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兽医学

  • PRRSV特异性肽N对PRRS免疫猪IL-12分泌的影响

    任少敏;孙宏伟;梁志选;孔惟博;刘芳宁;赵建增;高英杰;

    选取体质量相同、雌雄各半、生长环境相同的乳猪26头,通过检测筛选出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伪狂犬病毒(PRV)阴性仔猪15头。对这些猪正常免疫PRRSV疫苗,特定时间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培养,用PRRSV特异性肽N进行刺激,采用ELISA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淋巴细胞分泌IL-12的水平。结果显示:PRRSV免疫确切(经ELISA抗体检测呈阳性)14d时淋巴细胞用PRRSV-N-1肽刺激前期能够抑制IL-12的分泌,PRRSV免疫确切(经ELISA抗体检测呈阳性)28d时淋巴细胞用PRRSV-N-1肽能刺激IL-12的分泌量增加。表明淋巴细胞经PRRSV-N-1肽刺激后其IL-12的分泌量会受PRRSV抗体水平的影响,在抗体水平较高时促进淋巴细胞对IL-12的分泌。猪只在PRRSV免疫确切时(经ELISA抗体检测呈阳性),淋巴细胞经PRRSV-N-2肽刺激的时间点越往后其IL-12的分泌量会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抑制。可以得出PRRSV特异性肽N可以调节外周血淋巴细胞对IL-12的分泌,临床上可以使用PRRSV特异性肽N来增强对PRRSV的抵抗力,但其影响机制还有待研究。

    2016年03期 v.36;No.231 369-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3种毒株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冰;刘丽颖;卢赫;韩杰;蒋红;周子涛;高慎阳;周铁忠;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第1对通用引物扩增美洲型经典毒株和变异毒株Nsp2基因(466bp/376bp),第2对引物特异性扩增欧洲型毒株ORF7基因(580bp)。反应条件优化后,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美洲型经典毒株、美洲型变异毒株和欧洲型毒株的多重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特异性扩增3种毒株的基因,目的基因片段大小差异在90bp以上便于电泳观察,重组质粒标准品检测下限为1.93×103拷贝。应用该方法检测183份临床疑似病例,结果 PRRSV阳性35份,其中美洲型经典株2份,美洲型变异株31份,欧洲型毒株3份,美洲型变异株和欧洲型毒株混合感染1份。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敏感等优点,对PRRSV 3种毒株的快速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年03期 v.36;No.231 373-37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猪伪狂犬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TaqMan-MGB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郑敏;黄梅清;毛凝;陈少莺;俞伏松;

    参照GenBank中猪伪狂犬病毒(PRV)gE基因以及猪圆环病毒2型(PCV2)中ORF2特异性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TaqMan-MGB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同时检测PRV野毒株和猪圆环病毒(PCV2)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PRV和PCV2灵敏度分别可达2.23×101、4.5×102拷贝/μL,均比常规PCR检测方法高100倍;同时检测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对30份疑似病料进行检测并与普通PCR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二者检测PRV的总符合率为96.67%,检测PCV2的总符合率为93.33%。本试验建立的TaqMan-MGB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同时对PRV野毒株和PCV2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可应用于病原学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

    2016年03期 v.36;No.231 378-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a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

    徐彦召;王青;王秋霞;杭柏林;孙亚伟;胡建和;

    构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HP-PRRSV)HuN4株GP5a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在宿主菌BL21(DE3)感受细胞中进行表达。以HP-PRRSV HuN4株GP5a蛋白的基因序列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GP5a蛋白全长基因片段,将其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含有GP5a蛋白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GEX-GP5a;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经IPTG诱导,表达出目的蛋白;表达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反应原性。结果显示,成功克隆出了HP-PRRSV HuN4株GP5a蛋白基因全长,片段序列为156bp;构建的pGEX-GP5a载体经PCR、双酶切、测序鉴定均正确,转化表达宿主菌后经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用包涵体纯化法获得该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表达蛋白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成功构建了含有HP-PRRSV HuN4株GP5a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成功表达、纯化得到了GP5a蛋白,为进一步研究GP5a蛋白的功能提供材料。

    2016年03期 v.36;No.231 384-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猪流感病毒分离株A/swine/Shanghai/3/2014(H1N1)分子特性研究

    陶洁;殷秀辰;李星;张清真;熊年年;常宏赏;刘惠莉;

