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忠祥;耿毅;汪开毓;坤清芳;邓梦玲;邓钊彬;余韬;陈成;
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衣壳蛋白VP60基因,PCR产物纯化后克隆到pMD19-T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MD19-T-VP60,并进行序列测定。测序正确的pMD19-T-VP60经EcoRⅠ与XhoⅠ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VP60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VP60。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VAX1-VP60按500μg/只腿部肌肉注射25日龄家兔,同时设pVAX-1组、兔瘟组织灭活苗组和PBS组。分别于免疫后7,14,21,28,35,42 d对各组兔静脉采血,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PBS组和pVAX-1组未检测到特异性抗体,pVAX1-VP60组和兔瘟组织灭活苗组家兔都能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在特异性抗体水平高峰期,2组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于免疫后3,7,14,21,28,35,42 d随机剖杀pVAX1-VP60组试验兔3只,取心、肝、脾、肺、肾、腿部肌肉,提取组织DNA,进行PCR检测,结果均检测到目的基因VP60的存在。免疫后28 d以滴度10~8的RHDV 0.5 m L/只腿部肌肉注射攻毒,pVAX-1组、PBS组、兔瘟组织灭活苗组、pVAX1-VP60组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0%,0%,90%,85%,表明pVAX1-VP60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2015年12期 v.35;No.228 1887-1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陈淑慧;刘家森;黄艳秋;单丽玲;郭东春;姜骞;李志杰;崔玉东;曲连东;
为了筛选鉴定兔出血症病毒(RHDV)感染的肝脏细胞表面受体,取成年兔肝脏组织以胰酶消化,经300目铜网过滤,得到完整的兔肝脏细胞。用生物素对细胞表面蛋白进行标记和分离;采用病毒铺覆蛋白技术分析兔肝脏细胞表面蛋白。结果表明,在130 000~170 000的位置上存在与RHDV相互作用的特异性蛋白条带;利用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技术(LC MS/MS)对特异蛋白条带进行shotgun分析,鉴定得到38个候选蛋白,其中3种蛋白在已知病毒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5年12期 v.35;No.228 1893-1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杜冬华;薛拥志;王爱华;周静;孙全文;邱殿锐;郭建军;
为建立猪瘟病毒(CSFV)野毒株和疫苗株快速定量鉴别检测方法,根据CSFV野毒株和疫苗株E2基因序列差异,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及1条Taq Man探针,以含CSFV HB株和C-株E2基因的重组质粒p BS-E2C和p BS-E2作为标准品,建立了能同时检测CSFV野毒株和疫苗株的双重Taq Man real-time PCR鉴别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CSFV双重Taq Man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Ct值与1×101~1×106copies/μL之间的E2基因拷贝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达10 copies/μL,且特异性和重复性很好。综上,本试验建立的Taq Man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可用于CSFV野毒株和疫苗株的鉴别诊断及病原定量分析。
2015年12期 v.35;No.228 1898-1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范克伟;杨小燕;杨守深;吴德峰;江丹丹;闫娜娜;戴爱玲;
为了解2013-2014年我国闽西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收集闽西不同地区的15株PRV分离株,并对其g 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5株PRV分离株与2012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14株PRV变异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8.7%~99.9%和97.1%~99.8%;而与15株PRV经典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分别为97.0%~99.6%和94.6%~99.3%。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g E氨基酸序列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第48位和第496位各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该插入特征为PRV变异毒株的重要标志。同时,抗原性分析发现这2个位点还位于g E蛋白的抗原表位区内。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15株PRV分离株与近3年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株位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中,而与经典毒株处于不同的分支中,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以上结果表明PRV变异毒株已成为我国闽西地区主要的流行毒株。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03-1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4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李胜鹏;严专强;薛瑜;覃健萍;周庆丰;孙宝丽;谢青梅;陈峰;毕英佐;
