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1986-2011年广西猪瘟流行监测及遗传变异分析

    谭颖翌;毛燕;吴健敏;覃绍敏;马玲;白安斌;廖文军;欧阳康;周松峰;

    采用Nested-PCR方法对采自广西各地1986-2011年间,199个猪场(养殖户)的1 521份样品进行CSFV、PRRSV、PCV2、PRV、HPS等病原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广西猪瘟以混合感染为主,病性复杂。尽管保育猪发病仍占第1位,但近年来母猪繁殖障碍、无症状带毒感染的发病率已明显提高。通过对25年来收集的77株广西CSFV流行株E2基因的比较分析,发现广西猪瘟流行株分为基因I群和II群,目前仍未发现基因III群。起源于欧洲大陆的S2.1亚型毒株已经成为广西的优势流行株,多引起临床的急性和亚急性感染;以SHIMEN株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毒株S1.1亚型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隐性带毒感染的主要毒株。流行于20世纪80-90年代间的基因S2.2及S2.3亚型毒株已经基本消失,值得进一步研究。广西CSFV流行株E2蛋白部分关键氨基酸位点已经发生变异,可能会导致疫苗的不完全保护。

    2013年10期 v.33;No.202 1481-1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猪痘病毒P35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邓舜洲;蒋新华;冷闯;朱芝秀;何后军;张文波;

    为建立猪痘病毒(SWPV)血清学检测方法,根据SWPV的P35基因设计1对引物,从SWPV江西分离株(JX01)的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到975bp的P35基因。将P35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将其进行原核表达,经SDS-PAGE分析,表达P35重组蛋白约64 000。采用MagneGST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P35重组蛋白,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检测抗原,建立了SWP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间接ELISA条件为:P35重组蛋白包被质量浓度为10mg/L,被检猪血清的稀释倍数为1∶80。以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江西省47个猪场的471份猪血清进行了SWPV抗体的检测,结果猪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5.7%,表明江西省部分猪场存在较普遍的SWPV感染。

    2013年10期 v.33;No.202 1488-1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短肽佐剂增强PRRSV弱毒疫苗免疫保护力的研究

    徐磊;张如梅;陈晟生;陈樨;詹先强;林拱阳;曾亮明;黄艺珠;林伯全;邓衔柏;黄瑜;张渊魁;

    分别采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CH-1R株单独(单独免疫组)、CH-1R株与短肽佐剂共同(共同免疫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接种仔猪,接种后4周以高致病性PRRSV(HP-PRRSV)TJ-F5攻毒,利用ELISA方法测定攻毒前后外周血IL-4、IL-18、IFN-γ、IL-12/IL-23P40浓度。免疫后共同免疫组更多猪(80%)产生更高浓度的IFN-γ、更早(第3天)产生更高浓度的IL-18,于第7天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同时IL-4含量升高至6.2ng/L;单独免疫组、对照组仅有40%、0%的猪产生了IFN-γ,但IL-4始终为0ng/L。攻毒后共同免疫组IFN-γ、IL-18更早(于21d)降为0ng/L,临床症状和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轻微;单独免疫组于28dIL-18降为0ng/L而IFN-γ仍很高(63.8ng/L),临床症状和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比共同免疫组严重,但比对照组明显减轻;单独免疫组、共同免疫组及对照组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40%、80%、0%。结果表明,短肽佐剂配合CH-1R弱毒疫苗免疫可增强IFN-γ、IL-18介导的细胞免疫及IL-4介导的体液免疫、减轻攻毒后IFN-γ、IL-18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提高免疫保护力;在抵抗HP-PRRSV TJ-F5攻毒时,共同免疫组的免疫保护力明显高于单独免疫组。

    2013年10期 v.33;No.202 1493-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猪细小病毒河南地方株HP104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鉴定

    吴宇阳;陈龙彪;崔保安;王林青;卢权威;钞安军;李坤;魏战勇;陈红英;

    采用PCR方法对河南采集的疑似PPV病料进行PCR检测,PCR检测为阳性的病料接种猪睾丸细胞,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HP104。通过观察细胞病变(CPE)、病毒滴度TCID50和血凝效价的测定、理化特性试验等研究病毒的特性,利用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NS1基因PCR扩增及测序分析。该病毒在ST细胞上连续盲传10代后,细胞出现了较稳定的CPE,传代至第15代时病毒血凝效价基本稳定为210,到第20代时TCID50达到10-8.5 TCID50/0.1mL左右。该毒株对热、pH3.0酸、氯仿、胰蛋白酶有抗性。在电镜下可观察到近似球形的病毒粒子,大小约23~26nm。PCR扩增产物与预期一致,与其他PPV毒株NS1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该病毒特征与猪细小病毒特征基本相符,初步证实分离的病毒为猪细小病毒。

