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峥艳;孟纪伦;郭将;李传民;刘一诺;姜运良;赵志辉;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透明质酸接合蛋白(HABP4)基因在大白猪和莱芜猪2种杂交子代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情况。试验结果表明,HABP4基因在所检测的背最长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2种杂交一代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所不同。HABP4基因的表达量在正交一代的背最长肌中显著高于反交一代。本试验为猪屠宰性状的改良提供了分子遗传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不同品种猪体内HABP4基因的生物学作用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2年09期 v.32;No.189 1249-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永松;涂尾龙;胡志刚;王林云;高勤学;
以PCR-RFLPs法为检测方法,针对氟烷基因开展无应激皮特兰猪的分子选育,共检测从2003-2007年若干世代共28批次皮特兰猪。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共994头样本中,具NN基因型的为361头,具Nn基因型的为374头,具nn基因型的为259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世代选育的进展,群体中N基因和NN基因型的频率逐渐升高,至第17批次时均达100%,后均维持在较高水平,Hard-Weinberg平衡亦呈现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现象,直至此基因最终在群体中失去平衡。试验结果还表明,利用基因技术对家畜进行分子育种是可行的。
2012年09期 v.32;No.189 1253-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建;于鑫;曾芳;童雄;王翀;
为了探讨miR-24对猪骨骼肌发育的影响,对体外培养1日龄纯种长白公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别转染miR-24过表达载体和干扰片段,发现过表达miR-24后,成肌分化基因MyoD、Myogenin和Myf5表达量显著升高,骨骼肌卫星细胞分化趋势增强;干扰miR-24后,Myogenin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同时,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Myogenin可能是miR-24的靶基因。
2012年09期 v.32;No.189 1260-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付言峰;方晓敏;李碧侠;王学敏;李兰;任守文;
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在机体的体质量平衡、造血、生殖、血管生成和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LEPR基因在苏钟猪脂肪沉积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该基因在12头苏钟猪中5个脂肪易沉积组织(心脏、肝脏、肾脏、背膘和眼肌)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谱信息。结果表明:LEPR的mRNA在这5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在各组织中的mRNA表达丰度表现为:背膘>眼肌>心脏>肝脏>肾脏,其中在背膘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几种组织(P<0.01);LEPR蛋白在这5种组织中也均有表达,其中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且在公猪组织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母猪组织(P<0.05);另外,LEPR第18外显子在苏钟猪群中检测到3个高突变率的SNPs。LEPR对苏钟猪的背膘、肌肉、心脏、肾脏、肝脏等组织的脂肪沉积有重要影响,是苏钟猪肉质改良育种中潜在的重要候选基因。
2012年09期 v.32;No.189 1266-1271+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旭;胡悦;杨晓慧;刘源;康丽;姜运良;
苹果酸酶1(malic enzyme 1,简称ME1)是机体内源性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与生物体脂肪酸合成效率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猪的脂肪沉积能力与ME1的表达水平有关。为了研究该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调控,本试验分别用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qPCR)和定点突变等方法,克隆了猪ME1基因5′调控区,分析了其多态性与猪背膘厚及脂肪组织中ME1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还通过构建不同删除载体分析了该基因5′调控区的功能。结果表明,在猪ME1基因5′调控区的-486位点和-1 068位点分别有一个由C到T和由G到A突变产生的SNP,后者与商品猪的背膘厚关联显著(P<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1 068位点,等位基因G有增加ME1mRNA表达的趋势,接近显著水平(P=0.051 8)。删除试验结果显示,该基因的5′调控区614~717bp和263~405bp区段分别有增强和抑制猪ME1基因表达的顺式元件。
