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石河子株的分离与基因型鉴定

    任艳;陈创夫;乔军;杨霞;张辉;王鹏雁;盛金良;倪伟;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oea virus,BVDV)不同的基因型在抗原性方面存在差异,使疫苗免疫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本试验对分离到的BVDV石河子株和其他石河子分离株进行基因型鉴定,通过对病毒的遗传分类研究,为该病的防治和开发新的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一定依据。采用免疫学试验、电镜观察、理化特性测定以及PCR技术、同源性比较等方法分离、鉴定1株BVDV石河子分离株,命名为BVDV shz132株,并应用系统发生分析方法鉴定该株与其他石河子分离株Manasis、hihezi148和Letuyi株的基因型。将免疫学鉴定为阳性的样品进行病毒分离,电镜观察分离的BVDV shz132株病毒直径为40~60 nm,为有囊膜的球形颗粒。理化鉴定结果与参考株BVDV Oregon C24V一致。根据BVDV基因组5-′UTR基因设计引物在发病牛淋巴结、肠道分泌物制备的悬液及其分离的病毒细胞培养物中均扩增得到了大小为267 bp的片段。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BVDV shz132株与BVDV Osloss株的同源性最高(97.5%),BVDV Manasi株等与BVDV NADL株的同源性最高(97.8%);系统发生分析表明上述所有石河子分离株均属于BVDV-Ⅰ型。

    2010年04期 v.30;No.160 43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猪感染口蹄疫亚洲Ⅰ型病毒分离及其VP1基因的变异比较

    罗昊;王红宁;杨鑫;樊汶樵;刘立;

    对口蹄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通常是以VP1基因序列分析为依据的。本试验分离到1株猪源口蹄疫亚洲Ⅰ型毒株,对其主要抗原基因VP1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与国内外报道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与国内报道珠同源性在83.3%~86.4%之间,与国外报道株的同源性在81.4%~98.4%之间。比较发现本次分离株与国内外报道株的差异的较大,只有2株报道株与其同源性在90%以上。

    2010年04期 v.30;No.160 440-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荧光定量RT-PCR法对高致病性PRRSV变异株感染猪体内分布规律的研究

    危艳武;刘长明;张朝霞;黄立平;

    根据GenBank发表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Nsp2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以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采用SYBR-Green Ⅰ嵌合荧光染料建立了1种荧光定量RT-PCR方法用于检测该病毒核酸载量,在101~106拷贝/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2=0.999 8,扩增效率为E=0.950,对质粒标准品最低检测限为12.8拷贝/μL,重复性检测的变异系数低于2.0%。用高致病性PRRSV变异毒株人工感染25日龄非免疫仔猪,对不同时间采集的血清进行了病毒核酸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病毒血症于攻毒后48 h被检测出,于7~10 d达到高峰,其病毒核酸载量能达到106拷贝/μL。试验猪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5℃以上,持续7~11 d;出现嗜睡、打喷嚏、眼结膜炎、偶见一过性的耳尖发绀、皮肤苍白或有小疱疹、被毛粗糙、消瘦、便秘、后躯无力等临床症状。感染猪发生高热期与毒血症消长规律有一定相关性。对人工感染猪体内病毒分布检测结果表明,以多种脏器均有病毒存在,如扁桃体、淋巴结、心脏、肾脏中含量较高,肝、脾脏和肺次之,脑组织中也检测到病毒存在。试验表明,该方法可用于PRRSV变异毒株核酸定量检测,为该病毒致病性、致病机理、疫苗免疫及诊断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

    2010年04期 v.30;No.160 44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猪戊型肝炎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邱蜜蜜;孟轲音;丁壮;叶俊青;丛彦龙;李志杰;刘美;李少丽;王昌庆;吴昊;

    根据GenBank中注册的AJ272108等序列,参考有关文献,利用引物设计相关软件在HEV ORF2片段的保守区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及探针,采用TaqMan探针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法。以鉴定正确的质粒为模板建立标准曲线,Ct值线性范围为14.89~27.02,相关系数为0.996。本试验建立的猪戊型肝炎病毒ORF2片段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效率高、线性范围广,为快速检测猪戊型肝炎病毒的绝对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2010年04期 v.30;No.160 449-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规律