    2013年10期 v.33;No.202 1498-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部分地区猪流行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及其M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赵梦姣;陈书民;成岩;孙振;姜世金;田夫林;

    自2010年冬季以来,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在山东省部分地区暴发,引起哺乳仔猪严重的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部分规模化猪场的仔猪死亡率高达90%~100%,给山东省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2年4月山东省德州、泰安、烟台、济宁、济南5个地市的15个临床表现腹泻症状的规模化猪场进行了病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了15株PEDV野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基因M基因的全基因测序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PEDV的个体阳性率为62.86%(44/70),群体阳性率为100%(15/15);TGEV的个体阳性率为12.86%(9/70),群体阳性率为20%(3/15),表明造成2012年春天山东省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为PEDV,并发或继发TGEV;免疫T-P二联苗的猪场与未免疫猪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的差别,推测有可能是病毒发生了较大变异。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5株PEDV野毒的M基因全长均为681nt,相互之间遗传距离较近,处同一分支,与韩国株BIF256,泰国株KU04RB08、KU06RB08、KU07RB08、MNIAH10054208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国内2011年分离的SJZ-2011和QY2毒株以及疫苗株CV777的遗传距离较远。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04-1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猪圆环病毒2型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董林;王艳萍;魏凤;唐娜;沈志强;柳增善;

    利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出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保守区域177bp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载体,以纯化的重组质粒作为标准模板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定量检测PCV2的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Ct值与标准品模板在3.21×100~4.16×108拷贝/μ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8,斜率为-3.286。该方法与PCV1、PRV、PRRSV、PPV、CSFV、大肠杆菌基因组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为3.21×100拷贝/μL,比常规PCR高1 000倍,批间和皮内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3.00%。对临床采集PCV2疑似阳性病料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阳性检测率为58.94%,显著高于普通PCR检测率。结果表明,建立的PCV2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实现对PCV2早起诊断及感染程度定量分析检测。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09-1513+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靶向PRRSV 5′ UTR的shRNA体外抑制试验

    黄娟;姜平;

    为了明确靶向PRRSV基因组5′非翻译区(UTR)的shRNA能否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中的复制,以5′UTR 87~106位序列为靶点构建能转录小发夹RNA(shRNA)的质粒pSUPER-UTR,同时构建融合表达质粒pUTR-EGFP,将二者共转染HEK293A细胞,观察荧光;将pSUPER-UTR转染Marc145细胞,感染PRRSV后观察细胞病变,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和实时PCR检测。结果shRNA表达质粒能使UTR-EGFP融合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抑制率约为50%;表达的shRNA在PRRSV感染后使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不明显,病毒的mRNA转录水平明显降低,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shRNA表达质粒转染孔的荧光细胞数显著减少。表明5′UTR与PPRSV的复制有关,5′UTR的87~106位可能是PPRSV复制的关键性位点,靶向该位点的siRNA可以作为控制PRRSV传播的候选分子。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14-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鸡IBDV在微载体微型反应器DF-1细胞系上繁殖特性研究

    杨霞;周欣;陈陆;王永生;赵军;王川庆;王泽霖;

    对IBDV在微型生物反应器转管DF-1细胞系上繁殖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转管中接种DF-1细胞3×107个左右,培养6d细胞增至2.4~2.5×108个,确定培养6d为最佳接毒时间;病毒的最佳接种剂量为0.78TCID50/细胞(即0.78MOI),最佳收毒时间为接毒后的28h;上清和全悬液毒价呈平行关系,但后者更高,可达109.5 TCID50/mL以上。细胞数增长与糖耗间呈明显平行关系,在细胞生长期内(6d)平均每个细胞耗糖量为6.5×10-10 g/24h,可根据糖耗量的多少推测细胞生长状态和数量;接毒后糖耗速率的高峰要先于病毒滴度高峰,在糖耗高峰出现后下降至趋于零的瞬间收获,可获得较高毒价的病毒液。在毒价高峰时收获1/2毒液后9h,收获1/3毒液后18h可再次获得最高毒价的毒液,这可能与高密度培养中及时补充新的培养液有关。本试验为IBDV HQ株在生物反应器上大规模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19-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稳定表达鸡ST3GalⅠ的BHK-21细胞株的构建及禽流感病毒的增殖

