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朗斯珠;李永涛;郭学波;邹忠;艾尼瓦尔;金梅林;
从西藏病死藏鸡中分离到具有血凝活性的病毒、经血凝抑制试验、电镜观察、PCR扩增和测序鉴定为新城疫病病毒(NDV),通过动物致病性试验证明该病毒对鸡具有致病性;分离毒株毒力测定结果显示,MDT为120h,EID50为10-8.44、IVPI为0.5、ICPI为0.6,均符合NDV弱毒株特征。血凝解脱及血凝素热稳定性试验显示:各分离株的血凝解脱时间短,血凝素热稳定性较差,符合NDV弱毒株的特征。F基因的序列测定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西藏分离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具有99%的同源性,与疫苗株LaSota的同源性为90%;与国内标准强毒株F48E8同源性为81%。推导其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各分离株的F蛋白的裂解位点氨基酸112 G-K-Q-G-R-L117,具有NDV弱毒株特征,与毒力测定结果相符。本研究首次报道了NDV西藏分离毒株遗传进化情况和生物学特性情况,为进一步研究高海拔、缺氧环境下NDV生物学特性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2年06期 v.32;No.186 805-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建新;郭育培;张学东;王泽;党源;张晓东;丁壮;
为了研究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对新城疫病毒(NDV)复制的影响,从鸡胚成纤维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RKIP基因,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采用Fu-GENE HD法将阳性质粒转染Vero细胞,经G418筛选,有限稀释法获取单克隆细胞株,Western-blotting检测RKIP的表达。利用Real-time PCR测定病毒感染细胞后培养上清的病毒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鸡RKIP真核表达质粒;转染Vero细胞后经克隆化培养获得稳定表达鸡RKIP的细胞株Vero-RKIP;感染初期,NDV在Vero-RKIP上表现出了更强的复制能力。
2012年06期 v.32;No.186 810-813+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传田;鲁梅;胡北侠;杨少华;颜世敢;张琳;张秀美;
本研究建立一种能在基层鸡场使用的快速诊断H9禽流感试验方法(RT-LAMP),对于快速确诊H9禽流感感染,及时采取措施,降低H9禽流感给鸡场带来的经济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试验结果具有重要兽医临床指导意义。
2012年06期 v.32;No.186 814-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娜;李丽敏;安鹏丽;高云欢;董昌海;王家鑫;
为研究负载口蹄疫病毒VP1-VP4融合蛋白质的树突状细胞对淋巴结T细胞的活化效应,通过构建pET32a-VP1-VP4原核表达系统制备VP1-VP4融合蛋白。将纯化VP1-VP4融合蛋白负载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后与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用ELISA检测不同时间点的共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结果表明,负载FMDVVP1-VP4融合蛋白后的BMDC可通过溶酶体-MHC-Ⅱ类分子途径有效地激活淋巴结T细胞,从而启动Th1细胞免疫应答,分泌大量IFN-γ。
2012年06期 v.32;No.186 818-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齐延新;王浩然;李霄;王卓越;胡宁宁;郭欢欢;吴娜;金宁一;
为探讨重组腺病毒Ad-HP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影响及其对鼠肝癌肺转移模型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利用MTT染色法进行了Ad-HP的体外抑瘤研究,并应用Annexin V检测、Caspase活性检测、AO/EB染色和DAPI染色等方法分析了Ad-HP的抑瘤方式。另外,本研究利用鼠肝癌细胞H22,建立了肝癌肺转移动物模型,并检测了Ad-HP对肝癌肺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模型动物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Ad-HP能够有效抑制BEL-7402细胞的生长,且其作用具有一定时效和剂效关系趋势;Ad-HP感染导致BEL-7402细胞呈现磷脂膜外翻、细胞核皱缩、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和Caspase酶活性增强等典型凋亡特征;应用Ad-HP治疗肿瘤模型能够有效延长模型动物平均生存期,控制转移灶形成,增强NK和CTL活性,上调Th1类细胞因子水平。总之,Ad-HT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BEL-7402肿瘤细胞增殖,并且能够有效控制肝癌肺转移灶形成,延长模型动物平均生存期。
2012年06期 v.32;No.186 823-827+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岩;王丕武;
