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强毒株HUB2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王斌;赵铁柱;张云霞;候丽丽;曹振;邓小雨;遇秀玲;孙明;陈西钊;田克恭;

    从湖北省暴发猪"高热病"的猪场分离出1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syndrome virus,PRRSV),并命名为HUB2株。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PRRSV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PRRSV HUB2株全基因组cDNA序列。测序结果表明PRRSV HUB2株基因组全长15 320 bp(不包括PolyA尾)。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PRRSV美洲型标准株(VR-2332)和欧洲型标准株(LV)全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9.6%和50.3%,说明HUB2属于美洲型毒株。与VR-2332相比,HUB2株非结构蛋白(Nsp2)存在2处不连续的缺失(共缺失30个氨基酸),其缺失位点位于推定氨基酸序列的第481位和532~560位。此次新出现的强毒株全基因组序列特性的揭示为科学防治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05-1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猪圆环病毒核酸疫苗pcDNA-PCV-ORF2-ISS的构建及分子佐剂联合免疫研究

    张建远;王红宁;陈锦锐;高荣;黄勇;罗昊;陈建林;郑敏;

    用PCR方法扩增猪圆环病毒PCVwhn株编码CAP蛋白的基因ORF2,同时人工合成一段CpG序列,并设计上下游引物,进行扩增,定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新型核酸疫苗(pcDNA-PCV-ORF2-ISS),并进行了酶切和测序鉴定。用构建的pcDNA-PCV-ORF2-ISS质粒以及pcDNA-PCV-ORF2与5种细胞因子分子佐剂质粒(IL-6/4、IL-2、IL-4、IL-6、IFN-γ真核表达质粒)联合对仔猪进行免疫试验。免疫后用间接ELISA法测定猪圆环病毒Ⅱ型特异性抗体lg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猪血液CD3+、CD4+和CD8+T细胞亚类的数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含CpG免疫刺激序列的猪圆环病毒Ⅱ型核酸疫苗;pcDNA-PCV-ORF2-ISS在仔猪免疫实验能诱导细胞免疫并产生特异性抗体(P<0.05);用5种细胞因子分子佐剂质粒与pcDNA-PCV-ORF2疫苗同时免疫能显著提高DNA疫苗的免疫效果(P<0.05)。分子佐剂免疫增强效果次序为:IL-6、CpG、IL-6/4、IL-2、IL-4和IFNγ-,表明IL-6和CpG最佳。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11-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含CpG序列PRRSV ORF5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在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

    温建新;李俊;周顺;任慧英;刘文华;邹玲;徐文;牛钟相;王金宝;

    为了提高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基因免疫的效果,构建含CpG基序和PRRSV ORF5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CpG-pVAX1-ORF5。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将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CpG-pVAX1-ORF5可表达PRRSV GP5蛋白。免疫SPF小鼠,检测鼠的脾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CD4+和CD8+)以及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TT法)水平。结果表明本试验构建的含CpG基序真核重组表达质粒CpG-pVAX1-ORF5能诱导小鼠产生针对PRRSV的细胞免疫。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16-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α干扰素在杆状病毒中表达及其对PRRSV的抑制作用

    王彦彬;黄艳群;崔保安;陈红英;王亚宾;张红英;

    猪α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获得重组猪α干扰素,本研究应用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将编码成熟猪α干扰素基因插入供体质粒pFastBacTMⅠ多克隆位点,置于pH启动子控制下,在C端融合6个组氨酸标签以利于纯化。将重组转移载体质粒转化DH10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穿梭质粒rBacmid,转染对数生长期的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重组蛋白通过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blotting证明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镍亲和层析柱纯化的重组蛋白经SDS-PAGE电泳相对分子质量为19 000。通过在猪肾细胞(PK-15)上抑制猪水泡性口炎病毒(VSV)致病变作用检测其抗病毒活性为9.67×104U/mL。昆虫培养上清及细胞裂解液经28稀释在Marc-145细胞上能够抑制猪蓝耳病病毒增殖。从而为进一步作为抗病毒药物应用于猪疫病的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22-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M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高慎阳;刘延庆;李一经;