    王波;陈静;王敏;田夫林;姜世金;

    采用IDEXX公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对仔猪0、1、4、7、10、14、20、30日龄的猪瘟母源抗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哺乳前仔猪抗体水平为0,第1天抗体水平达到最高,之后缓慢下降。20日龄断乳时抗体水平有明显下降,但平均抗体水平还在25.9之上,30日龄平均抗体水平为24.3,由此推算仔猪猪瘟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为6.8 d。

    2010年04期 v.30;No.160 453-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 ]
  • 一株经鸭胚传递的鸭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纪巍;刁有祥;王明亮;马艳芳;孙宁;孙法良;吴焕荣;

    从表现疑似副黏病毒症状的1日龄雏鸭和死亡鸭胚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HA、HI和病毒中和反应鉴定为副黏病毒,命名为SDFCH株。按常规方法测得SDFCH株的生物学毒力指标MDT、ICPI和IVPI分别为56.6 h、1.78和2.59,鸭胚半数致死量LD50为10-8.5,表明SDFCH株为副黏病毒强毒株。用分离病毒对11日龄鸭胚和7日龄雏鸭攻毒,孵化出的雏鸭和攻毒的雏鸭均出现明显的剖检变化。根据GenBank中NDV 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3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鸭源Ⅰ型禽副黏病毒(APMV-1)SDFCH株的F基因。与已发表副黏病毒F基因相关序列对比结果表明:SDFCH株与鸭、鹅源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6.4%~98.0%之间,而与Lasota株同源性较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4.4%和87.9%。表明该毒株相对于传统的Lasota株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2010年04期 v.30;No.160 456-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接种不同剂量E.tenella对雏鸡血清抗氧化酶的影响

    顾有方;崔玲玲;陈会良;李文超;李升和;金光明;刘德义;

    同一日龄雏鸡接种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尔球虫,研究接种不同剂量柔嫩艾美尔球虫对雏鸡血清抗氧化酶的影响。将60只健康鸡随机分为6组(n=10),分别接种0、0.5×104、1×104、2×104、4×104和8×104个孢子化卵囊。接种后7 d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雏鸡感染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尔球虫后,按接种剂量从低到高,血清中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GSH-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CAT活性较对照组极显著性降低(P<0.01)。不同剂量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对雏鸡血清MDA含量和SOD、GSH-PX、CAT活性有一定的影响。

    2010年04期 v.30;No.160 462-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堆型艾美耳球虫感染后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李文超;顾有方;陈会良;李春风;盛兰;胡芳芳;

    通过测定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感染鸡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研究E.acervulina感染对雏鸡的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雏鸡在感染E.acervulina后,早期各组织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水平,但很快都又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各组织中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水平;心脏、肝脏和脾脏中CAT活性在感染后下降,肺脏和肾脏中CAT活性在感染后升高;各组织GSH-Px活性在感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病理氧化应激参与了球虫感染过程,损伤了机体的氧化平衡。

    2010年04期 v.30;No.160 465-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简讯

人兽共患病

  • 旋毛虫T668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BHK细胞中的表达

    白雪;吴秀萍;王学林;王鑫蕊;于建立;唐斌;刘国兴;冯爽;陈根元;刘明远;

    利用RT-PCR技术从中国河南猪旋毛虫(国际标准虫种编号为ISS534)新生幼虫得到T668基因,并克隆入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该重组质粒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BHK细胞。EGFP标签证明质粒DNA成功转染到细胞中并得以表达,Western blotting鉴定,细胞裂解液样品中有1条约77 000的条带,可被绿色荧光抗体及猪感染旋毛虫阳性血清所识别,与预计大小一致,表明成功构建T668-pEGFP-N1真核表达质粒,并在BHK细胞融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抗原性。

    2010年04期 v.30;No.160 469-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保存在自来水中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活性及感染性研究