2012年09期 v.32;No.189 1272-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曾芳;丘德峰;童雄;徐建;王翀;
以体外培养1日龄猪皮下前体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过表达载体pEGFP-N1-CAV1及CAV1的干扰片段siRNA-CAV1分别转染猪皮下前体脂肪细胞,采用RT-PCR定量分析转染后24、48、72、96h的CAV1mRNA表达量以及转染后72h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其后又进行了CAV1过表达或干扰且诱导分化后甘油三脂含量以及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测定。结果显示,过表达CAV1基因上调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PPARγ、C/EBPβ、AP2、GPDH的表达量,干扰CAV1基因下调C/EBPβ、PPARγ、AP2、LPL、VLDLR的表达量;诱导分化后干扰组C/EBPβ、LPL、VLDLR的表达量仍显著降低,而甘油三脂含量检测结果说明过表达CAV1基因能促进脂肪细胞分化,提示CAV1可能通过C/EBPβ、LPL、VLDLR等基因影响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
2012年09期 v.32;No.189 1279-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伟;王大力;李传民;王秀娜;赵志辉;孙博兴;
FUT1和RYR1是猪6q11~12区段的抗病侯选基因,为探讨军牧1号白猪群体中2基因的关联度,随机选取177头军牧1号白猪,采用PCR-RFLP法检测2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连锁不平衡参数。结果表明,军牧1号白猪群体中优势基因FUT1A的频率为0.395,RYR1T的频率为0.765,两者的连锁不平衡参数LD=0.010 7和相关系数r=0.093 6均接近于零,可判定两者不存在连锁关系。研究结果支持在军牧1号白猪群体中同时进行抗病基因FUT1和RYR1的合并选择。
2012年09期 v.32;No.189 1285-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蔡欣;泽让东科;张修月;贾小东;岳碧松;
采用Dynal磁珠-生物素标记的(AC)12探针和牦牛基因组MboⅠ酶切片段杂交,富集牦牛基因组(AC)n/(GT)n串联重复序列并构建基因文库,阳性克隆率达到61.1%。通过对176个阳性克隆的测序获得含有(AC)n/(GT)n重复的序列92条,其中连续型重复序列40条(占43.48%),间断型41条(占44.57%),复合型11条(占11.96%)。从92条序列中又筛选出重复次数大于10次的(AC)n/(GT)n序列59条。相对连续型重复序列,牦牛基因组中间断型重复序列所占比率并没有显著上升,可以推测牦牛自身基因组DNA损伤修复能力的适应性进化水平较高,足以承受高海拔地区强紫外线导致的基因组核苷酸替换突变等自然选择压力。本研究从牦牛基因组分离的全新(AC)n/(GT)n重复序列将在牦牛品种/类群内遗传结构分析、品种/类群之间遗传关系研究以及牦牛个体/群体生产或适应性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012年09期 v.32;No.189 1289-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席艾力·依明;王雅春;黄锡霞;田可川;田月珍;郭俊清;谭世新;付雪峰;热伊莱·伊卜拉伊木;
以173头新疆褐牛核心群母牛血样为基础,采用荧光引物PCR产物毛细管电泳法结合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蜘蛛腿综合征隐性基因。结果显示,荧光引物PCR产物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的173份血样DNA片段均在246~250bp出现单一信号峰。其中,21份PCR产物直接测序未出现牛蜘蛛腿综合征SUOX基因致病突变G碱基插入导致的叠峰现象,序列比对显示测序检测未发现突变的杂合子个体,22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2种检测方法所检测的新疆褐牛核心群母牛个体均为纯合基因型,没有发现牛蜘蛛腿综合征SUOX致病等位基因的存在或携带该致病基因的个体,说明该研究群体不存在传播牛蜘蛛腿综合征的风险。
2012年09期 v.32;No.189 1295-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镇华;刘娣;马红;李忠秋;付博;张东杰;汪亮;冯艳忠;唐晓东;张淼;王欣;张海波;
利用添加外源性卵泡抑素或抑制卵泡抑素基因表达的方法,以牛受精胚胎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胚胎阶段适当的添加卵泡抑素,可以加快胚胎发育,不但提高卵裂率,还可以在受精后7d提高囊胚发育率,这其中10μg/L的卵泡抑素为最佳添加量,达到35%的囊胚率。研究还发现,早期阶段沉默卵泡抑素基因,不会影响囊胚率,与处理组无显著差别。结果表明,可能在早期的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卵泡抑素并不是必须的,但如果外源性的添加适量的卵泡抑素可以在正常的基础上提高发育率。
2012年09期 v.32;No.189 1299-1301+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立红;赵玉民;吴健;李旭;刘基伟;胡成华;赵志辉;张国梁;