根据GenBank中猪轮状病毒VP4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重组克隆载体pMD18-T-VP4中PCR扩增VP4基因,将其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中CaMV35S启动子下游,构建成高效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VP4;然后利用农杆菌介导法,以玉米自交系H99茎尖来源的玉米愈伤组织为材料,将pCAMBIA3301-VP4导入其中,分化诱导获得再生苗后,对其进行PCR、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VP4已成功地转入玉米基因组中,并且目的基因能在转基因玉米植株中获得转录。
2012年06期 v.32;No.186 828-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金明兰;侯继波;郑其升;鲁会军;韩松;南文龙;金宁一;
采用血凝试验、电镜观察、RT-PCR方法分离鉴定了1株JL株兔出血症病毒(RHDV),扩增衣壳蛋白VP60基因,将扩增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经酶切鉴定后测序。结果显示,VP60基因全长1 740bp,编码580个氨基酸;JL株与其他RHDV分离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3.7%~99.2%,氨基酸同源性在97.3%~99.5%,在VP60 6个区中,A、B、D、F是稳定区,氨基酸变异多发生在衣壳蛋白C、E区,表明毒株具有高度保守性;将JL株与国内外标准株蛋白氨基酸变异及其亲水性、柔性区、抗原区和表面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预测RHDV VP60细胞表位。
2012年06期 v.32;No.186 833-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周伦江;车勇良;江斌;陈如敬;王隆柏;魏宏;吴学敏;庄向生;
通过研究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寡肽结合蛋白(Oligopeptide Binding Protein A,OppA)的生物学特性,为副猪嗜血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本试验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方法来扩增副猪嗜血杆菌肽聚糖相关脂蛋白的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克隆和测序。并且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ps的oppA基因核苷酸及其对应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选取其中的血清学5型分离株,对其OppA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结构功能域、蛋白质二级结构等重要参数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对OppA蛋白的三级结构进行了同源建模。PCR扩增出1 638bp的目的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出不同血清型Hps之间oppA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有一定的差异,而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却差异更小;OppA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6.45,偏弱酸性;OppA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不规则卷曲和β片层为主要构件;Hps的Opp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鼠疫耶尔森氏菌2Z23蛋白的同源性为57.20%,以2Z23蛋白结构为模板成功构建了Hps的OppA蛋白三维结构分子模型,该OppA蛋白三维结构中与2Z23蛋白相似,也有3个结构域,在疏水口袋中有1条5肽结构。Hps的OppA蛋白的成功模建为OppA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2年06期 v.32;No.186 839-843+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苑丽;潘玉善;吴华;刘建华;胡功政;
对河南省鸡源大肠杆菌Ⅰ类、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51株鸡源大肠杆菌中86.3%(44/51)检出Ι类整合子,3.9%(2/51)检出Ⅱ类整合子,未检出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共检出5种类型的基因盒,分别是sat基因盒(100%),dfrA1+aadA1基因盒(45.4%,20/44),dfrA17+aadA5基因盒(22.5%,9/44),dfrA1+sat+aadA2基因盒(6.8%,3/44)和4800bp未知基因盒(27.3%,12/44),其中4 800bp未知基因盒的下游携带有ESBLCTX-M基因,Ⅱ类整合子的基因盒携带dfrA1+sat+aadA13种基因。
2012年06期 v.32;No.186 844-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郝彦龙;剡根强;王静梅;刘振国;周林;
