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PPV VP2基因与PCV2 ORF2不同抗原表位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徐志文;郭万柱;唐玉香;朱玲;陈燕凌;徐凯;梅淼;

    为了研究PCV2ORF2的不同抗原表位重组PPV VP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体外表达情况与免疫原性,分别以PCV2SC株和PPV SC-1株为模板,扩增PCV2ORF2的抗原表位基因A、B、C(A:117~131aa,B:157~183aa,C:165~200aa)和PPV VP2基因。将A、B、C基因分别与PPV VP2基因串联,并插入到pCI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了能同时表达PPV VP2蛋白和PCV2ORF2抗原表位的重组质粒pCI-A-VP2、pCI-B-VP2、pCI-C-VP2。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MDBK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各个质粒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将其免疫小鼠,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免疫效果。结果显示,3种重组表达质粒转染细胞48h后都能检测到较强的免疫荧光;免疫小鼠后14~42d诱导的T淋巴细胞转化效率、CD4+/CD8+细胞比值以及PPV和PCV2抗体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CI-B-VP2免疫效率高于其他组。该结果表明PCV2ORF2上157~183aa抗原表位在3个抗原表位中抗原性最强,可作为PCV2与其他病毒二联疫苗研究的主要抗原表位。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37-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PRRSV GP5蛋白及猪IL-18基因共表达核酸疫苗免疫原性试验

    沈宪文;王中华;高磊;李国江;丁壮;

    本试验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分别构建了单独表达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P5基因以及PRRSVGP5基因和猪IL-18基因共表达的重组核酸疫苗质粒(pEGFP-GP5和pEGFP-IL18-GP5),并进行仔猪免疫原性研究,对构建的PRRSV核酸疫苗所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进行检测,进一步研究了PRRSV核酸疫苗免疫效果以及猪IL-18基因对PRRSV核酸疫苗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同时,调查了商业上应用不同类型的PRRSV疫苗诱导的免疫效果,并与核酸疫苗免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L-18作为免疫佐剂在疫苗免疫猪后诱导的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共表达IL18-GP5蛋白能够明显的改善DNA疫苗的免疫效力,增强抗PRRSV的免疫保护。因此,DNA疫苗做为一种新一代疫苗可用于对抗高致病性PRRSV感染。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43-1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N基因核酸疫苗的构建与免疫原性试验

    杨恒;李华春;曹三杰;文心田;

    采用RT-PCR扩增TGEV SC-H株S基因5′端主要抗原位点编码区和全长N基因,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构建单独与嵌合表达S、N基因的pVAX-S、pVAX-N、pVAX-S-N 3种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将重组质粒体外转染COS-7细胞,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将6周龄NIH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腿部肌肉注射重组质粒pVAX、pVAX-S、pVAX-S-N、pVAX-S+pVAX-N与pVAX-S+pVAX,共免疫3次,间隔2周。通过间接ELISA以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特异性TGEV IgG抗体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正确且在COS-7细胞中得以表达;pVAX-S+pVAX-N质粒混合免疫组与pVAX-S+pVAX质粒混合免疫对照组相比,可有效提高免疫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增加,而pVAX-S-N免疫组与pVAX-S组比较,未能起到提高免疫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作用。以上结果表明S、N基因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加强TGEV核酸疫苗的免疫效力,但这种增强作用与S、N基因联合应用的方式直接相关。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50-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表达Apoptin基因抗肿瘤双特异性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王卓越;李霄;王浩然;阚式绂;王宇航;齐延新;吴娜;刘燕瑜;金宁一;