    为消除M蛋白抑菌现象使其得到稳定表达,本试验采用两种策略:一是将M基因截短得到编码M蛋白膜外区的基因序列(M′),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GEX-6p-M′;二是将M基因改造,在其N端和C端同时加上GST基因,即构建pGEX-6p-M-GST重组表达载体。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27-1528+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可溶性E2蛋白作为抗原的检测猪瘟病毒血清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尹双辉;尚佑军;刘艳红;蔺芳;才学鹏;刘湘涛;

    以可溶性重组E2蛋白作为抗原,建立了猪瘟病毒(CSFV)血清抗体间接ELISA诊断方法(rE2-ELISA)。将猪瘟疫苗毒株E2基因主要抗原区(A-D)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6p-1上,转化E.coli,降低诱导温度至20℃,获得48 000大小E2融合蛋白,部分目的蛋白以可溶性形式表达。Western blotting试验证实,E2融合蛋白可以和CSF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亲和层析纯化后的E2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建立了检测CSFV血清抗体的间接rE2-ELISA方法。该方法的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与PRRSV、PCV2、PPV和PRV阳性血清之间不存在交叉反应;用rE2-ELISA和国外同类试剂盒(CSF-Ab-Kit)检测142份田间血清样品,2种试剂盒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83.81%和88.73%。因此,rE2-ELISA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应用在大规模的CSFV血清抗体的检测工作中。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29-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禽流感群特异性间接原位RT-PCR检测方法

    杨素;陈博文;秦爱建;廖明;薄清如;廖秀云;沙才华;王娟;任涛;曹伟胜;

    从GenBank下载禽流感病毒(Auian in fluenza virus,AIV)NP基因序列,通过比对选取NP基因中较为保守的片段,设计1对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270 bp的目的片段,经测序确认目的片段序列正确后,用地高辛标记扩增产物制备探针。在BSL-3实验室,用AIV人工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和SPF鸡后,制作细胞涂片和组织石蜡切片,然后在经前处理后的细胞涂片和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RT-PCR,再与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对细胞和组织中的AIV进行检测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能检测出约1μg/L质粒的DNA,并能特异性地在细胞涂片和石蜡组织切片中检测和定位AIV,且成纤维细胞感染病毒8 h后即可检测到阳性信号,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为动物组织中AIV的检测定位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敏感、特异和更为直观的方法。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34-1538+1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犬TfR胞外区密码子的优化、真核表达及与犬细小病毒VP2蛋白结合

    潘素敏;李秀锦;仲飞;王幸兴;韩冬梅;王微;

    为制备大量具有天然活性的犬胞外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本试验通过密码子优化提高sTfR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RT-PCR方法从犬肝脏中扩增sTfR编码基因,依据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参照人偏爱的密码子,对该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并由公司合成。利用pcDNA3.1-CD5质粒分别构建野生型和密码子优化的sTfR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经磷酸钙介导使其在HEK293T细胞中进行表达,利用Western-blotting鉴定表达产物,通过ELISA检测重组犬sTfR蛋白与犬细小病毒VP2蛋白的结合活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扩增的犬sTfR基因与GenBank该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100%;通过在HEK 293T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结果显示密码子优化可以明显提高sTfR基因在HEK 293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提高了75%。同时表达的sTfR蛋白能够与犬细小病毒VP2蛋白进行特异结合,表明表达的重组sTfR蛋白具有天然活性。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39-1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史利军;孙宇;尹惠琼;孙卫华;吕茂民;章金刚;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了一种有效地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核酸的方法。对BVDV基因组进行同源比对,选取5′UTR区作为扩增目的区,经软件分析后设计特异扩增引物,扩增片段长度为203 bp。选用SYBR染料作为扩增时信号指示剂,经扩增曲线分析表明,建立的方法可有效地检测BVDV。检测体系可检测到102copies/μL的样品拷贝数。故本研究建立的BVDV实时定量检测体系可用于易感动物、牛源血液生物制品及其他可能感染或污染BVDV样品的检测。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44-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荣昌猪白细胞介素-2受体γ链基因克隆、表达与鉴定

