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博;郭万柱;徐志文;王印;朱玲;孙志勇;王小玉;
采用RT-PCR方法成功扩增了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四川分离株(A/Swine/Sichuan/01/2006)的NS1基因,将其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NS1。将该质粒转化进大肠杆菌Rosetta~(TM),经终浓度为0.5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后,通过SDS-PAGE电泳表明融合的NS1蛋白得到了大量的表达,该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 500。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该蛋白能与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很好的免疫反应原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ELISA方法与几种常见猪群传染病病原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进一步优化应用于临床SIV的检测。
2011年03期 v.31;No.171 297-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兰云刚;赵魁;王改丽;李明谦;贺文琦;陆慧君;陈克研;岳占碰;高丰;
以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的S糖蛋白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并体外转录合成2对小干扰RNA(siRNA),分别为SS1和SS2。将SS1和SS2分别转染小鼠成神经瘤细胞(N2a)并在转染后接种HEV,48h后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血凝试验、TCID_(50)测定以及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SS1和SS2抑制HEV在N2a细胞中增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转染细胞感染HEV48 h后,SS1和SS2干扰组细胞出现的绿色荧光明显少于对照组,血凝效价分别是对照组的1/18和1/32,病毒感染滴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28和1/103,两干扰组的HEV基因组的拷贝数分别是对照组的76%和84%。以上结果表明,SS1和SS2均对HEV在N2a细胞中的复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SS2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该项试验研究结果不仅为HEV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可为抗HEV新型药物及抗病育种新靶点的设计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
2011年03期 v.31;No.171 303-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金强;吴家强;石峰;孟斌;刘少宁;牛钟相;
对从山东某发病猪场采集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疑似病料中分离到的PRRSV病毒(SX-1株),应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出PRRSV SX-1毒株的各基因片段,扩增后的产物分别克隆于pMD-18T载体鉴定后测序。序列号GQ875656。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X-1株基因组全长15 320nt(不包括poly尾),包含9个开放阅读框,5′UTR长189 nt,3′UTR长150 nt;SX-1株在分子遗传演化上属于PRRSV变异毒株,与参考毒株JXA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9%;与CH-1a和VR2332的同源性为94.8%和89.5%;而与LV的同源性仅为59.3%。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SX-1与JXA1、GDBY1株的亲缘关系很近,与CH-1a亲缘关系较近,与VR2332、CC-1、RespPRRS/Repro MLV等毒株处于不同的分支。
2011年03期 v.31;No.171 309-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浩澈;徐志文;徐凯;郭万柱;朱玲;唐玉香;陈燕凌;
将猪IL2成熟肽基因、PPV VP2基因和PCV2 ORF2抗原多肽基因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重组质粒pCI-ORF2-VP2和pCI-IL2-ORF2-VP2,用脂质体介导法将其转染PK15细胞,采用RT-PCR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重组质粒在体外的表达情况。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分别将pCI-IL2-ORF2-VP2质粒、pCI-ORF2-VP2质粒、pCI空载体、猪细小灭活苗和圆环亚单位苗通过肌注进行免疫,检测免疫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血清抗体效价。结果表明,重组质粒在体外能正常表达,pCI-IL2-ORF2-VP2免疫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CD4+、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血清PPV/PCV2抗体的OD值在二免后均高于或显著高于pCI-ORF2-VP2对照组。结果表明,猪IL2基因重组能显著增强VP2/ORF2核酸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
