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家波;李延鹏;杨明;李中明;孙爱军;崔治中;
构建了针对1.8-kb mRNA基因簇潜在阅读框的RNA干扰质粒pP(1.8-kb-RNAi)。将该质粒与包含其上游双向启动子的质粒pP(pp38)-CAT和pP(1.8-kb)-CAT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MDV rMd5感染的CEF(rMd5-CEF),48 h后,通过测定转染细胞裂解液中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活性确定1.8-kb mRNA被干扰后对双向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pP(1.8-kb-RNAi)质粒干扰1.8-kb mRNA,可以使其上游双向启动子两个方向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1.8-kb mRNA方向下跌29.5%,pp38方向下跌25.0%。本研究结果证明了1.8-kb mRNA对其上游双向启动子活性有增强作用。
2009年11期 v.29;No.155 1369-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廖娟;王红宁;田浪;张毅;
将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基因克隆到毕赤巴斯?表达载体pPIC9K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PIC9K-M,电击转化毕赤巴斯?酵母GS115,经MD和MM平板筛选和PCR鉴定后,采用G418抗性梯度筛选得到高拷贝重组菌株GS115/pPIC9K-M His+Mut+,重组菌株用1%的甲醇诱导分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IBV M基因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获得了表达,表达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3 000,能与IB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将表达蛋白初步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ELISA检测结果显示表达蛋白与特异性抗体反应良好,表明表达的M蛋白生物学活性良好。本研究表达的IBV M蛋白可作为制备IB诊断抗原的基础材料,对IB的防治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
2009年11期 v.29;No.155 1373-1376+1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孙宁;刁有祥;孙法良;纪巍;马艳芳;王明亮;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对793/B型IBV分离毒株TA03M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793/B型IBV的M基因由669 bp组成,与GenBank已发表的15株IBV的M基因相比较,793/B型IBV的M基因在第4~15位发生了3~12个核苷酸的缺失,对应1~4个氨基酸的缺失,共有30多处点突变。与其他各毒株M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4.2%~93.6%,氨基酸同源性为82.1%~96.0%;进化分析显示TA03株与H52和IBN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793/B型IBV M基因(蛋白)在遗传变异和免疫等方面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9年11期 v.29;No.155 1377-1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徐志文;郭万柱;许雁峰;朱玲;张博;
自测12条PRV不同毒株的gD全序列连同GeneBank中登录的9条gD基因全序列共21条基因序列,使用生物软件对它们的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突变区域的定位、遗传进化关系、酶切位点的差异、密码子偏爱性,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蛋白质亲水性、抗原表位分析、三级结构预测等生物信息学的内容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PRV-gD基因的开放阅读框的核苷酸长度在1 197~1 215 nt之间,氨基酸长度在399~405个之间,核酸同源性在97.3%~100%之间,氨基酸的同源性在89.8%~98.8%之间,在核酸820~837位有个高变重复区,不同毒株基因均对GC极为偏爱。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将我国PRV流行分为四川、华北、东南3个区域。毒株间基因内酶切位点、蛋白质亲水性、抗原表位和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等内容的分析结果十分相似,说明PRV-gD基因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2009年11期 v.29;No.155 1382-1389+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钜豪;陈文玉;甘志鹏;刘健;赵海参;曾小娜;罗满林;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PCV-1和PCV-2序列,设计2对引物分别扩增PCV-1和PCV-2的独特区域,长度为382 bp和222 bp。