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新;宋战昀;韩文瑜;丁壮;
细胞表面的SAα2,3Gal和SAα2,6Gal2种糖链可以作为新城疫病毒(NDV)入侵靶细胞的受体,但这2种糖链在不同动物细胞上的分布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为明确不同动物细胞上NDV受体的分布和相对含量,分别对鸡胚成纤维细胞、鹅胚成纤维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以及Vero细胞,使用糖链检测试剂盒进行凝集素细胞原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FITC/PI双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禽类细胞上受体分布。结果表明鸡胚成纤维细胞和Vero细胞表面同时分布有SAα2,3Gal和SAα2,6Gal2种受体,而鹅胚成纤维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表面则只分布有SAα2,3Gal受体,缺乏SAα2,6Gal受体,提示NDV受体在不同禽类细胞表面的分布存在种属差异性。
2010年09期 v.30;No.165 1145-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柴家前;庞昕;刘金华;沈志强;
采取单因素随机分组的试验设计,研究了以蜂胶纳米蜂胶颗粒作为佐剂的新城疫灭活疫苗对鸡的免疫保护效果,测定了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体液免疫的变化、以及对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疫苗免疫后7d攻毒,免疫保护率为70.0%。在注射后7d,胸腺指数: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各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可看出A组有提高的趋势,D组其胸腺指数也高于E组,注射后21d时差异显著(P<0.05)。免疫后每周所测抗体结果均为A组最高,B组次之,C组最差。A组产生抗体早,B组与之相比产生抗体的高峰期晚。该疫苗能促进鸡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使血液循环中T淋巴细胞增多,使腹腔巨噬细胞活性增强。蜂胶苗产生抗体早,可以获得早期保护。
2010年09期 v.30;No.165 1151-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浩;王景艳;王林;崔治中;
对3株首次从种蛋中分离到的NDV进行交叉HI试验表明,这3株分离毒的交叉HI同源性为98.1%~100%。对这3株病毒及另1株从输卵管分离到的NDV的F与HN完整基因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序列结果登陆GenBank(FJ011441~FJ011448)。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这4个毒株的F与HN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9.5%~99.8%和99.6%~100%,远高于其与Lasota、F48E8株以及目前国内流行的其他基因Ⅶ型毒株的同源性。分离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特征,根据绘制的遗传进化树分析,属于基因Ⅶ型。研究结果显示这4个不同来源毒株其2个基因的同步高度同源性可能与它们均是与生殖道感染有关。
2010年09期 v.30;No.165 1156-1159+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沈婵娟;程安春;汪铭书;文明;招丽婵;贾仁勇;徐超;孙涛;葛菡;周登春;余波;陈孝跃;
对鸭瘟病毒(DPV)UL51基因在感染宿主细胞内的定位和转录时相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特性和功能提供有用的试验数据和材料。构建pET32a-UL51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至E.coliBL21(DE3)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后,用Ni2+-NTA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纯化该表达产物。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兔子,制备兔抗UL51多克隆抗血清,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法检测该基因在DPV感染的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内的定位和转录情况。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最早可在感染后8h的胞浆中检测到特异性荧光点,24~36h有大量绿色荧光团块聚集于近核区域,之后随着细胞病变的增强,胞浆中的绿色荧光开始减弱,且在感染晚期的胞核中也出现了少量弥散的绿色荧光。RT-PCR结果显示,DPVU L51基因从感染后4h开始转录,其后转录量不断增大,从6~48h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之后又降低。DPVU L51蛋白主要定位于感染的宿主细胞的胞浆中特别是近核区域,与其在α-疱疹病毒中的同源物的定位结果一致;并且与其他几种α-疱疹病毒的转录情况对比后,可认为该基因是一个晚期(γ类)基因。
2010年09期 v.30;No.165 1160-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少灵;花群义;杨俊兴;张彩虹;孙洁;阮周曦;吕建强;曹琛福;秦智锋;陈兵;陈书琨;杨云庆;
依据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vp73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与TaqMan探针,扩增片段69bp,建立了ASFV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与OIE推荐用于检测ASFV的实时荧光PCR和普通PCR方法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本文建立的方法与OIE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相当,灵敏度与OIE荧光PCR方法相当,但比普通PCR方法高出至少10倍。标准定量曲线显示,本文方法最低检测限可达10 copies/μL病毒DNA(相关系数为0.993046)。重复性试验的批内CV值为0.61%~1.14%,批间CV值为1.37%~3.14%,表明本文方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可见,本文建立的基于vp73基因的ASFV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具备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将为检验检疫部门防御ASFV传入我国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2010年09期 v.30;No.165 1173-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王龙涛;高雯雯;付永平;龙飞;王丕武;胡桂学;高丰;
以玉米自交系"丹598"、"H99"和"丹988"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基因枪法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S导入玉米自交系中,并对基因枪法转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对转化的愈伤组织进行分化诱导出苗后进行PCR和RT-PCR检测。PCR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已转入到玉米基因组中;RT-PCR试验证明,目的基因能在转基因玉米植株中获得转录。
