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联合肌注猪IL2真核质粒对PPV VP2-PCV2 ORF2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朱玲;郭万柱;徐凯;王印;陈燕凌;唐玉香;

    将猪IL2基因和PPV VP2基因、PCV2 ORF2截短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了重组质粒pCI-ORF2-VP2和pCI-IL2,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CI-ORF2-VP2质粒转染PK15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在体外的表达情况。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将pCI-IL2和pCI-ORF2-VP2质粒联合肌注免疫小鼠,相同剂量免疫2次,间隔2周,同时设立pCI-ORF2-VP2、pCI空载体、猪细小灭活苗、圆环亚单位苗对照,检测免疫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血清抗体的滴度。结果显示,pCI-ORF2-VP2在PK15细胞中能正常表达,联合免疫组在第28天能够检测到PPV和PCV2抗体,第21~42天诱导淋巴细胞转化和CD4+、CD8+细胞的数量高于或显著高于pCI-ORF2-VP2质粒组。结果表明,猪IL2质粒联合肌注可以提高VP2/ORF2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

    2011年02期 v.31;No.170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O型FMDV VP1基因与山羊IL-18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共表达与活性检测

    王婷婷;范忠玲;王希辉;陈金龙;曹丙蕾;孔娜;胡敬东;赵宏坤;

    以杆状病毒pFastBacTM Dual为载体,将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基因和山羊白介素18(gIL-18)基因,分别插入到双表达载体的P10启动子和多角体蛋白启动子PH的下游,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TMDual-gIL18-VP1,然后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三重抗性与蓝白斑筛选,获得杆状病毒重组质粒Bacmid-gIL18-VP1,并利用昆虫细胞进行转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表明gIL-18基因和VP1基因同时在同一细胞中独立表达。将共表达产物进行生物学活性分析表明,重组蛋白能够诱导山羊脾淋巴细胞生成IFN-γ抑制水疱性口炎病毒(VSV)在牛肾细胞(MDBK)上生长。本试验用Bac-to-Bac系统成功构建了同时含有gIL-18基因和VP1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在昆虫细胞中得到了高效表达,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从而为下一步研究gIL-18在口蹄疫(FMD)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02期 v.31;No.170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FMDV P1基因在重组PRV的表达及实验免疫研究

    史秋梅;高桂生;向华;李敏;宣华;

    为获得FMDV的衣壳蛋白前体P1和P1与3C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并评价两重组病毒的免疫效果,进行了本项研究。将构建的重组转移质粒pIESZP1和pUTK3CP1,用脂质体转染预先感染0.1 MOI PRV的Vero细胞,经120 h培养收获病毒后,再分别用蓝斑筛选和BrdU加压筛选重组病毒3~5次。经过挑斑纯化、扩增培养后用PCR、IFA检测筛选表达的FMDVP1蛋白。用这2株病毒分别免疫BALB/c小鼠,通过SN和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的抗体水平。成功地获得了2株可以正确表达目的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毒rPRVP1和rPRV3CP1。2株重组病毒均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FMDV抗体,两重组病毒各项免疫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2011年02期 v.31;No.170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快速诊断伪狂犬病毒的LAMP方法的建立

    杨睿;杨金龙;王孝友;付利芝;曾秀;

    采用LAMP技术建立了一种针对伪狂犬病毒的可视、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应用PrimerExplorerV4软件,根据伪狂犬gE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4条引物,优化了反应体系与反应时间,检测了特异性与灵敏性。发现该方法只需要40 min就能检测出结果,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为普通PCR的100倍,最低可检测出质量浓度为6.2×10-9mg/L的病毒DNA。该方法的建立为伪狂犬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1年02期 v.31;No.170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猪圆环病毒2型ORF2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敬晓棋;吴发兴;元永平;陈德坤;

    为制备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ORF2重组蛋白单抗,以纯化复性的ORF2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ELISA筛选出了3株分泌PCV2ORF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1C7A4、4F3F5和4G8F7。3株细胞的培养上清中抗体效价分别为1∶3 125、1∶3 125、1∶15 625,小鼠腹水效价分别为1∶390 000、1∶390 000、1∶1 950 000;Western blot显示,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PCV2 ORF2重组发生特异性反应;辣根过氧化酶偶联4G8F7制成的酶标单抗,测定结果显示其最佳工作浓度为1∶2 000。结果表明本研究利用体外重组表达PCV2 ORF2融合蛋白制成的杂交瘤能够稳定分泌效价高、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

