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吉林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相群;尹仁福;杨闽楠;丁壮;

    从吉林某猪场采集曾接种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的发病猪病料,经RT-PCR初步鉴定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利用反转录合成cDNA,用针对PRRSV M、N基因片段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及电泳,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下可见约为660bp特异性扩增条带。解剖发病仔猪,发现其有HP-PRRSV发病的特征,两耳及鼻端淤血,呈蓝紫色,肺部等内脏器官淤血呈暗红色。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病猪有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将其接种于Marc-145细胞后,在培养至第4代时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CPE),表现为细胞聚集成丛、随后固缩、变圆、脱落;经Reed-Muench法计算得出两PRRSV分离株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0-5.30 TCID50/0.1mL和10-5.53TCID50/0.1mL。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观察到在接种病料的Marc-145细胞胞浆内出现特异性荧光,而未接种PRRSV的细胞对照则未见到荧光反应。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33-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猪环曲病毒套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王赟;周璐;周远成;蔡雨函;朱玲;徐志文;郭万柱;

    根据GenBank中猪环曲病毒N基因设计合成2对特异性扩增引物,成功建立了猪环曲病毒的套式RT-PCR快速检测方法。为验证本方法的特异性,以猪伪狂犬病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A群猪轮状病毒、猪瘟病毒、猪嵴病毒、沙门菌及大肠杆菌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只有在猪环曲病毒的核酸作为模板时才能扩增出预期的258bp和198bp 2条片段。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能检测到的最低核酸含量为1pg。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猪环曲病毒的临床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本方法对采集自四川省部分地区的5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猪环曲病毒阳性率为30%。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39-1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靳雯雯;杨俊兴;花群俊;刘建利;曹琛福;曹胜波;曾少灵;陶虹;阮周曦;吕建强;

    以基因工程表达的非洲猪瘟病毒VP73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用以检测猪血清中抗非洲猪瘟VP73蛋白的抗体。该方法对非洲猪瘟标准阳性血清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2 560,与同类进口ELISA试剂盒相当。此方法只特异性检出非洲猪瘟阳性血清,而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5种猪传染病阳性血清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发现,检测同一份血清的变异系数小于10%,表明其重复性较好。包被好的酶标板37℃放置5d后,对同一份血清的检测敏感性无明显变化,初步表明其稳定性较好。利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和进口ELISA试剂盒分别对150份血清样品进行非洲猪瘟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9.1%和94.3%,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8%。以上试验表明,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以满足临床检测的需求。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43-1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猪圆环病毒2型江苏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分析

    束陈宇;许秋阳;段世鹏;李晨曦;张小荣;焦库华;吴艳涛;

    采用PCR方法扩增了15个猪圆环病毒2型(PCV 2)江苏分离株的基因组DNA,以这些毒株的ORF2核苷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经序列比较发现,所有分离株均属于2b基因群,其中7株为1A/1B亚群、8株为1C亚群;毒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3.6%~100%,所编码的Cap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92.3%~100%。PCV 2江苏分离株Cap蛋白的主要变异区域为53~90、121~151和190~210位氨基酸;R59、R89、S90、S121、T134、S169、A190、E210为1A/1B亚群分离株的特征氨基酸,而F8、I53、N68、L89、T90、T121、N134、R169、D210、I215、K234则是1C亚群分离株的特征氨基酸。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47-1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猪圆环病毒重组Ca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曲信芹;何乃珠;涂伟;高崧;刘秀梵;

    利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表达PCV2-ORF2基因,并以构建的重组杆状病毒为免疫原,通过杂交瘤技术,研制针对PCV2的单克隆抗体,为建立准确快速的PCV2诊断方法奠定基础。首先将PCV2-ORF2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的转移载体pFastBacTM1中,然后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10Bac中,与DH10Bac中的穿梭载体Bacmid发生转座,通过抗性和蓝白斑筛选,得到重组杆状病毒质粒reBacmid-ORF2,通过脂质体介导reBacmid-ORF2转染Sf9细胞,成功获得了表达PCV2-ORF2基因的P1代重组杆状病毒。将所获得的重组杆状病毒经Vivaflow200浓缩后,免疫6~8周龄BALB/c小鼠,取其脾脏与Sp2/0细胞融合,以IFA进行筛选,经多次亚克隆后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5H6、4E2和5F7。通过IFA、IPMA及Western-blot试验对3株单抗特异性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3株单抗均能与PCV2-Cap蛋白产生特异性的反应,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初步建立了对PCV2毒株感染PK15细胞的检测方法,从而为快速检测PCV2病毒奠定了基础。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53-1058+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猪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截断表达及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郭官鹏;刘畅;陈龙彪;马世杰;高晓云;陈红英;崔保安;