    廖晓丹;郭万柱;吴翼;余光勇;蒋清蓉;

    运用RT-PCR技术从由刀豆蛋白(ConA)诱导培养的荣昌猪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扩增出猪白细胞介素-2受体γ链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长约1 107 bp,编码由3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1 780的蛋白多肽。荣昌猪IL-2Rγ与人、猕猴、牛、犬、鼠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分别为81.6%,80.8%,85.1%,83.2%和68.8%。运用PCR技术从含荣昌猪IL-2Rγ开放阅读框序列质粒中扩增其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共1 020 bp。将其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后在E.coliBL21中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约为52 000,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表达产物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7.6%;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在相对分子质量52 000处有一条特异性的带;对γ诱导重组菌进行转录检测得到约1 020 bp的特异性片段。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47-1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鼠细胞因子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张亮亮;侯小强;高玉伟;杨松涛;夏咸柱;张敏;

    采用荧光SYBR GreenⅠ建立小鼠细胞因子mRNA实时定量PCR的检测方法;并利用建立的实时定量PCR的检测方法对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BALB/c小鼠不同时间采集的肺脏组织中几种重要致炎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对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的BALB/c小鼠肺脏细胞因子的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检测的灵敏度为101~102拷贝数。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肺脏中IL-1β、IL-6、TNFα、MIG、IP-10、RANTES、MIF和HMGB1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建立的实时定量PCR能在基因转录水平敏感和特异地反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该技术在基础和临床免疫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52-1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一株七彩鸟肺炎克雷伯菌同时产TEM和SHV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鉴定

    刘建华;潘玉善;付秀玲;胡功政;康宇;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分离菌,用表型确证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并分别用TEM、SHV、CTX-M3种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基因克隆及测序分析,确定分离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果表明:分离菌为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多重耐药特性,其质粒上具有TEM序列和SHV序列,基因亚型分别TEM-1型和SHV-11型。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57-1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金黄色葡萄球菌FnBA活性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

    张艳晶;尹荣兰;杨正涛;张乃生;周晓菲;

    根据GenBank中纤连蛋白结合蛋白A基因(FnBA)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获得了1 735 bp的DNA片段。将PCR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中,成功地构建了克隆质粒pMD18-T-FnBA。以HindⅢ和BamHⅠ双酶切pMD18-T-FnBA和pET28a(+),将纯化的基因FnBA亚克隆至pET28a(+)中,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FnBA,并将其转化至E.coliBL21感受态细胞中,经1 mmol/L IPTG诱导和SDS-PAGE分析,在约85 000处出现了与预期目的蛋白一致的外源蛋白带。又经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原性。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62-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东南部地区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李鹏;李军星;李玉峰;李文良;王先炜;姜平;

    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方法,在对15种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参考株鉴定获得15种不同ERIC-PCR指纹的基础上,对分离自中国东南部发生Glasser's病的不同猪场的111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了指纹鉴定。结果显示:111株分离株显示出23种指纹图谱,前3种最流行的指纹图谱为ERIC-PCRⅩⅩ(20/111),ⅩⅩⅢI(9/111)和Ⅳ(8/111)。且在111株分离株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分别表现出不同种类的指纹图谱。该试验表明,ERIC-PCR方法可适用于对某一地区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和基因型的鉴定;试验结果还揭示了副猪嗜血杆菌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已广泛存在并具有多样的基因型。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66-1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鸡败血支原体GapA高变区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

    赵春梅;陈鸿军;宋翠萍;于圣青;丁铲;