    陈欢;李明义;高轩;

    克隆鸡ST3GalⅠ基因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GFP中构建真核表达质粒,转染BHK-21细胞后,通过G418抗性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双重筛选,鉴定1株表达ST3GalⅠ阳性的单克隆细胞株,绿色荧光丰富。经流式细胞仪检测,BHK-21-ST3GalⅠ细胞株中α-2,3连接型受体丰度较亲代BHK-21细胞显著提高。连续传5代10代后仍能检测到其表达,表明ST3GalⅠ基因在细胞中稳定表达。为了检测BHK-21-ST3GalⅠ细胞对H9亚型流感病毒和H5N1Re-5病毒的增殖效果,将H9亚型流感病毒和H5N1Re-5病毒接种BHK-21-ST3GalⅠ细胞和BHK-21细胞,同时设普通胰酶和TPCK-胰酶对照组。接毒72h后收获细胞液,常规方法测定血凝素(HA)滴度。试验结果表明,BHK-21-ST3GalⅠ细胞中禽流感病毒的HA滴度达到1∶256,显著高于BHK-21细胞组,表明其更适于流感病毒的增殖,具备生产流感病毒疫苗的潜力。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27-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对小鼠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影响

    郑德良;马勋;

    为了探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90SB2株感染小鼠后,其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变化,本试验通过制作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吞噬小泡明显增加,部分紧密连接明显松散,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出现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胞质局部有肿胀、增厚(数倍于正常),呈空泡状附着在毛细血管基板外,其内见肿胀的线粒体,内质网、微丝和其他细胞器减少,大量的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崩解,并且脑组织中有大量的小胶质细胞出现。结果提示,LM90SB2感染后,血脑屏障严重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炎性细胞出现在脑组织。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33-1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少孢节丛孢菌对捻转血矛线虫三期幼虫捕食活性的测定

    王为升;孟庆玲;乔军;王俊伟;朱兴全;罗建勋;才学鹏;赵春光;张再超;田振中;

    为了解分离的9株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捕食能力,本研究利用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三期幼虫,研究了少孢节丛孢菌新分离株在不同营养浓度、环境温度及不同幼虫数条件下的的捕食活性。结果表明:所分离的9株少孢节丛孢菌的捕食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营养浓度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并随着幼虫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保持高水平不变的规律性变化。这为少孢节丛孢菌高效菌株的筛选和动物消化道线虫病生物防控制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36-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siRNA介导的捻转血矛线虫Hc38基因沉默条件的优化

    何延华;陈南颖;王新华;薄新文;韩猛立;

    将体外孵育的L3期幼虫分别在无血清和添加5%血清的生理盐水、PBS、EBSS(Earles balanced salt solution)中浸泡培养72h,根据L3期幼虫的生存状态确定最佳浸泡条件;然后分别用2.5%和5%的Lipofectamine 2000进行转染,根据转染效果确定转染试剂最佳浓度;最后分别用终浓度30,60,90,120nmol/L的siRNA浸泡24,48,72h,real-time PCR检测干扰效果,确定siRNA最佳浓度。结果表明,L3期幼虫在添加5%血清的EBSS中生存状态最好,采用5%的Lipofectamine 2000进行转染可以得到85%的转染效率,而用90nmol/L的siRNA浸泡72h,干扰效率可以达到85%以上。本研究对siRNA介导的捻转血矛线虫Hc38基因沉默条件进行了优化,为建立稳定的寄生虫功能基因沉默体系提供实验基础。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42-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孢子虫NcSAG1与NcSRS2基因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史茜;员丽娟;季新成;于学辉;

    PCR扩增新孢子虫NcSAG1与NcSRS2基因,将其构建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对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RS2与pET28a/SAG1IPTG的诱导浓度和诱导温度等条件进行了摸索,确定蛋白最佳诱导时间分别为5、3h,IPTG浓度均为0.8 mmol/L。经组氨酸标记Ni 2+柱纯化后获得的蛋白纯度均大于93.5%,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1.23、1.1g/L。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明表达的蛋白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用纯化后pET28a/SRS2、pET28a/SAG1和二者等量混合物包被酶标板,经ELISA检测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较强免疫活性,2种蛋白等量混合物包被酶标板与各蛋白单独包被酶标板检测比较,并未见D值升高。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48-1551+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绵羊肺炎支原体Y98 P26-P40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免疫原性

