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抗抗;温肖会;汤智慧;侯勃;张彦明;谢林红;王晶钰;
从含有猪瘟病毒(CSFV)Shimen株E2全长基因的重组质粒pMD18-T-E2上扩增得到带有BamHⅠ酶切位点的E2基因片段,构建重组克隆质粒pMD19-T-E2。用BamHⅠ酶切pMD19-T-E2和"自杀性"DNA疫苗表达载体pSCA1,构建"自杀性"DNA疫苗重组质粒pSCA1-E2。对目的基因E2的大小、插入位置、方向和读码框经PCR、酶切和序列测定进行鉴定。用纯化的阳性质粒pSCA1-E2转染PK-15细胞,转染后48 h荧光抗体法检测E2蛋白的表达;纯化的pSCA1-E2质粒分别免疫小鼠(10μg/只)和试验猪(600μg/头),二免后分别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和猪血清抗猪瘟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中E2基因的大小、插入位置、方向和读码框均正确,获得了重组表达质粒pSCA1-E2;转染后48 h可检测到转染的PK-15细胞中E2蛋白的表达。免疫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免疫猪可检测到抗CSFV特异性血清抗体;表明构建的pSCA1-E2重组质粒能激发实验动物的免疫反应。
2011年05期 v.31;No.173 625-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美君;陈静;孙圣福;马慧玲;田夫林;姜世金;
为了解在PRRSV持续性感染猪群中的抗体动态,对蓝耳病阳性猪场育肥猪、经产母猪、后备母猪及仔猪每周采血1次,分离血清,用RT-PCR方法检测PRRSV,ELISA试剂盒检测抗PRRSV抗体并检测猪瘟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在猪群康复后PRRS抗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并逐渐趋向于稳定,当整个猪群再次表现临床症状时,抗体逐渐上升至一定水平,但抗原检出率较低;猪瘟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上升依然很快,免疫效果较好。
2011年05期 v.31;No.173 630-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金强;吴家强;孟斌;郭文龙;王希辉;李坤;于江;刘少宁;张玉玉;王金宝;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瘟病毒(CSFV)的基因组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同时检测PRRSV和CSFV的多重RT-PCR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采集山东各地71个不同规模猪场及农村散养户212份病料,采用建立的多重RT-PCR技术同时检测PRRSV和CSFV的感染状况。检测结果显示,病料中高致病性PRRSV占57.1%(121/212),CSFV占29.2%(62/212)。应用RT-PCR方法扩增山东不同地区16株PRRSV的ORF5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6株PRRSV的ORF5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7.0%~100.0%;与参考变异毒株JXA1、传统毒株VR2332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0%~99.5%和86.4%~87.7%。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16株毒株GP5蛋白氨基酸不存在缺失,但存在位点突变。12株在非中和表位29位点与准种进化34位点发生了突变,分别由V→A和N→S;1株在非中和表位185位点发生突变,由A→V;这与2007年流行的PRRSV毒株JXA1、HUN等不同。
2011年05期 v.31;No.173 63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华雷;孙军峰;赵云玲;张维;管峰;刘文华;郑东霞;李金明;王志亮;
对1株Ⅰ类新城疫病毒分离株NDV08-046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基因组长度为15198 nt,符合"六碱基原则"。与Ⅱ类新城疫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相比,该分离株在基因组P基因的2381~2382 nt的位置(根据La Sota株的基因组序列,包含15186 nt)有12 nt的插入(TGGGAGACGGGG)。NDV08-046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序列为112-ERQERL-117,具有典型的新城疫弱毒株特征。全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所有的新城疫毒株能够被分为2个明显不同的分支,即Ⅰ类和Ⅱ类,NDV08-046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Ⅰ类新城疫病毒基因2型。
2011年05期 v.31;No.173 638-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彭芳珍;佘锐萍;胡艳欣;靳红;
80只14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人工感染,于感染后1,3,5,7,11,15 d分别测定试验组及对照组气管、肺和肾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探讨脑肠肽类物质VIP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试验组气管组织中VIP含量自感染后一直高于对照组,并且于7,11 d VI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组织中VIP含量未出现明显变化;肾组织中VIP含量自感染后7 d开始上升,并且于7,11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脑肠肽类物质VIP可能参与调节了呼吸系统疾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2011年05期 v.31;No.173 645-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净;李英俊;李刚;史利军;
