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宁;吴志明;闫若潜;赵雪丽;王淑娟;马震原;周兵强;刘毅;张珂;
为了解河南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2-2014年14株河南PRV分离株的2个主要毒力基因gE和TK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4株河南分离株的gE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5.7%~99.8%,与2012年之前国内分离的毒株同源性较低(96.6%~98.9%),并在多个部位存在碱基的插入与替换,与2012年之后中国流行的毒株的同源性较高(除XX1外同源性为98.7%~99.5%);14株TK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0%,与疫苗株Bartha株同源性为98.1%~99.4%,与2012年之后流行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8.4%~99.7%。进化树分析显示:PRV流行毒株gE基因和TK基因均可分为3个群,与国内分离的大多数毒株同处于基因1群。分析结果表明:14个分离株与ZJ-01株、TJ株亲缘关系较近,与Ea株、Min-A株、LA株次之,与Becker株、Kaplan株和P-Prv株亲缘关系较远。TK基因较为保守,gE基因存在很多点突变,提示可能是当前流行毒株毒力增强从而导致当前疫苗免疫保护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6年10期 v.36;No.238 1653-1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代振江;王伟丞;曾智勇;汤德元;梁海英;刘钊;
为对猪圆环病毒iDNA新型疫苗、基因组遗传变异以及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运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猪圆环病毒2型(PCV2)贵州仁怀分离株(GZ-RH1)的基因组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CV2GZ-RH1株基因组结构与pmws(AF027217)株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其ORF2基因的第696位因碱基T的缺失而导致移码突变,致使其缺失了ORF8和ORF11,ORF5和ORF10终止密码子提前,其他ORF相对较为保守。PCV2GZRH1株各编码蛋白中除了ORF4和ORF9外,其余都属于亲水性蛋白,且ORF9含有1段信号肽序列。在ORF1和ORF2编码蛋白的磷酸化位点中,ORF1相对较为保守,而ORF2变异较大。ORF1~3所编码的蛋白除均具有各自的蛋白质家族域外,还预测到一些可能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域,如ORF1编码蛋白的NACHT结构域和ORF2编码蛋白的精氨酸富集区。ORF2编码氨基酸位点熵值分析表明,ORF2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包含2个高变区,即第53~91位和185~215位。通过构建进化树显示,GZ-RH1分离株系PCV2b亚型。对GZ-RH1株的密码子偏爱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大肠杆菌和酵母而言,昆虫细胞更适合于PCV2ORF2基因的体外表达。
2016年10期 v.36;No.238 1658-1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红;刘成倩;严华祥;易建中;
使用Scanprosite软件对猪肺泡巨噬细胞的CD163蛋白结构和功能域进行预测,并对其进行分段克隆,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Y-P1,Y-P2,Y-P3),片段位置Y-P1(160~798bp),Y-P2(790~20 146bp),Y-P3(2 143~3 084bp)。利用镍柱纯化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特异性抗体。通过病毒阻断试验,验证Y-P1,Y-P2,Y-P3的PRRSV阻断情况;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163,P1(1~798bp),P2(790~2 046bp),P3(2 023~3 345bp)分别转染PRRSV非易感细胞系BHK-21,验证其PRRSV感染情况。结果显示,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的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是正确的,SDS-PAGE检验Y-P1,Y-P2,Y-P3蛋白大小分别为27 000,46 000,39 000。Y-P2蛋白,抗Y-P2的小鼠血清能够阻断PRRSV感染Marc-145细胞;转染pCD163的细胞系能够感染PRRSV,而P1,P2,P3片段不感染PRRSV。CD163其790~2 046bp可能是PRRSV感染细胞与CD163受体作用位点。
2016年10期 v.36;No.238 1665-1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侯佩莉;王洪梅;何洪彬;
根椐GenBank中已发表中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中冠状病毒(BCoV)和中肠道病毒(BEV)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在建立单一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条件,建立上述3种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并应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计算符合率。结果表明,引物浓度分别为BVDV 0.5μL(20μmol/L),BCoV 0.25μL(20μmol/L),BEV 0.25μL(20μmol/L),退火温度为52℃时,可同时扩增BVDV的289bp,BCoV的458bp和BEV的732bp的特异性片段,对牛流行热病毒(BEFV)、牛轮状病毒(BR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均无扩增。该方法最低能检出6.4pg的BVDV,1.28pg的BCoV和6.4pg的BEV的等量混合质粒模板。对24份临床腹泻病料进行检测,与单项RT-PCR检测的符合率为100.0%。本研究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特异的特点,可用于临床混合感染的同时检测。
