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猪细小病毒VP2蛋白病毒样颗粒在伪狂犬病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陈杨;郭万柱;陈弟诗;徐志文;朱玲;王印;王小玉;

    利用PCR技术从猪细小病毒(PPV)SC1株基因组中扩增VP2全基因,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PI-2.EG-FP中,构建转移载体pPI-2.EGFP.VP2。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猪伪狂犬病病毒(PRV)SA215株DNA与pPI-2.EGFP.VP2DNA共转染Vero细胞,待出现细胞病变后收集病毒液。经空斑纯化,并同时采用检测PPV VP2基因的PCR方法筛选获得重组病毒PRV SA215/VP2株。以兔抗VP2的多克隆抗体建立的免疫荧光技术可检测到Vero细胞发出的特异性荧光,表明PPV VP2成功插入到PRV SA215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进一步电镜观察表明,感染PRV SA215/VP2的Vero细胞中可同时观察到PRV与PPV 2种类病毒样颗粒。结果表明,成功实现了利用PRV载体表达PPV VP2蛋白病毒样颗粒,为进一步研制PPV病毒样颗粒疫苗奠定了基础。

    2011年10期 v.31;No.178 1385-1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猪瘟病毒重组E2蛋白PPA-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

    李娇;王金良;祖立闯;谢金文;沈志强;

    以纯化的猪瘟病毒(CSFV)重组E2蛋白为包被抗原,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为二抗,组装了检测CSFV抗体的PPA-ELISA诊断试剂盒。该试剂盒与其他7种常见猪病毒(PRRSV、PPV、JEV、PCV-2、PEDV、PRV、TGEV)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5%,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10%;与间接血凝试验相比较,符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2%,85.4%,87.2%;与IDEXX ELISA试剂盒相比较,符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3%,93.2%,88.7%。表明本试验研制的E2-PPA-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将为CSFV的快速诊断、免疫猪群抗体水平监测和CSFV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2011年10期 v.31;No.178 1390-1394+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猪瘟、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寡核苷酸芯片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叶芬;蔡家利;王昱;李应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和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是引发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建立其基因芯片快速检测体系,对开发猪繁殖障碍快速检测试剂盒具有重要意义。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PRRSV、CSFV和PCV-2的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特异性较强的60mer的寡核苷酸探针,并将探针按所设计阵列固定于表面经氨基化修饰的玻片上,制备出寡核苷酸芯片。通过引物标记及特异性验证,建立了带标记引物的多重PCR检测体系,从而产生大量可与寡核苷酸探针特异性互补的带标记的DNA片段。将标有荧光染料的扩增产物与芯片上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扫描、分析芯片上荧光信号。结果表明,芯片上各样本对应探针位点呈现阳性荧光信号,而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则基本不能检测到荧光信号。分别用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和PCR/RT-PCR检测60份临床病料,两者符合率高达92%,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用于临床病料的检测及快速诊断PRRSV、CSFV和PCV-2。

    2011年10期 v.31;No.178 1395-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马立克氏病病毒对鸡肿瘤相关基因TNFSF13B和ST18表达水平的影响

    孙红艳;连玲;陈燕梅;刘长军;张莹;杨宁;曲鲁江;

    将15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成2组,100只作为攻毒组,50只作为对照组。攻毒组腹腔注射2 000PFU的马立克氏病病毒(MDV)-GA细胞毒0.2mL;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病毒稀释液。2组鸡严格隔离,在相同条件的负压隔离器中饲养。攻毒后60d,屠宰所有存活鸡。在对照组中取4个正常鸡的脾脏(HS);在攻毒组中取4个感染MDV后产生肿瘤鸡的脾脏(TS)及4个感染MDV后未产生肿瘤并表现为健康鸡的脾脏(ANS),并对TNFSF13B和ST18基因在这些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相关基因TNFSF13B和ST18的表达在产生肿瘤鸡的脾脏中都是显著性下调的。MDV通过抑制宿主TNFSF13B基因的表达来抑制B细胞分化、成熟进而对宿主免疫系统进行抑制;同时MDV通过下调肿瘤抑制基因ST18的表达,促使机体肿瘤发生。在对MDV有明显抵抗能力的鸡(ANS组)中,TNFSF13B和ST18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健康鸡基本一致,表明这2个基因在MDV抗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00-1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靶向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1基因siRNA对病毒复制的抑制

