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国江;冯立文;高磊;丁壮;张立春;
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JL/07/SW毒株GP5蛋白和猪IL-18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获得重组质粒pEGFP-GP5和pEGFP-IL18-GP5。将重组质粒转染Marc-145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green fluorescent检测产物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所构建的2个重组质粒在Marc-145细胞中能进行有效的转录。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EGFP-GP5和pEGFP-IL18-GP5在Marc-145细胞中得到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RRSV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41-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史小红;徐志文;郭万柱;朱玲;年阳阳;古峰;李凤琴;
用PCR法扩增出猪圆环病毒2型的Rep蛋白基因(933bp)和Cap蛋白基因(705bp),将其定向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上,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ORF1-ORF2。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cD-NA-ORF1-ORF2按100μg/只腿部肌肉注射BALB/c小白鼠,同时设pcDNA-ORF1、pcDNA-ORF2、pcDNA3.1-(+)、PCV2全毒疫苗和PBS为对照,共免疫2次,间隔2周。分别于首免后第0、7、14、21、28、42天用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效应,用ELISA法检测小鼠的抗体水平;并于首免后第0、7、14、21、28天测定脾淋巴细胞中各细胞亚群的比例,对该核酸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重组质粒能诱导鼠体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并从免疫后第7天起所测各组数据均显著高于(P<0.05)或极显著高于(P<0.01)其他试验组。结果表明,将ORF1和ORF2基因共同用于PCV2核酸疫苗的研发具有很好的前景,为研究新型猪圆环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46-1251+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曾秀;郭万柱;朱玲;徐志文;王印;梅淼;余庆;
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从疑似PMWS(断乳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病料中经PCR直接扩增出PCV2全基因组,再与载体pMD18-T Simple连接后形成重组质粒pMD18-T Simple-PCV2(命名为P-S-PCV2)。用ORF2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对P-S-PCV2进行酶切、补平连接反应,构建了ORF2基因缺失突变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S-PCV2-B)。用SacⅡ酶对基因缺失突变的重组质粒进行酶切,获得的线性化的基因突变PCV2基因组在体外进行自身环化,形成了相应的基因缺失病毒粒子(命名为PCV2-B)。用PCV2-B缺失突变株进行了细胞转染、动物致病性和免疫原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等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PCV2-B转染IBRS-2细胞后,电镜观察可见病毒颗粒,PCR-RFLP检测有突变株生长。PCV2-B接种仔猪后无临床典型大体病变,PCR-RFLP检测淋巴结中有PCV-B突变病毒的感染。PCV2-B免疫仔猪后抗体没有升高;CD3+和CD4+整体水平下降,第2周与对照组差异显著;CD8+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ORF2基因缺失突变的PCV2仍具有复制感染能力,免疫原性减弱,细胞免疫被部分激活。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52-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娄高明;冯顺胜;殷华平;黄健强;
根据GenBank中猪源输血传播病毒Ⅱ型(Swine torque teno virus genogroupⅡ,TTVⅡ)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468bp目的片段。将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猪TTVⅡ型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5%。利用该方法对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链球菌、猪多杀性巴氏杆、猪霍乱沙门菌和大肠杆菌等病原核酸进行扩增,均无条带出现,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该方法的灵敏性试验表明,最低能检测到10.2pg核酸。利用所建立的PCR方法检测来自我国华南地区192份临床样品,阳性率为21.4%(41/192)。