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琳;赵瑞利;刘珊珊;马吉飞;金天明;刘鉴峰;胡烨;刘梦月;
通过筛选牛蛙皮肤cDNA文库得到牛蛙凝集素Catesbeianalectin,相对分子质量仅为1 465.8,是目前已知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凝集素,且具有很强的凝集红细胞及病原细菌作用。利用CD检测牛蛙凝集素的二级结构为典型的PPⅡ螺旋。为了探究牛蛙凝集素Catesbeianalectin的体内组织靶向性分布规律,对其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125I标记,通过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及灌胃3种方式给药,并于随后进行既定时间点动态显像、采血及各组织中放射性强度的测量。同位素标记Catesbeianalectin的标记率为97.3%,放化纯度为99.3%,在体外和体内模拟试验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理想的体内分布特征。采用尾静脉注射125I-Catesbeianalectin时,肝脏、脾脏和肺脏中放射性凝集量最高,且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采用灌胃及腹腔注射125I-Catesbeianalectin时,胃及脾脏中放射性凝集量最高且,主要通过胃代谢;3种途径给予125I-Catesbeianalectin后,均不能通过血脑屏障,静脉注射是该药物较好的给药途径,为进一步研究牛蛙凝集素Catesbeianalectin的靶向载体作用提供基础。
2016年02期 v.36;No.230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闻晓波;魏晓曼;冉旭华;曹思;张峣;倪宏波;张玲玲;
仔猪轮状病毒腹泻严重危害养猪业,为了开发亚单位疫苗,本课题组前期构建了猪轮状病毒SB-1A株截短的VP8*蛋白(△VP8*,64~223位氨基酸)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B-1A△VP8*。为了进一步提高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将破伤风毒素的通用T细胞表位P2引入重组亚单位蛋白,构建重组载体pET28a-P2-SB-1A△VP8*。P2-SB-1A△VP8*和SB-1A△VP8*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与氢氧化铝佐剂混合后经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水平。结果显示:P2-SB-1A△VP8*和SB-1A△VP8*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水平、可溶性表达;重组蛋白P2-SB-1A△VP8*诱导的血清抗体水平显著高于SB-1A△VP8*,说明P2可以增强SB-1A△VP8*的免疫原性,为日后开发猪轮状病毒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2016年02期 v.36;No.230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龙涛;葛晨霞;王丹;陈立思;许蕤;胡静涛;李月红;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TGEV S基因进行分析,筛选出可能与S基因有相互作用的外源miRNA:amiRNA-S-28035、amiRNA-S-28038、amiRNA-S-28165。利用脂质体将构建好的相应表达载体瞬时转染至PK-15细胞;通过Q-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其对S基因的抑制作用;CPE分析和TCID50测定检测其对TGEV增殖的抑制效果。结果发现,3个外源性miRNA均降低了S基因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其中amiRNA-S-28038对TGEV mRNA的平均抑制率可达64.6%,最高可达69.9%,表明外源性microRNA可以通过靶向TGEV基因组来抑制TGEV的复制。研究结果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6年02期 v.36;No.230 19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亚娟;聂福平;杨俊;王昱;石宝石;保雨;叶自霞;王国民;李贤良;李应国;肖进文;刘力;
为建立快速检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鉴别方法,本研究根据APP ApxIVA基因的保守区设计6条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利用Loopamp Realtime Turbidimeter LA-320c实时浊度仪对反应体系和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APP的LAMP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在64℃下反应15min DNA即可出现扩增,扩增后2~3min内即可判定结果,最低检测限为0.307ng/L,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及稳定性,与其他病原菌无交叉反应,同时,试验结果可实现肉眼可视化观察。采用建立的LAMP方法与SN/T 1447-2011标准公布的方法同时对36份临床疑似APP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APP阳性10份,阴性26份,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为防止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2016年02期 v.36;No.230 200-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雷喜梅;陈静;杨盼盼;赵永祥;王晓梦;赵军;王川庆;