为了进一步揭示CAPN1的功能,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草原红牛初生牛与成年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瘤胃、十二指肠、背最长肌8种组织中的CAPN1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APN1基因在组织中普遍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且成年牛的CAPN1基因在肺脏和瘤胃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初生牛(P<0.05),成年牛在肝脏、脾脏、肾脏和背最长肌组织中CAPN1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初生牛(P<0.01)。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02-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将;马双羽;申瑞雪;耿智慧;尹璐;高妍;张国梁;杨润军;张永宏;
为研究草原红牛二酞甘油酞基转移酶2(DGAT2)的多态性及与泌乳性状相关性,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DGAT2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统计分析表明该多态位点与草原红牛乳中脂肪和干物质含量呈显著相关,脂肪:AA型极显著高于AB型和BB型(P<0.01),AB型和BB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干物质:AA型显著高于AB型(P<0.05),极显著高于BB型(P<0.01),而AB型又显著高于BB型(P<0.05);其他泌乳性状的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结果提示,DGAT2基因对草原红牛乳中脂肪和干物质含量具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以初步推断DGAT2是控制这些性状的众多基因之一,可能是影响草原红牛乳中脂肪和干物质含量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可作为选育草原红牛低脂及高干物质奶牛的分子标记,用于标记辅助选择意义重大。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05-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洪瑜;王恒;任春环;章孝荣;王力生;
以西门塔尔牛、日本和牛、皖东黄牛、皖南牛和广丰牛为试验对象,利用PCR-RLFP技术检测牛MC4R基因1069C>G的遗传突变,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MC4R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牛体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位点所对应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其体斜长在西门塔尔牛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体斜长和胸围在皖东黄牛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把MC4R基因作为肉牛生长发育的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09-1311+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徐丽;朱淼;郭立平;许尚忠;李俊雅;高雪;高会江;张路培;
选取165头西门塔尔育肥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方法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factor 1,SREBP1)基因第5内含子内84bp插入缺失突变的多态性,并与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REBP1基因第5内含内84bp插入缺失突变与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SFA和甘油三酯及C16脂肪酸不饱和指数显著相关(P<0.05),LL型个体棕榈油酸、甘油三酯和16碳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均高于LS型个体,而硬脂酸和SFA低于LS个体。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12-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蒋婧;王林杰;李利;占思远;程波;周忠强;梁青;董恩妮;张红平;
根据山羊A-FABP mRNA序列设计2对引物扩增南江黄羊A-FABP基因部分外显子3、内含子3和外显子4序列,利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寻找南江黄羊A-FABP基因的多态性,采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并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南江黄羊A-FABP基因第3内含子和第4外显子序列上分别发现T143C和T546C2个点突变位点,其中T546C位点为同义突变,这2处突变各自产生3种基因型CC、TC和CC,χ2检验显示,这2个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且在南江黄羊群体中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显示,T143C位点TC基因型公羊个体的成年胸围显著长于TT型(P<0.05);T546C位点CC基因型公羊个体的周岁体长显著长于TT基因型(P<0.05),TC基因型母羊个体的6月龄体质量和胸围均显著长于CC基因型(P<0.05),其余生长性状在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南江黄羊A-FABP基因第3内含子和第4外显子多态性可能对个体生长性状产生一定的影响。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17-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吕慎金;杨燕;