    刘文青;范琼瑛;赵红艳;车腾飞;赵宝华;

    根据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外膜蛋白P30基因和P4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克隆了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标准株Y98膜蛋白P26基因和P40基因片段。通过对该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表明MO P26基因与Mhp P30基因核酸序列同源性为79%,MO P40基因与Mhp P46基因核酸序列同源性为74%。分别将MO P26基因、MO P40基因以及P26-P40融合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8a-P26,pET28a-P40,pET28a-P26-P40,并转化受体菌BL21(DE3)得到重组菌株BL21(DE3)(pET28a-P26),BL21(DE3)(pET28a-P40),BL21(DE3)(pET28a-P26-P40)。经IPTG诱导后SDS-PAGE表明有26 000,40 000和66 000左右的目的条带出现;Western blotting表明表达的目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小鼠免疫试验表明重组菌株BL21(DE3)(pET28a-P26),BL21(DE3)(pET28a-P40),BL21(DE3)(pET28a-P26-P40)表达的蛋白对小鼠的保护率分别为90%,90%和100%;重组菌株BL21(DE3)(pET28a-P26-P40)表达的蛋白对绵羊的保护率为85%。本试验结果为研制绵羊肺炎支原体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52-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简讯

  • 《中国兽医学报》编辑部获全国农业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奖

    陈傲第;

    <正>由于近3年来《中国兽医学报》编辑部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开拓进取,认真做好编辑出版的各项工作,刊物综合指标稳步提升。因此,在2013年9月获全国农业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奖。

    2013年10期 v.33;No.202 1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30周年

    <正>欣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30周年盛典,《中国兽医学报》编辑部在此致以最诚挚热烈的祝贺。光阴荏苒,岁月倥偬,三十载风雨历程,三十载春华秋实,三十载呕心沥血,铸就了学会今日的辉煌.因你们的无私奉献,因你们的拼搏进取,贵学会发展到今天已然成为中国家畜传染病学研究进步的推动者,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广大会员的知心者。30年来学会为促进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预防和控制我国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方面

    2013年10期 v.33;No.202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微小隐孢子虫感染BALB/c小鼠肠道IL-17的变化

    黄清花;赵魁;李静;张巧灵;刘波;

    将24只3~4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n=12),感染组小鼠接种浓度为1×106只/L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液0.2mL/只,对照组接种0.2mL无菌生理盐水。在感染后7d和14d每组分别断颈处死6只小鼠,取空肠和结肠,对肠道组织培养上清中IL-17A及肠道IL-17A和IL-17F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组BALB/c小鼠空肠和结肠中IL-17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感染组小鼠空肠中IL-17F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上升(P<0.001);在感染后7d,结肠IL-17F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01),而感染后14dIL-17F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01)。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59-1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LH受体在雌性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分布

    董伟;王志豪;范洁;徐永平;郭晓;陈文东;金秀芳;李强;付蒙舟;

    为了探讨LH与胃肠道活动中内分泌调节与神经调节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雌性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中LH受体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在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内,LH受体免疫阳性产物在神经元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上为强阳性或中等阳性表达,而细胞核呈空泡状,不表达。另外,在神经节内的支持细胞、过路纤维、施旺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中LH受体为弱阳性,有少量分布。神经元上的LHR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非神经结构(P<0.05)。结果表明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中神经元细胞是LH作用的靶细胞,提示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中神经元上的LH受体可能是协调LH对胃肠道活动的内分泌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键节点之一,即LH可能通过作用于该神经节的神经元活动,从而影响其发出的交感节后神经纤维这一途径来调节胃肠道的活动。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63-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猪IGF-1及其受体基因部分组织表达规律的研究

    李常红;郝林琳;于浩;王楠;郎松;刘松财;田来明;

    小型猪矮小机理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主要通过与其受体的结合发挥作用。本研究以我国特有的版纳微型猪和西藏小型猪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大型猪种军牧猪和大白猪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研究IGF-1及受体在心脏、肝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小型猪中,这4个基因均在肝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肾脏组织其次,肌肉最低;大型猪中,IGF-1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肌肉其次;IGF-1在大白猪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版纳微型猪中最低;IGF-1R基因在肾脏表达量最高、肌肉最低。综上,推断IGF-1及其受体基因可能是导致小型猪矮小的功能基因,本研究为小型猪的生长发育机制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68-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的表达及活性

