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文章;孙艺学;邓效禹;石立北;钟颖;丛彦龙;
以G57基因型分离株A/Chicken/Jilin/DH104/2012(H9N2)为HA和NA基因的供体,以A/Swan/Jilin/SN8/2009(H11N6)的6个内部基因作为疫苗候选株的骨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拯救了1株重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疫苗候选株rDH104。将该重组病毒灭活后免疫7日龄SPF鸡,28日龄加强免疫1次,血清HI抗体保护水平至少可以维持58d,表明该重组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试验为研制与当前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株抗原性相匹配的候选疫苗株提供了依据。
2018年02期 v.38;No.254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建昌;王金凤;崔元;刘立兵;袁万哲;
为实现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快速检测和分型,本试验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BVDV1和BVDV2 5′UTR基因特异性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体外转录病毒RNA作为模板,建立了BVDV1和BVDV2一步法双重荧光RT-PCR方法。结果显示,双重荧光RT-PCR对BVDV1和BVDV2的检测下限均为102拷贝;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Hobi样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施马伦贝格病毒等病毒核酸的扩增均为阴性;BVDV1和BVDV2的扩增均在102~107拷贝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和0.998;方法重复性好,BVDV1和BVDV2的变异系数(CV值)分别在0.68%~1.87%和1.25%~1.90%。本试验对665份样品进行检测,共检出BVDV阳性样品45份,其中BVDV1阳性样品39份,BVDV2阳性样品5份,BVDV1和BVDV2均阳性样品1份。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BVDV一步法双重荧光RT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广泛应用于BVDV的快速检测、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2018年02期 v.38;No.254 245-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佳暖;李得鑫;崔元;袁万哲;孙继国;
为建立快速、灵敏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序列,在其5′端非结构蛋白区域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用来检测BVDV,PEDV,SRV,TGEV等,同时建立了牛病毒性腹泻纳米PCR检测方法,经优化找出最佳的NanoPCR反应条件。经过检测,纳米PCR的最小检出量为15.2×10~(-4),PCR的最小检出量为15.2×10~(-3);BVDV的敏感性试验表明纳米PCR方法的敏感性是普通PCR的10倍。该BVDV纳米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高效的检测手段,可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也为BVDV的及时检测、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2018年02期 v.38;No.254 252-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婧怡;申之义;原霖;倪建强;张瑜;陈亚娜;李文杰;
为了解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在我国原种猪场的流行情况,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2016年1-6月采集的896份发病种猪血清样品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PEDV、PoRV、TGE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3%,89.0%,23.0%,且存在混合感染情况,其中PEDV+PoRV、PEDV+TGEV、PoRV+TGEV混合感染率分别为42.3%,8.5%,5.6%,PEDV+PoRV+TGEV混合感染率为8.9%;同时对检测样品进行了不同种猪类别的比较和不同日龄段的比较,发现不同类别种猪抗体阳性率和不同日龄种猪抗体阳性率的分布特征显著。结果说明我国原种猪场3种腹泻病毒中PoRV感染率最高,其次是PEDV和TGEV,且在不同种猪类别和不同日龄段的种猪中呈现规律性分布。本试验对国内原种猪场猪血清进行PEDV、PoRV和TGEV抗体阳性率检测,为我国种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2018年02期 v.38;No.254 25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吴金恩;郑亚东;孔贺磊;刘晓娟;马正海;丁军涛;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为了探究外泌体源性相关蛋白在绵羊痘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试验利用绵羊痘病毒感染绵羊睾丸细胞,分离外泌体,并对分离的外泌体源性蛋白进行质谱和蛋白组分析。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与蛋白质数据库进行匹配和质检筛选,共鉴别出453种宿主细胞相关蛋白和6种绵羊痘病毒蛋白。GO通路分析表明,感染绵羊痘病毒的绵羊睾丸细胞外泌体源性蛋白参与复杂的细胞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免疫反应、内吞途径、代谢及生物调控等过程,在绵羊痘病毒的感染和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有望为绵羊痘疫病的诊断试剂、新型疫苗及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2018年02期 v.38;No.254 259-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光祥;尚佑军;王艳华;宋成怡;吴锦艳;陈妍;田宏;刘湘涛;张志东;