    采用套式PCR检测方法,结合鸡胚分离鉴定,从20份患呼吸道疾病猪的鼻咽拭子样品中分离到1株流感病毒。经亚型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证实该分离株为H1N1流感病毒,命名为A/swine/Shanghai/3/2014(H1N1)。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与类禽猪流感病毒(Avian-Like H1N1)相似性最高。蛋白序列分析发现,该分离株具有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特征,即其HA蛋白的裂解位点为PSIQSR↓GLFGAI。此外,该基因中有7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受体结合位点为108(Y)、148~152(GVTAA)、167(W)、197(H)、204~212(DQQ SLYQNA)和238~243(RDQEGR);其中225~228EQAG显示该分离株具有结合SAα2,6Gal受体的能力,证明该分离株具有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同时PB2蛋白的627E、701N及NS蛋白的92D位点均证明了该分离株的低致病性和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

    2016年03期 v.36;No.231 38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猪CD74基因克隆、分子特性及其功能区结构研究

    董林;王艳萍;唐娜;王金良;谢金文;沈志强;

    为研究猪CD74分子特性和功能,应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猪脾脏细胞中克隆了完整的猪CD74基因。根据已知的部分CD74基因保守区序列,自行设计1对简并引物,扩增CD74较为保守的部分基因片段,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系列引物扩增CD74基因,最后根据全基因测序结果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猪CD74全长基因。分析和比对测序结果显示,完整的猪CD74基因全长存在1 145、1 337nt 2种类型,对应编码阅读框为651、843nt,分别编码217和281个氨基酸,提示猪CD74存在2种异构体结构。氨基酸序列研究表明,猪CD74与其他物种的CD74分子存在类似的胞浆区、跨膜区、内质网区和甲状腺区等功能区,存在L7I8和P15M16L17两个内体定位基元,内质网区包含CLIP区和三聚体区等结构域,异构体1 337nt较1 145nt多了编码64个氨基酸的Tg区。遗传进化分析显示,猪CD74与哺乳类物种间存在较高同源性,可达57%~82%,与禽类的CD74同源性为45%~51%,与鱼类、爬行类物种同源性最低仅为25%~34%。3D模拟结构显示,猪CD74与小鼠、人及禽类CD74存在类似的结构域,其中在一些关键部位氨基酸基本相同。

    2016年03期 v.36;No.231 395-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猪IgG Fc受体与恒定链的细胞定位及相互关系研究

    吴胜国;倪子豪;李吕木;丁小玲;许发芝;

    克隆猪IgG Fc受体基因(FcRn)及其剪接体基因,研究其与猪恒定链(Ii)的细胞定位及相互关系。利用Triozl法从猪十二指肠组织提取总RNA,进行RT-PCR扩增,PCR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筛选阳性克隆并序列测定和分析。进一步构建了融合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FcRn基因及其剪接体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法与能表达红色荧光的Ii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COS-7细胞,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FcRn基因与猪Ii链在细胞中的共定位,并通过免疫共沉淀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序列分析结果表明,FcRn基因序列大小为1 071bp,剪接体片段大小为795bp,两者氨基酸序列均含有胞外结构域、跨膜区和胞浆尾区。细胞定位研究显示,LFC-GFP或SFC-GFP与RFP-Ii共转染COS-7细胞后共定位在细胞的内膜系统。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GFP-Ii与LFC-GFP或SFC-GFP共转染后,检测到LFC-GFP或SFC-GFP的表达。猪Ii链与FcRn基因或剪接体能够形成复合体,共定位于细胞的内膜系统。

    2016年03期 v.36;No.231 401-406+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犬瘟热病毒一步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付运星;吴永丽;徐道修;崔振强;冷春青;伊鹏霏;申海清;冯娜;赵梓淇;高玉伟;夏咸柱;韦旭斌;付本懂;

    为建立犬瘟热病毒(CDV)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CDV核衣壳蛋白(NP)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通用引物和1条通用探针,通过体外转录构建绝对定量标准品RNA。对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各项条件进行优化,建立CD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4.02拷贝/μL,比普通RT-PCR方法的灵敏度高出100倍,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犬细小病毒(CPV)、犬腺病毒(CAV-1)、犬冠状病毒(CCV)、犬副流感病毒(CPIV)核酸检测为阴性,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CDV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特点,为犬瘟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16年03期 v.36;No.231 407-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小反刍兽疫病毒M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闫飞虎;冯娜;王琪;李岭;赵永坤;王铁成;黄耕;高玉伟;王化磊;杨松涛;夏咸柱;

    为制备鼠抗小反刍兽疫M蛋白多克隆抗体,提取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Nigeria 75/1疫苗株)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M基因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以鉴定正确的质粒进行酶切,回收目的片段后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获得重组质粒PGEX-4T-1-M,转化大肠杆菌Transetta(DE3)并进行诱导表达,优化诱导蛋白表达条件,放大培养收获目的蛋白,并进行纯化,用纯化后的目的蛋白制备免疫原免疫昆明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抗体的结合能力。结果成功扩增出大小约为1 005bp(去掉终止密码子)的PPRV M基因;并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GEX-4T-1-M,经IPTG诱导后目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蛋白表达的最优条件为37℃,0.4mmol/L IPTG诱导4h;用经Ni-NTA纯化后的重组蛋白3次免疫昆明鼠后成功获得了PPRV M蛋白鼠源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该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非变性全长M蛋白。