    为建立以重组PCV2Cap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构建了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ET28a-ORF2。SDS-PAGE显示,在0.1mmol/L IPTG和37℃条件下诱导4h,重组Cap蛋白高效表达。Western blotting证实该蛋白能够被PCV2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以纯化的蛋白为抗原建立了检测PCV2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抗原最适包被质量浓度为2mg/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酶标二抗最适浓度为1∶2 000,该方法的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100%。用该方法对河南省152份猪血清样品进行检测,与间接免疫荧光(IFA)的符合率为85.53%(130/152),与商品化的韩国金诺PCV2ELISA试剂盒的符合率为88.16%(134/152)。本试验成功建立了PCV2血清抗体间接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大规模的血清学检测。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59-1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CC13B株全基因组序列及分析

    朱利塞;邢泽黎;贾川川;王婷;盖小春;宋林泽;王曦岩;涂长春;王新平;

    从长春地区某牛场发生疑似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病牛粪样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序列测定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命名为BVDV CC13B株。核苷酸序列的测定结果显示,CC13B毒株的完全基因组序列由12 265个核苷酸组成,其中5′端非编码区包含380个核苷酸,3′端非编码区包含188个核苷酸。病毒基因组含有1个大的读码框架,编码1个由3 898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多聚蛋白。序列对比结果显示,CC13B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国外CP-5A毒株同源性最高,分别为为96.2%和97.3%;而与国内分离株JZ05-1的同源性最低,分别为69.8%和71.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CC13B毒株与国内分离的长春184、Xinjiang-3156和H等分离株归类为BVDV基因Ⅰ型的Ib基因亚型。结果表明,长春地区近年发生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依然主要由BVDV基因Ⅰ型毒株引起。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65-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B亚型禽白血病病毒所致免疫抑制条件下共感染禽波氏杆菌对雏鸡的影响

    郭繁霞;朱瑞良;吴村;赵雪;曲亭和;贺晓华;郭中坤;潘德琴;黄璇;李奕芙;

    选择B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B)感染雏鸡造成免疫机能低下,建立免疫抑制模型,以探索免疫抑制条件下共感染禽波氏杆菌后对雏鸡致病性的影响。设计了ALV-B单独感染组,B.avium单独感染组,ALV-B和B.avium共感染组,空白对照组,并且比较相互之间的差异。通过对雏鸡免疫学指标、生长性能及病毒血症和排毒状况的检测,对二者混合感染雏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ALV-B和B.avium共感染能引起雏鸡的免疫力低下,表现为免疫器官的发育、抗体的产生、淋巴细胞的转化、IL-2和IFN-γ的合成和分泌等受到明显抑制;混合感染组延长了B.avium的病程,增强其对雏鸡的致病性;同时机体出现明显的生长迟滞现象,尤其是第5周龄,共感染组平均体质量仅相当于对照组的40%。结果表明,ALV-B和B.avium在雏鸡体内的增殖方面起协同作用,从而促进了病原在鸡群间的散播;而B.avium对ALV-B导致的病毒血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ALV-B免疫抑制作用下,B.avium对雏鸡的致病性显著增强。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72-1077+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雀形目野生鸟类REV感染状况的调查及分离株gp90基因序列分析

    郝瑞军;庄艳娜;燕超;么帅;高宏雷;秦立廷;高玉龙;曾祥伟;王笑梅;