为了解我国田间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的具体流行情况,利用序列测定和PCR-RFLP对2010-2014年分离的19株田间毒株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6株疫苗株对比。序列分析发现,与CEO疫苗株相比,9株毒株的ICP4基因不但没有4个连续氨基酸(丙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的缺失,而且在201位有1个蛋氨酸的插入。TK基因序列分析发现252位氨基酸不能决定该毒株的毒力,而可能是由终止密码子下游24 bp是否存在典型的多聚腺苷酸信号(AATAAA)来决定,即存在时为强毒株。综合PCR-RFLP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田间流行毒株中既存在有野毒株和疫苗株的相关株,也存在两者的重组毒株,提示我们在对ILTV进行防制时应当注意弱毒疫苗的使用。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11-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陈瑞玲;钟颖;邓颖琦;丁壮;丛彦龙;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基因经树突状细胞靶向肽(DCpep)与异亮氨酸拉链(GCN4)基因修饰后,插入到穿梭表达载体p SIP409中,将质粒电转化至乳酸杆菌内。结果表明,该重组乳酸杆菌经诱导后,能够表达大小约为63 000且具有反应原性的蛋白,为进一步探讨重组乳酸杆菌在激发黏膜免疫反应过程中,DC调控黏膜免疫应答的机制及研制抗禽流感口服疫苗奠定基础。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17-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胡静涛;李俊峰;孙永峰;杨桂连;叶丽萍;王春凤;丁壮;
为评价重组新城疫病毒(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植物乳杆菌对鼠结肠癌(CRC)潜在的抑制作用,试验以前期构建的可表达NDV HN基因的植物乳杆菌(简称重组菌HN/Lab)为研究对象,通过肿瘤诱导建立小鼠CRC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腹部手术建立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在肿瘤诱导前后给荷瘤鼠灌胃重组菌和不表达HN基因的植物乳杆菌(L.p),通过监测肿瘤体积、荷瘤鼠的存活率以及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来评价重组菌对CRC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试验分别成功建立了小鼠CRC皮下移植瘤和原位移植瘤模型;重组菌(CT26+HN/Lab组)能明显抑制荷瘤鼠皮下肿瘤的生长,分别在肿瘤诱导后25,30 d差异显著(P<0.05),重组菌组小鼠的存活率和生存时间也显著高于CT26组(P<0.05);重组菌对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抑制效果明显,在肿瘤诱导7 d后即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P<0.05),抑瘤率为43.13%,与植物乳杆菌(CT26+L.p组)23.03%抑瘤率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重组菌诱导肿瘤坏死明显,浸润的淋巴细胞数量增多,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向黏膜层转移。因此,NDV HN基因重组乳酸菌对鼠CRC模型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21-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于小婷;刘雪梅;国爱雯;张鹏;马卫明;
为探讨仔兔感染大肠杆菌后肠道内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以及氧化还原状态,将32只健康新西兰仔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大肠杆菌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经腹腔注射途径攻毒后1,3,5,7 d采集肠道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内TLR4的表达以及分光光度法测定肠道黏膜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发现,大肠杆菌感染使肠道TLR4的表达显著增加,同时,肠道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下降,给仔兔肠道造成一定程度的氧化损伤,为进一步探讨仔兔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28-1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王华;阚威;侯书宝;武小虎;董翔宸;马友记;胡俊杰;张勇;赵兴绪;
以研制安全有效的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工程疫苗为目的,采集380份隐性和临床型乳房炎奶样,经高盐肉汤、过氧化氢酶、甘露醇发酵、三糖铁发酵试验以及Baird-Parker平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离和生化鉴定,PCR扩增分离株凝集因子基因(Clf A)并连接TA克隆载体。经测序确定无误后,连接pc DNA3.1His B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 DNA 3.1His B-Clf A,转化Trans T1TM感受态细胞,HindⅢ和XhoⅠ双酶切分析,同时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高盐肉汤、过氧化氢酶、甘露醇、三糖铁试验和Baird-Parker平板从380份隐性及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奶样中共分离到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His B-Clf A),为研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33-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王冰洁;朱玉涛;刘梦丽;宋瑞其;巴音查汗;