    2016年03期 v.36;No.231 412-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番鸭呼肠孤病毒σN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DF-1细胞中的表达

    朱二鹏;吕小婷;余深翼;周五朵;吴异健;吴晓平;吴宝成;

    为实现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YB株σNS蛋白的真核表达,首先经PCR扩增了σNS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CDS),连接到携带有flag标签的真核表达载体pCI-neo-flag,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CI-flag-σNS,使用ViaFect转染试剂将其转染至DF-1细胞,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σNS基因的转录水平,Western-blot分析σNS蛋白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σNSmRNA水平在转染后0~36h逐渐递增,48h时出现下降;Western-blot鉴定结果显示,重组σNS蛋白与flag鼠单克隆抗体和MDRV-σNS兔多克隆抗体均能发生特异性反应;以上结果均表明MDRV-YBσNS基因在DF-1细胞中得到了正确的表达,为后续蛋白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6年03期 v.36;No.231 419-422+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猪丹毒丝菌不同年代分离菌株流行病学特征及部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王力波;刘芳;谢江;曹颖颖;饶桂波;胡桂学;蒋玉文;吴健敏;

    比较新近分离到的4株猪丹毒丝菌与4株20世纪50—80年代猪丹毒丝菌参考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部分生物学特性。观察菌株的生长形态特征,绘制生长曲线,测定生理生化特性、药物敏感特性、半数致死量(LD50)及疫苗免疫保护作用,同时用PCR方法扩增8株猪丹毒丝菌4个毒力因子的7个毒力基因片段,并以GXBY-1代表株进行毒力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8株菌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生长曲线和生理生化特性;LD50结果显示,新近分离到的4株菌LD50高于4株参考菌株,表明新近分离菌株毒力有所下降;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GC42株活疫苗的昆明小鼠在注射不同年代的猪丹毒丝菌后仍能保持80%~100%存活;对8株菌进行3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8株菌对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呋喃类和双萜类药物仍保持高敏,但对四环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敏感性出现差异,4株新近临床分离菌株对上述3种药物的敏感性显著低于4株老菌株,表现为耐药。多数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利福霉素家族药物表现为耐药。8株菌均能扩增出7个毒力基因,与参考菌株相比新近临床分离菌株毒力基因中仅CPSA、CPSC发生变异,而SpaA、Sialidase、CPSB、RspA、RspB为保守基因,同源性近100%。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猪丹毒丝菌具有较为一致的生物学特性,但其中菌株LD50、药物敏感特性、毒力基因遗传性出现了差异。

    2016年03期 v.36;No.231 423-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李萍;唐小慧;李新琼;周远成;刘红亮;杨凡;徐志文;朱玲;

    从疑似副猪嗜血杆菌和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病猪无菌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及心包积液,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卫星试验和核酸测序同源性比对,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为进一步了解2株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2株菌以及混合菌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1)将2株菌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发表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的同源性各达到96%和99%;(2)致病性试验中,SPF鼠均在接种后24h左右开始死亡,从其心脏、肝脏、脾脏及肺均回收到攻毒菌,表明2株菌均为此次疫病的主要致病菌;(3)通过测定副猪嗜血杆菌和猪丹毒丝菌的LD50分别为5.28×109、3.58×104 CFU/mL,进一步证明二者具有较强毒性。根据2株菌的LD50等体积混合2种菌液注射SPF鼠,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LD50均出现下调,分别为3.70×109、2.51×104 CFU/mL,表明混合感染增强了二者的致病力;(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丝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与临床耐药谱相一致,未出现新的耐受药物;同时筛选出了2种菌的共敏感药物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有利于对疾病的快速治疗与防控。

    2016年03期 v.36;No.231 43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鼠伤寒沙门菌ST1920株cpxR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对小鼠LD_(50)的影响

    马彩珲;黄慧;陈丽鹏;高延玲;潘玉善;苑丽;胡功政;