采用冻干试验筛选出保护剂基础配方,再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法筛选主要保护剂基质,然后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V)耐热保护剂配方进一步优化,用冻干试验进一步验证筛选出1种针对ORFV保护效果最好的耐热冻干保护剂作为疫苗用候选配方。同时,依据前期试验获得的活疫苗冻干曲线,通过进一步优化,获得疫苗最佳冻干曲线。利用该冻干工艺冻干的疫苗,保护剂的保护率可达95.3%,且疫苗各项指标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要求。经37℃保存7,15,30d病毒滴度分别下降0.46,0.70,1.00;2~8℃保存3,6,12,24个月病毒滴度分别下降0.10,0.10,0.40,0.60,证明此配方制备的疫苗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本试验解决了ORFV细胞弱毒疫苗仅能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和运输的瓶颈技术问题,使疫苗的储存、运输更为方便。
2018年02期 v.38;No.254 26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谢丽基;黄莉;谢芝勋;王盛;黄娇玲;张艳芳;范晴;罗思思;谢志勤;邓显文;钟传德;
通过比较10株鸭瘟强毒与11株鸭瘟弱毒的UL2基因序列(包括GenBank中所有登录的鸭瘟病毒UL2基因序列),发现鸭瘟弱毒的UL2基因均缺失了528bp的B片段。基于UL2基因B片段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理论上能特异检测鸭瘟强毒的荧光定量PCR和常规PCR检测方法(即对鸭瘟强毒的检测为阳性,对鸭瘟弱毒的检测为阴性),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2种检测方法除了对鸭瘟强毒的检测为阳性外,对5株鸭瘟弱毒的检测也均为阳性,PCR产物的测序分析也说明扩增产物为UL2基因的B片段。结果表明,不能通过在UL2基因的B片段设计引物,来建立特异检测鸭瘟强毒的检测方法。
2018年02期 v.38;No.254 272-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海花;苗丽;王亚宾;冯艳红;
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和MALDI-Biotype 3软件对河南分离株肠球菌进行快速鉴定及同源性分析。使用甲酸提取法按照MALDI-TOF-MS要求进行样品制备,点靶并获取样品质谱图;运用Biotyper分析软件对所获取的质谱图进行鉴定和同源性分析。同时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辅助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应用MALDI-TOF-MS方法鉴定的33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13株,屎肠球菌20株,且可信度分值大于2.300,能完全鉴定到种的水平。PCA聚类分析显示,与屎肠球菌相比,粪肠球菌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而Vitek-2对屎肠球菌的鉴定结果差异较大。结果表明,MALDI-TOF MS对肠球菌的快速鉴定和同源性分析,操作快速简便,准确率高,有利于兽医临床快速诊断,将成为兽医微生物常用诊断工具。
2018年02期 v.38;No.254 276-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唐然;张小丽;马小军;李发弟;陈富强;贺佳慧;陈佳佳;李骄阳;
小尾寒羊经乳房实验性感染大肠杆菌,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感染后不同时间小尾寒羊外周血白细胞中TLR1~5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感染后外周血白细胞中TLR1~5基因mRNA的表达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TLR3、TLR4和TLR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于大肠杆菌感染后24,36,48h均出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而TLR2和TLR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于感染后72h时出现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后,TLR3、TLR4和TLR5受体与细菌的识别、炎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TLR1~5基因在绵羊大肠杆菌乳房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8年02期 v.38;No.254 281-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艳萍;郭时金;徐倩倩;苗立中;刘吉山;沈志强;莫玲;董林;李风叶;
PCR扩增irp2主要抗原表位区,构建pET-32α-irp2表达载体,转化BL21(DM3)细胞诱导表达。以纯化irp2蛋白为抗原建立ELISA检测方法,确定抗原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封闭液与封闭条件和临界值等参数,进行ELISA性能检测及应用。结果显示,PCR扩增出约519bp特异性irp2主要抗原表位基因,经菌液PCR、双酶切及DNA测序显示成功构建pET-32α-irp2表达载体。irp2目的蛋白获得有效表达,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34 500,亲和纯化后纯度达90%以上。Western blot显示目的蛋白irp2与抗血清在约34 500出现特异性显示条带。确定ELISA抗原包被质量浓度3.25mg/L、血清稀释度1∶80,封闭液为5%脱脂奶粉,封闭条件37℃1h+4℃10h,临界值为0.320。性能检测显示,其敏感性可达1∶5 120;与鸡白痢沙门菌、鸡传染性鼻炎、鸡霉形体、鸡巴氏杆菌、HPI-大肠杆菌等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40%~6.71%和5.20%~8.44%;与PCR方法对124份血清平行试验其符合率93.8%;对1 425份临床血清样品irp2抗体阳性检出率37.4%。结果表明,建立了可检测血清中irp2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适用于临床血清样品进行快速抗体检测,为HPI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免疫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2018年02期 v.38;No.254 287-292+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玉凤;程梦珺;冀亚路;蔡若鹏;孙长江;冯新;雷连成;顾敬敏;韩文瑜;