    本研究通过对鸡败血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强毒株黏附素GapA的N端(98aa~322aa)和C端(820aa~1 115aa)2个高变区进行克隆,并进行原核表达,制备获得抗GapA多抗,结果显示,GapAN获得高效表达,制备获得的抗体对MG黏附真核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说明GapA对MG的黏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抗原成分的成功表达和抗体的制备为研制特异性单抗和筛选GapA缺失型突变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利用不同毒株在GapA N端功能区的基因序列的明显差异,使基于该抗体建立新型快速的免疫学方法以鉴别MG强弱毒株亦将成为可能。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71-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羊泰勒虫病血清学调查

    马米玲;罗建勋;关贵全;刘志杰;李有全;高金亮;刘爱红;刘军龙;任巧云;殷宏;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我国部分省(区)的羊泰勒虫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以便了解近年来我国羊泰勒虫病的流行现状。2004-2005年间,在我国部分省(区)总共采集到1 170份绵羊和山羊血清,并用间接ELISA检测抗羊泰勒虫抗体。结果显示,在5省13个县中除甘肃景泰县无羊泰勒虫病,其他地方均有羊泰勒虫病,且甘肃临洮感染率最高为93.8%,表明羊泰勒虫病在我国北方羊群中流行仍相当严重。此外,从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从野外采集青海血蜱感染3只绵羊,收集1年的血清,采用ELISA方法,对羊泰勒虫血清抗体水平动态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实验室人工感染的抗羊泰勒虫抗体水平在感染后40 d最高,按此结果推算,在野外蜱的出现时间是4月份,收集血清应在5月中旬。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75-1577+1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ibeA基因缺失及其特性分析

    朱善元;王健;左伟勇;成大荣;

    运用大肠杆菌Red同源重组系统,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DE02株的ibeA基因进行了缺失,其结果为揭示IbeA的功能奠定了基础。通过对APECibe A基因缺失株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BMECs)的黏附与侵袭,发现ibeA基因缺失后与HBMECs的黏附率为45%,侵袭率为1.2%,相对于野生型APEC均显著降低;提示ibeA基因是APEC的重要致病因子。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78-1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肠杆菌O157:H7菌毛分子伴侣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牛晋国;秦晓冰;单虎;韩一超;周志江;

    根据Genebank中已登录的大肠杆菌O157:H7菌株EDL933基因序列中菌毛分子伴侣ycbR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并分别在其5′端分别加入NcoⅠ、XhoⅠ酶切位点,以大肠杆菌O157:H7国内分离株97094的DNA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710 bp的DNA片段。回收并纯化该DNA片段,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NcoⅠ、XhoⅠ同时消化DNA片段和双酶切载体质粒pET28a(+)。将它们回收纯化并连接,然后转化到宿主菌大肠杆菌DH5α,从该菌中提取重组质粒,用PCR、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分析及核苷酸序列测定法对克隆的重组质粒进行鉴定,表明ycbR基因定向克隆到了载体质粒pET28a(+)。再将重组质粒转化到表达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DE3),在含Kan抗生素LB培养基中经IPTG诱导12~16 h,做SDS-PAGE分析,表明ycbR基因在菌株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为30 000,与预期结果一致。为研究大肠杆菌ycbR基因产物的功能和致病作用奠定了基础。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82-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不同剂量氟苯尼考对猪血液生化指标及猪瘟抗体的影响

    焦库华;马建云;袁燕;刘宗平;马晓丹;岑皓;

    40头70日龄健康猪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10头,各试验组注射猪瘟弱毒疫苗(2头份/猪),同时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每千克体质量于饲料中加入120、60、30 mg氟苯尼考,连续给药7 d,停药后1、8、15、22、29 d,对相关的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猪瘟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停药后1、8 d,所有氟苯尼考添加组的猪瘟抗体滴度下降,仅120 mg/kg组差异显著(P<0.05),停药15 d后抗体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60和120mg/kg给药组TP含量在停药后1、8 d均显著下降(P<0.05);所有给药组的ALT活性在所有检测时间内均显著上升(P<0.05或P<0.01);所有给药组的γGT活性在停药后1 d均显著上升(P<0.05),而60和120 mg/kg组γGT在第8天仍显著上升(P<0.05);所有给药组的BUN含量在停药后1 d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AST、LDH、CHE活性和ALB、CR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每千克体质量60 mg以上氟苯尼考在饲料中饲喂7 d后,对部分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86-1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鸡组织中尼卡巴嗪残留HPLC检测方法的研究