    为了探索鼠伤寒沙门菌双组分信号系统CpxAR的应答调节蛋白基因cpxR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_(50))的影响,为下一步研究CpxAR系统对鼠伤寒沙门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本研究通过ERIC-PCR、MLST分型技术筛选流行克隆株JS_分,应用噬菌体转导技术构建基因缺失突变株JS_分△cpxR,并分别测定了小鼠腹腔注射JS_标、JS_标△cpxR、JS_分、JS_分△cpxR后的LD_(50)。结果显示:89株鼠伤寒沙门菌分为11个ERIC型、4个ST型,流行性克隆株为ST1920型(新的ST型)。LD_(50)结果显示,JS_标、JS_标△cpxR、JS_分、JS_分△cpxR对小鼠的LD_(50)分别为5.79×108、7.85×108、1.91×107、3.35×108 CFU。其中ST1920型代表株(JS_分)的LD_(50)较JS_标低约30.31倍,JS_标△cpxR突变株的LD_(50)比其亲本株JS_标升高了1.36倍,JS_分△cpxR突变株LD_(50)比其亲本株JS_分升高了17.54倍。结果表明cpxR基因缺失株毒力均明显下降,cpxR基因与鼠伤寒沙门菌毒力密切相关,对致病性有重要影响。

    2016年03期 v.36;No.231 437-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CTX-M-9亚群鸡大肠杆菌的遗传背景及毒力基因特性

    段沙沙;钟杏好;李进福;徐航;潘玉善;刘建华;胡功政;苑丽;

    探讨鸡大肠杆菌bla_(CTX-M-9)的遗传背景和毒力因子流行特征,为进一步研究bla_(CTX-M-9)与致病特性是否相关奠定基础。取近年来收集的17株产CTX-M-9族鸡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定位PCR、多重PCR等技术检测受试菌株的种系发育、MLST序列、质粒复制子特性、bla_(CTX-M-9)的上、下游基因环境及其携带的31种毒力基因。结果显示,bla_(CTX-M-9)的上游均含有ISEcpl,部分被IS26截断,下游最常见的是IS903。受试菌ST分型多样化,17株菌分别属于12种不同的ST型。受试菌携带3种以上复制子,最常见的是IncFII复制子,其次为IncFIB、IncK和IncI1型。受试菌分属于种系发育的D群(7株)、B1群(6株)和A群(4株),未检出强致病力的B2群菌株。受试菌均含有fimH、traT和feoB毒力基因,同时毒力基因检测率较高的还有sit A、iut A、iucC、iroN和iss基因。结果表明,ISEcpl和IS903转座子、IncF在bla_(CTX-M-9)快速散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克隆传播仅发挥了次要的作用;产CTX-M-9族鸡大肠杆菌含有较多的毒力基因,具有一定的致病力。

    2016年03期 v.36;No.231 44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柔嫩艾美耳球虫Cytbc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重组表达

    张晨旭;廖申权;戚南山;吴彩艳;李娟;吕敏娜;林栩慧;吴玄光;孙铭飞;

    为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细胞色素bc 1复合物(cytochrome bc1,Cytbc1)的生化特性,本研究对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原核表达。根据EupathDB已公布的E.tenella Houghton株Cytbc1基因序列(Contig ID:ETH 00007855)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RT-PCR方法扩增EtCytbc1基因序列,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Cold43a中,构建重组质粒pCold43a-EtCytbc1,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将其转化感受态细胞E.coli Rosetta(DE3),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EtCytbc1的ORF序列(687bp),编码228个氨基酸;重组菌pCold43a-EtCytbc1能成功诱导表达,pCold43a表达部分可溶性蛋白,表达产物纯化后可用于酶生化特性分析。柔嫩艾美耳球虫Cytbc1基因的成功克隆表达为该酶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6年03期 v.36;No.231 448-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E.tenella鸡胚盲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因素

    古少鹏;郑明学;侯金环;陈赵英;李宝钧;唐芳;霍乃蕊;

    研究E.tenella子孢子的纯化方法、接种剂量以及细胞生长状态对E.tenella在鸡胚盲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中的影响,为E.tenella鸡胚盲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以子孢子回收率和细胞感染率为指标,对DE52纤维素层析法、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双层目筛过滤法纯化子孢子的效果进行比较;测定了子孢子接种剂量和细胞生长状态对虫体感染率的影响,并对各发育阶段的虫体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采用双层目筛过滤法可得到纯净的子孢子,并且回收率和接种细胞后24、48h的虫体感染率均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DE52纤维素层析法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在48孔细胞培养板中,子孢子的最佳感染剂量为每孔10万个;鸡胚盲肠上皮细胞覆盖率为85%~90%且贴壁细胞融合率在30%以上时接种子孢子,各时间段虫体的入侵率较高,且可以观察到E.tenella主要发育阶段的虫体。本研究获得了能使E.tenella在鸡胚盲肠上皮细胞完成整个内生发育的子孢子纯化方法、接种剂量和细胞生长状态。

    2016年03期 v.36;No.231 45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河豚毒素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孙成彪;许娜;刘洋;肖世峰;黄燕霞;韩奇;李忠义;万家余;沈明浩;刘文森;