    欧阳伟;王永山;刘小娟;张海彬;

    根据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1基因保守区序列,选择设计了3个靶向VP1的小干扰RNA序列(siR-NA):VP1-siRNA668、VP1-siRNA1034和VP1-siRNA2250,化学合成DNA序列,体外转录合成siRNA,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后接种IBDV,分析siRNA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病毒接种后72h,3个VP1-siRNA转染组未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病毒滴度分别为102.75,102.00,101.75 TCID50/0.1mL,而siRNACON转染和单纯IBDV接种对照组均出现明显CPE,病毒滴度均为106 TCID50/0.1mL;用荧光定量RT-PCR分析VP1基因水平,3个VP1-siRNA转染组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73.10%,81.79%,90.28%。结果表明,本试验选择设计的3个siRNA具有明显抑制IBDV复制功能,其中2 250位点的siRNA抑制效果最明显,推测该区域是VP1基因的重要功能区,是新型抗IBDV药物与疫苗设计的重要靶标。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04-1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1株鸽新城疫病毒F和HN蛋白的潜在抗原表位分析

    袁小远;王友令;徐怀英;王金宝;艾洪滨;

    从亲水性、抗原性、可塑性、表面可能性、二级结构等5项参数指标来综合预测1株鸽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 virus,NDV)JN08株F和HN蛋白的潜在B细胞抗原表位,并比较其与疫苗株La Sota抗原表位的差异,同时对F和HN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综合预测显示:JN08株F和HN蛋白预测抗原表位分别有21,26处;La Sota F和HN蛋白预测抗原表位分别有19,25处。就F蛋白而言,与La Sota相比JN08毒株在82~87、99~102、411~412aa多出3处抗原表位,而在450~455aa缺失1处抗原表位。其中82~87、99~102aa这2处抗原表位位于裂解位点之前,是否对病毒的抗原性、蛋白水解酶的敏感性、毒力等造成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就HN蛋白而言,JN08毒株与La Sota相比在128~132aa多出1处抗原表位,此表位位于HN蛋白的柄状部,该部分存在促进F蛋白融合活性的区域,JN08毒株在此区域多出1处抗原表位可能会对F蛋白的融合活性有一定的影响。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10-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牛轮状病毒TaqMan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范晴;谢芝勋;刘加波;庞耀珊;邓显文;谢志勤;谢丽基;彭宜;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5′端非编码区和牛轮状病毒(BRV)VP6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对引物和探针浓度、Mg2+浓度、dNTP浓度和Taq酶用量以及反应条件等因素的优化筛选,建立了能同时鉴别BVDV和BRV的二重荧光RT-PCR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好,与其他病原如CSFV、MB和IBRV不发生交叉反应;敏感性高,能够检测100个BVDV RNA和100个BRV RNA;稳定性好,批内重复和批间重复变异系数小;干扰性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同时检测2个模板的不同浓度组合。本研究建立的二重荧光RT-PCR方法可用于BVDV和BRV检测,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稳定等优点,是BVDV和BRV基础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测的良好工具。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14-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对固定化犬肠道黏蛋白模型的黏附性

    曾东;吴梦;倪学勤;王益平;