通过对璃眼蜱形态学及璃眼蜱属特异性基因(ITS-2)和其携带病原基因(Tams1)PCR扩增及其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等,鉴定和检测采自新疆吐鲁番地区疑似牛体表璃眼蜱(n=50)及其携带病原状况。结果显示,采集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小亚璃眼蜱,PCR扩增的璃眼蜱种属特异性ITS-2基因和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491 bp和534 bp。本试验获得的ITS-2序列与Gen Bank中已记载的小亚璃眼蜱ITS-2序列一致,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符,故这些璃眼蜱属于小亚璃眼蜱种(Hyalomma anatolicum)。在检测的50只璃眼蜱中,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有3只,阳性率为6%(3/50),并发现所扩增的携带病原目的基因序列与已登录记载的牛环形泰勒虫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种属鉴定及无典型硬蜱种的鉴定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而且在璃眼蜱种属确定的基础上分离其携带的病原更有实际意义。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39-1942+1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徐绮嫔;王寒;廖纯颖;沈留红;余树民;彭广能;曹随忠;
通过观察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诱导对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bovine mammary fibroblast,BMFB)TLR4、NOD2、IL-6、IL-8和TNF-αmRNA表达的影响,揭示BMFB的免疫应答功能。本试验以BMFB为研究对象,分别用100 mg/L lipid A和10 mg/L胞壁酰二肽(MDP)诱导24 h,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中TLR4、NOD2、IL-6、IL-8和TNF-α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显示,BMFB可表达TLR4、NOD2、IL-6、IL-8和TNF-αmRNA;与对照组相比,lipid A组TLR4、IL-6、IL-8和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胞壁酰二肽(MDP)组NOD2、IL-6、IL-8和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果表明,BMFB可能通过表达TLR4和NOD2识别PAMP,进而上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43-1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王军政;王开;张宁宁;高玉伟;胡桂学;
比较鸭源H5N5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Changchun/01/2010)和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Liaoning/N/2011)对BALB/c鼠的致病性。以106EID50/50μL剂量鼻腔感染6周龄BALB/c鼠,攻毒后3,5,7,10,14 d取小鼠的肺、脑和肝脏,处理后接种10日龄SPF鸡胚做病毒回收试验,取死亡鸡胚的尿囊液进行RT-PCR检测;分别取接种病毒后5 d小鼠的脑、肝脏、肺脏、脾脏、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小鼠接种H5N5和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肝脏中分别于接种后3,5 d分离到病毒,肺脏中于接种后5 d分离到病毒,脾脏、肾脏和粪便中均未分离到病毒。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病毒对小鼠的脏器组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以肺脏、脑和肝脏较为明显,且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小鼠脑和肝脏的病理损伤比H5N5亚型更严重。这表明2株鸭源禽流感病毒对小鼠均有一定的致病性,且H5N1亚型强于H5N5亚型。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48-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李浩欣;段纲;项勋;杨志远;朱旗;邹丰才;常华;
为了对某猪场下痢仔猪死亡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其进行不同培养基培养及生化分析,PCR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及测序分析,得到致病菌绿色气球菌。并对该菌进行药敏实验分析及绿色气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对头孢拉定、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药物敏感,而对呋喃唑酮等药物不敏感。本研究为我国绿色气球菌病细菌学检测以及此病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54-1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王豪举;闫青;毛旭虎;丁红雷;
