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山东省猪血清抗体检测分析

    刘立卓;赵家宽;贺文琦;兰云刚;吕晓玲;王桂花;常灵竹;赵魁;高丰;成子强;靳朝;

    首先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从山东省部分地区采集的178份猪血清样品进行了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猪群中HEV的HI抗体总体阳性率高达61.24%(109/178),说明HEV的感染较为普遍。同时,以纯化的病毒作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成功建立了HEV抗体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应用该ELISA方法对从山东地区猪血清中随机抽取的44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EV抗体阳性率为72.73%(32/44);而HI抗体阳性率为56.82%(25/44)。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2.00%。结果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较HI方法敏感性高。

    2014年05期 v.34;No.209 685-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猪细小病毒与猪伪狂犬病毒二重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PCR方法的建立与检测

    郑兰兰;金钺;李明凤;郭显坡;陈红英;崔保安;魏战勇;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能快速、灵敏、同时检测出猪细小病毒与猪伪狂犬病毒的基于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参照GenBank中登录的相关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分别用于扩增PRV gH基因与PPV NS1基因的部分片段。将测序正确的PRV gH基因与PPV NS1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T Easy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测序鉴定后得到阳性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模板建立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并对其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猪细小病毒与猪伪狂犬病毒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的Tm值分别为80.9℃和86.5℃,熔解曲线特异,灵敏度分别可达248拷贝/μL和160拷贝/μL,是普通PCR检测方法的100倍。本次建立的猪细小病毒与猪伪狂犬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实现了2种病毒的同时检测,能够对PRV、PPV混合感染的临床病料进行快速诊断。

    2014年05期 v.34;No.209 690-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猪瘟病毒E2蛋白靶向化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制备及对家兔的免疫效果

    董炳梅;张春玲;魏凤;唐娜;祖立闯;沈志强;王金良;

    猪瘟病毒E2蛋白不但具有很强的保护性,而且与病毒毒力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原核表达纯化猪瘟病毒E2蛋白并对其进行N-糖基化修饰,以使其靶向树突状细胞,从而增加其免疫效力。结果表明,经间苯二酚硫酸法及质谱分析鉴定,猪瘟病毒E2蛋白质ε-赖氨酸成功进行了体外糖基化修饰。进而将糖基化E2蛋白质免疫家兔,首免后14d进行第二次免疫,分别在不同时间采血制备血清,经ELISA检测,免疫7d,糖基化E2蛋白质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猪瘟病毒组与E2蛋白质组(P<0.01);至14d时,糖基化E2蛋白质组抗体水平开始下降,与疫苗组、E2蛋白质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二免后14d,糖基化E2蛋白质组抗体水平上升至最高水平,显著高于猪瘟疫苗组和E2蛋白质组(P<0.01);至二免后21d,糖基化E2蛋白质组抗体水平略高于猪瘟疫苗组(P>0.05),显著高于E2蛋白质组(P<0.05);至二免后28d,糖基化E2蛋白质组抗体水平达到稳定值,显著高于另2组(P<0.05)。结果说明,糖基化E2蛋白质免疫后有效诱导了机体的抗体反应,抗体产生快而持久,具有良好的免疫记忆,免疫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疫苗,是新型疫苗开发的优选抗原,具有很深的开发潜力。

    2014年05期 v.34;No.209 695-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猪痘病毒江西分离株JX08的分离鉴定

    邓舜洲;徐昌满;张文波;蒋新华;邹柳;冷闯;胡杨;朱芝秀;

    采用PK15细胞培养,对江西省某猪场疑似猪痘的病猪皮肤丘疹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1株猪痘病毒,命名为SWPV JX08,。根据猪痘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了5对引物,对分离毒株进行TK基因、P35基因、P23基因、TK基因上游和下游片段分别进行PCR扩增,扩增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猪痘病毒(AF410153.1)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5%、98%、98.6%、98.2%和98%。该分离毒株不但能使PK15细胞产生稳定的细胞病变,还能适应非猪源性的Vero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电镜下可见感染的PK15细胞内形成椭圆形或圆形的包涵体,胞浆中有大量椭圆形、砖形的典型猪痘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中央为哑铃状芯髓,病毒粒子大小为(244~340)nm×(164~263)nm。该毒株皮下或静脉接种25日龄仔猪,感染7~11d后,表现典型猪痘的症状(皮肤出现丘疹),其血清中可检测到SWPV抗体。

