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预防兽医学

  • 25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程冰花;王爱华;刁有祥;李川川;张英;张璐;杨国平;赵丹丹;

    为了解山东省不同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变异情况,本研究汇集了2012-2013年间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发病家禽中分离到的25株H9N2亚型AIV,采用RT-PCR技术扩增其HA基因,并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5株病毒HA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683bp,共编码560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5%~100.0%和93.8%~10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25株病毒分离株均属于欧亚分支中的Y280-like亚分支;HA蛋白有7~9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其中218位糖基化位点缺失,145位新增糖基化位点;25株病毒分离株HA蛋白裂解位点均为RSSR↓GIF,符合低致病力AIV的特征。受体结合位点较保守,234位受体结合位点均为L(亮氨酸),仅198位受体结合位点存在变异。分离的病毒株具有与人唾液酸α-2,6受体结合的特性,此类毒株的流行在公共卫生上值得重视。

    2016年06期 v.36;No.234 889-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闽西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血清学调查及遗传变异分析

    戴爱玲;刘建奎;李鸿文;魏春华;杨小燕;

    为了解闽西地区2013-2015年猪圆环病毒2型(PCV2)血清学及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采集闽西地区规模化猪场1 771份血清样品,应用ELISA方法对其进行PCV2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血清样品的总阳性率为93.00%,其中种猪血清阳性率最高为99.78%,哺乳仔猪、保育猪和育肥前期猪血清阳性率逐渐降低,分别为91.62%,80.78%,77.68%,育肥后期猪血清阳性率上升为100.00%。应用PCR方法对10株PCV2全基因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PCV2基因组全长为1 766~1 768bp,10株PCV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6%~99.7%,其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94.0%~99.2%。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0株PCV2毒株可分为2个大支,1株属于PCV2a,9株属于PCV2b(2株为1A/AB,7株为1C);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在Cap蛋白的53~91,121~151和185~215位存在3个高度变异区,表明闽西地区PCV2流行毒株主要为PCV2b亚型。

    2016年06期 v.36;No.234 896-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山东省免疫猪场猪伪狂犬病病毒分离鉴定及gE毒力基因的序列分析

    陈超;刘存;李海娥;薛瑞雪;田野;孙圣福;张月;孙振;姜世金;田夫林;

    为了解山东省使用Bartha-K61疫苗免疫猪场猪伪狂犬病(PR)流行的原因,本研究对2013和2014年采自山东省免疫猪场的PR疑似病料进行了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毒株的毒力基因gE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2株PRV,TCID50介于10~(-7.1)/0.1mL与10~(-9.5)/0.1mL之间。12株PRV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9%~100.0%和99.7%~100.0%;与亚洲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欧美毒株。gE基因的氨基酸进化树分析表明,包括本研究分离的12株PRV在内的所有42株亚洲毒株属于GⅠ型,所有欧美毒株属于GⅡ型。这2个基因型之间分别在第58,105,148,178,180,214,215,470,500,505,518,522,569位氨基酸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鉴别PRV欧美毒株与亚洲毒株的遗传标志。

    2016年06期 v.36;No.234 902-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猪博卡病毒3/4/5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付朋飞;杨兴武;乔涵;潘鑫龙;郭晓庆;张宇;郭珍珍;陈红英;

    通过分析GenBank上登录的猪博卡病毒3/4/5型(PBoV3/4/5型)基因序列,发现这些基因序列中存在一段高度同源性保守序列,针对该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扩增出PBoV 3/4/5型的PCR检测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河南省50份临床腹泻仔猪小肠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21份为PBoV阳性,阳性率为42%,表明PBoV在河南省猪群中存在一定流行。本试验建立的PCR方法对PBoV3/4/5的检测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特点,为PBoV 3/4/5型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2016年06期 v.36;No.234 908-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疆蓝舌病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张玲;宋迎春;加帕尓·哈斯木;薛新梅;王玉;谷文喜;易新萍;马晓菁;钟旗;姚刚;

    针对新疆蓝舌病流行现状,本试验以蓝舌病血清学检测为阴性的动物建立监控群,于2014年5月至9月每周采集1次血样,血清学检测出现转阳动物后,取其转阳前后2周血样,接种10日龄鸡胚,收获死亡鸡胚肝脏,研磨浸毒后接种C6/36细胞和BHK-21细胞,出现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样本进行PCR鉴定和电镜观察,并用细胞微量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定型。经RT-PCR扩增蓝舌病血清型群特异VP7片段和NS1片段,鉴定在1 156,272,101bp处有特异性条带。电镜观察到疑似的病毒颗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为BTV-1型。上述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到蓝舌病病毒1株,中和试验定型为BTV-1型。

    2016年06期 v.36;No.234 912-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检测鼠或鼠源细胞中坦布苏病毒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提金凤;李志杰;窦砚国;李秀丽;刁有祥;