为鉴定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效应蛋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1个新的大肠杆菌O157:H7分泌蛋白Z1370,并以EDL 933菌株为模板,扩增Z1370基因。将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GEX-6P-2,转化大肠杆菌XL-1 Blue,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利用谷胱甘肽琼脂糖珠和Pre Scission Protease酶纯化目的蛋白。纯化的目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抗血清并鉴定多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Z1370可能是一个能够分泌至细胞外的效应蛋白。将PCR扩增的Z1370基因连接表达载体并成功在大肠杆菌以可溶形式表达了具有良好天然构象的蛋白,该蛋白在大肠杆菌O157:H7中可以自身催化,并以小于原始相对分子质量的形式存在。将该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了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的多抗血清。这为Z137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研究工具。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59-1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张留君;王超群;胡慧;陈丽颖;冯艳红;林红莉;焦会普;王亚宾;
通过了解粪肠球菌在BHI和SRFE培养基中生长不同时期时其15种因子的表达情况,为粪肠球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将粪肠球菌N10株在BHI和SRFE培养基中培养,分别提取其在2种培养基生长至对数中期、对数后期和稳定期时的总RNA,并进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从而测定15种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5种因子中的13种因子在SRFE培养基中表达量较高,与菌毛生成相关因子ebp ABC和rnj B以及与生物膜形成相关因子srt A、atn和psr在SRFE培养基中的表达量都高于其在BHI培养基中的表达量(P<0.01),这说明SRFE培养基可能不仅有利于菌毛和生物膜的形成,而且也有利于其他毒力相关因子的形成,从而增加了粪肠球菌的致病性。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65-1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郭剑英;贾雪霞;颜诚;李海琴;任常宝;唐兆新;
为探讨肉鸡原代肝细胞对铜的摄入及铜对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将全量换液24 h后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Ⅰ组)和10μmol/L Cu~(2+)(Ⅱ组)、50μmol/L Cu~(2+)(Ⅲ组)、100μmol/L Cu~(2+)(Ⅳ组)试验组,于体外培养48 h后,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每组细胞外液的Cu~(2+)含量,并观察不同剂量Cu~(2+)作用下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组细胞Cu~(2+)的吸收量均超过85%。各试验组均能明显引起肝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胞内游离钙浓度随Cu~(2+)剂量的增大而升高。结果显示,Cu~(2+)进入了体外培养的肉鸡肝细胞,且Cu~(2+)对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有明显剂量依赖性,Cu~(2+)浓度越高,造成胞内游离钙超载。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71-1973+1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吴凌;夏成;张洪友;徐闯;杨威;郑家三;
随机选取黑龙江某集约化牛场年龄、体况、胎次及泌乳量相近的泌乳奶牛(产后15~20 d)50头,以血浆硒水平低于70 mg/L为界定,试验牛被分为低硒组(30头)与正常硒组(20头),检测试验奶牛的能量代谢(NEFA、BHBA和GLU),抗氧化(GSH-Px、SOD、T-AOC、MDA、T-NOS、LPO、NO、CAT)和免疫功能(TNF-α、IL-6、IGG、IL-1β、IL-2),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硒组相比,低硒组奶牛抗氧化指标血浆GSH-Px活性显著降低,与血浆硒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MDA、T-NOS和LPO水平明显升高,MDA(R=-0.36,P=0.02)、T-NOS(R=-0.30,P=0.05)、LPO(R=-0.30,P=0.05)与血浆硒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同样低硒组奶牛免疫功能指标血浆中IL-1β、TNF-α、Ig G和IL-6水平都显著降低(P<0.05),TNF-α(R=0.37,P=0.02)、Ig G(R=0.39,P=0.02)与血浆硒水平呈显著正相关,IL-6(R=-0.35,P=0.03)与血浆硒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血浆GSH-Px与血浆硒水平密切相关,血浆GSH-Px低于42.37 U/m L会增大泌乳奶牛缺硒的风险。结果表明,泌乳奶牛血浆硒水平低于临界值会降低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并且血浆GSH-Px活性降低对泌乳奶牛硒缺乏具有良好的预警作用。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74-1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王沙沙;金海国;曹阳;鲁承;张雪梅;孙福亮;张立春;
以供试羊皮肤组织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根据Gen Bank中登陆的绵羊LHx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RT-PCR合成的LHx2基因编码区第一链c DNA,回收、纯化反应产物,将目的基因与p MD18-T载体连接、转化,获得阳性重组质粒,成功克隆新吉细毛羊LHx2基因c DNA序列,测序长为1 215 bp。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物种间同源性均在80%以上。该基因编码405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物种间同源性差异较大;蛋白二级结构分析显示LHx2蛋白为疏水性蛋白、柔韧性较高;蛋白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基因较为完整。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新吉细毛羊LHx2基因提供理论基础。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79-1983+1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熊渺;黄娟;许兰娇;彭富强;艾红英;瞿明仁;黎观红;