    陈甫;黄克和;

    微小隐孢子虫卵囊(CPO)保存在4℃自来水中1~30个月,通过体外脱囊技术检测CPO的脱囊率评价其活性,通过检测CPO感染免疫抑制BALB/c小鼠的潜伏期、排卵囊数量和末端回肠绒毛中的隐孢子虫数量来评价其感染性。结果表明,保存在自来水中1~13个月的CPO出现脱囊;小鼠在感染保存1~13个月的CPO后3~8 d开始排出大量的CPO,在末端回肠绒毛中寄生有大量的隐孢子虫;CPO的保存时间与潜伏期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r2=0.98)。因此,CPO在自来水中能保持活性和感染性至少13个月,水是保存CPO的良好介质,水中活性CPO的长期存在对饮用水工业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2010年04期 v.30;No.160 473-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四川脑膜炎病例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抗原表位富集区的原核表达

    王海丽;徐公义;葛长城;王长军;唐家琪;

    对2005年四川资阳脑膜炎病例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ZYH33溶血素编码蛋白中包含多个抗原表位的第230~593氨基酸残基区域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并克隆。基因片段经酶切处理后插入表达载体pQE-30的BamHⅠ和SalⅠ位点之间,构建融合表达质粒,转化宿主菌TG1经IPTG诱导后融合基因得到了表达,用猪链球菌2型菌体抗血清对表达的融合蛋白进行免疫印迹试验,分析融合蛋白的免疫反应性。试验结果提示该溶血素蛋白第230~593氨基酸残基区域可作为猪链球菌的诊断抗原,为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2010年04期 v.30;No.160 477-479+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基础兽医学

  • 达氟沙星脂质体在蛋雏鸡体内的组织动力学及靶向性研究

    柳影;李继昌;孟倩;潘晓影;徐倩倩;

    将260只28日龄试验鸡(体质量215~230 g)随机分成5组:健康对照组20只,甲磺酸达氟沙星溶液静注给药组和内服给药组、甲磺酸达氟沙星脂质体静注给药组和内服给药组,每组60只。以5 mg/kg体质量剂量分别采用静脉注射和内服2种给药途径给予健康蛋雏鸡甲磺酸达氟沙星溶液和脂质体混悬液,于给药后0.167、0.333、0.5、0.75、1、1.5、2、4、6、9、12、24 h各剖杀5只鸡,取血液、肝脏、肾脏、肺脏和肌肉样品。采用反相HPLC色谱内标法测定各组织中达氟沙星浓度。应用MCPKP分析软件处理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比较2种剂型的组织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与溶液组相比,甲磺酸达氟沙星脂质体组肝脏、肺脏中的药物分布明显提高,肾脏中的分布降低;通过相对摄取率、靶向效率和峰浓度比3个靶向指标的对比,脂质体组明显提高了肺部靶向性,且在肺部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2010年04期 v.30;No.160 480-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内抗马立克氏病毒的间接免疫荧光观察与PCR检测

    苏建青;褚秀玲;韦旭斌;

    为了探讨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内抗马立克氏病毒的作用机理。用马立克氏病毒人工感染雏鸡模型,采取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口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动态观察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能否减少MDV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通过PCR检测看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能否减少MDV的出现。结果显示:人参皂苷组、衍生物组被检组织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比盐酸吗啉胍阳性对照组被检组织的阳性细胞数量少;MDV病毒核酸的PCR检测显示,药物没有阻止病毒对组织的感染。结果表明,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抗马立克氏病毒效果要优于盐酸吗啉胍。

    2010年04期 v.30;No.160 485-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同时检测鸡肉中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残留

    谢恺舟;姚宜林;李洋静;徐东;陈书琴;裴燕;谢星;