    周伟伟;钟平;薛伟芳;卜仕金;

    建立了尼卡巴嗪标识残留物在鸡组织中残留的HPLC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正己烷脱脂,C18固相小柱净化。以乙腈∶水(52∶48)为流动相,紫外检测器在波长340 nm处检测。在该检测条件下,尼卡巴嗪标示残留物DNC的检测限为31.25μg/kg,定量限为100μg/kg。DNC工作液在31.25~8 000μg/kg范围内药物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尼卡巴嗪在鸡肌肉、肝脏和肾脏中添加浓度分别为0.1、0.2和0.4μg/g时,样品回收率在80.06%~89.87%之间。批内变异系数小于7.09%,批间变异系数小于6.34%。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90-1592+1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研究

    魏东;杨正涛;李颖;郭昌明;刘辉;张乃生;

    以沙拉沙星(SALX)为半抗原,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后免疫兔,获得对多种氟喹酮类(FQNS)药物有特异性的广谱性抗体。以SALX与卵清白蛋白(OVA)的偶联物作包被原,建立并优化了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对SALX最低检出限达19.319μg/L,且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均有特异性识别,最低检测限分别是22.646、26.181和19.054μg/L。结果表明,该抗体可用于多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筛选检测。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93-1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雏鸵鸟睾丸的结构及睾丸内神经肽Y的表达

    位兰;罗来强;彭克美;薛帮群;刘华珍;宋卉;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雏鸵鸟睾丸的显微和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NPY在睾丸内的表达进行研究,探明NPY在睾丸内的表达规律。光镜下可见,雏鸵鸟睾丸表面有一层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它向睾丸实质内形成的结缔组织不发达,不形成睾丸纵隔和睾丸小隔;雏鸵鸟的曲精小管直径为85~90μm,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1~2层生精细胞构成,此时精原细胞已开始分裂增殖,可见明显的分裂相,初级精母细胞数量少,体积大。电镜下可见,精原细胞胞质内有少量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和内质网;初级精母细胞富含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内质网和溶酶体;支持细胞与精原细胞之间界限清晰,胞质内含较多游离核糖体,其他细胞器不发达;间质细胞的胞核形状不规则,内含较多脂滴。免疫组化显示,NPY在曲精小管周围、睾丸小血管周围、精母细胞和睾丸间质内均有表达,在睾丸小血管周围和精母细胞内表达量较高,而在曲精小管周围和睾丸间质内表达量较低。

    2009年12期 v.29;No.156 1599-1602+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鸡防御素Gal-13对雏鸡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杨玉荣;佘锐萍;梁宏德;

    为观察鸡防御素Gal-13对雏鸡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以Gal-13为研究对象,在体外培养雏鸡淋巴细胞,运用MTT法首先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Gal-13对抗原刺激的雏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然后选取1mg/L的Gal-13饲喂雏鸡,观察其各免疫器官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体外Gal-13(0.625~1.250 mg/L)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但过高剂量的Gal-13(5~10 mg/L)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1 mg/L的Gal-13能够提高雏鸡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抑制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结果表明,Gal-13能够提高中枢免疫器官的免疫反应,对免疫器官的作用具有一定选择性。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03-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饲养时期雄性梅花鹿血液中抗衰老活性物质的HPLC分析

    曹荣峰;王继芳;崔丽春;马泽芳;