从临床分离得到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鉴定后发现其中8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前期研究发现的裂解酶LysGH15经表达并纯化后,对17株菌株都表现出高效的杀菌作用,而与耐药性无关。进一步试验发现150mg/L的LysGH15不仅能有效抑制所有菌株形成生物被膜,而且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被膜也有极强的破坏作用(P<0.01)。结果表明,LysGH15在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持续性感染及解决耐药性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2018年02期 v.38;No.254 293-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4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吴同垒;张志强;李巧玲;潘晓艺;张艳英;高桂生;史秋梅;
从秦皇岛昌黎县某海水养殖场患病大菱鲆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经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并命名Phdp QHD-1,在国内尚属首次。该菌在绵羊血平板上呈α溶血,利用PCR方法检测到Phdp QHD-1携带1种重要的溶血素hlyAch基因,与传统对杀鱼亚种无溶血素基因的特点不同。通过耐药性分析,确定了Phdp QHD-1对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链霉素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选取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钠进行联合用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后,攻毒试验显示大菱鲆死亡率高达85%,并从心血中分离到该菌,证明其为此次发病的病原菌。
2018年02期 v.38;No.254 30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宋军科;彭先启;王雪婷;胡雄峰;于三科;林青;赵光辉;
为了对陕西省羊血液样品中的泰勒虫(Theileria sp.)进行种类鉴定和遗传学分析,本试验利用形态学方法对采集的血液样品通过涂片和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观察,发现红细胞内存在大小1.0~1.5μm、原生质呈淡蓝色、染色质呈红色并处于红细胞内侧边缘的多形性虫体。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梨形虫主要表面蛋白(major piroplasm surface protein,MPSP)基因进行PCR扩增、序列分析以及进化树构建,发现有2份DNA样品(TL001和TL002)扩增出大小约800bp的目的条带。序列比对和种系发育树表明,分离到的2个虫株与GenBank中Theileria luwenshuni(GQ281044)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和99%,且位于同一进化支,提示本试验所分离到羊血液原虫为吕氏泰勒虫(T.luwenshuni),同时也为该地区羊泰勒虫病的防制奠定基础。
2018年02期 v.38;No.254 307-310+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师燕霞;凌晨;杨铭伟;张锐;朱玲;阮东;王静梅;剡根强;
为研究新疆不同地区牛支原体分离株oppD/F基因的遗传特性,从哈密、塔城等新疆不同地区的规模化奶牛场采集了疑似牛支原体感染的病死奶牛肺脏组织、关节液及鼻拭子。对病料进行病原分离,PCR检测特异性基因oppD/F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固体培养基上得到典型的"煎蛋状"菌落,并扩增出448bp特异性目的条带。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24株新疆不同地区分离株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较高,与国际标准株PG45(CP002188.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3%~100.0%,具有高度同源性。研究结果为新疆地区牛支原体流行病学分子信息及免疫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2期 v.38;No.254 31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沙洲;李诗语;卢晓冉;王莉;卜昭阳;王兴龙;
本试验旨在获得能够将大肠杆菌ST融合蛋白展示在酿酒酵母表面的重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并探究其对大鼠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将estA和estB基因克隆至pYD1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pYD1-estA-estB,应用酵母表面展示技术获得EBY-100/pYD1-estA-estB重组酵母基因工程菌。选取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工程菌组、酵母菌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工程菌菌液、酿酒酵母菌菌液,持续灌胃21d后连续3d灌胃大肠杆菌H10407菌液,取各组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制作切片,观察各段小肠绒毛的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进行统计分析。