2011年3—5月及8—10月,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众合牧业有限公司小尾寒羊种羊场圈养的成年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24h监控系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方法,研究了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结果显示,小尾寒羊昼夜反刍、卧息、取食、运动、站立与观望、修饰行为及其他行为持续时间依次减少。对小尾寒羊0:00—24:00各时段行为变量分析表明,其取食与反刍行为有2个高峰期,卧息全天都表现比较高的行为持续时间,而高峰期则发生在12:00—14:00。小尾寒羊观望行为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8:00—10:00及18:00—20:00。按照春秋季节规律特点,以06:00—18:00为白昼,其余时间为夜间。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分析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春秋季行为节律特点,结果表明,春秋季节,昼间小尾寒羊母羊在取食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夜间在取食、观望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春季和秋季昼间与夜间行为对比分析表明,春季除卧息与运动行为外,另外5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秋季除卧息、修饰和其他行为外,其余4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春秋季24h行为节律分析发现其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运动行为与其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对春秋季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的研究可为认识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习性、改善小尾寒羊饲养管理与福利条件提供基础资料。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24-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柳楠;余娟娟;赵金山;刘开东;曲绪仙;刘积凤;
探讨了敖汉细毛羊、小尾寒羊和莱芜黑山羊3个不同品种毛囊生长期与毛囊发育有关的特异基因表达模式。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上述3个品种羊毛生长期颈部、腹股沟部的Ⅰ型内根鞘角蛋白基因表达进行检测,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Ⅰ型内根鞘角蛋白基因家族KRT25、KRT26、KRT27和KRT28在颈部的表达量无品种间显著变化(差异倍数小于2);而在腹股沟部的表达量在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差异倍数大于2,P<0.01)。实时定量PCR所得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基本吻合。结果表明:Ⅰ型内根鞘角蛋白基因家族在不同品种羊中的表达量与特异部位毛囊分布密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29-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曲海娥;陈伟;李建平;王莹;黄清华;张巧灵;
绒山羊是绒肉兼用型动物,国内外对绒山羊绒用性能研究广泛,但对肉用性能研究相对较少。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 4receptor,MC4R)主要分布在脑组织和肾上腺髓质及皮肤中,该基因突变会引起动物的体质量、能量稳态及采食量的改变。本研究采用PCR及RT-PCR等技术克隆得到了绒山羊MC4R基因的DNA及cD-NA片段,对比发现MC4R无内含子,长924bp,编码304个氨基酸,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同源性比较显示:与绵羊、牛、马、猪、人、小鼠、兔、犬等同源性均高于85%,与绵羊同源性最高,达98%;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一致。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9处突变频率较高,分别位于93、152、160、162、165、182、213、221、230,且这些突变大多位于MC4R蛋白跨膜结构域及拓扑结构域,该研究对改良哺乳动物繁育性状提供了依据,对提高绒山羊肉用市场价值的研究发挥重要作用。但该突变是否与绒山羊特殊的毛肉用兼用性能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34-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卓宇;罗思琳;甘建伉;张细权;罗庆斌;