2011年03期 v.31;No.171 315-318+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杜秋明;鲁承;王暖成;贾文影;赵文婧;申峰勇;
为建立鹅细小病毒(GPV)检测方法,本研究以免抗GPV IgG为捕获抗体,抗GPV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通过方阵试验确定了兔抗GPV IgG最适包被浓度为16 mg/L,抗GPV单克隆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为10.8 mg/L,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倍数为1:4 000,建立了检测GPV单抗双夹心ELISA方法,对GPV检测灵敏度达0.312 mg/L。用该法对延边某养鹅场疑似发生小鹅瘟病的252只病死鹅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为75.79%,与病毒中和试验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达91.11%。本研究建立的单抗双夹心ELISA方法为GPV的检测和区域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2011年03期 v.31;No.171 319-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依裕;徐琪;段修军;张海波;孙国波;赵文明;陈国宏;
本研究设计6对引物,采用克隆测序和PCR-SSCP技术对鸭ApoVLDL-Ⅱ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单核苷酸多态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多态对肉质和脂肪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首次获得鸭ApoVLDL-Ⅱ基因DNA序列3 197 bp(GQ 180104),与番鸭和鸡的同源性分别为94.44%和68.74%;在引物Exon3检测到1910位碱基后插入/缺失2个碱基CC和G2106A突变,产生3种基因型:CC、CD和DD,等位基因D为樱桃谷鸭的优势等位基因,而C则为金定鸭和苏牧麻鸭的优势等位基因,该座位的基因型分布仅苏牧麻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在引物Exon4检测到T2723C、C2743T和A2944C突变,产生AA、AB和BB 3种基因型,3个鸭群体中的等位基因B均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2个多态座位均表现为中度多态,基因型分布仅苏牧麻鸭与金定鸭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最小二乘分析显示,AA型个体的UFA和EFA分别极显著低于和高于AB和BB(P<0.01);AA型个体的胸肌率显著高于AB(P<0.05),极显著高于BB(P<0.01),揭示鸭ApoVLDL-Ⅱ基因Exon4座位的突变可能影响鸭胸肌率以及脂肪酸的合成和代谢过程,等位基因A可能是EFA和胸肌率的有利等位基因,等位基因B可能为UFA的有利等位基因。
2011年03期 v.31;No.171 323-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作勇;聂奎;胡世君;周荣琼;唐成;
无菌采集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牛血液,提取全血基因组,用血营养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长约1500 bp的扩增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所克隆的牛附红细胞体基因片段大小为1 454 bp,GenBank登录号为FJ375309(丰都株)。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牛附红细胞体丰都株与武汉株(AY946266)最高,达99.7%,与支原体科代表种同源性为60.7%~76.2%,而与立克次氏体科的立克次氏体和无形体科的无形体同源性仅为51.4%~56.4%,表明牛附红细胞体应归为支原体科,附红细胞体属,而不应属于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对国内外牛温氏附红细胞体的亲缘关系分析表明,牛温氏附红细胞体无明显的地域性差别趋势。
2011年03期 v.31;No.171 329-33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瑶瑶;刁有祥;吴海洋;
提取A型鼻气管鸟杆菌(ORT)外膜蛋白,经纯化后包被反应板,通过方阵滴定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倍数、兔抗鸡酶标二抗稀释倍数,建立了检测ORT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方阵滴定确定最佳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11.85mg/L,血清样品稀释倍数为1:20,兔抗鸡IgG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最佳稀释倍数为1:1000,抗原抗体最佳结合时间为1h,血清与二抗最适反应时间为45min。试验结果确定的判定标准为:样品D_(490nm)≥0.639判定为阳性,D_(490nm)≤0.350判定为阴性,介于两者之间的为可疑。试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特异性,将205份疑似ORT的鸡血清用本方法进行检测,其阳性检出率为11.7%(24/205)。
2011年03期 v.31;No.171 334-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树明;马红霞;陈立芳;刘玉堂;
