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玉堃;郭婉莹;明胜利;郭豫杰;杨国宇;
为表达出高可溶性的GP5/M蛋白并检测其免疫原性,本试验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HN07-1毒株ORF5和ORF6基因序列上GP5和M蛋白的编码核苷酸序列进行密码子偏爱性优化设计,构建了GP5/M融合Grifin、GST、MBP、NusA、Sumo、Thioredoxin、γ-crystallin、ArsC、PpiB、CeHSP17共10种不同可溶性标签的表达重组载体。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IPTG诱导,SDS-PAGE电泳对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进行检测,筛选出高可溶性表达的GP5/M融合蛋白。重组蛋白通过Ni-NTA Agarose亲和纯化,免疫家兔,对获得的兔抗GP5/M血清进行间接ELISA和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成功构建10个GP5/M表达载体,10个标签中,MBP与GP5/M蛋白相融合的可溶性表达效果最好,并获得了高纯度的MBP-GP5/M重组蛋白质;通过免疫家兔,检测重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并能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建立了稳定获得GP5/M重组蛋白质的方法,初步鉴定了重组蛋白的免疫效力,为PRRSV亚单位疫苗的后续研究及大量制备奠定基础。
2018年04期 v.38;No.256 609-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3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利卫;曹贝贝;李炳晓;张云飞;韦学雷;韩丽;胡慧;
猪Delta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 coronavirus,PDCoV)是一种新发现的仔猪腹泻类冠状病毒,感染仔猪主要表现出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等临床症状,和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临床症状极其类似,且临床上混合感染病例较多,单靠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很难辨别这2种疾病,因此建立同时检测且能区分PDCoV和PEDV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参照GenBank登录的PDCoV M基因和PEDV ORF3基因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扩增相应的基因片段,克隆构建重组质粒pMD-18T-PDCoV-M与pMD-18T-PEDV-ORF3,测序验证后,分别以此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建立了能同时检测PDCoV和PEDV的SYBR GreenⅠ双重荧光RT-PCR方法,并对其扩增体系和扩增条件等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所建立的双重荧光RT-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试验成功建立了能同时检测PDCoV和PEDV的SYBR GreenⅠ双重荧光RT-PCR方法,最低能检测到PDCoV和PEDV分别是28.6拷贝/μL和99.6拷贝/μL的质粒浓度,显示出较好的敏感性;在同样扩增条件下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仅能检测出PEDV和PDCoV,而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伪狂犬病毒(PRV)等均不产生特异性扩增曲线。将所建立的双重荧光RT-PCR方法以及单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对198份临床收集的仔猪腹泻样品进行PEDV和PDCoV检测,结果显示,PDCoV阳性样品41份,阳性率为20.7%;PEDV阳性样品59份,阳性率为29.8%;同时感染这2种病毒的样品17份,阳性率为8.6%。与单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PEDV和PDCoV的检出率一样,符合率100.0%。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DCoV和PEDV的双重荧光RT-PCR方法,能同时准确地检测PDCoV和PEDV,这为PDCoV和PEDV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奠定基础。
2018年04期 v.38;No.256 618-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谷婷;庞培;湛洋;奉湘艳;徐奇;刘沅;贺延峰;方满新;邓治邦;
本试验选取11头6周龄健康仔猪(母源抗体呈阳性4头为A组;母源抗体呈阴性7头,随机选取其中4头为B组;剩余3头为C组,作为空白对照),A、B组进行人工攻毒,获得了实际生产中PCV2亚临床感染状态,采用荧光定量PCR与组织病理切片技术相结合,旨在探究机体各脏器(心、脾、肺、肾、淋巴结)组织中PCV2病毒载量与病理损伤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组以淋巴结、脾免疫器官的组织病毒载量最高,然而,B组,淋巴结、脾免疫器官的组织病毒载量反而偏低;组织病理学发现PCV2主要引起淋巴结、脾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坏死、损耗,肺脏间质性肺炎,肾脏间质性肾炎,心脏心肌炎等病变。相同脏器的组织病毒载量和病理损伤程度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不同个体其相同脏器的组织病毒载量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性,而相同个体其不同的脏器之间组织病毒载量与病理损伤程度的规律性还有待进一步试验。本试验为PCV2的实践病理诊断,疫苗免疫效力评价,疾病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2018年04期 v.38;No.256 625-630+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6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钟如婷;孙淑鹏;丁洁;张远远;张桂红;
为了解广州市活禽市场禽流感病毒(AIV)的流行和变异情况,本研究于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从广州市部分活禽市场采集禽咽喉拭子1 579份,对样品处理之后进行分离和RT-PCR鉴定,通过对HA、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后,共检测到9株H9N2亚型禽源流感病毒。9株分离株的HA基因属于BJ/94-like分支,核苷酸相似性为93.2%~99.7%;有8株分离株的HA基因裂解位点的序列为P-S-R-S-S-R,1株的HA基因裂解位点的序列发生了P/L-S-R-S-S-R的替换。HA蛋白第226受体结合位点的氨基酸均为亮氨酸(Leu),具有人流感受体结合的特征。6株分离株的NA基因属于BJ/94-like分支,3株属于HK/G9-like分支,说明不同分支的病毒开始出现重组。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部分活禽市场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序列分析,掌握活禽市场流感病毒的流行变异趋势,为流感病毒的综合防控及保障公共卫生健康提供参考。