对北京昌平地区分离的9株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进行VP2基因克隆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克隆的VP2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国内外部分毒株序列相比较,绘制系统进化树,分析9株CPV VP2蛋白亲水性和抗原指数。结果表明,分离毒株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率在97%以上。通过序列比对与分析,确定其中有8株为New CPV-2a,1株为CPV-2,表明该地区目前主要以New CPV-2a流行为主。9株分离株在进化树上都能找到亲缘关系较近的毒株,没有形成新的分支。9株VP2蛋白亲水性高的区域抗原指数相应就高,不同株之间总体差别很小,主峰相同。
2011年05期 v.31;No.173 649-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齐冬梅;袁建丰;覃宗华;吴彩燕;谢明权;
为探讨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p25蛋白的免疫原性,从RA1型基因组DNA中扩增出p25基因全长ORF,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为含有完整保守结构域PRK00110的一未知功能保守蛋白。p25基因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p25。测序正确后,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p25转入E.coli Rosetta,并成功进行了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与预期大小一致,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2011年05期 v.31;No.173 65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孟庆玲;乔军;才学鹏;闫鸿斌;田广孚;骆学农;
对携带兔斯氏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5基因(MIC-5)真核表达质粒asd-pBMIC-5-IL-15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X4550(X4550/asd-pBMIC-5-IL-15)进行了安全性、稳定性与免疫原性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菌在109CFU剂量以下对家兔安全;连续培养30代重组菌,重组表达质粒可稳定存在于X4550内,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用重组菌2次免疫动物后,既能诱导机体产生抗兔斯氏艾美耳球虫抗体,也能显著增强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抗球虫指数为164.4。试验表明,减毒沙门菌介导的兔球虫调节型DNA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免疫原性。
2011年05期 v.31;No.173 659-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文卉;盖文燕;姚菊霞;曲自刚;贾万忠;罗建勋;R.Blaga;付宝权;
应用线粒体DNA中的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我国甘肃省景泰和平凉地区10个绵羊源脑多头蚴进行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种内变异。结果表明,所有多头带绦虫(T.multiceps)分离株均成功扩增出约0.5 kb的ND1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去除引物序列后多头带绦虫的ND1基因片段长为488bp,可以分为9类,共有2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为0.20%~2.66%。基于ND1序列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所有T.multiceps分离株构成1个分支,可分为3个亚群,国内分离株分别处在不同的亚群中。国内分离株中除了与已知的遗传变异型Tm1(AY669089/Tm-JT081204/Tm-JT090331)和Tm3(DQ077820/Tm-JT080526)相同外,还存在新的遗传变异型(Tm-JT081008/Tm-JT090603/Tm-JT090115-2),独立为一支,与其他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表明ND1基因片段适合作为研究T.multiceps分离株种内变异的分子标记。
2011年05期 v.31;No.173 663-667+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索朗斯珠;邹威;王灿;柯尖江;朱记平;陈焕春;金梅林;
根据GenBank登陆的H9N2亚型AI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8对引物,运用RT-PCR的方法获取了3株H9N2亚型AIV西藏分离株A/Chiken/Tibet/S1/2009、A/Duck/Tibet/S2/2009和A/Chiken/Tibet/S4/2009的8个基因序列,并对所得序列进行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的各基因片段均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HA基因裂解位点处均为RSSR/G,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特征;3株西藏分离毒株之间同源性为98%~99%,可能起源于同一种系;各分离毒的HA、NS和NA基因与欧亚分支A/Chiken/Beijing/1/94分支中的A/Duck/HongKong/Y280/97遗传距离最近,而M、NP、PA、PB1和PB2基因与欧亚分支中另一分支A/Quail/HongKong/G1/97群系遗传关系近。由此可见3株分离株的各基因所属分支不具有统一性,说明本研究所分离的3株H9N2亚型AIV西藏分离毒株可能是来源于不同亚系AIV的毒株在感染同一种宿主时发生基因重排的产物。