    经丙酮、二氯甲烷提取,饱和正己烷脱脂,氮吹仪吹干浓缩后,以乙腈-磷酸二氢钠溶液(0.01 mol/L,含0.005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1%三乙胺)(35∶6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225 nm,发射波长285 nm。氟苯尼考在0.01~10.0 mg/L、氟苯尼考胺在0.002 5~2.5 mg/L浓度范围内,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7和0.999 8。当添加水平氟苯尼考为15~500μg/kg、氟苯尼考胺为5~500μg/kg时,该方法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9.5%~84.6%和80.7%~88.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6.4%和2.4%~5.3%;检测限分别为5μg/kg和1μg/kg。该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可同时检测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残留,且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

    2010年04期 v.30;No.160 489-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赛拉唑对大鼠不同脑区NO-NOS-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刘焕奇;王洪斌;范洪刚;高利;

    观察赛拉唑对大鼠不同脑区NOS活性、NO和cGMP含量的影响,以探讨NO-NOS-cGMP信号转导系统对赛拉唑全麻分子机理的调控。Wistar纯种大鼠84只,随机选取12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其余随机均分为低剂量赛拉唑用药组和高剂量赛拉唑用药组,每个剂量组又分为麻醉期、翻正反射恢复期和苏醒期3个亚组(各12只)。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不同脑区NOS活性和NO产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脑cGMP含量。结果表明,赛拉唑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NOS活性、NO和cGMP含量,并且NOS活性、NO含量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增加趋势,这种变化与大鼠赛拉唑麻醉后行为学变化相吻合。结果提示,NO-NOS-cGMP信号传递系统参与了赛拉唑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制的调控。

    2010年04期 v.30;No.160 493-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磁珠标记的氯霉素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

    李因来;陈正贤;高乃波;施曼玲;

    采用本实验室制备的氯霉素(CAP)单克隆抗体,以包被抗原1∶6 000和酶标CAP单抗1∶8 000的稀释比例为工作浓度,建立CAP直接竞争ELISA(cdELISA)方法,cdELISA检测灵敏度达到0.1μg/L。利用xMag异硫氰酸根末端磁粒标记CAP单克隆抗体制备免疫磁珠,用该免疫磁珠富集样品中的CAP。经过乙酸乙酯抽提免疫磁珠表面吸附的CAP,再通过cdELISA检测,可使CAP的检测灵敏度提高50倍,即达到0.002μg/L。

    2010年04期 v.30;No.160 498-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NSP酶制剂对生长鹅小肠食糜黏度及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刘长忠;王自良;何瑞国;崔建勋;谢晓琳;

    选择300只29日龄生长鹅进行28 d的饲养试验,研究在高纤维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和0.4%的NSP酶制剂对生长鹅小肠食糜黏度及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对小肠食糜黏度的研究结果显示:0.2%与0.4%的NSP酶制剂对十二指肠食糜相对黏度的下降幅度分别为9.43%和10.69%(P<0.05),对空肠食糜相对黏度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0.74%和12.81%(P<0.05),对回肠食糜相对黏度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4.11%和15.03%(P<0.05)。对盲肠微生物数量的研究结果显示:0.2%与0.4%的NSP酶制剂对盲肠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均无显著影响(P>0.05)。

    2010年04期 v.30;No.160 502-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高氟致雏鸡肾脏病理学损伤和相关生化指标改变的研究

    柏才敏;陈涛;龚涛;彭西;崔恒敏;

    300只1日龄艾维茵肉鸡随机分为4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F 23 mg/kg)和高氟日粮(F 400 mg/kg,高氟Ⅰ组;F 800 mg/kg,高氟Ⅱ组;F 1 200 mg/kg,高氟Ⅲ组)6周。与对照组比较,高氟Ⅲ组、高氟Ⅱ组雏鸡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或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并与基膜脱离;超微结构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质网扩张和线粒体肿大、嵴断裂或消失,核膜局部扩张呈囊泡状。同时,高氟Ⅲ组、高氟Ⅱ组肾脏氟含量、血清氟含量和血清肌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日粮氟含量800~1 200 mg/kg可致雏鸡肾脏病理损伤和相关生化指标改变,肾功能降低。

    2010年04期 v.30;No.160 505-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鸡海马结构向小脑各叶的直接投射——HRP逆行追踪法研究