2018年04期 v.38;No.256 631-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马圣明;滕蔓;李会珍;党露;宋丽娜;郅玉宝;邓瑞广;罗俊;
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河南鸡群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流行毒株,了解当前MDV分子进化特征并为鸡马立克病(MD)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根据MDV基因组设计了meq、gE、gI、gB、pp38以及132-bp重复序列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扩增和DNA测序分析对河南焦作土鸡群8份MD疑似病例进行了确诊,并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盲传培养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分离鉴定了3个流行毒株,分别命名为HNJZ101、HNJZ102和HNJZ103。结果显示,3个MDV分离株均为血清1型(MDV-1)毒株,未发生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共感染,并且132-bp重复序列基因均为双拷贝。meq、gE和gI基因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临床病例样本及3个MDV新分离株的meq基因与国内外温和毒或疫苗毒株的meq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64.7%~78.8%,但与MDV强毒株的同源性高达98.9%~100.0%;gE和gI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较高,分别为99.1%~99.9%和99.3%~100.0%。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表明,HNJZ101、HNJZ102和HNJZ103与绝大多数此前分离的河南毒株及国内MDV强毒株同处于一个大的进化分支。研究结果表明,3个分离株HNJZ101、HNJZ102和HNJZ103很可能是当前河南土鸡群中流行的致病性MDV-1毒株,其确切的致病型及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8年04期 v.38;No.256 637-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陶志;刘新鑫;丁壮;杨莹莹;费亦东;陈严玉;李俊姣;鲁承;尹仁福;
根据GenBank发表的6型副黏病毒(APMV-6)参考毒株(KF267717.1)M基因序列,利用Oligo7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重组阳性质粒为标准品,建立了APMV-6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检测方法经优化后,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R2=0.998,扩增效率107.322%。本方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最低检出拷贝数为2.78×10~2copies/μL,与NDV和APMV-4不发生特异性反应,比常规检测方法检出率高18%,可将其用于APMV-6的定量检测以及临床早期快速诊断。
2018年04期 v.38;No.256 645-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昌明;张群;刘亚静;郭淳光;贾英琪;李欣;王新平;
2016年,内蒙古乌兰浩特某羊群暴发临床上以发热、流涎、口腔黏膜严重溃疡、呼吸道症状严重为特征的疫病,发病率为34.30%,死亡率为49.60%。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与病理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确定该羊群暴发的疫病为小反刍兽疫(PPR)。应用PCR技术,扩增分离毒株NH13的N蛋白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结果显示NH13毒株与国内外新近报道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毒株的同源性高达96.4%,表明引起该次暴发流行的PPRV NH13毒株与近几年国内不同地域暴发的PPRV可能源于同一病毒。本研究结果为PPR的防控提供分子流行病学理论依据。
2018年04期 v.38;No.256 650-654+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晓;李丽;葛雷;李垚;戴建军;王书全;张树山;吴彩凤;张德福;
为了解上海地区羊口疮病毒(ORFV)流行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变异情况,采集疑似ORFV感染的羔羊唇部结痂组织,应用PCR、MDBK细胞分离培养、电子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等方法,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这2个分离毒株保护性抗原基因F1L、B2L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2株ORFV,将其分别命名为ORFV-F416、ORFV-F429。其中,2株分离株F1L基因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2%~99.4%,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4%~99.4%,遗传进化树分析均显示2株均属于同一分支,且与福建株FJ-YX(KC568410)亲缘关系最近。但与相关参考毒株相比,分离株FIL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在44~66位不存在核苷酸的缺失,表明上海流行株与FJ-YX株存在一定的变异。2株分离株B2L基因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9.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7%~98.9%,且在遗传进化树上均与广西株GX-YB(JQ904793)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与中国疫苗株(JQ904789)亲缘关系较远。表明从上海地区分离得到的2个毒株与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ORFV毒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分离株的FIL基因和B2L基因存在一定变异。
2018年04期 v.38;No.256 65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稳欣;薛慧文;张学勇;王光华;马利青;