以大肠杆菌ATCC25922的基因组为模板,根据GenBank中大肠杆菌的evg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出约894 bp的基因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MD18-T simple vector连接,转化至大肠杆菌JM109中,筛选阳性克隆,其质粒中插入序列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报道一致。提取阳性克隆质粒,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回收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pET-28a原核表达载体中,提取阳性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阳性菌,收集表达产物,通过SDS-PAGE分析证实,pET-28a-evgS可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EvgS蛋白。Western-blot检测证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2011年03期 v.31;No.171 338-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靓;雷连成;谢芳;李树清;李林溪;韩文瑜;
试验对三聚体自转运黏附素(TAAs)的重要功能区第1 703~2 018氨基酸残基区域进行原核表达,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重组蛋白在猪肺上皮细胞的结合部位,通过黏附抑制试验研究该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扩增的adh4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相应的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100%,表达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1 000的Adh4蛋白,该蛋白能够黏附在猪肺上皮细胞膜表面。猪肺上皮细胞经Adh4蛋白处理后,降低了APP对它的黏附能力,同时Adh4抗体可以抑制该菌对细胞的黏附,黏附菌数与其稀释度呈负相关。结果表明,Adh4蛋白可以介导APP对猪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进一步证明了位于N端1703~2018氨基酸残基区域是三聚体自转运黏附素蛋白的功能区,为研究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黏附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1年03期 v.31;No.171 342-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苏艳;白光彦;孙喜东;刘妍;王春仁;张静;宋军澎;尹继刚;
利用18S rR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鉴定吉林、大庆地区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采取吉林、大庆地区断奶前犊牛粪便,提取DNA后经18S rRNA基因巢式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用Blast和MEGA4.0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同时扩增产物分别用SspⅠ、VspⅠ和MboⅡ酶切后进行RFLP分析。通过18S rRNA基因PCR-RFLP分析和测序比对分析表明,吉林分离株包括2种隐孢子虫,分别为C.bovis和C.ryanae。大庆分离株包括3种,分别为C.bovis、C.ryanae和C.andersoni。
2011年03期 v.31;No.171 347-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郭晗;储岳峰;赵萍;高鹏程;贺英;樊祜卿;冯小明;逯忠新;
2007年甘肃某地羊场山羊发生以呼吸困难、咳嗽和胸膜肺炎为特征的呼吸道传染病,经临床诊断为羊支原体性肺炎。用改良的Thiaucourt's培养基对病山羊的肺组织进行病原分离,成功分离到1株支原体M1601,经菌落形态观察、生化试验、PCR鉴定、以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分析和动物致病性试验,证明该分离株属于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
2011年03期 v.31;No.171 352-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吴松波;徐明;万家余;李莎;潘朋朋;王东旭;汤鑫;刘琳娜;刘文森;李吉平;孙玉成;
构建SPRN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目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提取BALB/c小鼠全血基因组,PCR扩增SPRN基因,克隆至融合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鼠Shadoo蛋白并纯化;以纯化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血清,并检测抗体效价,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与重组及内源性Shadoo蛋白的反应性。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小鼠Shadoo蛋白兔源多克隆抗体,为研究Shadoo蛋白与PrP蛋白之间的功能调节关系、自身的生理学作用以及Shadoo蛋白在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发病机制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03期 v.31;No.171 357-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康小燕;蒋志伟;郁磊;羊扬;舒燕;姚丰华;朱国强;