    2014年05期 v.34;No.209 700-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重组鸡白细胞介素-6(rChIL-6)对传染性法氏囊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机理研究

    闫志玲;闫若潜;吴志明;赵明军;程俊贞;刘梅芬;赵雪丽;孔刚锐;陈慧娟;杨晓璐;张林海;张代宝;

    为了评价重组鸡白细胞介素-6(rChIL-6)蛋白在鸡体内的免疫增强作用机理,本研究将40只7日龄健康SPF鸡随机平均分为4组以进行rChIL-6蛋白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灭活疫苗免疫增强作用试验,于14日龄时进行免疫接种和rChIL-6蛋白注射。分别检测4组鸡免疫前和免疫后不同时间血清中IBDV抗体水平、不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等指标以揭示rChIL-6蛋白在机体内对疫苗的免疫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免疫后7~49d,rChIL-6蛋白与IBDV灭活疫苗共免疫组(第4组)鸡血清中IBDV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IBDV灭活疫苗对照组(P<0.01);免疫后7~35d,第4组鸡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4、6、2(ChIL-4、ChIL-6、ChIL-2)和γ干扰素(ChIFN-γ)等4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P<0.01),α干扰素(ChIFN-α)的表达水平于免疫后14~35d期间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对照鸡(P<0.01);rChIL-6蛋白单独应用后可显著提高机体的ChIL-4、ChIL-6和ChIL-2的表达水平,但对ChIFN-γ、ChIFN-α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免疫后7~14d,第4组鸡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对照鸡(P<0.01);免疫后7~21d,第4组鸡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稍高于其他3组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rChIL-6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灭活疫苗免疫后均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对机体体液免疫应答的增强能力高于细胞免疫应答。

    2014年05期 v.34;No.209 704-711+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1株HoBi样瘟病毒的分离与序列分析

    毛立;李文良;张纹纹;杨蕾蕾;刘霞;江杰元;

    本研究在MDBK细胞培养物中发现并分离出1株HoBi样瘟病毒,将该毒株命名为JS12/01。应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基因序列2端分别为5′端非编码区(5′untranslated region,5′-UTR)和3′端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编码区为11 700nt。与GenBank中登录的部分瘟病毒属代表毒株5′-UTR区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属于HoBi样瘟病毒巴西源亚型。本研究中的HoBi样瘟病毒JS12/01株为国内首次分离鉴定,证实了该病毒在中国的存在,需要对该病毒的扩散与流行采取预防措施。

    2014年05期 v.34;No.209 717-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吉林省某羊群暴发小反刍兽疫

    邢泽黎;朱利塞;郭昌明;杨丽;孙长江;张乃生;王新平;

    2014年3月底,从吉林省某羊群发生的临床以发热、流涎、口腔黏膜严重溃疡、呼吸困难、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羔羊体内检测到130~150nm的病毒粒子,该病毒命名为GZL-14毒株。应用RT-PCR从病羊体内扩增出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发现,GZL-14毒株N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国外分离株INDIA_1994和PRADESH_95的同源性最高,为99.3%,而与国内分离毒株China/Tib/07的同源性为99%;GZL-14毒株F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Izatnagar-94和Morocco-2008毒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8.1%,而与国内分离株China/Tib/07的同源性为97.2%,表明GZL-14株可能为新近由国外传入国内的毒株。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从病毒核酸水平首次确定吉林省某羊群新近发生的临床上以发热、流涎、口腔黏膜严重溃疡、呼吸困难、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疫病为小反刍兽疫。