    利用DNAStar对GenBank上发布的坦布苏病毒(TMUV)的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其保守区域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按照相同的方法,设计另1对鼠源内参基因β-actin的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E和β-actin的部分片段,分别与pMD18-T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经鉴定、纯化后作为阳性标准品,分别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E基因及内参基因β-actin标准曲线的构建。通过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的检测鼠或鼠源细胞中TMUV的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对TMUV的最低检出量为10个拷贝,比普通PCR高1 000倍;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45%;特异性试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只能检测到TMUV的扩增曲线。对50份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的检出率为100.00%(普通PCR为87.50%),并对组织中病毒载量进行了相对定量,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的敏感性高,可用于试验样品的检测,为研究该病毒对哺乳动物的致病特性提供特异性的检测方法。

    2016年06期 v.36;No.234 917-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施马伦贝格病毒套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杨素;黄海超;陈轩;许彩芸;沙才华;薄清如;罗宝正;廖秀云;

    根据GenBank公布的施马伦贝格病毒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施马伦贝格病毒S基因重组克隆质粒作为阳性对照,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建立了施马伦贝格病毒套式RT-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套式RT-PCR方法可特异性的检测施马伦贝格病毒,且与BTV、EHDV、AKV、BVDV、IBRV等其他病毒的核酸不发生交叉反应。每个反应可检测到相当于6.65×102 copies/μL施马伦贝格病毒重组克隆质粒。与传统的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方法相比较,不但耗时短(仅需5h),而且费用低廉。本研究建立的套式RT-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重复性好、快速、费用低廉等优点,是施马伦贝格病毒快速初筛的良好方法。

    2016年06期 v.36;No.234 923-927+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含白术多糖油乳剂对口蹄疫疫苗免疫的增强作用

    卢一松;徐伟;张岑容;许晔;关然;胡松华;

    从中药白术中提取多糖成分(RAMPS),分别将不同浓度RAMPS水溶液注射小鼠,检测小鼠血清IFN-γ及脾指数、胸腺指数,从中筛选出最适浓度。将灭活口蹄疫(FMD)病毒抗原分别混入RAMPS水溶液、含或者不含RAMPS的植物油乳化剂,皮下注射免疫小鼠后检测血清FMD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3种物质均可使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升高,以含RAMPS的植物油乳化剂促进抗体升高作用最为显著。RAMPS偏向于促进IgG2a的升高,而植物油则偏向于促进IgG1的升高。两者结合后大幅度促进了IgG1和IgG2a水平的升高。血清IFN-γ检测结果表明,只有RAMPS和含RAMPS的植物油乳化剂可促进IFN-γ显著升高,而植物油则不能。考虑到含RAMPS植物油乳化剂对FMD疫苗具有显著免疫增强作用,它作为一种兽用疫苗佐剂值得深入研究。

    2016年06期 v.36;No.234 928-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大肠杆菌Nissle 1917隐秘质粒消除方法的建立

    杨颖;区炳明;朱军;杨溢;张倩;杨玮枫;夏芃芃;朱国强;

    质粒消除旨在获得无质粒菌株,是对益生菌进行遗传改造所需的一项重要技术。本试验建立在质粒不相容性的基础上,引入自杀性载体pRE112作为辅助工具,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重组自杀质粒pMUT1-pRE112和pMUT2-pRE112,将其分别导入携带2个大隐秘质粒pMUT1和pMUT2的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EcN),利用重组自杀质粒去除EcN内原有隐秘质粒并在含有10%蔗糖的LB培养基上实施自杀质粒自身消除。结果试验成功获得EcN无质粒克隆菌株(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cured of its two cryptic plasmids pMUT1and pMUT2,EcNc),为优质益生菌EcN更好的潜在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2016年06期 v.36;No.234 933-937+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鸡干扰素刺激基因12(ISG12)的克隆表达及抗病毒活性分析

    庞运倩;马秀丽;刘爱玲;刘华雷;黄兵;宋敏训;胡敬东;

    干扰素刺激基因12(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2,ISG12)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已经被监测到,但是针对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体外表达鸡的ISG12基因,以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AIV)1215株为病毒模型,利用细胞培养检测其抗病毒活性。利用RT-PCR方法扩增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ISG12基因,经测序分析,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禽属ISG12基因序列相似性为100%。将该基因亚克隆至pET-32a载体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32a-C12;工程菌p32a-C12/BL21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经Ni 2+琼脂糖凝胶柱层析纯化,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30 000的目的蛋白。利用ISG12蛋白预处理CEF和鸡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后感染AIV 1215株,或者将该病毒与ISG12蛋白一起接种CEF细胞和PBL细胞,AIV在CEF中的复制能力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ISG12蛋白预处理鸡PBL细胞和同时感染AIV 1215株时的病毒含量均比对照低。体外抗病毒活性试验表明,ISG12蛋白能够抑制AIV 1215株在PBL细胞中的复制,但在CEF细胞上的作用不明显。