    为研发一种安全、特异、高效的抗肿瘤基因治疗候选药物,本试验基于人端粒酶启动子(hTERTp)、人5型腺病毒复制必需基因(E1a)和特异性抑癌基因(Apoption),利用RAPAd.Ⅰ腺病毒载体系统,构建了一种具有肿瘤特异性杀伤和特异性复制能力的双特异性抗肿瘤重组腺病毒Ad-VT。并利用人肝癌细胞(HepG-2)、人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胚胎肺细胞(WI-38)和非洲绿猿肾细胞(Vero)对hTERTp的肿瘤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hTERTp可在HepG-2、A549和Hela等肿瘤细胞内特异性启动外源基因的表达,而在WI-38、Vero等正常细胞内不能启动相关基因表达。用RT-PCR及Western-blot等方法对Apoptin基因和E1a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Ad-VT能够有效表达Apoptin和E1a等外源基因。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55-1558+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细胞巨化病毒四川株MCP基因克隆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史小红;徐志文;郭万柱;朱玲;漆信桥;王燕群;赵玲;

    参照GenBank公布的仅有的日本株猪细胞巨化病毒较大衣壳蛋白(MCP)基因序列(登录号:AB051069)设计2对引物,采用分步克隆的方法,将PCMV MCP全序列克隆入pMD19-T载体进行测序,成功获得了pMD-MCP重组质粒,将所得序列录入到GenBank中(登录号:HQ025802)。测序结果表明,该MCP基因全长4 017bp,共编码1 338个氨基酸;与NCBI上公布的仅有的日本毒株MCP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8%,氨基酸同源性为94.1%;进化分析显示:PCMV MCP基因与人疱疹病毒6型或7型的MCP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蛋白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59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潜在功能强大;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和细胞质中并各占39.1%和26.1%,内质网占17.4%,高尔基体占8.7%,空泡和细胞核均占4.3%,表明PCMV MCP蛋白属于胞质蛋白,抗原区位集中于胞膜,有向胞质移动的趋势;另该成熟蛋白存在18个主要的抗原位点,将肽链经亲水性与抗原表位的共同分析,发现其肽链的C端极有可能分布有抗原决定簇。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59-1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对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文翼平;李英伦;文心田;

    采用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CPV McAb)配合静脉注射用犬免疫球蛋白及静脉注射用犬血白蛋白,采用股内侧肌肉注射对172例细小病毒病患犬进行临床治疗试验。共治愈140例,治愈率为81.40%。采取以上治疗方案,结合对症支持治疗,发病1d的患犬治愈率90.70%,发病2d的患犬治愈率为85.29%,发病3d的患犬治愈率为56.25%,发病4d的患犬治愈率为72.73%,发病5d的患犬治愈率为77.78%。94.29%的治愈犬(132只)用药后4d内完全康复。采用该治疗方案,进入犬体内的McAb能迅速到达全身各组织,中和淋巴组织及血循环中的病毒,阻止病原复制和扩散;同时,中和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促进机体的主动免疫反应,促进患犬逐渐康复。该研究结果对提高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64-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基因的鸡痘病毒野毒株致病性研究

    孙洪磊;车国喜;秦梅;杨凤;李宏民;刘思当;

    以分离保存的整合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基因的鸡痘病毒(FPV)野毒株接种CEF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REV,结果未检测到游离REV病毒粒子;以该毒株人工感染7日龄SPF雏鸡,同时设阴性对照,常规免疫新城疫弱毒苗(ND)。接毒后每周采血动态检测NDV抗体、REV抗体、REV病毒血症;同时对试验鸡免疫器官指数、组织学变化动态观察,并对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动态检测。结果表明,整合REV基因的FPV感染后2周可引起鸡REV病毒血症,并产生REV抗体;导致中枢免疫器官发育分化不良,尤其对胸腺的影响最为明显,攻毒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胸腺指数明显下降(P<0.05);免疫器官主要表现实质细胞数量少,正常结构发育不良,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而发生纤维化;细胞凋亡检测证实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有明显的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引起免疫器官萎缩的主要原因。对新城疫疫苗免疫反应呈显著的抑制作用,攻毒3周后,试验组血清新城疫病毒抗体滴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抗体滴度峰值低,维持时间短,下降速度快。本试验证实FPV整合REV前病毒基因组会明显改变FPV的致病性,表现某些REV的致病特征,使感染鸡REV抗体转为阳性并出现病毒血症,进一步证实REV可以通过基因组整合于FPV而进行传播的推测。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68-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芦花鸡传染性肿瘤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王健;杨凤;孙洪磊;倪伟;车国喜;刘思当;