    2014年05期 v.34;No.209 722-726+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副猪嗜血杆菌国内流行血清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徐惠娟;薛云;赵战勤;陈坤鹏;王乐;邓雯;

    本研究对我国最流行的HPS血清4、5、12、13和14型共16株细菌的菌体形态、生长速度、生化特性、小鼠毒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革兰染色镜检结果表明,除4型菌株H4L3外,同一血清型HPS的菌体形态比较一致;不同血清型HPS的菌体形态具有明显差异,且具有型特异性。培养结果表明,在TSA固体培养基上生长24h后的菌落平均直径大小依次为13型2.02mm、4型1.91mm、5型1.80mm、14型1.71mm、12型1.66mm,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别。生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HPS的生化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也有较大差别。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除4型外,毒力强弱依次为血清12型、14型、5型、13型,其LD50分别介于(2.7~4.6)×108、(4.3~7.9)×108、(1.0~1.3)×109、(2.3~2.8)×109 CFU之间,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别。在血清4型菌株中,H4L3的毒力明显偏强(LD50为3.6×108 CFU),其他菌株的LD50介于(1.4~1.6)×109 CFU之间。本研究为HPS不同血清型的快速鉴定、致病机理和疫苗研发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4年05期 v.34;No.209 729-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地衣芽孢杆菌对肉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及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

    杨家军;钱坤;章薇;许月英;陈胜;唐焰;

    将408只青脚麻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地衣芽孢杆菌,依次为低剂量组(1×107 CFU/g),中剂量组(5×107 CFU/g),高剂量组(1×108 CFU/g)。试验期为56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地衣高剂量的芽孢杆菌可提高肉鸡的体质量,日增重、降低肉鸡的日采食量、料肉比;添加高剂量的芽孢杆菌可提高血浆中的总抗氧化力,降低MDA含量,而TSOD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性。与对照组相比第56天各添加组血浆中血氨浓度显著下降,高剂量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鸡粪中的粗蛋白含量在第56天,各添加组显著下降,高剂量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结果表明,在鸡日粮中添加高剂量的地衣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鸡的生产性能、抗氧化,降低血氨浓度和排泄物中粗蛋白含量。

    2014年05期 v.34;No.209 736-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京海黄鸡柔嫩艾美尔球虫抗性和易感鸡抗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尉浩华;林雨鑫;王成丽;孙明明;孙大辉;戴国俊;张跟喜;谢恺舟;施会强;王金玉;

    本研究以京海黄鸡为试验素材,将鸡柔嫩艾美尔球虫攻毒后的京海黄鸡群体分成抗性组和易感组,以非攻毒的京海黄鸡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了血清抗氧化酶、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10个抗性指标。结果显示,3组间一氧化氮(NO)以及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抗性组NO、CAT和SOD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易感组,而抗性组IFN-γ含量与易感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公母鸡间比较只有公鸡组NO含量显著高于母鸡(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NO、CAT、SOD和IFN-γ可以作为抗性指标用于鸡柔嫩艾美尔球虫病抗性评价和选育研究。

    2014年05期 v.34;No.209 740-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E.stiedai对兔血清MDA含量和SOD活性及肝脏指数的影响

    井波;李文文;王龙飞;赵爱云;

    本试验以60只30~35日龄健康兔为研究对象,经口感染8.0×104个/只孢子化纯种E.stiedai卵囊,从感染后第1天开始,每2d收集粪便,进行卵囊计数,计算其OPG;于感染后5、10、15、20、25、30、35、40、45、50d剖杀动物,取其肝脏和血清,测定肝脏指数和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显示,在染虫后第13天才从粪便中检出卵囊,之后卵囊排出逐渐增多,至感染后第24天达到峰值,而后逐渐减少,至第40天几乎检不出;感染初期试验兔血清中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SOD活性有明显下降,两项指标在感染后期逐步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试验组肝脏指数则随感染时间逐渐增大,表明球虫感染所致的肝脏病理氧化应激损伤了机体的抗氧化平衡,而机体的代偿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机体抗氧化能力。旨在为研究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对兔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2014年05期 v.34;No.209 744-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双芽巴贝斯虫TaqMa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刘启生;王振宝;曹雯丽;杜晓杰;哈森;刘绪斌;巴音查汗;