    2016年06期 v.36;No.234 938-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LPS诱导不同品系雏鸡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穆卫涛;常杨;赵冬雪;满朝来;

    分别以AA+肉仔鸡和海兰褐蛋雏鸡为研究对象,采用大肠杆菌脂多糖(LPS)连续3d腹腔注射11日龄雏鸡,收集血液、肝脏、胸腺、法氏囊、脾脏等组织,利用RT-PCR定量分析炎症反应相关基因akirin2、PPARγ和几种miRNA的转录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LPS接种肉鸡(AA+肉鸡)的肝脏、法氏囊和脾脏中akirin2基因转录活性均显著下调(P<0.01),PPARγ基因在肝脏、法氏囊中转录水平也均显著下调(P<0.01);在LPS接种蛋鸡(海兰褐鸡)的胸腺中akirin2基因转录活性显著上调(P<0.01),但PPARγ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差异均不显著;miR-146a(P<0.05)、miR-21(P<0.01)和miR-155(P<0.01)在2个品系鸡的肝脏中表达均显著下调。研究不同品系鸡LPS诱导下相关基因转录活性的变化关系,对于深入了解不同品系鸡炎症反应分子机制的差异和开发炎症反应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16年06期 v.36;No.234 944-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人兽共患病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InlA、InlB和InlJ基因缺失株构建及对MBMEC细胞骨架与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

    魏丽;陈云飞;王鹏雁;马勋;蒋建军;

    为探究InlA、InlB和InlJ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毒力及在其侵袭MBMEC过程中对细胞骨架与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本试验以致绵羊脑炎分离株LM90为亲本株,构建单基因缺失株LM90-△InlA、LM90-△InlB和LM90-△InlJ,通过LD50、溶血试验、MBMEC黏附侵袭、胞内增殖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研究LM缺失株和亲本株的差异。结果显示,InlA、InlB和InlJ基因缺失株的LD50分别比LM90高出101.5,101.3,101.33倍;对MBMEC的黏附率、侵袭率及胞内增殖都显著下降,且侵袭率差异显著(P<0.05),溶血性无变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InlB缺失株不能使MBMEC细胞骨架发生重排,InlA缺失株细胞骨架重排不明显,InlJ缺失株与亲本株则使细胞骨架完全破坏;LM90与InlA、InlB和InlJ缺失株都使MBMEC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呈不连续分布,而阴性对照则呈连续分布。结果表明,InlA、InlB和InlJ与LM毒力密切相关,且在LM侵袭MBMEC过程中,InlB影响MBMEC细胞骨架重排,InlA对其影响弱于InlB,InlJ则影响微弱或者不影响。LM可引起细胞间紧密连接改变,但InlA、InlB和InlJ在该过程中几乎不发挥作用。

    2016年06期 v.36;No.234 950-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死胎流产的母貉体内检出1株犬链球菌

    张召兴;贾青辉;李蕴玉;张香斋;史秋梅;耿田田;谷凡;张艳英;李佩国;

    为确定引起母貉死胎、流产的病原,采集流产仔貉脏器,流产母貉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培养、形态观察、致病性试验确定分离菌株为致病菌。并采用ATB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鉴定该菌为犬链球菌(S.canis)。该菌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与S.canis同源性达94.5%~99.3%。溶血活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血平板上呈β型溶血。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阿莫西林、氧氟沙星、磷霉素、头孢他啶等药物敏感。

    2016年06期 v.36;No.234 957-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27株牛源肺炎克雷伯菌gyrA和parC基因遗传分析

    刀丽梅;黄攀;程方俊;曹立亭;林雅;张婷婷;林永润;单文杰;

    为了解重庆和四川地区牛源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之间的进化关系,本试验通过PCR方法扩增27株肺炎克雷伯菌gyrA、parC基因并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gyrA、parC基因片段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420,382bp;27株分离株可分成4个大簇,荣昌分离株主要与ha06(中国·江苏)、NCTC11228(荷兰·乌特勒支)等聚类于Ⅰ簇;丰都分离株紧密聚类于Ⅱ簇;Ⅲ簇全为云阳分离株;自贡分离株聚类于Ⅰ、Ⅳ簇。

    2016年06期 v.36;No.234 961-963+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肺泡上皮细胞减轻巨噬细胞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TLR信号介导的炎症反应

    孙颖飞;杨易;程龙;贾元元;任奇杰;李勇;刘晓明;王玉炯;