    从山东某养殖场散养的60日龄芦花鸡随机抽取100只隔离饲养,分别于65、120、190、240日龄翅静脉采血,动态检测禽白血病(AL)AB、J亚型抗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抗体;取泄殖腔棉拭子动态检测禽白血病病毒(ALV)群特异性抗原p27;同时对患瘤病死鸡进行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PCR病原检测。结果显示,鸡群在240日龄时出现13.24%的ALV-AB抗体阳性率,未检测到ALV-J抗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抗体在120日龄时出现阳性,且阳性率随日龄增加而升高;p27阳性率为34.21%~66.18%;开产前后鸡群开始出现肿瘤性疾病,一直持续至240日龄,死亡率达32%,120~190日龄为死亡高峰期;剖检病鸡可见内脏器官普遍肿大,肝、脾、肾表面及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样结节,部分病鸡坐骨神经肿胀;组织学检查,肿瘤组织为浸润性生长的多形态淋巴样细胞构成,符合马立克氏病(MD)的病变特征;PCR检测16份肿瘤病料中有14份为ALV-J阳性(87.5%),13份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阳性(81.25%),2份为REV阳性(12.5%),ALV-J与MDV、REV混合感染率分别为68.8%(11/16)、12.5%(2/16),三重感染率为6.3%(1/16)。该芦花鸡群存在ALV、MDV和REV的共感染。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73-1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鸭圆环病毒核酸探针的制备与应用

    邹金峰;刘少宁;雷战;孙慧;魏宗;王鑫;姜世金;

    用地高辛标记鸭圆环病毒(DuCV)全基因组克隆制成核酸探针,与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DHV-Ⅰ)的cD-NA、鸭瘟病毒(DPV)的DNA和DuCV的DNA进行斑点杂交以检测核酸探针的特异性,结果该探针只与DuCV的DNA杂交呈阳性。敏感性结果表明,该探针对DuCV的最低检出量约为5pg DuCV的DNA。应用该探针对从山东、江苏、四川等地采集的196只鸭病料,共980份脏器的组织DNA进行检测,结果个体阳性率为33.2%(65/196),在各脏器中法氏囊和肝脏中DuCV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52.3%和49.2%。同时对上述样品进行PCR检测,核酸探针检测与PCR检测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7.5%。结果表明,制备的DIG标记的核酸探针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合对DuCV进行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78-1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兔出血症病毒VP60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原冬伟;刘家森;郭东春;司昌德;姜骞;林欢;穆亚芳;刘行波;曲连东;

    利用pMD18-T-VP60质粒(包含RHDV-TP株VP60基因)PCR扩增并酶切回收VP60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VP60,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和PCR鉴定;将重组质粒转染RK13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作为核酸疫苗,腿部肌肉注射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采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和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细胞免疫情况;采用PCR方法检测重组质粒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cDNA-VP60真核表达质粒,并在RK13细胞中获得表达。重组质粒作为核酸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且抗体水平随免疫次数增加而逐渐增高,在免疫后49d时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和CD4+、CD8+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百分率明显增高,且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经PCR鉴定VP60基因未整合到小鼠主要脏器染色体上。结果表明,构建的pcDNA-VP60真核表达质粒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重组质粒对小鼠是安全的。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82-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动物源大肠杆菌整合子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盒的研究

    林居纯;曹三杰;张辉建;钟青卿;魏峰;文心田;