    根据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18SrR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检测双芽巴贝斯虫的实时荧光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最小检出量为1.1×101 copies/μL的标准质粒,比常规PCR灵敏1 000倍;重复性好,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1%~1.14%和0.31%~1.50%,均小于2%;特异性强,对牛常见的其他两种血液原虫和健康血液无交叉反应。用建立的实时荧光PCR和常规PCR分别对3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实时荧光PCR和常规PCR的检出率分别为30%和16.7%。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荧光TaqMan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灵敏、准确、快速检测双芽巴贝斯虫感染,将为蜱传牛梨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制提供新的方法。

    2014年05期 v.34;No.209 747-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城疫病毒3′及5′末端非编码区序列的反向遗传研究

    李想;高超;李芹;王建忠;杨闽楠;王泽;张晓东;丁壮;

    以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感染性克隆PCI-La为平台进行反向遗传操作,并利用PCR技术将其3′端和5′端非编码区分别替换为鹅源NDV NA-1株3′端和5′端非编码区,以及3′端和5′端非编码区同时替换,通过生物学软件DNAStar对替换后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所替换的序列未出现基因突变现象,证明非编码区替换成功,从而分别获得3株突变全长感染性克隆pCI-rL-NL、pCI-rL-NT、pCI-rL-NL-NT;将所获得的这3株突变感染性克隆分别与辅助质粒pCI-NP、pCI-P、pCI-L共转染BSR细胞,进行重组病毒的拯救。结果显示,pCI-rL-NL、pCI-rL-NT两种质粒表达系统均可拯救到有感染活性的病毒粒子,其HA效价为24,23,HI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并且通过电镜观察到具有典型副黏病毒科特征的、有囊膜的NDV颗粒。本试验成功构建了2株NDV LaSota突变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后期进行重组NDV致病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筛选新型分子标记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可能。

    2014年05期 v.34;No.209 751-75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SB203580对猪流感病毒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魏东;

    为探讨SB203580对猪流感病毒(SIV)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炎症因子的影响,将180只6~8周龄SPF级BALB/c雌性小鼠,随机平均分成SIV感染组(感染组)、SIV感染+SB203580组(SB组)和对照组,于感染后2、4、6、8和14d,分别进行临床症状、肺脏病理组织学观察和肺组织中炎症因子测定。结果显示,感染组和SB组小鼠均表现明显的ALI症状,但SB组小鼠症状较轻,肺损伤程度明显低于感染组;感染组和SB组中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B组小鼠肺脏炎症因子水平较感染组降低。说明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可以下调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水平,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ALI中肺组织的病理损伤。

    2014年05期 v.34;No.209 756-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简报

  • 犬瘟热疫苗株CDV01/23的遗传演化分析

    吴金;高玉龙;杨金梅;孙岩;张中洋;

    <正>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属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ilivirus),是一种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可引起犬、狐、貉和貂等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导致大批动物发病,死亡率30%~80%[1]。疫苗接种是预防犬瘟热唯一有效的手段。目前关于犬瘟热疫苗的研究不断报道,包括利用病

    2014年05期 v.34;No.209 727-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1株野鸭源H6N2亚型AIV对SPF鸭的致病性

    管雪婷;刘景利;柴洪亮;左欣悦;王飞;刘丽玲;陈光;华育平;李雁冰;

    本研究选取2周龄SPF鸭(绍兴麻鸭)自天然孔感染1株野鸭源H6N2亚型LPAIV,评价其对幼龄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试验感染鸭临床症状较轻微,病毒在鸭消化道复制能力较呼吸道内更强,且具有水平传播的能力。仅能在盲肠扁桃体和法氏囊2个组织器官中检测到病毒,但可对法氏囊等多个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此外感染鸭可产生HI抗体,并在第21天达到高峰。结果表明,该株H6N2亚型LPAIV对幼龄鸭的致病力较低,在AIV病毒传播中幼龄鸭起到了一定作用,为研究H6N2亚型LPAIV的致病机制及AIV发病机理提供了理论数据。