    袁文菊;张艳晓;刘为民;王政富;周庆国;肖传斌;王娟;

    采用HRP法逆行追踪鸡海马结构向小脑各叶投射的起始神经元。将50%HRP溶液分别引入鸡小脑Ⅳ、Ⅴ、Ⅵ、Ⅶ、Ⅷ、Ⅸ各叶,对端脑及间脑、脑干及小脑进行冰冻切片,TMB呈色,观察脑内标记细胞出现的位置。结果发现,除第Ⅸ叶外,注射小脑各叶双侧端脑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APHm)出现大量标记细胞。在注射Ⅳ、Ⅴ、Ⅵ后偶尔在内侧隔核出现少量逆标细胞。随着注射点由Ⅳ叶到Ⅸ叶的后移,在APHm出现标记细胞的可能性渐小,而小脑前核,包括延髓大细胞网状核、下橄榄核、内外侧桥核、中脑的内侧螺旋核等标记的可能性相应地增大。隔核的标记细胞主要定位于外侧隔核。本研究结果表明,鸡存在海马向小脑的直接投射,这种投射主要终止于小脑的前叶、中叶。因为哺乳动物,鸡的隔核与海马有密切的联系。

    2010年04期 v.30;No.160 510-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猪α-干扰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和下游工艺的研究

    朱艳平;徐蕙;陈裕华;郭霄峰;

    通过小量发酵、摇瓶发酵、大量发酵,研究猪α-IFN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下游工艺,微量细胞板法测猪α-IFN体外抗VSV、PRRSV、TGEV的活性。猪α-IFN抗VSV的活性达到4.04×106I U/L,在PK15上抗TGEV的活性为107~108I U/L,在Marc 145上抗PRRSV的活性为106~107I U/L。30℃诱导培养96 h、甲醇添加1%、pH值6.0、DO20%、0.25%~0.4%甲醛灭活,获得高活性的、安全的IFN。仔猪免疫后临床症状正常,未出现病理学变化。猪α-IFN体外抗病毒活性高,发酵后的抗病毒活性未下降,免疫动物未产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用于临床治疗病毒性疾病。

    2010年04期 v.30;No.160 517-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临床兽医学

  • 母鼠妊娠期铅镉联合暴露对新生鼠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及NAC的保护效应

    路浩;达剑森;梅莉;张英;刘宗平;

    为了研究母鼠妊娠期铅镉联合暴露对新生鼠体内微量元素Cu、Fe、Zn、Mn和Se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保护作用,35只怀孕SD母鼠被随机分为7组,即A组为对照组(饮用蒸馏水)、B组为铅组(300 mg/L)、C组为铅+NAC组(300 mg/L+20 mmol/L)、D组为镉组(10 mg/L)、E组为镉+NAC组(10 mg/L+20 mmol/L)、F组为铅+镉组(300 mg/L+10 mg/L)、G组为铅+镉+NAC组(300 mg/L+10 mg/L+20 mmol/L)。采用饮水染毒,染毒时间为21 d,分娩后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scopy,ICP-MS)检测新生鼠体内微量元素Cu、Fe、Zn、Mn和Se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新生鼠体内微量元素Cu、Fe、Zn、Mn和Se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组较B组降低明显,F组降低最为显著,铅镉联合表现协同毒性效应,镉在铅镉联合毒性损伤中发挥主要作用;与各染毒组比较,NAC保护组新生鼠体内微量元素Cu、Fe、Zn、Mn和Se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部分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NAC对铅、镉致新生鼠体内微量元素平衡紊乱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0年04期 v.30;No.160 520-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异丙酚麻醉对犬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高利;肖建华;高文学;王洪斌;

    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稀释度1∶5(2 g/L),犬异丙酚(4.25±0.5)mg/kg单次注射,麻醉维持剂量为0.4 mg/kg/分钟静脉输注,维持时间为60 min。于麻醉前和麻醉后5、15、45、751、20 min分别采血离心,测定血清中丙二醛、一氧化氮、活性氧自由基、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结果表明异丙酚麻醉对犬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保护作用。