    河豚毒素主要存在于河豚鱼中,是一种致命的神经毒素。将量子点标记于河豚毒素,并将其作为示踪物,获得高且稳定的荧光信号,建立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检测河豚毒素。所建立的方法检测河豚毒素检测范围为1.36~101.27μg/L,IC50值为11.76μg/L,检测限为0.67μg/L。在该方法的检测范围内标准平均回收率为(99.91±2.60)%,变异系数为2.60%。与竞争性ELISA相比较,本方法河豚毒素测定值与竞争性ELISA测定值呈线性相关,且具有简单、快速等特点,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和食品安全检测。

    2016年03期 v.36;No.231 459-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MCPIP1在抑制流感病毒诱导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董春艳;孙小宁;张茂林;关振宏;段铭;

    单核细胞诱导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induced protein1,MCPIP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免疫应答负向调控蛋白。为了研究MCPIP1对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感染诱导的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我们首先证实了IAV感染A549细胞内MCPIP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随后,在A549细胞中进行MCPIP1的过表达和表达抑制后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其对IAV感染诱导的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MCPIP1抑制了病毒诱导的NF-κB的活化,反之,抑制内源性MCPIP1的表达时则明显促进了NF-κB的激活。进一步研究发现MCPIP1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下游宿主抗病毒和促炎因子的表达,如TNF-α、IFN-β、IL-1β、IL-6等。由此推测,IAV可以通过诱导宿主MCPIP1的表达以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

    2016年03期 v.36;No.231 464-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靶向大肠杆菌(E.coli)黏肽合成酶PBP1b的抗菌先导化合物的虚拟筛选

    童丽艳;喻召武;繆士涛;郑雯;王远;宫兴文;

    大肠杆菌(E.coli)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大肠杆菌的黏肽合成酶PBP1B对于它的细胞壁合成和存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点。但是,由于抗生素滥用等原因,目前已造成了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较强的耐药性。本研究针对大肠杆菌的黏肽合成酶PBP1B,通过分子对接软件DOCK6.5进行虚拟筛选,以期得到具有全新结构的高亲和力的先导化合物,用作新型抗菌药物。我们对含104万个化合物的ZINC数据库进行了虚拟筛选,以grid score进行了第1轮打分,得到分值在-30kcal/mol以下的化合物约6万个,从中挑选出打分高的600个化合物进入第2轮筛选,采用amber score进行第2轮打分,筛出分值在-20kcal/mol以下的化合物约200个。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分析,最终挑选2种打分高并且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并进行了有机合成。采用MH肉汤稀释法检验了先导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先导化合物对常见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抗菌活性,并且抗菌活性比具有相似结构的磺胺嘧啶更强。因此,这2种先导化合物有望进一步开发为新型抗菌药物。

    2016年03期 v.36;No.231 469-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吉林省扶余市松花江流域淡水鱼的华支睾吸虫寄生情况调查

    王楠;李玉香;王兆国;郝玉花;孙青松;沙玉宁;刘晓雷;王峰;刘明远;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淡水鱼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吉林省是我国该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解吉林省淡水鱼的感染情况,本试验于2014年9月—2015年6月对吉林省扶余市3个乡镇(长春岭镇、得胜镇、更新乡)的松花江流域及沿江支流的野生淡水鱼感染情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与PCR鉴定。进行胃蛋白酶消化法的囊蚴形态学观察;PCR引物的设计及特异性鉴定;华支睾吸虫吉林分离株囊蚴和成虫的PCR鉴定。结果显示,3个乡镇分别获得11种淡水鱼,麦穗鱼、泥鳅、黑鱼、老头鱼、鲫鱼、鲶鱼、嘎牙子、白鲢、虾、白鱼、船钉鱼平均每克囊蚴感染量依次为142.16、0.47、0.05、0.38、0.09、0.14、0.32、0.07、0.42、10.23、39.3个,其中麦穗鱼感染量最高。华支睾吸虫吉林分离株18SRNA的PCR扩增片段与中国广西分离株同源性为98%。

    2016年03期 v.36;No.231 475-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增龄性变化特点及低氧适应

    张勤文;俞红贤;李莉;荆海霞;魏青;王志强;张晶晶;

    为了探讨大通牦牛心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选取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原黄牛作对照,通过显微体视学技术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Ax)、平均体积(V)、面数密度(NA,单位面积中线粒体数目)、体积密度(VV,单位体积骨骼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密度)。结果显示,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逐渐降低的特点;而面数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特点;体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与同日龄平原黄牛比,表现为线粒体大、数量少和体密度大的特点,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在出生时已表现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良好适应性,表现为骨骼肌线粒体平均体积大、面数密度低、体密度高的特点;而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平均体积逐渐变小、面数密度逐渐增大,而体积密度逐渐增大的特点,这种变化特点可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2016年03期 v.36;No.231 480-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钼对小鼠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赵红先;杨自军;杜伯强;田丽萍;李爱强;王业鑫;张才;汪纪仓;