将PCR产物分别克隆至pMD-18T vector,经转化、PCR鉴定和序列测定,构建了PCV-1和PCV-2的阳性质粒,并等量混合作为二重PCR阳性模板。将2对PCR引物混合后,进行退火温度优化,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并用于临床检测。结果表明,该二重PCR方法可以特异性地鉴别PCV-1和PCV-2,最低检出量分别为0.1 ng和0.01 ng,敏感性较高。应用该方法可对临床样品进行准确、快速地诊断,为猪圆环病毒的临床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9年11期 v.29;No.155 1390-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李志杰;丁壮;彭龙;宣华;王贵平;丛彦龙;母连志;
根据PRRSV VR-2332毒株核苷酸序列,设计针对M基因的特异引物,以PRRSVJL/07/SW毒株细胞培养物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成功扩增出M基因,将该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测序结果表明:M基因全长525 bp,编码175个氨基酸,经同源性比较及进化树分析该毒株属于美洲型。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结果证实;PRRSVJL/07/SW毒株GP5基因成功地进行了原核表达,分子量约为43 000,表达的目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含量的19.8%。
2009年11期 v.29;No.155 1395-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成大荣;朱善元;高小攀;王芳;钱金梅;
根据GenBank发表的志贺毒素2型变异体(shiga-toxin 2e,Stx2e)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检测STEC的PCR方法。通过对已知毒素类型参考菌株的扩增,证明所建立的PCR方法能够特异鉴定STEC。采集临床疑似仔猪水肿病未死亡病例(5例)的直肠棉拭子样品和死亡病例(15例)的十二指肠病料,接种LB肉汤于37℃增菌培养4~6 h后,运用所建立的PCR方法对增菌培养物进行快速检测,结果表明有19例为STEC感染。通过与细菌分离后再鉴定的比较,证明了该诊断方法具有的速度快、检出率高的特点,尤其适合于临床活体检测。
2009年11期 v.29;No.155 1399-1401+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少宁;张兴晓;陈智;高继明;魏秀丽;孔义波;朱岩丽;姜世金;
为了解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在我国鸭群中的感染状态,从我国养鸭业比较集中的山东、江苏、四川、福建、广东5个省份36个鸭群采集临床有发病表现的343只病、死鸭的病理组织样品,以提取的组织DNA为模板通过特异性斑点杂交和PCR方法检测DuCV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上述5个省份的鸭均检出了DuCV,病、死鸭中DuCV的个体阳性率为81.63%(280/343),群体阳性率为94.44%(34/36)。结果表明我国鸭群中已普遍存在DuCV的感染。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02-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 ] - 吴玉石;周毅;段宏安;张睿;徐晔;毕丁仁;石德时;
利用重组牛白血病病毒gp5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研制了gp51-ELISA诊断试剂盒。试剂盒主要成分包括抗原gp51包被96孔板、HRP标记的兔抗牛IgG和牛白血病阴性、阳性标准血清。对试剂盒进行了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及保存期试验。结果表明,试剂盒特异性好,灵敏度是AGIDT的4~8倍,批间和批内的变异系数分别小于10%和15%,于-20℃保存至少能保持6个月检测结果稳定。与法国Synbiotics公司同类试剂盒进行比对试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75%、96.1%和94.6%。对采集于山东济南的164份奶牛血清和进口澳大利亚奶牛的398份血清进行检测,抗体阳性率分别6.10%和4.77%。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06-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达来宝力格;谢启运;刘璨颖;陈焕春;周锐;
通过玻璃试管和聚苯乙烯微孔板结晶紫染色法分别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15个血清型国际参考菌株和22个中国地方分离菌株在体外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15个血清型(无14型)的参考菌株中,只有5b、6和11型能在聚苯乙烯微孔板上形成生物被膜;而59%的地方分离株(涵盖13种血清型,无14和15型)在聚苯乙烯微孔板上表现出产生生物被膜的能力。结果表明,大多数血清型的APP能在体外形成生物被膜,尤其在地方分离株中更普遍;与低毒力血清型的菌株相比,高毒力和中等毒力血清型的菌株更倾向于形成生物被膜。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11-1414+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淑杰;李永明;徐子伟;王一成;