以纯化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中国变异株(CH/ZMDZY/11)S蛋白N端高变区(22-380aa)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以纯化CH/ZMDZY/11全病毒及带His标签的重组蛋白分别为筛选抗原,利用淋巴瘤杂交技术获得了一株稳定分泌抗S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命名为2D1。该株杂交瘤细胞诱生小鼠产生的腹水抗体效价为1∶3 200,免疫球蛋白类型为IgM。ELISA检测该单抗与PEDV流行株及PEDV CV777疫苗株全病毒的反应显著差异,可区分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但该单抗用于Western blot不能区分PEDV流行株和疫苗株。ELISA及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该单抗有较好的PEDV特异性,可用于检测PEDV。
2016年02期 v.36;No.230 206-21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冬梅;崔春晓;冯亚琼;张莹莹;郭嘉;杜东颖;夏平安;
为了研究聚肌苷胞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诱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0个TCID50的PRRSV感染猪肺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PAM),吸附1h后用100μg/L的聚肌苷胞(poly(I:C))处理细胞,分别培养12、24、36、48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同时设PRRSV感染对照组、poly(I:C)刺激对照组和健康细胞对照组,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Real-time qPCR方法对poly(I:C)刺激PRRSV感染组和PRRSV感染对照组中PRRSV复制水平及各组PAM细胞中IFN-α、TNF-αmRNA转录水平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PRRSV在感染PAM细胞后12~24h期间可促进PAM细胞IFN-αmRNA的转录,36~48h期间抑制PAM细胞IFN-αmRNA的转录;TNF-αmRNA转录水平在12、48h后略微升高,在24、36h后均略微下降。Poly(I:C)处理PAM细胞后IFN-α、TNF-αmRNA转录水平均上调。Poly(I:C)+PRRSV组IFN-αmRNA的转录水平与PRRSV组相比在12~36h均显著升高,在48h后则显著下调。Poly(I:C)+PRRSV组TNF-αmRNA转录水平与PRRSV组相比,12~36h后均升高,在12h升高较显著,48h后则显著下调。结果表明,PRRSV感染PAM细胞经Poly(I:C)刺激后IFN-α、TNF-αmRNA转录水平在12~36h后显著升高,从而抑制了PRRSV在PAM细胞内的复制。
2016年02期 v.36;No.230 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丽敏;朱卫霞;王晓波;魏艳秋;张鹤;张义明;宋勤叶;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同时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A群轮状病毒(RVA)的敏感、特异的多重RT-PCR(mRT-PCR)方法,本试验分别针对PEDV和TGEV的N基因、RVA的VP7基因设计了4对引物(其中针对PEDV N基因的引物为内、外2对),结合mRT-PCR和PEDV的套式RT-PCR(nRTPCR),建立了检测PEDV、TGEV和RVA的mRT-PCR方法。mRT-PCR能够同时扩增出针对3种病毒的预期大小的目的核苷酸片段,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及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毒无交叉反应;可以检测到PEDV、TGEV和RVA的最低核酸浓度分别为16.07、803.9和321.5μg/L。应用mRT-PCR检测了31份腹泻仔猪的血清、肛拭子或小肠组织,其中PEDV、TGEV与RVA的阳性率分别为61.29%、6.45%和25.81%,并检测到了PEDV与RVA或TGEV双重感染及PEDV、TGEV和RVA三重感染的样品。在检测临床样品时,mRT-PCR和单项RT-PCR检出PEDV、TGEV和RVA的符合率分别为96.77%、93.54%和93.54%。上述结果表明,mRTPCR能够快速鉴别检测PEDV、TGEV和RVA 3种病毒,PEDV是引起当前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
2016年02期 v.36;No.230 216-220+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王猛;彭小兵;李旭妮;彭国瑞;张磊;李建;张媛;王秀丽;蒋玉文;
为了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MT)片段的免疫原性,本试验对8个PMT片段分别进行了原核表达后比较分析。根据tox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扩增出8个分段基因,再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系统中。SDSPAGE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均成功表达;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仅重组PMT1-506aa、PMT1-391aa、PMT505-1285aa和PMT973-1285aa片段的表达产物具有反应原性。将该4个重组PMT片段分别制成疫苗,皮下注射免疫小鼠,间隔14d进行二免。二免后14d,用天然PMT进行皮下注射攻毒。结果以2×LD100进行攻毒时,免疫保护效果PMT1-506aa(10/10)、PMT505-1285aa(10/10)、PMT973-1285aa(8/10)显著优于PMT1-391aa(1/10);以5×LD100进行攻毒时,免疫保护效果PMT1-506aa(10/10)、PMT505-1285aa(10/10)显著优于PMT973-1285aa(3/10)、PMT1-391aa(0/10);以10×LD100进行攻毒时,免疫保护效果PMT505-1285aa(10/10)显著优于PMT1-506aa(3/10)。本研究表明,PMT505-1285aa的免疫保护率最高,最适合作为预防PAR的候选疫苗材料。