2016年10期 v.36;No.238 1672-1675+1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郭利;刘林娜;廖鹏;杨艳玲;张淑琴;武华;程世鹏;
毒力不同的中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株感染宿主细胞后,会产生不同的临床免疫反应,目前关于强弱IBRV毒株感染宿主细胞后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尚未报道。本研究使用基于双向电泳与MALDI-TOF/MS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比分析了MDBK细胞感染IBRV强毒株LN01/08与弱毒株LNM前后蛋白质组变化,共鉴定了8个差异蛋白。结果显示,丙酮酸激酶(PKM2)、肌切蛋白(SCIN)、转化生长因子(TGFBR1)及热应激蛋白90(Hsp90)在IBRV LN01/08株与IBRV LNM株感染组中表达量发生显著差异,其中PKM2和TGFBR1在IBRV LN01/08株组中高表达,Hsp90在IBRV LNM株感染组和MDBK细胞对照组中高表达,在IBRV LN01/08感染组中无表达。
2016年10期 v.36;No.238 1676-1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艳婷;王珊珊;张露;孙光野;侯喜林;
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V)核蛋白基因(N)中1 176bp的特异性片段,将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表达菌;经IPTG进行诱导,并探讨IPTG浓度、诱导时间对重组蛋白的影响。表达的大肠杆菌超声破碎后,沉淀物用含有1%TritonX-100的PBS溶液洗去膜碎片和膜蛋白。在尿素变性条件下,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NP包涵体,并通过梯度透析方法进行透析复性,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酶切和测序成功构建阳性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后发现该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细菌中,大小约为60 000,最佳诱导条件为0.000 8 mol/L IPTG诱导4h。通过BCA法测定镍柱纯化的N蛋白质量浓度为0.534g/L,复性后质量浓度为0.397g/L。Western blot检测表明N蛋白具有反应原性。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并纯化出N蛋白,并通过复性获得具有反应原性的N蛋白,为N蛋白下一步的应用奠定基础。
2016年10期 v.36;No.238 1680-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邢超;苏文;王玉田;罗静;何宏轩;史秋梅;
2014年8月,河北涿鹿某养殖场羊群发生不明原因的疫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咳嗽,呼吸困难,口腔有溃疡,流鼻涕,发热,流泪。应用RT-PCR技术从病羊体内扩增出了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China/BJ/2014与China/XJYL/2013的同源性最高,为99.7%,并将该毒株命名为China/BJ/2014。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China/BJ/2014属于PPRVⅣ系,与China/XJYL/2013、CH/HNZK/2014和CH/GDDG/2014亲缘关系最近。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与另外3株序列相比,China/BJ/2014存在15处氨基酸替换。本研究确定了此次疫病为小反刍兽疫,且该毒株为国内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研究PPRV进化和防控提供了重要信息。
2016年10期 v.36;No.238 1686-1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明月;王新平;朱利塞;邢泽黎;郭昌明;鲁海冰;杨丽;
从吉林省某羊场暴发的临床上以严重腹泻、发热、流涎、口腔黏膜严重溃疡为特征的未明疫病病羊体内分离到大小为20~30nm病毒粒子。病毒生物学特性、理化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鉴定发现,该病毒粒子为肠道病毒,命名为OEV-JL14毒株。核苷酸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发现,OEV-JL14与OEV-TB4的同源性最高,只有68.8%。进化树分析表明OEV-JL14为G种肠道病毒。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从病羊体内分离鉴定出羊肠道病毒,该结果将为羊新发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防制提供理论依据。
2016年10期 v.36;No.238 1692-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赵苗苗;王丽芳;黄三;付橙;罗永峰;孙彦阔;陈智华;李守军;
本试验对1株犬源H3N2亚型流感病毒(A/Canine/Guangdong/10/2014)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毒株8个基因片段与在中国和泰国分离的H3N2亚型犬流感的关系最近,与当前亚洲分离的毒株高度相似(>99%)。基因亚型分析显示8个基因片段和目前流行的H3N2CIVs有相同的基因型(K,G,E,3B,F,2D,F,1E)。本毒株为低致病性的禽源H3N2亚型犬流感,从而证实了禽源犬流感亚型在中国的存在,对流感病毒实施广泛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检测,以及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0期 v.36;No.238 1696-1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金玲;李晓静;李红杰;王晓雪;高冬生;李永涛;常洪涛;赵军;王川庆;