利用ELISA、real-time PCR技术观察肠道黏膜中的SIgA、IL-2、IL-4和IFN-γ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证明大肠杆菌ST融合蛋白成功在酿酒酵母表面展示;灌胃21d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工程菌组及酵母菌组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V/C值显著升高(P<0.01),工程菌组绒毛宽度显著升高(P<0.05);空肠绒毛长度、V/C值显著升高(P<0.01),隐窝深度显著下降(P<0.05);工程菌组和酵母菌组的回肠绒毛长度及V/C值显著升高(P<0.01)。灌胃大肠杆菌后,各组与灌胃前相比,空白对照组及酵母菌组的十二指肠与空肠绒毛长度、V/C值显著下降(P<0.01),空肠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1),回肠V/C值显著下降(P<0.01);工程菌组无明显变化。灌胃21d,工程菌组与酵母菌组的SIgA、IL-2、IL-4和IFN-γ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攻毒大肠杆菌后,空白对照组及酵母菌组的SIgA、IL-2和IL-4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各组的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EBY-100/pYD1-estA-estB重组酵母基因工程菌不仅具有酵母菌的益生作用,能促进小肠黏膜发育,而且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试验为新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2018年02期 v.38;No.254 316-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鹏飞;冯将;刘嫒;李婷;包细明;张益;鲜思美;
构建羊口疮病毒F1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探讨其对小鼠的免疫原性。本试验采用PCR扩增pMD18TF1L克隆质粒的F1L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VAX1载体中,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至MDBK细胞,采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F1L基因在MDBK细胞中的转录和表达。将构建的pVAX1-F1L、pVAX1空载体、PBS对照通过后腿肌肉注射的方式免疫KM系小鼠,通过间接ELISA、MTT和FACS法对该DNA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VAX1-F1L,并能在MDBK细胞中获得较高水平的表达。免疫小鼠后诱导的特异性抗体水平、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CD4~+、CD8~+细胞百分比和IL-2、IFN-γ、IL-4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pVAX1组和PBS对照组。因此,制备的重组核酸疫苗免疫小鼠后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018年02期 v.38;No.254 326-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董炳梅;张春玲;孙培娇;于智慧;王金良;苗立中;沈志强;
巨噬细胞(macrophage,M_φ)是布鲁菌的主要宿主细胞,为了探明布鲁菌感染与M_φ泛素-蛋白酶体功能之间的关系,本试验在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与促进剂IFN-γ的基础上,对M_φ感染猪种布鲁菌S2株(Brucella suis,B.suis)后细胞上清中泛素、蛋白酶体及胞内B.suis数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IFN-γ与Lactacystin对M_φ泛素的表达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IFN-γ效果显著优于Lactacystin;其次IFN-γ有效促进了M_φ蛋白酶体的表达,而Lactacystin显著抑制了M_φ蛋白酶体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将B.suis感染不同状态的M_φ,在0.5~24h分别进行胞内B.suis计数,研究表明,一方面B.suis的感染促进了M_φ泛素及蛋白酶体的表达;另一方面,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的增强,显著降低了B.suis的早期感染,但对于B.suis感染中后期作用不明显,而感染后期抑制M_φ蛋白酶体功能,却可显著降低B.suis的胞内增殖能力。
2018年02期 v.38;No.254 332-33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宇;张熙;李香;乔华;郭抗抗;
为掌握我国炭疽疫情动态,降低发病率,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控计划,现对2006—2015年农业部兽医公报中的炭疽疫情报告以及文献报道的炭疽疫情进行总结,并用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动物炭疽年均发病为22.9次,年均发病数为221.3头,每起疫情平均发病数为9.66。全国89.68%的疫情集中于西北及西南地区的青海、云南、贵州、宁夏、甘肃及内蒙古6个省(自治区),其他疫情在全国散在零星分布。近10年,我国炭疽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逐步降低。除2012年疫情略有反弹外,总体从2006—2015年每年疫情数逐步降低。炭疽一年四季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有明显季节性,随着气候的变暖和雨水的增多,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主要集中在4—10月份,疫情数占总数的81.48%,其中7—8月份占34.72%。炭疽疫情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在疫区做好疫情处置、疫病监测、疫情预警及免疫接种工作对炭疽防控意义重大。