    采用固定黏蛋白模型,结合细菌同位素γ-32P-ATP标记法,探讨犬源肠球菌E01和E16、犬源大肠杆菌DE、鸡源德氏乳酸杆菌德氏亚种N11及猪源约氏乳杆菌JJB3和致病性大肠杆菌ATCC25922和CVCC2060对本地犬各肠段黏蛋白的黏附能力;肠球菌E16和大肠杆菌DE各自的黏附机制;2株犬源肠球菌以3种作用方式(排斥、竞争、取代)对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黏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各测试菌株在犬各肠段黏蛋白模型上的黏附值均不同;2株犬源肠球菌和1株猪源乳酸菌的黏附性能显著优于犬源大肠杆菌DE和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乳酸肠球菌E16表面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和糖蛋白参与了黏附过程,大肠杆菌菌体蛋白在黏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乳酸肠球菌的黏附受体对高碘酸钠和胰蛋白酶处理不敏感,大肠杆菌DE的黏附受体具有碳水化合物结构,可能为糖蛋白类物质;在肠球菌与病源菌的3种作用方式中,取代和排斥方式对病原菌黏附抑制效果较好。这表明2株犬源肠球菌具开发为益生菌的潜力。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19-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Ⅳ N端基因的克隆、抗原表位的分析及表达

    郝成武;王永霞;马勋;

    参照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ApxⅣ基因序列(AF021919),从临床分离株2009JH扩增出1段2 427bp的序列,应用DNAstar等软件进行了序列分析和抗原表位的预测,利用PCR扩增了包含预测抗原位点的3个片段,ApxⅣ1(1~1 503bp)、ApxⅣ2(1 051~2 427bp)、ApxⅣ3(1 051~1 503bp),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ApxⅣ1,pET-ApxⅣ2,pET-ApxⅣ3。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入E.coli BL21,经IPTG诱导表达,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2009JH分离株ApxⅣN端序列与参考序列(AF021919)的同源性为98.00%,与血清1型、2型和7型的同源性分别为98.23%,99.46%,98.06%。3个片段的重组质粒分别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55 000,50 000,20 000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除20 000蛋白未检测到特异性条带外,其余有很好的反应原性。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24-1428+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发育各期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表达

    范春玲;齐欣;郭婷;

    为了研究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特点和分布特征,对21头发育各期奶牛乳腺进行取样,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观察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表达。结果显示,奶牛乳腺肥大细胞表达类胰蛋白酶,肥大细胞数量在各期有显著差异,泌乳期的乳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分娩后60d奶牛乳腺肥大细胞的数量最少。结果表明,肥大细胞数量随生理周期的改变而改变,静止期奶牛的局部免疫能力增强。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29-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抗菌肽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赵瑞利;韩俊友;韩文瑜;雷连成;江丽娜;张俊敏;欧阳萍;

    为了解牛蛙皮肤抗菌肽的多样性及结构特点,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蛙属抗菌肽基因信号肽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RT-PCR技术扩增牛蛙皮肤抗菌肽基因,克隆得到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cDNA序列特点,预测成熟肽的理化性质。结果得到48个完整的cDNA序列,分别编码24种抗菌肽前体,它们均由信号肽、前导肽和成熟肽3部分组成。对序列测定结果的预测分析表明,牛蛙皮肤抗菌肽前体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其他蛙类抗菌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源性达到80%以上,但成熟肽的序列变异很大,具有物种特异性,其中6个为新的抗菌肽序列。牛蛙皮肤抗菌肽成熟肽的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β-折叠为主,均为疏水性短肽。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33-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牛整合素α4亚基片段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王海霞;杨正涛;陈媛媛;刘文博;张乃生;

    参照GenBank中牛整合素α4基因序列,合成了牛整合素α4亚基753bp(192~944nt)的cDNA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入BL21,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成功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000的α4蛋白。超声破碎细菌后,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蛋白纯化后进一步复性,免疫大鼠获得多抗,间接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32 000。这为进一步研究牛整合素α4β7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38-1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简讯

  • 世界首例赖氨酸转基因克隆奶牛在吉林大学培育成功

    郭建顺;