    2011年02期 v.31;No.170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性DNA的构建及病毒拯救

    杨顺利;尹双辉;沈小燕;尚佑军;刘湘涛;

    用PCR法扩增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全长基因组。将全基因组插入到真核生物表达载体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中,获得单拷贝重组质粒P-PCV2和串连双拷贝重组质粒p-2PCV2,将所得质粒分别转染无PCV污染的PK-15细胞系,经7次连续传代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在细胞中含有病毒抗原。提取mRNA后经RT-PCR检测都有PCV2特异性基因转录。免疫小鼠后,对免疫后不同天数小鼠的血清用ELISA检测,结果到免疫后35 d病毒几乎都能检测到衣壳蛋白特异性抗体,小鼠致死后在其体内也能检测到病毒DNA。结果表明,所构建的2种重组质粒均可表达并在体外组装出有感染性PCV2病毒粒子。为进行PCV2分子特性、疫苗免疫及致病机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2011年02期 v.31;No.170 169-17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瘟病毒

    牛伟;丁壮;王晓莉;宋德武;宣华;母连志;李国江;

    根据GenBank发表的猪瘟病毒(CSF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保守区域的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CSFV和PRRSV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用该方法检测采集的临床疑似病料。结果表明,建立的CSFV、PRRSV-SYBR GreenⅠPCR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以用于CSFV和PRRSV的检测。

    2011年02期 v.31;No.170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分离株核蛋白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闫芳;岳文斌;吉文汇;李绪英;赵宇军;刘娟;刘风波;吴倩;任家琰;化丽珍;

    对2006-2009年从山西各地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例中分离到的7株IBV地方分离株的核蛋白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7株IBV地方分离株核蛋白基因有5株含有一个长1 230 bp的ORF,其余2株含有1 227 bp,编码410/409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与常用疫苗株H12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存在基因突变现象。与GenBank中的34株国内外分离毒株核蛋白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系统进化关系显示41株IBV毒株分属于4个群,至少有3个群在我国流行,7个分离株分布在第Ⅳ群中,第IV群大多来自我国的北方地区地方分离毒株,第Ⅱ群来自我国南方地区的部分地方分离毒株,从N基因推导氨基酸进化树上分析可见,我国的IBV地方分离毒株主要分布在第Ⅱ和第Ⅳ群中,具有较明显的地理区域性,可见IBV地方分离株在基因进化关系上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立的进化群。

    2011年02期 v.31;No.170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H5-H7双价禽流感核酸疫苗免疫研究

    张丹;鲁会军;谭磊;刘存霞;胡博;刘燕瑜;刘昊;金扩世;金宁一;

    由于禽流感的高度变异性,免疫后不同亚型之间难以得到交叉保护,以致病毒得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多价核酸禽流感疫苗具有可以保护不同亚型病毒攻击的特点。本试验设计并构建了包含禽流感H5HA和H7HA1基因的双价真核表达质粒pV-H5-H7及单独表达H5HA和H7HA1的pV-H5和pV-H7HA1。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IFA)等方法验证构建质粒的正确性和其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0,21 d分别免疫6~8周龄的BALB/c小鼠,设立双价疫苗组,单表达免疫组和对照组。免疫后35 d用HPAIV H5N1进行致死性攻击。结果显示免疫组均可刺激机体产生H5特异性抗体,pV-H5-H7诱导产生的抗体对H5N1的攻毒保护率为80%,而pV-H5单表达的攻毒保护率也为80%。表明本实验构建的双价禽流感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单表达组相当(P>0.05),为多价禽流感核酸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基础。

    2011年02期 v.31;No.170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鸭源副黏病毒及在鸭体内的抗原定位

    吴焕荣;刁有祥;李宏梅;颜赟;孙杰;李瑶瑶;孙洪磊;

    以抗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一抗,建立了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石蜡切片中鸭副黏病毒(DPMV)的方法。以建立的IFA对DPMV人工感染鸭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器官均能检测到DPMV,但不同时间取样,阳性信号分布的器官不同。脾脏、胸腺、法氏囊、肠道、肝脏、肺脏DPMV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表明这些器官为DPMV的主要靶器官。在所检测的阳性组织中,病毒抗原分布在细胞浆中。IFA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PMV具有直观、特异性强的优点,是对DPMV进行检测和抗原定位的良好方法。