    本研究模拟体内肺泡的气液相环境,采用肺脏上皮细胞与巨噬细胞的气液相共培养模型,探讨肺脏上皮细胞对巨噬细胞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人肺泡上皮细胞A549与人单核细胞U937分化而来的巨噬细胞的气液相共培养模型,利用人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分别感染A549细胞、U937细胞和共感染A549/U937细胞,然后利用定量反转录PCR(qRT-PCR)、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U937中的Toll样受体(TLR)信号分子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H37Rv分别感染共培养模型中的A549细胞和U937细胞都能明显上调U937巨噬细胞中TLR信号分子TLR2、TLR4、TLR6、TLR8、MyD88和TRAF6,及其下游炎症因子NFκB、TNFα、IL-1α、IL-2、IL-6、IL-10和IL-12α的表达;但当H37Rv共感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H37Rv诱导的U937巨噬细胞的上述因子表达较单独其感染的巨噬细胞显著下降。结果表明,在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结核分枝杆菌H37Rv分别感染人A549上皮细胞和U937巨噬细胞都能激发巨噬细胞的TLR信号及其下游的炎症反应,但2种细胞共感染H37Rv,上皮细胞感染后能够降低巨噬细胞的TLR信号活性,并减轻后者的炎症反应。由此可见,肺泡内上皮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互调控机制,避免抗感染过程中的过度炎症反应以保持肺泡内细胞的组织及其功能的稳态。

    2016年06期 v.36;No.234 964-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基础兽医学

  • hApoCⅢ转基因小型猪的脂蛋白构成变化

    魏静元;刘成雁;王志嘉;王歆睿;孙晶;姜薇;李红;熊爽;

    为分析hApoCⅢ转基因小型猪的脂蛋白构成变化,探讨载脂蛋白ApoCⅢ在代谢调节中的作用,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ApoCⅢ在转基因小型猪体内的表达和分布,并通过脂蛋白的快速蛋白液相色谱分析试验分析转基因小型猪的脂蛋白构成特点。结果显示,在转基因小型猪的肝脏和小肠组织中能检测到hApoCⅢ蛋白,且转基因小型猪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颗粒较非转基因小型猪显著增高。这表明,hApoCⅢ转基因小型猪过表达ApoCⅢ蛋白造成其VLDL颗粒显著增高。

    2016年06期 v.36;No.234 971-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家猫眼球壁的组织结构

    冯永杰;王凯;杨玉荣;梁宏德;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的方法对中国家猫的眼球壁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家猫眼球壁从外到内分为3层,外层由角膜和巩膜组成,中间层是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层是视网膜。角膜共分5层。巩膜组织结构致密,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睫状体、虹膜和脉络膜血管丰富,含有大量黑色素颗粒。在眼底背侧脉络膜的视网膜面,观察到一层明显的细胞性照膜。视网膜共分为10层。结果表明,家猫视网膜的10层结构层次分明,具有一般脊椎动物视网膜的结构特征;家猫视觉敏锐与虹膜肌群发达和照膜的形成密切相关。

    2016年06期 v.36;No.234 974-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兔脑炎原虫性脑肉芽肿的病理学发生及形态特点

    李瑞珍;宋高杰;刘志科;梁莹莹;郝军红;潘耀谦;

    为了研究兔脑炎原虫(EC)性脑肉芽肿的病理学发生及形态特点,通过特殊染色、TUNEL染色、anti-GFAP染色和anti-NGF染色对26只病兔和10只健康对照兔的脑组织进行了详细地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EC能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损伤,可被单核细胞吞噬但不被消灭,并随之进入脑组织,导致大量星状胶质细胞增生,包围脑炎原虫集落或带虫的巨噬细胞,从而形成肉芽肿。EC性肉芽肿主要有3种形态,即细胞性肉芽肿、增生性肉芽肿和坏死性肉芽肿。构成脑肉芽肿的主要细胞为上皮样细胞、小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而淋巴细胞较少。结论,EC可侵入血管内皮破坏血脑屏障或随单核细胞的浸润而进入脑组织;脑肉芽肿的形成限制了EC的扩散;3种形态的脑肉芽肿实际上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

    2016年06期 v.36;No.234 979-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神经浸出液对兔脂肪干细胞向雪旺细胞分化的影响

    刘玉梅;张自强;张春燕;黄婷婷;邓雯;吕琼霞;陈晓光;

    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家兔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传代培养并进行生物学鉴定。取家兔坐骨神经,并经过无菌剪碎、浸出和过滤制备家兔周围神经浸出液。将家兔神经浸出液作为诱导剂,作用于第3代ADSCs,7d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雪旺细胞(Schwann-like cells,SCs)特异性标记物S-100和GF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神经浸出液诱导前后的ADSCs与神经元前体细胞PC12共孵育12d后,利用形态观察和Western blot检测PC12细胞的轴突生长情况。形态观察显示,经坐骨神经浸出液处理过的家兔ADSCs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双极形,类似SCs的形态;RT-PCR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诱导后ADSCs表达SCs标志物S-100和GFAP蛋白。神经浸出液诱导ADSCs后能够促进PC12细胞长出较长轴突,且阳性表达神经元标志物β3-tubulin和MAP-2蛋白。结果表明,神经浸出液能有效诱导家兔ADSCs向SCs分化,且分化后的ADSCs具有真正SCs的功能。