    收集540株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对22种药物的耐药性;利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菌株携带3型整合子的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1型整合子阳性菌及阴性菌的耐药性;采用PCR-DNA测序法对整合子阳性菌株携带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40株菌对链霉素等20种药物耐药率超过37%,全部菌株均呈多重耐药;1型整合子检出率为86.48%,未检出2及3型整合子;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头孢唑啉等13种药物耐药率显著高于整合子阴性菌;随机选择的67株1型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有92.54%菌株携带有编码氨基糖苷核苷转移酶和乙酰转移酶基因(aadA2、aadA5、aadA22、aacA4),共有5种类型基因盒,其中以介导对甲氧苄啶、链霉素和大观霉素耐药的dfrA17+aadA5组合最为常见;在2株菌中分别发现介导对阿米卡星、氯霉素及甲氧嘧啶耐药的aacA4+catB3+dfrA1组合,和介导链霉素、大观霉素耐药的aadA22基因盒,是在四川分离菌中首次发现这2种基因盒。结果表明,1型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大肠杆菌临床菌株中,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整合子相关,菌株中广泛携带氨基糖苷类及甲氧苄胺嘧啶耐药基因盒。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87-1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SpaA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车勇良;陈如敬;王隆柏;魏宏;吴学敏;俞玉鸿;庄向生;周伦江;

    为确定导致福建某猪场猪只发病的病原,从病猪心、肺中分离并纯化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PCR鉴定,确定为猪丹毒杆菌。Spa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在第609位点处出现了由胸腺嘧啶突变为鸟嘌呤,对应的氨基酸是由甲硫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2.1×108 CFU/mL的菌液10倍稀释后,感染28日龄健康昆明小鼠,该分离菌对28日龄健康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2.1×103.5 CFU/mL,死亡小鼠的剖解病变表现为心肌有白色坏死点,肝脏实变、坏死,肺出血和脾脏梗死等,并分离出与感染菌株形态特征完全一致的菌落。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先锋霉素、阿奇霉素等较为敏感。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91-1593+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山羊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16S rDNA和ZapA基因的PCR-RFLP分析

    王豪举;倪莉;杨红军;赵俊;徐宗可;徐强;徐丽敏;

    从发病山羊分离到5株病原菌,对分离株进行游散行为分析,生化试验、动物试验、药敏试验及16SrDNA和ZapA基因克隆测序,选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分离株16SrDNA和ZapA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出现游散生长现象,对丁胺卡那霉素和复达欣敏感,小鼠LD50为2.500 0×107 CFU/mL~4.445 3×107 CFU/mL;分离株16SrDNA与奇异变形杆菌的同源率为99.5%~99.8%,ZapA基因与奇异变形杆菌的同源率为99.5%;PCR-RFLP分析发现,分离株酶切片段数目和大小与标准株相同。结果表明分离株是奇异变形杆菌,多态性较为单一。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94-1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河南及山西省21株鸡杆菌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高冬生;刘红英;杨霞;赵军;陈陆;王新卫;常洪涛;姚慧霞;迪丽拜尔·阿木提;王川庆;

    对21株分离自河南及山西地区的鸡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研究,以此分析分离株的进化关系并确定其在鸡杆菌属中所属的具体种。采用PCR方法扩增其16SrRNA基因序列,然后克隆测序。用DNAStar软件对21个菌株的序列及GenBank中已公布的鸡杆菌属相关菌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发现21株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0%~100%,同鸭源鸡杆菌F279(Gallibacterium anatis F279)(AF228002)的同源性为95.3%~99.3%,同输卵管炎鸡杆菌F150(Gallibacterium salpingitidis F150)(EU424000)的同源性为88.3%~91.5%,同虎皮鹦鹉鸡杆菌F450(Gallibacterium melopsittaci F450)(EU339196)的同源性为90.3%~93.3%,同海藻糖发酵鸡杆菌52-S3-90(Gallibacterium trehalosifermentans 52-S3-90)(EU339199)的同源性为88.2%~91.4%,同多杀性巴氏杆菌CCUG 179(P.multocida CCUG 17977)(AF294411)的同源性为85.5%~88.8%,对21株细菌的序列同以上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21株细菌同鸭源鸡杆菌F279(AF228002)构成一个单独的大分支。结果表明,所有分离株均属于鸭源鸡杆菌,首次大量报道了来源于河南、山西省不同地区的鸡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为鸡杆菌分类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011年11期 v.31;No.179 1599-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乳糖诱导剂对重组C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许崇利;欧阳红生;许崇波;张艳平;