2016年02期 v.36;No.230 22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秀平;卢彩景;陈陆;李永涛;刘红英;彭志锋;敬文宪;杨霞;王川庆;
为研究鸭源鸡杆菌对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的作用,分别以细菌黏附、侵袭试验及借助姬姆萨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2株不同来源的鸭源鸡杆菌对输卵管上皮细胞的黏附和侵袭特性。黏附计数表明鸭源鸡杆菌Yu-PDS-RZ-1-SLG能高水平黏附输卵管上皮细胞,而菌株F149T对输卵管上皮细胞有较低的黏附。庆大霉素保护试验结果显示2株菌对输卵管上皮细胞均无可见侵袭力。姬姆萨染色及扫描电镜试验进一步证明输卵管上皮细胞表面有细菌黏附,而内部未见有侵袭的细菌,但Yu-PDS-RZ-1-SLG株接种细胞90min后,细胞逐渐破碎脱落,而菌株F149T则未见明显细胞损伤。菌株经胰蛋白酶处理后,细菌的黏附率显著降低,表明细菌的表面蛋白参与黏附。ELISA法检测鸭源鸡杆菌感染输卵管上皮细胞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组的IL-6、TNF-α、IFN-γ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Yu-PDS-RZ-1-SLG感染的细胞所分泌的各细胞因子均高于F149T,提示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可能改变局部的微环境,促进细菌在输卵管细胞表面增殖,是造成输卵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
2016年02期 v.36;No.230 228-23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郑小龙;徐彪;王群;朱来华;孙涛;梁成珠;岳志芹;
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马动脉炎病毒所有基因组全序列和同属的其他病毒基因组序列,对其进行多重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并根据序列比对筛选保守序列作为马动脉炎病毒的DNA条形码。结界发现马动脉炎病毒分为两个分枝,即欧洲型和美洲型,两者同源性在85%以上,而与同属其他病毒同源性低于40%,亲缘关系较远;对马动脉炎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筛选出9条基因序列作为马动脉炎病毒的DNA条形码,可用于马动脉炎病毒的鉴别诊断。
2016年02期 v.36;No.230 234-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欧阳萍;陈俊杰;雷连成;贺常亮;舒刚;尹立子;
鹦鹉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类接触性人兽共患病。感染后的鸟类可以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经空气传播感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鸟类、哺乳类动物以及人类。本试验以鸟的脾脏为材料,采用Buffulo Green Monkey(BGM)细胞培养法从送检的样品中分离得到1株衣原体,种属DNA微点阵列鉴定该分离株为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型DNA微点阵列结果表明该鹦鹉热衣原体基因型为A型。本研究首次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分离得到鹦鹉热衣原体野生鸟株,并用DNA微点阵列技术对其进行了基因分型,为鸟类鹦鹉热衣原体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2016年02期 v.36;No.230 240-24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黎;郑明学;马晋东;白瑞;蔡秀敏;王丽;古少鹏;韩克光;
为确定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早熟株的最小免疫剂量,设立了6个早熟株1次免疫组、6个早熟株2次免疫组、2个空白对照组、2个攻毒组。SPF鸡4日龄时以200、300、400、500、600、1 000个/羽的剂量接种早熟株卵囊进行第1次免疫,于14日龄使用1次免疫2倍的剂量进行第2次免疫。一次/二次免疫组及各不免疫攻虫组分别于18或28日龄以2×105个/羽的同源强毒株进行攻毒,以相对增重率、病变记分、病变记分减少率、卵囊抑制率和抗球虫指数(ACI)等指标评价免疫效果,确定最小免疫剂量。结果显示,本次试验使用的早熟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不同免疫剂量均能诱发雏鸡产生保护力,且随着免疫剂量的增加保护力逐渐提高。一次免疫剂量为1 000个/羽和二次免疫的首次免疫剂量大于等于400个/羽、第二次免疫800个/羽,可达到良好免疫效果,可分别定为E.acervulina早熟株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最小免疫剂量。
2016年02期 v.36;No.230 2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沈欢欢;赵彦斌;曾林;孙兆増;胡仲明;杨焕民;