2018年02期 v.38;No.254 336-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阳;李璐璐;骆延波;胡明;张印;张庆;刘玉庆;齐静;赵孝民;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给人畜健康带来威胁。细菌分型是揭示病原菌流行规律、传播机制以及制定相应防控措施的基础。选取水貂、人和羊源PA共78株分别进行O-抗原血清分型、H-抗原鞭毛分型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显示,60株水貂源PA主要流行血清型为G型(73.3%),其次为I,M,B,E型;鞭毛A型和B型分别占91.7%和8.3%。16株人源PA以血清型E型(25%)为主,其他型别G,M,I,B,D,F,H零散分布,鞭毛A,B型分别占68.8%和31.2%。2株羊源PA血清型为I型(100%),且均为鞭毛B型。PFGE分子分型共分为14个谱型,24个亚型,其中B1、F3、G1、H1这4个亚型的菌株同源性达到100%。结果表明,水貂源PA感染与血清G型和鞭毛A型高度相关(P<0.01);人源PA感染优势血清型为E型且与鞭毛A型显著相关(P<0.01);2株羊源PA感染均为血清I型和鞭毛B型;不同来源的PA菌株其PFGE分型呈现多样化和复杂性,相同来源的菌株其PFGE谱型有的完全相同,显示同一个克隆传播的可能,有的差异很大,显示不同分子克隆传播。本试验有助于阐明山东省3种来源PA的分子流行特征,为开展PA相关风险评估、控制及疾病诊治提供依据。
2018年02期 v.38;No.254 341-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志强;杨楠;李永慧;苏硕青;王洪彬;闫喜军;白雪;吴同垒;史秋梅;
胞外产物在细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索胞外产物在铜绿假单胞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首先从铜绿假单胞菌培养液提取其出其胞外产物,利用小鼠模型分析其致病性,并通过细胞证实了该产物对巨噬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测定其胞外产物的酶活性并利用LC-MSMS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胞外产物蛋白成分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胞外产物对小鼠有致病性,能够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吞噬细菌活性,其具有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卵磷脂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LC-MSMS分析鉴定所提纯的胞外产物中有153种蛋白成分,涉及多种酶类、细胞结构蛋白和功能性蛋白。用低剂量胞外产物免疫动物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具有较明显的保护率,可达90%。本试验为揭示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理,研制新型疫苗奠定基础。
2018年02期 v.38;No.254 349-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范现成;王会宝;刘婷丽;牛美容;宋军科;赵光辉;
为了鉴定分离自陕西咸阳地区绵羊小肠内的蛔虫,本试验对其雌雄虫的形态学指标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并提取其基因组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spacer,ITS)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形态学符合羊蛔虫的基本特征;雌雄虫的ITS序列长度分别为881,883bp,陕西绵羊源蛔虫与猪蛔虫(GenBank登录号:AB571302)的ITS1序列差异(0.4%)小于绵羊源蛔虫种内差异(0.9%),ITS2在种内和种间均无差异;基于ITS1和ITS2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绵羊源蛔虫与猪蛔虫、人蛔虫聚于一支。结果表明,绵羊源蛔虫与猪蛔虫可能是同一个种。
2018年02期 v.38;No.254 35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永杰;陆瑶瑶;董辉;杨玉荣;
选用VEG株弓形虫的卵囊和包囊分别灌胃接种昆明小鼠,采用改良凝集试验和PCR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液中的弓形虫IgG抗体和虫体基因片段。结果显示,卵囊感染的小鼠弓形虫抗体第9天100%检出;而包囊感染的小鼠弓形虫抗体第12天100%检出。VEG株弓形虫感染小鼠后,血液中可检出弓形虫的DNA片段,检出率为25%(6/24)。小鼠组织洗液可检出弓形虫抗体,但组织洗液弓形虫抗体滴度均明显低于血清弓形虫抗体滴度(P<0.05)。结果表明,小鼠急性感染VEG株弓形虫后,血清学检测方法可靠,在12d可100%检出弓形虫抗体;对于弓形虫弱毒株,PCR方法检测弓形虫核酸片段,检出率低;组织洗液能检测出弓形虫抗体,有望应用于肉类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本试验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弓形虫感染的早期诊断奠定基础。
2018年02期 v.38;No.254 359-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袁学军;张秀霞;宁淑杰;姜淑贞;刘秀凤;侯衍猛;葛利江;成子强;黄丽波;
为研究妊娠早期子宫内交感神经对PCNA的调控效应,选取180~200日龄健康的性成熟Wistar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采用静脉注射6-OHDA损毁交感神经。采用免疫组化法和qRT-PCR法,观察和分析交感神经对妊娠早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学结构以及PCN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PCN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固有层浅层的蜕膜细胞及肌层的外纵肌细胞核内存在。损毁交感神经后,子宫腺较正常的妊娠状态减少,腺上皮变薄,PCNA免疫阳性细胞减少,子宫内膜的蜕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的PCNA发生异常表达,特别是着床前的妊娠第4天(处理组)大鼠子宫腺数量减少,但腺上皮内PCNA免疫阳性细胞增强,子宫正常的组织学微环境被打乱,导致囊胚不能与子宫建立联系,出现着床数下降而排卵数基本正常的状况。免疫组化观察和mRNA相对表达量的统计分析均显示损毁支配子宫的交感神经后,导致子宫组织的蜕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的PCNA发生异常表达,打破了正常生理状态下子宫内膜发育与胚泡发育的同步性,影响妊娠早期的胚泡着床。