    2011年02期 v.31;No.170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复方制剂预防鸡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的效果观察

    林青;李林海;周宏超;宋军科;于三科;

    为了探讨常山、青蒿、黄连、大黄、黄芩、黄柏、黄芪、地榆、柴胡等中药组成的不同中药复方制剂预防鸡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的效果,试验设阴性对照组(Ⅰ组)、阳性对照组(Ⅱ组)、中药预防Ⅲ组、中药预防Ⅳ组、中药预防Ⅴ组和中药预防Ⅵ组6个组。结果显示,6个组相对增重率依次为100%、46.65%、84.94%、46.81%、11.37%和30.77%,攻虫后各组死亡率依次为0、20%、10%、0、10%和0,肠道病变记分依次为0、2.4、1、1、1.2和0.8;抗球虫指数(ACI)6个组依次为200、80.25、161.94、121.81、86.67和97.17。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制剂Ⅰ预防球虫病效果较好,其他组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效果不明显。该试验结果为中药复方制剂预防鸡球虫病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02期 v.31;No.170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鼠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FliC的原核表达及其对口蹄疫疫苗的佐剂作用

    陈志华;袁林;翟丽娟;李禹涛;吴丽华;王伟玉;黄一帆;胡松华;

    用PCR扩增鼠伤寒沙门菌基因FliC,将PCR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中,构建了克隆质粒pMD18-FliC。克隆质粒和pET-his载体用EcoR/Nhel双酶切,将得到的纯化基因FliC亚克隆至pET-his内,构建重组质粒pET-his-FliC。酶切、测序鉴定后,分别将重组质粒转染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菌体蛋白超声处理,上清液用AKTA Explorer蛋白纯化系统纯化。用SDS-PAGE分析所得蛋白,发现于约53 000处出现了与目的蛋白一致的外源蛋白带。293-mTLR5细胞活性检测表明该融合蛋白能刺激TLR-5通路,引起NF-κB的活化。用小鼠模型检验FliC对O型口蹄疫抗原的免疫增强作用,证明其对口蹄疫疫苗具有佐剂作用。

    2011年02期 v.31;No.170 198-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猪附红细胞体单管巢式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郑秀红;贾立军;邢莹;张守发;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猪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登录号U88565)设计合成2对引物,建立了猪附红细胞体单管巢式PCR诊断方法,经酶切分析、单管巢式PCR进一步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血涂片染色镜检、常规PCR进行了比较。结果:扩增的猪附红细胞体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猪附红细胞体基因序列(U88565)同源性为96%;特异性试验表明,设计的引物不能扩增弓形虫、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羊附红细胞体等病原体;敏感性试验表明,单管巢式PCR诊断方法最低能够检测出0.116 fg的标准模板DNA。通过对75份血液样本的检测表明,建立的单管巢式PCR方法明显优于血涂片染色镜检法及常规PCR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实用性。本试验建立的单管巢式PCR诊断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实用等优点,为猪附红细胞体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可靠的诊断技术。

    2011年02期 v.31;No.170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湖南省猬迭宫绦虫ITS及5.8S r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刘自逵;刘国华;戴荣四;刘伟;李芬;徐平原;胡涛;刘毅;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猬迭宫绦虫rDNA的ITS-1、5.8S及ITS-2片段,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ITS及5.8S rDNA序列总长存在一定差异,为1 369~1 393 bp,包含部分的18、28S及全部的ITS-1(662~687 bp)5、.8S(138 bp)及ITS-2(457~475 bp)序列。由于猬迭宫绦虫ITS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

    2011年02期 v.31;No.170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猪源隐孢子虫卵囊的分离及基因型鉴定

    陈甫;黄克和;

    应用RT-PCR方法对南京、上海和合肥猪源隐孢子虫卵囊SSU rRNA部分序列进行扩增,产物测序后提交GenBank,收录号为DQ855266、DQ855267;用BLAST和DNAStar软件与GenBank参考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其同源性,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合卵囊形态学观察和对小鼠、大鼠、兔、山羊和鸡的传染性试验确定隐孢子虫种类或基因型。结果表明,3地区猪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与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同源性达94%~100%,与C.parvum"mouse"型有99.8%~100%的同源性,并处于进化树的同一分支。因此,3地区猪源隐孢子虫是C.parvum"mouse"型,提示猪和鼠之间存在交叉传播的可能。