为探讨泰和乌骨鸡鸡胚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取20日龄的泰和乌骨鸡鸡胚的背部皮肤,通过不同的消化酶处理皮肤分离乌骨鸡黑色素细胞,细胞培养于改良型的α-MEM完全培养液中,对黑色素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黑色素细胞的生长情况,用多巴染色和抗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用Dispase+胰蛋白酶消化皮肤可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树突状。培养液中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和霍乱霉素(CT)可协同促进黑色素细胞的生长。MTT结果显示细胞生长良好,多巴和抗S-100蛋白染色呈阳性。本试验成功从20日龄泰和乌骨鸡鸡胚背部皮肤中分离得到黑色素细胞,经形态学观察、多巴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为黑色素细胞。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84-1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赵永祥;李永涛;赵军;陈陆;常洪涛;王川庆;
为探讨猪IRF7基因对某些猪源病毒在PK-15细胞系中增值的影响,利用Piggy Bac真核转座子系统将猪源IRF7基因转染入PK-15细胞中,通过嘌呤霉素和绿色荧光进行双重筛选获得阳性转化细胞,再经克隆纯化得到单个阳性细胞克隆株。通过观察细胞荧光和荧光定量PCR鉴定,最终获得了稳定表达IRF7基因的PK-15细胞系。在Poly I:C诱导下,该细胞系能够显著上调IFN-β的表达。初步研究了该细胞系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IRF-7基因能够显著抑制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和猪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复制。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猪IRF7基因的功能与作用机制提供有效工具。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91-1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管翠萍;冯磊;乔霞;李雪;周学章;
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药物敏感性,并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10种中药提取物对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选取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药提取物(黄芩)通过棋盘法测定其与5种常用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果。观察黄芩不同亚抑菌浓度作用下对MRSA耐药性的逆转效果,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耐药基因mec A在mRNA表达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表明,MRSA具有多重耐药性,10种中药提取物里黄芩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为显著,MIC和MBC均为156 mg/L,但其与5种抗生素没有显著的联合抗菌作用,在黄芩亚抑菌浓度130 mg/L作用20 h后,MRSA主要耐药基因mec A的表达量下调并恢复了对药物的相对敏感性。
2015年12期 v.35;No.228 1997-2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 ] - 赵振升;杨帆;孔涛;潘耀谦;
对麻鸭单次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灌胃多西环素后进行药动学研究,给药剂量均为20 mg/kg。麻鸭给药后定点采血,分离血浆,然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并利用房室分析法计算3种不同给药途径下多西环素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静脉注射后,多西环素分布广泛,其表观分布容积(V_d)为(768.50±119.61)m L·kg~(-1),且消除缓慢,消除半衰期(t_(1/2β))为(16.62±0.84)h;而灌胃和肌内注射后,多西环素均迅速吸收,峰浓度(C_(max))分别为(11.32±3.46),(19.70±2.79)mg·L~(-1),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2.51±0.23),(1.56±0.09)h,绝对生物利用度则分别为39.44%,77.67%。本研究结果证实多西环素在麻鸭体内具有优异的药动学特征,其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消除缓慢,但同时灌胃后其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推荐多西环素在麻鸭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给药方案为灌胃或肌内注服给药,剂量均为20 mg·kg~(-1)·d~(-1),连用3 d。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02-2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张伟;张义;张超;吕伟杰;杨梅梅;屈倩;谭晓雯;李桦;石达友;郭世宁;