以低拷贝质粒pACYC184为载体,将hok/sok基因插入到载体BamHⅠ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ACYC184-hok/sok稳定系统,同时构建hok/sok基因缺失突变重组质粒pACYC184-hok/sok(M)。通过对构建的重组菌进行连续传代和对不同代次的重组质粒进行SphⅠ酶切,分析hok/sok基因的引入对宿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ACYC184-hok/sok在无抗生素筛选压力下连续传代,传至第135代时质粒稳定率仍是100%,且传代前后的质粒SphⅠ酶切图谱没有发生变化,DNA序列测定表明,插入的hok/sok基因没有发生任何突变。突变重组质粒pACYC184-hok/sok(M)传代前后的质粒SphⅠ酶切结果虽没有发生变化,但其相应的重组菌传至第15代,质粒几乎完全丢失。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与含pACYC184重组菌生长曲线相似,pACYC184-hok/sok重组菌生长较快,而pACYC184-hok/sok(M)重组菌生长缓慢。以上结果表明,含hok/sok稳定系统,其稳定性明显高于无hok/sok稳定系统的质粒pACYC184以及突变质粒pACYC184-hok/sok(M)。重组质粒pACYC184-hok/sok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分离稳定性。
2011年03期 v.31;No.171 36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明亮;刁有祥;纪巍;孔义波;高继明;
利用PCR方法从临床疑似PMWS症状猪的脏器中扩增出1株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全基因组(1 767bp),命名为SDZQ-1,对其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收录的21个PCV-2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同源性结果为95.0%~99.7%。将2个SDZQ-1的全基因组序列正向串联连接入PUC19载体质粒中,成功构建了PCV-2双拷贝质粒。体外转染PK-15细胞,盲传5代后,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结果构建的PCV-2克隆具有感染性。
2011年03期 v.31;No.171 368-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燕;王洪斌;范宏刚;
对噻环乙胺及XFM麻醉下,大鼠不同脑区β-EP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噻环乙胺及XFM中枢麻醉作用可能的机理。选择Wista大鼠84只,先随机抽取12只为对照组。其余随机均分为噻环乙胺组和XFM组,每组又随机均分为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3个亚组。用ELISA测定各脑区内β-EP的含量。结果,ip噻环乙胺2mL/kg后,麻醉组大脑皮层、海马、丘脑和脑干内β-EP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上述各脑区内β-EP含量显著恢复(P>0.05);麻醉全过程中小脑内β-EP含量无显著变化。ip XFM 2mL/kg后,麻醉组大脑皮层、海马和丘脑内β-EP含量显著增加(P<0.01);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上述各脑区内β-EP含量显著恢复(P>0.05);麻醉全过程中小脑和脑干内β-EP含量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噻环乙胺和XFM对不同脑区β-EP的影响可能是其产生全麻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噻环乙胺麻醉中枢作用可能与增加大脑皮层、海马、丘脑及脑干内β-EP含量有关;而XFM则可能与增加大脑皮层、海马和丘脑内β-EP含量有关。
2011年03期 v.31;No.171 38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燕;刘学忠;卞建春;张英;孙娅;柴文娴;闫汶;刘宗平;
为研究镉对新生大鼠原代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 cysteine,NAC)的保护效应,对神经细胞用不同浓度(0、5、10、20μmol/L)醋酸镉染毒和NAC(100μmol/L)进行保护,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细胞内ROS水平、MDA含量和CA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GSH-Px活性降低,20μmol/L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NAC保护组与相应染毒组比较,ROS水平、MDA含量和CAT活性呈不同程度降低,部分组间出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镉有促进神经细胞脂质过氧化的作用,NAC可提高神经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对镉暴露所致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1年03期 v.31;No.171 391-393+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朱伟;付本懂;王鲁;贺常亮;吕爽;毕文岩;申海清;韦旭斌;
为了评价硫酸化修饰后人参皂苷-Rh_2的活性变化,利用薄层色谱、红外光谱及质谱鉴定所用Ⅱa、Ⅱb为人参皂苷-Rh_2的硫酸化衍生物,并探讨了人参皂苷-Rh_2及其硫酸化衍生物Ⅱa、Ⅱb对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和在LPS刺激下分泌TNF-α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衍生物Ⅱa、Ⅱb在1 mg/L时均能显著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P<0.05),Rh_2在0.2mg/L和5mg/L亦可显著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P<0.05)。Ⅱa 0.2、5 mg/L时,Ⅱb在为5 mg/L时其在LPS的协同作用下能极显著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P<0.01),而Rh_2在5mg/L表现出极显著的抑制LPS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作用(P<0.01)。结果提示,Rh_2硫酸化修饰后对巨噬细胞的功能有显著增加作用。