    采集雄性梅花鹿不同饲养时期的血液,经离心过微孔滤膜后上HPLC柱,测定卵磷脂、尿嘧啶和次黄嘌呤的含量。结果发现,用HPLC测定梅花鹿血液卵磷脂的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501.114 3+470.550 2x,r=0.999 7;测定尿嘧啶线性方程为y=6 478.2x-75.5,r=0.999 96;测定次黄嘌呤线性方程y=4 372.36x-0.74,r=0.998 1。雄性梅花鹿不同饲养时期血液中卵磷脂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生茸期最高,其次是生茸前期,两者差异不显著;第三是恢复期,最少的是配种期,与生茸期和生茸前期差异极显著。而梅花鹿血液中尿嘧啶含量在生茸期和配种期差异不显著,恢复期和生茸前期差异不显著;生茸期、配种期和恢复期、生茸前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饲养时期次黄嘌呤含量不存在差异性。结果表明,尿嘧啶的变化与机体代谢活跃与否有相关性,配种期雄性鹿血中的卵磷脂含量减少,会影响到鹿血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抗衰老功效。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07-1609+1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速眠新与氯胺酮复合麻醉对犬呼吸循环的影响

    王喆;谢萍;陆承荣;王红;

    为观察速眠新、速眠新与氯胺酮复合麻醉对犬呼吸循环的影响,20只成年健康犬分为速眠新组和速眠新与氯胺酮复合组,各10只。速眠新组诱导时肌肉注射速眠新0.1 mL/kg;速眠新与氯胺酮复合组采用速眠新与氯胺酮肌肉注射,速眠新与氯胺酮配比度为1∶2,给药量为0.2 mL/kg。术前监测诱导前、后呼吸频率(RR)、通气量(VE)、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等参数。结果表明,速眠新组诱导后1 min RR、SpO2比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VE下降非常显著(P<0.01),MAP、HR均低于诱导前(P<0.05)。速眠新与氯胺酮诱导前、后呼吸循环参数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10-1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奶牛不同生理阶段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和氧化状态

    熊桂林;王林;顾建红;卓丽玲;刘宗平;

    选择3~4月龄犊牛、后备母牛和成年母牛(产奶后期、产前及产后1月内),测定了血清Se、Cu、Zn、Mn、Fe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除Zn含量外,所测元素含量犊牛明显低于后备母牛和成年牛(P<0.05或P<0.01),后备母牛和成年牛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Se含量在产奶后期和产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Cu、Mn含量在产后1月内有降低的趋势,但与产前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所测血清氧化状态指标与年龄无明显关系,在妊娠末期和泌乳早期发生改变,血清CAT、GSH-Px、SOD活性和MDA含量在产前和产后1月内最高。表明犊牛上述所测指标最低,奶牛产前和泌乳早期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和氧化状态失衡。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13-1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铅镉联合暴露对大鼠肾脏的氧化损伤

    卞建春;王林;陈大伟;刘学忠;顾建红;卓丽玲;刘宗平;

    采用饮水对大鼠进行铅(Pb)300 mg/L、镉(Cd)50 mg/L单独和联合(Pb+Cd)300 mg/L+50 mg/L染毒8周,通过检测肾脏皮质组织抗氧化指标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来探讨铅镉对大鼠肾脏的毒性损伤及其机理。结果表明,Pb、Cd单独或联合染毒使肾脏皮质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以铅镉联合组降低幅度最大(P<0.01);3个染毒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联合组升高幅度最大而极显著高于单独染毒组(P<0.01)。超微结构发现,铅镉染毒导致线粒体肿胀、膜损伤、嵴断裂或消失,联合组损伤程度重于单独染毒组。表明氧化损伤是Pb、Cd肾脏毒性的机制之一,其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效应。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17-1619+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蓝狐多重感染的病原学及主要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崔金生;朱瑞良;阎振贵;肖海君;王小娥;杨春晓;