    <正>由吉林大学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动物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子义教授主持,吉林大学赵志辉、欧阳红生、张嘉保教授,内蒙古大学于海泉研究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张国梁研究员参加的课题组,在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高赖氨酸牛乳转基因奶牛新品种培育;项目编号:2009ZX08007-004B)和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下,经过两年时间的协作攻关,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牛奶蛋白中编码赖氨酸的基因片段转入"雌性黑白花奶牛"的胎儿成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畜牧兽医核心期刊表

    <正>~~

    2011年10期 v.31;No.178 1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牛叠朊编码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杨生海;殷宏;刘永生;马艳平;丁耀忠;孙彩琴;丁小丽;张杰;

    本实验室已制备出多株针对牛叠朊的单克隆抗体,为充分鉴定这些单克隆抗体针对的抗原表位,通过基因克隆表达的策略获取牛叠朊基因缺失突变体的重组蛋白,以期为单克隆抗体的表位鉴定提供物质材料。经过对牛成熟叠朊编码基因及预测蛋白结构特征的分析,设计表达9个缺失突变体的引物。以PCR扩增出叠朊基因的缺失突变体,与pET-30a(+)表达载体连接后转入E.coli DH5α中,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转入E.coliJM109和E.coli BL21表达宿主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以SDS-PAGE、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表达量和反应原性。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9个牛叠朊编码基因的缺失突变体,通过IPTG的诱导表达,其中有6个缺失突变体被大肠杆菌高效表达,并且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这为其单克隆抗体表位的进一步鉴定奠定了物质基础。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42-1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来源沙门菌入侵基因invH的检测及序列分析

    王小龙;牛星;张德庆;夏庆祥;牛钟相;

    根据沙门菌invH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9株沙门菌和4株常见病原菌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出的in-vH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invH蛋白的T细胞抗原表位。结果表明,9株沙门菌PCR均扩增出519bp的特异条带,4株非沙门菌均无特异带扩增;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3株鼠伤寒沙门菌之间同源性为99.8%,与鸡白痢和鸡肠炎沙门菌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6%,3株猪伤寒沙门菌和3株鸡源性沙门菌同源性较低,且不在同一支系统进化树上;invH蛋白有5个重复率最高的T淋巴细胞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49-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7型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

    江甜;胡智斌;谷长勤;胡薛英;程国富;宋念华;张万坡;

    通过生化鉴定和PCR方法从湖北省部分地区高热症猪病料中分离鉴定了17株7型猪链球菌,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药敏、毒力基因分布及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生化鉴定显示所分离菌株为猪链球菌2型,但经PCR鉴定为7型,测序结果经分析与已发表的7型序列同源性为100%。17株7型分离株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为:0.0%为mrp+,11.8%为epf+,17.6%为sly+orf2+,29.4%fbps+,100.0%gdh+。通过对28种药物的敏感试验发现各分离株耐药性差别很大,但对阿莫西林和复方阿莫西林较为敏感(88.2%),对红霉素最为敏感(100.0%)。动物试验表明,编号为HB6、HB8、HB9的分离株致病性较强。通过对病猪和感染小鼠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各器官充血出血最为明显。总之,在以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为主要病原的高热症诊断和治疗中,同样需要考虑混合或继发感染7型猪链球菌致病的可能。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53-1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猪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王铁峰;毛冉;赵雪峰;钱爱东;

    采集结核菌素变态反应阴性猪的颌下淋巴结共计550份,肠系膜淋巴结共计550份,运用实验室常规检查、分离培养基分离培养、生长特性试验、鉴别培养基试验、产色试验、生物化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集约化养殖的猪群中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开展分离与鉴定研究。最终得到阳性结果14份,阳性率1.27%,其中颌下淋巴结6份,阳性率1.09%,肠系膜淋巴结8份,阳性率1.45%。分离株鉴定结果:2株为胃分枝杆菌,3株为胞内分枝杆菌,3株为偶发分枝杆菌,2株为牛分枝杆菌,4株为浅黄分枝杆菌。根据所得数据可以得知,结核阴性猪中NTM的流行情况不容乐观,其存在必定会对猪养殖业造成负面影响,试验为NTM的预防和中国消除结核病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58-1461+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Thr-Ser-Ser位点对猪BCL10募集功能的影响