为研究确定新疆北疆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犊牛腹泻病原性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致病性及毒力因子特征。采用细菌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新疆呼图壁、石河子、奎屯3个主要奶牛生产基地14个规模化奶牛场10日龄内腹泻犊牛直肠棉拭子样品进行了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O血清群、黏附素及肠毒素的测定。结果从302份样品中分离并经生化鉴定获得180株呈β溶血的大肠埃希菌,其中94株对小鼠有致病性;对其中53株代表菌株的O血清型、黏附素及肠毒素测定,结果为8株携带K99菌毛及STa毒素基因,6株携带F41菌毛基因,6株产生LT毒素;28株分离株分布于16个O血清型,其中O101,O6,O114,O78为优势血清型,占被测菌株的50%。结果表明,新疆北疆主要奶牛养殖区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是以携带K99、F41和产ST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为主,其研究结果为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免疫防治提供病原学依据。
2012年06期 v.32;No.186 848-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屈海龙;王景龙;李晓燕;张瑞;王秀然;陈思;钱晶;王兴龙;
利用Sos招募系统(SRS),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羊布鲁菌16M VjbR基因的编码序列,定向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Sos中,构建诱饵重组质粒pSos-VjbR,经测序正确后其将转入酵母菌cdc25H(α)感受态细胞,检测其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有无毒性作用及对报告基因有无自激活作用。结果表明,经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诱饵质粒pSos-VjbR构建成功。重组质粒转化入酵母细胞后,经检测其表达产物对cdc25H(α)酵母细胞无毒性作用,对报告基因亦无自激活作用。这为利用SRS来研究与羊布鲁菌16MVjbR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了基础。
2012年06期 v.32;No.186 852-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史秋梅;张艳英;房海;陈翠珍;刘杰;
为了解大肠杆菌引起水貂腹泻的机理,进行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HPI毒力岛基因的检测,并对其菌株做毒力试验。用PCR扩增法检测毒力岛基因irp2和fyua,小鼠腹腔注射检测菌株毒力。结果:从3个貂场腹泻病死水貂脏器以及粪便中分离出血清型分别为O78、O29和O38的大肠杆菌,对3个血清型大肠杆菌进行毒力岛检测,均检出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HPI毒力岛基因irp2和fyua。3个血清型O78、O29和O38的大肠杆菌均使小鼠发病死亡。结果表明水貂腹泻是由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HPI毒力岛基因irp2和fyua的大肠杆菌引起,该菌对水貂的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
2012年06期 v.32;No.186 857-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鸿军;沈欣悦;陈丹清;于圣青;丁铲;
通过对鸡毒支原体烯醇化酶的克隆和原核表达,利用表达产物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以超声波裂解的MG全菌作为筛选抗原,结果获得了6株特异性单抗,分别命名为:1A4、2D7、2E4、2F4、3B4和3D8。经间接ELISA、免疫荧光试验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1A4具有荧光效价和高滴度的ELISA效价,但无免疫印迹效价;而其他5株单抗,免疫印迹呈阳性,但无表面染色的活细胞免疫荧光。在所有6株单抗中,仅1A4单抗有MG细胞黏附抑制作用,可导致MG的黏附率降低34.40%,而且1A4与其他5种单抗混合后,则黏附率可下降57.69%。这些抗体的制备将为烯醇化酶生物学活性研究奠定基础。
2012年06期 v.32;No.186 862-86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魏利斌;王玮;袁丽;杨斌;文静;张阳阳;柳秉润;王建发;郭斌;柳巨雄;
为探讨疑核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相关细胞因子TGF-β的调控作用以及在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IBD大鼠动物模型通过Real-Time PCR和ELISA方法,利用疑核定位技术,检测急性电刺激疑核前后,细胞因子TGF-β在TNBS诱导的IBD大鼠结肠、胸腺、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RNA水平的变化和血清中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急性电刺激IBD大鼠疑核后TGF-βmRNA表达水平在结肠、脾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刺激组;而在胸腺中TGF-βmRNA表达降低。急性电刺激IBD大鼠疑核后血清中TGF-β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刺激组。由此认为,疑核可能通过对IBD相关细胞因子TGF-β的调控,介导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对IBD的发生、发展发挥调节作用。