2011年05期 v.31;No.173 668-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张进;李雁冰;柴洪亮;张兰兰;华育平;
在完成14株野禽源AIV PB1-F2基因克隆、测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同源性、遗传进化关系及氨基酸编码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H5N1亚型高致病性毒株A/lesser_kestrel/Harbin/194/2007(H5N1)PB1-F2的第37,48,50位氨基酸分别为精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与其他13个低致病性毒株均不相同(其分别为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天冬氨酸)。为探讨这一现象,从NCBI Influenza Virus Resource中选取1 061个AIV毒株的PB1-F2基因序列进一步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在第37,48,50位氨基酸位点上,97香港H5N1、其他H5N1及其他亚型AIV在此3个位点上氨基酸的构成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并且研究还发现在此3个位点上,H9N2亚型毒株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针对PB1-F2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分析表明,H5N1及香港系毒株较其他AIV存在较远的遗传距离。随机的突变和重组似乎不足以解释这种差异及遗传距离形成的原因,其生物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011年05期 v.31;No.173 674-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井波;李呈军;陈化兰;
为研制高效特异的H9N2亚型AI疫苗,试验对利用反向基因操作技术构建的1株表面基因由A/chicken/Shanghai/10/01(H9N2)(简称SH10)提供、内部基因由12质粒系统提供的重组病毒SH/PR8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亲本毒相比重组病毒的毒力有所下降,重组病毒在鸡胚上生长的适应性能更好,更适于作为新型疫苗株使用。
2011年05期 v.31;No.173 681-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继华;邵明;施程洪;毕峻龙;尹革芬;
为增强牛口蹄疫O型、Asia-Ⅰ型二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本试验应用超滤技术浓缩口蹄疫(FMD)抗原来制备浓缩疫苗,通过免疫血清学检测及本动物攻毒保护试验来评价所制疫苗效果。结果显示,浓缩抗原疫苗安全检验合格,全剂量(2 mL)、1/3剂量(0.67 mL)、1/9剂量(0.22 mL)组牛血清抗体水平均较常规疫苗有显著提升(P<0.05),阳转率高于常规灭活疫苗;本动物攻毒保护试验效果明显,Asia-Ⅰ型、O型抗原PD50值分别达到了每剂12.51和10.32。结果表明,应用超滤技术浓缩FMD抗原可提高FMDV二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2011年05期 v.31;No.173 684-686+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永杰;张克山;尚佑军;杨顺利;卢国栋;刘湘涛;吴润;
为研究Asia 1型口蹄疫病毒(FMDV)前导蛋白(Lpro)亚细胞定位,利用RT-PCR方法获得L基因,将其定向克隆入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经PCR扩增、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分析,将鉴定为阳性重组表达质粒命名为pEGFP-L。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EGFP-L转染BHK-21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经碘化丙啶(PI)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pro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GFP-L;FMDV L基因在BHK-21细胞中得到表达;Western blotting证实表达的Lpro具有反应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Lpro在BHK-21细胞中呈弥散性分布。
2011年05期 v.31;No.173 687-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齐树;钱平;朱巧艳;钱苏红;李静逸;林飞宏;李祥敏;孙艳芳;陈焕春;
利用RT-PCR技术从2009年山西运城某猪场疑似乙型脑炎仔猪脑组织扩增出乙型脑炎病毒pr M和E基因,采取病样通过BHK-21细胞传代,分离到1株病毒。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进一步证实该病毒为猪源乙型脑炎病毒,并命名为SX09S-01。根据pr M基因绘制的进化树表明SX09S-01毒株属于基因Ⅰ型,E基因与SA-14、SA-14-14-2、P3、HW和XJ69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8%,87%,88%,88%,98%,其蛋白具有强毒株典型特征。