    薄联锋;徐志坤;郜原;孙岩;温俊歌;张德礼;

    在完整克隆出猪BCL10基因的基础上,用大引物PCR法构建3个真核表达载体:pEGFP-B(完整猪BCL10)载体、pEGFP-D(缺失CARD结构域)载体和pEGFP-P(缺失Thr-Ser-Ser位点)载体,转染猪血管内皮细胞(SU-VEC),观察其表达情况,以此研究Thr-Ser-Ser位点(富含TS区)对猪BCL10募集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pEGFP-B仅在胞质中表达,并呈短棒状,而pEGFP-D与pEGFP-P则在胞质和核内均有表达。表明CARD结构域参与猪BCL10募集过程,且Thr-Ser-Ser为CARD结构域中关键氨基酸位点,这为进一步研究猪BCL10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62-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整合子的检测

    薛原;陈建飞;张秀英;华育平;孙颖;

    为了解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整合子的流行状况和分子特性,分析整合子在细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采用PCR方法检测75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整合酶基因和整合子基因盒。结果显示,猪源大肠杆菌Ⅰ型整合子流行普遍,75株猪源大肠杆菌中检出Ⅰ类整合子56株,检出率为74.7%;检出Ⅱ类整合子4株,检出率5.3%;未检出Ⅲ类整合子。共检出5种Ⅰ型整合子,各种Ⅰ型整合子整合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耐药基因盒。这表明Ⅰ型整合子对细菌多重抗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整合子是介导细菌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分子机制。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67-1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2型猪链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

    许晓燕;王楷宬;邹君;李建亮;崔言顺;范伟兴;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36株2型猪链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应用PCR扩增四环素相关耐药基因tet(M)、tet(O)、tet(K)、tet(L)、tet(Q)、tet(S)、tet(T)和tet(W),将扩增到的耐药基因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6株2型猪链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100%,MIC90高于512mg/L;其中29株扩增出tet(M)基因,6株扩增出tet(O)基因,5株同时扩增到tet(M)、tet(L)基因,同时扩增到tet(M)、tet(L)基因的菌株MIC均高于512mg/L;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扩增到的tet(M)基因与GenBank中已公布序列的同源性为95%~100%,tet(O)基因与GenBank中已公布序列的同源性为95%~99%。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2型猪链球菌对四环素均具有很强的耐药性,主要耐药机制是由tet(M)基因介导的核糖体保护作用。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71-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生长阶段猪小肠上皮细胞增生和凋亡指数的变化规律

    赵元;秦贵信;张兵;王涛;王波;孙泽威;鲍男;

    选取军牧一号29日龄(7.06±0.18)kg、99日龄(44.54±9.0 4)kg和169日龄(78.93±7.37)kg去势公猪各5头,分别进行仔猪、生长猪和肥育猪3个生理阶段的动物试验。仔猪于28日龄断奶,每一阶段试验期为7d。试验期结束后屠宰,迅速采集十二指肠、空肠中段和回肠组织样品。采用Ki-67抗体或TUNE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小肠上皮细胞增生或凋亡情况,同时测定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表明,随着猪日龄的增长,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增大(P<0.01);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增生指数逐渐降低(P<0.001)。无论哪一生长阶段的猪,不同肠段上皮细胞凋亡和增生指数有着相同的变化规律,空肠中段最高,回肠最低(P<0.01)。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76-1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猪肌肉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吕晓;朱海鲸;曹晖;孙军伟;华进联;