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59-1261+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德喜;刘建华;张素梅;李新生;陈玉霞;杜向党;胡功政;苑丽;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31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6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测定,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qepA和aac(6′)-Ib-cr,并分析PMQR基因阳性菌株染色体gyrA、gyrB、parC、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突变区(QRDRs)突变。结果显示,31株猪源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呈现耐药。在31株猪源肠杆菌中共检测到2株携带qnrB10和4株携带qnrS1基因的大肠杆菌,未检测到qnrA、qepA和aac(6′)-Ib-cr。在PMQR阳性菌株gyrA基因的QRDRs中,低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出现83位S→W突变,高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同时出现83位S→L和87位D→N突变。而在parC基因的QRDRs中,大部分耐药菌株出现80位S→I突变,1株耐药菌株出现45位V→L突变。gyrB和parE基因的QRDRs未检测到突变。结果表明,本地区猪源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PMQR的出现和QRDRs的点突变可同时协同贡献对喹诺酮类耐药,而PMQR的出现加速了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快速传播。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62-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贾爱卿;李春玲;王贵平;何永龙;袁子彦;
用PCR方法扩增副猪嗜血杆菌的外膜蛋白ompP2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全长1 188bp。将扩增片段插入表达载体pET-32a,转化BL21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证实重组融合蛋白约为60 000,West-ern-blot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以纯化的重组蛋白ompP2作为抗原,建立副猪嗜血杆菌的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抗原包被质量浓度4.75mg/L,4℃包被过夜,待检血清的稀释浓度为1∶40,阳性判断标准为D630大于0.383。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的检测。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66-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有文;魏风;陈创夫;王远志;张辉;任艳;郭志儒;
PCR扩增山羊痘病毒疫苗株G14-STV44-55的TK(Thymidine kinase)基因作为侧翼序列;用XhoⅠ/NotⅠ消化含有报告基因的质粒pLSEG得到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VV)p7.5启动子调控大肠杆菌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E.coli.gpt)作为报告基因;人工合成VV I1L启动子用于调控表达外源基因,用Overlap PCR的方法将VV I1L启动子和VV p7.5启动子调控的gpt连接但使两启动子转录方向相背,并在VV I1L启动子下游引入XhoⅠ位点作为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构建成表达载体元件I1L-P7.5-GPT。将I1L-P7.5-GPT插入TK基因的Acc65Ⅰ位点,构建成表达载体。将构建的载体转染山羊痘病毒G14-STV44-55株感染的羔羊睾丸细胞,用含有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等筛选试剂的培养基筛选重组山羊痘病毒(rGTPV)。结果显示,构建成以TK基因为侧翼、以VV I1L启动子调控目的基因,以gpt为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pGEM-TK-I1L-GPT,成功筛选到表达gpt的rGTPV,rGTPV至少可稳定传代15代。结果表明,构建了我国山羊痘病毒G14-STV44-55疫苗株的表达载体;TK基因是GTPV G14-STV44-55疫苗株的复制非必需区,以TK基因为插入位点获得的重组病毒可稳定传代15代以上。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70-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薛青红;印春生;李宁;支海兵;
以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6批小反刍兽疫活疫苗为材料,对其进行最小免疫剂量、疫苗免疫期和疫苗保存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疫苗最小免疫剂量为103 TCID50/头份;免疫期至少为26个月,保存期为-20℃保存12个月。结果表明,该疫苗免疫原性好,对山羊和绵羊均可提供良好保护。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76-1278+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孙慧;雷战;邹金峰;魏宗;王鑫;谢之景;姜世金;