以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为基础,采用PCR方法对采集于绵羊腐蹄病发病地区水样和土样环境中坏死杆菌和节瘤拟杆菌的存在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4份样品中有1份水样为坏死杆菌阳性,其余为阴性,节瘤拟杆菌检测全为阴性。将扩增所得基因KY130428通过BLAST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片段与FJ230831序列同源性为99%,表明样品中存在坏死杆菌。从羊圈周围动物饮水中检测到坏死杆菌的存在,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摸清羊场环境中腐蹄病病原的分布情况,为该病的防制提供参考依据。
2018年04期 v.38;No.256 662-664+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章程;张婷婷;程方俊;曹立亭;蒋梦娜;付婷婷;范娟;林永润;郑凯文;
为确诊重庆涪陵地区一山羊养殖场发生山羊皮下脓肿的病原,采集病料分离病原、进行药敏试验。通过生化试验和16S rRNA分子方法鉴定病原菌;PCR扩增分离株的神经氨酸酶基因(neuraminidase,NA),并利用细菌神经氨酸酶的隐马尔科夫模型(Pfam编号为PF13088)搜索自建的本地蛋白质组数据库,通过MEGA7.0构建系统进化树,从而分析神经氨酸酶基因在脊椎动物、寄生虫、真菌、细菌和病毒中的遗传进化特征,并利用PredictProtein进行分离株神经氨酸酶的点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与JQ975932.1(中国新疆)株化脓隐秘杆菌序列同源性高达99.7%,结合生化特性确诊分离株为化脓隐秘杆菌;利用模型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14条神经氨酸酶氨基酸序列。神经氨酸酶遗传系统进化树显示,细菌神经氨酸酶主要集中在放线菌门中,脊椎动物的神经氨酸酶主要聚集在GroupⅠ和GroupⅡ,寄生虫的神经氨酸酶主要集中于GroupⅠ,真菌神经氨酸酶分布较广,存在GroupⅠ、GroupⅡ以及GroupⅣ中,而病毒神经氨酸酶主要分布于GroupⅠ和GroupⅡ。点突变分析表明,细菌神经氨酸酶不同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对神经氨酸酶功能的影响不同。
2018年04期 v.38;No.256 665-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萍;王展慧;陈胜利;郝华芳;张勇;殷宏;储岳峰;刘永生;
为了解中国牛支原体的流行趋势,本试验应用已经建立的牛支原体分型方法,将中国的15株牛支原体进行MLST分型,同时结合数据库中已有的11株中国株的ST型,分析牛支原体中国株的种群结构及进化关系。分型结果显示,15株分离株均获得一样的等位基因号及ST型;共计26株中国株分属于3个ST型,即R-ST10(16/26),RST33(9/26),R-ST34(1/26),而且彼此之间只有1个等位基因的差异,10型和33型之间的差异是rpoD基因,33型和34型之间的差异是danA基因;说明目前牛支原体中国株的种群结构相对单一,流行菌株相对稳定。
2018年04期 v.38;No.256 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鸿雁;景瑾;董蓉莲;仇保丰;蒋荧梅;朱顺星;王生存;邵义祥;
根据免疫蛋白组学研究的质谱结果获得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和已发布近源物种天冬氨酸蛋白酶(ASP)蛋白序列设计引物,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获得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ASP的全基因序列,将其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Competent Rosetta2(DE3)pLysS,通过IPTG诱导表达重组ASP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ASP序列全长为1 568bp,最大ORF为1 407bp。Western blot分析发现,ASP在诱导后37℃培养4h条件下有表达,但全部为不溶性表达;在诱导后20℃过夜培养条件下有表达,且有少量可溶性表达;证实重组ASP蛋白确实对E.stiedai有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获得E.stiedai ASP的全基因序列以及重组ASP蛋白。
2018年04期 v.38;No.256 676-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常建新;李善春;李阳;杨康;苏艳;
为评价马流产沙门菌来源的鞭毛蛋白FljB(flagellin B)的免疫原性及免疫效果,本试验通过PCR扩增该菌的鞭毛蛋白基因FljB,构建重组质粒pET28a-FljB,并用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FljB免疫小鼠。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大小约为41 300。该蛋白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体液免疫水平,二免后小鼠血清中抗体水平可达1∶21 500。该蛋白免疫后对小鼠的攻毒保护力为75%。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利用该蛋白进行马相关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奠定基础。
2018年04期 v.38;No.256 682-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宋瑞其;瓦热斯·吐尔松;王振宝;阿拉西·阿滨;张杨;巴音查汗;
旨在研究新疆伊犁地区马梨形虫病的流行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5黏3-6月定点采集了伊犁地区马的213份血样及其体表硬蜱712只,4个月的蜱指数分别为2.22,3.59,5.73,2.28;借助PCR检测马及其体表硬蜱的带虫率,结果显示,被检马匹全血DNA阳性率分别为37.93%,52.17%,53.06%,18.33%;硬蜱带虫率为11.12%,16.67%,20.13%和6.24%。该区4,5月份为马梨形虫病的高发期,马泰勒虫(4月)与驽巴贝斯虫(5月)的感染高峰期有所不同。马源性梨形虫病与媒介蜱带虫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与蜱指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故该病的流行与带虫媒介蜱的活动规律有直接关系。
2018年04期 v.38;No.256 687-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许汪;杜寿文;曹婷婷;郑威;白杰英;田明尧;王茂鹏;赵飞;朱羿龙;孙文超;刘立明;赵翠青;李昌;金宁一;