2012年06期 v.32;No.186 875-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勇;高洪;严玉霖;杨桂梅;孔令青;刘海峰;彭洁;
为探讨内毒素在致大鼠肝损伤过程中对肝脏p53表达及Ca2+浓度的影响,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2组:Ⅰ组为NS对照组;Ⅱ组为ET致病组,2组大鼠分别于第3、4、8、12h每组各处死6只,采集肝脏分别用于p53表达的Western-blotting检测和Ca2+浓度的FCM检测。结果显示,Ⅱ组p53的表达明显高于Ⅰ组(P<0.01),且Ⅱ组一直呈上升趋势;Ⅱ组Ca2+的荧光指数明显高于Ⅰ组(P<0.01),且一直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ET能有效上调肝细胞p53蛋白的表达及Ca2+浓度。
2012年06期 v.32;No.186 881-883+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封海波;曾宪垠;刘娟;朱兆荣;杜林林;吕雪;
本研究旨在观察8种中药成分黄芪多糖(APS),白术多糖(RAPS),黄芩多糖(BSPS),金银花多糖(FLPS),栀子苷(CS),苦参生物碱(SFA),黄芪皂苷(AS)和金银花黄酮(FLF)体外对犬细小病毒(CPV)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分别将8种中药成分通过先加中药再接病毒、病毒和中药感作后加入和先接种病毒再加中药3种加药方式加入到培养24h的F81细胞中,于病毒接种后72h用MTT法测定F81细胞活性以评价各中药成分对F81细胞抵抗犬细小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在第1种加药方式下,APS、RAPS、BSPS、FLPS抗CPV作用较强;在第2种加药方式下CS的抗病毒作用最为显著;在第3种加药方式下CS、SFA抗病毒作用最为显著。结果表明,8种中药成分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F81细胞抵抗病毒感染,部分中药成分的抗病毒作用与加药方式有关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2012年06期 v.32;No.186 884-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卿素珠;张为民;强晓鸣;王高学;
运用大体解剖和常规组织学方法对秦岭细鳞鲑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等4部分组成,除口咽腔外,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口咽腔宽大,上颌、犁骨及腭骨等处布有细齿,黏膜衬以复层扁平上皮,间有较多的黏液细胞和少量的杯状细胞及味蕾;食管粗而短,黏膜向管腔突出形成多个纵行皱襞,上皮由复层扁平上皮逐渐向单层柱状过渡,上皮细胞间可见到数量较多的粘液细胞和杯状细胞,食管腺不发达;胃体积较大,呈"U"形,包括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胃体部小凹及胃底腺结构明显,肌层发达;胃与肠相接处有63~65个幽门盲囊,肠道粗短而略微盘曲,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未见明显的肠腺。以上结果显示,秦岭细鳞鲑消化道组织结构与其肉食性功能密切相关。肝小叶界限不清;双列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走行,肝细胞个体大、呈多边形,核呈圆形或卵圆形,1~2个。胰脏大部分环绕前肠边缘、呈细长条索状,另可见分散于幽门盲囊及胃周围的弥散部分;其外分泌部为管泡状腺,腺细胞呈锥体形,胰岛结构明显。
2012年06期 v.32;No.186 889-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许远靖;于师宇;田武林;孙勇;王冲;白鸽;肖成蕊;牟俊;于光;谢光洪;王哲;
以柠檬酸三钠为还原剂,制备了20nm胶体金颗粒,以此胶体金标记纯化的单抗4G6,喷于玻璃纤维上,AFB1蛋白偶联物和羊抗鼠IgG分别结合于硝酸纤维膜上,依次将样本垫、胶金垫、硝酸纤维膜和吸水纸组装,切割成胶体金试纸条。结果:组装的试纸条特异性好,与AF类似物无交叉反应,对AFB1标准品最低检测限为3μg/L,检测时间约为10min,批内和批间重复性为100%,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为0。操作简便,成本很低,适于AFB1的现场快速检测。在制备了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快速检测方法。
2012年06期 v.32;No.186 894-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陈张华;邓惠丹;邓俊良;陈仓良;左之才;王娅;