2011年03期 v.31;No.171 394-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军;李艳艳;郑月茂;
从妊娠中期猪胎儿(胎龄60 d)脑组织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并诱导其贴壁分化,采用RT-PCR技术检测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的表面标志。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中DCX、Hes1、Oct4、CD-90、Nanog、Sox2和Nestin表达阳性;体外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少突胶质细胞(表达GalC)和神经元细胞(表达NF、NSE和MAP2)。结果表明,从妊娠中期猪胎儿脑组织可以分离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
2011年03期 v.31;No.171 399-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雨;卜仕金;赵丹;王柄樟;汤仁想;周明荣;
4头成年健康水牛采用随机交叉实验设计,分别进行吡喹酮注射剂肌注和吡喹酮片内服给药的药动学试验。吡喹酮注射剂按10 mg/kg的剂量单次肌注,吡喹酮片按20 mg/kg的剂量单次内服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吡喹酮的质量浓度,方法最低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 mg/L和0.062 5 mg/L。吡喹酮注射剂单剂量肌注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_(1/2(ka))(0.45±0.029)h,t_(1/2(ke))(5.04±0.10)h,T_((peak))(1.72±0.029)h,C_((max))(0.87±0.006)mg/L,V(c)(8.58±0.010)L/kg,AUC(7.99±0.005)mg·L~(-1)·h~(-1)。吡喹酮片单剂量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Lagtime(0.13±0.010)h,t_(1/2(ka))(0.76±0.11)h,t_(1/2(ke))(1.31±0.076)h,T_((peak))(3.84±0.026)h,C_((max))(0.51±0.006)mg/L,V(c)(26.07±1.221)L/kg,AUC(7.99±0.005)mg·L~(-1)·h~(-1)。肌注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32±12.9)%。研究结果表明,20%吡喹酮注射剂肌注给药吸收迅速且完全,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吡喹酮吸收后在体内广泛分布。
2011年03期 v.31;No.171 402-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任子利;赵彦玲;杨小淦;陆阳清;卢晟盛;卢克焕;
主要探讨猪手工克隆(HMC)胚胎和体外受精(IVF)胚胎及孤雌激活(PA)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6 h内的单细胞核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运用抗5-甲基胞嘧啶抗体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相对荧光强度的方法,检测猪手工克隆胚在融合后6 h内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并与同时期猪体外受精胚及孤雌激活胚胎进行比较,从而探讨这3种胚胎变化模式的异同。结果显示:3种不同来源的胚胎在培养后不同时间点比较时,2、4、6 h均呈强甲基化状态,且均呈下降趋势;在同时间点比较时,2 h和6 h这两个时间点检测到3种胚胎的相对荧光强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4 h时,HMC胚胎显著高于PA和IVF胚(P<0.05)。结论:猪手工克隆胚在融合后6h内虽然也发生类似IVF胚的全基因组DNA去甲基化,但其去甲基化不充分,甲基化程度偏高,这可能是导致核移植胚胎核重编程不充分、发育能力低的一个原因。
2011年03期 v.31;No.171 420-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雪梅;王猛;邓星;卢晟盛;卢克焕;
探讨了在猪孤雌胚体外发育的第3、4、5、6天分别添加胎牛血清(FCS)对孤雌胚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在体外培养的第5、6天添加10%FCS组得到的囊胚率和囊胚孵化率最高,第5天添加FCS组的囊胚细胞数最多。结果表明,FCS可以促进猪孤雌胚胎的早期体外发育。
2011年03期 v.31;No.171 425-427+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葛晨霞;王龙涛;李向军;贾博寅;马磊;姜怀志;
以黄体期小尾寒羊和萨福克羊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针对Bad基因在母羊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的表达与定位进行初步研究,在卵巢中Bad基因均在多数黄体细胞中表达;在输卵管宫管结合部、峡部和壶腹部的分泌细胞Bad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未发现纤毛细胞Bad阳性细胞;子宫内膜腺体小泡表达Bad阳性,子宫内膜子叶、基质的阳性细胞数极少,阳性细胞呈轻度着色,显弱阳性。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小尾寒羊和萨福克羊Bad基因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和平均光密度,Bad基因在这两种绵羊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大体相似,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萨福克羊的黄体细胞较小尾寒羊中的细胞凋亡更明显,萨福克羊输卵管伞部和壶腹部上皮Bad阳性细胞率均高于小尾寒羊;小尾寒羊子宫内膜子叶和基质Bad阳性细胞率和平均光密度均显著高于萨福克(P<0.01)。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和萨福克羊生殖器官中细胞凋亡的差异与Bad基因表达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两者繁殖力高低差异的基础。