选取体质量相近,10周龄左右的育肥猪20头,随机均分为2组,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饲粮中添加0.5%的中药复方,对照组不加。采集猪血液和粪便样本,分别用试剂盒和454测序平台检测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中药复方组猪血清中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还原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在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中药复方可以显著改善猪肠道微生物在科和属水平上的多样性,特别是提高有益菌(乳酸杆菌属)的丰度比例。这表明中药复方促进动物生长的可能机制是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改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来实现的。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08-2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 - 陈秀秀;王文佳;吴倩倩;沈祥广;邱电;董斌;梁梓森;方炳虎;曾振灵;陈建新;
为获得具有缓释性能的蟾酥总内酯微球,以75%乙醇及二氯甲烷提取蟾酥粉,获得蟾酥总内酯;以聚乳酸(PLA)为包材,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蟾酥总内酯PLA微球。以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貌及颗粒大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该微球的包封率及载药量,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该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分析方法,获得了蟾酥总内酯溶液剂及PLA微球皮下注射大鼠后蟾毒灵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蟾酥总内酯PLA微球分别与泰乐菌素及氟苯尼考配伍,肌肉注射治疗临床猪喘气病,考察微球的协同疗效。结果显示,蟾酥总内酯在蟾酥中的含量为30.1%;制得的蟾酥总内酯PLA微球呈完整的圆球型,大部分微球粒径在1~10μm,微球平均载药量为23.4%,平均包封率为31.5%。在体外微球中蟾酥总内酯24 h释放30%,10 d释放67%,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效果。大鼠皮下注射蟾酥总内酯PLA微球后,蟾毒灵的达峰时间(T_(max))、消除半衰期(t_(1/2))和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是皮下注射蟾酥总内酯溶液剂的4.0,18.5,2.5倍,微球给药后蟾毒灵的血浆峰浓度值只有溶液剂的23.9%,表明PLA微球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效果,可延长药效作用时间并减少药物毒性。蟾酥总内酯PLA微球与泰乐菌素及氟苯尼考联用治疗临床猪喘气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14-2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高爽;邓又天;张超;周锐;邓惠丹;任志华;邓俊良;左之才;彭西;崔恒敏;
为探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A)及其联合染毒对小鼠肝脏功能和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成年雌性昆明小鼠360只,体质量(20±1)g,随机分为9组,腹腔单独或联合注射(每隔24 h注射1次,连续4次)不同浓度的镰刀菌素(DON 1.5,2.5 mg/kg;ZEA 20,30 mg/kg)。于感染后0,3,5,8,12 d测定小鼠肝脏AST、ALT的活性和TP、ALB的含量;3,5,8 d测定肝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表明,DON、ZEA单独或联合染毒均显著提高小鼠肝脏AST、ALT活性及肝细胞凋亡率(P<0.01或P<0.05),显著降低TP、ALB含量(P<0.05);联合染毒组与相应单一染毒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或P<0.05),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联合染毒具有亚加性效应,以2.5mg/kg DON与30 mg/kg ZEA联合染毒所呈现的亚加性效应更明显。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21-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胡芳芳;彭培拉;何钉铃;宁章勇;李英;潘家强;
本试验旨在观察犬低剂量乙二醇中毒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犬慢性乙二醇中毒的诊断和病理资料的积累提供参考。试验选择4条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每日按体质量灌服乙二醇1 m L/kg,自由饮水和饲喂商品犬粮。试验过程中观察试验犬的临床症状,收集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分析,观察病死犬剖检变化,取病死犬内脏组织做病理切片并进行显微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犬均先后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呕吐青苔样液体、出现癫痫样神经症状、无尿、严重脱水等症状,最后均体温低下而死亡。血液检查发现,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呈上升趋势,血钙下降,血磷上升,钙磷比倒置;尿液检查发现,尿钙、尿草酸浓度上升,尿潜血、尿胆红素、尿蛋白均呈阳性,尿沉渣中白细胞、红细胞明显增多,其中一条犬尿沉渣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草酸钙结晶;试验犬胃黏膜黄染且有出血点,脑、肾脏组织中有大量的类似草酸盐沉积,肝脏、脾脏、肾脏、肺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出血、淤血、坏死等病变。试验表明,犬长期摄入低剂量乙二醇会使毒性蓄积导致内脏器官衰竭而死,临床症状和血液、尿液变化是诊断犬乙二醇中毒的重要依据。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27-2031+2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许洁;郑小波;郭音;张志鹏;梁欢;肖榕;