    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含α毒素基因的重组质粒,用SDS-PAGE检测不同条件下α毒素基因的表达情况。经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质粒pXETA02含有α毒素基因且基因序列和阅读框架正确。结果表明,以乳糖诱导α毒素基因表达的优化条件为:培养基pH 7.0,培养温度37℃,菌体生长密度D600达到1.0时分批添加0.5g/L乳糖,诱导5h,此时目的蛋白表达量为23%,实现了α毒素基因的高效表达。从而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工程菌苗的生产工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数据。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05-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抑制性削减技术研究CD3/CD28单抗共刺激人T淋巴细胞基因差异表达

    李新平;陈曦;王丽娜;李创宏;张文龙;张淼涛;

    为了研究参与人T细胞活化、增殖、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以正常人初始T细胞作为对照样本,以抗人CD3抗体联合抗人CD28抗体激发的人T细胞作为试验样本,进行抑制性削减杂交。结果筛选到43个侯选克隆,对其单向测序后,经过与GenBank同源序列比较,证实了6个克隆参与了T细胞活化增殖和信号转导的下游通路,分别为CCND2、Rho A、IRF4、FKSG44、EBP、PRPPS2;13个克隆所可能编码的基因与T细胞活化、分裂增殖、分化有关,另外24个克隆在GenBank无法查到对应的同源基因,可能代表了新基因。对这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阐释T细胞活化、增殖的信号转导机制,为了解体内活化T细胞参与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09-1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鸡白细胞介素-6原核表达及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李卫;彭俊平;谷长勤;胡薛英;张万坡;程国富;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原核表达ChIL-6,以ChIL-6重组蛋白为免疫原,按免疫程序分别制备兔抗和鼠抗IL-6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应用此抗体建立双抗夹心ELISA方法后,为了优化此方法本试验对该方法的最佳试验条件、标准曲线、重复性和初步应用进行确定。结果显示,经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ChIL-6在大肠杆菌中正确表达,为了建立检测ChIL-6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本试验应用表达的重组蛋白制备兔抗和鼠抗多克隆抗体。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包被抗体的质量浓度为50mg/L,4℃过夜;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400,37℃1h;应用该方法检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的ChIL-6,其结果与本实验室之前应用人的ELISA试剂盒检测的结果相似。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检测ChIL-6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可用于临床。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14-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缺失E3L基因减毒天坛株痘苗病毒的构建及筛选

    王宇航;李霄;王浩然;阚式绂;王卓越;齐延新;吴娜;杜寿文;金宁一;

    通过在E3L同源重组臂中插入含有增强型痘苗病毒早晚期启动子(pE/L)、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同向Loxp(Locus of X-over P1)序列的表达盒构建穿梭质粒pTE-EGFP。利用pTE-EGFP和野生型天坛株痘苗病毒共转染仓鼠肾细胞(BHK-21),通过对绿色荧光蚀斑的10次筛选,构建缺失E3L基因并含有EGFP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rTTVV-TE--EGFP+。利用rTTVV-TE--EGFP+和含有Cre(Cyclization recombination)重组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VAX1-Cre共转染BHK-21细胞,通过对无荧光蚀斑的10次筛选,构建无筛选标记的天坛株痘苗病毒减毒株rTTVV-TE--,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显示,rTTVV-TE--中无E3L基因转录和EGFP基因表达。以上结果说明,所构建的痘苗病毒减毒株rTTVV-TE--完全缺失了E3L基因和外源筛选标记EGFP基因,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19-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吉林省2006-2010年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郭良兴;赵魁;赵广海;贺文琦;袁洁;陆慧君;王改丽;苏高莉;高丰;