为研究Hsc70基因作为鸡抗病育种中一种分子标记的可能性,本试验利用克隆测序技术对清远麻鸡、广东温氏矮脚黄鸡、灵山鸡和隐性白羽洛克鸡4个品种共20个个体Hsc70基因的5′侧翼区进行多态性筛查,发现10处变异,包括8个SNPs和2个插入/缺失突变。通过分析,选取C.-521A>C位点,利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此位点在灵山鸡和隐性白羽洛克鸡群体中的基因型分布,所得分型结果与测定的耐热性状(T3、皮质酮、CD3+、CD4+和CD8+)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常温状态下(15℃),在隐性白羽洛克鸡群体中,位点C.-521A>C与CD3+、CD4+和CD8+显著相关(P<0.05),其中AA基因型个体CD3+值显著低于AC基因型个体,而CD4+与CD8+值显著高于AC基因型个体;热应激状态下(35℃),在灵山鸡群体中,位点C.-521A>C与CD8+极显著相关(P<0.01),CC基因型个体CD8+值极显著高于AA和AC基因型。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39-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广亮;冷丽;张会丰;贺綦;李辉;王启贵;
PCR扩增鸡L-FABP基因5′侧翼区约2kb的DNA片段,进行克隆并测序,构建了鸡L-FABP基因报告基因系列缺失载体,瞬时转染进入人肝癌细胞系,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测定了荧光素酶活性。在线分析软件发现鸡L-FABP基因启动子区存在HNF-1、SREBP-1、AP-1、C/EBP、Oct-1、TATA、CCAAT、GATA-1等调控元件,没有发现CpG岛。报告基因结果表明鸡L-FABP基因启动子-2 076bp/-20bp区域具有最强的启动子活性,-522bp/-20bp区域启动子活性最弱;C/EBPα可以显著的抑制鸡L-FABP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鸡L-FABP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44-1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晓宁;宋倩;王慧;闫超;董林松;唐辉;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鸡褪黑激素受体(MTNR)基因在开产前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β-actin基因为内标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了MTNR1A、MTNR1B和MTNR1C这3个受体基因在心脏、肝脏、输卵管、卵巢、脑和视交叉各组织及在鸡开产前后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MTNR1A只在开产后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以卵巢组织表达量最高,心脏中表达量最低。MTNR1B和MTNR1C的表达量在开产前或开产后均表现出组织间的显著差异;在开产前后的各组织中,MTNR1B的表达量均以视交叉为最高,卵巢为最低;而MTNR1C的表达量在开产前以心脏中最高,开产后在视交叉中最高,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开产前后均为最低。同一组织开产后与开产前比较,MTNR1C基因在心脏、输卵管和脑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显著下调趋势。因此,3个受体基因在鸡的不同组织和生理时期存在表达差异。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49-1352+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汉丽梅;张雷雷;杜斌;刘金;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乌骨大骨鸡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筛选了鸡基因组7条染色体上的7个微卫星标记位点,随机选取24羽乌骨大骨鸡个体,进行多态性检测,共检测到23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目从2个到5个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3个。该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660 3和0.717 6。结果表明乌骨大骨鸡属多态性较丰富的群体。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53-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娇娇;朱风华;陈甫;高晨;齐娟;苏强;朱连勤;