Ⅲ型干扰素(interferon lambda,IFN-λ)在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黏膜免疫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猪肺巨噬细胞CRL2845中扩增获得猪IFN-λ1基因(pIFN-λ1),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和信号肽预测;将含信号肽的pIFN-λ1基因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通过常规的质粒转化、阳性菌落筛选、质粒提取及酶切鉴定,获得重组质粒pcDNA-pIFNλ1;利用脂质体转染CRL2845细胞,转染48h后通过qRT-PCR、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分析pIFN-λ1表达及胞内定位;收集转染细胞总RNA,通过qRTPCR方法分析OAS1、ISG15、PKR、IFITM3等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并利用含报告基因的痘病毒VTT-EGFP感染瞬时表达pIFN-λ1的CRL2845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pIFN-λ1抗痘病毒效果。结果显示,成功在猪肺巨噬细胞中扩增获得pIFN-λ1基因,并在CRL2845细胞内成功表达;瞬时表达后选择性诱导OAS1、ISG15的表达,并可抑制约38%的痘苗病毒感染CRL2845细胞。结果表明,瞬时表达pIFN-λ1能选择性诱导部分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且具有抗病毒活性,为深入研究猪IFN-λ1在宿主抗病毒免疫和黏膜免疫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奠定基础。
2018年04期 v.38;No.256 692-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翟俊琼;周霞;邹舒展;张贺;吴梦矾;罗满林;
为探究副流感病毒5型(PIV5)的遗传变异状况,对PIV5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于2014—2016年,收集疑似PIV5感染病例样品14份(小熊猫4份,非洲狮4份,东北虎1份,华南虎1份,环尾狐猴4份)做相应处理,接种Vero细胞并通过PCR检测,对检测到的PIV5的F基因进行扩增,连接目的片段至pMD19-T Simple Vector,测序并做序列分析。结果成功从华南虎、东北虎和小熊猫标本中分离出3株PIV5,分别命名为PIV5-SR,PIV5-ST,ZJQ-221。3株病毒接种到Vero细胞上,均能使Vero细胞出现空泡、拉网的现象。用相关软件分析该病毒F基因序列发现,3株病毒的F基因分别有5,6,4处突变;建立遗传进化树表明,3株病毒处同一分支,均与韩国犬源1168-1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
2018年04期 v.38;No.256 700-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鹏飞;冯将;鲜思美;刘嫒;李婷;包细明;张益;张素辉;
为研究所构建羊口疮病毒(OrfV)B2L基因DNA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效果,本研究对pMD18T-B2L质粒进行PCR扩增,克隆B2L片段至pVAX1载体中构建pVAX1-B2L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采用脂质体法将pVAX1-B2L真核表达质粒转染MDBK细胞,RT-PCR和IFA法检测B2L基因在MDBK细胞中的转录和表达;将构建的DNA疫苗免疫KM系小鼠,采用间接ELISA、MTT和FACS法对其诱导的免疫应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VAX1-B2L真核表达质粒,并在MDBK细胞中表达;免疫小鼠后,DNA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OrfV特异性抗体;脾淋巴细胞增殖、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和IL-2、IFN-γ、IL-4细胞因子均高于pVAX1组和PBS组。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DNA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2018年04期 v.38;No.256 704-708+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金勇;肖朋朋;孙文超;解长占;张萍;韩继成;南福龙;曹亮;温树波;田明尧;鲁会军;金宁一;
构建表达基孔肯雅病毒E1蛋白的重组腺病毒,鉴定该重组腺病毒,并对该重组腺病毒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构建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Ad5-EGFP-CHIKV-E1,将质粒Ad5-EGFP-CHIKV-E1与腺病毒骨架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rAd5-EGFP-CHIKV-E1,并通过Western blot与PCR方法鉴定E1基因表达的稳定性。PCR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可扩增1323bp大小的条带;经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腺病毒可表达大小为52 000的E1蛋白。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rAd5-EGFP-CHIKV-E1可以成功表达基孔肯雅病毒E1基因;提取第0,2,4,6,8,10,12,14,16代重组腺病毒基因组,经PCR鉴定证实重组腺病毒在16代内稳定性良好。成功构建出表达基孔肯雅病毒E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5-EGFP-CHIKV-E1,该病毒可以稳定表达,为研发基孔肯雅病毒疫苗奠定基础。
2018年04期 v.38;No.256 709-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贾俊鹏;张冬星;康元环;张海月;孙武文;单晓枫;钱爱东;
为确定吉林省黄金鲫鱼发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黄金鲫体内分离到致病菌JLJ-1,对该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并对16S rDNA和管家基因gyrB、rpoD、dnaJ序列、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耐药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阴性菌,结合细菌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理化生化特性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rnonas veronii,A.veronii)基本相同;16S rDNA与gyrB、rpoD、dnaJ序列进化比对分析显示,该病原菌与A.veronii同属一个分支,且同源性较高。将分离菌人工感染黄金鲫,7d后黄金鲫全部死亡,且临床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发现,JLJ-1株可扩增出6种毒力因子:气溶素(aer)、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黏附素(Aha)、丝氨酸蛋白酶(ser)、核酸酶(exu)及脂肪酶(lip)。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氟苯尼考、头咆哌酮及头炮曲松等药物比较敏感。本研究为黄金鲫感染A.veronii的鉴定及治疗药物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04期 v.38;No.256 716-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崔艳艳;王晓星;张艳;史柯;菅复春;张龙现;王荣军;宁长申;
