戴立胜;赵锐锋;李喜春;赵志辉;张嘉保;

    应用PCR-SSCP分析方法,对94头肉牛(公牛45头:西门塔尔34头,夏洛来11头;母牛49头:西门塔尔24头,夏洛来25头)的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3个外显子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第1外显子存在2种基因型,分别为AA型和AB型。经测序发现,第1外显子4 bp处存在C→G的碱基突变,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统计结果表明,等位基因B的含量低,而且只在西门塔尔品种内含0.026 6。利用SPSS软件作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B等位基因与西门塔尔牛的成年体质量和犊牛出生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

    2009年10期 v.29;No.154 1360-1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简讯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