为了快速检测临床样品中新城疫病毒(NDV)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混合感染,根据NDV的F基因和IBV的N基因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双重RT-PCR反应条件,建立了可同时检测NDV和IBV的快速双重反转录PCR(RT-PCR)诊断方法。敏感性试验表明,此方法对NDV和IBV的RNA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014 3和0.013 6ng;NDV的扩增片段大小为459bp,IBV的扩增片段为282bp。对其他病毒如IBDV、AIV和EDSV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此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58份临床疑似样品进行检测,NDV和IBV的阳性率分别为44.82%和31.03%,NDV和IBV混合感染率为20.68%,表明本研究建立的NDV与IBV双重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发病病料中NDV和IBV混合感染的快速鉴别诊断。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01-1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窦砚国;陈浩;郑肖强;于相龙;杨晶;牛晓宇;刁有祥;
鸭细小病毒是新近发生的引起樱桃谷肉鸭短喙、长舌、发育迟缓的1种新型水禽细小病毒,目前尚无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本研究根据鸭细小病毒的VP3基因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套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鸭细小病毒DNA的最低检出量为100copies,不能扩增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肠炎病毒等。采用该方法对采自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30份疑似鸭细小病毒感染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27/30(90%),与病毒分离结果符合率为90%;而普通PCR的阳性检出率为8/30(26.7%)。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鸭细小病毒的临床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06-1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李新圃;罗金印;杨峰;王旭荣;李宏胜;
从奶牛临床型乳房炎乳汁中分离出6株细菌,通过生化试验、16SrDNA鉴定、小鼠致病性和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这6株细菌为革兰阳性链球菌,与副乳房链球菌(Spu)同源性为99%;在血琼脂平面上产生α溶血,过氧化氢酶反应阴性,CAMP试验阴性;对小鼠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5.6×107~5.2×108 CFU;对四环素耐药,对氨苄西林、氯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本试验检出并报道牛源Spu,研究数据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Spu与奶牛乳房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10-1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光超;武小虎;马友记;张勇;赵兴绪;
为调查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布,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PCR方法对从奶牛乳腺炎病例中分离的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素基因进行检测,并分别用牛血琼脂平板和绵羊血琼脂平板检测其溶血性。结果表明,各溶血素hla,hlb,hld,hlg,hlg2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0.91%,100%,93.94%,78.79%,66.67%;牛血平板检测表明β溶血占84.85%,绵羊血平板检测β溶血只有57.58%,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血和绵羊血琼脂平板上均以β血为主,但牛血检测出的β溶血比例更高,表明牛红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素更为敏感。综上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无对应关系。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14-1717+1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于观留;柴同杰;蔡玉梅;
使用国际标准的Anderson-6级空气微生物收集器检测消毒前后牛、羊、鸡、猪舍内和舍外的气载需氧菌、气载真菌和气载大肠杆菌浓度变化,并分析以上各菌种在上述收集器不同层级中的比例变化。结果显示,消毒后的动物舍内的气载需氧菌、气载真菌和气载大肠杆菌浓度均显著低于消毒前的浓度(P<0.05或P<0.01),消毒后的舍内以上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与舍外的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且消毒后舍内的气载需氧菌、气载真菌和气载大肠杆菌在收集器5,6层级上的比例整体上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固体甲醛熏蒸的消毒方式可有效降低畜禽舍内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且对可进入肺泡的小颗粒微生物气溶胶消毒效果更佳。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18-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欧红萍;高爽;田春雷;邓俊良;任志华;袁威;但启雄;金海涛;