    2006-2007年期间,山东6地区规模化毛皮动物养殖场出现母狐空怀、流产,幼狐呼吸困难,鼻孔出血,气喘并伴有腹泻、死亡等症状,为探明病因,对发病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送检的236份病料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表明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dinosa)、沙门菌(Salmonel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共感染所致。这4种细菌单独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和四重感染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50%、45.8%、3.8%和0.4%。在分离的4种细菌中以绿脓杆菌的分离率为最高,达到86%,对该病原又进行(G+C)mol%、16SrRNA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构建了包括9株邻近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绿脓杆菌(AJ249451)同源性最高,为99.2%,进一步确定该病原菌属于假单胞菌属中绿脓杆菌。本研究为目前规模化毛皮动物养殖场蓝狐病的原因提出了新的思路,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20-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母牛补饲维生素E和硒对新生犊牛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王传蓉;王加启;赵国琦;周振峰;魏宏阳;周凌云;臧长江;

    本试验选择年龄、胎次、体况评分、预产期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成2组,一组自由舔饲维生素E富硒舔砖,一组不补饲舔砖,研究维生素E(VE)和硒对新生犊牛生长和免疫的影响。试验期90 d,从预产前60 d到产后30 d。结果表明,试验组母牛血清中VE的含量在产后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硒的含量在产前30 d和产后12 h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母牛分娩后12 h,血清中IgG、IgM的含量,初乳中IgM、IgG、IgA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犊牛出生后12 h,血清中VE和硒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gG、Ig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犊牛初生体质量和体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日龄体质量和体尺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犊牛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50%。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25-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硒中毒对猪血清自由基的影响

    贺建忠;郭定宗;杨世锦;周惠萍;

    通过在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然后定期检测猪血清中的部分自由基及相关指标,以观察自由基在硒中毒猪体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硒中毒时,猪血清内的丙二醛(MDA)、羟自由基(.OH)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明显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则明显降低,一氧化氮合酶(NOS)和NO的变化规律一致。结果显示自由基与硒中毒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29-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金华猪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分析及生长曲线比较

    赵青;赵艳;钟土木;徐宁迎;

    采用PCR-RFLP法测定了金华猪生长激素基因ApaⅠ及MspⅠ酶切多态性,并分析了各基因型与生长速度的相关性,进而对金华猪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金华猪生长激素基因经ApaⅠ酶切后未出现多态,经MspⅠ酶切后出现了AB(274、238、137 bp)和BB(238、137 bp)2种基因型,且不同基因型间的个体初生体质量、1月龄体质量、2月龄体质量、3月龄体质量、5月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及0~6月龄间平均日增体质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BB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差异高于AB基因型(P<0.05)。生长曲线拟合结果表明,Bertalanffy模型效果最佳。AB与BB基因型2种生长曲线进行比较,显示出BB基因型具有早期生长速度较快、生长拐点早、拐点体质量小的特点。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32-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草原红牛血液蛋白多态性及与生产性能相关性

    潘英树;张永宏;高妍;秦莹;马倩;刘同欣;陈承祯;刘国文;王哲;赵志辉;张嘉保;

    为探索草原红牛血液蛋白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了13头草原红牛和18头利×草杂交牛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和后白蛋白(Pa)3个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结果发现Hb、Alb、Pa分别受2个等位基因控制,其中Hb在草原红牛中发现1头牛有4条带的变异;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与生产性能的方差分析表明,3个蛋白位点对草原红牛及其利木赞改良牛群体的某些性状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36-1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猪Toll样受体9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结构预测

    段凤云;景志忠;房永祥;陈国华;乔军;王生富;何延华;

    本研究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技术,从猪脾脏淋巴细胞中,克隆了猪Toll样受体9基因(pTLR9)。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pTLR9基因ORF为3 093 bp,编码1 030个氨基酸,含18.5%的亮氨酸,含有24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属于Ⅰ型跨膜受体,具有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LRR)和Toll/IL-1R同源区结构域;与GenBank上登载的pTLR9参考序列(AY859728)的同源性为99.3%,与牛、马、羊和人的同源性较高,与家鼠、褐鼠的次之,TLR9的演化关系与亲缘关系密切。

    2009年12期 v.29;No.156 1640-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简讯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