为了明确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发展过程中晶状体结构的变化与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mRNA表达的关系。本试验选取重庆本地杂交犬通过芬顿溶液进行晶状体囊袋内注射法建立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使用裂隙灯观察成模效果,借助光镜观察晶状体病理组织学变化,最后使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白内障发展过程中晶状体组织TGF-β_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随着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发展,晶状体前囊膜下和赤道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从Ⅰ期起大小、数量、形态、细胞核染色以及结构排列异常,发展到Ⅲ、Ⅴ期时LECs与前囊膜连接变的疏松;当犬白内障Ⅲ期向Ⅴ期发展时后囊膜与皮质区连接疏松,在Ⅴ期时前、后囊膜均破裂;在白内障Ⅴ期时位于赤道部周围皮质区的晶状体纤维连接疏松,出现断裂崩解,走向改变的现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犬白内障Ⅱ、Ⅲ、Ⅳ期的TGF-β_1mRNA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极显著(P<0.01),且Ⅱ期和Ⅲ期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白内障发展的3个时期(P<0.05),其中Ⅲ期最高,Ⅱ期其次。结果表明,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发展过程中TGF-β_1mRNA呈高表达是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异常变化、囊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发生炎性反应,LECs的异常变化和TGF-β_1的高表达可能导致犬晶体纤维结构的病理变化。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32-2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王智;张鼎;李坤;刘晶英;韩照清;Muhammad Shahzad;李家奎;
为探讨黄连素(berberin)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又名CD147的表达对肉鸡胫骨软骨发育不良(TD)的影响,将15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TD发生组和黄连素组,对照组正常饲喂基础日粮;从第3天开始,TD发生组和黄连素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同时添加25 mg/kg的福美双诱导产生TD,黄连素组从第7天开始口腔灌服黄连素,剂量为15 mg/kg,连用7 d。于第14天剖杀全部雏鸡。观察记录各组雏鸡体质量变化、HE染色观察生长板结构及血管变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D14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TD发生组雏鸡体质量增长缓慢,生长板组织结构破坏严重,且CD147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黄连素组雏鸡体质量增长较快,TD症状缓解,生长板血管浸润较多,且CD147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增加。由此推测,饲料中添加黄连素可以上调CD14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从而促进TD病变区血管的生成和恢复,缓解TD症状,提高肉鸡产量。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37-2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范英兰;张宏;包玉龙;夏素霞;甘雨;武晓琳;王菲;刘禾;李国信;
为制备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致犬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将12只比格犬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模型组,模型组犬按1.1 mg/kg剂量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空白组犬给予相应的生理盐水,于试验后不同时间检测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犬相比,模型组犬血压降低(P<0.01或P<0.05),心率加快(P<0.01或P<0.05),ST段抬高(P<0.01或P<0.05);表明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犬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成功建立。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41-2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芦春莲;曹玉凤;李建国;高艳霞;李秋凤;杨静;蔡华林;