    2016年06期 v.36;No.234 985-989+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芩苷对耐药大肠杆菌marA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付赛赛;苑丽;潘玉善;吴华;胡功政;刘建华;

    为探究黄芩苷对耐药大肠杆菌主动外排调控基因marA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定黄芩苷增敏环丙沙星的最佳浓度,然后对8株耐药菌株采取不加任何药物、单独加32mg/L黄芩苷或4 mg/L环丙沙星、32mg/L黄芩苷和4mg/L环丙沙星联合及16mg/L CCCP和4mg/L环丙沙星联合等5种方式培养,抽提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荧光定量PCR测定主动外排调控基因marA及管家基因gapA的Ct值,并计算不同培养条件下各个耐药大肠杆菌marA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1.00,溶解曲线特异,marA基因产物Tm值为81.8~82.1℃;黄芩苷与环丙沙星联合培养的耐药菌外排泵基因marA表达量与环丙沙星单独培养相比明显下降,前者0.71~2.06,后者2.27~7.28;以上结果表明黄芩苷可以通过抑制外排泵调控基因marA发挥作用,提示其也许可作为大肠杆菌的外排泵抑制剂应用于临床。

    2016年06期 v.36;No.234 990-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亚MIC庆大霉素下CpxR对鼠伤寒沙门菌生长特性和acrD基因转录的影响

    黄慧;陈丽鹏;孙亚伟;高延玲;苑丽;潘玉善;刘建华;胡功政;

    前期研究发现双组分应答调控子CpxR可调控鼠伤寒沙门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为进一步探索其调控机制,本研究测定了无抗生素和亚MIC庆大霉素下,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株(JS)、过表达株(JS/pcpxR)、磷酸化位点突变过表达株(JS/pcpxR*)分别在不同能量水平的2种基本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同时采用LacZ报告基因融合试验方法构建3株acrD启动子融合报告菌株(JS/PacrD、JS△cpxR/PacrD、JS△cpxR/pcpxR/PacrD),通过测定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无抗生素诱导和亚MIC庆大霉素诱导下CpxR对acrD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JS、JS/pcpxR和JS/pcpxR*在M9-0.2%甘油(+亚MIC庆大霉素)培养基中的对数生长期生长速率均低于各自在M9-0.2%甘油培养基中的对数生长期生长速率,JS和JS/pcpxR*在M9-0.2%葡萄糖(+亚MIC庆大霉素)培养基中的对数生长期生长速率也低于各自在M9-0.2%葡萄糖培养基中的对数生长期生长速率,但JS/pcpxR在M9-0.2%葡萄糖(+亚MIC庆大霉素)培养基与在M9-0.2%葡萄糖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基本一致;另外,亚MIC庆大霉素诱导下JS△cpxR/pcpxR/PacrD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高于JS△cpxR/PacrD,差异极显著(P<0.01),与JS/PacrD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水平相当。结果表明,在葡萄糖存在的环境中,CpxR的过表达可提高鼠伤寒沙门菌对庆大霉素的抗性,且CpxR对外排泵acrD转录的促进是其发挥对庆大霉素耐药性调控作用的重要机制。

    2016年06期 v.36;No.234 995-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枫蓼发酵提取液总黄酮含量测定及药效

    刘洪梅;陈玉婷;何立美;袁明贵;罗胜军;魏光伟;彭新宇;吴金节;

    本研究旨在选出优质牛耳枫、辣蓼原料,同时建立测定枫蓼发酵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并对其药效进行探索。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牛耳枫、辣蓼原料进行优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枫蓼发酵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醋酸致染料透出法、耳肿胀法、足肿胀法、热板法、扭体法、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以及检测炎性因子水平来探究枫蓼发酵提取液的镇痛、抗炎、抗胃溃疡作用。结果优选出1号牛耳枫、4号辣蓼为优质原料,建立了测定枫蓼发酵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枫蓼发酵提取液显著抑制乙酸致小鼠扭体反应(P<0.01),但对小鼠热板舔后足无抑制作用;枫蓼发酵提取液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乙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升高(P>0.05),还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耳肿胀和蛋清致足肿胀(P<0.01),减弱乙醇对胃黏膜的损伤(P<0.01)以及减少血清中IL-1α、IL-1β的水平(P<0.01),同时抑制组织中HIS渗出(P<0.01),对PEG2渗出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枫蓼发酵提取液质量稳定可控,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抗胃溃疡作用。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01-1007+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临床兽医学

  • 奶牛结合珠蛋白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鉴定

    曹立亭;黎春秀;文露婷;罗艺晨;马跃;仲崇华;