    夏力亮;张瑞安;刘军;王中强;祝令伟;纪雪;柳楠;陈硕;宋宏斌;孙洋;冯书章;

    利用前期构建的重组表达菌Tb1(pMAL-p2X::NDM-1),以温度、时间和IPTG浓度建立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该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用Amylose树脂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Xa因子进行切割,MALDITOF-MS鉴定蛋白。测定重组表达菌对亚胺培南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酶的活性及EDTA抑制作用。结果显示,37℃,IPTG 0.3mmol/L,诱导8h为MBP-NDM-1融合表达的最优条件,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39.2%,MALDI-TOF-MS显示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1 200.811,经Xa切割后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1 053.324,重组表达菌对亚胺培南的MIC为0.064g/L,重组蛋白对亚胺培南的米氏常数Km=69.347μmol/L,25μmol/L的EDTA可以抑制重组蛋白的酶活性。本试验对NDM-1蛋白酶活性进行了研究,为后续NDM-1酶抑制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73-1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基因克隆及在仔猪体内的表达分布

    王珊珊;黄瑜;张树坤;张源淑;

    克隆验证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明确ACE2在仔猪各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RT-PCR显示:ACE2在仔猪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肾脏、胃底、回肠、十二指肠、空肠中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CE2在胃底部、小肠各部位的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均有显著表达,但在结肠上皮细胞没有ACE2表达。ACE2在胃肠道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提示ACE2可能参与了断奶仔猪胃肠道的生长发育。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79-1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1,8-桉叶油素亚慢性中毒对小鼠脏器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王川;殷中琼;魏琴;贾仁勇;戴书俊;卢洪可;

    选择昆明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试验组给予1,8-桉叶油素(21.38、64.15、192.45mg/kg),对照组给予0.5%吐温-80,连续灌胃90d,建立亚慢性中毒模型。灌胃期结束后,剖杀小鼠,采集各组小鼠脏器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透射电镜观察。光镜下,1,8-桉叶油素亚慢性中毒主要引起小鼠肝脏、肾脏和睾丸组织细胞发生颗粒变性和水泡变性。电镜下,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睾丸生精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模糊、部分空泡化;内质网扩张、断裂;核染色质浓缩边集,核周间隙增宽。精子细胞顶体囊泡异常,细胞膜失去连续性。结果表明1,8-桉叶油素亚慢性中毒的靶器官为肝、肾和睾丸。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84-1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产截短侧耳素产生菌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

    王学红;梁剑平;赵晓彬;刘宇;郝宝成;

    截短侧耳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副作用小、效果显著的抗菌化合物,其中真菌发酵产物截短侧耳素为人工合成各种截短侧耳素类抗生素的原料药,已大规模工业生产,市场需求巨大,急需选育高产菌株,利用高通量技术以提高筛选效率是可行的方法。通过固体发酵将发酵过程微量化于96孔板,恒温培养,确定高通量培养方法,截短侧耳素微孔板提取、显色,确定特征吸收波长,酶标仪测定特征波长吸收值计算截短侧耳素产量,确定高通量提取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截短侧耳素经浓硫酸显色后,在455nm波长处有特征吸收峰,96孔板固体发酵和常规摇瓶发酵之间相关性良好,高产截短侧耳素产生菌的高通量筛选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快速准确的特性,此方法切实可行,结果可靠,大大提高截短侧耳素产生菌的筛选效率。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90-1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氟佐隆在牛的药动学

    鹿欣伦;张雨梅;胡成云;崔卫波;刘学;周明荣;

    6头干奶期奶牛采用交叉试验,进行氟佐隆单剂量皮下注射1.5和3.0mg/kg的药动学试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清中氟佐隆质量浓度,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5和0.01mg/L。氟佐隆单剂量皮下注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1.5mg/kg皮下注射,t1/2kα(15.80±0.23)h,t1/2ke(55.42±1.62)h,T(peak)(46.17±3.98)h,AUC(8.21±0.18)mg/(L·h),C(max)(0.09±0.01)mg/L;3mg/kg皮下注射给药,t1/2kα(12.68±1.49)h,t1/2ke(56.55±4.19)h,T(peak)(45.56±1.60)h,AUC(8.37±0.09)mg/(L·h),C(max)(0.09±0.00)mg/L。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给药时血药浓度相当,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提示临床用药可以采取低剂量给药。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95-1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组脂联素对皖南花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联素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田磊磊;周杰;李云;张凌齐;李维新;刘力源;张淑静;