    2010年04期 v.30;No.160 524-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镉对大鼠原代肝细胞的毒性损伤

    汪纪仓;张英;裔传卉;邹辉;刘宗平;

    用两步灌流法获得大鼠肝细胞,肝细胞暴露于浓度为2.5、5、10μmol/L的醋酸镉24 h。测定了细胞活力、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及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胞相对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LDH、AST和ALT的释放量增加,5μmol/L和10μmol/L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1),细胞内GSH-PX活性降低,各剂量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细胞内GSH含量升高,5μmol/L和10μmol/L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细胞内MDA含量升高,10μmol/L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镉可致肝细胞损伤,并且氧化应激起了重要作用。

    2010年04期 v.30;No.160 527-529+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妊娠母羊胆酸灌注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李新平;欧阳五庆;李创宏;张文龙;毛鑫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孕妇在妊娠晚期出现的以瘙痒和黄疸为特征的肝病,是一种高危产科疾病,严重影响胎儿的健康。为了更好地研究ICP的发病机制,本试验以妊娠母羊为动物模型,分别通过大剂量(2 mg/kg)和小剂量(1.1 mg/kg)的胆酸盐静脉灌注怀孕后期的母羊,同时进行胎儿血管造瘘手术,目的是研究ICP的发病模型和胆酸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给妊娠母羊大剂量多次静脉灌注胆酸盐,引起母体难产,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和死亡;小剂量灌注,导致胎儿的低出生重,但胎儿在出生后15 d时,羔羊的体质量与正常的羔羊没有差异,体现了追赶生长的特性。结果表明以妊娠母羊为动物模型,通过静脉灌注胆酸盐可以作为研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疾病模型,为进一步探索ICP发病时胆酸对胎儿的影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2010年04期 v.30;No.160 530-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动物科学

  • 奶牛性控冻精人工授精影响因素研究

    罗明久;尚寿云;王永进;石统化;吴修成;黄金柱;侯振中;谭景和;

    用分离X和Y精子的性控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是控制家畜性别之最简单可行的方法。然而,低密度性控精液输精效果还不如常规人工授精,许多技术环节都有待改进。以常规冻精和稀释常规冻精为对照,研究解冻方法、输精时间和部位、不同精液来源和输精员以及育成和经产牛等因素对性控冻精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精液解冻水浴温度和持续时间对人工授精效果有显著影响,性控精液对解冻水浴温度更敏感;性控冻精和稀释常规冻精比常规冻精对输精时间要求更严格;3种精液输精到排卵卵泡同侧子宫角基部受胎率都显著高于输精于子宫体和同侧子宫角前端;3种精液育成牛受胎率(80%)都显著高于经产牛(50%);于输精同时注射促排卵素3号明显提高性控冻精受胎率;经严格挑选、能够从事胚胎移植操作的技术熟练输精员之间性控冻精受胎率差异不显著;在所设计的不同条件下,性控冻精与稀释同样倍数的常规冻精行为相似,说明精子分离过程没有对精子造成特殊损伤。研究结果说明,精确控制人工授精各个技术环节可以实现消除性控与非性控、低密度与高密度精液之间的差别,获得高妊娠率。

    2010年04期 v.30;No.160 535-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妊娠中期猪羊水来源干细胞EGFP基因转化及体外分化

    郑月茂;党永辉;贺小英;