2010年09期 v.30;No.165 1179-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丽;崔保安;陈红英;赵玉丛;郭宏伟;
根据GenBank中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E基因的序列(EF552427),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通过常规PCR扩增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将鉴定正确的gE基因片段克隆入pTG19-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经PCR及测序鉴定后得到阳性重组质粒。以该阳性重组质粒为作为模板建立SYBR-GreenⅠ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并做灵敏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溶解曲线特异,相关系数为0.9999,最低检测的拷贝数为35.4拷贝/25μL,比常规PCR高10倍,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并能对样品进行定量检测等优点。本研究成功的建立了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的SYBR-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定量分析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程度奠定了基础。
2010年09期 v.30;No.165 1185-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廷;韦旭斌;梁剑平;陈士恩;罗晓琴;
为了探讨金丝桃素可溶性粉抗犊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MDV)的作用机制,试验过程中采用先给药后接毒、先接毒后给药和同时给药接毒3种不同的途径,分别在72、96、120h观察病毒致牛肾原代细胞(MDBK)的病变(CPE)情况。结果表明,病毒的TCID50为10-6/0.1mL,金丝桃素可溶性粉的TC0为2.5g/L;药物质量浓度在0.3~2.5g/L范围内同时给药和接毒组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单层完整,视野中未见大量圆细胞或死细胞,而其余2种给药途径细胞病变明显。结果提示,金丝桃素可溶性粉对BVD-MDV有显著的直接杀灭作用。
2010年09期 v.30;No.165 118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晓菁;王静梅;剡根强;
新疆石河子6个规模化奶牛场相继出现出生1~9周龄的犊牛发生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以肺部感染为主,部分犊牛发生腹泻的疾病,造成90余头犊牛因肺炎死亡。从其中2个发病牛场死亡犊牛采集病料,经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动物试验,初步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命名为Pm142-x-3、Pm142-x-4、Pm149-xby、Pm149-x,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基因kmtl和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yaD-hyaC、bcbD、dcbF、ecbJ和fcbD序列,合成引物,进行PCR扩增。选取Pm149-x-3的目标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Pm149-x-3的kmtl基因片段全长为460bp,与GenBank中各血清型kmtl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4%;荚膜血清型A菌株特异性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7%;而扩增其他荚膜血清型B、D、E、F的型特异性基因均未获得目的条带。由此确认,分离的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药敏试验表明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敏感。
2010年09期 v.30;No.165 1193-1196+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王广秀;徐镔蕊;李伟;杜艳;
为研究猪附红细胞体的病原形态学特征及其致病特性,给6只临床健康小鼠成功感染了猪附红细胞体病,对试验组小鼠感染后的不同时期采集的血样进行了鲜血压片、姬姆萨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学检查,红细胞计数和以P1:5′-GCATGCCCAGTCCCCAAGGA-3′和P2:5′-TGCGGGGAGTACGTGGGAAGG-3′为特异性引物,利用2003年LudwigE报道的方法对待检血样中附红细胞体DNA的PCR鉴定及测序。1000倍油镜下观察到单个或连成线状的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表面,红细胞变成刺状、菠萝状或"口"字形等不规则形状;12000倍扫描电镜下观察到了"逗点"状及以纤丝与红细胞膜相连的附红细胞体;红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在接种后第7、10、14天出现大量异型性红细胞,其中第10天严重变形红细胞数量最多。说明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明显期在感染后第7~14天,14d以后逐渐消散;PCR扩增得到782bp的DNA片段,经序列分析与序列号为AJ504999的相应片段同源性为99.74%。本试验为猪附红细胞体的病原特性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机理等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年09期 v.30;No.165 1197-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彭昊;陶建平;许金俊;刘丹丹;李建梅;任春芝;
提取巨型艾美球虫(Eimeria maxima)南通株(NT株)配子体总RNA,应用RT-PCR技术对gam82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其核苷酸及氨基酸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基因全长为1791个核苷酸,具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96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发表的Houghton株gam82基因同源性为100%。根据对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二级结构和抗原表位分析的结果,筛选免疫原性良好的区域,命名为gam82-Y,进行原核表达。重组菌经过IPTG诱导后,通过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检测,gam82-Y基因片段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融合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000。可溶性分析表明,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以E.maxima高免血清为一抗进行Western-blot检测,显示重组抗原gam82-Y具有免疫原性。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03-1207+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建永;赵月兰;秦建华;