采用K-B纸片法对224株大肠杆菌进行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三重PCR法检测全部菌株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ant(3’’)-Ia、aac(6’)-Ib和aph(3’)-Ⅱa,普通PCR法检测16S甲基化酶基因。结果显示: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4.4%、57.1%、55.8%、46.9%和40.2%;3种钝化酶基因ant(3’’)-Ia、aac(6’)和Ib、aph(3’)-Ⅱa的检出率依次为49.6%、25.0%和22.8%,介导高水平耐药的16S甲基化酶基因RmtB的检出率为11.6%(26/224),只有1株大肠杆菌检测到armA基因,没有检测到rmtA,且3种甲基化酶基因在低度耐药菌中检出率均为0;所检大肠杆菌中携带2种及2种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33.5%(75/224),有1株大肠杆菌同时携带4种耐药基因。结果表明,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及16S甲基化酶广泛存在于禽源大肠杆菌菌中,其耐药性与相关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基本呈正相关,部分菌株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不一致,表明还存在其他耐药机制。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79-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路洪岩;李玉荣;邹立宏;武现军;霍书英;赵国先;
以不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肾型IBV-河北分离株与呼吸型IBV-M41)分别感染蛋雏鸡,通过测定输卵管蛋白分泌部及子宫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水平,来探讨IBV早期感染(10d)对抑制蛋鸡输卵管发育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IBV感染降低子宫和蛋白分泌部ER mR-NA、PR mRNA的表达水平,即致子宫ER mRNA和PR mRNA的表达低于检测水平;蛋白分泌部ER mRNA和PR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M41的作用幅度较肾型IBV更为显著(P<0.01)。结果表明,IBV可通过降低ER和PR的表达水平,抑制输卵管对雌激素的应答能力而影响输卵管的发育。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83-1285+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伟志;李文超;王泽东;宫鹏涛;李建华;张西臣;
将从长春地区腹泻仔猪盲肠中分离得到的猪三毛滴虫用1640培养基短期培养后,使用碘染色法、瑞氏染色法、姬氏染色法、姬氏-瑞氏复染法、Weigere铁苏木素染色法和鞭毛染色法染色分别对其染色,观察不同虫体形态结构,并比较了不同染色方法的染色效果。结果显示,姬氏染色、瑞氏-姬氏复染和鞭毛染色法对猪三毛滴虫染色效果较好,可获得虫体形态完整、结构清晰的染色标本。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86-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黎满香;林荣高;薛立群;蒋伟;陈滔;
从湖南各地送检至实验室的临床样本中分离到42株革兰氏染色阳性及过氧化氢酶阴性的球菌,其中78.6%来自于肺脏,菌落形态及染色镜检均与粪肠球菌参考株ATCC 29212相似,兰氏分群鉴定97.6%(41/42)为D群,生化特性符合粪肠球菌特征。16SrDNA测序鉴定显示:42个分离株与同步测序的ATCC 29212同源性在99.2%到100%之间,与所选择粪肠球菌参考序列的同源性在98.7%到100%之间,NCBI在线BLAST分析发现42株均与GeneBank收录的粪肠球菌序列同源性最高。湖南分离株16SrDNA序列与E.faecalis参考序列进化关系与地域分布无关,来源于不同宿主的菌株的16SrDNA变异并不大,而与E.faecium、E.canis、E.avium、E.hirae等4种肠球菌则有多处变异,这些变异区域在这4种肠球菌中却是保守的。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90-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霞;陈少渠;李建丽;王川庆;王泽霖;
利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NS1基因,ORF长度为654bp。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NS1,将其转化BL21,并诱导表达出了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28 000的NS1融合蛋白。NS1融合蛋白经His trap Hp Kit柱子纯化,采用缓慢稀释和透析相结合的方法复性H9N2-NS1蛋白,获得纯度较高的NS1蛋白,以纯化的NS1免疫BALB/c小鼠,间接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克隆,对获得的抗H9N2-NS1单克隆抗体(McAbs)进行特异性分析;建立了2株稳定分泌抗H9N2-NS1McAbs的杂交瘤细胞系6B9和6C2;腹水的特异性鉴定结果表明,2株McAbs能特异性的识别H9N2-NS1,而与H5N2亚型AIV、H9N2亚型AIV、NDV、IBV、IBDV、ILTV、EDS76均不发生反应。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明,所获得的单抗只与NSl蛋白条带反应。亚类显示,6B9为IgG1,6C2为IgG2b。结果表明,2株抗H9N2-NS1McAbs的制备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以及该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另外,NSl蛋白单抗的成功研制为进一步研究NSl蛋白的结构、功能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及AI遗传变异规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1年09期 v.31;No.177 1295-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常丽云;赵月兰;刘义伟;张丽娟;秦建华;