在构建L.lactis表达载体pNZ8148-faeG的基础上,将该载体转化到L.lactisNZ9000中,重组菌经5μg/Lnisin诱导3 h,SDS-PAGE结果显示,Fae G在L.lactis中表达的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为27 000,表达产物的量达菌体可溶性总蛋白的10.89%。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该目的蛋白具有良好反应原性。将重组L.lactis口服免疫BALB/c小鼠,小鼠产生特异性IgG及黏膜sIgA。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仔猪口服重组L.lactis疫苗,诱导其产生抗ETEC K88黏膜免疫的同时,发挥L.lactis的益生功能,预防仔猪腹泻奠定了基础。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15-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训德;费页尔·罗纳德;帕尔玛·罗伯特;楚欧特·詹姆斯;肖成玲;
研究了脑炎微孢子虫属最常见的3种微孢子虫的虫株对于食用动物包括猪,牛,鸡,和火鸡的感染力。动物经口接种孢子后用2种方法来检测是否被感染,一种方法是在每日粪样中检测孢子,另一种方法是在动物接种21d后的器官组织学检查。尽管每种虫种的接种量高达2×106至2×107个孢子,但是在每种动物都没有检测到感染。结果表明,本试验中所用的脑炎微孢子虫属的3种微孢子虫虫株缺乏对猪,牛,鸡和火鸡的感染力。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19-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柳影;李继昌;徐倩倩;孟倩;潘晓影;
分别采用静脉注射和内服两种给药途径给予健康蛋雏鸡甲磺酸单诺沙星溶液和甲磺酸单诺沙星脂质体混悬液(剂量为5 mg/kg)。结果显示,两种剂型静注给药的药时数据均符合无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α0.349 60、.351 8 h;T1/2β6.411 4、8.193 2 h;AUC3.799 75、.066 0 mg/(L.h);CLβ1.723 2、1.131 7 L/(kg.h)。两种剂型内服给药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 Kα0.301 7、0.524 4 h;T1/2K 4.479 2、5.021 7 h;AUC 3.284 44、.610 6 mg/(L.h);Cmax 0.483 81、.054 8 mg/L;Tp 1.287 3、1.936 2 h;生物利用度分别为86.44%、91.01%。可见这两种剂型的静注与内服给药的体内药动学特征不同。与甲磺酸单诺沙星溶液相比,甲磺酸单诺沙星脂质体血浆半衰期延长,达峰浓度高,有效浓度维持时间持久,内服生物利用度提高。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34-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佩国;李蕴玉;张艳英;张香斋;贾青辉;张文香;
将160只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未感染对照组(Ⅰ)、感染对照组(Ⅱ)、中草药组(Ⅲ)和球敌组(Ⅳ),每组40只。除Ⅰ组外,其余3组每只鸡口服感染8.0×104个E.tenella孢子化卵囊,于感染当天,Ⅲ、Ⅳ组鸡分别饮用有效质量浓度为10 g/L和1 mg/L的抗球虫中草药饮水剂和球敌,连用12 d。对球虫感染0、3、6、91、2 d时的血清TP、ALB、Tg、UA、Cre、MDA含量和LDH、ALP、SOD、GSH-Px、CAT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Ⅱ组鸡比较,Ⅲ、Ⅳ组血清TP含量于感染后69、d分别显著提高了22.31%(P<0.05)、33.57%(P<0.05)和17.48%(P<0.05)、24.23%(P<0.05);在感染后6 d,ALB含量提高了26.17%(P>0.05)和48.23%(P<0.05),Tg含量也显著提高了49.25%(P<0.01)和40.30%(P<0.01)。而UA含量在感染后3 d显著降低了42.39%(P<0.01)和42.48%(P<0.01);LDH活性于感染后3、6 d分别降低了30.77%(P<0.01)、30.13%(P<0.01)和23.36%(P<0.05)、21.21(P<0.05);NO含量和iNOS活性于感染后6 d分别降低了36.18%(P<0.01)、29.91%(P<0.05)和14.25%(P<0.01)、12.36%(P<0.05)。虽然Cre、MDA含量及ALP、SOD、GSH-Px、CAT活性与Ⅱ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但在感染高峰期(6 d),Cre、MDA含量和ALP活性分别降低了17.51%、12.52%,9.21%、14.58%和16.92%、14.39%,而SOD、GSH-Px、CAT活性分别提高了5.65%、7.33%,15.01%、19.82%和65.97%、52.08%。与I组比较,除UA、Cre含量和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或P<0.01)外,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提示:中草药和球敌通过抵抗球虫感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对恒定。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38-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施伟领;徐慧;叶秀娟;杜爱芳;