2018年02期 v.38;No.254 364-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易琼;张小艺;王鲁;
旨在观察PDGF-B基因沉默对LPS诱导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分泌IL-6和TNF-α的影响,为揭示乳腺上皮细胞的免疫机制提供参考数据。采用siRNA转染技术对PDGF-B基因进行沉默,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筛选最佳转染条件,并检测沉默后LPS介导其下游信号PI3K mRNA的表达量,用ELISA法检测其下游信号PI3K蛋白含量和LPS介导细胞分泌前炎症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显示,选用PDGF-B-mus-886片段的50nmol/L浓度转染组能极显著抑制PDGF-B的mRNA表达(P<0.01);PDGF-B沉默后,LPS刺激下其下游PI3K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显著性降低(P<0.05);细胞分泌IL-6的量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性降低(P<0.05),而分泌TNF-α的量各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PDGF-B可引起LPS介导乳腺上皮细胞IL-6分泌量的改变,因此,PDGF-B可作为靶基因深入研究乳腺上皮细胞的免疫功能,为乳腺炎症、肿瘤等相关乳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试验数据,为新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2期 v.38;No.254 372-377+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立增;娄安钢;刘月;胡楠;蔡锦顺;
通过筛选出黄曲霉素解毒酶(ADTZ)基因片段,采用鼠的黏蛋白启动子(MUC)成功构建了ADTZ基因肠道特异性表达载体(MUC-ADTZ-LV),并利用原核注射法制备了肠道特异性表达ADTZ转基因小鼠。PCR和South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6只携带肠道特异性表达ADTZ基因转基因小鼠。RT-PCR结果显示,ADTZ基因仅在小鼠肠道中进行了特异性表达。肠液中ADTZ的活性为(4.62±1.54)U/mL。在饲料中添加黄曲霉毒素并对小鼠进行14d的喂养试验,之后对血清生化指标及小鼠血清和肝脏中黄曲霉毒素的残留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组血清中总蛋白(TP)和球蛋白(GLP)的含量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而转基因组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转基因组小鼠血清和肝脏中黄曲霉毒素的残留量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和肝脏中黄曲霉毒素的残留量。本试验在转基因小鼠的肠道中成功生产了ADTZ,并降低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小鼠毒性的影响。
2018年02期 v.38;No.254 378-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牟月;李银生;王秀红;周新初;邱江平;艾晓杰;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分析技术分析小型猪肝脏的蛋白质表达,以探讨恩诺沙星对猪肝脏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低剂量组(5mg/kg)、中剂量组(25mg/kg)和高剂量组(125 mg/kg)都发现了glyoxal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GLOD4)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在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都发现了线粒体stress-70protein(HSP70)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恩诺沙星会对部分猪肝脏蛋白质表达造成影响。
2018年02期 v.38;No.254 383-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健;吴姝;马玉芳;俞道进;黄一帆;
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中药"芪归催乳散"超微粉对母猪泌乳性能及仔猪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24头胎次、分娩期相近的待产长白二元母猪,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自产前7d开始,对照组母猪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2组的母猪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和2%的芪归催乳散超微粉,直至断奶。仔猪分别于出生当日、20日龄及断奶时测体质量,计算泌乳量;并于断奶当日从每窝随机挑选2头仔猪采血,检测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母猪则收集初乳,并于产后4,21d采血,用于检测初乳成分及泌乳相关激素水平。结果显示,在饲料中添加芪归催乳散超微粉能显著提高母猪泌乳量、初乳中蛋白含量以及初乳中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和促甲状腺素(TSH)水平(P<0.05),显著提高母猪血清中催乳素(PRL)和生长激素(GH)水平(P<0.05);同时能显著提高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上述结果表明,芪归催乳散能显著提高母猪泌乳相关激素水平,促进泌乳;同时能提高哺乳仔猪免疫和抗氧化功能。
2018年02期 v.38;No.254 38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