    以猪胎儿为材料,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或组织块法培养胎儿背部最长肌获得了肌肉卫星细胞,该细胞体外可以传到9代以上。培养的细胞多呈纺锤体型和梭型,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呈典型的长轴平行排列。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该细胞呈CD29、CD166、CD45、CD44阳性,CD71、CD34阴性。RT-PCR检测发现其表达Desmin、C-Myc、Nanog、Pcna、Oct4、Klf4,弱表达Myog,不表达Sox2、MyoD。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其表达Desmin等肌肉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同时表达Nanog、Pcna等多能性细胞标记。本试验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的猪肌肉卫星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得到的细胞具有肌肉卫星细胞的典型生物学特性,同时表达间质干细胞和多能性干细胞的部分标记。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80-1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7β-雌二醇对AC细胞活性、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吴建云;李烨;王鲜忠;孙燕;王豪举;张家骅;

    通过免疫荧光获得雌激素α、β受体在体外星形胶质细胞(Acrocyte,AC)中表达的形态学证据;CCK-8法获得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激发AC的适宜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对AC的细胞活性、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E2作用AC 48h,10nmol/L E2可提高AC细胞活性和G2+S%(P<0.05),而100,1 000nmol/L E2可降低AC细胞活性(P<0.05),100nmol/L E2还可降低G2+S%(P<0.05);100nmol/L E2作用AC 24,48,72h,均可降低AC细胞活性和G2+S%,以作用48h时抑制作用最强(P<0.05);10nmol/L E2可引起AC线粒体数量增加,细胞核分裂增多,但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结构正常,而100nmol/L E2可导致AC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或断裂。结果表明,低浓度(10nmol/L)E2促进AC增殖;高浓度(100,1 000nmol/L)E2抑制AC增殖。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85-1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19味解表药对奶牛乳腺炎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

    代敏;彭成;万峰;陈丹丹;

    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19味解表药对15个种属33种120株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合SPSS17.0软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以及同种属菌株MIC50和MIC90的统计,比较分析6味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解表药体外抑菌活性的强弱。结果表明,苍耳子和蝉蜕体外对试验菌株无抑菌活性;桂枝、紫苏叶、荆芥、白芷、细辛、辛夷、藁本、牛蒡子、桑叶、葛根、北柴胡共11味解表药的总体抑菌活性较差;而香薷、麻黄、防风、薄荷、菊花、升麻6味药的抑菌活性相对较强,其中以香薷的抑菌活性最强。麻黄、防风、薄荷、菊花和升麻5味药抑菌活性的强弱与菌株种属有关: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抑菌活性最强的为防风,其次为菊花,相对最差的为升麻、麻黄和薄荷;对于革兰氏阴性菌,5味药的总体抑菌活性都较差,相对以麻黄的抑菌活性强,其次为薄荷,再次为菊花和升麻,最差为防风。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91-1495+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铜孵育对鸡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苏荣胜;刘好朋;胡京京;潘家强;韩前彪;胡锴;李海琴;唐兆新;

    以CuSO4.5H2O为铜源,用含Cu2+终浓度为0μmol/L(A组)、5μmol/L(B组)、10μmol/L(C组)、15μmol/L(D组)、20μmol/L(E组)和30μmol/L(F组)的孵育介质对从肉鸡肝脏提取的线粒体进行孵育,每个铜浓度下孵育时间为10,25,40min;采用Clark氧电极法对孵育后的线粒体进行呼吸功能测定:呼吸控制率(RCR)、氧化磷酸化效率(OPR)和磷氧比(P/O)。结果显示,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和孵育时间的延长,线粒体RCR,P/O和OPR这3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表明铜引起体外孵育的鸡肝脏线粒体功能损伤,且呈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2011年10期 v.31;No.178 1496-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鸡IGFBP-2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繁殖性状的关系