为了建立ERβ1293的稳定表达细胞系,为ERβ1293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以重组质粒pEGFG-N1-ERβ1293为模板,扩增出全长ERβ1293,经胶回收纯化后连接到pMD18-T Vector,经测序鉴定后双酶切连接至Lenti-OE-Flag载体,重组质粒经PCR、双酶切、测序鉴定;使用HEK-293T包装细胞系,包装产生慢病毒。将所得病毒悬液感染HEK293细胞,利用Puromycin加以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系,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获得了Lenti-OE-Flag-ERβ1293重组质粒,并成功包装成慢病毒。利用病毒感染HEK293细胞后获得了稳定表达细胞系,Western blot方法证实,稳定表达细胞系可以成功表达ERβ1293蛋白,为研究ERβ1293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6年02期 v.36;No.230 24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丹丹;杨铭伟;古丽孜帕;邝佳丽;倪宏斌;张坤;王静梅;剡根强;
为确定某规模化牛场犊牛脑炎的病原,从2头病死犊牛的大脑、肝脏中分离到6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O血清学测定、粘附素及肠毒素的测定、实验动物人工感染、药敏试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分离菌符合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对小白鼠有致病性;O血清型为161,PCR检测分离株均携带STa基因,其中4株携带K99菌毛基因,分离株不携带F41菌毛基因;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卡那霉素、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噻吩耐药,对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及新霉素敏感;解剖病死犊牛及人工感染死亡小鼠,大脑及脑干严重出血,脑脊液增多,组织学变化呈现脑组织血管扩张、充血、神经元细胞空泡变性坏死。结果表明,致该奶牛场犊牛脑炎死亡系由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
2016年02期 v.36;No.230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蔡怡;周前进;陈炯;
以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为检测靶标,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和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探针,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的LAMP-LFD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将生物素标记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产物与FITC标记的探针进行特异性杂交,并使用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完成检测。经优化,LAMP最佳反应条件为63℃,反应30min,从LAMP扩增到LFD结果判读仅需40min,比常规PCR检测缩短近2h。试验结果表明,LAMP-LFD可特异性检出嗜水气单胞菌,对鳗弧菌等常见水产或食源性病原菌检测结果为阴性;其针对细菌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达2.03×101 CFU/mL或0.81CFU/反应,是常规PCR(以F3/B3为引物)的100倍;可从人工污染1×102 CFU/mL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的鲫鱼肝组织匀浆样品中检测到细菌。嗜水气单胞菌(106 CFU)人工感染鲫鱼24h,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可获得肝、肾的载菌量分别为1.2×105 CFU/g和6×103 CFU/g;利用LAMP-LFD技术可成功从鲫鱼的肝、肾组织中检测出该病原;以F3/B3为引物的PCR方法仅能从感染鲫鱼的肝组织中检测到该病原菌,表明面对实际感染样品,LAMP-LFD的检测灵敏度优于PCR方法。因此,该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出嗜水气单胞菌,而且操作简单,仪器设备依赖性低,有望成为嗜水气单胞菌现场检测的常规技术手段。
2016年02期 v.36;No.230 25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徐鹏;曹利利;王泽东;赵权;
克隆、表达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TgMAPK1)基因片段,并分析其抗原性。提取弓形虫GT1株速殖子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RT-PCR扩增TgMAPK1基因。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连接入pET28a(+)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DH5α,阳性菌落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并测序。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pET28a(+)-TgMAPK1转化至E.coli BL21并加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合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表达产物。以鼠抗弓形虫血清为一抗,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抗原性。RT-PCR扩增产物约为1 599bp。菌落PCR、双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T28a(+)-TgMAPK1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58 000的包涵体重组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其能被鼠抗弓形虫血清识别。刚地弓形虫GT1株TgMAPK1基因片段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且该重组蛋白具有抗原性。