    为了解雀形目野生鸟类感染禽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的情况,采集了352份样品,应用PCR方法进行了初筛。然后将阳性样品适当处理后接种CEF细胞,利用IFA等方法进一步鉴定。结果分离到2株病毒WB11042和WB11043,分别来自黄喉鹀和燕雀。对2株REV分离株的gp90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gp90序列与REV亚型Ⅲ的代表毒株(CSV、APC-566)亲缘关系最近,高达99%以上;与亚型Ⅱ代表株(SNV)和亚型Ⅰ代表株(HA9901)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在95.5%~97.1%之间。遗传进化树分析也表明这2株野生鸟类分离株属于REV亚型Ⅲ。结果表明,雀形目野生鸟类也可以感染REV。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78-1082+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培养条件对鸭源鸡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张秀平;郭占达;陈陆;赵军;王新卫;常洪涛;刘红英;姚慧霞;王川庆;杨霞;

    采用体外定量法检测20株鸭源鸡杆菌的被膜形成能力,并对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1株鸭源鸡杆菌在不同环境(培养时间、培养基质、营养条件)下产生生物被膜(BF)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鸭源鸡杆菌均具有不同程度形成被膜的能力,其中3株被膜形成能力中等,2株形成能力较强;鸭源鸡杆菌在银染法、试管法和微量板定量检测法中形成BF的最佳培养时间分别是24、60、24h。其生长周期为8h开始起始黏附、20h大量黏附阶段、24h时形成了完整的生物被膜、32h生物被膜老化散播,之后起始新一轮的被膜周期。葡萄糖、蔗糖及NaCl的加入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被膜的形成,且随着加入量增加NaCl对被膜形成抑制更显著,而低质量浓度的MgSO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BF的形成。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生物被膜内鸭源鸡杆菌聚集成团状、相互黏连形成致密的三维立体结构。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83-1088+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原生质体的快速制备与再生

    李军燕;杨晓野;王瑞;杨莲茹;张伟;罗晓平;范永生;

    为快速获得大量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原生质体并使其再生,本试验研究了酶质量浓度、酶解温度、菌龄、酶解时间对D.flagrans原生质体产生的影响,以确定D.flagrans原生质体最佳快速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溶壁酶2mL/L、蜗牛酶8g/L、纤维素酶8g/L时,35℃恒温条件下,酶解菌龄为2d的菌丝7h,捕食性真菌D.flagrans产生原生质体数量最多且能够再生。这为下一步转化并标记和克隆捕食性相关基因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89-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甘肃棘豆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

    路浩;李国中;杨晓雯;曹丹丹;薛瑞旭;权海云;赵宝玉;

    将采集于青海省祁连县甘肃棘豆的茎和叶部表面消毒后分别置于黑暗和光照条件以及PDA和BDA 2种培养基上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鉴定种属,并计算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629块植物样品中共分离到内生真菌433株,分属9个科15个属28种,不同的培养条件下优势菌属不同;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香农-维纳指数(H)为1.99,均匀度指数(E)为0.60,辛普森指数(D)为0.257。结果表明,采集于青海省祁连县的甘肃棘豆内生真菌多样性比较丰富,可为今后深入探讨甘肃棘豆内生真菌遗传多样性奠定基础,并为产苦马豆素目标菌株的筛选,提供丰富的内生真菌后备菌株。

    2014年07期 v.34;No.211 1094-1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豆状带绦虫六钩蚴Tp-dUTPase基因的表达及血清学诊断效果

    陈林;杨德英;孙家刚;周英姿;农向;谢跃;古小彬;杨光友;

    采用PCR方法从豆状带绦虫六钩蚴中扩增得到Tp-dUTPase基因编码区,构建了pET32a-Tp-dUTPase原核表达载体,以重组蛋白dUTPase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兔豆状囊尾蚴病Dot-ELISA诊断方法对226份兔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Tp-dUTPase基因编码区长447bp,编码148个氨基酸,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6 200,该重组蛋白能与家兔豆状囊尾蚴病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以重组蛋白Tp-dUTPase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Dot-ELISA诊断方法显示有较高的特异性(85.7%~92.9%)和敏感性(86.4%~88.0%),与其他种类兔寄生虫病阳性血清有较低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纯化的Tp-dUTPase重组蛋白可作为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断抗原。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0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日本脑炎病毒弱毒疫苗株全长cDNA的体外合成及恢复病毒的拯救