选取28日龄、体质量(8.28±0.23)kg、PRRSV阴性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40头,分为4组(Ⅰ组为健康对照组,Ⅱ组为感染对照组,Ⅲ、Ⅳ组为中药保健组),适应饲养至35日龄开始正式试验。36~39日龄,Ⅰ、Ⅱ组均饲喂基础日粮,Ⅲ、Ⅳ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和1.0%的复方中药"猪康散";40日龄时除Ⅰ组外,其余各组猪均滴鼻接种PRRSV SCM株1.0mL/只。分别于50和60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4头仔猪无菌取脾脏,进行脾脏淋巴细胞周期及凋亡率检验,观察复方中药"猪康散"对人工感染PRRSV猪脾脏淋巴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复方中药"猪康散"具有降低人工感染PRRSV猪G0/G1期脾脏淋巴细胞数量,提高S期、G2+M淋巴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PI值的作用(P<0.05或0.01),以0.5%剂量组最佳;复方中药"猪康散"降低人工感染PRRSV猪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的作用以1.0%剂量组最佳。由此表明复方中药"猪康散"保健用药具有提高人工感染PRRSV猪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并降低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的作用。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48-1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洪江;沈泰钰;高三思;黄宝银;董志昊;刘润琪;何平;李蕊蕊;杨威;陈媛媛;徐闯;
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围产期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液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反映出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以及变化规律,为规模化奶牛场围产期一胎奶牛与经产奶牛的饲养管理与产后护理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年龄、体况相近的一胎次奶牛5头,经产奶牛5头作为试验动物,在产前7(-7d),4(-4d),1d(-1d)、分娩当天(0d)和产后1,3,5,7,9,11,14,17,20d时尾静脉采血10mL,分离血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葡萄糖(GLU)、钙(Ca)、磷(P)、镁(Mg)、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甘油三酯(TG)的检测。结果显示,GLU浓度一胎牛在-7,-4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在0,3,5,7,9,11,14,17,20d时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且0dGLU浓度最高。Ca浓度一胎牛在0,1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在-4和-1d时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且分娩当天最低。P浓度一胎牛在0d时极显著高于经产牛(P<0.01),一胎牛血清P浓度整体高于经产牛。Mg浓度一胎牛在1d时显著低于经产牛(P<0.05)。BHBA、NEFA、TG、TP、ALB、GLO一胎牛与经产牛各采血时间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经产牛产后血液生化指标BHBA、NEFA、TP、ALB、GLO略微的高于一胎牛。结果表明,本试验一胎牛在能量代谢指标与Ca、P、Mg指标上优于经产牛,经产牛产后发生营养代谢病的风险高于一胎牛,建议牧场管理者应重视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工作,最好做到一胎牛与经产牛的分群饲养,加强对经产牛的产后保健护理工作。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53-1757+1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刚;舒适;金锡山;许楚楚;肖鑫焕;白云龙;范子玲;夏成;杨威;
随机选取分娩当天(0d,31头)、围产后期(产后14~21d,25头)、泌乳早期(产后50~60d,39头)、泌乳中期(产后120~150d,40头)和泌乳后期(产后200~220d,40头)的奶牛为试验动物,调查和记录临床各类资料并检测血钙浓度。结果显示,5个时期奶牛的低血钙症发生率分别为90%,64%,41%,25%和43%,分娩当天发病率最高;分娩当天患低血钙症奶牛随后易患繁殖疾病、乳房炎、肢蹄病、消化系统疾病和酮病,发病率分别为33.33%,22.22%,20.37%,9.26%和14.81%,淘汰率为41%。表明该牛场低血钙症较为多发,并易引发其他疾病,淘汰率较高。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58-1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董海龙;吴琼;刘明超;王九峰;