    核酸适配体作为一种优于单克隆抗体的新型识别分子,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识别配体间一个基团的细微差别,且所需的结合活性位点更小。本研究利用指数级富集配体进化技术(SELEX)筛选特异性结合于奶牛结合珠蛋白(HP)的DNA适配体,并对筛取的适配体进行特性分析。体外构建全长80bp中间含40bp随机序列的单链DNA(ssDNA)文库,通过对循环次数、退火温度及引物比例的优化,建立了适合的筛选体系;以超滤离心管为介质,HP蛋白为靶标,对随机ssDNA文库进行反复的SELEX筛选,从单链DNA文库中筛选能特异性结合HP蛋白的核酸适配体;利用DNAMAN和RNAstructure软件对获得核酸适配体进行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体外8轮筛选,随机ssDNA文库与HP蛋白的结合率由1.86%上升到31.35%,特异性核酸达到最大富集;经克隆和测序,获得了能与HP蛋白特异性结合的5个家族的DNA适配体,同源性均达70%以上,RNAstructure分析其二级结构主要以茎环结构为主,表明ssDNA形成不同的茎环结构可能是适配体与HP蛋白特异性作用的结构基础。初步建立HP蛋白核酸适配体库,筛选到与HP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为制备以HP为检测靶标的奶牛隐性乳腺炎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08-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钼镉联合诱导对麻鸭生产性能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夏冰;陈花;张彩英;熊金;

    为探讨钼镉联合诱导对麻鸭生产性能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选360羽11日龄健康"江南2号"麻鸭随机分为对照组、低钼组、高钼组、镉组、低钼镉组和高钼镉组,对照组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每kg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低钼15mg、高钼100mg、镉4 mg、低钼15 mg+镉4 mg和高钼100 mg+镉4 mg,以(NH4)6Mo7O24·4H2O和3CdSO4·8H2O作为钼源、镉源,试验期120d。记录鸭采食量,每隔30d测体质量1次并随机取10羽鸭采血,检测血液学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料重比呈上升趋势,日增重和血液学指标呈下降趋势,且钼镉联合组比钼镉单独组更明显;除试验120d日增重高钼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各组间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90,120d高钼镉组RBC、Hb、HCT、MCH、MC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麻鸭日粮中同时添加钼100mg/kg、镉4mg/kg能引发小细胞低色素贫血,降低日增重,钼镉呈协同作用。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15-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鹰尿酸盐沉积综合征的诊断及病理学观察

    黄志浩;孙宝;方梅;贾宁;

    采用病原学检测、尿酸盐分析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等方法,分别对来自某动物园疑似患有尿酸盐沉积综合征的5例病鹰进行了确诊和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病原学检测未检测到致病性病原,病鹰脏器表面白色石灰样物质经检测确证为尿酸盐结晶。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眼观,病鹰内脏器官浆膜面有大量石灰样尿酸盐晶体沉积;肾脏肿大,表面与切面呈花斑状;膝关节等程度不等肿大。镜下,心、肝、脾、肺、肾、腺胃等器官组织中均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尿酸盐晶体沉积区,沉积区中央原有组织变性坏死,并可见大量嗜酸性(HE染色呈红色)放射状晶体形成,其周围常有炎性细胞浸润(包括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甚至可见巨细胞。病程较长时,尿酸盐晶体沉积部可形成特殊肉芽肿结节。结果表明,5例病鹰为尿酸盐沉积综合征,病理学变化表现为内脏器官尿酸盐晶体沉积和特殊肉芽肿结节形成。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19-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动物科学

  • 不同品种牛MyoG基因Exon 1多态性比较分析

    朱超杰;张立春;秦立红;曹阳;金海国;李旭;于永生;张国梁;

    为探讨地方肉牛品种MyoG基因的多态性,本试验以草原红牛和延边黄牛为研究对象,以红安格斯×西杂和利木赞×西杂2个二元杂交群体为对照,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牛MyoG基因Exon 1进行多态性检测。PCR-SSCP结果显示上述牛群中主要存在AA和AB两种基因型,BB纯合型极为稀少。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型在cDNA的42位和53位分别有T→C和G→A突变,且cDNA的53位G→A突变导致MyoG蛋白18bp的亮氨酸变成了脯氨酸。分析显示草原红牛和延边红牛在53bp处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而对照组处于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提示草原红牛和延边黄牛相对较弱的选择压力。PIC分析结果显示4个群体牛该基因座位均含有中等多态信息含量,说明尚有选择提升的空间。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草原红牛中AA基因型个体的体高、体斜长和十字部高均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草原红牛和延边黄牛与国外品种比较处于较低改良阶段,且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24-1027+1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松辽黑猪背最长肌持水力相关基因的分析

    于永生;刘庆雨;李娜;罗晓彤;李兆华;张树敏;

    为探讨松辽黑猪背最长肌持水力的分子遗传学机理,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松辽黑猪群体内背最长肌持水力高和低的个体进行了转录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对部分转录差异基因进行了检测。差异表达分析显示,共有657个基因显著变化;差异基因经G分类显示,主要参与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传导、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所验证的PGM1、PPARGC1α、CXCL14基因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28-1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奶牛乳腺组织中C4BPA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分析