2011年05期 v.31;No.173 692-696+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云云;郭万柱;徐志文;韩国全;林华;漆信桥;
将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主要抗原片段基因串联,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I-EAB。将重组质粒pCI-EAB转染Vero细胞,表达产物通过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检测出目的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质粒pCI-EAB电转化入减毒猪霍乱沙门菌,观察重组菌的安全性、体内外的稳定性与免疫原性。动物试验表明,重组菌是相对安全和稳定的;重组菌S.C500/pCI-EAB体外培养时,D600值在0.8左右质粒是比较稳定的;以1×108CFU剂量的重组菌S.C500/pCI-EAB口服免疫小鼠,在二免后1周和三免后1周,重组菌抗体水平与S.C500/pCI-neo空载体组差异显著(P<0.01);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显示,重组菌对ConA有显著的反应性,且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同时CD3+、CD4+和CD8+T细胞的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初步表明,以减毒沙门菌为载体的猪乙型脑炎DNA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免疫原性,为猪乙型脑炎口服活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011年05期 v.31;No.173 697-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齐亚银;王静梅;张莉;剡根强;
选用通过常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的疑似粪肠球菌菌株3株,采用16S rDNA的通用引物对其可变区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对,并用CLUSTAL和MEGA软件分析其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此3株菌株通过同源性比对,与GenBank数据库中粪肠球菌的同源性均大于99.8%,经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均表明为粪肠球菌。肠球菌属细菌有40个种,各种之间的生化生理特性差别甚微,在无法通过生化生理特性准确鉴定到种的情况下,用粪肠球菌的16S rDNA全序列的测定及系统进化树的分析是鉴定该菌的一个科学可靠的方法。
2011年05期 v.31;No.173 703-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何永聚;刘军;李鹏;孙洋;祝令伟;周博;王文东;冯书章;
lin0523是新鉴定出的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serotype 2,SS2)毒力相关基因。利用PCR方法扩增SS2野生强毒菌株ZY458的lin0523基因,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PstⅠ双酶切后,将目的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MAL-p2x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AL-p2x::lin0523,并将其转化至宿主菌TB1中。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约为90 000的重组蛋白MBP-lin0523,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应用同源性比对、信号肽预测、跨膜区预测及蛋白亚细胞定位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分析表明,lin0523蛋白与SS2 05ZYH33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S亚基100%同源,可能含有信号肽并存在于细胞外;这些结果表明lin0523蛋白可能是一种分泌性蛋白。
2011年05期 v.31;No.173 706-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为民;张彦明;郭抗抗;胡静;
为筛选朱砂七提取物体外抑制9株临床分离致病菌和抑制新城疫病毒(NDV)的活性部位,采用琼脂扩散和试管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MTT法和鸡胚法测定了朱砂七提取物对ND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内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朱砂七乙酸乙酯部位(PCE)对9株临床分离菌的MBC均小于100 g/L;朱砂七氯仿部位(PCC)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大黄素对沙门菌(鸡)、链球菌(猪)、无乳链球菌(奶牛)、表皮葡萄球菌(奶牛)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奶牛)的MBC分别为5,2.5,2.5,2.5,1.25 g/L;PCE进一步分离部位PCEA对沙门菌(鸡)、链球菌(猪)、无乳链球菌(奶牛)、表皮葡萄球菌(奶牛)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分别为24,24,12,6,6 g/L。PCC和大黄素对NDV在CEF上增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CE对NDV在CEF上的抑制率为39.12%(P<0.01),PCEA对NDV在CEF上的抑制率为72.33%(P<0.01);PCEA对NDV在鸡胚中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预防组和药毒混合组与病毒对照组的血凝效价差异显著(P<0.05),而治疗组与病毒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知,朱砂七提取物具有抑制细菌作用,PCE和PCEA对NDV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11年05期 v.31;No.173 710-714+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龙飞;李秀锦;仲飞;李巍;潘素敏;张峰;潘宏丽;芦山;