用E.acervulina重组质粒pcDNA3-3-1E免疫雏鸡,观察其对雏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将7日龄雏鸡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pcDNA3.1空质粒组、重组质粒免疫组和卵囊免疫组,每组30只。pcDNA3-3-1E经肌肉注射途径免疫雏鸡,剂量为50μL/只(含质粒1g/L)。7日龄免疫1次,14日龄加强免疫1次。检测雏鸡血液T淋巴细胞增殖率,测定血清抗体水平。结果显示,与空质粒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重组质粒组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外周血中IgG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pcDNA3-3-1E裸质粒DNA能有效的提高雏鸡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01-1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颖;金天明;冯立文;袁洁;
采用PCR方法从噬菌体PhiX174基因组中扩增出裂解蛋白E基因,从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中扩增出核酸酶A基因(SN),通过15个柔性氨基酸linker将双基因串联,插入PBV220表达载体,构建温控双基因裂解系统(DLS)。PCR扩增DLS,将其与E.coli-App穿梭载体pMC-Express相连,构建重组穿梭载体pMC-WK。裂解试验表明,E-15aalinker-SN裂解较E裂解迅速而彻底,菌体裂解率达到99.999 4%;经PCR扩增出的DLS具有裂解活性。本试验成功构建了温控双基因裂解载体pMC-WK,为App菌影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04-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肖安东;郭桂芳;于钦磊;
通过构建的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体外炎症模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甲基-戈米辛O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和IL-10合成的影响,以及对NF-κB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结果显示,0.5、2.5、12.5mg/L甲基-戈米辛O能显著抑制RAW-264.7合成的TNF-α和IL-6,但是对IL-1β和IL-10无显著调节作用。甲基-戈米辛O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了LPS对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甲基-戈米辛O可能通过NF-κB和MAPK这条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09-1312+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月影;李平;李宏基;郭豫杰;汪新建;杨国宇;
利用乳汁体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以奶牛初乳和末乳为研究对象,看家基因GAPDH为内参,对乳汁中IL-8、CCL5、CXCL14、κ-CN和α-LA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209、202、376、151、233bp位置分别出现5种基因预期大小的特异性扩增条带。乳中IL-8、CCL5、CXCL14、κ-CN和α-LA mRNA转录水平的相对定量结果表明,与初乳相比,末乳中IL-8和α-LA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CCL5、CXCL14和κ-CN mR-NA的转录水平分别下降21%、40%和37%,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末乳期奶牛乳腺免疫功能下降,应加强此阶段的管理,降低乳房炎的发生。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13-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吐尔逊帕夏;闻正顺;潘晓亮;祁风华;许梓荣;
给雄性细毛羊添加不同水平(0、150、300g/kg)棉籽壳饲喂8个月后,对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观察其肝脏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棉籽壳棉酚含量的增加,雄性细毛羊肝脏中MDA含量呈上升趋势;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呈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随着棉酚含量的增加,雄性细毛羊肝脏病理损伤逐渐加剧。结果表明,饲料中棉籽壳的棉酚可能通过诱导雄性细毛羊肝脏产生氧化损伤进而发挥其毒性作用,且对肝脏发挥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的生理障碍。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18-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恺舟;徐东;姚宜林;陈书琴;谢星;裴燕;戴国俊;