    姜平;王秀娜;王瑜;李傲楠;肖航;郭鹏程;杨润军;芦春艳;赵志辉;

    与奶牛乳脂相关的基因在奶牛乳腺组织中表达量的多少对奶牛的乳脂率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C4BPA(complement component 4binding protein,alpha)基因是通过对高乳脂奶牛及低乳脂奶牛的乳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选择出的差异基因。为了研究C4BPA基因在奶牛乳脂合成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利用乳成分分析仪检测15头中国荷斯坦奶牛的乳脂率,挑选出高乳脂奶牛与低乳脂奶牛各3头(P<0.05),提取乳腺组织总RNA,反转录成cDNA,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奶牛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并利用SPSS软件对不同奶牛乳腺组织中C4BPA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C4BPA基因在不同奶牛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高乳脂奶牛及低乳脂奶牛的乳腺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为进一步对C4BPA基因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32-1035+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营养水平代乳料对奶公犊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王晓玲;李秋凤;杜柳柳;曹玉凤;高艳霞;李晓蒙;李建国;周丽娟;

    选用40头健康、体质量及出生日期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进行为期120d的生长育肥试验。不同处理组代乳料的营养水平为:Ⅰ组(22.00%CP,16.00 MJ/kg DE),Ⅱ组(20.00%CP,16.00 MJ/kg DE),Ⅲ组(22.00%CP,15.00 MJ/kg DE),Ⅳ组(20.00%CP,15.00 MJ/kg DE)。结果表明,Ⅰ组犊牛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3组,比Ⅱ组、Ⅲ组和Ⅳ组分别提高了11.63%(P<0.01),6.67%(P<0.01)和5.49%(P<0.01)。代乳料的蛋白水平对犊牛试验末体质量和日增重影响显著,蛋白质水平为22.00%的代乳料组试验牛的试验末体质量和日增重比20.00%代乳料组分别提高了3.29%(P<0.05)和5.62%(P<0.01)。代乳料的消化能(DE)水平显著影响犊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随DE水平的提高而显著降低,与15 MJ/kg DE水平代乳料组相比,16 MJ/kg DE水平代乳料组犊牛的DMI降低了2.90%(P<0.01);代乳料的蛋白水平对奶公犊60d和120d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蛋白质水平为22.00%的代乳料组犊牛60d和120d粗蛋白质的消化率比20.00%代乳料组分别提高了3.49%(P<0.05)和4.57%(P<0.05),粗脂肪的消化率分别提高了6.67%(P<0.05)和3.80%(P<0.05);蛋白质水平为22.00%的代乳料组试验牛120d血清中BUN、TP和T3的含量比20.00%代乳料组分别提高了21.61%(P<0.05),4.36%(P<0.05)和5.79%(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Ⅰ组犊牛的日增重、试验末体质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最高,建议0~4月龄奶公犊日粮适宜的DE为16.00 MJ/kg,CP为22.00%。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36-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十二指肠灌注酵母培养物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张学峰;王兰惠;周雪飞;朴光赫;赵巍;甄玉国;

    通过十二指肠灌注不同剂量酵母培养物,探讨其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质量相近,装有十二指肠瘘管的小尾寒羊,随机分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在基础日粮条件下于十二指肠分期灌注占日粮干物质0.0%,1.5%,2.0%的酵母培养物。结果表明,十二指肠灌注酵母培养物能显著提高绵羊血清GLU、T-AOC和T-SOD含量(P<0.05),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还能提高血清IgG、IL-6、IL-2和IFN-γ含量(P<0.05)。综合各项指标分析,十二指肠灌注酵母培养物对绵羊血液糖、蛋白质代谢相关指标影响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以及IgG、IL-2和IFN-γ含量。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44-1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饲粮中添加莫能菌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陈园;李妍;高艳霞;李秋凤;曹玉凤;李建国;

    选取泌乳期奶牛12头,采用重复4×4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A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300(B组)、400(C组)、500(D组)mg/(头·d)莫能菌素,探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莫能菌素对奶牛瘤胃发酵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莫能菌素可提高瘤胃液pH值,显著降低瘤胃液微生物蛋白(MCP)、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含量以及乙酸/丙酸的值,增加丙酸含量(P<0.05),对氨态氮(NH3-N)和丁酸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C组较对照组T-VFA和乙酸的降低程度最大,分别降低了22.71%和28.59%(P<0.05);D组的MCP和乙酸/丙酸值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最大,分别降低了33.99%和31.15%(P<0.05;D组中丙酸的含量增加最多为9.63%(P<0.05)。综上所述,奶牛饲喂400~500mg/(头·d)的莫能菌素更有利于促进瘤胃内丙酸型发酵。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49-1052+1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甘加藏羊发情周期血浆FSH和LH的分泌规律