为了研究复方中药"猪康散"对断奶仔猪细胞免疫功能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20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27-31日龄时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1.0%、2.0%"猪康散"。在35、45、55、65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4头仔猪,前腔静脉采血测定相关免疫指标。1.0%中药组在提高仔猪生产性能、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亚群方面均显著优于0.5%中药组、2.0%中药组、对照组(P<0.05或0.01)。结果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1.0%"猪康散"能增强仔猪细胞免疫功和提高仔猪生产性能。
2012年06期 v.32;No.186 898-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田璐;林晶晶;侯瑛倩;沈向真;
将40只雌性ICR小鼠,受孕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雌鼠产后10~11d,试验组经第4对乳头灌注LPS,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分别于灌注后不同时间采集样本,组织学分析乳腺病理变化;分析对各组乳腺组织中TLR4和TNF-α mRNA表达变化。组织学结果显示,灌注1.5h后乳腺组织中炎性细胞增多,6、12h乳腺腺泡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腺泡结构崩解;6hTLR4 mRNA表达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个试验组中TNF-α mRNA表达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结果表明LPS能够增强TLR4和TNF-α mRNA表达。
2012年06期 v.32;No.186 902-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任志华;刘晋生;邓慧丹;李庆;李友昌;邓俊良;武强;周世容;唐雯佼;
选用24只3月龄、体质量(13.0±1.0)kg的雄性波尔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试验期为60d。其中Ⅰ组为对照组,饲料添加微量元素;Ⅱ组(低剂量组)、Ⅲ组(中剂量组)、Ⅳ组(高剂量组)分别按0.5、1.0、2.0mL/kg肌肉注射"生命元"。试验前1d、试验后15、30、45、60d分别测定波尔山羊的采食量、日增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血清IgG、IgM、IgA、IL-2、IL-6的含量。结果表明:(1)试验期0~60d内,与Ⅰ组波尔山羊相比,Ⅲ组能显著(P<0.05)提高成产性能。(2)60d时,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和Ⅳ组均能显著(P<0.05)提高波尔山羊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3)与Ⅰ组相比,"生命元"能明显改善波尔山羊基础代谢水平,提高波尔山羊血糖、总蛋白含量,但Ⅲ组能显著(P<0.05)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45d)、降低总胆固醇含量(60d)。(4)试验组波尔山羊血清IgG、IgM、IgA含量在各个时期内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5)试验组波尔山羊血清中IL-2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试验组在注射后15d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微量元素注射液"生命元"能提高波尔山羊生产性能、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改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并能提高波尔山羊血清中IgG、IgM、IgA及IL-2、IL-6的含量。其中以1.0mL/kg肌肉注射效果最好。
2012年06期 v.32;No.186 906-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白鸽;许远靖;王冲;孙勇;陈灰;李心慰;王振全;邓清华;王建国;刘国文;周昌芳;
本研究以体外原代培养的奶牛肝细胞为模型,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酸(AcOH)和β-羟丁酸(BHBA),探讨其对奶牛肝细胞脂肪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乙酸和β-羟丁酸,培养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脂代谢关键酶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柠檬酸合成酶(C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α)mRNA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适当浓度的AcOH能够促进肝细胞脂肪酸活化及氧化途径关键酶ACSL1和CS的转录,而高浓度AcOH能够抑制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关键酶ACCα的转录;高浓度BHBA能够抑制肝细胞ACSL1、CS和ACCα的转录。说明血液中适当浓度的AcOH能够促进肝脏脂肪酸氧化并抑制脂肪酸从头合成,高浓度BHBA能够抑制肝脏脂氧化和合成,影响乳脂前体物的供应,进而影响乳脂合成。
2012年06期 v.32;No.186 913-916+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光斌;孟庆勇;王弘;李秋艳;赵志辉;李宁;