    旨在探讨钼对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选用30d健康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饮用钼水(mg/L),Ⅰ组(0)、Ⅱ组(400)、Ⅲ组(800)、Ⅳ组(1 200),试验周期42d,定期剖杀取样。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Ⅰ组相比,整个试验中,Ⅱ、Ⅲ、Ⅳ组小鼠血清IgE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第14天Ⅲ、Ⅳ组IgG、IL-4均极显著降低(P<0.01),Ⅲ组IFN-γ、IL-6均显著升高(P<0.05),第28天Ⅱ、Ⅲ、Ⅳ组IgG,Ⅲ、Ⅳ组IgM、IL-4,Ⅳ组IL-2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第42天Ⅱ、Ⅲ、Ⅳ组IgG、IL-2、IL-4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小鼠血清IgG、IgM、IL-2、IL-4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IFN-γ、IL-6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结果表明:饮水中钼(≥400mg/L)可引起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抗炎细胞因子下降,促炎细胞因子先上升后下降,且具有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影响动物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2016年03期 v.36;No.231 485-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钼镉联合诱导对麻鸭肾功能及肾Bcl-2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夏冰;曹华斌;张彩英;胡国良;罗军荣;郭小权;宗益波;熊金;

    旨在研究钼镉联合诱导对麻鸭肾功能及肾脏中Bcl-2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用360羽健康的11日龄"江南2号"麻鸭并随机分成6组,每组60只(公母各30羽)。(NH_4)_6Mo_7O_(24)·4H_2O和3CdSO_4·8H_2O分别作为本试验的钼源和镉源,在每千克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Mo、Cd,各组的处理情况分别为:对照组(Mo 0 mg,Cd 0mg)、低钼组(Mo 15 mg,Cd 0 mg)、高钼组(Mo 100 mg,Cd 0 mg)、镉组(Mo 0 mg,Cd 4 mg)、低钼镉组(Mo 15mg,Cd 4mg)、高钼镉组(Mo 100mg,Cd 4mg)。试验期120d。在试验期第30、60、90、120天时采集血样分离血清用于检测血清中Cr、UA、BUN、Na~+、K~+、Cl-、Mg~(2+)的含量;于60、120d采集鸭肾组织检测Bcl-2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120d高钼镉组Cr和BU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0d试验组血清中UA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120d试验组血清Na~+、C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清K~+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90、120d高钼组和高钼镉组的血清Mg~(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60、120d,除低钼组外,其余试验组鸭肾中Bcl-2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钼镉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钼镉联合组变化比单独组更显著。此结果表明钼、镉及其联合诱导可导致麻鸭肾功能损伤、肾脏中Bcl-2 mRNA表达量下调,且钼镉呈协同作用。

    2016年03期 v.36;No.231 490-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泰和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及黑色素合成的影响

    熊渺;熊小文;许兰娇;黄娟;彭富强;艾红英;瞿明仁;黎观红;

    旨在研究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对泰和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初步探讨α-MSH调控泰和乌骨鸡黑色素合成的机制。利用体外培养的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观察不同质量浓度α-MSH(0、2.5、5、10 mg/L)及其拮抗剂([D-Trp7,Ala8,D-Phe10]α-MSH(6-11)-amide,D-AD-MSH)处理后黑色素细胞增殖、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 1receptor,MC1R)基因表达、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性、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含量和黑色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α-MSH对细胞有促增殖的作用,2.5mg/Lα-MSH处理组细胞的增殖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α-MSH的对照组(P<0.01)。α-MSH剂量依赖性地提高MC1R基因表达。2.5mg/Lα-MSH处理组细胞cAMP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α-MSH处理均极显著提高细胞TYR活性(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2.5mg/Lα-MSH极显著提高皮肤黑色素细胞的黑色素含量(P<0.01),5、10.0mg/Lα-MSH具有提高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含量的趋势(P>0.05)。α-MSH拮抗剂D-A-D-MSH预处理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显著抑制α-MSH对黑色素细胞MC1R基因表达、cAMP含量、TYR活性和黑色素含量的上调作用(P<0.05)。α-MSH能促进泰和乌骨鸡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提高MC1R基因表达、cAMP含量以及TYR活性并进而促进黑色素合成。

    2016年03期 v.36;No.231 496-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复方中药超微粉对蛋鸡脂类代谢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朱菁;曹华斌;庄煜;张彩英;刘平;胡国良;