2011年03期 v.31;No.171 428-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蒋建荣;凌泽继;邹知明;陆凤花;向舒;张顺;李楠;王建;石德顺;
从屠宰场收集水牛卵巢上抽取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培养后分别进行孤雌激活(PA)和体外受精(IVF),将获得的PA或IVF胚胎分别培养于添加浓度均为5%的牛血清白蛋白(BSA)、胎牛血清(FBS)、发情水牛血清(OBS)、发情牛血清(OCS)和混合血清(OCS与FBS按1:1混合)的培养液中培养7~9 d,并观察胚胎的体外发育情况。结果,PA胚胎培养在OCS和混合血清组的卵裂率(73.52%,68.07%)和囊胚率(30.59%,27.73%)均显著高于BSA(38.37%,6.40%)、OBS(44.97%,10.05%)和FBS(52.02%,17.04%)组(P<0.05);IVF胚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以OCS组最高(62.50%,22.62%),显著高于BSA(30.50%,6.38%)、OBS(35.48%,7.10%)和FBS组(40.11%,11.76%,P<0.05),但与混合血清组(60.42%,21.35%;P>0.05)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在水牛胚胎体外培养体系中添加5%的OCS或混合血清均能有效地促进水牛胚胎的体外发育。
2011年03期 v.31;No.171 433-435+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许艳丽;于汪洋;邓琼;柳思源;徐靖博;任久生;戴立胜;刘慧玉;马腾壑;姜昊;高妍;熊秋宏;赵锐锋;赵志辉;张嘉保;
以西门塔尔和夏洛莱种公牛为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促卵泡素受体(FSHR)基因第4外显子在西门塔尔、夏洛莱种公牛45个个体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发现多态性,旨在为研究该基因多态性与西门塔尔和夏洛莱种公牛繁殖性状的相关性提供理论依据,为筛选繁殖性状分子标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牛FSHR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2个等位基因A和B,3种基因型分别为AA型、AB型和BB型。对多态片段的测序分析表明,FSHR基因第4外显子第38位碱基处发生碱基C→G的颠换,使得FSHR基因编码的受体胞外域部分出现一个脯氨酸到丙氨酸的变化,结合FSHR蛋白空间结构分析发现该氨基酸变化不直接影响FSHR与FSH的结合及FSHR转导信号能力。此外,据牛、绵羊、猪、马、人和大鼠FSHR基因第4外显子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牛与绵羊该部分序列的同源最高为100%,与大鼠同源性最低为83%。
2011年03期 v.31;No.171 436-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熊秋宏;邓琼;于汪洋;高妍;马腾壑;姜昊;戴立胜;许艳丽;崔香顺;赵玉民;赵志辉;张嘉保;
利用RT-PCR结合测序技术,对牛黄体中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在转录后通过选择性剪接而形成的剪接异构体进行鉴定,并比较不同剪接异构体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利用RT-PCR对黄体中的LHR剪接异构体进行定量分析,为研究LHR剪接异构体在黄体中的功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牛黄体中LHR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了包括全长mRNA在内的6种剪接异构体,其中第11外显子5′端的266个碱基的缺失会使mRNA因发生移码突变而使翻译提前终止。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发生外显子缺失的mRNA的表达量总量是全长mRNA表达量的1.94倍。
2011年03期 v.31;No.171 440-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皮道元;谢莉萍;卢晟盛;卢克焕;
利用7个恒河猴源微卫星标记和4个人源微卫星标记共11个标记,分析了来源于柬埔寨(Pop1)、老挝(Pop2)、越南1(Pop3)和越南2(Pop4)共4个群体食蟹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所选择的11个微卫星位点表现出很高的多态性,群体内的多态性较低,存在较严重的近亲交配。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说明4个群体在这11个位点上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可能存在较严重的人工选择繁育。亚群体内的固定指数平均为0.526 2,说明群体内存在近亲交配;亚种群间的固定指数均值为0.016 6,说明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很小;各位点上的基因流均值为14.814 2,说明其交流很活跃,可有效地防止因遗传漂移而产生的遗传分化。从基于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的UPGMS聚类图看出,先是Pop3和Pop4聚为一类,再和Pop1聚在一起,最后和Pop2聚在一起,其结果和其地理分布所表现的遗传差异一致。
2011年03期 v.31;No.171 44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