依据GenBank猪肠激酶催化亚基(EKL)基因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从猪小肠黏膜组织中扩增EKL cDNA基因,利用SnaBⅠ和NotⅠ酶切位点,将该EKL片段插入到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质粒中,并与载体中的α因子信号肽序列融合,构建EKL基因分泌型酵母重组质粒载体pPIC9K/EKL。重组质粒载体经SalⅠ线性化后,以电转化的方法将其转移到组氨酸缺陷型的酵母宿主菌GS115中。然后利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MD)和以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MM)筛选出组氨酸His+型和甲醇利用正型(Mut+)酵母重组体,再经G418加压筛选获得高拷贝猪EKL基因的重组酵母。经PCR检测证明EKL基因已整合到毕赤酵母的染色体中。重组酵母经摇瓶发酵培养和甲醇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酶促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在酵母菌培养基中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35 000的重组蛋白。经过对制备的胰蛋白酶原进行酶促水解检测,证明该重组蛋白具有激活胰蛋白酶原的活性,表明制备的重组猪EKL具有生物活性。
2011年05期 v.31;No.173 715-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金良;郭显坡;沈志强;李敏;任艳玲;
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绵羊防御素基因序列,经多重比较后,设计1对引物,从洼地绵羊舌上皮组织中扩增到防御素sBD-1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基因全长215 bp,编码64个氨基酸。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与蒙古绵羊sBD-1基因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核苷酸同源性为98.5%;而与黄牛的亲缘关系最远,核苷酸同源性84.6%。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序列内无信号肽区域,具有3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以pMD18-T/sBD-1质粒为模板建立了sBD-1基因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核酸电泳、扩增动力学曲线、溶解曲线及重复性试验表明,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得到的回归方程(R2=0.998)表明PCR产物量的对数值与起始模板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从舌、盲肠及输卵管等组织中可以进行有效的检测,检测灵敏度为83.9 copies/μL。该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防御素sBD-1基因在洼地绵羊抗逆性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1年05期 v.31;No.173 720-724+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丁杰;徐志文;梅淼;余庆;彭西;刘彬;尹雪琴;刘万铃;
用PRRSV ATCC VR-2332株感染8头28日龄仔猪,同时设立2头健康对照猪。PRRSV单独感染猪分别于感染后7,17,25 d各剖杀2,3,3头,对照组于17,25d各剖杀1头。剖杀后采集脾脏、肺脏和全身主要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用甲醛溶液固定,组织石蜡切片以观察显微病理变化。试验组猪的抗体和抗原检测结果均表明,感染后7 d血清PRRSV抗体和免疫器官组织PRRSV抗原部分呈阳性;剖检和石蜡切片结果均显示,试验猪于攻毒后,随着病程的发展,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间质性肺炎及相应的显微病变,PRRSV单独感染能引起免疫器官以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的急性炎症变化,造成免疫损伤,进而引起免疫抑制。
2011年05期 v.31;No.173 725-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冯士彬;张磊;李志明;王希春;韩春杨;邹松阳;刘琦山;吴金节;
随机选取63头荷斯坦奶牛,比较研究临床健康奶牛和乳房炎奶牛的血液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1)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在120,70,50,30 s-1等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积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P<0.01或P<0.05),而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2)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清中IL-1β、IL-8、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1或P<0.05),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清中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隐性乳房炎奶牛(P<0.05),而健康奶牛和隐性乳房炎奶牛血清中各细胞因子水平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证实了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血瘀证"的客观存在,乳腺炎症反应参与了血瘀证的形成,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中IL-8、TNFα-可以用作乳房炎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