为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针对GenBank A.phagocytophilum 16S rRNA基因保守序列(JN558815),设计1对引物1-25F/183-205R。以已知引物EE1/EE2和该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出预期大小片段(205bp),构建含有16S rRNA基因的重组质粒,以质粒为模板构建了标准曲线。以1-25F/183-205R为荧光定量PCR引物,建立A.phagocytophilum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和临床样本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6.4×10~3~6.4×10~8 copies/μL相关系数为0.99,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所建方法能特异地检出A.phagocytophilum,对绵羊无浆体、牛无浆体和环形泰勒虫基因组DNA和灭菌双蒸水均无交叉反应;可检测到6.4×10~2 copies/μL的标准质粒DNA,比常规PCR敏感性高100倍;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2.0%,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利用该方法对30份羊血液临床样品检出率比巢式PCR高16.67%。该研究为A.phagocytophilum临床检测和定量分析病原感染程度奠定理论基础。
2018年04期 v.38;No.256 722-726+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小涵;张雪寒;张碧成;张强;何孔旺;
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结构蛋白VP1难以实现体外的高效表达。本研究为获得良好免疫原性的VP1蛋白,选用肝片吸虫Fh8小肽段作为新型融合表达标签,构建重组Fh8-VP1免疫原,以期获得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分别合成VP1的20~40aa和129~169aa之间的核苷酸片段,并用2个甘氨酸(GG)连接2个片段,合成的核苷酸片段(ΔVP1)克隆入Fh8标签之后,构建重组菌BL21(DE3)/pColdⅠ-Fh8-ΔVP1,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形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重组His-Fh8-ΔVP1的抗原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BL21(DE3)/pColdⅠ-Fh8-ΔVP1,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且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菌体蛋白,可与猪源FMD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2018年04期 v.38;No.256 727-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庆侠;田发益;董海龙;巴平;
为研究左旋多巴胺和甲氧氯普胺联合使用对于藏系公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西藏林芝当地藏公羊4只,在左季肋部埋植左旋多巴胺和甲氧氯普胺。利用胃肠电图仪检测瘤胃肌电的变化;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血常规的变化,并观察其生长增质量情况。结果发现,瘤胃肌电各导联位点试验后平均频率(12.86±2.04,12.86±1.70,15.00±0.83,12.86±0.51)比试验前(4.86±0.52,5.45±1.28,5.45±0.42,5.81±0.12)的平均频率显著增加(P<0.05);红细胞总数从试验前的(1.94±0.14)×10~(12)/L升高到试验后的(4.13±0.28)×10~(12)/L,差异极显著(P<0.01);血红蛋白从846g/L升到1 118g/L,差异显著(P<0.05);假手术对照组体质量增速为(0.059±0.012)kg/d,试验组为(0.080±0.010)kg/d,埋植试验促使体质量增加效果明显(P<0.05)。证明埋植左旋多巴胺和甲氧氯普胺可使藏系绵羊出现适应高原的生理变化,并使消化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生产性能。
2018年04期 v.38;No.256 731-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万春云;刘发梅;向金梅;
目前犬瘟热发病表现腹泻症状的病犬占很高的比例,而犬瘟热疾病表现消化道症状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5-羟色胺(5-HT)是消化系统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节物,而且90%以上分布于肠道,在腹泻性的疾病中可能起着巨大作用。为探讨犬瘟热病犬胃肠道5-HT细胞的变化及其在病理中的作用,取5只消化道型犬瘟热病犬胃肠组织,常规切片,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犬胃肠道内5-HT胺细胞进行定位,观察其形态特征与分布密度。结果显示,胃肠道内5-HT胺细胞呈现明显多形性,大小不均一。胃部的5-HT胺细胞主要集中在胃腺上皮细胞之间;肠道内的5-HT胺细胞主要分布于肠上皮基底部、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在消化道型犬瘟热病犬胃肠道中5-HT胺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在胃中5-HT胺细胞的密度在胃幽门处显著高于胃部其他部位,在肠道内结肠处的分布数量显著低于其他肠段,在整个胃肠道内呈不规则波浪形分布,并且5-HT胺细胞密度与腹泻程度明显相关。试验结果提示5-HT胺细胞可能参与犬瘟热发病过程,其增高是由于犬瘟热病毒或者继发感染的其他病原菌破坏消化道的正常组织结构刺激胃肠道内的5-HT胺细胞代偿性增加。
2018年04期 v.38;No.256 736-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杜冬华;利凯;周静;梁淑珍;王鹏;刘春凌;