    本研究旨在研究重组脂联素(rAdp)对皖南花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联素(Adp)及其受体(AdipoR)、AMPK和PPARαmRNA表达的影响。选择5d皖南花猪背最长肌组织分离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培养至80%融合,细胞分化后,用0,2和10mg/L rAdp分别处理12h和48h。油红O染色法鉴定脂肪细胞,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Adp、AdipoR1、AdipoR2、PPARα和AMPK 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rAdp处理后,脂肪细胞活力总体有降低趋势,2mg/L处理24h达到显著水平(P<0.05);rAdp处理12h后,脂肪细胞AdipoR1和AdipoR2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AMPK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但均无剂量依赖性。rAdp处理细胞48h,Adp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PPARα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但剂量效应不明显;AMPK mRNA表达在10mg/L rAdp处理组显著升高(P<0.05)。此外,Compound C阻断rAdp处理引起的AMPK mRNA表达量下降。结果提示:重组脂联素处理猪肌内脂肪细胞有降低细胞活力作用,能上调AdipoR1、AdipoR2基因表达,影响PPARα和AMPK基因的表达,从而对肌内脂肪细胞起调节作用。

    2013年10期 v.33;No.202 1599-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复方中药“禽康散”对人工感染新城疫病毒鸡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沈留红;邓又天;邓俊良;任志华;左之才;王娅;杨军;申渝波;

    10日龄的健康艾维茵肉仔鸡250只,随机分为5组。21日龄时除阴性对照组(Ⅳ组)外均用NDV强毒F48E9株攻毒,各治疗组(Ⅰ-Ⅲ组)在22~25日龄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2.0%的复方中药"禽康散",第Ⅳ组(阴性对照组)、Ⅴ组(阳性对照组)不用中药。分别于20、22、24、28日龄采外周血,并用流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的变化。结果得出NDV攻毒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治疗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含量、CD4+/CD8+比值在用药第2天后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表明复方中药"禽康散"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生成,提高由NDV导致的外周血CD3+、CD4+含量和CD4+/CD8+比值下降的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来达到抵抗NDV感染的效果。

    2013年10期 v.33;No.202 1605-1609+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发酵床养猪垫料基础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焦洪超;栾炳志;宋志刚;林海;

    发酵床养猪模式是基于减少养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养殖技术,试验旨在探讨发酵床养猪模式下垫料升温及垫料降解规律、微生物增殖规律等基础参数。试验设定不同的猪粪添加量,模拟发酵床的垫料发酵过程,测定了发酵不同时期垫料的温度、水分、pH值、氮素及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等指标。结果表明,垫料中原有的土著微生物能启动发酵床垫料温度升高,而猪粪的添加可使垫料快速升温到50℃以上,且随猪粪量的增加,发酵温度也随之升高,并延长维持高温的时间;垫料的初始水分65%能满足发酵、升温的需要,但随发酵的进行,水分含量逐渐降低;垫料中氮素的损失主要集中在发酵的前期;垫料发酵产生的高温能达到抑制大肠菌群等有害微生物的目的。结果提示,生产中随猪粪尿的持续加入和适当的管理,发酵床可持续稳定的运行,满足生产需要,且符合粪便无公害处理的要求。

    2013年10期 v.33;No.202 1610-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禽流感病毒受体研究历程

    戈胜强;王志亮;

    禽流感病毒增殖过程中,必须先找到1个病毒识别并结合的细胞表面分子,借助其"桥梁"作用,才能与宿主细胞结合并进行后续感染,这些细胞表面分子称为受体。病毒与受体的结合如同钥匙与锁一样具有高度特异性。大量的科学试验已经证明禽流感病毒受体主要为唾液酸α2,3半乳糖苷受体(SAα2,3Gal)与唾液酸α2,6半乳糖苷受体(SAα2,6Gal)。本综述就禽流感病毒受体特征及其研究历程进行综述,以加强对禽流感病毒的认识。

    2013年10期 v.33;No.202 1615-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