将培养48h的鸡原代肝细胞随机分为13组,每组3个重复。第1组为对照组,第2~5、6~9和10~13组分别以硫酸铜、氧化铜和纳米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2、4、8、16mg/L,继续培养24h后检测上清中AKP、AST、ALT、γ-GT和LDH活性,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细胞CP 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以硫酸铜形式添加铜2~16mg/L、以氧化铜形式添加铜8~16mg/L和以纳米氧化铜形式添加铜16mg/L,培养基质中γ-G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铜2mg/L时,硫酸铜组γ-GT活性显著高于纳米氧化铜组(P<0.05),添加铜8mg/L时,氧化铜组γ-GT活性显著高于纳米氧化铜组(P<0.05)。添加铜2mg/L时,硫酸铜和氧化铜组AST和L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纳米氧化铜组(P<0.05)。添加铜2mg/L时,氧化铜组ALT活性显著高于纳米氧化铜组(P<0.05)。添加铜8mg/L时,硫酸铜和氧化铜组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纳米氧化铜组(P<0.05)。添加铜2~8mg/L时,肝细胞CP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铜2mg/L时,纳米氧化铜组肝细胞CP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氧化铜组(P<0.05),氧化铜组显著高于硫酸铜组(P<0.05);肝细胞CP mRNA表达量随铜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结果表明,基质中铜达到2mg/L时,纳米氧化铜比硫酸铜、氧化铜更有利于肝细胞生长,纳米氧化铜对体外培养肝细胞的损害作用低于硫酸铜和氧化铜。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57-1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范丽娜;周玲玲;李岩;李兴明;梁杜;赵宗胜;鲁平;廖和荣;
为探讨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睾丸生长发育不良的分子机理,采集新罗曼蛋用型公鸡、朝鲜公鹌鹑、鸡与鹌鹑杂交的雄性杂交种不同发育时期的睾丸组织样共计96份并测定其体质量与睾丸质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公鸡、公鹌鹑及其杂交种不同生长发育期睾丸组织中AR、ER基因的mRNA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鸡和鹌鹑的睾丸均能随着日龄、体质量的增长而正常生长发育,但鸡与鹌鹑杂交的杂交种的睾丸却生长缓慢而发育不良;(2)鸡和鹌鹑不同生长发育期睾丸组织中AR、ER基因mRNA的表达具有相似性,AR基因均有一个极显著的峰值,ER基因均呈波动性变化;鸡与鹌鹑的杂交种均为极端性表达,AR基因呈直线下降,ER相反则一直升高;与鸡和鹌鹑相比,杂交种AR、ER基因mRNA的极端性表达均应为异常表达。(3)鸡、鹌鹑及其杂交种的共同点是AR表达为最高峰时,ER则趋于最低点,反之,ER表达为最高峰时,AR则趋于最低点,表明ER基因对AR基因具有上调作用或者AR基因对ER基因具有下调作用,从而推测AR与ER即相对立而又协同作用的表达模式是鸡和鹌鹑睾丸组织正常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模式,探明了鸡与鹌鹑的杂交种睾丸组织发育不良的分子影响因素是其睾丸组织中的AR、ER基因mRNA异常表达。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62-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健;林希冉;陈佳虹;张奕;陈家欢;张细权;
拷贝数变异(CNVs)作为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在表型变异和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华南农业大学杏花×隐性白洛克全同胞资源家系为材料,利用SNP Beadchip芯片的基因分型结果分析1号染色体114701476-115068911区域对鸡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此区域内部GGaluGA038110与GGaluGA038117这2位点处于强烈的连锁不平衡,GGaluGA038239与单胺氧化酶A基因内部GGaluGA038203也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且GGaluGA038239、GGaluGA038110与GGaluGA038117这3个SNP位点与鸡生长性状显著相关,表明1号染色体114701476-115068911区域在鸡的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68-1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学余;嵇宝华;陈国宏;韩威;朱元芬;
运用改进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空气干燥法,分析了藏鸡和茶花鸡染色体G带。G带研究结果表明:2个地方鸡种的染色体G带带纹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带纹数目的差异和带纹宽度的差异,藏鸡前10对大型染色体可分为33个区,共149条带,而茶花鸡可分为34个区,共146条带;同时对2个地方鸡种G带带型特征进行详细比较,并绘制了G带模式图。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71-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丹华;雷雪芹;徐廷生;高灵照;张小辉;肖赞奇;