    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药超微粉对蛋鸡脂类代谢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135羽300日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Ⅰ、Ⅱ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复方中药超微粉Ⅰ、Ⅱ。试验60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鸡蛋胆固醇、血清TG、TC、肝脂率:试验组Ⅰ、Ⅱ均显著下降(P<0.05);血清LDL-C、腹脂率、胸肌率:试验组Ⅰ显著下降(P<0.05),而血清HDL-C:试验组Ⅰ显著上升(P<0.05),且试验组Ⅱ均变化不明显(P>0.05);腿肌率和采食量各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产蛋率:试验组均显著上升(P<0.05);死淘率:试验组Ⅰ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Ⅱ变化不明显(P>0.05)。结果显示:基础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药超微粉Ⅰ、Ⅱ后均能改善脂类代谢,降低鸡蛋胆固醇含量,同时改善生产性能,但以复方Ⅰ效果更佳。

    2016年03期 v.36;No.231 504-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非酯化脂肪酸对原代培养犊牛肝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杜希良;王亚洲;杨宇宸;赵志波;刘欢;张世奇;王哲;李心慰;刘国文;

    旨在探讨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sterified fatty acids,NEFAs)对体外原代培养犊牛肝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及SIRT1在其中的调控作用。选择培养48h的原代犊牛肝细胞,添加不同浓度的NEFAs(0、0.6、1.2、1.8mmol/L),继续培养12h,胰岛素处理组在收样前用100nmol/L胰岛素处理30min,每个浓度3个重复。另外选取已培养48h的细胞,用SIRT1抑制剂Nicotinamide(10mmol/L)处理12h,胰岛素处理组在收样前用100 mmol/L胰岛素处理30min。运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EFAs和Nicotinamide对肝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R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及SIRT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2、1.8 mmol/L NEFAs组胰岛素刺激的IR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Akt的磷酸化程度在NEFAs浓度为0.6 mmol/L时即显著降低(P<0.01),同时,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NEFAs为1.2、1.8mmol/L显著降低(P<0.01);添加SIRT1抑制剂显著降低SIRT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同时胰岛素刺激的Akt磷酸化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高浓度的NEFAs可以损伤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的胰岛素信号通路,SIRT1在NEFAs损伤的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6年03期 v.36;No.231 508-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非酯化脂肪酸对原代犊牛肝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

    雷林;赵志波;王亚洲;朱艺玮;刘欢;张世奇;王哲;李心慰;刘国文;

    通过体外添加一定浓度的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sterifiedfatty acid,NEFAs)(1.8 mmol/L)处理犊牛原代肝细胞不同时间,运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测定NEFAs对内质网应激(ER stress)标志分子IRE1α磷酸化水平和GRP78、CHOP、XBP-1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NEFAs作用时间的增加,与0.5h组相比,IRE1α磷酸化水平逐渐升高,NEFAs处理小于5h时,IRE1α磷酸化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并在5h达到最高水平,极显著高于0.5h组(P<0.01),此后,磷酸化水平降低。与0.5h组相比,GRP78、CHOP、XBP-1的mRNA的表达水平整体逐渐升高,NEFAs处理9h时极显著高于0.5h时组(P<0.01)并达到最高水平。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NEFAs可诱导奶牛肝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

    2016年03期 v.36;No.231 513-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北冬虫夏草多糖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呼晨;孙铭君;姚金水;

    为探讨北冬虫夏草多糖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不同剂量北冬虫夏草多糖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测定了试验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以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并对肝脏进行了病理形态学的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各剂量北冬虫夏草多糖能不同程度降低CCl4所致小鼠血清中AST、ALT、ALP活性和T-BiL水平,升高肝脏组织中SOD、GSH的水平,降低肝脏组织中MDA的含量;减轻和改善化学性肝损伤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程度和促进其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北冬虫夏草多糖对CCl4所致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2016年03期 v.36;No.231 518-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奶牛真胃右方变位超声声像图特征的研究

    田宇;张仁和;杨威;李心慰;张昆坡;张敏;王哲;刘国文;李小兵;

    比较分析了临床健康的荷斯坦奶牛和真胃右方变位奶牛(未发生真胃扭转)的真胃B超声图像的特征,旨在探讨采用B超体外探测诊断奶牛真胃右方变位的可行性。采用3.5MHz的扇形探头和线阵探头,对长春市某奶牛场5头典型真胃右方变位荷斯坦奶牛和10头身体状况良好的荷斯坦奶牛分别对其右侧第12~8肋间及其肋弓后缘和其腹底进行超声探查,采集并分析获得的B超声像图。正常情况下,真胃壁表现为1条弱回声细线,分层不明显,真胃内容物整体表现为混合型回声,偶尔可观察到呈弱回声的波浪状褶皱结构的真胃皱襞。右方变位后,由于真胃体积增大,真胃沿腹壁向后、向背侧延伸,可到达肋弓和背中线位置,内容物表现为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状态,超声检查时更容易探及真胃皱襞。对所有病牛都采取剖腹探查进行了确证。结果表明,在B超声像图中,真胃右方变位前、后声像图特征明显,容易与前胃及其他邻近组织、器官区分开,B超可用于真胃右方变位奶牛及健康奶牛的鉴别诊断。