    赵秀华;王金玉;张跟喜;金崇富;顾玉萍;俞亚波;施会强;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京海黄鸡、AA鸡、尤溪麻鸡、边鸡等4个鸡品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第3内含子部分序列、第4外显子及3′调控区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京海黄鸡生长和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IGFBP-2基因在P1、P3引物扩增片段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对于P1扩增片段,在京海黄鸡和AA鸡中都检测到EE、EF和FF这3种基因型,在尤溪麻鸡和边鸡中只检测到EE型;测序表明FF型与EE型相比有2处突变(3746T→G,3753CC→TT);京海黄鸡3种基因型之间300日龄蛋质量、300日龄体质量、出生体质量、8周龄体质量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显著(P<0.05)。对于P3扩增片段,在4个鸡群体中都检测到GG、GH和HH这3种基因型;测序表明HH型与GG型相比有1处缺失(4415GCGGGAAG);京海黄鸡3种基因型之间除出生体质量外,其他生长和繁殖性状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推测IGFBP-2基因可能是影响鸡生长和繁殖的主效基因或与控制该性状的主效基因连锁。

    2011年10期 v.31;No.178 1500-1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北川白山羊基因组与表型性状相关的多态性RAPD标记

    蔡欣;苟兴能;董绍森;刘畅;王雪;李勇;

    北川白山羊是在特定生态条件下未经系统繁育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山羊品种,在生长发育、繁殖和抗逆等性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通过对122只北川白山羊个体基因组的扩增,结果从80条RAPD引物中选出12条多态引物,北川白山羊群体平均遗传相似率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59 8±0.077 6和0.919 8,表明北川白山羊品种具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和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12条多态性引物中,SBS06同时对体质量(P=0.028)、体高(P=0.017)和体长(P=0.037)具有显著影响,SBS02对体质量(P=0.033)和体高(P=0.034)具有显著效应,所以推断影响体质量和体高性状的QTL基因座可能与RAPD标记SBS06和SBS02相连锁,可以应用于北川白山羊体质量和体高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以及相应主效基因的进一步研究。

    2011年10期 v.31;No.178 1505-1508+1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牛CAPN3基因多态性及与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柳思源;徐靖博;任久生;于汪洋;杨连玉;邓琼;姜昊;马腾壑;赵志辉;贾丽坤;贾丽伟;赵玉民;张嘉保;

    以中国草原红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天一冈山黑牛为试验对象,利用PCR-SSCP结合测序的方法进行SNPs检测,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CAPN3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仅在草原红牛及天一冈山黑牛中发现第46 414处(NC_007308)发生G→T的突变,且发生G→T突变的位点所对应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其大理石花纹、失水率、滴水损失和剪切力这些肉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而西门塔尔牛和利木赞牛中未发现此突变。

    2011年10期 v.31;No.178 1509-1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脱氢表雄酮对阉公猪脂类代谢的影响

    姜锦鹏;应如海;许雪萍;金光明;宁康健;冯保明;吕锦芳;

    以阉公猪为试验对象,探讨日粮中添加脱氢表雄酮(DHEA)对阉公猪脂类代谢和脂肪沉积的影响。将45头体质量40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基础日粮+25mg/kg DHEA)和试验Ⅱ组(基础日粮+75mg/kg DHEA),饲喂105d后,从每组选出体质量相近的6头猪屠宰,记录内脏器官和脂肪组织质量,同时采集血液和组织样品。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25,75mg/kg)的DHEA处理对阉公猪的采食量、日增质量及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阉公猪背膘厚(P<0.05)、肾周脂肪指数(P<0.05)及肠系膜脂肪指数(P<0.05),而对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同时还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非酯化脂肪酸浓度(P<0.05),而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糖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并发现75mg/kg DHEA处理可显著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还能显著增加血清DHEA浓度,但对血清DHEA-S和胰高血糖素浓度没有显著影响,且75mg/kg DHEA处理还能够显著降低血清皮质醇浓度(P<0.05)和血清胰岛素浓度(P<0.05)。提示:日粮添加DHEA可调控阉公猪的脂类代谢,降低脂肪沉积。

    2011年10期 v.31;No.178 1513-1517+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植物挥发油及活性成分与富马酸钠共同添加对湖羊血液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林波;梁权;纪苗苗;刘建新;