    蒋春英;魏建超;钟登科;朱紫祥;武专昌;史子学;邵东华;李蓓蓓;马志永;

    将病毒的全基因组分成3个重叠的区段分别扩增出来,把这3个片段连接到载体中。以这3个片段为模板,通过融合PCR方法,获得JEV的全长cDNA。以cDNA为体外转录的模板,体外转录获得病毒mRNA,转染BHK-21细胞,拯救JEV病毒。通过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蛋白水平等几个方面对恢复病毒进行鉴定,并测定恢复病毒的生长曲线和LD50。结果显示,获得了全长cDNA,体外转录获得的病毒RNA转染BHK-21细胞后,二代恢复病毒可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均为阳性。空斑试验表明,拯救病毒与原病毒空斑表型类似;恢复病毒与亲本毒相比在BHK-21细胞上生长更快;恢复病毒的LD50与亲本毒类似。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06-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简报

  • 值得关注的我国狐和貉相关的狂犬病

    刘晔;张守峰;赵敬慧;张菲;李楠;乌仁格格;郭试瑜;扈荣良;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植被生态呈现出显著的改观,随之而来,其他生物尤其是动物的生态也出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草原鼠、大黄鼠、野兔等不同啮齿类动物的种群和数量明显增加。这些食草类动物同时为食肉类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近年来我国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的狐和貉等动物的数量也在增加。由于新疆毗邻西亚的哈萨克斯坦,内蒙古大部分边界与蒙古国及俄罗斯接壤,黑龙江也和俄罗斯具有共同的边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12-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猪卵巢细胞中凋亡抑制因子cFLIP在卵巢卵泡和黄体中的表达

    金花子;金一;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猪卵巢中细胞凋亡调控蛋白即细胞内FLICE样抑制蛋白(Cellular FLICE-like inhibitory protein,cFLIP)在猪卵巢卵泡和黄体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健康卵泡和功能性黄体中均能够观察到cFLIP的高度表达,而闭锁卵泡和退化黄体中cFLIP的表达显著减弱。结果表明,cFLIP作为一种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参与猪卵巢中的卵巢闭锁和黄体退化。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14-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3-甲基喹噁啉-2-羧酸的制备及其细胞毒性

    张可煜;郑海红;班曼曼;郑文丽;李涛;费陈忠;薛飞群;

    通过贝鲁特反应和还原、脱羧反应在体外合成制备3-甲基喹噁啉-2-羧酸,并进行理化鉴定和抗菌活性测试;通过MTT方法研究3-甲基喹噁啉-2-羧酸对多种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利用单细胞电泳研究其对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研究其对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显示,体外成功合成制备出3-甲基喹噁啉-2-羧酸,而3-甲基喹噁啉-2-羧酸几乎没有抗菌效果,对多种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弱,在剂量检测范围内细胞抑制率不到30%,但在一定剂量下能导致细胞DNA损伤,主要表现为尾长和尾部DNA含量显著升高;并且3-甲基喹噁啉-2-羧酸也能改变Chang细胞的细胞周期,表现为S期阻滞。结果表明,3-甲基喹噁啉-2-羧酸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18-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SW-BSA人工抗原疫苗对山羊的免疫评价

    宋毓民;唐金宁;王爱华;王妍;王建华;

    10只山羊随机分为攻毒对照组和免疫攻毒组。免疫攻毒组山羊经过2次免疫,检测血清效价达到较高后,2组山羊同时饲喂甘肃棘豆草粉,进行攻毒饲喂试验。攻毒组山羊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后处死,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攻毒组继续饲喂试验,以观察疫苗的保护效果。分别测定血液中各项生化指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攻毒组山羊于饲喂草粉的第15~20天出现典型的中毒症状,免疫攻毒组于第50~55天出现中毒症状,比攻毒对照组延缓30~40d;攻毒后,攻毒对照组山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迅速改变,而免疫攻毒组表现渐进性变化,其中苦马豆素(SW)浓度、AST、ALP、LDH、BUN、α-mannosidase活性分别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7、24、27、30、24、30d达到较高或较低点;中毒山羊组织器官出现以急性中毒性缺血、缺氧和空泡变性为特点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SW-BSA人工抗原疫苗对山羊疯草中毒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24-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豆异黄酮对蛋鸡小肠肠道黏膜结构的影响