2016年02期 v.36;No.230 265-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莎莎;刘丽英;吴桂贤;刘肖意;唐辉;李显耀;
为探讨肠炎沙门菌感染对鸡盲肠组织甲基化的影响,本研究选用2日龄肠炎沙门菌阴性寿光鸡和SPF白来航为试验材料,用肠炎沙门菌进行接种,接种后第1、3、14和21天采集盲肠组织样品提取DNA,进行甲基化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肠炎沙门菌感染后第3天和第14天,寿光鸡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对照组和试验组甲基化水平均降低,且第21天对照组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第1、3和14天;感染后各时间点,SPF鸡盲肠组织甲基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甲基化水平均有所升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肠炎沙门菌感染抑制盲肠组织全基因组甲基化,这种抑制作用受遗传背景和感染后时间的影响,为今后基因组甲基化在沙门菌感染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6年02期 v.36;No.230 271-274+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棋文;王涛;王怡;袁燕;刘宗平;
为了探讨凋亡和ERK信号与镉诱导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自噬的关系,本研究用20μmol/L镉作用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4h,免疫荧光观察自噬小体,吖啶橙染色观察酸性自噬泡的形成;20μmol/L镉单独或联合氯喹作用4h、联合雷帕霉素或caspase抑制剂Z-VAD-fmk作用24h,DA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变化;20μmol/L镉联合ERK抑制剂U0126作用4h,免疫印迹检测ERK、LC3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镉处理4h,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发生明显的聚点现象,吖啶橙染色可见酸性自噬泡的形成;与正常组比较,镉处理24h后神经细胞出现染色质固缩、核碎裂;镉联合氯喹作用4h,损伤的神经细胞增多,出现新月状、浓缩的胞核,甚至出现核碎裂;而镉联合雷帕霉素或ZVAD-fmk组,细胞的损伤明显减轻。U0126能明显抑制原代神经细胞ERK1/2的磷酸化水平,同时还能显著抑制LC3-II的表达(P<0.05)。说明镉诱导的自噬可以延迟凋亡的发生;ERK是自噬的上游信号分子,它的激活有利于诱导自噬。
2016年02期 v.36;No.230 281-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红先;杨自军;杜伯强;田丽萍;李爱强;王业鑫;张才;汪纪仓;孔涛;
本试验旨在探讨钼对体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PMΦ)吞噬、分泌、NO代谢、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体外培养的小鼠PMΦ为材料,将钼酸钠分别加入Ⅰ、Ⅱ、Ⅲ、Ⅳ、Ⅴ、Ⅵ组,使其终质量浓度为0、10、20、40、80、160mg/L,培养24h后,采用显微镜、ELISA、比色法分别检测小鼠PMΦ吞噬、分泌、抗氧化功能。结果显示整个试验中,试验组小鼠PMФ培养上清中IL-2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小鼠PM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随钼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并在钼剂量为20mg/L时达到最大值;与Ⅰ组相比,Ⅳ、Ⅴ、Ⅵ组TNF-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NO含量及NOS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Ⅴ、Ⅵ组小鼠PMФ裂解液内MDA含量与Ⅰ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果证明:10~20mg/L的钼酸钠溶液作用24h,可使小鼠PMФ吞噬、分泌功能增加,NO代谢和抗氧化功能无显著变化;钼≥40mg/L可造成小鼠PMФ吞噬、分泌、抗氧化功能降低,NO代谢增强,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对小鼠PMФ免疫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2016年02期 v.36;No.230 287-29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夏冰;曹华斌;张彩英;胡国良;罗军荣;郭小权;宗益波;熊金;