    用装有瘤胃瘘管的4头湖羊探讨植物挥发油及其活性成分和富马酸钠添加对湖羊血液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采用4×4拉丁方设计,设4个处理,处理1饲喂基础日粮,处理2添加1g混合挥发油(牛至油、肉桂油、丁香油和柠檬油按等比例组成)与25g富马酸一钠,处理3添加0.5g混合挥发油活性成分(香芹酚、肉桂醛、丁香酚和柠檬醛等比例混合)与25g富马酸一钠,处理4添加1g混合挥发油活性成分与25g富马酸一钠。每期包括10d预试和8d正试验。结果发现,添加混合挥发油组和高量活性成分(1g/d)组显著提高了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了白球蛋白比(P<0.05),但对其他指标影响不显著;而低量活性成分(0.5g/d)组则显著降低了球蛋白、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和胆固醇的含量(P<0.05)。高量和低量活性成分组相比对照组均显著降低了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但低量活性成分组降低了丙二醛含量,而混合挥发油组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添加1g/d挥发油或活性成分降低了白球蛋白比,而有提高球蛋白含量的趋势,1g/d活性成分还有提高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的趋势,可能对湖羊肝脏有一定的影响;而0.5g/d活性成分降低了球蛋白、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可能有利于肝脏功能;添加挥发油不影响肾脏功能、机体脂肪和蛋白代谢,即添加挥发油对湖羊抗氧化能力影响有限,0.5g/d挥发油活性成分添加并未影响湖羊机体健康。

    2011年10期 v.31;No.178 1518-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草药添加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陈志虹;郭世宁;孔德胜;魏光伟;

    将120头胎次、日龄相近,体质量在70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只饲喂基础饲粮,西药组添加0.02%半胱胺,其他2组分别添加1%和0.5%的中草药添加剂。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2个中药组(B、C组)、半胱胺组(D组)的日增重分别比空白对照组(A组)提高了9.89%(P<0.05),4.42%(P>0.05)和1.26%(P>0.05),料肉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7.07%(P<0.05),4.49%(P<0.05)和3.97%(P<0.05);添加中草药添加剂,对猪只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

    2011年10期 v.31;No.178 1523-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新生广西巴马小型猪肾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王献伟;卢晟盛;卢克焕;

    利用微量液体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分离新生广西巴马小型猪肾成纤维细胞,进行常规传代培养、冷冻和复苏;通过接触抑制和解除抑制研究该类细胞的增殖潜力,免疫荧光进行鉴定;并通过脂质体介导对分离到的新生广西巴马小型猪肾成纤维细胞分别进行EGFP-N1和DsRed-N1基因转染。结果成功分离到新生广西巴马小型猪肾成纤维细胞,体外可以大量传代和冷冻,目前已经传至50代以上,生长良好;冷冻复苏和接触抑制解除后仍可以正常培养和传代;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角形蛋白表达阴性;转染48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表明瞬时转染新生广西巴马小型猪肾成纤维细胞可以获得成功,其中转染DsRed-N1基因的新生广西巴马小型猪肾成纤维细胞已经传至60代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建立了新生广西巴马小型猪肾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在体外能稳定培养和传代,并可以成功获得转基因的新生广西巴马小型猪肾成纤维细胞。

    2011年10期 v.31;No.178 1526-1532+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体内诱导抗原技术鉴定细菌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

    袁建丰;覃宗华;吕敏娜;余劲术;吴彩燕;孙铭飞;谢明权;蔡建平;

    <正>病原细菌的致病作用是其与宿主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细菌表达产生、分泌释放多种毒力因子,另一方面宿主通过其防御系统抵抗这些毒力因子的作用[1-2]。一般来说,由于环境条件的显著差差异,病原菌在体内外所表达的产物是明显不同的,其感染宿主时被诱导表达的基因,称为体内诱

    2011年10期 v.31;No.178 1533-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