    火静萍;何玉琴;韩志磊;史军红;王文芳;朱雪雁;

    为了研究甘加藏羊发情周期血浆中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的分泌变化规律及其与藏羊繁殖力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和发情前期血浆中FSH和LH的含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FSH和LH在发情期、发情后期和发情前期的分泌均呈现脉冲式变化,而间情期既有脉冲式分泌又有波动式分泌。FSH和LH在发情周期中先后均出现4个分泌峰,其中FSH和LH的第1个峰分别出现在发情的2h和0h;第2个峰分别出现在72h和69h;第3个峰分别出现在第10天和第9天;第4个峰分别出现在第13天和第12天。FSH和LH的分泌趋势相似,其特点是分泌量先在发情期升高,然后在发情后期和间情期降低,最后在发情前期又升高。结果表明,发情周期不同阶段FSH和LH的分泌方式明显不相同。在发情期和发情后期,FSH出现峰值的时间分别比LH晚2h和晚3h;在间情期和发情前期,FSH出现峰值的时间比LH晚1d,并且FSH和LH形成2个分泌峰的时间间隔不同。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53-1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大鼠发情周期中子宫内肥大细胞和组织胺含量变化的观察

    于文浩;翟明胜;王亚丹;张宁;王新庄;

    采用阴道涂片法鉴定大鼠所处的发情阶段,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MC)在大鼠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子宫内的分布、形态和数量的变化规律,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发情周期不同阶段子宫内组织胺(H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大鼠发情周期中,MC在子宫内不同部位内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数量依次为:子宫角>子宫体>子宫颈。大鼠子宫各部位在发情周期各阶段内MC的数量依次为:发情后期(ME)>发情前期(PE)>发情间期(DE)>发情期(E),子宫角内不同生理阶段MC的数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子宫体、子宫颈内发情后期与发情期内MC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发情间期与发情前期内MC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子宫各部位在发情周期各阶段内HA的含量依次为:发情后期(ME)>发情前期(PE)>发情间期(DE)>发情期(E),子宫角中的HA含量在发情后期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期(P<0.05),子宫体和子宫颈内HA含量在发情周期各阶段中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根据阴道细胞类型的变化来确定大鼠发情周期的各阶段是可行的。大鼠子宫内MC的数量及形态随发情周期阶段的变化而改变,对子宫的局部免疫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情周期子宫内HA含量的变化与MC的变化一致,MC主要通过释放HA发挥调节子宫尤其是子宫角的局部免疫水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子宫角组织中MC的数量作为HA含量的指标。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59-1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鸡囊胚细胞冷冻损伤的评价方法

    王坤;燕海峰;曲湘勇;何俊;王庆桥;蒋隽;

    采用滤纸环法分离鸡囊胚细胞(blastodermal cells,BCs),冷冻复苏后使用二乙酰荧光素(fluorescein diacetate,FDA)测定细胞活率,以及培养24h测定细胞贴壁率简称"贴壁率法",探究2种方法在不同冷冻程序优化试验中对细胞冷冻损伤的评价效果。结果显示,FDA染色法与贴壁率法在冷冻保护剂浓度优化、冷冻及解冻速率优化试验中对细胞冷冻损伤的评价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很好,但也有一定差异;不同冷冻剂浓度优化试验中,5%DMSO冷冻保护液有细胞活率,但无贴壁现象;投入液氮温度对比试验中,-35℃以后,随着投入温度的降低,细胞活率略微升高,但贴壁率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2种方法均适合鸡BCs冷冻损伤评价,但贴壁率法能给出更多关于细胞状况的信息,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65-1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兽用喹噁啉类药物毒理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程古月;洪璇;郝海红;刘振利;王旭;袁宗辉;

    <正>喹噁啉衍生物(quinoxalines)是一类重要的苯并吡嗪类杂环化合物,喹噁啉环上的2个N原子氧化形成的喹噁啉-1,4-二-N-氧化物(quinoxaline 1,4-di-N-oxides,qdNOs)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细菌和抗念珠菌活性、促生长活性、抗虫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等[1],在医药和农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含QdNO结构的动物用喹噁啉类兽药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71-1075+1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益生菌益生作用的新机制——作为肠道抗菌肽分泌的促进剂

    艾红英;彭富强;黄娟;李秋粉;黎观红;

    <正>人和动物试验均表明,肠道微生物对消化、营养物质代谢、促进肠道黏膜和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维护肠道黏膜结构的完整性、加速受损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阻止肠道细菌移位以及调节宿主肠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肠道微生物还可通过微生物-肠道-脑轴影响机体其他组织的功能和免疫应答[1]。相反,肠道微生物失衡将导致动物肠道黏膜结构的破坏、免疫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发生[2]。益

    2016年06期 v.36;No.234 1076-1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