旨在观察钼镉联合诱导对麻鸭肝功能及肝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360羽11日龄健康"江南2号"麻鸭随机分成6组,每组60只(公母各30羽)。以(NH4)6Mo7O24·4H2O和3CdSO4·8H2O分别作为钼源、镉源,在每kg基础日粮中添加Mo、Cd,各组的剂量分别为:对照组(Mo 0mg,Cd 0mg)、低钼组(Mo 15 mg,Cd 0 mg)、高钼组(Mo 100mg,Cd 0mg)、镉组(Mo 0mg,Cd 4mg)、低钼镉组(Mo 15mg,Cd 4mg)、高钼镉组(Mo 100mg,Cd 4mg)。试验期120d,在试验第30、60、90、120天,每组随机选10羽鸭(公母各5羽)采血并分离血清,检测ALT、AST的活性和TP、ALB、GLB、DBIL、IBIL的含量;在试验第60、120天取肝组织检测Bcl-2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随着不同剂量Mo、Cd的添加,ALT、AST的活性除低钼组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P、ALB含量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GLB的含量在第30天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第60、90天低钼镉组、高钼镉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120天除低钼组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组织中Bcl-2mRNA表达量,第120天,除低钼组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这种变化趋势,钼镉联合组比钼镉单独组更加明显。钼、镉及其联合诱导会导致麻鸭肝功能损伤、肝Bcl-2mRNA表达量下调,钼镉呈协同作用。
2016年02期 v.36;No.230 292-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盼盼;万文妍;高冬生;郑关民;常洪涛;杨霞;陈陆;赵军;王川庆;
本研究确定伐昔洛韦的体外和体内抗猪伪狂犬病病毒作用,确定伐昔洛韦对Vero细胞的最大无毒质量浓度为4g/L,抑制PRV野毒在Vero细胞中复制的最低有效质量浓度为3g/L。用1个LD50的PRV对小鼠进行攻毒,在攻毒后48h给服不同剂量的伐昔洛韦,确定了伐昔洛韦能够为小鼠提供完全保护的最低剂量为3 mg/只。PRV攻毒后,未给服伐昔洛韦组小鼠表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并全部死亡,而给药组小鼠临床健康并全部存活。与给药组小鼠相比,未给药组小鼠脑、肺组织中的PRV病毒载量明显高于给药组小鼠,且随时间延长一直增加。脑、肺组织呈现PRV感染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伐昔洛韦给药组小鼠相应组织中的病毒载量和脾脏T淋巴细胞分泌PRV特异性Th1型细胞因子水平在攻毒后72h逐渐降低。试验结果显示,伐昔洛韦无论在体内、体外均能够有效抑制PRV的复制。
2016年02期 v.36;No.230 298-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朱若岑;夏伟;谭柱良;易金娥;
为了研究桦木酸(betulinic acid,BA)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致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将35只健康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Dex组、BA低、中、高剂量(0.25、0.5、1 mg/kg)+Dex组。对照组和Dex组灌服1%的可溶性淀粉,其余各组灌服混悬于可溶性淀粉中不同剂量的BA,1次/d,连续14d后,除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4组均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5 mg/kg)诱导氧化应激模型。15h后,处死小鼠,收集淋巴器官和肝脏。检测小鼠淋巴细胞的活性以及活性氧(ROS)水平,肝脏、脾脏和胸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BA预处理后,能显著降低Dex诱导氧化损伤小鼠ROS水平和MDA含量,提高脾淋巴细胞和胸腺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小鼠SOD和GSH-Px活性,且呈量效关系。表明BA能加速细胞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增强小鼠抵抗氧化损伤的能力,对Dex诱导的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6年02期 v.36;No.230 305-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李浩哲;李宁;乔明武;张平安;赵秋艳;宋莲军;
探讨母体铅暴露对仔鼠海马内钙结合蛋白-1(Calsyntenin-1,Clstn-1)表达的影响。采用自由饮水模式建立铅暴露动物模型,将40只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染毒组,分别饮用去离子水和1、5、10g/L的乙酸铅水溶液。仔鼠21日龄,分别测其血液和海马组织中铅的含量,然后取其海马组织,分别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仔鼠海马组织中Clstn-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21d仔鼠血铅、海马铅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lstn-1免疫组化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胞浆,在仔鼠海马组织的CA1区域中,每个铅暴露组仔鼠Clstn-1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物的面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显著,但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铅暴露组仔鼠Clstn-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染毒剂量增加,表达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体铅暴露可能通过上调仔鼠海马内钙结合蛋白的表达进而造成海马损伤,引起神经毒性。
2016年02期 v.36;No.230 310-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舒刚;尹立子;赵谨;郑艺蕾;王志刚;林诗宇;汪开毓;