卢氏鸡是我国唯一片羽型的可产绿壳蛋的地方鸡种,壳色有绿壳和褐壳2种颜色。本研究采集131只卢氏绿壳蛋鸡,45只卢氏褐壳蛋鸡及18只地方白壳蛋鸡的血液,提取基因组DNA,用微卫星AY493302标记探讨了这3种壳色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微卫星AY493302在卢氏绿壳蛋鸡、卢氏褐壳蛋鸡以及地方白壳蛋鸡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基因型AA(225bp/225bp)在卢氏鸡中的频率为0.396 9,且只在卢氏绿壳蛋鸡中出现。其A基因频率在卢氏绿壳蛋鸡、卢氏褐壳蛋鸡和地方白壳蛋鸡中分别为0.698 5,0.500 0,0.500 0。进一步进行测序发现,卢氏绿壳蛋鸡AA基因型在19bp处碱基和217bp处碱基均为G,但卢氏绿壳蛋鸡AB基因型在19bp处碱基却为C,在217bp处碱基与绿壳蛋鸡AA基因型同为G。卢氏褐壳蛋鸡AB基因型和地方白壳蛋鸡的AB基因型则表现在19bp处碱基为C,217bp处碱基为T。AA基因型的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红色原鸡比较,达99%同源的序列有V00425.1、J02015.1和NW_003763484.1,均位于鸡的1号染色体上。该微卫星标记的群体杂合度、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在卢氏绿壳蛋鸡中都低于卢氏褐壳蛋鸡和地方白壳蛋鸡。尽管在所研究的卢氏绿壳群体中只有39.7%的个体表现为纯合AA基因型,但卢氏褐壳蛋鸡和地方白壳蛋鸡中没有该基因型,故而认为微卫星AY493302的纯合AA基因型可以作为对卢氏绿壳蛋鸡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因型。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74-1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洪胜辉;张军;邵丹;张宜辉;张蕊;王来娣;龚道清;
采用简单的"胶原酶直接消化法"分离鹅胚胎肝细胞,得到的肝细胞纯度高,活性好;HE染色显示大量双核或多核细胞,细胞具有旺盛增殖分裂能力;肝脏特异性基因白蛋白基因检测显示所分离细胞为成熟肝脏细胞。该法操作简单、高效,是获得鹅原代肝细胞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有利于以鹅原代肝细胞为模型的体外研究工作的开展。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78-1380+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许华伟;张小辉;庞有志;赵淑娟;杨又兵;
通过混合样品DNA测序方法寻找黑素皮质素受体l(MC1R)基因的突变位点,采用Alu1-RFLP对突变位点在4种羽色(栗羽、黄羽、白羽、黑羽)鹌鹑群体中的基因分布进行了研究;利用qRT-PCR技术测定了MC1R基因在12日龄时4种羽色鹌鹑胚胎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鹌鹑MC1R基因上发现1个T/C突变位点,该位点没有导致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改变,A1u1-RFLP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4种羽色鹌鹑群体间的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4种羽色鹌鹑皮肤组织中MC1R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栗羽鹌鹑皮肤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黑羽鹌鹑皮肤中的表达量(栗羽>黄羽>白羽>黑羽)。本试验没有发现导致日本鹌鹑黑羽突变的Glu92Lys突变位点,表明朝鲜鹌鹑的黑羽突变与报道的日本鹌鹑黑羽突变的机制不同,朝鲜鹌鹑的黑羽可能与其他基因的突变有关。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81-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立春;王全凯;曹阳;赵雪;李赵志;王晓阳;朴庆林;金海国;
Trizol法提取梅花鹿肝脏总RNA,采用ORF两端兼并引物,RT-PCR方法克隆梅花鹿天然Toll样受体9基因(TLR9)并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结果显示,梅花鹿TLR9基因的mRNA长4 043bp,含有800bp左右的5’UTR,完整ORF编码1 081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号为:HQ260632)。同源性分析显示梅花鹿TLR9基因编码区与其他物种高度同源,但5’UTR区存在基因结构的变异。功能结构域分析显示不同物种间TLR9结构域相对保守但也存在细微差别,结构域的差别导致梅花鹿TLR9蛋白胞外区马蹄形弧顶内侧空间结构由人类TLR9蛋白的弧形改变为梅花鹿TLR9蛋白的三角形。进化分析显示TLR9基因分子进化关系与物种间真实进化相一致。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86-1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沈冰蕾;刘博洋;杨润军;任颖;闫守庆;白春艳;张永宏;
对猪乳蛋白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其使用规则,在不改变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对人溶菌酶基因hLYZ的密码子进行了优化设计和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hLYZ基因与猪乳蛋白相关基因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存在明显差异,优化前后猪乳蛋白偏好性hLYZ基因(LYZ-Cas)共改变了109个碱基,约占hLYZ基因碱基总数的24.38%,G+C含量由47.0%下降至43.8%。改造前后hLYZ基因CDS序列所翻译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变化,二级结构预测及Nc值计算显示,其能够在猪乳中相对高效表达。本研究旨在分析并比较优化前后hLYZ基因密码子的生物信息学变化,使其在猪乳蛋白中高效表达,对于生产富含人溶菌酶的hLYZ转基因克隆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且对于提高仔猪成活率,防治哺乳动物乳腺炎,提高乳品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92-1395+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佳鑫;赵伟;李文静;侯佳妮;李玉梅;白春艳;闫守庆;