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鸡蛋中甲砜霉素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碱性乙酸乙酯提取,饱和正己烷脱脂,氮吹仪吹干浓缩后,以乙腈-磷酸二氢钠溶液(0.01mol/L,含0.005mol/L L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1%三乙胺)(35∶6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224nm,发射波长为290nm。甲砜霉素在0.025~5.0mg/L质量浓度范围内,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7。当甲砜霉素添加水平为15~500μg/kg时,该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6.35%~93.76%,相对标准偏差为4.21%~7.89%,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4.84%~6.62%;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8.92%~10.83%。甲砜霉素最低检测限为1.5μg/kg(S/N=3),最低定量限5μg/kg(S/N=10)。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鸡蛋中甲砜霉素残留的高灵敏度检测。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2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辉龙;赵文静;邹晓庭;李慧;张敏;董信阳;
选用360日龄的蛋鸽96对,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对,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20mg/kg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试验Ⅰ组)、基础日粮+40mg/kg GABA(试验Ⅱ组)和基础日粮+80mg/kg GABA(试验Ⅲ组)。预饲期10d,试验期30d。结果显示:(1)日粮中添加GABA能提高蛋鸽的月产蛋个数(P>0.05),缩短产蛋间隔(P>0.05),其中20mg/kg GABA组月产蛋个数增加13.66%(P>0.05),40mg/kg GABA组缩短产蛋间隔10.08%(P>0.05);(2)与对照组相比,40mg/kg GABA组显著降低血清中催乳素水平(P<0.05),提高促卵泡刺激素水平,显著提高血清中IgA、IgG和补体C3水平(P<0.05),但对IgM和补体C4水平没有显著影响;(3)3个剂量的GABA对肝组织和肾组织MD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可以显著降低心组织中的MDA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40mg/kg GABA组显著提高肝组织与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GABA可降低血清PRL水平,缩短就巢时间,通过增加机体的免疫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维持内分泌的稳定,改善蛋鸽的产蛋性能。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27-1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蔡亚娜;刘玉庆;胡明;魏甜甜;白华;高超;
通过优化鸡咽拭子预处理方法、储存条件、提取咽拭子标本中的细菌总DNA条件、细菌16SrDNA保守区通用引物设计及PCR扩增条件,成功建立了鸡咽部菌群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并初步分析了健康鸡的咽部菌群种类和组成,同时发现鸡咽部菌群中未知细菌和未可培养细菌所占的比例很大,需要深入研究其对鸡呼吸道疾病的影响。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32-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淑娟;周虚;张小辉;庞有志;岳慧洁;陈森;耿晓晗;
以突变体黑羽鹌鹑为试验动物,用优化煮沸法提取鹌鹑基因组DNA。根据日本鹌鹑MHC classⅠ的mRNA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突变体黑羽鹌鹑MHC classⅠ基因片段,运用DNAStar6.0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显示该片段大小为991bp,G+C含量较高为62.46%,A+T为37.44%,并检测到5个突变位点。利用Blast程序与日本鹌鹑mRNA比对,该片段上含有第4~8外显子和第4~7内含子,其中第4外显子上含有4个T/C突变位点。结果表明,突变体黑羽鹌鹑MHC classⅠ第4外显子具有多态性,这些多态性与其免疫功能的关系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36-1338+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辉;曹曼丽;王贝贝;蔡振东;
从猪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分别加入150μg/L pGM-CSF和100U/mL pIL-4,体外培养6d后诱导出大量树突状细胞(Dendrictic cell,DC),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其细胞表面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呈毛刺状。在培养末期加入TNF-α后可促进DC进一步成熟,其表面高水平表达MHCⅡ、CD80/86和CD16。猪DC的体外获得将为进一步研究许多病毒性疾病的致病机理奠定的基础。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39-1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卓丽玲;刘宗平;