    为了解近年来羊传染性脓疱病在吉林省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对2006-2010年间采自吉林省9个不同市县85个养羊户疑似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感染的628份痂皮样本(背部、乳房、四肢以及尾根等部位皮肤)进行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核酸的检测,在各市县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羊的皮肤痂皮样本中均检测到一定程度的ORFV,平均阳性率为24.36%(153/628),其中以1~6月龄羔羊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同期采集自上述地区羊群中的2 160份血清样本进行ORFV抗体检测,其中有852份呈现ORFV抗体阳性反应,平均阳性率为39.44%(852/2 160)。以上结果表明,ORFV在吉林省大部分地区羊群中的感染已经非常普遍。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23-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1α,25-(OH)_2D_3影响体外培养OB增殖分化的钙离子通道机制

    顾建红;蒋杉杉;王世涛;闫汶;王怡;刘宗平;

    为研究1α,25-(OH)2D3影响体外培养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增殖分化是否存在L-型钙离子通道机制。在体外培养SD大鼠OB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1α,25-(OH)2D3(0、10-11、10-9、10-7 mol/L)或和10-8 mol/L硝苯地平(NIF)作用24、48、72h。采用MTT法测定OB增殖率,PNPP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显示,1α,25-(OH)2D3剂量依赖性地抑制OB增殖、促进ALP活性;10-8 mol/L NIF单独作用亦能抑制OB增殖、促进ALP活性;并且在培养早期(24、48h)能消除10-9 mol/L 1α,25-(OH)2D3对OB增殖的抑制效应及对ALP活性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1α,25-(OH)2D3能够抑制OB增殖、促进其分化;并且此过程涉及L-型钙离子通道机制。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27-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斑丹毒丝菌SpaA抗原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蛋白结构预测

    李伟杰;赵耘;康凯;岂晓鑫;杜昕波;陈敏;

    参照红斑丹毒丝菌表面抗原A(Spa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1对引物,对我国生产用红斑丹毒丝菌CVCC43005的SpaA全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连接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SpaA基因全长1 881bp,含有1个开放性阅读框,编码626个氨基酸。与已提交的红斑丹毒丝菌血清型1a、1b、2a、2b、5、8、9、12、15、16、17、N型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7.5%~100%,血清型4、6、11、19、21的氨基酸同源性为52.8%~55.2%。与已提交的丹毒丝菌血清型18的氨基酸同源性为57.5%~58.0%。采用Chou-Fasman和Karplus-Schulz方案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柔性区域;运用Kyte-Doolittle方案预测氨基酸的亲水性,按Jame-son-Wolf方案预测抗原指数,利用Emini方案预测蛋白质的表面可及性。对预测结果综合分析,推测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位于N端的59~64、85~91、174~186、193~201、212~215、221~231、266~275、278~288、291~308、314~327、329~349、356~376、403~456、508~516、528~537、568~576和607~626。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31-1634+1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兽医临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张纯萍;陈惠娟;宋立;宁宜宝;马丽;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D-试验法检测6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用PCR方法分别检测头孢西丁耐药菌株和红霉素耐药菌株中mecA基因以及ermA、ermB、ermC和msrA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敏感;泰妙菌素为耐药率(65.6%)最高的抗菌药物,其次是红霉素、氧氟沙星和β-内酰胺类药物。28株(43.8%)CNS对青霉素耐药,其中26株对头孢西丁耐药(MRS)并且均携带mecA基因。30株(46.9%)CNS对红霉素耐药,其中24株为MLSB耐药表型,主要由ermB基因介导。总之,兽医临床CNS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mecA基因和ermB基因的携带分别是兽医临床MRS和MLSB表型产生的主要原因。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35-1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养殖大鲵蛙病毒自然感染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耿毅;汪开毓;李成伟;周赵英;黄小丽;时玉菲;王均;黄锦炉;