    2011年02期 v.31;No.170 213-216+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银翘药对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

    吴俊伟;陈敏;陈红伟;汪开毓;

    为了考察银翘药对配伍的科学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了金银花注射液(A)、连翘注射液(B)、银翘药对注射液(C)以及金银花注射液、连翘注射液的混合液(D)主要成分绿原酸、连翘苷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结果A、C、D 3种注射液肌注后绿原酸在家兔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Cmax分别为:1.567、1.656、1.612 g.L-1;Tmax分别为:0.413、0.224、0.285 h;Tβ/2分别为1.164、1.227、1.132 h;AUC分别为1.905、2.623、2.114 mg.h.L-1;B、C、D 3种注射液肌注后连翘苷在家兔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其Cmax分别为1.548 g.L-1、1.902、1.576 g.L-1;Tmax分别为:0.742、0.606、0.646 h;Tβ/2分别为1.272、1.212、1.220 h;AUC分别为2.80、3.216、2.881 mg.h.L-1。试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配对能缩短绿原酸达峰时间Tmax,混合煎煮能提高连翘苷药峰浓度Cmax;配对并混合煎煮2种成分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提高,说明银翘配对并混合煎煮具有其科学依据。

    2011年02期 v.31;No.170 217-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芪多糖对SLT-Ⅱe诱导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周宏超;胡格;范光丽;刘钟杰;穆祥;

    通过检测黄芪多糖对SLT-Ⅱe诱导的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ET-1、PGI2、TXA2、P-选凝素及sICAM-1的浓度变化,探索中药复方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对仔猪水肿病的疗效机制。将培养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SLT-Ⅱe组、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处理组等5个组,采用ELISA法测定了培养3、6、9和12 h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ET-1、PGI2、TXA2、P-选凝素及sICAM-1浓度的变化。10 mg/L黄芪多糖可下调SLT-Ⅱe诱导的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NO、ET-1、TXA2及sICAM-1的分泌,12 h内使NO、ET-1、TXA2及sICAM-1的分泌浓度接近正常水平;5、10、15 mg/L黄芪多糖不能下调SLT-Ⅱe诱导的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PGI2及P-选凝素的分泌。黄芪多糖通过抑制SLT-Ⅱe诱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NO、ET-1 TXA2及sICAM-1的过量分泌,缓解肠道微循环障碍,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2011年02期 v.31;No.170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长效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在猪体内残留的消除规律

    李媚;刘伟坚;黄显会;曾振灵;

    在常规饲养条件下,对35头健康成年猪按10 mg/kg体质量的剂量肌肉注射10%长效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为48 h。第2次给药后12 h及2、5、9、14、192、5 d分别屠宰5头猪,分别采取每头猪的肌肉、肝脏、肾脏、皮肤+脂肪和注射位点肌肉等5种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残留量测定。结果表明:在第2次给药后19 d,多西环素在各组织均能检测到,且残留均低于残留限量。多西环素残留浓度大小顺序:注射部位(肾脏(肝脏(皮脂(肌肉。采用WT1.4软件制定的统计方法来处理猪组织中药物浓度-时间数据,以制定休药期。

    2011年02期 v.31;No.170 227-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沙冬青生物碱对MDCC-MSB1细胞增殖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哈利;张惠英;贾宁;方梅;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噻唑蓝(MTT)还原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梯度浓度沙冬青总生物碱对体外培养鸡马立克氏病肿瘤HDCC-MSB1细胞株的增殖抑制及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显示,沙冬青生物碱可显著抑制HDCC-MSB1细胞增殖,且这种抑制具有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经沙冬青生物碱作用的HDCC-MSB1细胞培养样本中有明显的DNA低含量颗粒("亚G1期"峰),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发生改变,细胞增殖在G1被阻滞。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明显下降,也呈现出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结果表明,沙冬青生物碱对HDCC-MSB1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效应,且抑制依赖于诱导HDCC-MSB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的下降,并进一步诱导了该细胞的凋亡。

    2011年02期 v.31;No.170 23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醋酸铅对体外培养SD大鼠成骨细胞的毒性

    贺秀媛;张志平;张君涛;刘春生;刘宗平;袁慧;