    本研究旨在获得妊娠中期猪羊水来源干细胞,并通过用EGFP对干细胞进行标记,为以EGFP作为示踪标记对干细胞进行体内移植研究奠定基础。利用羊水来源干细胞培养技术体系,从胎龄60 d猪胎儿羊水中分离获得干细胞,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将EGFP基因导入干细胞,诱导转基因干细胞向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分化,观察其分化特点。采用RT-PCR技术检测干细胞和分化细胞表面标志或相关基因。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妊娠中期猪羊水来源干细胞,并获得转EGFP基因干细胞,干细胞在表达EGFP的同时仍具有分化潜能。干细胞中Oct4、CD-90和Sox2表达阳性;体外诱导的干细胞能分化为肌细胞(表达myf-6和myoD)、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少突胶质细胞(表达GalC)和神经元细胞(表达NF、NSE和MAP2)。研究表明,从妊娠中期猪胎儿羊水中分离干细胞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转EGFP基因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潜能,可以用EGFP对羊水来源干细胞进行标记、追踪,为EGFP作为示踪标记对干细胞用于体内移植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年04期 v.30;No.160 540-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草原红牛不同组织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检测及比较研究

    秦立红;刘伟英;张丽颖;张金玉;张国梁;赵玉民;张嘉保;赵志辉;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Androgen receptor gene,AR)在草原红牛公牛和母牛多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该基因在草原红牛公牛和母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AR基因在所检测的公牛和母牛的心、肝、脾、肺、肾、肠、胃及睾丸(卵巢)等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肝脏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草原红牛公牛和母牛相同组织间比较结果显示:AR基因在草原红牛公牛肝脏中表达量与母牛相比较差异不显著,其他不同组织间表达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公牛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母牛。本试验为深入研究AR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了解该基因对不同性别个体肉质性状的形成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0年04期 v.30;No.160 54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草原红牛IGFBP3基因多态性及与部分屠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张永宏;高妍;陈承祯;刘同欣;姜昊;戴立胜;孙博兴;张嘉保;赵志辉;

    以草原红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IGFBP3基因的多态性,并将不同基因型与部分屠宰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第2内含子发现多态性位点,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测序结果显示在8 069 bp处存在C→T的碱基突变;该位点的多态性对草原红牛的眼肌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AA型显著高于BB型(P<0.05),但与AB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屠宰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初步推断IGFBP3基因可能是影响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一个与影响肉质性状的QTL连锁的基因。

    2010年04期 v.30;No.160 549-55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西农萨能奶山羊INHA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产羔数和产奶量的相关分析

    王娅娜;颜泉梅;韩丹;李玲;朱广琴;宋宇轩;王建刚;曹斌云;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INHA基因的启动子区2个基因座位在西农萨能奶山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在P1引物所扩增的目的片段发现遗传多态,有2种等位基因A和B,有3种基因型AA型、AB型、BB型;在P2引物所扩增的目的片段未发现遗传多态。对多态片段的测序分析表明:AA型与BB型相比在DNA序列的第506 bp处插入了一个碱基G,在第446 bp处碱基C→T。AB、BB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AB、BB基因型的个体各胎次产奶量均比AA型高,其中在第2、3胎产奶量和前4胎平均产奶量都达到显著水平(P<0.05),AB基因型的前4胎平均产奶量和AA型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INHA基因对奶山羊产羔数和产奶量都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INHA基因的P1位点可作为奶山羊的有效分子标记。

    2010年04期 v.30;No.160 552-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γ-氨基丁酸对持续高温热应激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李超;赵青余;马悦培;肖传斌;张军民;

    将216只预饲喂的28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分成4组,分别饲喂含γ-氨基丁酸(GABA)含量为0、30、50和50 mg/kg(饮水)的基础日粮,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试验于持续高温人工舱内饲养14 d。结果表明,GABA对呼吸率和直肠温度无显著(P>0.05)影响,对血液中T3、T4、皮质醇(COR)和IL-Ⅱ无显著(P>0.05)影响。结果提示,GABA可以降低持续高温热应激肉鸡的呼吸率和直肠温度,并提高其内分泌机能和免疫机能。

    2010年04期 v.30;No.160 556-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病原菌自转运黏附素(Autotransporter adhesin)的研究进展

    韩文瑜;谢芳;雷连成;

    病原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是引发感染的第一步。分泌到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自转运黏附素调节着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是重要的毒力因子。本文综述了自转运黏附素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且评价了自转运黏附素用于疫苗的潜力,有望为研制防御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疫苗提供新的设计靶位。

    2010年04期 v.30;No.160 560-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