    对经PCR确诊为蛙病毒感染的养殖大鲵自然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剖检发现病鲵腹部膨大,皮肤上出现白点、出血斑,溃疡,头部与四肢肿胀;肝肿大,呈灰白色或斑点状出血;脾、肾肿大,淤血、斑点状出血;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大量含血的或淡黄色的液体。镜检主要见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肾、肝、胃肠道、脾和皮肤肌肉的损伤较为严重,并在病变组织细胞见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胞浆包涵体。肾表现为渗出性肾小球肾炎及肾小管上皮的空泡变性与坏死;肝细胞广泛性空泡变性与灶性坏死;脾淋巴细胞坏死,数量减少;胃肠道为卡他性-出血性炎;皮肤水肿,表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电镜显示肝、脾、肾的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颗粒脱落,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并在一些病变细胞浆内见晶格状排列或散在的虹彩病毒样颗粒。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40-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槲皮素对双酚A致小鼠生精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孙小娜;李小彩;马爱团;钟秀会;

    将5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n=10)正常喂饲,B、C、D、E组(各10只)小鼠均腹腔注射50mg/kg.d的BPA,1次/d,连续注射7d,构造小鼠睾丸损伤模型,同时C、D、E组分别用100、200、400mg/kg.d浓度的Que灌胃7d,A组和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小鼠的体征、体质量变化及试验结束时睾丸、附睾和精囊腺的质量;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水平;对睾丸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D组200mg/kg.d小鼠体质量、各脏器质量均较B组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接近A组,C组和E组只有附睾质量变化显著(P<0.05);Que各剂量组血清中的SOD、GSH-Px活性均高于BPA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D组抗氧化酶的活性最高;MDA测定结果显示,D组明显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E组也有所降低,差异显著(P<0.05);C、D、E组小鼠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D组各生殖激素指标均接近A组;组织学观察见各给药组睾丸生精小管生精细胞层数、精子数目均高于B组,尤以D组200mg/kg.d恢复最为明显。结果表明:Que能够促进BPA致小鼠睾丸生精功能障碍后生精功能的恢复,且最佳剂量为200mg/kg.d。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45-1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骨疏康在集约化鸡场的应用及其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壳品质和骨代谢的影响

    周振雷;侯加法;

    选择1 000只55周龄的蛋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骨疏康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的骨疏康,试验期为10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骨疏康组的破壳蛋率和料蛋比显著降低,产蛋率、蛋壳强度,骨指数、骨放射密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面积百分率,骨强度显著增加,而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血钙、血磷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则显著降低。表明骨疏康可用于集约化蛋鸡场,并显著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壳品质,改善骨代谢。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49-1652+1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土霉素在斑节对虾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

    孙贝贝;胡琳琳;房文红;周俊芳;周帅;李国烈;

    在自然海水(盐度33),水温为(28.0±1.0)℃养殖条件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研究口灌(100mg/kg)和围心腔注射(20mg/kg)2种给药途径下,土霉素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围心腔注射和口灌给药下,血药药时曲线均适合采用二室模型拟合。围心腔注射下血药达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80.71±13.12)mg/L、378.25mg.h.L-1、17.398h;口灌给药下的相应值分别为(21.98±3.32)mg/L、324.52mg.h.L-1、23.372h,土霉素在斑节对虾体内的生物利用度(F)为17.16%。口灌土霉素后,肝胰腺Cmax为(138.655±21.375)μg/g,是血药的6.3倍、肌肉峰浓度的130.2倍,药物在肝胰腺中含量最高;然而,肌肉和肝胰腺中土霉素消除较快,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28.18h和19.311h。根据我国水产品中药物残留限量规定,水产品中土霉素的最高残留限量(NY5070-2002)为0.1mg/kg,结合本试验研究结果,斑节对虾使用土霉素后的休药期为5d,肌肉可食组织即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要求。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53-1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创伤致实验动物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许琴;张东辉;许永华;李建瑛;是文辉;李佳佳;马娜;王军文;