30头西门塔尔杂交牛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不运输组)和试验组(运输组),试验组肉牛经12 h的宰前运输。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显著降低了2.28(P<0.05)和1.68个百分点(P<0.05);试验组在12 h(P<0.01)、24 h(P<0.05)的肌肉滴水损失显著升高,但2组间在72 h的肌肉滴水损失差异不显著(P>0.05);在45 min时的肌肉剪切力值,试验组比对照组高17.11%,差异显著(P<0.05),在24,48,72 h时,2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12 h的肌肉p H值,试验组比对照组低9.33%,差异显著(P<0.05),但在45 min,24,48,72 h的p H值,2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间肌肉颜色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肌糖元含量比对照组低24.03%(P<0.05),肌肉乳酸含量比对照组高28.65%(P<0.05),而肌肉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2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肉牛经12 h的宰前运输,降低了肉牛的屠宰性能和牛肉品质。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45-2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王慧文;孙丰梅;赵英川;郑志新;段中海;杨晓玉;缪如蒙;
选用160只360日龄的京红1号蛋鸡,随机均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探讨日粮中不同加丽素红添加量(15,30,60 mg/kg)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加丽素红会显著降低蛋鸡的饲料转化率(P<0.05),而对蛋鸡的其他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于蛋品质,试验组蛋黄色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说明加丽素红能明显增加蛋黄色度,可以作为外源性色素添加剂,但是不会对蛋鸡的健康产生危害。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49-2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申书婷;陈征义;王恩典;何冰;丁华林;周明;
为探讨肉桂醛制剂替代生长前期猪饲粮中抗生素粘杆菌素和杆菌肽锌合剂的作用效果,试验分2个批次即试验1和试验2。试验1选取90头63日龄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前期猪,按体质量相似和性别比例相同的原则将其分为3组,即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每组30头猪,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对照组猪被喂以生长前期猪常规饲粮,其中含有粘杆菌素、杆菌肽锌合剂;分别用肉桂醛制剂A和B替代生长前期猪常规饲粮中粘杆菌素和杆菌肽锌合剂相应地饲喂试验A组猪和试验B组猪。试验2的设计方案同试验1用以验证其结果。每次试验的饲养周期为28 d。结果显示,试验A和B组猪的腹泻率和腹泻指数显著地(P<0.05)降低;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地(P<0.05)提高;血清TP含量、CAT、SOD、GSH-Px活性和T-AOC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GPT活性、MDA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血清中蓝耳病抗体、伪狂犬病抗体含量都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猪瘟抗体、圆环病毒抗体、口蹄疫抗体和Ig G含量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组。试验1,2中3组猪血清Glu、UN含量以及GO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肉桂醛制剂能替代生长前期猪饲粮中粘杆菌素和杆菌肽锌合剂,且前者的效果更好。肉桂醛制剂能较好地预防控制生长前期猪腹泻症,增强猪体抗氧化能力,促进猪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肉桂醛制剂B的应用效果比肉桂醛制剂A好。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54-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张涛;樊庆灿;张向前;张跟喜;王金玉;唐莹;薛倩;王永娟;
为了筛选影响京海黄鸡生长性状的SNP标记,寻找影响生长性状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利用定制的SNP芯片,对396只京海黄鸡10个SNPs位点直接进行SNP分型,并与京海黄鸡12个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0个SNPs中,共检测到9个SNPs与京海黄鸡1个或多个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这其中有6个SNPs与2个以上的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另外3个SNPs(rs431883888,rs16432721和rs16434767)分别与8周龄体质量(BW8)、0~4周龄平均日增重以及2周龄体质量(BW2)显著相关(P<0.05)。此外,rs15618356,rs15618356和rs15620544与很长一段时期内(2~16周龄)的生长性状相关(P<0.05)。rs431883888,rs16438236,rs16432721和rs16434767对京海黄鸡早期生长性状(2~8周龄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rs14489341和rs13939265与京海黄鸡后期生长性状(8~16周龄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遗传学参数表明需要进一步对京海黄鸡进行选育来增加有利基因型的频率。在显著SNPs位点附近共找到8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大部分基因在鸡尚属首次报道,其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验证了之前鸡生长性状的GWAS结果,为京海黄鸡乃至地方鸡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2015年12期 v.35;No.228 2061-2067+2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