    2014年05期 v.34;No.209 761-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猪源粪肠球菌Ace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陈丽颖;张祥;李晓博;李英英;邵刘云;胡慧;王亚宾;

    根据GenBank已发表粪肠球菌Ace基因(AF260879)的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引物,通过PCR扩增Ace基因保守序列A片段部分序列,将其克隆到pET-32a(+)裁体中,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Ace,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成功表达并纯化了重组蛋白;以此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建立了检测粪肠球菌Ace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反复试验,确定该间接ELISA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抗原包被浓度为1mg/L,被检血清稀释度为1∶800,1%BSA为封闭液,血清和二抗的作用时间均为60min,底物TMB反应时间为15min,反应的阳性判定值为0.126。交叉试验、批内重复和批间重复试验证明,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用于粪肠球菌Ace蛋白血清抗体的检测。

    2014年05期 v.34;No.209 76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雌二醇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姜金庆;李新朋;李艺;

    琥珀酸酐法将雌二醇(E2)衍生化,再用碳二亚胺法(EDC)将半抗原与BSA和OVA偶联,制备免疫原和检测抗原,紫外扫描和红外光谱鉴定表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E2与BSA偶联比为12.3∶1。将E2-BSA免疫BALB/c小鼠,细胞融合技术筛选抗E2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筛选的3株杂交瘤细胞E2D5、E3F7和E4A6抗体效价均在8×104以上。以E3F7细胞株建立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标准曲线,其线性范围为0.06~66.2μg/L,检测限和IC50值分别为0.03和0.76μg/L,除与去氢甲睾酮22.9%的交叉反应率外,与其他化合物无交叉反应。本研究为开发ELISA试剂盒,检测食源性动物产品中E2残留奠定基础。

    2014年05期 v.34;No.209 772-775+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富锌酵母菌发酵液体外抗氧化作用

    刘洋洋;张霞;程富胜;

    为探讨富锌酵母菌发酵液体外抗氧化作用,在体外模拟抗氧化系统的基础上,测定了2种pH发酵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对铁氰化钾高价铁的还原能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H3.6发酵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到达76.8%(P<0.01)、24.1%(P<0.01)、88.4%(P<0.01),对高价铁相对还原力最高达31.4%(P<0.05);pH6.5发酵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达到79.4%(P<0.01)、37.2%(P<0.01)、81.0%(P<0.01),对高价铁相对还原力最高达30.81%(P<0.05);2种pH发酵液之间抗氧化作用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果表明,富锌酵母菌其发酵液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并与其稀释度有关。

    2014年05期 v.34;No.209 776-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镉对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DNA甲基化的影响

    朱家桥;王玲玲;程来洋;王棋文;王亨;刘学忠;刘宗平;

    选用体外培养原代大鼠肝细胞为模型,用醋酸镉进行处理,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了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用偏重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了MT、p53和Line1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用qRT-PCR检测了DNMTs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原代大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具有缓慢下降的趋势,镉处理加速了这种下降的趋势;但p53、MT和Line1基因的DNA甲基化均未受镉的影响;维持DNA甲基化稳定的DNMTs表达水平受镉的影响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镉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DNMTs的表达水平,进而破坏基因组DNA甲基化的稳定来完成的;而镉对MT表达水平的影响似乎并非通过DNA甲基化途径来完成,因为在镉处理之前MT的DNA甲基化就已经处在较低的水平。

    2014年05期 v.34;No.209 78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μ型阿片肽受体在炎症性肠病大鼠中的表达变化规律

    李洋;刘红梅;杨占清;黄炳旭;刘英;付守鹏;柳巨雄;王玮;