    为观察创伤致实验动物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组织学变化,分别选用犬、新西兰兔及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进行骨科有创手术过程,其中犬24条进行人为股骨颈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新西兰兔20只行单侧肢股骨骨折后髋人字石膏固定术,Wistar大鼠30只行单侧肢体(左后肢)骨缺损性骨折后髋人字石膏固定术。以大体解剖,血管彩超,血管组织学,血常规等指标进行检测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受试犬中有10条犬在术后4周内陆续死亡,尸检可见心脏内形成鸡脂样血栓,另有4条犬在术后6周及8周死亡,尸检心脏内见到血栓,其余犬饲养至48周,未见血栓形成,总体血栓形成率为58.3%;新西兰兔手术后饲养至8周,患肢每周进行血管彩超检测,未检测到血栓形成,但术部有大量囊性积液;30只大鼠术后9d内镜检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77.8%。本试验表明骨科有创手术可致实验动物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种属间有差异,犬及大鼠的发生率比兔要高,在用实验动物进行骨科的相关研究课题及临床兽医进行手术时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60-1662+1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钙日粮对青年蛋鸡肾脏中XOD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郭小权;曹华斌;黄克和;胡国良;雷鹏;田山;国鑫;

    选择35日龄伊沙蛋鸡100羽,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含钙1.00%)和高钙组(含钙3.78%)。于试验30d每组选取体质量相近的试验蛋鸡5羽,取肾脏样品,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测定XOD mRNA在肾脏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高钙组肾脏中XOD mRNA对β-actin mRN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高钙日粮可促进鸡肾脏的XOD mRNA的表达。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63-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西农莎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GnRH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分析

    颜泉梅;陈秋菊;崔易虹;朱广琴;朱春梅;安小鹏;杨莎;王建刚;宋宇轩;曹斌云;

    根据牛GnRH基因序列设计4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GnRH基因的多态性,同时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其多态性与产羔数和生长体质量的关系。所研究的西农莎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群体在P4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分别定义为CC、CT和TT 3种基因型;P1、P2和P3扩增片段均不存在多态性,只表现一种带型。通过测序发现CC型与GG型相比扩增片段的第185、336bp处同时有C→T的单碱基突变。在西农莎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群体中,CC和CT基因型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研究结果表明,GnRH基因对西农莎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的产羔数均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GnRH基因P4扩增位点的突变可作为西农莎能奶山羊和布尔山羊多胎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67-1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SD大鼠EGFR基因cDNA序列的分子克隆

    章金涛;张明昊;

    参考大鼠EGFR基因序列,用RT-PCR方法对SD大鼠EGFR基因cDNA序列进行克隆,获得了SD大鼠EGFR基因的全长4 127bp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801042),其中CDS长度为3 627bp,编码1 209个氨基酸。SD大鼠与国外报道的大鼠、小鼠、牛、猴、人等5个物种的EGFR基因cDNA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5%、92.9%、78.4%、83.4%、80.2%,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6%、95.9%、86.6%、89.0%、90.5%。这一结果表明了EGFR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通过比较SD大鼠EGFR基因与GenBank数据库中发布的EGFR基因的cDNA序列,本试验发现了10个SNP位点,其中5个没有改变氨基酸残基的性质,这一研究结果为EGFR基因的SNPs数据库提供了新的信息。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72-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日粮添加亚油酸对断奶至2月龄肉兔生长性能、免疫指标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李荣刚;麻名文;王春阳;王雪鹏;李福昌;

    选用断奶伊拉肉兔2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肉兔,分别饲喂添加0、0.3%、0.6%、0.9%和1.2%亚油酸(LA)的日粮。结果表明,在初始体质量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日粮添加LA对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915 8,0.574 7,0.925 2),对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影响不显著(P=0.599 8,0.571 7,0.660 3),对血清总胆固醇影响显著(P=0.025 8),0.9%和1.2%添加组显著低于0和0.6%添加组(P<0.05),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影响极显著(P=0.000 6),0.9%和1.2%添加组显著低于0和0.6%添加组(P<0.05);免疫器官肝、脾指数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受日粮LA水平影响不显著(P>0.05);日粮LA水平对肝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mRNA表达量影响不显著(P=0.743 3),对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mRNA表达量影响极显著(P=0.003 4),其中0.9%和1.2%添加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日粮添加LA对断奶至2月龄肉兔生产性能及免疫指标无显著影响,主要影响机体的脂质代谢。

    2011年11期 v.31;No.179 1676-1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