通过组织贴块法取部分奶牛乳腺组织进行培养,并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营养因子以及控制消化时间将成纤维细胞去除,纯化出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鉴定,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原代乳腺上皮细胞特性。观察结果显示,本试验分离培养的牛乳腺上皮细胞角蛋白18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呈阳性。形态学观察及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试验所分离的上皮细胞呈鹅卵石样单层聚集,胞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细胞状态良好,传至15代以上细胞依然增殖旺盛,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奶牛乳腺机能的重要工具。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63-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5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海霞;刘俊栋;邵春艳;李建基;刘宗平;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可造成奶牛的受孕率下降甚至不育,给养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对子宫内膜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临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观测。本试验通过手术并结合子宫腔内人工接种大肠杆菌的方法,建立山羊子宫内膜炎疾病模型,观测子宫内膜炎山羊的生理指标、血液指标的变化,以揭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69-1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华;曹筠青;唐博;张学明;李子义;
PTEN基因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但PTEN基因在猪的卵母细胞、早期胚胎和各主要脏器的表达情况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猪为研究对象,利用非同位素银染DNA测序和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PTEN基因在猪卵母细胞、猪体外受精胚胎和仔猪各主要脏器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TEN基因在猪GV期卵母细胞、MII期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中持续表达,在桑椹胚期高表达,说明PTEN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尤其在胚胎致密化时期发挥重要作用;PTEN基因在仔猪各主要脏器均有表达,在肺脏高表达,说明PTEN基因对仔猪主要脏器发育尤其是对仔猪肺脏的发育发挥重要作用。试验结果为今后PTEN基因在猪卵母细胞、早期胚胎和仔猪各主要脏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74-1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红;王文涛;刘娣;
通过对比离心力、离心时间和离心次数与冻融后民猪精子质量的相关性,为改进民猪精液离心程序,提高冻精效果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2组,第1组:将采集的新鲜民猪精液分组后分别在600×g,800×g,1 000×g及1 200×g离心力条件下离心10,15和20min;第2组:在800×g,离心15min条件下,分别离心1,3和5次;离心后的精子分别经过冷冻保存再融解过程后,检测不同离心条件下民猪精子冻融后的活率、顶体完整率、质膜完整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情况。结果表明,600×g(10,15,20min)及800×g(10,15min)离心力时,不同离心时间对精子质量影响不显著(P>0.05)。1 000×g和1 200×g离心力时,随着离心力和离心时间的增加,精子质量明显降低,各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800×g离心力,离心15min条件下,精子质量随离心次数增加而降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800×g离心力,离心15min,离心1次,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子收集效率和冷冻后精子质量。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79-1782+1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博然;孟影;王传龙;王偲宇;戢爽;
试验旨在阐明延黄牛PCK1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与内脏器官的表达水平,探讨PCK1基因表达与脂肪沉积的关系。以延黄牛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及其他内脏器官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PCK1mRNA和蛋白质水平在延黄牛脂肪组织和内脏器官中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CK1基因在肾脏、皮下脂肪和腹部脂肪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背最长肌和其他内脏器官(P<0.05),在肾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皮下脂肪和腹部脂肪(P<0.05),在腹部脂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皮下脂肪(P<0.05);而在背最长肌、肺、心脏、小肠和肝脏中表达差异不显著。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腹部脂肪中PCK1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皮下脂肪(P<0.05)。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脂肪沉积机制及优化延黄牛肉品品质奠定基础。
2016年10期 v.36;No.238 1783-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