    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机体免疫稳态调节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大鼠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μ型阿片肽受体(MOR)在IBD大鼠不同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MOR的内源性配体(β-内啡肽;强啡肽)在IBD大鼠不同发病时期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MOR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MOR在大鼠下丘脑、胸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mRNA水平随着炎症的加剧而逐渐增加,而在结肠组织中随着炎症的加剧其表达逐渐降低,且在病变最为严重时变化最为显著,随着炎症反应的消退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在血清和脑脊液中,内源性配体强啡肽和β-内啡肽蛋白浓度在病变高峰期显著降低。结果表明,MOR可能在IBD发生、发展中发挥调控作用。

    2014年05期 v.34;No.209 787-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紫苏籽提取物对肉鸡免疫机能的影响

    宋代军;谢君;杨游;张家骅;

    本试验旨在研究紫苏籽提取物对肉仔鸡免疫机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规律和调节机理。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1日龄艾维茵肉鸡45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各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0.05g/kg金霉素、基础日粮+0.5g/kg紫苏籽提取物、基础日粮+1.0g/kg紫苏籽提取物和基础日粮+1.5g/kg紫苏籽提取物。试验期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为1~3周龄,第二阶段为4~6周龄,测定试验各阶段肉鸡的存活率和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0.5、1.0g/kg组4~6周龄和全程存活率均有所提高;1.5g/kg组的各阶段存活率均有所提高;(2)与对照组相比,0.5、1.0、1.5g/kg组使肉仔鸡的免疫器官指数、新城疫HI抗体效价、E花环形成百分率、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IgG均得到改进;(3)紫苏籽提取物在增强肉鸡免疫力方面,效果方面超过金霉素的效果。总之,紫苏籽提取物能增强免疫力,在肉鸡日粮中添加1.0g/kg紫苏籽提取物效果较好,紫苏籽提取物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力。

    2014年05期 v.34;No.209 793-797+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兔抗菌组蛋白对小白鼠生长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红伟;钟文杰;吴俊伟;刘娟;杨娇;游颖;张志强;李英伦;

    将180只昆明种小白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抗菌蛋白粗提物高、中、低剂量添加组;抗菌蛋白纯化物添加组;空白生理盐水对照组;环磷酰胺处理的模型组。试验期28d,各试验组小鼠均灌胃给药。除空白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试验第0、7、14、21、28天称重后眼球采血致死,称脾脏和胸腺重,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L-2、IL-4、IFN-γ含量,同时取14、28d采血后的试验小白鼠,无菌取出脾脏,采用MTT法进行淋巴细胞增值试验。结果发现,第1周各试验组小鼠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环磷酰胺模型组,随着小鼠接触药物次数的增加,抗菌蛋白RSRAH对小鼠脾脏和胸腺发育的影响在逐渐增大。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FN-γ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在第7、14、21、28天时,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各试验组小鼠血清中IL-4的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另外,在试验第14、28天,各试验组均显著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P<0.05)。结果表明,家兔圆小囊抗菌蛋白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体质量和免疫器官指数,提高小鼠血清IFN-γ,IL-4水平,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对免疫低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2014年05期 v.34;No.209 798-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乳香提取物对大鼠皮肤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影响

    韩名书;姜晓文;康欣;于文会;

    通过乳香提取物(frankincense extract)在大鼠皮肤缺损模型中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探讨乳香提取物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将25只SD大鼠造皮肤缺损模型,采用自身对照。一侧为对照组,每日常规消毒;另一侧为试验组,每日涂抹乳香提取物。分别于1、4、7、10、14d5个时间点对创面进行拍照,测量创口面积,并取5只大鼠的创面皮缘备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100蛋白的表达及RT-PCR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创伤愈合率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伤口能更快愈合,且试验组第14天伤口基本愈合。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蛋白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更多的阳性表达,且在第7天阳性结果更明显。RT-PCR显示,试验组bFGFmRNA表达较对照组有增多趋势,第4和7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试验组NGFmRNA表达较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1)。第7和10天NGFmRNA表达多于对照组。