将150只海蓝雏鸡分为5组,每组30只,3日龄首免,2周后加强免疫1次,二免后2周用鸡柔嫩艾美尔球虫攻击。通过测定免疫后鸡只的淋巴细胞转化水平,抗体水平I、L-1诱生活性,比较分析不同剂量的香菇多糖对3-1E重组蛋白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通过测定攻虫后鸡只存活率、相对增重率、卵囊值和抗球虫指数的变化,分析香菇多糖对3-1E重组融合蛋白免疫保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菇多糖能够显著增强淋巴细胞转化水平(P<0.05)和血清抗体水平(P<0.05),但不能明显提高IL-1的诱生活性(P>0.05);而且能够显著增强3-1E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表明香菇多糖对3-1E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44-1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朱枫桥;周杰;郑智勇;盛晟;张佳;
选择90日龄的皖西白鹅和朗德鹅各20只,取下丘脑、垂体、胸肌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以-βactin为内标,对下丘脑中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垂体中的生长激素(GH)、肌肉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1R)的mRNA表达量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与鹅的胸肌重及胸肌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皖西白鹅的屠体质量胸肌重与朗德鹅无显著差异;皖西白鹅垂体中GH的mRNA表达低于朗德鹅(P<0.05),而下丘脑中GHRH和肌肉中GHR、IGF-1I、GF-1R mRNA在两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胸肌重与IGF-1 mRNA的表达显著正相关(r=0.57,P<0.01),而与GHRI、GF-1R mRNA无显著的相关性。结果提示,鹅肌肉的生长主要取决于GH的靶机制,而与GH无关。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50-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敏;彭西;崔伟;柏才敏;崔恒敏;邓俊良;
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360羽,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以对照组日粮(10.89 mg/kg Cu)和高铜日粮(100 mg/kg Cu,高铜Ⅰ组;200 mg/kg Cu,高铜Ⅱ组;400 mg/kg Cu,高铜Ⅲ组;600 mg/kg Cu,高铜Ⅳ组;800 mg/kg Cu,高铜Ⅴ组)6周,观察高铜对雏鸡脑组织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变化的影响,探讨高铜对雏鸡脑组织的损伤机理。高铜Ⅱ、Ⅲ、Ⅳ和V组脑组织和血清NO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NOS的活性随日粮铜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各高铜组脑组织NOS的活性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高铜Ⅱ、Ⅲ、Ⅳ和V组血清NOS的活性较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日粮铜水平在200 mg/kg及以上时,脑组织和血清NO的含量和NOS的活性随日粮铜的含量升高而升高,脑组织因氧化而受损。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55-1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魏帅;郭波莉;魏益民;潘家荣;杨鸣琦;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铅含量与猪组织和器官中铅含量的关系,及铅在猪各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为制定猪可食用器官中铅含量限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将24头大约克夏仔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含铅量为0.398mg/kg(对照组),6.095 mg/kg(低剂量组),17.49 mg/kg(中剂量组),51.674 mg/kg(高剂量组)的饲料,持续喂养90 d,屠宰、取其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猪毛、猪皮、脂肪、猪血、骨髓、猪耳、猪舌、猪尾、里脊、臀尖、小排、后腿肉,测定其中的铅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铅含量的增加,猪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中的铅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照组组织和器官中铅含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为肾脏>脾脏>肝脏>毛发>其他组织和器官,其中肾脏、脾脏铅含量超标;3个给铅组组织和器官中铅含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为骨髓>肾脏>脾脏>肝脏>毛发>猪尾>其他组织和器官;其中肾脏、脾脏、肝脏、猪尾均超标,但各组猪的肌肉、脂肪、猪皮、小肠等组织或器官中的铅含量较低,均符合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表明随着饲料中铅含量的增加,猪组织和器官中铅的富集有所不同,其中骨髓、肝脏、肾脏和脾脏中的铅含量较高,猪皮、肌肉、脂肪、小肠、猪舌、猪心、猪肺等可食用组织和器官中铅的含量较低。