    利用不同浓度的醋酸铅溶液(0、20、40、80μmol/L)作用成骨细胞24 h,研究醋酸铅对体外培养新生SD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的影响。结果表明,成骨细胞的增殖功能和ALP活性随着醋酸铅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或P<0.01),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染铅组成骨细胞ALP活性显著下降(P<0.05),而钙调蛋白mRNA和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当铅浓度为40μmol/L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表明醋酸铅通过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活力、ALP活性和钙调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毒性损伤作用。

    2011年02期 v.31;No.170 237-240+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乳酸菌富铁的研究

    袁林;左瑞雨;王朋朋;王平;党晓伟;尹清强;

    为了使铁离子转化为易被动物体吸收的微量元素,以防治仔猪因缺铁而造成的贫血等病症,本研究用乳酸菌富集铁元素。首先测得乳酸菌在硫酸亚铁和有机铁2种来源的铁元素中所能正常生长的最高铁离子浓度,然后加入适宜浓度的铁离子培养乳酸菌至最高活菌数。菌液离心后冲洗3次并烘干,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乳酸菌干细胞内铁离子的含量,比较乳酸菌对2种形态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最后做饲养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对有机铁的耐受质量浓度(0.5 g/L)比硫酸亚铁(0.1 g/L)高;乳酸菌对有机铁的富集能力(1.590 mg/g)比硫酸亚铁(0.024mg/g)强。含有机铁的乳酸菌制剂对降低断奶仔猪死亡率有显著效果。

    2011年02期 v.31;No.170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静脉注射纤维素微粒诱发肉鸡腹水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李英;曾健滢;潘家强;韩前彪;李玉谷;

    通过翅静脉注射CM-32纤维素微粒,观察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血细胞压积(PCV)、血红蛋白(Hb)、腹水等方面的变化,探讨建立肉鸡腹水综合征(AS)模型的可行性。试验分为2组,试验组在20日龄时注射0.3 mL纤维素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期间统计临床型AS的发病率,并分别于21、28、35、42日龄从各组随机抽样,测定右心/全心重量比值(RV/TV),检查ALB、TP、PCV、Hb、腹水液等。结果试验组AS发病率(12%)显著高于对照组(3.3%),RV/TV值显著增加。纤维素微粒阻塞在肺血管,引起明显的炎性细胞聚集和肉芽结缔组织增生。试验组血清ALB、TP在42日龄明显低于对照组,PCV在28、35日龄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在35日龄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腹水液为典型的漏出液,表明翅静脉注射CM-32纤维素微粒成功诱发了AS。

    2011年02期 v.31;No.170 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黄曲霉毒素对猪生长性能及内脏器官的影响

    史莹华;姚惠霞;张伟毅;王先科;许梓荣;王成章;

    选用60头体质量28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半),分别饲喂基础日粮(C组)、基础日粮添加0.1 mg/kg黄曲霉毒素(AF组),试验期90 d,研究黄曲霉毒素(AF)对猪生长性能及内脏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AF显著影响试验猪的生长性能和内脏器官相对重量,与C组相比,AF组试验猪日增重降低了12.90%(P<0.01),料重比提高了7.54%(P<0.01);AF组试验猪肝脏、肾脏、脾脏、胰脏的相对重量分别提高了8.24%(P<0.05)、27.27%(P<0.01)、41.18%(P<0.01)、42.86%(P<0.01);AF组试验猪肝细胞和肾细胞发生了严重的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提示:长期饲喂0.1 mg/kg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日粮可诱发猪黄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

    2011年02期 v.31;No.170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电融合/激活对于巴马小型猪体细胞克隆胚胎生产的影响

    刘红波;吕培茹;胡林林;杨小淦;宁淑芳;韩晓慧;陆阳清;卢晟盛;卢克焕;

    本试验旨在建立适用于猪体细胞克隆的融合/激活体系(试验1),优化融合/激活条件以提高重构卵融合率和激活率,为生产足够数量的克隆胚胎用于胚胎移植最终诞生体细胞克隆猪奠定条件。首先比较脉冲时间确定适合体细胞克隆的最佳融合/激活参数,然后利用此参数验证巴马小型猪耳部成纤维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潜能。结果显示:场强100 V/mm,3次电脉冲,脉冲时间为30μs时适于猪体细胞克隆。在试验2中,利用巴马小型猪耳部成纤维细胞为供体细胞构建体细胞克隆胚胎,得到了较高的卵裂率(83.1%)和囊胚发育率(12.4%)。