在体外培养4日龄SD大鼠成骨细胞(OB)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钙(0、1、2、4mmol/L),钙作用2d后,观察细胞活性、间隙连接通讯(GJIC),测定钙离子([Ca2+]i)浓度;钙作用2、5、8d测定OB内总蛋白及Ⅰ型胶原(Col-Ⅰ)含量。与对照组比较,钙作用2d后,OB内线粒体增多,内质网扩张,细胞内[Ca2+]i浓度增加,GJIC的荧光扩散距离缩小。总蛋白含量,在2d,钙1、4mmol/L组高于(P<0.05或P<0.01)对照组,在5、8d低于对照组,但仅在8d差异显著(P<0.05或P<0.01)。第2天后,钙抑制Col-Ⅰ分泌(P<0.01),在5、8d均促进(P<0.05或P<0.01)其分泌。结果表明,添加钙作用2d后,促进OB代谢及[Ca2+]i沉积,抑制细胞间通讯,促进总蛋白分泌,抑制Col-Ⅰ分泌,促进了细胞增殖。增殖期过后,则抑制总蛋白分泌,促进Col-Ⅰ分泌,使OB较早的进入基质成熟期,利于骨骼的重建。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43-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汪洋;许艳丽;戴立胜;袁宝;高妍;马腾壑;姜昊;熊秋宏;邓琼;赵锐锋;张嘉保;
通过PCR克隆测序方法和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分别对86例样本中FSHβ第三外显子(4 338T→C、4 341C→T、4 350G→A)3个位点的连锁突变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得结果完全一致,AA型基因频率显著高于AB型(P<0.05)。本试验建立的TaqMan-MGB探针快速检测与种公牛精液品质相关的FSHβ基因连锁突变的方法,为种公牛的早期选种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58-1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贵民;吴苏君;刘文强;井勇;杨文琳;高志敏;雷安民;
通过简易避光密闭气袋在人体呼出的气相环境下(CO2浓度约5%,O2浓度约15%),利用生化培养箱进行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结果显示,牛卵母细胞在密闭气袋中培养与对照组(正常培养)相比成熟率(74.79%比71.69%,P>0.05)、孤雌激活后卵裂率(83.07%比81.39%,P>0.05)和囊胚发育率上(26.75%比22.87%,P>0.05)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密闭气袋培养各项数据均略高于对照组。本试验验证了该技术的方便性和有效性,为此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62-1365+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任子利;赵彦玲;杨小淦;陆阳清;卢晟盛;卢克焕;
本试验旨在建立猪颗粒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和新生巴马小型猪不同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及传代培养技术体系和冷冻保存方法,并比较猪卵丘/颗粒细胞和新生巴马小型猪肌肉成纤维细胞HDAC1基因的mRNA表达的差异,从分子水平上鉴定新生巴马小型猪肌肉成纤维作为供体细胞的可行性。运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方法分离不同来源的组织细胞进行培养,并比较了常规冷冻保存和微量冷冻保存对细胞复苏率的影响,同时,运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猪卵丘/颗粒细胞和新生巴马小型猪肌肉成纤维细胞HDAC1基因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猪颗粒细胞单层细胞的生长需要5~6d;用组织块法获得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单层的生长时间为10~11d;用组织块法可以成功地对新生巴马小型猪的肌肉、肺、肾脏、心、睾丸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分离和传代培养,肾和睾丸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贴壁生长后,长满形成单层细胞需要12~13d,而肺、肌肉和心脏组织的则需要15~16d。(2)细胞的微量冷冻保存效果优于常规冷冻保存(P<0.05)。(3)猪卵丘/颗粒细胞与新生巴马小型猪肌肉成纤维细胞HDACl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000比0.985,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新生广西巴马小型猪不同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及传代培养和微量冷冻法,丰富了这种猪体细胞的分离培养种类,为其体细胞核移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供体细胞,并从表观遗传的角度分析,鉴定了新生巴马小型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与猪卵丘/颗粒细胞一样适合作供体,为核移植前的供体细胞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66-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红刚;田兴贵;杨正梅;王家鹏;杨云;吴飞;罗终菊;唐静;主性;刘若余;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一种在骨骼肌中广泛存在的糖蛋白,是骨骼肌生长的负调控因子,其基因的缺失、插入或突变会引起肌细胞增生与肌纤维肥大从而提高产肉力。采用PCR-RFLP方法对67只贵州香羊MSTN基因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5′UTR和外显子1没有出现变异,内含子1和外显子2中存在BspLⅠ、XmnⅠ、BmrⅠ、Hpy188Ⅰ4个酶切多态位点。纯合野生型(AA、CC、EE、MM)为优势基因型,杂合型(AB、CD、EF、MN)和纯合突变型(BB、DD、FF、NN)为非优势基因型,A、C、E、M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
2011年09期 v.31;No.177 1377-1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