将诱导获得的可溶性表达产物抗堆型艾美耳球虫子孢子ScFv-PE40重组毒素,加入含有脱囊后的子孢子的1640培养液中,观察14h内活动的子孢子数目和活动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入重组毒素组的活动子孢子数目明显减少(P<0.05),活动性明显降低,提示重组毒素对鸡堆型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从而为鸡堆型艾美耳球虫病的免疫控制研究提供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08-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广美;丛彦龙;丁壮;常爽;张泉鹏;孙玉章;王晓莉;
将2007年7月—2008年10月从吉林省猪群中分离到的3株H3N2亚型流感病毒,分别命名为A/swine/Ji-lin/A/2007(Sw/Jilin/A/07),A/swine/Jilin/B/2007(Sw/Jilin/B/07)和A/swine/Jilin/C/2008(Sw/Jilin/C/08)。结合已知猪流感病毒(SIV)内部基因序列,设计合成6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技术分别扩增出6段内部基因,并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3株流感病毒内部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在PB2、PB1、PA和NP的进化树上,3株H3N2分离株处于近代人源谱系内;在M和NS进化树中,Sw/Jilin/A/07和Sw/Jilin/B/07处于近代人源谱系内,而Sw/Jilin/C/08与禽源谱系内的H5亚型病毒亲缘关系最近。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13-1216+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交儿;孙斌;黄瑛;许立华;周向梅;尹晓敏;赵德明;
将质量浓度为15μg/L的IFN-γ作用于不同剂量M.bovis(MOI10∶1,20∶1)北京株感染的THP-1细胞,在感染后12,24,36,48、72h,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凋亡百分比。结果表明:IFN-γ诱导了牛分枝杆菌北京株感染的细胞凋亡,并且凋亡呈时间相关性。在相同时间,感染剂量为MOI10∶1和MOI20∶1的THP-1细胞经IFN-γ诱导后,细胞凋亡数无显著差异(P>0.05)。将IFN-γ(15μg/L)和牛分枝杆菌北京株(MOI10∶1)处理的THP-1细胞孵育36h后,使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细胞核内凋亡诱导相关因子(AIF)的变化,结果发现,细胞核内牛分枝杆菌单独感染和IFN-γ刺激的牛分枝杆菌感染的巨噬细胞的AIF的百分比分别为(11.38±1.00)%和(23.26±1.85)%,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在IFN-γ诱导的牛分枝杆菌感染的THP-1细胞凋亡过程中,AIF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被激活。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IFN-γ诱导的牛分枝杆菌北京株感染的THP-1细胞凋亡过程中AIF相关信号通路,对阐明IFN-γ在牛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17-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米晓云;石保新;张壮志;古努尔·吐尔逊;金映红;张文宝;张玲;阿依努尔;阿布里克木;阿不都;
以比格犬为实验动物经口感染原头蚴,观察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情况。6只比格犬分为3组,每组2只,每组感染原头蚴的剂量分别为5万、15万、25万枚/只,感染后40d开始检查粪便有无虫卵排出。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原头蚴后48d虫体开始排卵;6只比格犬(Beagle)细粒棘球绦虫人工感染率为100%,其中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3457条(成熟2074条,未成熟1383条);1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6230条(成熟3639条,未成熟2591条);25万枚组感染的平均荷虫16238条(成熟11856条,未成熟4382条)。结果表明,比格犬(Beagle)可以成为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研究的动物模型。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23-1224+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方静;崔恒敏;廖婷彬;崔雪;陈玥;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鸭腔上囊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强阳性细胞出现于20d胚龄至胚后14周龄的滤泡间上皮,20d胚龄至胚后17周龄的小结相关上皮,新生雏至胚后14周龄的滤泡皮质,24d胚龄至胚后14周龄的滤泡髓质,20d胚龄至胚后14周龄的肌层和小动脉平滑肌。结果说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于鸭腔上囊的不同部位及不同发育阶段;在腔上囊退化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这可能是导致腔上囊退化的原因之一;滤泡间上皮与小结相关上皮在神经肽表达方面存在差异。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25-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长清;程国富;严攀;胡薛英;张万坡;谷长勤;
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氯气中毒对小鼠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和脑)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将40只30日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用氯气诱发中毒性肺水肿模型,剖检观察各脏器病理变化。并运用免疫组化法(SABC)检测各脏器中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结果显示试验组出现肺水肿的临床症状,除肝脏外其他脏器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E染色见水肿典型病变。结论得出氯气中毒致使小鼠主要脏器的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上升,这可能与水通道蛋白4的转运水的功能直接有关。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31-1234+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莉;李小平;任林柱;陈立梅;王铁东;张英;闫森;欧阳红生;逄大欣;
采用高效热不对称交互式PCR(hiTAIL-PCR)的方法,取转基因克隆猪血液,提取基因组作为模板,扩增目的片段,将扩增获得的特异性产物,连接到PGEM-T载体上,送测序公司测序。测序结果与载体序列经比对后,获得侧翼序列。将获得的侧翼序列提交GenBank与猪的基因组数据库比对确定了在基因组上的位置。结果表明目标序列整合到猪的15号染色体的基因组克隆(nw_00188566P4)中。该方法可以有效、快捷的鉴定外源基因在基因组中的整合的具体位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35-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田发益;李晓忠;巴平;钟国辉;袁雷;何冰梅;