    2011年02期 v.31;No.170 25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食蟹猴-猪异种体细胞核移植的初步研究

    吕培茹;刘红波;左二伟;杨小淦;宁淑芳;韩晓慧;陆阳清;卢晟盛;卢克焕;

    采用食蟹猴耳部成纤维细胞作为核供体利用电融合法构建猴-猪异种核移植胚胎,研究其核重编机制并寻找适宜的培养基,初步建立食蟹猴-猪异种核移植体系。结果显示:(1)重构胚胎激活后3 h,供体核的大小基本不发生变化,但在激活后6 h大部分形成膨大的类原核。(2)食蟹猴-猪异种核移植胚胎融合率为74.2%,有70.5%的重构胚胎发生卵裂,29%的卵裂胚胎发育到桑椹胚阶段。(3)在NCSU-23+10%FCS和TCM199+10%FCS培养基中,重构胚突破4-细胞阻滞发育到8-细胞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3.5%和17.0%,在NCSU-23培养基中的为19.9%,但是只有在NCSU23+10%FCS和TCM199+10%FCS培养基中重构胚胎发育到囊胚阶段(1.4%vs1.1%),尽管差异不显著。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食蟹猴-猪异种体细胞克隆体系。

    2011年02期 v.31;No.170 258-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荷斯坦牛羊水来源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

    贺小英;张涌;郑月茂;

    利用羊水来源干细胞培养技术体系,从胎龄285 d荷斯坦奶牛胎儿羊水中分离培养干细胞;采用RT-PCR技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或相关基因。成功分离培养出奶牛羊水来源干细胞,干细胞中CD-90、Nanog、Oct4、TERT、Sox2、Desmin和HES1表达阳性。从奶牛胎儿羊水中分离干细胞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进行转基因研究提供靶细胞奠定了基础。

    2011年02期 v.31;No.170 26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乳蛋白的遗传密码子使用频率分析

    刘晶;于浩;杨润军;鲍永华;李俊雅;戴蕴平;赵志辉;

    研究牛乳蛋白不同氨基酸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对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表达目标蛋白过程中密码子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运用ENBOSS的CHIPS和SMS中的密码子使用工具对7种牛乳蛋白编码的基因进行了分析,并将这7个编码序列拼接在一起进行了乳蛋白全基因组的密码子偏爱性研究,同时与绵羊、猪及小鼠的乳蛋白密码子偏爱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牛乳蛋白的CHIPS分析Nc值为51.867,αs1-CN、αs2-CN、-βCN、-κCN、α-LB、-βLG、LTF的Nc值分别为52.005、49.967、48.746、58.113、55.514、36.274、47.646,编码牛乳蛋白氨基酸的密码子出现频率较均一;牛乳蛋白V、A、R、I、T、L、Q、P等氨基酸的密码子使用频率与其他物种有较大差异。牛乳蛋白的密码子偏爱性与绵羊最为接近。

    2011年02期 v.31;No.170 267-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杂交品种肉牛背最长肌LPL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其对IMF的影响

    曲桂娟;杨连玉;秦贵信;董晓庆;

    选择西杂、利杂、利草杂交肉牛共42头为研究对象,以品种为单位,随机分为3组,饲喂相同营养水平的日粮,在饲养的第90、180、270天按比例屠宰,研究不同杂交品种肉牛背最长肌和半腱肌IMF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不同杂交品种肉牛背最长肌LPL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MF含量品种间存在差异,利杂牛含量最高;屠宰部位间存在差异,背最长肌IMF含量高于半腱含量。背最长肌LPL表达量对肌内脂肪沉积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存在品种的特异性,利杂牛和利草杂牛LPL表达量和IMF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2011年02期 v.31;No.170 272-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籽鹅卵巢5个基因产蛋前期与产蛋期mRNA表达的研究

    宿甲子;邓效禹;郭景茹;杨焕民;张旭;王丹;