2011年05期 v.31;No.173 730-73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肖杰;崔恒敏;杨帆;彭西;崔伟;程安春;陈涛;柏才敏;
300只1日龄健康Avian肉鸡随机分为4组,分别喂以对照组日粮(Mo 13 mg/kg)和高钼日粮(Mo 500 mg/kg,高钼Ⅰ组;Mo 1 000 mg/kg,高钼Ⅱ组;Mo 1 500 mg/kg,高钼Ⅲ组)6周,于14,28,42日龄每天随机抽取5只以流式细胞术研究高钼对雏鸡肝脏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钼Ⅱ组和Ⅲ组雏鸡体质量和肝脏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脏器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电镜下肝细胞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流式细胞仪测定,高钼Ⅱ组和Ⅲ组肝细胞G0/G1期极显著升高(P<0.01),S期、G2+M期和增殖指数(PI)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程度地降低;同时,高钼Ⅱ组和Ⅲ组肝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日粮含钼1 000 mg/kg及以上时可引起肝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受阻,凋亡细胞显著增多。
2011年05期 v.31;No.173 734-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珺;郝林琳;张莹;王佳;刘冰许;刘松财;
为探讨全球变暖和局部极端高温气候对雄性动物繁殖能力的影响,利用智能光照恒温培养箱模拟持续的热应激环境,建立小鼠热应激模型,设立了31,34,37℃3个不同的热应激温度组和22℃常温对照组,并在不同的温度下设置了热应激1,3,5,7,14 d 5个时间组,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下分别检测了小鼠精液的HYD、LDH、ACP和ACE等酶活性。结果显示,热应激条件下精子顶体反应相关酶活性均出现异常变化,从而影响精子的顶体反应及受精过程,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机能产生影响。
2011年05期 v.31;No.173 740-742+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田发益;李晓忠;巴平;袁雷;何冰梅;钟国辉;
采用牛瘤胃瘘管法,利用特制无纺布滤袋对西藏农区常见24种饲草的总养分、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半纤维素、木质素(ADL)和总纤维素进行12,24,48 h 3个时间段的消化试验,归纳出24种饲草在不同消化时间内各养分的消失率。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总养分消失率最高,48 h内达到66.249 5%;纤维素消失率最高的分别为禾本科中的草地早熟禾和黑麦草,豆科牧草中的紫花苜蓿,农作物中的西藏豌豆秸秆;锦葵科中的中花锦葵纤维素消失率最高,达到36.918 7%。
2011年05期 v.31;No.173 74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郎松;邓景致;郝林琳;曾养志;王佳;李明谦;程美玲;刘松财;
利用PCR-SSCP技术对版纳微型猪、西藏小型猪、军牧猪和大白猪4个品种的IGF-1基因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外显子3上存在1个SNP(G201A),在外显子4上存在2个SNPs(A440G和T455C)。各SNP位点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统计结果显示,在G201A位点,A为大型猪的优势等位基因;在A440G和T455C位点,AT为大型猪的优势等位基因,小型猪的上述2个位点均没有共同的总体特征;2个等位基因型分布差异极为显著(P<0.01),西藏小型猪的多态信息含量最低,而军牧猪的杂合程度最高。
2011年05期 v.31;No.173 750-753+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张德福;戴建军;吴彩凤;吴华莉;刘东;杨宇;张廷宇;刘伟;殷方芝;王少兵;王昭凯;
以广西巴马小型猪为供体,采用超数排卵技术,采集5~6日龄的胚胎(囊胚/桑椹胚),比较2种冷冻方法、胚胎承载工具、透明带处理和冷冻胚胎移植受体对猪胚胎冷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冷冻方法的冷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GMP法能显著提高冷冻胚胎存活率(83.8%vs 77.6%,P<0.05)和囊胚细胞数(47.5 vs 53.1,P<0.05);以0.5%链蛋白酶10 s处理透明带,虽然对猪胚胎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囊胚细胞数(60.1vs 46.6,P<0.01);以地方猪种(枫泾母猪)为冷冻胚胎移植受体能显著提高妊娠率和胚胎效率(P<0.01)。
2011年05期 v.31;No.173 754-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