    王英华;姜义宝;张蕊;梁宏德;杨玉荣;

    选取200只1日龄健康的蛋鸡,随机平均分为2组:试验组(T组)日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提取物20mg/kg,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日粮,分别于10、15、22、29、37日龄取材,制作石蜡切片及HE染色,显微成像系统测定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肌层厚度。结果显示,随着日龄(15~37日龄)的增长,T组蛋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肌层厚度和V/C值都有低于C组蛋鸡的趋势。结果说明,20mg/kg的大豆异黄酮提取物的添加量对蛋鸡的小肠肠道黏膜结构有负面影响,不利于蛋鸡的生长。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30-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肾型IBV感染对青年蛋鸡血清和肾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张彩英;郭小权;匡俊;田山;国鑫;曹华斌;张晖;胡国良;

    以海塞克斯蛋鸡为试验对象,通过检测蛋鸡血清和肾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变化,研究肾型IBV感染对青年蛋鸡血清和肾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挑选31日龄海塞克斯蛋鸡200羽,随机分成4组,每组50羽。病毒组按鸡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10-5/0.2mL)人工滴鼻攻毒。病毒1组、病毒2组、病毒3组分别接种滴度为10-4/0.2mL、10-5/0.2mL、10-6/0.2mL病毒尿囊液,对照组接种灭菌生理盐水,每羽均为0.2mL,试验期31d。于试验第17、24、31天,每组随机选取试验鸡10羽,分离血清和肾脏线粒体,检测自由基代谢变化。结果显示,肾型IBV感染可导致青年蛋鸡肾脏肿大、血清及肾脏线粒体中T-AOC、SOD活性下降和XOD活性、MDA含量升高,并且随着接种病毒尿囊液滴度剂量的升高这种变化趋势更加明显。结果表明,肾型IBV感染可导致青年蛋鸡血清及肾线粒体的自由基生成增多及抗氧化功能的下降。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3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余干乌骨鸡胃和小肠肥大细胞的分布特点

    张晖;彭沙沙;戈婷婷;钟圣伟;周作红;

    通过石蜡切片、改良甲苯胺蓝染色的方法对余干乌骨鸡主要胃肠道内的肥大细胞进行鉴定和分布特点分析。结果显示,在余干乌骨鸡的腺胃、肌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管壁内皆有肥大细胞的分布,尤其是腺胃和肌胃内肥大细胞尤为丰富。肥大细胞主要位于胃肠道管壁内的黏膜固有层和肌层中,有些围绕着血管周围分布。黏膜下层极少有肥大细胞分布。外膜内无肥大细胞,但空肠外膜外附有的结缔组织中,脂肪细胞周围有肥大细胞分布。肥大细胞体积较大,多数呈卵圆形,有的细胞形态不规则,甚至有突起。胞质中含有紫红色颗粒。结果表明,余干乌骨鸡胃肠道管壁内具有丰富的肥大细胞,余干乌骨鸡胃肠道具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和抗寄生虫功能,肠道免疫屏障较为完善。同时,大量的肥大细胞在胃肠道内的分布可能与黑色素的生成具有相关性。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37-1142+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肉兔生长发育、血清酶活性及消化代谢的影响