    2014年05期 v.34;No.209 804-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黄芩苷体外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作用

    闫静;孙长江;孙良文;秦建春;韩东;冯新;韩文瑜;

    为探讨黄芩苷体外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作用机制,以DF1细胞为宿主细胞,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物,从黄芩苷对IBDV的直接灭活作用、阻滞作用、抑制吸附、穿入及其复制5个方面探讨黄芩苷抗IBDV机理。结果显示,黄芩苷的CC50为(206.48±12.74)mg/L,EC50为(46.76±3.15)mg/L,选择指数SI为4.415,在无毒质量浓度范围内其对IBDV的最高抑制率为72.02%;在阻滞试验和复制抑制试验中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60.85%和68.11%;在病毒吸附、穿入抑制和直接灭活试验中抑制率很低,表明黄芩苷不能阻断IBDV对DF1细胞的吸附、穿入和直接灭活。结果表明,黄芩苷在体外可有效抑制IBDV对DF1细胞的感染,其抗病毒机制可能是干扰病毒的复制和阻滞,提示黄芩苷可作为预防及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药物。

    2014年05期 v.34;No.209 807-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黄芩苷对NCI-H292细胞凋亡和LPS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李慧峰;单明辉;程淑琴;高建新;

    为探讨黄芩苷对肺上皮细胞(NCI-H292细胞)凋亡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本试验采用Hoechst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法检测黄芩苷(60和120μg/L)对H2O2诱导NCI-H29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腹腔注射LPS建立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黄芩苷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将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LPS组、黄芩苷150mg/(kg·d)组和300mg/(kg·d)组,予以蒸馏水或黄芩苷灌胃,1次/d,连续3d,于试验第3d灌胃后1h,除空白对照组其他各组腹腔注射LPS(20mg/(kg·d)),造模12h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力,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及磷酸化cPLA2的含量。结果显示,Hoechst染色可见黄芩苷60和120μg/L预处理对H2O2诱导NCI-H292细胞凋亡均有保护作用;流式细胞法测定显示,与无黄芩苷刺激的H2O2组相比,黄芩苷作用后呈剂量依赖抑制NCI-H292细胞凋亡。小鼠腹腔注射LPS后12h,肺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MPO、cPLA2水平显著升高。与LPS组相比,黄芩苷的两个剂量均能显著降低MPO和cPLA2的水平,明显减轻内毒素所致的肺损伤。结果表明,黄芩苷对H2O2诱导的肺上皮细胞NCI-H292凋亡具有保护作用,能通过降低肺组织中MPO含量和cPLA2活性,减轻小鼠内毒素性肺损伤。

    2014年05期 v.34;No.209 811-815+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加味二陈汤对脾虚痰湿证模型大鼠肺SP-A、SP-B表达的影响

    叶刚;米勇;贺常亮;李英伦;

    探讨加味二陈汤对脾虚痰湿证模型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PS)相关蛋白A(pulmonary surfactant-associa ted protein A,SP-A)、相关蛋白B(pulmonary surfactant-associa ted protein B,SP-B)表达的影响。采用甘蓝饲喂、猪脂灌服和香烟烟熏的方法建立脾虚痰湿证大鼠模型,加味二陈汤进行治疗,免疫组化法检测SPA、SP-B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健康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P-A和SP-B阳性面积明显减少,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SP-A和SP-B阳性面积显著增加(P<0.01),平均光密度值有不同程度增加,以治疗Ⅱ组大鼠最为明显(P<0.01)。说明加味二陈汤可显著提高模型大鼠SP-A和SP-B表达,对脾虚痰湿证的发生起到改善作用。

    2014年05期 v.34;No.209 816-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非淀粉多糖酶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

    高阳;周虚;于佳鑫;金永成;李聪;刘金阳;张继泽;张莉;王大鹏;韩昱;张晶;张宏福;