采用RT-PCR方法对银黑狐内皮素受体B基困(EDNRB)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DNA序列全长为1 636bp,包含整个开放阅读框1 332bp,编码443个氨基酸残基。银黑狐EDNRB基因编码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犬、猪、人、牛、兔和小鼠的EDNRB基因核酸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为99.0%,90.7%,89.5%,89.1%,86.9%和82.8%。银黑狐EDNRB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中包含1个信号肽序列和7个跨膜区域,跨膜区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EDNRB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银黑狐肺、脑和肝脏组织中表达量较高,而在肌肉、脾和心脏中表达量较低,在胃组织中没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探讨ED-NRB基因核酸序列多态性与银黑狐不同毛色表型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2012年09期 v.32;No.189 1396-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淑娟;孙平;庞有志;刘喜可;许艳利;訾营磊;徐国旗;
采用骨髓法制备经营田鼠染色体标本片,并对其染色体核型和G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营田鼠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38,雄性染色体核型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配型性染色体XY组成,雌性为18对常染色体和1对同配型性染色体XX组成。1~9号为端着丝粒(t)染色体(包括Y染色体),10号为近端着丝粒(st)染色体,11~18号为中央着丝粒(m)染色体(包括X色体)。19对染色体共分布有370条G带(雄性365条),其中深带190条,浅带180条。因此,经营田鼠的染色体数目、G带具有明显种的特征,与其他鼠类不同。
2012年09期 v.32;No.189 1400-1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军杰;李祥龙;周荣艳;李兰会;任玉红;赵驻军;
为了解不同物种NF-κB1基因编码区(CDS)的遗传变异,本试验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小家鼠、褐家鼠、人、黑猩猩、狨、毛猩猩、猕猴、家马、大熊猫、野猪、家短尾负鼠、牛、狼、非洲象和白颊长臂猿NF-κB1基因编码区的遗传多样性,并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跨膜结构域、导肽、信号肽和结构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对有关NF-κB1基因功能的一些研究热点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在15个物种36条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968个多态位点,生成24种单倍型,NF-κB1基因序列编码区在物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理论等电点均低于5.5,NF-κB1编码的蛋白呈酸性,N端无信号肽、导肽,无跨膜结构域,肽链表现为亲水性;这些蛋白均含有1个Rel同源域,6~7个Ankyrin重复,在结构上保守。
2012年09期 v.32;No.189 1404-1408+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伟;宋晗星;赵传博;丁宁;陆慧君;贺文琦;高丰;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IFA)、Real-time PCR和病毒感染滴度(TCID50)等测定方法,分别从病毒抗原分布、病毒基因组复制水平以及病毒感染滴度变化等方面对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67N)在猪肾上皮传代细胞系(PK-15细胞)上的增殖特性进行了研究。使用HEV-67N株感染24孔细胞培养板内的PK-15细胞,接种剂量为400个TCID50(104.37)/孔,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8h即可检测到被荧光抗体标记的感染细胞,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出现荧光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多,至感染后32h,几乎所有的细胞均出现有荧光。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RNA的复制在感染后32~48h呈快速上升趋势,其基因组拷贝数在感染后48h达到最高值,之后增殖速度减慢,至感染后56h细胞出现CPE。TCID50的测定结果显示,HEV感染滴度的变化趋势与基因组RNA含量的变化相一致,在感染后32~48h增殖速度最快,之后逐渐减缓,至72h病毒感染滴度达到最高。
2012年09期 v.32;No.189 1409-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