    汪水平;陈祖鸿;刁程;廖成红;刘作兰;王彬彬;胡小超;钟斌斌;罗婷;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s,GSPE)对肉兔生长发育、血清酶活性及消化代谢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128只60日龄、体质量相近的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1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3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200、400mg/kg GSPE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39d,其中预试期为6d,正试期为33d。正试期第10~15天收集试验兔排出的全部粪便和尿液。结果显示:4组试验兔死亡率和腹泻率分别为12.50%、6.25%、3.13%、3.13%和1.95%、1.52%、1.17%、0.59%;对照组试验兔日增重、日干物质进食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200mg/kg组和400mg/kg组,而料重比及谷丙与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后者;对照组试验兔屠宰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其余3组,而400mg/kg组试验兔脾脏相对质量极显著(P<0.01)高于其余3组;对照组试验兔十二指肠相对重量、相对长度及密度、空肠相对长度、盲肠相对质量、全肠道相对质量与相对长度及胃肠道相对质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200mg/kg组和400mg/kg组,空肠相对质量、盲肠相对长度与密度、大肠相对长度及全肠道密度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400mg/kg组,且大肠相对质量与密度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其余3组;400mg/kg组试验兔饲粮干物质、有机物、粗纤维、钙与磷表观消化率、总能表观消化率与利用率及氮表观消化率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其余3组,氮利用率则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试验兔饲粮粗脂肪表观消化率与消化能利用率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200mg/kg组和400mg/kg组;对照组试验兔盲肠微生物总脱氢酶活性和氨氮浓度分别极显著(P<0.01)低于和高于其余3组,微生物蛋白质浓度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200mg/kg组和400mg/kg组。结果表明:饲粮添加GSPE可降低肉兔死亡率、腹泻率及血清谷丙与谷草转氨酶活性,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改善生长与育肥性能,促进脾脏及肠道发育,且作用效果随添加量升高而增强;同时,饲粮添加GSPE,可改善肉兔盲肠发酵状况,而添加400mg/kg GSPE,可提高肉兔饲粮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43-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细胞周期蛋白D1在梅花鹿茸角中的表达

    张晨;曹航;李当当;杨占清;方青;郭斌;岳占碰;

    以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杂交方法对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梅花鹿茸角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yclin D1在梅花鹿茸角表皮层内表达极少,在茸角真皮层、间充质层及软骨层等处均有表达,但在表达强度上存在差异。在真皮层中,cyclin D1在真皮成纤维细胞中有较强的表达,在鹿茸间充质细胞中也有少量cyclin D1的表达,在鹿茸软骨层中,cyclin D1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量非常高,主要表达在增殖区的软骨细胞中。结果表明,cyclin D1可能在梅花鹿茸角再生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53-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的损伤作用

    郑王龙;刘青;王亚军;卞晓娇;潘顺叶;桂瑾;顾建红;袁燕;刘学忠;刘宗平;卞建春;

    将不同作用时间(时间梯度组)及不同质量浓度(质量浓度梯度组)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原代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时间梯度组设0(对照组)、6、12、24h4个观察组,染毒质量浓度为2.5mg/L;质量浓度梯度组设0(对照组)、5、10、20mg/L ZEA 4个观察组,染毒时间为12h。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方法观测ZEA对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2.5mg/L ZEA暴露6h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暴露12h及24h较对照组都有极显著下降(P<0.01);ZEA质量浓度为5mg/L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10mg/L组和20mg/L组较对照组都有极显著下降(P<0.01)。细胞超微结构分析显示,线粒体的空泡化和内质网断裂的程度与ZEA的暴露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和质量浓度-效应关系。结果表明,ZEA可导致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损伤,这是ZEA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57-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载铜蒙脱石体外杀菌效果及其机理

    郭彤;杨久仙;马玉龙;许梓荣;

    选用断奶仔猪肠道中的大肠杆菌K88和猪霍乱沙门菌作为指示菌。杀菌性能的测定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绘制杀菌曲线。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Cu2+在肉汤和生理盐水中的释放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菌细胞壁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菌胞内酶的活性;通过K+电极测定K+释放量;采用SP-2型溶氧仪测定菌体悬浮液中的溶氧量。结果显示,载铜蒙脱石对E.coli K88的MIC为64mg/L,MBC为256mg/mL;对S.choleraesuis的MIC为128mg/L,MBC为512mg/L。而蒙脱石未显抗菌活性。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菌与载铜蒙脱石作用后形态发生了变化,细菌细胞膜受损,内容物外漏;细菌胞内酶活性结果显示,胞内酶的大量外漏,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大量自由的K+从细菌细胞内释放出来;呼吸代谢结果显示,载铜蒙脱石抑制了细菌呼吸代谢的三羧酸循环途径。结果表明,载铜蒙脱石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62-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减毒沙门菌介导防御素-3乳腺表达及对乳腺炎主要病原菌的抗菌效果