    本研究主要通过生长育肥猪的饲养试验,观察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Non-Starch Polysaccharide Enzyme,NSP酶)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体质量约为4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48头,公母各半。本试验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NSP酶组饲喂基础日粮+0.6%NSP酶。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方面,NSP酶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9.8%和4.7%;NSP酶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降低了5.0%;(2)在胴体性状和背最长肌化学组成方面,NSP酶组眼肌面积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提高了9.8%;与对照组相比,滴水损失和剪切力2个指标分别降低了2.0%和14.6%,但在统计学上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显示,基础饲粮中添加NSP酶能有效提高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品质。

    2014年05期 v.34;No.209 820-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牛MSTN基因克隆及编码区E1-224-A>C定点突变前后生物信息学对比分析

    高峰;邢沈阳;于海滨;李傲楠;张晓军;赵志辉;杨润军;

    牛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主要是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负调节因子,能够限制肌纤维的增粗增大,其前两个外显子共同编码N-端前肽,第三外显子编码C-端多肽。突变其前肽编码序列会阻止牛MSTN基因表达蛋白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导致MSTN功能失活,促进肌肉增值,但具体突变位点仍未确定。本研究设计特定的引物对牛MSTN基因编码区进行PCR扩增并进行了克隆及测序,并假定牛MSTN基因编码序列发生E1-224-A>C点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牛MSTN基因突变前后编码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为MSTN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4年05期 v.34;No.209 825-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剂量FSH对不同月龄育成荷斯坦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

    王丙萍;王峰;张东;王申元;那巴根;高雪峰;刘彩云;刘羿羿;李璐;韩锦龙;张平;张立;周欢敏;

    为了探讨不同月龄育成荷斯坦牛(HB)母牛有效的超数排卵方法,本研究采用了CIDR+PG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和4d递减法肌肉注射FSH进行超数排卵,其中选择国产促卵泡素(FSH)对不同月龄育成HB母牛进行超数排卵试验。试图通过比较不同超数排卵效果,以期得到不同月龄育成荷斯坦牛在进行超数排卵的最佳FSH剂量。结果显示,14~15月龄的荷斯坦育成牛的FSH总剂量为8mg为最好,16~17月龄的荷斯坦育成牛的FSH总剂量为8.8mg为最好,而18~19月龄的荷斯坦育成牛的FSH总剂量是10.4mg为最好。

    2014年05期 v.34;No.209 831-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BMP7和USP2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牛精液品质的相关分析

    李倩倩;李莲;刘光磊;陆汉希;王振云;黄文佳;王根林;

    采用测序和PCR-RFLP方法,分析171头中国荷斯坦牛BMP7基因第5内含子和USP26基因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基因多态性与精液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MP7基因的76 045bp位点发生A→G突变,USP26基因的1 156bp位点发生C→T突变,这2个位点均是沉默突变,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经χ2适合性检验,试验牛群在BMP7基因A76045G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USP26基因C1156T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群体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采精量、鲜精密度、鲜精活力、冻精活力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BMP7和USP26基因的SNP位点与采精量和精子冻后活力相关性不显著,BMP7SNP位点基因型与鲜精活力相关性显著(P=0.0417),USP26SNP位点基因型与鲜精密度相关性显著(P=0.0485)。BMP7和USP26基因可作为影响中国荷斯坦牛精液品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2014年05期 v.34;No.209 836-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立克病毒UL36~(USP)蛋白的表达及其抗体制备

    郑海南;邓晨;王梦云;金雯;吴山力;吕岩;于子阳;艾永兴;

    UL36USP是马立克病毒UL36基因编码的蛋白UL36上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N-端部分片段(UL36USP),本试验以提取MDCC-MSB1细胞的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获得目的基因,将UL36USP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测序正确并酶切鉴定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pET28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8a-UL36USP。将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E.coli中,IPTG诱导表达并使用Ni-NTA Agarose亲和层析进行纯化得到目的蛋白。应用纯化后的UL36USP免疫獭兔制备多克隆抗体。使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的UL36片段检测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显示成功制备特异性的UL36USP抗体。

    2014年05期 v.34;No.209 712-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