    为了进一步分析从消减文库获得的未知基因表达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利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籽鹅卵巢组织中5个基因EST4、EST5、EST6、EST7和EST8产蛋前期与产蛋期的mRNA表达。结果显示,EST4、EST5、EST6、EST8的产蛋期表达量显著高于产前期(P<0.05),EST7的产蛋期表达量极显著高于产蛋前期(P<0.01)。研究结果提示,这5个基因参与鹅产蛋性状的分子调控。

    2011年02期 v.31;No.170 275-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肉桂油和牛至油及其主要成分对体外瘤胃发酵和甲烷产生的影响

    林波;纪苗苗;梁权;陆燕;刘建新;

    采用压力读取式体外产气法,研究了肉桂油、牛至油及其主要成分肉桂醛、香芹酚在0(对照组)、50、200、500、750 mg/L 5个水平下添加对瘤胃甲烷产量、氨氮浓度、各挥发酸浓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单体时,瘤胃甲烷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随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高浓度添加(500,750 mg/L)时,显著抑制瘤胃发酵。添加50 mg/L的牛至油和肉桂油可分别降低甲烷13.3%和21.2%,而对总挥发性脂肪酸影响较小。200 mg/L挥发油添加降低了氨氮浓度和乙丙酸比,但也显著降低了总挥发性脂肪酸。牛至油和肉桂油对瘤胃发酵的影响与其主要成分肉桂醛、香芹酚具有相似趋势,但香芹酚和肉桂醛对瘤胃发酵的抑制作用强于牛至油和肉桂油;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的添加水平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2011年02期 v.31;No.170 279-282+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钙磷代谢的影响

    张军民;邓丽青;陈茹梅;马永喜;

    选择480只AA商品代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添加磷酸氢钙,试验各组磷酸氢钙减半,分别添加500 U/kg的外源植酸酶和500、750 U/kg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来源的植酸酶。试验结果表明:肉仔鸡试验期间健康状况正常,各组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血清和胫骨中钙、磷、氮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21和42日龄时粪中磷的存留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49.43%、55.17%、54.02%和31.50%、32.28%、14.96%,差异极显著(P<0.01);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组与微生物植酸酶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可以替代外源植酸酶作为一种植酸酶来源在肉仔鸡日粮中使用,不仅不影响生产性能,而且减少磷酸氢钙的使用和氮磷的排放。

    2011年02期 v.31;No.170 28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筛选细菌毒力基因方法的研究进展

    张念章;储岳峰;贺英;逯忠新;

    细菌的致病过程涉及多个毒力基因表达产物的相互作用。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相继或即将完成,对其毒力基因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这不但影响了致病机理等基础研究的进展,还成为制约抗菌药物和疫苗研发的瓶颈。本文从生物信息学、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等4个方面介绍了筛选细菌毒力基因的方法及其应用,并综合了研究致病菌与宿主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方法。为发现和研究致病菌新的毒力因子,理顺病原与宿主关系开拓了思路。

    2011年02期 v.31;No.170 28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近10年鸡白血病流行病学报道与研究分析

    王洪进;张青禅;赵冬敏;柴家前;常维山;崔治中;郭慧君;

    鸡白血病是由多种亚型鸡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传染病,可引起感染鸡免疫抑制和多组织器官发育迟缓、萎缩以及肿瘤等,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自1999年至2009年,该病在我国近80%的省市均有病例报道,其中山东、北京等地报道病例最多;该病近10年持续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且有前期肉鸡感染病例为主到近几年的蛋鸡发病或肉蛋鸡同时发病为主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我国一些地方鸡造成严重威胁。在这些感染鸡群中,报道的以J亚型ALV感染为主,但A、B亚型在我国鸡群中的蔓延值得关注。对我国分离30余株的J亚群ALV分析表明,肉鸡上分离的ALV变异较小,而蛋鸡上变异较大。人工感染试验表明,ALV感染后除在一些鸡体内产生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外,而相当部分鸡不产生抗体或产生不具有中和作用的抗体;同时,其他免疫抑制病毒与ALV共感染可进一步降低抗体的产生,加重组织病理学变化。ALV在感染鸡只的多种组织器官上比较检测表明,肾、肝、脾及蛋清、鸡胚均可以得到较高的检出率。目前,使用核酸探针、RFLP及细胞培养病毒分离方法成为临床上鉴别ALV亚型的常用方法,其中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基因测序技术是最为有效的鉴别方法。这些研究将为我国认知鸡白血病、防制鸡白血病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1年02期 v.31;No.170 2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