    陈慧敏;李银聚;张鹏;程相朝;张春杰;余宁;杨惠;王晓利;

    探讨减毒沙门菌介导的人HNP-3原前肽和前肽基因乳腺表达及其表达产物对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的抗菌效果。构建人HNP-3原前肽和前肽基因的乳腺表达载体pEGFP-WAP-prepro-HNP-3和pEGFP-WAP-pro-HNP-3,电转化导入减毒沙门菌ΔcrpC78-1,构建重组菌ΔcrpC78-1(pEGFP-WAP-prepro-HNP-3)和ΔcrpC78-1(pEGFPWAP-pro-HNP-3),重组菌分点注射到怀孕后20~22d母兔腹部乳腺分布区,收集兔分娩后不同时间的泌乳,Western-blot和荧光检测乳中HNP-3融合蛋白表达情况,ELISA检测乳中HNP-3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常规方法分离乳腺炎主要病原菌,活菌计数法检测泌乳中HNP-3融合蛋白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乳汁中分别在40 000和35 000处有prepro-HNP-3和pro-HNP-3融合蛋白阳性杂交信号,且在488nm处有黄绿色荧光;母兔在分娩后第5dHNP-3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分别可达584μg/L和470μg/L,及至第25天表达量仍可达到277μg/L和213μg/L。活菌计数法结果表明分娩后第5d含prepro-HNP-3融合蛋白兔乳对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溶血巴氏杆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2.0%、54.8%、46.4%、48.8%、86.9%和74.9%;含pro-HNP-3融合蛋白乳的抑菌率分别为84.9%、46.5%、40.6%、40.4%、71.1%和58.4%。结果表明,减毒沙门菌能够介导人HNP-3融合蛋白基因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定位表达,表达的preproHNP-3和pro-HNP-3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对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乳腺炎的生物防控及生物源性抗菌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69-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日粮能量对育成柴鸡外周血浆促性腺激素与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影响

    刘立文;

    采用单因素方差随机试验,选用14周龄育成柴鸡36只,随机的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分别饲喂低能、对照、高能的日粮,试验期为28d。结果显示,育成柴鸡外周血浆FSH浓度,低能、对照与高能差异极限著(P<0.01),并且随着日龄增加FSH浓度逐渐增加。育成柴鸡外周血浆LH浓度第1周时低能组与对照、高能组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与高能组差异不显著;第2、3周处理低能组、对照、高能组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随着日龄增加浓度增加。育成柴鸡体外培养垂体细胞分泌FSH、LH高能组与低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而低能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日粮能量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育成柴鸡生殖机能。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76-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妥曲珠利微晶体的制备及其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

    卢朝成;符华林;张伟;金超;周涛;刘梦娇;张艳丽;曹航;罗莉;

    采用反溶剂法制备妥曲珠利微晶体,利用显微镜观察妥曲珠利微晶体与妥曲珠利原药显微特征差异,并在25℃条件下测定两者体外溶出速率差异。将12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按药物剂量10mg/kg灌胃,单剂量给药,采用HPLC检测血药浓度;用DAS2.0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妥曲珠利微晶体,微晶体与原药的显微特征差异明显,体外溶出速率明显加快;家兔单剂量灌胃妥曲珠利和微晶体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8.925±0.360)mg/L和(12.510±0.525)mg/L,tmax均为24h,AUC(0-∞)分别为(411.605±20.918)mg/(L·h)和(578.650±11.664)mg/(L·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0.6%,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结果表明,HPLC法适用于妥曲珠利血浆浓度的测定;妥曲珠利微晶体与妥曲珠利原药相比,体内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79-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加味二术散对断奶仔猪血液流变学和腹泻率的影响

    叶瑞兴;邱银;施阳阳;李英伦;

    观察加味二术散对断奶仔猪血液流变学和腹泻率的影响,为防治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将75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加味二术散高(5‰剂量组)、中(3‰剂量组)、低(2‰剂量组)剂量组、对照组和抗生素组。观察1周内各组仔猪腹泻率。于试验第7天,采集各组仔猪的血液,并测定其血流变学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加味二术散对仔猪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善作用不明显(P>0.05),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中剂量加味二术散对断奶仔猪均具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上指标的作用。各组红细胞压积差异不显著(P>0.05)。抗生素组仔猪的红细胞聚集性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组仔猪的腹泻率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加味二术散高、中剂量组和抗生素组的腹泻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二术加味改善血液流变学且可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率。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84-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梅山猪耳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克隆