为探讨盐酸小檗碱(BBR)在仔兔大肠杆菌性腹泻中的作用及其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试验选取120只30日龄新西兰兔,接种大肠杆菌待出现腹泻症状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第1组为BBR低剂量治疗组(0.1g/kg),第2组为BBR中剂量治疗组组(0.2g/kg),第3组为BBR高剂量治疗组(0.3g/kg),第4组为不用药感染组,另取10只健康仔兔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按各剂量连续口服给药5d。每天定时测体质量,观察临床症状,统计有效率、治愈率、死亡率作为评价指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肠道组织内NF-κB p65基因及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感染组仔兔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及腹泻等临床症状,且体质量下降明显;与感染组相比,治疗组仔兔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随着用药剂量增加仔兔肠道组织内NF-κB mRNA及其蛋白表达极显著减弱(P<0.01)。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大肠杆菌感染诱导仔兔腹泻导致肠损伤过程,而BBR可下调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治疗大肠杆菌导致肠损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8年04期 v.38;No.256 741-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红伟;王迪;王羽;张喜庆;耿昕颖;褚存;高云航;
近年来不同铜源对猪消化道的影响多有报道,本试验为了了解不同铜源以及铜含量对猪呼吸道菌群的影响,选取15头体质量为(29±2.8)kg、无呼吸系统疾病、无抗生素使用史的健康阉公猪随机分成5组,每组日粮中添加不同含量不同种类的铜源。A组为对照组,每日基础日粮中铜含量为10mg/kg。B组和C组为硫酸铜组,B组每日基础日粮中硫酸铜含量为150mg/kg,C组每日日粮中硫酸铜含量为300mg/kg;D组和E组为氨基酸铜组,D组每日日粮中氨基酸铜含量为150mg/kg,E组每日日粮中氨基酸铜含量为300mg/kg。20d后宰杀,无菌条件下取各组猪喉头气管内容物,通过PCR-DGGE法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硫酸铜对呼吸道菌群的影响较大,铜含量过高会使呼吸道菌群的种类减少,即无机铜对呼吸道菌群的影响高于有机铜对呼吸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铜会使呼吸道菌群的多态性减少。
2018年04期 v.38;No.256 746-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路晓杰;刘久茜;曹永国;付云贺;张泽财;李艳欣;王雯卿;李炎燚;沈鹏;张乃生;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与肥胖密切相关,并且以肝脏的炎症和脂肪浸润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近年来,由于高营养的饲养方式,导致在宠物临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犬猫患有NAFLD,因此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普洱熟茶作为一种微生物发酵茶,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以及降脂减肥功效。为了探讨普洱熟茶提取物(Pu-er tea extract;PTE)对NAFLD的调控作用是否与机体肠道菌群改变有关,试验以C57BL/6N小鼠作为犬猫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高脂饲料诱导NAFLD,然后通过饮水给予PTE。结果显示,经过为期12周的PTE作用,实验动物体质量显著下降,皮下脂肪及附睾脂肪的质量也显著降低。病理切片显示,肝脏的脂肪浸润明显降低;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及游离脂肪酸的浓度显著下降;荧光定量测定显示,肝脏中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升高。最后对粪便中的微生物通过荧光定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以及减肥细菌Akkermansia都发生了差异性变化。结果表明,PTE对NAFLD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宿主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PTE治疗及预防临床宠物的NAFLD奠定基础。
2018年04期 v.38;No.256 751-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7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惠铄智;蔡维北;孔祥杰;杨海天;姜海龙;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黄芪茎叶对断奶仔猪饲料养分消化率、小肠食糜理化特性及盲肠发酵效果的影响。选择36头平均体质量为(10.84±1.86)kg的长×大二元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0.0%黄芪茎叶组(对照组)、2.5%黄芪茎叶组(Ⅰ组)、5.0%黄芪茎叶组(Ⅱ组)和7.5%黄芪茎叶组(Ⅲ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预饲期5d,正式期35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Ⅰ组粗蛋白、粗纤维及干物质消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显著降低(P<0.05);相比对照组,Ⅰ组小肠各段pH值差异显著(P<0.05),小肠各段失水率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十二指肠、空肠胰蛋白酶活性以及空肠、回肠脂肪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组仔猪盲肠pH值降低,同时提高了总VFA的含量,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黄芪茎叶会对仔猪养分消化率、小肠食糜理化特性以及盲肠内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以2.5%添加量最为适宜。
2018年04期 v.38;No.256 759-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国辉;刘佳;刘建伟;郭莉;刘聚祥;何欣;
为研究地黄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灌胃给予小鼠地黄提取物,通过免疫器官指数、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白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活性,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IL-2、TNF-α生成水平评价地黄提取物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水平以及血清中IgG、IgA含量评价地黄提取物对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地黄提取物可显著提高免疫器官指数,提高碳粒廓清指数,IL-2和TNF-α水平也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比值、血清溶血素水平及脾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提高;地黄提取物不同剂量组小鼠血清IgG、IgA水平也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果表明,地黄提取物能促进小鼠免疫功能。