    2016年03期 v.36;No.231 52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中国西门塔尔牛AGPAT6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

    龙小娟;房希碧;姜平;肖航;芦春艳;安兵兵;赵志辉;杨润军;

    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6(AGPAT6)是真核生物甘油三酯合成的关键酶,其在褐色脂肪组织、乳腺上皮细胞以及其他许多组织中高水平表达。为了研究AGPAT6基因与中国西门塔尔牛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本试验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AGPAT6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将AGPAT6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位点与脂肪酸组成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在AGPAT6基因Exon1的303bp处有一个T>C的多态性位点,其中等位基因C为优势基因。在中国西门塔尔牛群体中携带CC基因型的肉牛个体具有较高十七碳一烯酸和较低的亚油酸含量(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门塔尔牛分子选育、进一步提高肉用性能提供试验依据。

    2016年03期 v.36;No.231 527-530+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利用DGE筛选早期雌性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性分化相关基因

    翟曼君;赵宗胜;李青峰;胡海龙;

    已有研究表明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胚胎早期死亡与性别分化存在关联性,本试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构建数字基因表达谱(DGE)筛选雌性鸡与鹌鹑杂交种早期(3d)性别分化的相关基因,有助于揭示胚胎性腺分化时期相关基因与其早期死亡间的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与相关表达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构建雌雄鸡、雌雄杂交种3d胚胎DGE文库,雌鸡与雄鸡之间差异表达基因中有25个上调,41个下调;雌杂交种与雌鸡之间差异表达基因中有55个上调,175个下调;雌杂交禽和雄杂交禽之间差异表达基因中有36个上调,36个下调;这些差异基因大都与胚胎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繁殖相关基因为代表。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定位在参与细胞增殖、分化、胚胎发育等行使催化、促进生物学过程的功能;Pathway分析得出,雌雄鸡、雌鸡与雌杂交种、雌雄杂交种的差异基因分别富集在12、13、15条pathway中。分析推测得出可能由于这些差异基因在体内紊乱表达,导致调控胚胎发育、分化相关信号通路异常是雌杂交种早期死亡原因之一,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将为后续的雌性杂交种早期发育、死亡研究提供依据。

    2016年03期 v.36;No.231 531-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玉米地养鹅模式对北方白鹅免疫蛋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乔雪;王迪;司鸿飞;王秋菊;杨焕民;

    试验鹅为北方白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圈舍饲养鹅,试验组为玉米地饲养鹅。每组鹅分别于2、4、8、12周龄时各选取5只,共40只鹅,采取血样进行免疫蛋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玉米地养鹅模式下的鹅血清中IgA、IgG、IgM、C3、C4的含量均高于圈舍养鹅模式的鹅血清中各指标含量:玉米地鹅与圈舍鹅血清中IgA、IgG、IgM水平分别在不同日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玉米地鹅血清中C3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圈舍鹅(P<0.01),两组鹅血清中C4水平在12周龄时有显著差异(P<0.05);玉米地养鹅模式下的鹅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酯、白蛋白、总蛋白的含量均高于圈舍养鹅模式的鹅:两组鹅血清中的葡萄糖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果表明,玉米地养鹅模式可以增加鹅血清中免疫蛋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含量,能够提高鹅的免疫力,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型养殖模式。

    2016年03期 v.36;No.231 539-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蛋白酶体在精子获能和受精中的作用

    王洋;金一;

    26S蛋白酶体是一个多亚基蛋白酶,在人、鼠、猪、牛、海鞘和棘皮动物受精研究中,表明它是一种特异性的靶蛋白。在研究哺乳和非哺乳动物物种受精过程中发现蛋白酶体的位置,蛋白酶体和精子移动有关,蛋白酶体与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结合促进顶体胞吐,精子泛素化和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有助于阻碍精子多精入卵,蛋白酶水解被抑制改变精子获能进程,精子表面结合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消耗阻碍猪和棘皮动物受精,蛋白酶体水解抑制剂阻碍精子穿过ZP,但是不改变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效率,不改变和精子有关的去泛素化活性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时单精受精和多精受精的平衡。总的来说26S蛋白酶体与人和动物受精的诸多事件有关,为精子和卵子结合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16年03期 v.36;No.231 54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