以猪孤雌激活囊胚为材料,囊胚透明带消化后采用全胚培养,培养液中添加不同培养成分或因子(如FGF2,LIF,2i等),以及选择不同的初始培养液体积来筛选猪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建系的优化培养体系。囊胚内细胞团形成的细胞集落采用胰酶消化传代。结果显示:透明带消化后,囊胚贴壁率显著升高(19.4%vs.8.8%)(P<0.05);初始培养液体积比平常培养液体积(0.30mL/孔,24孔培养板)减半条件下,能显著提高其贴壁率(91.7%vs 20.0%)(P<0.01),而且获得了可传至7代的类ES细胞系2株,碱性磷酸酶染色成阳性;当用2i因子(CHIR99021和PD03025901)去替代培养液中的FGF2,囊胚贴壁率(29.4%vs 53.3%)和原代集落形成率(20.0%vs 87.5%)反而显著下降(P<0.01)。这表明培养液添加了FGF2和LIF(不含2i因子),用24孔板培养,最初培养体积为0.15mL,透明带消化的培养体系比较适合猪孤雌激活胚的ES细胞建系。
2012年06期 v.32;No.186 917-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志强;谢一妮;戴建军;张廷宇;吴彩凤;张树山;顾晓龙;刘亮;吴斌;陈慧兰;张德福;马恒东;
为了探求新生克隆猪可能的死亡原因以及是否存在不完全的DNA甲基化重编程,本试验运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别检测了H19基因和IGF2R基因差异甲基化区(DMR)在新生死亡克隆猪和同期正常猪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中的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H19基因DMR在克隆猪肺脏中表现为超甲基化,极显著高于正常猪(95.20%vs 46.80%P<0.01),且10个测序克隆中存在2处连续的全甲基化CpG位点(4~9位、12~S17位),而在其他组织中甲基化差异不显著(P>0.05);IGF2R基因DMR在肝脏中处于超甲基化状态,显著高于正常猪(80.00%vs 39.41%P<0.05),而在肺脏中为去甲基化状态,极显著低于正常猪(14.71%vs 66.47%P<0.01),在其他组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说明,在死亡克隆猪中,H19基因DMR在肺脏和IGF2R基因在肝脏与肺脏中存在不完全的DNA甲基化重编程,这可能是导致克隆动物死亡的因素之一。
2012年06期 v.32;No.186 922-926+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慧茹;赵红月;冯若鹏;楚元奎;窦忠英;
分离1日龄长白仔猪的胰腺细胞后,通过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和超微结构,运用细胞计数法制作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其群体倍增时间,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生长不同时期的表面标志蛋白的表达,用肝细胞因子和尼克酰胺联合诱导其向功能性β细胞分化,并测定了分化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能力。结果显示获得的仔猪胰腺祖/干细胞具有多种形态,以神经样细胞克隆生长占优势,电镜超微结构证实其具有核质比高、细胞器不分化的干细胞态特征。试验测得第1代和第3代群体的倍增时间分别为96.0、307.7h,仔猪胰腺祖/干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标志Oct4、SSEA-1、SSEA-4,也表达胰腺干细胞的标志PDX-1、CK7等。仔猪胰腺干/祖细胞的向β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对22mmol/L葡萄糖的刺激产生强烈的胰岛素分泌反应,胰岛素分泌量可达321.75mIU/L。结果证实仔猪胰腺干/祖细胞具有干细胞和胰腺祖的表面标志和超微结构,同时具有分化成分泌胰岛素β细胞的能力。
2012年06期 v.32;No.186 927-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晶;王军;娄玉杰;
本研究旨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Realtime PCR来研究不同营养水平条件下磷酸蛋白激酶AMPK和P-AMPK在小尾寒羊体内的分布情况及AMPKα亚基表达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AMPKα亚基在下丘脑、肝、心、肾、脾、骨骼肌、十二指肠中分布,而P-AMPK在下丘脑、肝、心、肾、骨骼肌、十二指肠等组织中分布;低营养组AMPKα1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的组织有下丘脑、肝、心、骨骼肌、脂肪,禁食组AMPKα1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的组织有骨骼肌、脂肪。低营养组AMPKα2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的组织有下丘脑、心、骨骼肌、脂肪,禁食组AMPKα2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的组织有骨骼肌、脂肪、心、下丘脑。说明能量摄入水平对小尾寒羊体内AMPKαmRNA表达丰度有影响,并且AMPK对能量摄入水平的调节具有组织特异性。
2012年06期 v.32;No.186 933-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