通过测定牛瘤胃液中N源、可溶性糖含量,统计分类纤毛虫数量和改良纤维分解细菌选择性培养基等方法,发现瘤胃内NH4+-N、NO3--N、全N和可溶性糖处在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含量的高低取决于瘤胃内食糜的养分、食糜和瘤胃液在瘤胃中的排空时间,同时鉴定了西藏黄牛瘤胃液中12种不同属的纤毛虫、4个主要纤维素分解细菌和厌氧真菌的数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NH4+-N含量变化较小,在平均值(71.2799±15.1205)mg/L浮动;NO3--N在AM10:00达到最高值;全N在AM8:00和16:00含量最高。通过试验改良的纤维素菌培养基能较好地培养瘤胃内4种细菌,为更进一步研究瘤胃内微生物提供了一条途径。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39-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喻翠翠;孟宪荣;栗绍文;梅仕林;张望;周蕾蕾;陈辉;毕丁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重组猪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制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梅山猪肝脏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猪hp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KG和pET-32a上,转化至E.coliBL21中,IPTG诱导下高效表达重组GST-Hp和HIS-Hp蛋白。用纯化的重组GST-Hp免疫BALB/c小鼠,用纯化的HIS-Hp作为包被抗原进行间接ELISA检测,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筛选阳性细胞株,制备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筛选到2株高效分泌抗猪H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3B4和3C8。Western-blot和间接ELISA检测均表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45-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滨;陈一资;辜雪冬;
采用固定剂量染毒法以0.048、0.097、0.193mg/kg(1/20~1/80LD50)让小鼠连续90d经口摄入亚硒酸钠,分别在试验30、60、90d取血及主要脏器,系统研究硒对小鼠生长性能、组织病理变化、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等的影响。结果,0.097mg/kg和0.193mg/kg剂量对小鼠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剖检及组织学变化以心、肝、脾、肺、肾等实质器官损伤为主,对主要器官脏器指数、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影响。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对小鼠有亚慢性毒性作用,小鼠经口亚慢性最大无作用剂量为0.048mg/kg。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48-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熊桂林;曹随忠;付志新;顾建红;陈大伟;刘宗平;
选择产前约20d的干乳期奶牛48头,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Ⅲ、Ⅳ组分别每天补饲硫辛酸3、5、8g/头,连续50d,测定了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Ⅲ和Ⅳ组血清GSH-Px活性第20天开始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Ⅲ和Ⅳ组血清SOD活性第30天开始降低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Ⅱ组血清CAT活性在第30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组第30~50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血清MDA含量在第40天、Ⅳ组在第50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补充硫辛酸可明显改善围产期奶牛的抗氧化能力。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53-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常新耀;谢红兵;魏刚才;
为了研究半胱胺对小尾寒羊瘤胃原虫和养分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体质量40kg左右小尾寒羊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半胱胺每天每只的添加量分别为0.1(1组)、0.2(2组)、0.3(3组)、0(对照组),结果表明,(1)半胱胺能够激发瘤胃原虫的生长率和增长数量。(2)试验羊采食正常,各组间采食量无显著差异。试验3组的日增重达到0.234kg,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间日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3组的耗料/增重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1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3组的粗蛋白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脂肪消化率则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化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每天每只添加0.3g半胱胺试验组的血糖(glucose)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尿素氮(BUN)值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生长抑素(SS)值为56.02ng/L,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45ng/L(P<0.01);血清3-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血清胰岛素(INS)水平与对照组不显著(P>0.05)。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57-1260+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春龙;任延铭;姜文博;付强;刘娣;富相奎;李忠秋;
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将15头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进行为期60d的饲养试验。每组奶牛分别饲喂不同日粮:Ⅰ组(基础日粮)、Ⅱ组(基础日粮+200mg大豆黄酮/d)、Ⅲ组(基础日粮+200mg染料木素/d),试验期60d内每隔15d晨饲前空腹颈部采集血样,进行血液内分泌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对泌乳中期奶牛血清胰岛素(INS)、甲状腺激素T3、T4含量虽有一定的增高趋势,但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血清中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结论: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具有提高奶牛GH、PRL和E2水平的作用,但对INS、T3、T4无影响。
2010年09期 v.30;No.165 1261-1264+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