2018年04期 v.38;No.256 765-769+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0 ] - 肖杰;王居强;牛晖;袁宝;姜昊;张嘉保;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深度测序技术明确了子宫内膜炎发病牛子宫经土霉素治疗前后的菌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土霉素治疗前后菌群结构比例变化较大的门是Bacteroidetes、Fusobacteri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Actinobacteria、Tenericutes。变化较大的属是Bacteroides、Histophilus、Fusobacterium、Ochrobactrum、Porphyromonas、Helcococcus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其中,土霉素对Bacteroidetes门、Fusobacteria门、Bacteroides属、Fusobacterium属、Ochrobactrum属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但对Firmicutes门、Proteobacteria门和Histophilus属、Porphyromonas属部分菌种抑制效果不佳。研究结果为更加合理利用土霉素进行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4期 v.38;No.256 770-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蓝丽华;杨怡;左保杏子;陈学秋;杜爱芳;
自苦木科植物鸦胆子中提取了鸦胆子油(BJ-PE)、鸦胆子乙醇萃取物(BJ-EE)和鸦胆子水提物(BJ-WE),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鸦胆子油的化学成分,并探讨了鸦胆子提取物对鸡球虫卵囊孢子化的影响及对子孢子的直接杀伤作用。结果显示,通过GC-MS法鉴定出鸦胆子油中含有32种化合物,主要为脂肪酸、脂肪醇类化合物及少量芳香族化合物。鸡球虫卵囊经BJ-EE、BJ-WE和Bruceine-D处理后,未孢子化率升高,其中8g/L BJ-WE处理组中未孢子化卵囊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子孢子经BJ-EE和Bruceine-D处理后,数量显著减少,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出变短、变圆的趋势。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子孢子或萎缩成小球,外膜轮廓模糊,淀粉粒减少;或细胞膜破裂,胞内细胞器排列混乱;或呈现哑铃型,结构扭曲。综上所述,鸦胆子提取物对鸡球虫卵囊的孢子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子孢子具有较强的直接杀伤作用,为抗球虫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选择。
2018年04期 v.38;No.256 776-783+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1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赵艳坤;邵伟;余雄;
探究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乳脂合成及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利用Transwell小室双层共培养,BMECs单纯培养为对照组,IGF-ⅠR抑制剂AG1024处理细胞,检测上清IGF-Ⅰ、甘油三酯(TAG)含量变化,再用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信号阻断剂LY294002孵育细胞,RT-qPCR检测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脂肪酸合成酶(FASN)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SREBP1)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结果显示,共培养后BMECs的IGF-I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TAG含量显著升高(P<0.05);加入AG1024后,IGF-I明显受到抑制(P<0.01),显著降低了各组TAG含量及各基因的表达丰度(P<0.05);LY294002抑制了PI3K(P<0.01)、AKT、mTOR(P<0.05)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了TAG含量及ACACA、FASN、SREBP1mRNA的表达(P<0.05);共同处理后极显著降低了TAG合成量及各基因相对表达丰度(P<0.01)。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通过IGF-Ⅰ介导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调BMECs乳脂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丰度,促进TAG的合成。
2018年04期 v.38;No.256 784-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媛旭;张强;范古玥;杨宇宸;金美玉;叶倩倩;李心慰;刘国文;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几年前才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先天免疫防御机制,目前NETs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当缺乏有效抗衡调节时,它又能损伤组织、引发自身免疫等疾病。本试验为了研究作为酮病奶牛高酮血症的主要成分之一的乙酰乙酸(ACAC)对NETs表达量的影响,体外添加不同浓度ACAC处理中性粒细胞,运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定性评价NETs的生成;采用PicoGreen~dsDNA染料定量检测细胞上清游离DNA和Western blot反映NETs生成量。结果显示,高ACAC组产生NETs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组(P<0.05),表明高ACAC可以体外成功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
2018年04期 v.38;No.256 791-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章杰;柴捷;陈磊;