为了考察竹叶黄酮颗粒对靶动物肉鸡的安全性,选用200只7日龄AA肉鸡,按平均体质量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40只,分为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饮自来水,试验组分别以1、3、5、10倍推荐剂量的竹叶黄酮颗粒连续饮水给药7d。给药后对临床症状、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主要器官指数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肉鸡精神状态良好、采食饮水无异常。与对照组比较3倍剂量组在7d和7d后显著增重(P<0.05),各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饮水中添加竹叶黄酮颗粒对肉鸡大部分血液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但给药7d时5倍剂量组红细胞总数显著增加(P<0.05);停药7d时,3倍剂量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P<0.05)。给药7d时,3倍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3、5倍剂量组的丙二醛(MDA)浓度显著降低(P<0.05)。停药后7d,3倍剂量组肉鸡脾脏、法氏囊指数有显著提高(P<0.05),5倍剂量组法氏囊指数有显著提高(P<0.05)外,试验组对其他器官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另外,停药7d后肉鸡的各重要器官均未观察到组织病理学变化。以上表明,竹叶黄酮毒性较小,在鸡体内耐受性高,至多以10倍推荐剂量饮水给药对靶动物肉鸡是安全的。
2016年02期 v.36;No.230 314-319+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涛;张向前;董新龙;张跟喜;王金玉;樊庆灿;王文浩;王永娟;
为了探究Myf5基因的表达谱和表达规律,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的原鸡(Gallus gallus)Myf5基因cDNA序列,跨内含子设计1对荧光定量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yf5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绘制其组织表达谱;并选取4个时间点,检测在高表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研究其表达规律。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公鸡还是母鸡中,Myf5基因均在胸肌和腿肌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公鸡的其他组织中表达量很低或几乎不表达,母鸡中,除在卵巢中有少量表达外,其他组织中表达量很低或几乎不表达。无论是在公鸡腿肌和胸肌中,还是在母鸡腿肌和胸肌中,Myf5基因的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6周龄接近体成熟时表达量最低。本研究揭示了京海黄鸡(Gallus gallus)Myf5基因的表达谱以及随肌肉生长发育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Myf5基因的作用机理、表达调控以及与MyoG基因相互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2016年02期 v.36;No.230 320-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雨江;孙丽敏;赵佳;张桂山;常青;姜怀志;李丰田;郭丹;
绒山羊的皮肤毛囊具有在一个生物年内呈周期性发育的特性,已有研究表明,在绒山羊毛囊周期性发育的各时期存在细胞凋亡现象。而作为调控细胞凋亡的Bax/Bcl-2基因在绒山羊皮肤毛囊的表达是否与其各个发育时期相关,尤其是二者在毛囊发育哪个时期为优势基因,将对阐明绒山羊毛囊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所发挥的生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成年辽宁绒山羊母羊皮肤中Bax和Bcl-2蛋白表达部位及表达量年周期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辽宁绒山羊成年母羊皮肤次级毛囊的毛球、内根鞘、外根鞘上,以及汗腺、皮脂腺以及表皮上均可见Bax和Bcl-2阳性表达;次级毛囊Bax表达量在5月份和9月份最高,Bcl-2表达量在5月份最高,次级毛囊Bax/Bcl-2比值在每年的4月份和7月份出现2个峰值,10月则为全年的最低点。
2016年02期 v.36;No.230 326-330+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肖鑫焕;许楚楚;王博;夏成;徐闯;张洪友;吴凌;郑家三;
为了早期预测奶牛分娩时发生低血钙症的可能性,本试验在黑龙江省A和B两个集约化牛场(均有250多头泌乳牛)随机选取产前15~2d和分娩当天奶牛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检测试验奶牛分娩当天组血浆钙浓度,明确分娩奶牛低血钙症发病率;通过检测试验奶牛产前和分娩当天血浆中镁离子(Mg2+)、钾离子(K+)和无机磷(P3+)的浓度,阐明奶牛产前血浆中各离子水平与低血钙症的关系,对产后低血钙症发生风险起到预警作用。结果显示:产后低血钙症在牧场A的发病率为90.32%,在牧场B为86.67%;两牧场产前奶牛与分娩当天奶牛的血浆P3+、K+、Mg2+差异极显著,血浆P3+、Mg2+水平与血钙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血浆K+水平与血钙水平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根据受试牛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了牧场A产前预警值为血浆Ca2+<2.11mmol/L,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2%;血浆P3+<1.83 mmol/L,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2.4%。牧场B产前预警值为血浆Ca2+<2.12mmol/L,敏感度为98.7%,特异度为88.5%;血浆P3+<1.90 mmol/L,敏感度为98.7%,特异度为65.4%。结论:奶牛产前血浆Ca2+和P3+浓度超过预警值可作为奶牛产后低血钙发生的早期风险预测依据。