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59-1462+1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卞建春;顾建红;王庆华;沈燕;卓丽玲;王林;刘宗平;
在SD大鼠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体外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1α,25-二羟维生素D3(0、10-9、10-8、10-7mol/L),作用24、48、72 h,测定OB增殖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作用48 h流式细胞仪测定OB周期。结果显示,10-9mol/L1α,25-二羟维生素D3作用24、48、72 h均促进OB增殖(P<0.05或P<0.01),抑制ALP活性(P<0.01);10-8、10-7mol/L作用24、48 h,OB增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24 h时ALP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48 h则抑制了ALP活性并使OB滞留在G2/M期(P<0.05或P<0.01);72 h时10-7mol/L组OB增殖率极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1),并使ALP活性升高(P<0.01)。表明低浓度1α,25-二羟维生素D3能促进OB增殖,抑制其分化;高浓度1α,25-二羟维生素D3能抑制OB增殖,促进其分化,并使细胞滞留在G2/M期。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63-1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志海;李建基;张永海;刘学忠;刘宗平;
为了解钙结合蛋白(CaBP)在牛黄形成中的作用,将正常牛胆汁分为6组,Ⅰ组为对照组,不加入CaBP,其余5组为试验组,均加入CaBP(CaBP提自健康牛胆汁);试验组额外加入CaBP的浓度分别为5%、10%、15%、20%、25%。然后,进行成黄试验,观察不同浓度的CaBP对牛黄核形成时间、形成数量及其可视表面积的变化。与此同时,检测胆汁中主要成黄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CaBP对牛黄成核时间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牛黄核的数量和可视表面积无明显影响;当添加CaBP浓度大于10%时,使胆汁中总蛋白和Ca2+浓度降低,但对总胆红素含量无明显影响。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70-1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易祥;金秀梅;刘莉;采克俊;丁志丽;李赞东;
为了研究雌激素对鸡胚性腺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雌二醇(E2)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跟踪研究了不同剂量E2对鸡胚性腺发育及母鸡产蛋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用32.5、42.3μg/egg E2处理孵化2.5 d鸡胚,继续孵化,出壳1周龄时雏鸡性腺外形呈现3种类型:第1种是左右性腺大小相当;第2种是左性腺比右性腺大,右性腺长度(1.5~2 mm)明显小于左性腺(5~6 mm);第3种是右性腺完全退化,但所有雏鸡的左性腺呈现典型的雌性特征。当E2剂量为55.0、71.5、92.95μg/egg时,其性腺外形呈现2种类型:一种是左性腺比右性腺大,另一种是右性腺完全退化,所有雏鸡的左性腺呈现典型的雌性特征。本试验结果还表明,E2(剂量>32.5μg/egg)处理后的鸡胚性成熟后,母鸡产蛋量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蛋的受精率明显降低(P<0.01);公鸡的产精能力明显下降。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74-1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体三;农微;张新民;覃琦丽;黄雅琼;石德顺;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Ghrelin对水牛体外受精和孤雌激活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体外成熟的水牛卵母细胞经体外受精或离子霉素孤雌激活后,分别在含0,0.5,5,50和500μg/L Ghrelin的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各组胚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结果显示,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Ghrelin对体外受精和孤雌激活胚胎的卵裂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添加500μg/L的Ghrelin显著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的囊胚发育率(33.5%vs 13.7%,P<0.05),50μg/L或500μg/L的Ghrelin均显著提高孤雌激活胚胎的囊胚发育率(32.4%和34.6%vs 14.5%,P<0.05)。结果表明,培养液中添加Ghrelin对胚胎的早期卵裂没有影响,但可促进水牛体外受精和孤雌激活胚胎囊胚的形成。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78-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黎观红;游金明;瞿明仁;赵艳平;易中华;