为了解血液中外泌体miRNA的表达情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来源于相同个体的猪血清和血浆外泌体miRNA表达谱。结果显示,血清外泌体中提取的RNA浓度显著高于血浆外泌体(P=0.02),从2个文库中共检测到187个成熟体miRNAs,对应165个前体。鉴定出了在2个文库中丰富表达的17个miRNAs,暗示这些miRNAs在血清和血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筛选出99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54个在血清外泌体中高表达,45个在血浆外泌体中高表达。通过靶基因预测和功能注解分析,丰富表达的miRNAs广泛地参与到机体的生理学过程中。本研究对猪血清和血浆外泌体miRNA进行了鉴定及比较,为深入研究外泌体miRNA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4期 v.38;No.256 795-801+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樊爽爽;张雪梅;郭珍珍;曾磊;鲁绍芳;鲁维飞;韩立强;褚贝贝;杨国宇;王江;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荧光显微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cripto基因进行克隆、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探讨cripto对C2C1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和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MyoD、MyoG、P21、MHC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phiC31-cripto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转染phiC31载体和cripto基因共转染的C2C12细胞表达强烈的绿色荧光,且对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显著性影响;Q-PCR检测MyoD、MyoG、P21、MHC结果证实,猪cripto可以促进细胞分化因子MyoD、MyoG、P21、MHC的表达。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地构建了C2C12-phiC31-cripto过表达细胞系,Q-PCR结果分析发现cripto基因可以促进肌肉分化,为进一步探索cripto基因在肌肉分化中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4期 v.38;No.256 802-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雨薇;房希碧;于海滨;姜平;杨润军;赵志辉;
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筛选出在高脂奶牛和低脂奶牛中差异表达的miR-877和其预测的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edn1、ptgis可能是miR-877的靶基因,之后通过荧光定量检测miR-877以及其靶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转染miR-877mimics组miR-877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转染miR-877inhibitor组;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转染miR-877mimics组的edn1、ptgis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转染miR-877inhibitor组(P<0.01)。经GraphPad Prism6分析显示,edn1、ptgi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miR-877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初步验证edn、ptgis是miR-877的靶基因。本试验为深入了解miR-877在乳脂质代谢调节中的作用提供依据,从而为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18年04期 v.38;No.256 809-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志杰;赵元;潘丽;孙赵洋;娜仁高娃;秦贵信;
为了分离鉴定红细胞膜上能与大豆凝集素特异结合的蛋白质,本试验以荷斯坦奶牛的红细胞和大豆凝集素(SBA)纯品作为实验材料,采用低渗溶血的方法提纯红细胞膜,EP-40裂解红细胞膜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获得能与大豆凝集素特异结合的蛋白,最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联用的方法筛选出15类可能与大豆凝集素结合的蛋白,其中以骨架蛋白为主,还包括一些催化酶类蛋白和功能调节蛋白。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豆凝集素的凝血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4期 v.38;No.256 814-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棚;曹原;铁鲲源;张玉凤;韩东;冯新;韩文瑜;
成功构建能够高效表达抗菌肽Catesbeianin-1的毕赤酵母表达菌株,探究其表达粗提物对产蛋后期鸡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了抗菌肽的产蛋后期鸡产蛋率提高约3.00%,料蛋比下降约2.23%,但差异不显著(P>0.05);蛋壳厚度和蛋壳相对质量分别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约5.03%和8.46%;2组器官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分别至15,30d时,试验组总蛋白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由ConA诱导的试验组鸡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率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抗菌肽Catesbeianin-1粗提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蛋后期鸡的产蛋率、蛋品质及免疫功能。
2018年04期 v.38;No.256 819-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曹阳;金海国;于永生;张立春;曹阳;
为了深入了解绵羊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long-chain fatty acyl-CoA 1,ACSL1)对脂肪代谢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ACSL1基因过表达载体及干扰载体到前体脂肪细胞中,经过G418筛选获得转基因细胞,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绵羊ACSL1mRNA水平变化,结果发现过表达载体和RNA干涉载体Ⅰ可有效对ACSL1基因进行转录和调控。检测过表达、沉默ACSL1基因后以及未转染的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结果 ACSL1基因过表达后可显著提高绵羊前脂肪细胞的甘油三酯的含量,抑制ACSL1表达后也显著降低了甘油三酯的含量;表明ACSL1基因可能在调节动物脂肪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2018年04期 v.38;No.256 824-827+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