2016年02期 v.36;No.230 33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晓玲;李秋凤;曹玉凤;高艳霞;于春起;杜柳柳;李晓蒙;李建国;
为了研究不同营养水平代乳料对0~4月龄育肥奶公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40头健康无病、体质量和出生日期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犊,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并饲喂不同营养水平的代乳料,即代乳料Ⅰ组(22%CP,16.00 MJ/kg DE),代乳料Ⅱ组(20%CP,16.00 MJ/kg DE),代乳料Ⅲ组(22%CP,15.00 MJ/kg DE),代乳料Ⅳ组(20%CP,15.00 MJ/kg DE)。试验期120d。试验结果表明:代乳料蛋白质水平对奶公犊眼肌面积和宰前活重的影响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随蛋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蛋白质水平为22%的代乳料组试验牛的眼肌面积和宰前活重20%代乳料组分别提高4.58%和1.19%(P<0.05)。与15 MJ/kg能量水平代乳料组相比,16 MJ/kg能量水平代乳料组的净肉重达到70.09kg,提高了3.74%(P<0.01),净肉率提高了3.25%(P<0.01),胴体产肉率提高了2.29%(P>0.05),并提高了牛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P>0.05),而对牛肉的剪切力、肉色和蒸煮损失无影响。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随蛋白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与20%蛋白水平代乳料相比,22%蛋白水平代乳料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0.96%,降低了2.65%(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随能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与15 MJ/kg能量水平代乳料组相比,16 MJ/kg能量水平代乳料组的MUFA和PUFA含量分别提高了3.46%(P<0.05)和5.50%(P<0.05)。在本试验中,Ⅰ组的净肉率和眼肌面积最高,牛肉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综上所述,提高代乳料的能量和蛋白水平,可以提高奶公犊的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建议0~4月龄育肥奶公犊用代乳料的适宜能量和蛋白水平为DE 16.00 MJ/kg,CP 22%。
2016年02期 v.36;No.230 336-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马春燕;米炎;潘登;李海军;曹贵方;杜晨光;
为追寻能量代谢与激素合成相关基因之间潜在的联系,本试验在秋季经公羊试情后,于0、3、6、9、12d选取不同发情阶段的蒙古绵羊,分别获取黄体和卵巢非黄体组织,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技术,研究了绵羊卵巢周期性变化中黄体形成过程的关键基因StAR、3β-HSD和P450(CYP11)与能量代谢通路AMPK-UCP1调控的关系。试验结果提示,StAR、3β-HSD和P450(CYP11)参与了绵羊卵巢周期性变化并与孕酮的分泌协调一致,与此同时AMPK-UCP1通路参与黄体周期性变化的调控,进一步证实了能量代谢平衡与黄体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
2016年02期 v.36;No.230 343-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申正;赵淑娟;曹阳;金海国;
采用RT-PCR和TA克隆方法成功克隆了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杂交F1代的LPL基因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LPL基因ORF(开放阅读框)长1 437bp,共编码478个氨基酸。将杂交F1代LPL基因及氨基酸序列分别与另外8种动物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基因序列同源性为85.1%~99.8%,氨基酸同源性为89.3%~100.0%。与普通绵羊相比,杂交F1代LPL基因存在3个位点核苷酸差异,但并未引起氨基酸改变。本试验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LPL基因多态性与其生物性状间的关联性,为改善肉羊肉质及其遗传育种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
2016年02期 v.36;No.230 348-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学锋;李淑娴;李航;窦山源;张旺东;贾帅;陈智华;尚清炎;王雯慧;
为研究黏膜免疫重要效应分子IgA和IgG的分泌细胞在双峰驼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对两类细胞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IgA分泌细胞主要沿着结膜上皮下浅层固有层呈弥散性分布,在腺体周围、圆顶区和滤泡间区仅有零星分布;IgG分泌细胞的分布特征与IgA分泌细胞相似,但浅层固有层中IgA分泌细胞的数量多于IgG分泌细胞数量。结果表明,在结膜免疫中IgA分泌细胞占优势,而IgG分泌细胞的存在提示IgG不仅参与全身性体液免疫也有可能参与局部免疫。
2016年02期 v.36;No.230 353-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