    张德福;吴彩凤;戴建军;张树山;张廷宇;王勃;顾晓龙;李翔;徐利;李芳芳;韩晓;

    为获得适合于克隆梅山猪的供体细胞,本试验对梅山猪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生长特征和核型分析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块培养法获得梅山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用胰酶轻度消化后传代3~4次可得到较纯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并以此作为供体细胞,获得1头健康梅山克隆猪。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88-119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莱芜猪ACSL4和H-FABP基因的多态性及育种应用

    姜伟;王力圆;孙延晓;李艳平;沈彦锋;张宏昌;姜运良;

    选取了106头莱芜猪核心群及部分后备猪,用PCR-RFLP的方法分别检测了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4(Acly-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4,ACSL4)基因的SNP G2645A位点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的HinfⅠ及MspⅠ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显示,在ACSL4的SNP G2645A位点共检测到AG和GG 2种基因型,没有检测到AA基因型;G等位基因是优势等位基因;莱芜猪该位点呈高度多态。在H-FABP的HinfⅠ位点共检测到HH、Hh和hh 3种基因型,莱芜猪在该位点呈中度多态。莱芜猪在上述2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经测序验证,莱芜猪H-FABP基因HinfⅠ位点的多态性是1 324位点T的插入、缺失所造成的。莱芜猪在H-FABP的MspⅠ位点没有多态性。在莱芜猪本品种选育中,可以顺序选择ACSL4G2645A位点GG基因型纯合个体和H-FABP HinfⅠ位点HH基因型纯合个体,提高莱芜猪IMF性状的均一性,将进一步促进莱芜猪种质的保护和利用。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91-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秋水仙胺对电融合方法体外制备牛四倍体胚胎的影响

    王二旦;LEE Kyeong-lim;柴梦龙;贺明;KONG Ll-keun;吕文发;

    通过添加秋水仙胺从而改善电融合方法体外制备牛四倍体胚胎的过程。首先检测牛早期胚胎的分裂时间,并由此确定于体外受精后26~30h时间段内挑选既同期化且优质的2细胞期胚胎用于电融合。电融合参数选取2次直流电压为0.75kV/Cm且脉冲时间60μs。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监测电融合后细胞核的重组过程。设立电融合对照组和电融合秋水仙胺处理组,处理组在电融合后随即处理0.05mg/L秋水仙胺6h,后彻底洗涤继续体外培养至囊胚期。处理组的融合率(84.4%vs 84.8%)、分裂率(74.3%vs 77.6%)和囊胚率(36.1%vs 39.4%)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获取的囊胚期胚胎的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处理组的四倍体制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9.4%vs 26.9%)。综上所述,对电融合后的胚胎处理0.05mg/L秋水仙胺6h显著提高了牛四倍体电融合方法体外制的备率。

    2014年07期 v.34;No.211 1196-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野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生物学特性

    马红;李忠秋;刘娣;

    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对野猪股骨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进行分离、培养并传代,建立野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及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形态呈梭形,漩涡状生长,生长曲线为典型S型,在诱导液作用下,可分化为成脂肪样细胞。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能够分离到较纯的BMSC,为野猪资源保存和体细胞核移植提供技术支持。

    2014年07期 v.34;No.211 1201-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刘明远;刘全;方维焕;尹继刚;王学林;李建华;姜宁;张西臣;白雪;吴秀萍;

    <正>1食源性寄生虫病在食品安全中的战略作用和地位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所有能够经口随食物(水源)感染的寄生虫病的总称,分为食物寄生性(内源性)寄生虫病与食物污染性(外源性)寄生虫病。根据食物种类可分为六大类,包括肉源性寄生虫病、植物源性寄生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螺源性寄生虫病、水源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和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包虫病、肉孢子虫病、带绦虫/囊尾蚴病、弓形虫病、旋毛虫

    2014年07期 v.34;No.211 1205-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8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9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