选用28日龄泰和乌骨鸡135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半),饲养至12周龄。在5~8周龄3个处理组日粮酪氨酸水平分别为0.424%、0.566%和0.708%,在9~12周龄3个处理组日粮色氨酸水平分别为0.402%、0.521%和0.640%。结果表明:(1)在5~8周龄,泰和乌骨鸡平均日增重随日粮酪氨酸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P<0.05),但酪氨酸水平对料重比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泰和乌骨鸡胸肌黑色素含量随日粮酪氨酸水平的提高极显著增大(P<0.01),但腿肌和皮肤黑色素含量未受酪氨酸水平影响(P>0.05)。(2)在9~12周龄,日粮酪氨酸水平对泰和乌骨鸡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胸肌和腿肌黑色素含量(P<0.05),而对皮肤黑色素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3个处理组中,高酪氨酸水平组的胸肌和腿肌黑色素最高。在本试验的酪氨酸水平范围内,提高日粮酪氨酸水平可促进泰和乌骨鸡组织黑色素沉积而不影响生产性能。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81-1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朱姝;王之盛;周安国;冶双德;
选用1日龄AA肉鸡24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处理一为基础日粮组,处理二、三、四分别添加2.5%血浆蛋白粉(SDPP)替代基础日粮中部分蛋白饲喂7、14、21 d后,换喂相同日粮直到49 d试验结束。前期饲喂21 d后,从每个处理中选择接近平均体质量健康鸡8只腹腔注射大肠杆菌O2攻毒。结果表明:(1)前期1~14 d连续添加SDPP生产成绩最好,显著高于处理一(P<0.05)。后期和全期以1~21 d添加的生产性能略好,与1~14 d差异不显著。(2)添加SDPP提高了肉鸡Ea、Et、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极显著(P<0.01)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3)SDPP明显降低肉鸡死亡率。结果表明,在1~14 d添加SDPP,可促进肉鸡生长,增强免疫功能,前期获得最佳ADG的时间是饲喂1~14 d。该饲喂时间肉鸡抗菌能力最强。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85-1488+1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建云;田茂春;王鲜忠;范光丽;张家骅;
本试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雌激素受体α在大鼠脑中的表达。结果表明,ERα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神经元细胞核,部分区域出现阳性神经元和阳性突起,在海马CA1、CA2辐射层、齿状回、下托的分子层等出现阳性星形胶质细胞;ERα在脑中表达广泛,免疫反应产物在端脑的隔外侧核、海马锥体细胞层、大脑皮质等,间脑的缰内侧核、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视上核等,中脑的动眼神经核,脑桥的脑桥核外侧部等为高密度;在端脑的尾壳核、杏仁中央核、海马CA4区,间脑的下丘脑室周核、缰外侧核等,中脑的黑质致密带,脑桥的脑桥被盖核等为较高密度;在间脑的视前室周核、丘脑后核、中脑的红核、脑桥的脑桥被盖网状核等为中等密度;在端脑的苍白球,间脑的无名质,无免疫反应产物出现。结果显示,雌激素在调节脑的认知和生殖内分泌过程中,ERα可能起主要作用;雌激素可通过ERα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功能。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89-1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勇;朱家桥;李发弟;马友记;赵兴绪;
采用RT-PCR技术从绵羊松果体、下丘脑、垂体及卵巢组织中克隆到褪黑素受体MT1基因,扩增序列全长650 bp。同源性分析表明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的同源性均达到99%,证明这些组织存在MT1基因的mRNA表达。序列分析发现绵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基因序列为Mel1aα基因,而松果体组织中的基因序列为Mel1aβ基因。绵羊卵巢组织中存在有MT1褪黑素受体,暗示褪黑素可能直接作用于绵羊卵巢,参与生殖功能的调节。
2009年11期 v.29;No.155 1495-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